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樂走向新世紀教案
(4)甲乙兩個人真情告白——珍藏友誼。并告訴11班全體同學們:高一就要結束了,文理分科決定了大家要走向不同的班級,無論走到哪里,高一(11)班永遠是一個大家庭,是相親相愛的一家人,11班的同學友誼地久天長;
在生活中,我們總會遇到一些挫折,人際關系出現不和諧情況,聽聽音樂吧,讓音樂來告訴我們每一個人應該如何為人處事。
2、演唱《友誼地久天長》
師引導學生演唱
(1)帶動學生跟隨音頻演唱或者哼唱
(2)師加入笛子演奏來帶動學生演唱
3、師引入音樂教育功能——人際關系和諧化的作用
師:感謝剛才3位同學非常精彩的表演,讓老師不禁想起了我的中學時代,我的好朋友,我的友情,建議再一次給三位掌聲鼓勵。那么,現在請同學們思考:剛才的音樂短片在你心中涌現出什么樣情感?是否勾起了你曾經的一些事,一些畫面?勾起了與老師與同學生活的點點滴滴?那么,有誰可以說說,可以讓我們一起分享?
師:那么這首曲子應該是在什么樣的場合下進行的?
師引導學生討論
師:蘇格蘭民歌《友誼地久天長》是社會交往的一個范例,當這首歌曲廣為流傳后這是歌曲已經同人民進行精神的交際和思想相溝通了。在剛才很多同學講的那些故事那些場合朋友餞行告別會,不論是小學畢業還是初中畢業時,這個旋律總會一直播放著,總會牽引出人們內心久違的感動。人與人之間在那樣場合下的精神交流,溝通,音樂起到了推波助瀾和強化作用。那么,這就是
(1)音樂溝通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增強了人的群體意識和認同傾向;
(2)音樂又教會了人掌握和運用這種最廣泛最普遍的交流手段;
(3)音樂使人的交際活動藝術化和美感化。
偉大音樂家李斯特曾說過:“音樂可以稱作是人類的萬能語言,人的感情用這種語言能夠向任何心靈說話并被一切人所理解。”
那么,這就是音樂的教育功能——人際關系和諧化的作用。
四、 欣賞并歌唱《歡樂頌》
師:接下來,我們來聆聽偉大音樂家貝多芬的作品《歡樂頌》。這段音樂是《第九交響曲》的最后一個樂章。是貝多芬于1809 至1822年創作的。這個時期是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理想和成果被徹底摧毀的一個反動時期,而在1820年時他自身也遭受到了一個巨大的打擊——兩耳失聰,在這樣一種情況下,這位偉大的作曲家,始終以自己的音樂作為自由、平等和博愛的號角,創作出偉大的作品。那么,現在請同學們一起聆聽《歡樂頌》。
1、聆聽《歡樂頌》
2、探究
思考:
(1)《歡樂頌》的音樂情緒是什么?
(全人類歡樂、團結、友愛)
(2)音樂表達了偉大音樂家貝多芬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第九交響曲是他在交響樂領域中偉大成就的總結,這部作品反映了資產階級反抗封建、爭取民主的革命熱情,集中的體現了貝多芬畢生竭力追求的“自由、平等、博愛”的理想。也體現了貝多芬積極、樂觀和堅強的內心世界。)
(3) 那么,在當時消極的社會情況下,這首曲子對當時人們的思想產生什么樣的影響?
(在首演那天,貝多芬坐在樂隊中間,因為他的耳朵已經聾的無法考慮擔任指揮了,演出結束時,掌聲雷動,人們歡呼雀躍著,唱著,不斷的打著歡樂頌的節拍,但貝多芬卻什么都沒有聽到。據參加首演的女中音歌唱家說:這位大作曲家,雖然坐在豐富的音樂聲中,但他什么也聽不見。甚至,在這部偉大的作品結束時,對觀眾的掌聲都無動于衷,還是站在那里,背著聽眾打拍子。直到我把他轉過身來,他才看到人們還在拍手,表示出最大的歡樂。在座的每一個人猛然意識到,他剛才之所以轉身是因為沒有聽見。人們無不像觸電似的感到震驚。接著,同情和仰慕的心情像火山一樣的爆發出來,首演非常成功,因為這樣的音樂,激勵著人們,鼓舞著人們的斗志,感染了當時全世界的人為了自由、解放、平等而團結友愛,走向革命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