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新教材必修三閱讀與鑒賞教案(共33課時)
三、關于“朦朧詩”,80年代成為潮流的朦朧詩,實際上是指成長于“文革”時期,備受生活的冷落與嘲弄的青年詩人創作的詩歌。他們多強調主體的真實,追求象征化、意象化和立體化,蘊含著傷感情調和反叛精神。代表人物:北島、舒婷、顧城。“朦朧詩”又稱新詩潮詩歌,是新詩潮詩歌運動的產物,因其在藝術形式上多用總體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義性,所以被稱作“朦朧詩”。人們在對“朦朧詩”的認識、態度上,歷來存在著兩種截然相反的意見,一種意見認為它是“中國新詩的未來主流”,另一種意見認為“朦朧詩永遠不該是詩歌的主流”,有人甚至認為它是詩歌發展中的一股逆流
朦朧詩句欣賞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節選自顧誠《一代人》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
看吧,在那鍍金的天空中,
飄滿了死者彎曲的倒影,
------節選自北島《回答》
要有堅實的肩膀
能靠上疲憊的頭
需要有一雙手
來支持最沉重的和時刻
盡管明白
生命應當完全獻出去
留多少給自己就有多少憂愁
-------節選自舒婷《中秋夜》
四、課文賞析
第一節:以象征的手法,選取“ 老水車”、“ 礦燈”、“ 稻穗”、“ 路基”、“ 駁船”等特點突出的意象,用“破舊”、“熏黑”、“干癟”、“失修”、“淤灘上的 ”等定語修飾,再加上“數百年來紡著疲憊的歌”、“在歷史的隧洞里蝸行摸索”、“把纖繩深深 勒進你的肩膊”等表現力極強的情態動作,向讀者傳達貧困、落后的感覺, 感情基調深沉而悲痛。朗讀時語調低沉。
第二節:1、2兩行承接第一段,三、四兩行揭示本節歌唱的主題——痛苦與希望。使用“‘飛天’袖間 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這個意象,傳達出“祖國有著古老的文明但人民得到幸福的愿望卻始終未能實現”的痛苦情緒。這里的“花朵”無疑象征這美好的愿望。感情基調痛苦中飽含期望,朗讀時語調宜舒緩
第三節:“古蓮的胚芽”、“掛著眼淚的笑渦”、“雪白的起跑線”、“緋紅的黎明”等意象象征著新生和喜悅,感情基調欣喜自豪,朗讀時語調應該高昂。
第四節: 前三節里的“我”代表的事物各不相同,只有這節里的“我”才可以看作是作者。 這一節里,詩人表達了一種獻身的愿望,“迷惘”、“深思”、“沸騰”三個定語,概括了當代青年的特點,“從我的血肉之軀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饒、你的榮光、你的自由”,把自己和祖國緊緊聯系在一起,激情澎湃地表達了詩人對祖國的交融感與獻身感。 感情基調熱情高亢,朗讀時語調激越。
五、小結:
1、詩人采用了由低沉緩慢走向高亢迅疾的節奏。低沉緩慢方能如泣如訴、似哀似怨;高亢迅疾才可熱烈奔放、一往無前,前后感情大起大落。
2、為表達詩人對祖國的交融感與獻身感,全詩運用了主體與客體交錯換用、相互交融的手法。主體是詩人的“我”,客體是“祖國”,而在全詩的進展中,讓其合二而一——我即是祖國,祖國也就是我。
3、詩人善于從平凡的事物中發現美,通過四個意象群的遞進組合表達祖國從苦難到新生的發展歷程和從迷惘到深思到沸騰的特殊情感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