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能和動能定理》
課題
動能 動能定理
教材內容的地位
動能定理是功能關系的重要體現,是推導機械能守恒定律的依據,因此是本章的重中之重。在整個經典物理學中,動能定理又與牛頓運動定律、動量定理并稱為解決動力學問題的三大支柱。也是每年高考必考內容。因此學好動能定理對每個學生都尤為重要。
--思路
導入新課──探究動能的相關因素(定性)──探究功與動能的關系(推理、演繹)──驗證功和能的關系──鞏固動能定理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動能的確切含義和表達式。
2.理解動能定理及其推導過程、適用范圍、簡單應用。
3.培養學生探究過程中獲取知識、分析實驗現象、處理數據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設置問題啟發學生的思考,讓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
2.探究和驗證過程中掌握觀察、總結、用數學處理物理問題的方法。
3.經歷科學規律探究的過程、認識探究的意義、嘗試探究的方法、培養探究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動能定理的推導演繹,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的興趣。
2.通過探究驗證培養合作精神和積極參與的意識。
3.用簡單儀器驗證復雜的物理規律,培養學生不畏艱辛敢于進取的精神。
4.領略自然的奇妙和諧,培養好奇心與求知欲使學生樂于探索。
教學重點
1.動能的概念,動能定理及其應用。
2.演示實驗的分析。
教學難點
動能定理的理解和應用
教學資源
學情分析
學生在初中對動能有了感性認識,在高中要定量分析。
高中生的認識規律是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從定性到定量。
前期教學狀況、問題與對策
通過前幾節的學習,了解了功并能進行簡單的計算初步了解了功能關系。
對物體做的功與其動能的具體關系還不清楚,這就是本節重點解決的問題。
教學方式
啟發式、探究式、習題教學法、類比法
教學手段
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
教學儀器
斜面、物塊、刻度尺、打點計時器、鐵架臺、紙帶
動能與質量和速度有關
驗證動能定理
--
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
提問:
能的概念
功和能的關系
引導學生回顧初中學習的動能的概念
動能和什么因素有關,動能和做功的關系。(猜想)
一個物體能夠對外做功,它就具有能量。
功是能量轉化的量度。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能量發生轉化。
由于物體運動而具有的能。
鞏固上節內容
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設問啟發思考
探究動能和什么因素有關
多媒體演示:滑塊a從斜面滑下與物塊b碰撞。
實物演示:
結論:
從功能關系定性分析得到:物體質量越大,速度越大則動能越大。
探究動能與質量、速度的定量的關系。
學生描述看到的現象:
讓滑塊a從不同的高度滑下,可以看到:高度大時把物塊推得遠,對物塊做功多。
讓質量不同的滑塊從同一高度滑下,可以看到:質量大時把物塊推得遠,對物塊做功多。
學生總結動能的相關因素:物體的質量和速度。
定性分析
培養學生分析試驗現象的能力
探究做功與動能的關系
多媒體演示:飛機加速,飛
機動能變化的原因?
定量分析:應用牛頓運動定
律和運動學公式推導
物理情景
問題
1.猴子從樹上自由下落(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