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1第25課《兩極格局的形成》導學案
【重點講解】雅爾塔體系與兩極格局的形成、演變、特點及影響
雅爾塔體系是指1943年底至1946年初,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期到戰后初期雅爾塔會議前后,以美蘇為主的大國間所達成的一系列有關戰后國際政治秩序的協議,由此形成的國際格局。它是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和國際反法西斯聯盟發展的產物,集中體現了在國際關系中主要矛盾方面的重大變化:英、法、德、日等國退居二線,美蘇走上了前臺。一方面美國走上了全球擴張的霸權主義道路;另一方面社會主義蘇聯的力量壯大,影響了戰后世界的形勢。
1.形成
(1)奠定基礎:戰后初期國際力量和對比發生重大變化,西歐衰落,美蘇勢均力敵。社會主義和帝國主義兩大陣營出現。
(2)初步形成:二戰后,世界大國按照雅爾塔等會議確立的基本原則,重新劃分世界版圖和勢力范圍。
(3)最終確立:到1949年美國開始實施全面冷戰政策,美蘇盟友關系徹底結束,轉變為敵對關系。1949年、1955年先后建立了北約、華約兩大組織,標志著以美蘇為首的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對峙局面的形成。
2.演變:兩極格局是二戰后形成的以美國和蘇聯為中心的對峙局面,它形成于二戰結束后,初期表現為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陣營與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之間的對抗;20世紀60年代以后逐漸被美蘇爭霸局面所代替;20世紀90年代隨著蘇聯的解體而告結束。其特點:
(1)在兩極格局中,美蘇及其盟國互相爭奪和對抗,陣線比較分明和穩定。在美國一方是西方盟國,在蘇聯一方主要是東歐各國。雖然每一方的內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終仍要服從美、蘇戰略利益的大局。
(2)在兩極格局中,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作為對立雙方的盟主,在國際事務中起著主導作用。
(3)美蘇“冷戰”是斗爭的主要方式,由此而表現為政治上的對抗、軍事上的對峙、意識形態上的對立和經濟上的割據。兩極格局是二戰后特有的歷史現象,對戰后世界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
3.影響:“冷戰”結束已十多年了,但它的影響仍多方面地不時顯現。
(1)“冷戰”造成的一些地區性沖突,至今沒有得到解決。朝鮮半島的南北對峙就是一個突出的例證。
(2)“冷戰”期間置備的大量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還在危及人類的安全。
(3)地區或民族新沖突點大量涌現。比如,車臣共和國要求脫離俄羅斯,此外,巴以和平進程步履艱難,伊拉克問題久拖不決,宗教狂熱勢力、恐怖主義活動勢頭不減。
(4)冷戰思維還在支配某些政治家的實踐,企圖按照自己的主觀愿望構建一元化的國際新秩序,或者只看到國家間利益對立的一面,堅持封閉和僵硬對抗的政策。
【難點分析】
一、如何評價“冷戰”
1.積極作用
(1)有利于緩解世界緊張局勢,在半個世紀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雅爾塔體系消除了德日兩個法西斯戰爭策源地,有資格打世界大戰的美蘇兩國又長期勢均力敵,使雙方均不敢貿然行事。這種建立在大國均勢基礎之上的國際秩序,雖然不能消除沖突的根源,但卻使大國行事時有一定的約束。
(2)相對穩定的國際環境為世界經濟的發展和科技革命的進行創造了有利的國際環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經濟的多極化格局的出現和經濟的全球化發展,并進一步影響了世界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2.消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