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李清照課堂實錄
李清照前期詞風簡介
生:(鼓掌)
宋珊珊:(走上講臺)我們小組重點研究的是李清照的前期詞作。(屏幕顯示:李清照前期詞作)李清照的詩詞、文論都很有造詣,詞的成就最高。她早期的代表作有《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點絳唇.寂寞深閨》、《浣溪紗.繡面芙蓉一笑開》、《怨王孫.湖上風來波浩渺》、《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等等。(屏幕顯示作品并配以同類意境的圖片)
李清照由于早年生活優越,家庭幸福,所以前期作品大多都寫一些閨中情思,少女情懷,山水美景及思念丈夫的離情別緒。象“眼波才動被人猜”、“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等都是傳誦一時的名句。(屏幕顯示詞句。)
我們認為,李清照的前期詞作風格可以概括為:格調清新、嫵媚秀麗、細膩婉轉。(屏幕顯示這三個詞)
我的介紹就到這兒,希望同學們有時間再就這個問題跟我們組的同學交流。(下)
生:(鼓掌)
點評:初二年級的學生能就一位詞人前期的作品研究到如此廣度,并以“格調清新、嫵媚秀麗、細膩婉轉”準確概括詞作風格,這是研究性學習的成績。
師:宋珊珊同學的發言雖然比較簡短,但仍不失清晰、精要。正如剛才她講到的,李清照早年的作品雖然也抒發一些離愁別緒,但總體上仍是一種清新明快的風格。那么,她的后期詞作的風格又有了怎樣的變化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們請第三小組的發言人來為我們介紹一下。
李清照后期詞作簡介
葉雯:我離得太遠了(她坐在最后一排,過道上還坐著聽課的老師),可不可以不上講臺講?我保證講得很大聲。
生:(笑)
師:好,時間就是金錢嘛,你不愧是咱們深圳的孩子。
生:(笑)
葉雯:(快速地)我們組有兩個發言人。我先來說說李清照詞風變化的原因。其實剛才邱子維也提到了,1127年,金兵入關,爆發了靖康之變,李清照被迫離開故鄉,流落南方。1129年,她的丈夫趙明誠病逝,她精神上失去了依靠,受到很大的打擊,可以說是家破人亡。后來,她孤身一人從建康到越州、四明、溫州,最后到臨安,顛沛流離,受了很多苦。所以,她的后期作品一反前期的清新明快,呈現出另一種風格。待一會我們組的臧越會向大家詳細介紹。
師:不錯,李清照詞風的變化可以說是社會和家庭的雙重悲劇造成的。那么,我們來聽聽臧越如何評價她的后期作品。
臧越:(走上講臺)我們小組的研究重點是李清照的后期詞作,她后期的代表作大致有《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永遇樂.落日熔金,暮云合璧》、《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添字采桑子.窗前誰種芭蕉樹》、《漁家傲.天接云濤連曉霧》等。(屏幕顯示這幾首詞及相同意境的圖片)經過我們小組成員的討論,她后期詞作的風格可以用凄清哀婉、憂憤深沉、蒼涼悲楚來形容。(屏幕顯示:凄清深沉、蒼涼悲楚)
下面,我就以兩首詞為例,為大家簡要地分析一下。(屏幕顯示《聲聲慢》全詞)《聲聲慢》這首詞,就十分細膩地表現了一個孤獨女子的寂寞凄涼的心情,這與她前期作品中那種貴族少女、少婦的清淡、飄逸的傷春悲秋截然不同。《聲聲慢》一開篇就用了14個疊字道出自己空空落落、孤苦無依的晚年慘境,被后人譽為“神來之筆”。后又用“淡酒”、“黃花”、“梧桐”、“細雨”把我們帶進了一個“物是人非事事休”的凄涼之境。這也是清照南渡之后飄零生活的真實寫照,讀來非常感人。
(屏幕顯示《永遇樂》全詞)《永遇樂》這首詞以汴京的元宵佳節作為回憶的聚焦點,一如煙如夢的“中州盛日”和“如今”的艱難歲月互為對襯,極寫過去的繁華,反襯出如今的孤寂。其中“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一句,(屏幕顯示:詞中這一句加下劃線)語言看似通俗平淡,卻凝聚著詞人凄苦無告的深沉愁緒,國破家亡之恨,流離患難之苦,在對比、反襯中,表達得淋漓盡致。
李清照后期的杰作還有很多,由于時間關系,不能一一介紹,相信同學們手里也有很多資料,我們下來再作交流。謝謝大家!(下)
生:(鼓掌)
點評:前后期詞風變化原因的研究中,滲透著生活道路決定創作道路的唯物史觀與現實主義的文藝觀。
師:臧越發言的可貴之處在于,她不是孤立、籠統的概括,而是把對詞風的闡述融進了對作品的賞析過程之中,有理有據,是一種非常務實的研究精神,值得贊賞。
點評:教師親切、自然,點在關鍵處。從“非常務實的研究精神”方面肯定贊賞,說明艾巧老師的教學始終將人格、個性的培養,情感、意志的教育裝在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