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0的運算》教案(通用5篇)
《有關0的運算》教案 篇1
一、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下冊p3、p4、p5四則運算
教學目標
1. 掌握沒有括號的加、減混合或乘、除混合運算式題含有同一級運算的運算順序。
2. 能在問題情境中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
3. 經歷探索和交流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感受解決問題的一些策略和方法,養成認真審題、獨立思考等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歸納只有加、減法或只有乘、除法的混合運算式題的運算順序。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生成問題
1. 展示主題圖,你一定很喜歡這幅畫面 在這樣的一個冰天雪地里 說說圖中描繪的是哪兒分幾個區域?人們都在做什么?
2. 根據圖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樣的數學問題?怎么解決?
二、 探索交流 解決問題
1. 只有加、減法的運算順序學習
展示“滑冰場”情境圖讓學生結合圖示來創設一個數學問題
滑冰場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離去,又有85人到來。現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師:求“現在有多少人在滑冰?”,該怎樣列式計算?
方法1:分步列式
72-44=28(人)
28+85=113(人)
說說是怎么想的?每一步是表示什么意義?這個算式還能怎么列呢?
方法2:列綜合算式
72-44+85
師:同學們 在這個算式中只有減和加兩種運算,那么應當按照怎么樣的順序進行呢?
(根據學生的回答交流,展示計算過程)講清遞等式的書寫格式
說說下面算式的運算順序是怎樣的
100+30-16 120-80+72
師:這幾道算式的運算順序有什么特點?
(學生討論,小結得出: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法、減法運算,要從左往右按順序計算。)
2. 只有乘、除法的運算順序學習
展示“冰天雪地”情境圖和例2:“冰天雪地”3天接待987人。照這樣計算,6天預計接待多少人?
師:“照這樣計算”表示什么?
師:想想,怎樣列出算式?在小組中說說你的算式的解題思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全班交流:方法一:987÷36 方法二:6÷3987
師:看來不同的方法列出不同的算式都是有道理的,說說綜合算式應該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有除有乘先算第一步除法,在做這部乘法 第二個算式同樣按照順序來算。
師:這幾道題的運算順序有什么特點?你發現了什么?在一個算式中只有加減法或者只有乘除法應該怎樣計算呢?看看你想的和這里講的一樣嗎?
3 小結得出: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減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從左往右按順序計算。強調:“只有”
你記住了嗎?
三、鞏固應用 內化提高
老師要讓你自己檢測一下,仔細看了。
3. 判斷并改錯
155-34+46 240÷403
=155-80 =121+46 =240÷120 =63
=75 =167 =2 =18
四、回顧整理 反思提升
師:歸納一下,今天所學的算式有什么特點?它們的運算順序是怎樣的?
師:對于今天的學習,你們感覺如何?
板書設計:
四則運算(一)
1.滑冰場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離去, 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這
又有85人到來。現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樣計算,6天預計接待多少人?
72-44+85 (1)987÷36 (2)6÷3987
=28+85 =3296 =2987
=113(人) =1974(人) =1974(人)
運算順序: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減法
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從左往右按順序計算。
《有關0的運算》教案 篇2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1---6的例2以及例3(部分)
教學目標
1、通過探究、交流等學習活動,使學生理解“先乘除,后加減”,引導學生發現并總結出同級運算和兩級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并正確進行運算。
2、培養學生列綜合算式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發現問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3、引導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發現并總結概括出沒有括號的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
教學難點幫助學生理解“先乘除,后加減”的原因。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老師:冬天,同學們最喜歡什么運動?
學生:滑雪、堆雪人、打雪仗......
這里是新開業的滑雪場。(出示大屏幕)這節課我們就來了解有關滑雪場的情況。
二、結合情境,探究新知
(一)發現、總結同級運算的運算順序。
1、出示信息:滑雪場開業第一天上午有230人,中午有70人離去,又有150人
到來。
老師:根據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學生:下午有多少人?
(學生列式解答并指名板演)
230-70=160人 160+150=310人 230-70+150=310人
匯報交流:請列分步算式和綜合算式的學生分別說說解答思路。
引導學生分析比較:兩者思路是相同的,只是第三位同學列出了一道加減混合的綜合算式,這樣寫比較簡單。
老師:由于數目越來越大,直接寫出最后得數容易出錯,如果我們把第一步的計算結果記錄下來就不容易算錯了。(教學脫式書寫格式)
2、出示信息:開業前三天共接待900人,照這樣計算,5天預計接待多少人?
老師:同學們能根據信息列出綜合算式并脫式計算嗎?
(指名學生板演)90¸3´5
=30´5
=150(人)
老師:指名學生給大家說說應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為什么?
學生:我先用900¸3,再用它們的商¸5,因為必須先求出平均每天接待的人數才能算出5天的人數。
老師:也就是說,這道乘除混合的算式你是按照從左到右的順序的。
誰能說出15-8+11和40´3¸60的運算順序?
3、總結運算順序
老師:觀察這幾道算式,你們有什么發現?
學生:發現第1、3題中只有加減法,第2、4題中只有乘除法。它們都是從左到右計算的。
老師:在一道算式中,只有加減或者只有乘除,一般情況下按照從左到右的順序做題。
(二)理解、總結兩級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
1、出示信息:
剛才有同學說想知道滑雪場的門票是多少錢,前兩天我有兩個朋友也去了滑雪場,知道成人票一張60元,付給售票員200元買兩張,應找回多少錢?
(學生列算式,指名板演)
200-60¸2
=200-120
=80(元)
老師:前幾道題都是按從左到右的順序計算的,為什么這道題先算后面的乘法呢?
學生:要想求出找回多少錢,必須在總錢里去掉兩張票的價錢,而不是減去一張票的價錢,所以要先算后面的乘法。
3、出示信息:現在已經放假了,聽說滑雪場對兒童還有優惠活動:成人票60元,兒童票半價。如果你和媽媽一起去,一共花多少錢?請列式解答。
(1) 60¸2+60 (2)60+60¸2
=30+60 =60+30
=90(元) =90(元)
同學1匯報思路:我是先算出兒童票多少錢,再加上成人票60元,求出一共花了多少錢,所以我先算除法,再算加法。
同學二匯報思路:我跟她的想法一樣,只是把60 放到了前面,因為在加法中兩個加數可以交換位置,但還是先算除法,再算加法。
三、總結規律:
老師:根據同學們的匯報和總結:我們知道在一道算術中,既有乘除法,又有加減法,一般情況下先算乘除,再算加減。
反饋練習,鞏固提高
直接說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7¸3´7 54¸6´9 45+8-23
28+20´8 203-135¸9 35+24+12
四、全課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混合運算(板書課題),重點研究了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你有什么收獲和體會?
《有關0的運算》教案 篇3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冬天你最喜歡什么運動?(生:滑雪、打雪仗……)這是濟南新開業的滑雪場(課件出示滑雪場圖片)。這節課我們就來了解有關滑雪場的情況。
二、結合情境,探究新知
(一)發現、總結同級運算的運算順序
1.出示信息:滑雪場開業第一天上午有230人,中午有70人離去,又有150人到來。
師:根據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生:下午有多少人?
學生列式解答并指名板演:
①230-70=160(人);
160+150=310(人)。
②230-70+150=310(人)。
匯報交流:請列分步算式和綜合算式的學生分別說說解答思路。
引導學生分析比較:兩者思路是相同的,只是第二位同學列出了一道加減混合的綜合算式,這樣寫比較簡單。
師:由于數目越來越大,直接寫出最后得數容易出錯,如果我們把第一步的計算結果記錄下來就不容易算錯了。
(教學脫式書寫格式,略)
2.出示信息:開業前三天共接待900人,照這樣計算,5天預計接待多少人?
師:你能根據信息列出綜合算式并脫式計算嗎?
指名板演:900÷35
=3005
=1500(人)
師:請你給大家說說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為什么這樣算。
生:我先算900÷3,再用它們的商乘5,因為必須先求出平均每天接待的人數才能算出5天的人數。
師:也就是說,這道乘除混合的算式你是按照從左到右的順序做的。誰能說出15-8+11和403÷60的運算順序?
生答略。
3.總結運算順序。
師:觀察這幾道算式,你有什么發現?
生 :我發現第1、3題中只有加、減法,第2、4題中只有乘除法。
生 :我發現它們都是從左往右計算的。
師:在一道算式中,只有加減或者只有乘除,一般情況下按照從左到右的順序做
《有關0的運算》教案 篇4
課題:指數與指數冪的運算
課型:新授課
教學方法:講授法與探究法
教學媒體選擇:多媒體教學
指數與指數冪的運算——學習者分析:
1.需求分析:在研究指數函數前,學生應熟練掌握指數與指數冪的運算,通過本節內容將指數的取值范圍擴充到實數,為學習指數函數打基礎.
2.學情分析:在中學階段已經接觸過正數指數冪的運算,但是這對我們研究指數函數是遠遠不夠的,通過本節課使學生對指數冪的運算和理解更加深入.
指數與指數冪的運算——學習任務分析:
1.教材分析:本節的內容蘊含了許多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如推廣思想,逼近思想,教材充分關注與實際問題的聯系,體現了本節內容的重要性和數學的實際應用價值.
2.教學重點:根式的概念及n次方根的性質;分數指數冪的意義及運算性質;分數指數冪與根式的互化.
3.教學難點:n次方根的性質;分數指數冪的意義及分數指數冪的運算.
指數與指數冪的運算——教學目標闡明:
1.知識與技能:理解根式的概念及性質,掌握分數指數冪的運算,能夠熟練的進行分數指數冪與根式的互化.
2.過程與方法:通過探究和思考,培養學生推廣和逼近的數學思想方法,提高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和主動參與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自主探索來加深對n次方根和分數指數冪的理解,而具有探索能力是學習數學、理解數學、解決數學問題的重要方面.
教學流程圖:
指數與指數冪的運算——教學過程設計:
一.新課引入:
(一)本章知識結構介紹
(二)問題引入
1.問題:當生物體死亡后,它機體內原有的碳14會按確定的規律衰減,大約每經過5730年衰減為原來的一半,這個時間稱為“半衰期”.根據此規律,人們獲得了生物體內含量P與死亡年數t之間的關系:
(1)當生物死亡了5730年后,它體內的碳14含量P的值為
(2)當生物死亡了5730×2年后,它體內的碳14含量P的值為
(3)當生物死亡了6000年后,它體內的碳14含量P的值為
(4)當生物死亡了10000年后,它體內的碳14含量P的值為
2.回顧整數指數冪的運算性質
整數指數冪的運算性質:
3.思考:這些運算性質對分數指數冪是否適用呢?
【師】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內容《指數與指數冪的運算》
【板書】2.1.1指數與指數冪的運算
二.根式的概念:
【師】下面我們來看幾個簡單的例子.口述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引導學生總結n次方根的概念..
【板書】平方根,立方根,n次方根的符號,并舉一些簡單的方根運算,以便學生觀察總結.
【師】現在我們請同學來總結n次方根的概念..
1.根式的概念
【板書】概念
即如果一個數的n次方等于a(n>1,且n∈N*),那么這個數叫做a的n次方根.
【師】通過剛才所舉的例子不難看出n的奇偶以及a的正負都會影響a的n次方根,下面我們來共同完成這樣一個表格.
【板書】表格
【師】通過這個表格,我們知道負數沒有偶次方根.那么0的n次方根是什么?
【學生】0的n次方根是0.
【師】現在我們來對這個符號作一說明.
例1.求下列各式的值
【注】本題較為簡單,由學生口答即可,此處過程省略.
三.n次方根的性質
【注】對于1提問學生a的取值范圍,讓學生思考便能得出結論.
【注】對于2,少舉幾個例子讓學生觀察,并起來說他們的結論.
1.n次方根的性質
四.分數指數冪
【師】這兩個根式可以寫成分數指數冪的形式,是因為根指數能整除被開方數的指數,那么請大家思考下面的問題.
思考:根指數不能整除被開方數的指數時還能寫成分數指數冪的形式嗎
【師】如果成立那么它的意義是什么,我們有這樣的規定.
(一)分數指數冪的意義:
1.我們規定正數的正分數指數冪的意義是:
2.我們規定正數的負分數指數冪的意義是:
3.0的正分數指數冪等于0,0的負分數指數冪沒有意義.
(二)指數冪運算性質的推廣:
五.例題
例2.求值
【注】此處例2讓學生上黑板做,例3待學生完成后老師在黑板板演,例4讓學生黑板上做,然后糾正錯誤.
六.課堂小結
1.根式的定義;
2.n次方根的性質;
3.分數指數冪.
七.課后作業
P59習題2.1A組1.2.4.
八.課后反思
1.在第一節課的時候沒有把重要的內容寫在黑板上,而且運算性質中a,r,s的條件沒有給出,另外課件中有一處錯誤.第二節課時改正了第一節課的錯誤.
2.有許多問題應讓學生回答,不能自問自答.根式性質的思考沒有講清楚,應該給學生更多的時間來回答和思考問題,與之互動太少.
3.講課過程中還有很多細節處理不好,并且講課聲音較小,沒有起伏.
4.課前的章節知識結構很好,引入簡單到位,亮點是概念后的表格.
《有關0的運算》教案 篇5
教學內容:
人教版數學第八冊第一單元第13頁例6 及相關習題。
教學目標 :
1、掌握0在四則運算的特性,理解0為什么不能做除數,提高學生計算的正確和概括能力
2、通過歸納分析總結0在四則運算中的特性,通過練習進一步掌握四則運算的特征。
3、通過學習進一步理解0在生活中的意義以及0在運算中的作用。
教學重點:
掌握0在四則運算中的特性,體會0在四則運算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學難點 :
理解0為什么不能做除數。
教學準備:
主題圖 口算卡片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出示口算卡片
150+0=
43-0=
25-25=
0 +50 =
0×135=
0÷12=
1、讓學生快速口算。
2、同桌互相說一說這些題目有什么特點?
(設計意圖: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出發,以問題的形式創設數學情境,目的是引發學生的思考,為新知的學習奠定基礎。)
二、探究交流,解決問題。
1、回憶以前所學知識,想一想,你知道哪些有關0的運算?
(1)小組合作交流并舉例。
(2)全班交流。
老師結合學生的概括,整理出板書內容。
一個數加上0,還得原數。例: 5+0=5
一個數減去0, 還得原數。 5-0=5
被減數等于減數,差是0。 5-5=0
一個數和0相乘,仍得0 0×5=0
0除以任何數都得0 0÷5=0
(設計意圖:在低年級,學生剛開始學習加減法,就認識了0,掌握了有關0的加減法的計算。隨著年級的增高,知識的擴展,在學習乘除法時又認識了0在乘除法運算中的特性,之后學生又經歷了許許多多的實際計算,進一步掌[內容來于斐-斐_課-件_園 ]握了0在四則運算中的特性,體會到0在四則運算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這一環節要給學生留有充分的時間,讓他們回憶、整理和概括有關0在四則運算中的特性。教學時,采用小組合作形式,大家在組內暢所欲言,然后在全班交流,從而得出結論。)
2、質疑
(1)老師提出問題:關于0的運算你還有什么想問或想說的嗎? 如果用0作除數結果會怎樣?
板書: 5÷0=□ 0÷0=□
小組交流、教師補充板書
0除以任何非0的數都得0。
0不能作除數。
(設計意圖:0為什么不能做除數,這是本節課的難點。為了使教學突破這個難點,我結合教材提出問題“如果用0作除數,結果會怎樣?”接著出示 5÷0=□,0÷0=□兩個算式,讓學生通過分析說明觀點,自己從驗證過程中得出0不能作除數的結論。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從而不但掌握結論,而且理解結論的算理。)
三、鞏固應用,內化提高。
1、算一算。
0+1=
0+0=
68-0=
23×0=
456-0=
78×0=
0×0=
78×1=
0÷56=
100-0=
2、填一填
(1)一個數加上0,還得( );
(2)被減數與減數相同時,差是( );
(3)一個數與0相乘,仍得( );
(4)0除以一個( )的數,還得0;
(5)0不能作( )。。
3、先說說運算順序再計算。
58÷2×0 0÷14+63÷7
24÷(75-67) 9+9×9-9
4、列式計算
(1)98加42除以14的商,和是多少?
(2)840減去140的差,再乘上0,積是多少?
(3)87減87的差除以78加22的和,商是幾?
5、課本P15
(1)練習二第7、8題。
(設計意圖:圍繞學習內容設計不同形式的練習,目的是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形成技能。同時注意培養學生[此文轉于斐斐課件園 ]應用知識的靈活性和創造性,同學之間可以互相學習和借鑒,教師要及時鼓勵和提升,正確對待學生暴露出的學習的不足和疏漏,加強點撥指導,引導學生診斷矯正。)
四、回顧整理,反思提高。
同學們,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關于0的運算你最想提醒自己或同伴些什么?你認為自己或同伴的表現怎樣?
(設計意圖: 對課堂學習進行全面地回顧總結。在回顧知識的同時,對情感態度進行回顧總結。)
板書設計:
關于“0”的運算
一個數加上0,還得原數。例 : 5+0=5
一個數減去0, 還得原數。。 5-0=5
被減數等于減數,差是0。 5-5=0
一個數和0相乘,仍得0 。 0×5=0
0除以非0的數都得0 。 0÷5=0
注意:0不能作除數。
教后反思:
本節課是讓學生將有關0的運算知識系統化,了解0在四則運算中的特性。因此,我首先讓學生回憶自己了解的一些有關0的運算,學生在小組內交流并舉例,再結合學生的概括整理出要板書的內容,如一個數加上0還得原數,在此基礎上,學生還必須舉出例子來進行驗證。教材中特別強調0不能作除數,那么0為什么不能作除數呢?這個問題的理解是本節課的難點。為了使教學突破這個難點,我結合教材提出問題“如果用0作除數,結果會怎樣?”接著出示5÷0=□,0÷0=□兩個算式,讓學生通過分析說明觀點,如有學生發現0÷0的商無論等于什么數,商和除數0的積都等于0,0÷0的結果有無數個。學生能自己從驗證過程中得出0不能作除數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