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樂派之《1812序曲》
課題
教 具錄音機、鋼琴教學目的學習作品《1812序曲》,同時了解銅管類樂器名稱及音色特點。重點難點在欣賞作品《1812序曲》的同時,使同學了解這支樂曲的創作背景和其中包含的民族抗爭精神與人民奮起保衛祖國的偉大力量。了解序曲的概念。
一、課前預習及導課。
1、序曲的概念----【序曲】: (overture)樂曲體裁之一。原指歌劇、清唱劇等作品的開場音樂,十七、十八世紀的歌劇序曲分為“法國序曲”及“意大利序曲”兩類。前者為復調風格,由慢板、快板、慢板三個段落組成,中段為賦格形式,末段較短;后者為主調風格,由快板、慢板、快板三個段落組成,后世交響曲即由此演變而成。十九世紀以來,從貝多芬開始,作曲家常采用這種體裁寫成獨立的器樂曲,其結構大多為奏鳴曲式并有標題。如貝多芬的《科里奧蘭序曲》、柴可夫斯基《18xx年序曲》等。
2、創作背景:18xx年,拿破侖調集六十萬大軍侵入俄境,進迫莫斯科。俄軍司令庫圖佐夫采取堅壁清野的戰略,下令撤退居民,燒掉糧物,暫時放棄莫斯科。拿破侖軍隊不適應俄國冰天雪地的冬天,又餓著肚子作戰,加上俄軍和農民游擊隊的有力反擊,終于徹底潰散,只有兩萬人逃回法國,其余全部被殲滅。拿破侖帶了隨從狼狽繞道逃回法國,俄國人民無不為這次偉大的反侵略戰爭的勝利而感到無限驕傲,自豪。這一首管弦樂曲,正是用來描寫法軍被俄羅斯軍民狙擊于大雪中,饑寒交迫而導致全軍覆沒的故事。
二、授新課 1、用錄音機放《18xx年序曲》,同時對作者、背景及樂曲進行介紹和講解。
樂曲結構為奏鳴式。一開始是序奏,弦樂奏出緩慢、莊嚴的第一主題。
旋律來自一首宗教歌曲《眾贊歌》。這一主題肅穆虔誠,像是表現俄國人民在國難當頭時乞求上帝的保佑和對和平的向往。接著音樂逐漸加快,樂器逐漸加入,音量增強,號角聲、吶喊聲交織成一片,沉重的低音樂器發出了莊嚴的號召,隨之奏出了騎兵進行曲。這是序曲的第二主題,象征著響應號召的俄國軍民奮起抗敵的英勇形象。
進入呈進部后,樂曲變得富于戲劇性。樂曲為降e小調,結構為三部曲式。快如旋風的主部主題,描繪出激烈、殘酷的戰斗場面。主部主題在展開中出現了《馬賽曲》的曲調片段,它的反復呈現用以作為拿破侖軍隊侵入俄國國境的表征。《馬賽曲》經過變化引申及與主部音樂因素的交織發展,描寫拿破侖軍隊的兇殘、步步逼近,俄軍抗敵的艱苦、激烈。
副部主題抒情優美,具有俄羅斯民歌風格,表現了俄軍戰士對家鄉、對祖國與和平生活的深厚感情。副部的另一主題具有舞曲的特點,由俄羅斯民歌《在大門旁》演變而來的,表現了人們在戰爭中樂觀幽默的性格。
展開部中主部主題與《馬賽曲》音調的此起彼伏,交錯出現,描繪出驚心動魄的戰爭場面。再現部略有變化,主部的戰爭氣氛更加激烈。副部的兩個主題再現后,代表拿破侖軍隊的《馬賽曲》主題更加氣焰囂張,但已變為強弩之末,已失去其耀武揚威的性格。而表現俄羅斯人民的兩個主題卻一再得到了強調,表現了反侵略戰爭的節節勝利,拿破侖軍隊終于在饑寒交迫的慘境下潰敗。樂曲尾聲呈現象征凱旋的高潮。序曲主題《眾贊歌》在喧鬧的鐘聲和禮炮的伴隨下形成輝煌的頌歌。音樂再現了第一主題,速度轉為活潑的快板,此時引用了帝俄時期國歌的前半部主題,像是凱旋的將士接受檢閱,樂曲在萬眾歡騰的節日氣氛中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