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教學設計
學生會找尋一些語句并加以探究羅森塔爾所蘊含的情感。
例如:
“從某種意義上說,在布熱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這里居然陽光明媚溫暖,一行行白楊樹波娑起舞。”
預設:學生體味:“最可怕”等詞,作者用反語,景象固然美好,但布熱金卡因為曾經是人間地獄,只有灰暗的天空、沉悶的色調才能與之相稱。作者表達出自己內心無比的憤懣,讓讀者感到沉重的壓抑。
“對另外一些人來說,這樣一個事實使他們終生難忘記:在德國人撤退時炸毀的布熱金卡毒氣室和焚尸爐廢墟上,雛菊花在怒放。”
預設:兩種事物形成強烈反差,是諷刺,納粹的殘暴,終不可絕滅生命;是控訴,美好的生命被活生生地毀滅。
四.師生共同總結
1.為什么要多次說“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
預設:一批批的參觀者在奧斯維辛都會看到同樣的東西,得到同樣的感受,那樣震驚,那樣窒息,那樣憤怒。
2.既如此,為什么還要寫下這樣的新聞呢?
預設:“記者只有一種非寫不可的使命感,這種使命感來源于一種不安的心情,”出于一種使用命感,對死難者的悼念,對納粹的憤恨。
3.為什么這篇并沒有寫下什么新聞的報道會獲得美國普利策新聞獎,成為新聞史上的佳作呢?
教師組織提升:羅森塔爾突破了“客觀報道”“零度寫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參觀者在奧斯維辛訪問時的感受當做文章的主要內容來定,傳達出每一個良知者的共同心聲。
五.引導學生思想深化。
在奧斯維辛,納粹的暴行使400萬人的生命被罪惡地奪去。1947年7月2日,波蘭議會通過一項法案,將集中營原址辟為殉難者紀念館,并在其周圍劃定一個默哀區。1970年,奧斯維辛集中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讓我們再次注觀著自己搜集的圖片,為在此不幸遇難的生命默哀。(沉默一分鐘)
這樣的悲劇屬于整個人類,我們應共同面對這樣的恥辱,這樣的罪惡。我們也同樣不會忘記中華民族在日本法西斯的強盜行徑下遭受的苦難。忘記歷史意味著背叛,今天我們要做的不僅是記住這樣的歷史。下面是兩篇新聞稿《奧斯維辛委員會集會,施羅德強調德國應負責》(見附件1)和《日媒體對奧斯維辛報道獨特,輕描淡寫錯誤歷史》(見附件2),你會有何感想。
六.作業(兩選一)
1.“這是一個二十多歲的姑娘,長得豐滿,可愛,皮膚細白,金發碧眼。她在溫和地微笑著,似乎是為著一個美好而又隱秘的夢想而微笑。當時,她在想什么呢?現在她在這堵奧斯維辛集中營遇難者紀念墻上,又在想什么呢?”這位可愛的姑娘會在想些什么呢?展開你的聯想,寫一段文字,字數不限。
2.看了《奧斯維辛委員會集會,施羅德強調德國應負責》和《日媒體對奧斯維辛報道獨特,輕描淡寫錯誤歷史》兩篇新聞后,請課外自己再補充材料,談談對此的看法。
【教學后記】
學生學習后,能領會《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作者打破新聞寫作的框框限制,把自己的感情寄寓其中的寫法。在合作交流中,學生被共同營造的氛圍深深感染。通過課前查閱資料,學生首先從感性上體會到奧斯維辛集中營的罪惡。通過比較閱讀《奧斯維辛委員會集會,施羅德強調德國應負責》和《日媒體對奧斯維辛報道獨特,輕描淡寫錯誤歷史》,并深入查閱資料,又從理性上對納粹和法西斯的罪惡有了深刻的認識,并對當今時代有了認識,培養了他們的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