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能 動能定理
一、教學目標
1.理解動能的概念:
(1)知道什么是動能。
制中動能的單位是焦耳(j);動能是標量,是狀態量。
(3)正確理解和運用動能公式分析、解答有關問題。
2.掌握動能定理:
(1)掌握外力對物體所做的總功的計算,理解“代數和”的含義。
(2)理解和運用動能定理。
二、重點、難點分析
1.本節重點是對動能公式和動能定理的理解與應用。
2.動能定理中總功的分析與計算在初學時比較困難,應通過例題逐步提高學生解決該問題的能力。
3.通過動能定理進一步加深功與能的關系的理解,讓學生對功、能關系有更全面、深刻的認識,這是本節的較高要求,也是難點。
三、教具
投影儀與幻燈片若干。
四、主要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初中我們曾對動能這一概念有簡單、定性的了解,在學習了功的概念及功和能的關系之后,我們再進一步對動能進行研究,定量、深入地理解這一概念及其與功的關系。
(二)教學過程設計
1.什么是動能?它與哪些因素有關?這主要是初中知識回顧,可請學生舉例回答,然后總結作如下板書:
物體由于運動而具有的能叫動能,它與物體的質量和速度有關。
下面通過舉例表明:運動物體可對外做功,質量和速度越大,動能越大,物體對外做功的能力也越強。所以說動能是表征運動物體做功的一種能力。
2.動能公式
動能與質量和速度的定量關系如何呢?我們知道,功與能密切相關。因此我們可以通過做功來研究能量。外力對物體做功使物體運動而具有動能。下面我們就通過這個途徑研究一個運動物體的動能是多少。
用投影儀打出問題,引導學生回答:
光滑水平面上一物體原來靜止,質量為m,此時動能是多少?(因為物體沒有運動,所以沒有動能)。在恒定外力f作用下,物體發生一段位移s,得到速度v(如圖1),這個過程中外力做功多少?物體獲得了多少動能?
樣我們就得到了動能與質量和速度的定量關系:
物體的動能等于它的質量跟它的速度平方的乘積的一半。用ek表示動能,則計算動能的公式為:
由以上推導過程可以看出,動能與功一樣,也是標量,不受速度方向的影響。它在國際單位制中的單位也是焦耳(j)。一個物體處于某一確定運動狀態,它的動能也就對應于某一確定值,因此動能是狀態量。
下面通過一個簡單的例子,加深同學對動能概念及公式的理解。
試比較下列每種情況下,甲、乙兩物體的動能:(除下列點外,其他情況相同)
①物體甲的速度是乙的兩倍;②物體甲向北運動,乙向南運動;
③物體甲做直線運動,乙做曲線運動;④物體甲的質量是乙的一半。
在學生得出正確答案后總結:動能是標量,與速度方向無關;動能與速度的平方成正比,因此速度對動能的影響更大。
3.動能定理
(1)動能定理的推導
將剛才推導動能公式的例子改動一下:假設物體原來就具有速度v1,且水平面存在摩擦力f,在外力f作用下,經過一段位移s,速度達到v2,如圖2,則此過程中,外力做功與動能間又存在什么關系呢?
外力f做功:w1=fs
摩擦力f做功:w2=-fs
可見,外力對物體做的總功等于物體在這一運動過程中動能的增量。其中f與物體運動同向,它做的功使物體動能增大;f與物體運動反向,它做的功使物體動能減少。它們共同作用的結果,導致了物體動能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