甲午中日戰爭
生:(閱讀教材并作答)
師:(教師歸納)廣大官兵強烈要求出兵增援牙山駐軍,挫敗日本的戰爭陰謀。但李鴻章生怕刺激了日本,極力鼓吹“以夷制夷”,寄希望于各國“調停”。然而他哪里知曉,日本的侵略行徑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西方列強的默許和縱容。
1894年7月,日軍不宣而戰,在朝鮮豐島附近海面襲擊中國的運兵船,揭開了戰爭的序幕。8月,清政府被迫對日宣戰。是年為舊歷甲午年,故史稱“甲午中日戰爭”。
2.戰爭的經過和李鴻章的避戰求和政策
(1)清政府基本方針
師:清朝政府對日宣戰是被迫的,因此李鴻章極力奉行避戰求和的政策,采取消極抵抗的戰略方針。他指示陸軍可守則守,不可守則退;命令海軍“保船制敵”,“不得出大洋海戰”。當時,慈禧太后正在籌備60歲慶典,更是希望戰爭盡快和平了結,這更堅定了李鴻章的決心。清政府的妥協投降,招致了中國軍隊的節節敗退。
(2)第一階段戰事:平壤戰役和黃海戰役
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甲午中日戰爭形勢示意圖》及小字內容,了解平壤的地理位置及地形特征)
生:(閱讀教材)
師:平壤城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清軍還有一萬多人駐守于此。但是,為什么面對日軍的進攻,清軍卻一路敗退呢?
生:(思考并作答)
師:(教師歸納)戰役總指揮葉志超是李鴻章妥協政策的忠實執行者。面臨強敵,他不據險設防,而是坐守孤城,時刻準備逃跑。清軍回族將領左寶貴則堅決抵抗,誓與平壤城共存亡,在炮手陣亡后,他親自點燃大炮轟擊日軍,最后中炮犧牲。葉志超則在戰斗最激烈的時刻,棄城而逃,退回中國境內。朝鮮遂全境淪陷,成為日本進一步擴大侵華戰爭的基地。
平壤失守兩天后,在日軍偷襲的情況下,中日兩國海軍在黃海海面上,進行了一場大規模的海戰,史稱黃海戰役。
那么,開戰時兩軍力量對比情況怎樣呢?(引導學生閱讀《黃海之戰中日雙方兵力、損失對比表》)
生:(閱讀并作答)
師:總的來說,雙方實力基本相當,但相比之下,北洋艦隊艦齡老,航速低,射速慢;日艦新,射速快,又是主動偷襲,略占優勢。中國官兵臨危不懼,舍生忘死,英勇殺敵。致遠號、經遠號管帶鄧世昌、林永升和兩艦官兵英勇戰斗與艦同沉。電影《甲午風云》生動地再現了當時的戰斗情景,讓我們一起看看有關電影錄像剪輯。(放錄像:黃海激戰)
生:(觀看錄像)
師:在這次戰役中,北洋艦隊損失5艘,但主力尚存。日本5艘軍艦受重傷,先撤出戰場。(引導學生再次閱讀《黃海之戰中日雙方兵力、損失對比表》)
生:(閱讀)
師:主力尚存的北洋艦隊還可繼續作戰,馬吉芬曾在《黃海海戰的評述》中說:“此時敵戰斗力已不優于我軍”。但是,李鴻章嚴令北洋艦隊保存實力,不準出戰,拱手把制海權讓與了日寇。
(3)第二階段戰事:遼東戰役和威海戰役
師:黃海戰役后,日本分兩路入侵中國,遼東戰役開始。(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中戰爭示意圖及文字內容)
生:(看圖,了解日軍進軍路線)
師:旅順背山面水,地勢險要,與大連灣成犄角之勢,有炮臺50多座,大炮100多門,號稱“東亞第一要塞”。但清軍統帥臨陣脫逃,導致軍心渙散。一向被李鴻章稱之為“固若金湯”的旅順陷于敵手。
日軍占領旅順后,獸性大發,屠城四日。(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小字內容及插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