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課 中國古代的土地制度
——據《魏書》卷三和唐長孺《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
【材料二】太和九年(485),“下詔均給天下田: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畝,婦人二十畝……”。 ——《魏書》卷一百一十
問題: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相同之處(2分)
(2)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制度經北魏孝文帝推行后,一直沿用到唐代中期。除此之外,北魏孝文帝還推行了那些改革措施(3分)
(3)概括說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溯源,以及這一改革對后世的影響(4分)
解析:
本題以北魏的土地制度為依托來命題,重點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關內容,難度不大。第⑴問比較材料一、二即可得出結論,重點注意某些材料,如“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則”和“ 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則”、“ 均給天下田”等;第⑵問結合教材知識進行歸納概括;第⑶問回答“溯源”應把材料一的相關內容考慮在內,影響則可以結合教材分析。
答案:
(1)材料一是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則,材料二是推行均田制。兩者的土地分配方式都是有組織的把土地按一定的比例和標準分配給農戶使用。
(2)除推行均田制外,北魏孝文帝還推行的改革措施主要有:①廢除宗主督護制,改行三長制。②整頓吏治:實行俸祿制度,嚴懲貪污,根據政績決定官員任期。③遷都洛陽。④移風易俗:改穿漢服,用漢姓,說漢語,與漢族通婚。⑤實行漢制:政權機構、官吏名稱、禮儀典章一律改行漢制。
(3)①溯源:主觀上,北魏孝文帝等王族深受漢族先進文化的影響;客觀上,北魏的崛起及統一黃河流域為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提供了政治機遇;另外,當時尖銳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也要求北魏孝文帝提出改革,緩和危機;各民族相互融合的歷史趨勢出現和促進。
②改革對后世的影響:促進了北魏社會的發展,出現農工商全面繁榮的局面;加速了北魏北方各族的封建化;加快了各族民族融合;為隋、唐、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北魏孝文帝推行的均田制,一直沿用到唐代中期。
【課時訓練】
一、單選題:
1.(xx年上海)在中國古代,“易于耕種的纖細黃土,能帶來豐沛雨量的季候風,和時而潤澤大地、時而泛濫成災的黃河,是影響中國命運的三大因素。它們直接或間接地促使中國要采取中央集權式的官僚體系!本S系這種中央集權的經濟基礎是
a.小農經濟 b.佃農經濟 c.莊園經濟 d.商品經濟
2.(05天津14)春秋時期,魯國實行稅畝制的目的是
a.增加國家賦稅收入 b.確立貴族土地私有制
c.增加地主租稅收入 d.確立國家土地所有制
3. 春秋時期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
a.大量公田被拋荒,私田增加 b.鐵器、牛耕的使用推動了生產力發展
c.各國推行稅制改革 d.貴族之間爭田現象嚴重
4.商鞅變法中“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賣買”措施的最重要意義是
a.從法律上確立了土地私有制 b.增強了秦國的經濟實力
c.打破了原來的土地疆界和灌溉系統 d.擴大了農民的占田份額
5.戰國以來的土地私有制主要形式是①君主土地私有制②地主土地所有制③自耕農土地所有制④貴族土地所有制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