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能和動能定理
一、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
⑴理解動能的概念,會用動能的定義式進行計算;
⑵理解動能定理及其推導過程;
⑶知道動能定理的適用條件,會用動能定理進行計算。
2.過程和方法:
⑴體驗實驗與理論探索相結合的探究過程。
⑵培養學生演繹推理的能力。
⑶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創造性思維。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⑴激發學生對物理問題進行理論探究的興趣。
⑵激發學生用不同方法處理同一問題的興趣,會選擇用最優的方法處理問題。
二、設計思路
動能定理是力學中一條重要規律,它反映了外力對物體所做的總功跟物體動能改變的關系,動能定理貫穿在本章以后的內容中,是本章的教學重點。學習掌握它,對解決力學問題,尤其是變力做功,時間未知情況下的問題有很大的方便。
本課--的過程為:
學生通過回憶初中所學的內容和實驗引起思考
學生討論,設計情景,進行理論探討和論證,找出動能的表達式。
通過對前面探討過程的深入思考,得出動能定理
通過具體實例,深化對動能和動能定理的理解,突出動能定理的優越性
由于本節內容較多又很重要,建議安排一節習題課,以達到良好的效果。
三、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⑴動能概念的理解;⑵動能定理及其應用。
2.難點:對動能定理的理解。
四、教學資源
斜面、質量不同的滑塊、木塊等
五、--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點 評
一、引入新課 【板書】一、動能 提問:在初中我們學過動能的初步知識,那么什么是物體的動能? 【板書】1、定義:物體由于運動而具有的能量叫動能。 提問:物體的動能大小和哪些因素有關呢?你有什么方法可以證明? 引導學生重復初中所做得滑塊撞擊木塊的實驗。 歸納:物體能夠對外做功的本領越大,物體的能量就越大,實驗中滑塊的質量和速度越大,對外做功的本領越大,說明動能和物體的質量和速度有關。 提問:那么,到底如何定量的來表示動能呢?過渡:上一節課我們研究了做功和物體速度變化的關系,兩者之間有什么關系?提問:那么比例系數為多少呢?如何去確定呢? 設計情景:如圖所示,某物體的質量為m,在與運動方向相同的恒力f的作用下發生一段位移l,速度由v1增加到v2。求做功和速度變化的關系? 選擇學生的答案,投影學生的解答過程,歸納,總結。 根據牛頓第二定律: ……① 根據運動學公式: …② 外力f做功: …………③ 由①②③得: 思考:外力做功引起了什么量的變化? 歸納:外力f所做的功等于“ ”這個物理量的變化,所以在物理學中就用“ ”這個量表示物體的動能。 二、新課教學 【板書】2、公式: 提問:動能的大小由什么決定?它是標量還是矢量? 【板書】3、說明: ①動能是標量,且總為正值,由物體的速率和質量決定,與運動方向無關; 提問:動能的單位? 【板書】②動能的單位:焦(j) 1j=1n·m=1kg·m2/s2 提問:二戰時一位飛行員用手抓住了一顆飛行的子彈,這說明了什么? 【板書】③動能具有相對性。 講解:有了動能的公式,前面的方程就可以寫成: 提問:⑴上式的物理意義是什么? ⑵如果物體受到幾個力共同作功,上式是否還成立呢? 講解:上式具有普遍意義,是力學中的一條重要規律。 【板書】二、動能定理 1、表述:合外力對物體做的功,等于物體動能的變化。 2、公式: 提問:剛才的推導是在物體受恒力作用,并且做直線運動的情況下得出的。如果物體受到變力作用或物體做曲線運動時,定理是否正確呢? 【板書】3、動能定理適用于變力做功和曲線運動的情況。 引導學生看課本例題1。 確定研究對象:飛機 分析研究過程:飛機滑跑過程 分析受力:重力、支持力、牽引力和阻力 分析做功情況:牽引力和阻力做功 分析動能變化:初動能 末動能 根據動能定理列出方程,求解。 思考:如果用牛頓運動定律和運動學公式是否可以求解? 引導比較兩種解法。 引導學生看課本例題2。提問:通過兩個例題,你是否可以歸納出應用動能定理解題的步驟? 【板書】三、應用動能定理解題的步驟 1、 確定研究對象 2、 確定研究過程 3、 分析物體的受力和各力的做功情況 4、 確定初末狀態的動能 5、 應用動能定理列方程求解 6、 檢驗 三、學生練習: 1、物體的速度增大為原來的n倍,動能增大為多少倍?動能增加了多少倍?速度變為原來的 ,動能變為多少?動能變化了多少?質量增加為原來的n倍,動能增大為多少倍?動能增加了多少倍? (強化動能和速度及質量的關系,辨析動能和動能變化的區別。) 2、子彈以水平速度v射入固定木板深s處,假設子彈在木板中受的阻力是恒定的,那么子彈以 水平射入木板中,射入的深度是多少?子彈以 的初動能射入木板中,射入的深度又是多少? (強化應用動能定理解題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四、作業: 《問題與練習》第2、3、4、5題 學生回答:物體由于運動而具有的能量叫動能。 學生回答:物體的質量和速度越大,它的動能就越大。 學生上臺演示滑塊從斜面上滑下:同一滑塊,高度越高,滑塊把木塊推得越遠;同一高度,質量越大,滑塊把木塊推得越遠。 學生回答:力對初速度為零的物體所做的功與物體速度的二次方成正比。學生討論:找出做功和速度平方變化的定量關系。 學生討論,求解。 學生討論找出“ ”這個特定意義的物理量。 學生回答:動能的大小由物體的質量和速率決定。學生討論:動能是標量。 學生回答:動能的單位和功的單位相同。學生討論:子彈相對飛行員的速度很小,相對動能也就很小。學生回答:做功等于物體動能的變化。學生討論:可以成立,此時的w應為合外力對物體做的總功。 學生討論:采用微元法,將物體的運動分解成許多小段,在每一小段上物體受到恒力且做勻速運動,可以得到同樣的結論。 學生看書,歸納解題過程。 學生練習用牛頓運動定律和運動學公式求解學生回答:動能定理不涉及物體運動過程中的加速度和時間,應用比較方便。 學生討論歸納。 練一練,做一做,想一想 開門見山,直接點題。 在初中所學內容的基礎上深入探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直接參與探究過程,增加感性認識。 深化對前一節課所學內容的理解,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讓學生感受理論探究的過程,在學生求解的過程中要適度巡視,加以指導。 應用學生的解答過程,肯定學生的探究過程。讓學生體會探究的樂趣和喜悅。 在探究的基礎上進一步激發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 通過問題和實際事例,增加學生對知識的感性認識和橫向聯系,突破教學難點。 緊緊扣住探究過程,再次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研究興趣和學習熱情,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通過學生的思考,和以前所學的思維方法有機結合,突破難點。 學習用理論指導實踐的方法,培養細致嚴謹的科學態度。 通過比較,激發學生用不同方法處理同一問題的興趣。通過比較,突出動能定理的優點,增強學生對知識的內化。 強化解題步驟,培養學生科學細致的解題思路和規范。 學生根據所學的知識,當堂鞏固,培養應用規律解決問題的能力,加強對知識和規律的理解。同時拓展學生的認知空間。 加深對課堂知識的鞏固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