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課 中國古代的土地制度
材料三 安史之亂以后,貧富分化更加懸殊,“富者兼地數萬畝,貧者無容足之居。”大地主的土地多阡陌相連,他們把相連在一塊的土地組成一個生產單位,當時通稱為田莊。……在唐后期,官府、皇室、官僚、豪富以至寺院,都擁有大小不一、數量不等的田莊。
——摘自《中國古代史》
回答:
(1)據材料一指出《唐律》為保證均田制的順利實施作了哪些具體規定?
(2)綜合材料二和材料三,說明唐均田制不能長久維持的原因。
(3)《唐律》雖然對均田制的實施提供了法律保障,但最終均田制還是遭到了破壞,你怎樣看待這一現象?
第2課 中國古代的土地制度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 -5 aabaa 6―10 bbccd 11—15 cccbb
二、非選擇題
16.
(1)井田制。奴隸社會的土地國有制度,一切土地歸周王所有。(5分)
(2)表明在公田以外,出現了私田,先是奴隸主驅使奴隸開墾而成為私田。到春秋時期,鐵質農具的使用,使私田的開墾數量越來越多。(5分)
(3)在井田制度下,土地不得轉讓和買賣。材料記載發生了土地爭論,表明土地可以轉讓和買賣了。(5分)
(4)表明出現了地租的剝削方式。(5分)
(5)貴族掌握土地所有權的井田制日漸崩潰,土地私有制出現了。(5分)
17.
(1)限制地主兼并土地,嚴格實行土地還授的規定;嚴禁增加額外賦役。
(2)貴族、地主占有大量土地(永業田);土地買賣頻繁;皇帝無限制賜田;富商、官僚等大肆兼并土地,莊園遍布各地,政府無地可授。
(3)《唐律》從根本上是維護封建統治階級利益,保護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隨著封建經濟的發展,土地兼并和均田制的破壞都是不可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