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拋運動》說課稿(精選4篇)
《平拋運動》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簡介
這節課要探究的內容比較豐富,在運動的合成與分解的基礎上,給出了什么叫平拋運動,提出了探究的問題:探究平拋運動的特點。探究的過程既有實驗現象的觀察。又有分析、推理的過程,還將實驗現象與分析、推理結合起來,探究出平拋運動在水平方向和豎直方向的運動規律。
(二)教學目標
⑴知識與技能
1.知道平拋運動的特點和規律。
2.知道平拋運動形成的條件。
3.理解平拋運動是勻變速運動,其加速度為g。
4.會用平拋運動解答有關問題。
⑵過程與方法
1.利用已知的直線規律來研究復雜的曲線運動,滲透物理學“化曲為直”“化繁為簡”的方法及“等效代換”“正交分解”的思想方法。
2.平拋物體探究實驗中突出了“實驗的精髓在于控制”的思想。
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實際情景培養學生關注物理、關注生活的意識,并且培養學生在生活中應用物理知識的意識;使學生愛物理、愛生活。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平拋物體運動的特點和規律。
難點:平拋運動規律的得出過程。
二、學情分析
深入的了解學生是上好課的關鍵,我對學生的基本情況分析如下:
⑴高一學生已經具備較好的物理實驗能力、分析問題能力、歸納實驗現象的能力。
⑵學生剛學習過直線運動規律,對直線運動的分析方法記憶猶新;并在上一節中剛學過運動合成與分解的知識,對這一分析曲線運動的方法并不陌生,這為本節課在方法上鋪平了道路;
三、教法與學法
為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主要采取以下的教學方法和學法。
教法:探究式教學法和情景創設教學法
學法:以學生合作學習和探究性學習為主,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四、教學過程設計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魚”,教是為了不教,根據本課題的特點和學生的基本情況我作如下的--。
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及教師組織活動
設計意圖
㈠
情景創設
引入課題
創設情景:從水平飛行的飛機上空投物資;(視頻)
引問:請同學描述上述物體運動的軌跡和運動性質
(演示i)用力彈一下放在桌面上的小球,使它以一定的水平初速度離開桌面,讓同學觀察小球離開桌面后的運動軌跡。如圖所示,重復兩次讓同學們能夠清楚地觀察。
提出問題:請同學們分析一下小球為什么會做曲線運動呢?
情景創設教學法:
從生活情景中構建物理情景,以培養學生在生活中聯系物理的習慣,同時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和活躍課堂氣氛。培養學生課堂學習的主動和積極性。
㈡
交流與討論及猜想
接著說明剛才的實驗中,我們在觀察小球做平拋運動時,發現小球在水平向前動的同時,在豎直方向上有下落的運動,那么,這兩個方向上運動只具有什么特點呢?
猜想:平拋運動水平方向是不是勻速直線運動,豎直方向是不是勻加速直線運動?
如何驗證我們的猜想?
讓學生思考如何解決問題。
通過討論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精神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㈢
實驗與探究
ⅰ
探究平拋運動水平方向的運動規律
(演示2)在如同2所示的裝置中,兩個相同的弧形軌道m、n分別用于發射小鐵球p、q;兩軌道上端分別裝有電磁鐵c、d調節電磁鐵c、d的高度,使ac=bd,從而保證小球p,q在軌道出口處的水平初速度vo相等,將小鐵球p、q分別放在電磁鐵c、d上,然后切斷電源,使兩小球能以相同的初速度vo同時分別從軌道m、n的下端射出,實驗結果是兩球發生碰撞,增加或者減小軌道m的高度實驗結果都是一樣。
教師引入問題:這個實驗結果得出什么結論?
通過老師的演示實驗培養學生探究物理規律的方法和過程以及歸納物理現象的能力,利用已知的直線運動的規律來探究復雜的曲線運動,滲透物理學“化曲為直”、“化繁為簡”的方法。
㈣
實驗與探究
ⅱ
教師創設問題:既然平拋物體水平方向上作勻速直線運動那么它在豎直方向上作什么樣的運動,我們如何探究呢?
[演示3]用平拋運動演示器做實驗
如圖所示,用小錘擊打彈性金屬片c,使a球沿水平方向飛出做平拋運動,與此同時,b球被松開做自由落體運動,改變實驗裝置離地面的高度,多次實驗,兩球總是同時落地。(用耳朵聽聲音)
問題創設:a、b兩球同時落地的現象,得出什么結果。
進一步提問:為什么可以下這樣的結論呢?
我們可以運用運動的合成與分解的方法得到平拋物體在任一時刻的位置坐標x、y以及水平速度vo和豎直速度vy。我們設物體以初速度水平vo拋出,它在飛行過程中在時間t內的水平位移x和豎直位移y應如何表示呢?
學生:x=vot y=gt2
教師:我們要求出物體在t秒末的速度,怎么求呢?(如圖所示,物體在t秒末位于b點)
課外探究
用攝像機拍攝小球的下落過程,輸入電腦,由視頻工具按幀播放小球下落過程,抓圖、通過photoshop軟件處理將各幀圖像疊合,從而得到小球運動軌跡。通過疊合照片與實際實驗裝置的大小比例,可分析小球的運動。
師生共同總結平拋運動規律:
速度:
水平方向:vx=v0
豎直方向:vy=gt
合速度大小:
合速度方向:
位移:
水平方向:x=v0t
豎直方向:
合位移大小:
合位移方向:
通過演示實驗,讓學生討論交流得出結論,培養學生交流與合作的精神。通過分析、歸納出平拋物體運動的速度、位移公式,培養學生處理信息、推理、歸納的能力。
突出一條研究物理科學的一般思想方法的主線:
觀察現象——初步分析——猜想──實驗探究──得出規律──重復實驗──鑒別結論──追求統一。
培養學生的觀察實驗能力,分析歸納能力。
使問題更加深化,鍛煉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通過課外探究擴大學生的視野,同時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來處理物理問題的能力。讓學生體會到電腦帶給人類的好處。
㈤
鞏固
練習
例:一架裝載抗洪救災物資的飛機,在距地面500m高處,以80m/s的水平速度飛行。為了使救災物資準確地投中地面目標,飛行員應在距目標水平距離多遠的地方投出物資?(不計空點阻力)
作業:63頁2、3題
通過接近生活的問題來調動學生的興趣。同時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㈥
板書設計
平拋物體運動
一、平拋運動概念
只受重力的作用初速度為水平方向的拋體運動叫做平拋運動
二、水平方向的運動規律
vx=v0 x=v0t
三、豎直方向的運動規律
vy=gt
能有效幫助學生梳理本節課的知識和內容。
《平拋運動》說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平拋運動》是高一新課程必修2第一章《拋體運動》的第3節。本節課是曲線運動的一個實例,《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對這一部分的要求是“會用運動合成與分解的方法分析拋體運動”。在高中物理課程中,《平拋運動》這一節課內容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它是直線運動規律、牛頓運動定律、運動的合成與分解的實際應用和延續;同時也為研究斜拋運動、帶電粒子在勻強電場中的類平拋運動等奠定基礎。
教材對《平拋運動》的處理分為三個層次:
(1)通過對生活實際現象的分析,建立平拋運動模型;
(2)通過實驗方法和理論(動力學)探究找到研究平拋運動規律的方法——分解為水平方向勻速直線運動和豎直方向自由落體運動(化繁為簡);
(3)通過數學和物理已學知識(直線運動規律、合運動與分運動關系)找到平拋運動的規律,并且能夠運用該規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材這樣安排,強調了實驗探究的重要性,突出了物理學的基本研究方法,讓學生明白,物理規律不僅可以直接由實驗得到,也可以用已知規律從理論上導出。
二、學情分析
在必修一課本中,學生已經學習了直線運動規律、牛頓運動定律,而在本章第一節學習了曲線運動,在第二節學習了運動的合成與分解,知道什么叫合運動,什么叫分運動,合運動與分運動是什么關系,同時也知道兩個直線運動的合運動可以是曲線運動。但是在學生的頭腦中并沒有建立起“分曲為直”、“化繁為簡”的具體概念。
三、教法分析
本節教學要突出學生“自主探究”的主題,注重從問題、情景出發,在質疑中引發思考,提出概念 ;在討論中激烈碰撞,找到規律。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能準確說出平拋運動的定義
(2)知道平拋運動可以分解為水平方向的勻速運動和豎直方向的自由落體運動以及為什么可以這樣分解
(3)掌握平拋運動規律
過程與方法:
通過本節課學習讓學生體會物理的研究方法——化
繁為簡、實驗探究、理論探究等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對教材上所附彩圖“平拋物體的閃光照片”的分析以及平拋運動錄像的慢放分析,啟發學生:處理物理問題可以利用各種技術手段來彌補我們感官功能上的不足,鼓勵創造出新的研究方向和創造新的測量儀器。
四、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平拋運動分解方法的探究過程;
平拋運動規律。
(2)教學難點:
平拋運動分解方法的探究和規律的得出過程教師引領的問題設計。
五、教學流程
六、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環節一設計:
創設情境、問題引領、提出概念
創設情境:
紙片、相同紙片疊成的飛機、相同紙片揉成的紙團分別以相同的水平速度拋出。請學生觀察運動情況。
問題引領:
問題一:物體的運動形式決定于哪兩個因素?
答:初速度、受力
問題二:紙片、紙飛機、紙團的質量相 同、初速度相同,為什么運動情況各異?
答:空氣阻力
問題三:有什么辦法讓三者運動趨同?
答:減小空氣阻力(減小體積)
抽成真空
概念提出:
在沒有空氣阻力的情況下,以相同速度水平拋出的物體,其運動軌跡相同,稱為拋物線。物體的運動稱為平拋運動。
定義:
平拋運動:以一定速度水平拋出的物體,只在重力作用下的運動,叫作平拋運動。
教學環節二設計:實驗探究、自主探究、找到分解方法
第二步:針對演示實驗進行小組討論。
討論的問題:
1、在演示實驗中,你觀察到什么現象?
2、實驗現象說明了什么?
第三步:研究頻閃照片并回答下列問題:
1、你從照片上得到什么信息?
2、做平拋運動的小球在水平方向做什么運動?為什么?
3、做平拋運動的小球在豎直方向做什么運動?為什么?
第四步:理論探究
問題1:如果物體以一定的水平速度拋出后,不受力的作用,物體將做什么運動?
問題2:如果物體沒有初速度,只受重力,將做什么運動?
教學環節三設計:平拋運動規律
七、板書設計
《平拋運動》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簡介
這節課要探究的內容比較豐富,在運動的合成與分解的基礎上,給出了什么叫平拋運動,提出了探究的問題:探究平拋運動的特點。探究的過程既有實驗現象的觀察。又有分析、推理的過程,還將實驗現象與分析、推理結合起來,探究出平拋運動在水平方向和豎直方向的運動規律。
(二)教學目標
⑴知識與技能
1.知道平拋運動的特點和規律。
2.知道平拋運動形成的條件。
3.理解平拋運動是勻變速運動,其加速度為g。
4.會用平拋運動解答有關問題。
⑵過程與方法
1.利用已知的直線規律來研究復雜的曲線運動,滲透物理學“化曲為直”“化繁為簡”的方法及“等效代換”“正交分解”的思想方法。
2.平拋物體探究實驗中突出了“實驗的精髓在于控制”的思想。
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實際情景培養學生關注物理、關注生活的意識,并且培養學生在生活中應用物理知識的意識;使學生愛物理、愛生活。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平拋物體運動的特點和規律。
難點:平拋運動規律的得出過程。
二、學情分析
深入的了解學生是上好課的關鍵,我對學生的基本情況分析如下:
⑴高一學生已經具備較好的物理實驗能力、分析問題能力、歸納實驗現象的能力。
⑵學生剛學習過直線運動規律,對直線運動的分析方法記憶猶新;并在上一節中剛學過運動合成與分解的知識,對這一分析曲線運動的方法并不陌生,這為本節課在方法上鋪平了道路;
三、教法與學法
為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主要采取以下的教學方法和學法。
教法:探究式教學法和情景創設教學法
學法:以學生合作學習和探究性學習為主,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四、教學過程設計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魚”,教是為了不教,根據本課題的特點和學生的基本情況我作如下的教學設計。
《平拋運動》說課稿 篇4
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整理的高中語文《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說課稿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簡介
這節課要探究的內容比較豐富,在運動的合成與分解的基礎上,給出了什么叫平拋運動,提出了探究的問題:探究平拋運動的特點。探究的過程既有實驗現象的觀察。又有分析、推理的過程,還將實驗現象與分析、推理結合起來,探究出平拋運動在水平方向和豎直方向的運動規律。
(二)教學目標
⑴知識與技能
1.知道平拋運動的特點和規律。
2.知道平拋運動形成的條件。
3.理解平拋運動是勻變速運動,其加速度為g。
4.會用平拋運動解答有關問題。
⑵過程與方法
1.利用已知的直線規律來研究復雜的曲線運動,滲透物理學“化曲為直”“化繁為簡”的方法及“等效代換”“正交分解”的思想方法。
2.平拋物體探究實驗中突出了“實驗的精髓在于控制”的思想。
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實際情景培養學生關注物理、關注生活的意識,并且培養學生在生活中應用物理知識的意識;使學生愛物理、愛生活。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平拋物體運動的特點和規律。
難點:平拋運動規律的得出過程。
二、學情分析
深入的了解學生是上好課的關鍵,我對學生的基本情況分析如下:
⑴高一學生已經具備較好的物理實驗能力、分析問題能力、歸納實驗現象的能力。
⑵學生剛學習過直線運動規律,對直線運動的分析方法記憶猶新;并在上一節中剛學過運動合成與分解的知識,對這一分析曲線運動的方法并不陌生,這為本節課在方法上鋪平了道路;
三、教法與學法
為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主要采取以下的教學方法和學法。
教法:探究式教學法和情景創設教學法
學法:以學生合作學習和探究性學習為主,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四、教學過程設計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魚”,教是為了不教,根據本課題的特點和學生的基本情況我作如下的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