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的音樂》教案
小結:依據作者的觀點,音樂并不負載某種特定的功利性的信息,人類創作音樂,是出于一種生物性本能,是一種“需要”,是因為人作為一種地球上的生命形式,它受太陽輻射能量的影響,太陽能流到地球,勢必把物質重新安排成有序的形式使之違反幾率,反抗熵的增加,從而出現一種偶然的有序狀態。
2、談談動物,談談人類。
作者自始至終將人類與動物“相提并論”,他的用意到底是什么?也就是說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明確:指導學生閱讀課后72頁的文段,理解文章的主題:自然界眾生之道是趨向結合、合作、和諧;通過交流和合作來達到生命的和諧。
教師小結:尼采站在世紀的轉折點上大聲吶喊:“上帝死了!”從此,地球上沒有了高高在上的統治者——無論是精神上的還是權力上的,人人都是平等的,人人都是自由的。可是,隨著達爾文主義的普及和風行,“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法則,成了人類主宰地球的理論依據。于是,人類弱肉強食,濫捕濫殺濫砍濫伐,肆意踐踏地球上的低等生物。許多有識之士,發出了“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號召,初中學習的蒙田的《熱愛生命》,上學期學習的史懷哲的《我的呼吁》以及本文,讓我們看到了每一種形式的生命都是獨特的、寶貴的、美好的。作者在本文倡導一種思想,即音樂面前,眾生平等;天人合一,才能創造最美好的音樂。
三、難點質疑
作者把音樂創作視為人類的生物性本能,把動物與人類看作有某種“質的類同”,是否抹殺了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對這一問題,你是如何認識的?
明確:音樂屬于所有的生命體。人類只不過是站在自己的高度去理解自己的音樂,對于不同空間的生命,我們無法真正了解其內在的感情。相信動物也有自己的感情。我們不理解它們,正如外星來客不理解我們一樣。任何形式的生命都不可能跨越自己的空間而真正實現對另一個空間生命的準確深入的理解。音樂在不同形式的生命當中所表現出來的質的類同,其實就是一種情感的躍動。這種“質的類同”,指的是音樂的“質”,而不是動物與人類的生命的“質”。如同“水”,可成江,成河,成湖,成海,成溝,成渠,成泉,成溪,成瀑,成潭……形式千差萬別,然而水“質”如一。音樂的“質”即情感的躍動、生命的歡呼,這在任何一種形式的生命當中都擁有同樣的可能,只是表現的形式不同罷了。
四、亮點探究
1、抓住事物個性特征,恰當運用說明方法。
明確:本文主要運用了兩種說明方法。
①舉例子:為了說明動物界充滿音樂,作者列舉了白蟻、畫眉、鯨魚等各種動物的例子,并生動地描述了它們發出的美妙音響。
②作比較:人類和動物音樂的比較,更是貫穿于全文,說明動物和人類一樣,有著超功利的音樂。
小結:舉例豐富,具體可信。本文共列舉分析了20多種動物發出的聲音,來說明動物充滿音樂,由于舉例多,涉及各級各類動物,分析又具體,因而具有很強的說服力,令人信服。
2、說明語言生動形象,幽默而富于想象(課后第二題)。
小結:生動形象地說明事物是科學小品文的共同特點。本文主要特點是運用擬人手法,對許多動物賦予人的行為特點,因而顯得十分形象生動。如:“骷髏天蛾用吻作洞簫,吹奏出高調的管樂聲”“蟾蜍互相對歌,朋友們則報以應答輪唱”“我后院的畫眉低首唱著如思如慕,流水般婉轉的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