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課 中國古代的土地制度
①②③ b. ②③④ c.①③④ d. ①②④6.統治者經常采取措施限制土地兼并,其最主要的目的是
a.解決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主要矛盾 b.安撫農民,保證國家稅收,穩定統治
c.防止地方割據勢力的發展 d.維護國家統一與穩定
7.下列反映秦漢時期已經出現租佃關系的是
a.“為用戶阡陌封疆” b.“耕豪民之田,見稅十五”
c.“田制不立”“不抑兼并” d.“上米貿銀,別以中下者抵租”
8. 自宋代以來租佃經營已成為僅次于自耕農形式的重要經營方式,這一方式
a. 使政府對百姓的控制加強 b. 農民完全脫離了政府的剝削
c. 農民生產自主權大為加強 d. 自然經濟向商品經濟轉化
9.史載:明萬歷年間,福建泉州府“佃農所獲,朝登隴畝,夕貿市廛”。上述材料反映了:①佃農對地主的人身依附關系相對減弱 ②佃農與商品經濟發生了關系 ③農副產品投入市場 ④佃農的生產自主權擴大
a.①②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10.春秋后期,齊國實行“相地而衰征”,魯國實行“初稅畝”。其導致的后果是:①
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②承認了土地私有③促進了關系的變化④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11.土地兼并與集中,是我國土地私有制的突出特征。宋代的土地兼并尤為突出,主要
原因是
a.宋代實行“以軍功行田宅”的制度 b.采取田莊式生產經營模式
c.實行“田制不立”和“不抑兼并”的政策 d.宋代采取均田和限田的措施
12.下列對土地兼并的認識,不正確的是
a是封建經濟發展的結果 b.是導致階級矛盾尖銳的主要原因
c是封建社會的偶然現象 d.兼并導致政府收入減少
13.下列對田莊經濟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東漢田莊經濟開始發展起來 b.田莊的勞動者還要擔負軍事義務
c.田莊是純粹的農業生產集團 d.田莊勢力的發展容易導致地方勢力膨脹
14.下列關于我國古代租佃關系敘述,不正確的是
a.租佃方式最早在秦代開始出現
b.在宋代租佃的方式下,主要地租形態是貨幣地租
c.明清時期,租佃制普及全國,成為農村經濟中的主要形式
d.封建社會末期,租佃關系占主要地位,但也出現了雇傭關系
15.(04上海5) “豪人之室,連棟數百,膏田滿野,奴婢千群,徒附萬計!T寶貨,巨室不能容;馬牛羊屯,山谷不能受。”引自《后漢書·仲長統傳》文中“豪人”指當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