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詩三首備課
第二節照舊以。從明天起”引領各句.定下了矛盾的基調.但矛盾的內涵有所轉換:由自己轉換到他人.由內在世界轉向外在世界。詩人這里著重訴說的是關于“幸福”這一重要哲學命題。顯然.在即將到來的。明天”之前。那一個漫長的時間里.詩人對“幸福”的理解是另一種面貌和內容的.雖然詩人沒說,讀者可以通過這種矛盾的敘述得到猜測。并且不難比照上節的內容捕捉住它的大概情形。
第三節里.前幾句的主詞是“你”(包括客觀的“山“河”),最后一句的主詞是“我”。“你”是我祝福的時象.而“我”卻截然選取了另外的方式——仍然是“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對“你”的幸福定義于世俗與物質.也可以說是庸常的平凡的“幸福”;而對“我”的幸福卻定義于超拔、浪漫、精神層面。以一人面對眾生.以渺小(孤獨的個人)面對宏大(“大海”).以人生(“我”)面對自然(“春暖花開”),以內心的寂寞、短暫的生命(詩人的形象)面對永恒的、繁華不息的事物(“海”春天”“鮮花”)。
本詩最巧妙的是,這種矛盾藝術的運用采取了一種潛隱的形式。即以明帶暗.以“有”村 “無”的形式。物質生活的一面是明.精神生活的一面是暗;文本出現的字句是。有”。文本潛臆 而指的是“無”。而明與暗、精神與物質卻正是在矛盾時立之中得到強烈而含蓄的表達。
其次說暗示藝術的運用
全詩共有四次出現“幸福”字眼,三節中部有一個“幸福”,其中第二節兩次提到。全詩看起來是在表達對于世俗幸福的認同與承諾,呈現著一種向物質生存方式靠攏的姿勢;在語氣上,十分果決、輕快。這一切合起來給人一個印象;仿佛詩人已經完完全全地、非常樂意地趨向于現世的快樂了,要做一個同身邊人一樣的平凡而快樂的人了。但是,事實卻遠非如此。在第一節里,表面的“幸福”生活方式的描述,正好暗示出詩人內心的背離,詩人兩次申明要“從明天起”,投入庸常的所謂“幸福”,從行動到內心的關注.都附著于實在的物質生存的對象之上:“馬”柴”“糧食…“蔬菜”以及充滿了山水土石的“世界”。但細心的讀者同時必然會引起疑問:為什么要下這樣的決心?而且這個決心能否真正兌現?于是,暗示就產生了作用。最末一句那所突兀而來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房子,也與前三句的庸常情景判然有別,充滿了背景的張力,暗示出一個幻想色彩濃重的景象,這一句其實是對前三句意象的一個悖論性描述。第一節就是這樣通過兩個“從明天起”的語氣,同時通過最末一句的意象突轉,給讀者心理造成了強烈的暗示,折射出詩人內心的痛苦與矛盾。
第二節里,詩人通過強化首段語氣和重申首段內容的方式來暗示。對語氣的強化是再次 重申“從明天起”我要如何如何。在內容方面,由前段外在的“幸福”期待轉入內在的“幸福”認同:“我”已經獲得了“我的幸福”——然而.這“幸福”卻是“閃電”一般的東西,這就暗示讀者:詩人是真的“幸福”了嗎?閃電式的幸福能夠持久嗎?而且要到“明天”才能告訴親人,那就意味著現在這“幸福”還不能確定無疑.說不定一夜之后,它就變了味……于是,這語氣,加上這內容 的過分強調,讀者不難領會到詩人的內心彷徨猶豫,另外的意蘊被暗示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