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新教材必修三閱讀與鑒賞教案(共33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專題內涵解說
祖國就是自己的國家,自有國家以來,每個人都天然地與祖國連在了一起。祖國是一個具體的概念,有她的地理位置,這決定了她的自然特征、山川風物、氣候特點。長期生活在這里的人們根據這些特征選擇、創造了適合自己生存的生產與生活方式,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從而與別國區別開來。因此,對個體來講,祖國不僅是其出生的國度,而且給他提供了生存的環境與文化的背景,同時賦予他繼承、延續并創造這種文化的使命。捍衛國家尊嚴,促進國家繁榮,也因此成為每一個國民的責任。所以,愛國主義是從古到今最樸素也是最崇高的思想感情之一。但是,人與國家的關系是復雜的,從歷史上看,正如法學家潘大道所說,國家“都是為少數人所獨占——君主、軍閥、資本家及專業之官僚、政客等”(《為什么要愛國》),他們在階級社會中常常是作為國家的代表,這必然造成個體對國家的復雜態度,為什么歷史上經常出現忠君與愛國的矛盾,道理就在這里。所以,陳獨秀在談到愛國主義時說道:“要問我們應當不應當愛國,先要問國家是什么。”愛國主義不僅表現在當異族入侵時奮不顧身地捍衛自己的國家,同時也表現為憤怒與憂患,批判與建設,譴責與贊美,這些都可以是出自對祖國的熱愛。只有我們每個人都擔當起建設祖國的責任,都發揚國家主人翁的精神,我們的國家才能一步步走向民主,走向繁榮,才能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
本專題從兩個方面對祖國這一人文主題進行梳理:第一板塊重在闡釋祖國對個體的文化滋養,表達了人們對其祖國的熱烈贊頌;第二板塊則要復雜得多,重在探討個體面對國家貧窮、腐敗或自身遭受厄運時的種種情懷與對祖國繁榮進步的熱切期望。
本專題,特別是在第二板塊,詩人們表達了對祖國十分復雜的思想感情,要引導學生歷史地、具體地看待國家、祖國、愛國主義、人與國家的關系等概念,提升他們的認識,加深他們的理解。本專題收錄了波蘭作家雅一伊瓦什凱維奇的《肖邦故園》,圍繞這篇表現音樂家生活的散文設計了音樂鑒賞與文學鑒賞相結合的研習方案,這些都是學習中要注意的難點。
二、導入新課
1.祖國是什么?
2.一個人為什么要熱愛自己的祖國?
三、了解作者并對課文注釋①作適當補充。
四、解題
祖國山川——是文章的內容
頌——點明了文體:內容上多是贊美、歌頌;寫法上多用鋪敘。
“頌”是一種古代文體,劉勰《文心雕龍》中說:“頌者,容也,所以美盛德而述形容也。”《藝文類聚》中也提到:“頌,詩之美者也。”頌,原為歌頌神的舞歌,轉為歌功頌德的詩,后來就更為寬泛,一切以贊美、歌頌為主題的都可以稱“頌”。
五、學生閱讀課文,把握文章思想內容。
1.學生速讀課文,思考:文章寫了祖國的哪些山川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