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
學生會從二力平衡角度回答:物體靜止時對彈簧秤的拉力或對水平面壓力的大小等于其重力。
動手實驗:用彈簧秤測量一個鉤碼、兩個鉤碼、三個鉤碼的重力的大小,觀察計算重力g與鉤碼的質量m的關系。
學生馬上得到:g與m成正比。
板書:重力大小與物體質量關系:
g=mg(g=9.8n/kg)
強調:g值在地球的不同位置取值不同,同學閱讀課本內容可知,赤道上g值最小,而兩極g值最大。一般的處理方法:在地面附近不太大的范圍內,可認為g值是恒定的。
(3)鞏固訓練:
a. 已知小球、物塊的質量為m,求懸繩的拉力是 n。物塊對地面的壓力(兩者均處于靜止狀態)是 n。如果說懸繩的拉力等于重力,物塊對地面的壓力等于重力,這種說法對嗎?
b、物體靜止在水平桌面上,物體對水平桌面的壓力()
a、就是物體的重力
b、大小等于物體的重力
c、這壓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產生的
d、這壓力是豎直向下的。
師生共評得到:
a:只要在靜止狀態下,物體對豎直懸繩物體對水平支持物才有上述關系。
b、力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上面說法不對,只能說拉力(或壓力)的大小等于重力的大小。
3、重心:
通俗點講,重心就是重力的作用點。就是在研究問題時,從效果上看,可以認為物體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點,這一點就叫物體的重心。
我們把物體的全部質量壓縮成一點將不影響研究結果,這就是物理學的一種等效代替的思想。
(1)質量分布均勻的物體的重心,跟物體的形狀有關。
同學們在初中知識的基礎上,找出這些質量分布均勻的物體的重心: (2)質量分布均勻的形狀不規則的薄板的重心可用懸掛法找到。
教師演示:木圓環,直角三角尺的重心。具體過程:先用懸掛法確定重心之后,在板上固定一條細線ab,讓ab穿過重心c點,再在其重心c處拴上細繩提拉,驗證薄板可以水平平衡。
歸納:物體的重心可在物體之上,也木在物體之外。
(3)質量分布不均勻的物體,重心的位置即跟形狀有關,也與質量分布有關。
比如:往高處疊放東西,重心不斷隨高度而上移。
(4)重心的高低與支承面的大小決定物體的穩定程度。
簡單介紹一下不倒翁的原理,讓學生有一種印象,為以后學習平衡的種類奠定基礎。
三、小結
(1)重力產生的條件以及重力與引力的區別
(2)在月球上,物體也會由于月球的吸引而受到相應的重力,到其他星球表面也一樣。
(3)g=mg,g值在不同位置數值上略有差別,通常不特別說明的話,g=9.8n/kg
(4)重心的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