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個問號之后》教學設計(精選7篇)
《一百個問號之后》教學設計 篇1
教材分析: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是六年制小學語文人教課標版教材六班級下冊第五單元中的課文,這是一篇精讀課文,屬于議論文。課文題目“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就是課文的主要觀點,課文主要用三個事實論述了只要善于觀察、不斷發問、不斷解決疑問,鍥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現實生活中發現真理。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讓學生了解科學發現的一般規律——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從而感受、領悟到見微知著、獨立思考、鍥而不舍、不斷探索的科學精神;二是學習課文用具體事例說明觀點的寫作方法。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認讀詞語,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能從具體事例中正確理解“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含義,體會課文用具體事例來說明觀點的寫法。
過程與方法:結合課前預習,在朗讀中,運用學過的方法領悟課文內容,體會寫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領悟到見微知著,獨立思考、鍥而不舍、不斷探索的科學精神。
教學重點:能從具體事例中正確理解“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含義。
教學難點:體會本文的寫法。
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最近,我們認識了美麗而偉大的女性科學家——居里夫人,你覺得她是依靠什么取得了偉大的成就?(生說)
2、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20課。齊讀課題。
3、看到這個課題,你想知道哪些問題呢?
4、就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走進20課,再次齊讀課題。
二、初讀感知
1、請大家打開書,自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順句子,思考課文主要寫什么。
2、認讀詞語
誕生 漩渦 追根求源 見微知著 鍥而不舍 玫瑰花 領域 機械 洗澡 花圃 逆時針 司空見慣 無獨有偶 打破沙鍋問到底
(1)指讀 (2)通過預習,你都知道什么了?(音、形、義)
3、誰能說說課文主要寫了什么?
4、指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三、研讀感悟
1、為什么說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結合具體的事例,邊讀邊找出相關的語句,做好批注。
2、匯報交流(依據學生的匯報相機地進行教學活動)
(1)第三自然段
生:讀 談體會 (相機填表格出示)
師:指生再讀問題和結論,并指導學生畫下來,同時梳理過程(表格出示)
(2)第四自然段
繼續匯報,同時按照表格的要求,在書上畫出相關語句來。
匯報 (相機填表格出示) 自己讀一讀。
(3)第五自然段
最后一個事例能自己完成嗎? 匯報(相機填表格出示)
3、拓展
其實,在科學技術發展史上,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你能說一個嗎?
4、教師補充介紹相關的事例。(屏幕出示)
5、小結
眾多科學家的事實生動地告訴我們一個真理,那就是——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我們也不難看出,他們發現的問題雖然不相同,但是他們解決問題,找到真理所需要的條件卻驚人的相似,你覺得他們是依靠什么找到真理的呢?看看書上是怎么說的?
6、學生匯報(根據學生的匯報相機進行教學活動)
(1)學習第7自然段(屏幕出示)
理解見微知著的意思,說說這句話與課文開頭有什么關系?記下來。讀讀。
(2)還需要什么條件呢?
學習第8自然段 談談體會。
7、只有具備這些前提條件,才能把“?”拉直變成“!”,找到真理。正如作者所說的——
(1)(出示第2自然段)讀這段話,你體會到了什么?
(2)“?”“!”指的是什么呢?這樣運用符號有什么好處呢?指導學生記下來。
四、總結收獲
把書放下,課文學到這兒,課前的問題解決了嗎?你學到了什么呢?
1、內容
2、寫法
五、作業
必做題:
1、摘抄對自己有啟發的語句。
2、準備小練筆 仿照課文寫法寫一段話,用具體事實說明一個觀點。比如“功夫不負有心人”“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
選做題:
繼續搜集關于科學家發明創造的故事。
六、教師總結
在本節課的最后,老師真誠地希望咱們班級的同學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能夠勇于發問,大膽設問,這樣才能求得真知,因為——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一百個問號之后》教學設計 篇2
【課文分析】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是課文題目,也是課文的主要觀點,課文主要用事實論述了只要善于觀察,不斷發問,不斷解決疑問,鍥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現實生活中發現真理。學習這篇課文,一是讓學生了解科學發現的一般規律──“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從中感受、領悟到見微知著,獨立思考,鍥而不舍,不斷探索的科學精神;二是學習課文用具體典型的事例說明觀點的寫作方法,了解議論文的形式。
【教學目標】
1、會寫5個生字,正確讀記“誕生、洗澡、漩渦、花圃、逆時針、司空見慣、無獨有偶、見微知著、鍥而不舍”等詞語。
2、能聯系上下文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摘抄對自己有啟發的句子。能仿照課文的寫法寫一段話,用具體事實說明一個觀點。
3、理解三個關于科學發現的故事,能從具體事例中正確理解“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含義。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重點】體會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格言導入
1、師:同學們,老師這有幾句格言,誰來讀一讀?
誰來說說你還知道哪些格言?
這些格言都闡明了真實的道理,所以我們也把它們稱之為真理(板書:真理)
2、今天,老師再送同學們一條真理,那就是──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板書課題)這也是今天要學習的一篇新的課文。
齊讀課題。談談對課題的理解。
3、為什么說這也是一條真理?作者是怎樣說明這個觀點的呢?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課文。
二、檢查預習讀課文情況
接力讀課文,思考:課文先寫了什么?接著寫了什么?最后又寫了什么?
三、朗讀感悟
1、課文哪些語句形象化地表達了課題的意思?(從細小的……找到了真理。)
這其中的“?”“!”分別指什么?作者這樣表述有什么好處?(板書:?!)
“拉直”在這是指什么?
2、課文通過了幾個具體的事例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在課文的哪些段落?請同學們快速默讀課文3~5自然段,想一想這幾段分別寫了三個什么事例?
3、小組合作學習。
這三個事例中,你對哪個最感興趣?就認真地讀一讀那一段。想一想這個事例中的人物是誰?“問號”是什么?發現的“真理”是什么?劃下來。再想想從“問號”到“真理”的過程是怎樣的?
4、以下教學步驟據學生的回答相機進行:
你對哪個事例最感興趣?給大家讀一讀吧。
事例1:⑴ 這個事例中的主人公是誰?他對什么產生了疑問?由此發現的“真理”是什么?
人物
“?”
從“?”到“!”的過程
“!”
謝皮羅
為什么水的漩渦總是朝逆時針方向旋轉?
敏銳地注意 緊緊抓住問號不放、
反復的實驗和研究
水的漩渦與地球的自轉有關。
波義耳
這種物質到底是什么?別的植物中會不會有同樣的物質?別的酸對這種物質會有什么樣的反應?這對化學研究有什么樣的意義?
敏感地意識 一連串的問題
許多實驗
大部分花草受酸堿的作用都會改變顏色,其中以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明顯,它遇酸變成紅色,遇堿變成藍色。利用這一特點,波義耳制成了實驗中常用的酸堿試紙──石蕊試紙。
奧地利醫生
眼珠轉動會不會與做夢有關呢?會是什么關系呢?
百思不得其解
一連串的疑問
反復的觀察實驗
當睡覺的人眼珠轉動時,他確實正在做夢。
⑵ 引讀:他認為,在北半球……;如果是在南半球……;而在赤道……。
他的結論正確嗎?咱們同學今天回家也去實驗一下,看看結果是不是這樣。
⑶ 這個真理是怎么誕生的呢?為什么謝皮羅教授能從這么司空見慣的現象中也能發現真理呢?這其中歷經了怎樣的過程?
師:從謝皮羅教授的經歷中,你有什么感受?
事例2:⑴ 這個事例主人公是?他有怎樣的疑問?指名讀文。 說說他有什么疑問。
⑵ 由此發現的“真理”是?齊讀。
⑶ 這個真理是怎么誕生的呢?
點擊示:敏感地意識、一連串的問題、許多實驗。
齊讀短語。從這些短語中,你又讀出了什么?
波義耳曾說:“人之所以能效力于世界,莫過于勤在實驗上下功夫。”
師:是的,波義耳也善于從細小的……找到了真理。
事例3⑴ 這個事例主人公是?他的疑問是什么?指名讀一讀。
⑵ 由此發現的“真理”是什么?
⑶ 這個真理是怎么誕生的呢?
點擊示:百思不得其解、一連串的疑問、反復的觀察實驗。
引讀,奧地利醫生同樣善于從細小的……找到了真理。
5、的確,洗澡水的漩渦,紫羅蘭的變色,睡覺時眼珠的轉動,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善于……有所成就。(出示“發現、發明、創造、成就”)
這四個詞可以互換位置嗎?為什么?(是按收獲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的。)
6、現在再請同學們仔細默讀三個故事,看看這三個故事的介紹和內容,有什么相同點? .
三個故事都是講生活中的偶然發現的問題;
三個故事都是講科學家發現和發明的故事;
三個故事都是說明“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師小結:三個故事中提到的科學家發現和發明的過程是相同的。都是先偶然發現問題,不斷地追問;再進行反復的研究和試驗;最后解決了問題,得出了結論。
7、讀了課文中的三個事例,你知道他們之所以能成功是源于什么?用書上詞來說說。(如“見微知著”“善于發問”“不斷探索”“善于獨立思考”具有“鍥而不舍”的精神。)師根據學生匯報板書。
誰能用上這些詞連起來說一說嗎?一起讀一讀7、8兩段。
(示課件:只要你見微知著……)誰帶著自己的感受來讀一讀?(個人讀、男生讀,女生讀)只要你見微知著,善于發問并不斷探索,那么,當你解答了若干個問號之后,就能發現真理。就能把“?”拉直變成“!”
透過這個感嘆號,你還能感受到什么?(科學家們的驚喜、興奮、激動、驕傲、自豪以及給世人的震撼……)是啊,一個“!”凝結了多少難以名狀的情感啊!謝皮羅教授激動地對世人說(指板書):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化學家波義耳驕傲地對世人說……;奧地利醫生自豪地對世人說……讓我們也堅定地說──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8、課文學到這,相信同學們對課題一定有了新的理解。
你還能說說這樣的事例嗎?
四、隨文練筆
作者運用三個具體事實說明了“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觀點。我們也仿照課文的寫法進行一次小練筆,示課件──小練筆:用具體事實說明一個觀點。比如,“功夫不負有心人”“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團結就是力量” 指2名讀,稍作評價。
五、回歸整體,總結收獲
學習了這篇課文,你有什么收獲?
知道了科學發現的一般規律: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知道了文章思路:開頭提出自己的觀點,再用三個具體事例來說明這個觀點是正確的,最后再來闡述開頭的觀點。
科學發現的“偶然機遇”只能給有準備的人,而不會給任何一個懶漢,希望同學們也做一個“有科學準備的人”。
《一百個問號之后》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能正確讀寫本課“洗澡、機械、逆時針、玫瑰、領域、司空見慣、無獨有偶、見微知著”等詞語。
2、研讀三個關于科學發現的故事,著重從“問號” 、“真理”及“從問號到真理的過程”,正確理解“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含義。
3、能聯系上下文,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4、體會作者的寫作特點,學習用事例說明道理的方法,并能仿照課文的寫法,寫一段話。
5、引導學生認識凡事多問幾個為什么的重要性。
教學重難點
1、理解三個關于科學發現的故事,理解“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含義。
2、體會并運用課文用事例說明道理的寫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實驗導入
1、課前老師先給大家帶來一個實驗,不過老師有個要求:你們必須用敏銳的眼睛觀看,用睿智的心靈去傾聽,用聰慧的腦子去思考。
從你們“哇”的一聲中,老師知道你們心中有太多的疑問。(師板書: “?”那誰來?好思考的好孩子,只要善于從細小的、司空見慣的現象中看出問題,不斷發問,不斷解決疑問,追根求源就一定能找到真理。(板書:真理)正如一句名言說得好:“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2、今天我們就與作者葉永烈一同走進課文《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也許你們能在課文中找到答案,解決你們心中的疑問。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大家默讀課文,想想本文有寫事嗎?如果有的話,寫了誰的什么事?
2、檢查預習情況
3、今天我們要學的這篇文章不是記敘文而是一篇——(議論文)作者,為什么要寫這個事例,就是為了證明一個觀點,讀(課題)。為了證明這個重要觀點,課文寫了哪些事例?那我們按順序來說說都寫了誰的什么事呢?
4、指名反饋,教師相機板書
他們都善于從細小的、司空見慣的現象中看出問題,不斷發問,不斷解決疑問,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變成“!”,找到了真理.(板書:橫線和嘆號)
5、這里的“?”號和“!”號,它們代表的是什么?“拉直”又指的是什么樣的一個過程呢? 此時在你的心中也產生了一個大大的問號,那么我們就來通過學習第一個事例來解決你心中的疑問,把它拉直變為嘆號.
三、精讀事例,感受精神
1、(看大屏幕)根據表格,我們看看謝皮羅教授,從普通小事中,看出了什么問題,他又是如何探索,最后找到了什么真理?下面同學們自由地,輕聲地讀讀第三自然段,你能從中發現答案的。
2、反饋:
(1)謝皮羅教授從洗澡這件小事中看出了什么問題?指導朗讀。
每一次都觀察,每次觀察到的情形都是一樣的。謝皮羅教授從普通現象中看出出問題,(隨機板書:看出問題)并且能夠預知現象產生的原因……這就是具有見微知著的能力。為什么每次觀察的情形都是一樣的呢?在謝皮羅教授心中也產生了一個大大的問號。
(2)接下來他又是如何解決這個問號呢?他又是怎樣做的呢?
(3)師幻燈出示這句話,要求:現在你們發揮一下想象,這個謝皮羅是怎樣進行反復的實驗和研究的,誰說?
謝皮羅在不同地點,不同時間,假設不同情況,進行反復實驗和研究,其實我們聯系上下文,知道這句話就是解釋了第二段中哪個詞的意思?追根求源(師隨機板書)
(4)是啊,反復的實驗和研究之后他終于把 “?”拉直變成“!”找到了真理。(隨機板書:找到了真理)
1962年,他發表論文,提出了自己的見解。誰來讀讀?指名讀課文
(5)通過剛才的學習,你現在明白了第二自然段中的問號和嘆號的意思了嗎?
3、謝皮羅把問號變成嘆號的過程是艱辛的,你們從他身上感受到了什么精神呢?(隨機板書:鍥而不舍)
《一百個問號之后》教學設計 篇4
一、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學會本課五個生字,理解“司空見慣”、“追根求源”等詞語的意思。 2、理解“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含義。能力目標:體會作者用具體事例說明道理的寫法,并試著運用。情感目標:體會文中科學精神的內涵,受到啟發并思考科學精神對自己的影響。二、重難點理解“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含義,學習并試著運用“用具體事例說明道理”的寫法。三、課時兩課時 第一課時一、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學會本課五個生字,理解“司空見慣”、“追根求源”等詞語的意思。能力目標:明確課文提出的觀點,概括課文列舉的三個具體事例。情感目標:對文中所蘊含的科學精神感興趣,愿意去探索。二、 重難點學會本課五個生字,理解“司空見慣”、“追根求源”等詞語的意思。明確課文提出的觀點,概括課文列舉的三個具體事例。三、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及目的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一、課題引入 (培養質疑能力;激發興趣) 1、板書課題 2、引導學生針對課題談論自己的見解及疑惑 3、梳理問題(預設): *“真理”是什么? *必須要提“一百個問號”才能找到真理嗎? *課文到底想要告訴我們什么? 1、讀課題 2、交流自己對課題的理解或疑惑 二、初讀課文,理清脈絡 (達成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 1、檢查預習情況,正音,重點指導較難讀的句子。 2、指導生字的書寫。 3、引導學生再次讀書,理解課文中出現的一些詞語,表揚好的解詞方法。(預設) 司空見慣、追根求源、無獨有偶、見微知著、鍥而不舍 4、引導學生三讀課文,理清脈絡: *作者通過這篇文章要說明一個什么觀點?這個觀點出現在課文哪里? *作者運用了哪些具體事例來說明自己觀點的,你能用自己的話概括出來嗎? *這篇文章的寫作順序是怎樣的?你能試著給課文分一下段嗎? 1、主動分自然段讀課文,其他學生傾聽、評價。 2、交流對生字的識記方法,提醒大家要注意的生字。 3、再讀課文,找出不理解的詞語,伙伴交流并解答。 4、三讀課文,先自己試著理清脈絡,然后小組交流,最后向大家匯報。 三、總結讀文收獲 (激起繼續探究的興趣) 1、引導學生交流讀懂的問題,試著解決課始提出的問題。 2、引導學生思考還有哪些問題沒有讀懂。(預設) *怎樣才能提出“一百個問號”? *是不是只要提出“一百個問號”就一定能找到真理? 1、先自己思考,然后進行全班交流。 2、思考、交流。
第二課時一、教學目標知識目標:理解“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含義。能力目標:體會作者用具體事例說明道理的寫法,并試著運用。情感目標:體會文中科學精神的內涵,受到啟發并思考科學精神對自己的影響。二、重難點理解“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含義,學習并試著運用“用具體事例說明道理”的寫法。三、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及目的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一、復習引入 (復習;激趣) 1、板書課題,引導學生回憶本文的觀點,總結寫法:開門見山,提出觀點,而且以觀點命題,成功地吸引了讀者的注意力。 2、引導學生講一個在生活遇到的,很感興趣但不知道答案的“為什么”,并思考自己沒有從中找到真理的原因。 3、那么,“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這句話到底什么意思呢?尋找真理的道路到底該如何走呢?這節課讓我們一起去探索一下。 1、讀題,回憶課文的觀點以及觀點出現的地方。 2、回想生活中的問號,進行交流,思考自己沒有從中找到真理的原因。(預設) *沒有繼續探索。 *知識能力有限,不會解答。 *沒探索出來就放棄了。 *不知道該怎樣去尋找答案。 二、研讀課文,受到啟示(理解觀點含義,體會寫作方法) 1、文中列舉了三個具體事例來解釋、證明這個觀點,它們分別是什么? 2、引導學生發現這三個事例在內容和寫法上的相同之處。 點撥: *這些現象用文中的詞語來形容就是——“司空見慣”。 3、看來要想找到真理首先要善于觀察,善于思考,可是我們也觀察、思考了,為什么卻沒有找到真理呢?從“問題”到“真理”的道路該如何走呢? 請你再來讀一讀這三個具體事例,看看他們發現現象后都做了些什么,是怎樣一步步找到真理的。請畫出有關的語句,想一想:你從句子中的哪些詞語發現了他們成功的秘訣,在下面打上著重號,并在旁邊寫下你的想法或感悟。 點撥:這一連串的問題就叫“追根求源”“打破沙鍋問到底”;這反復的試驗與研究就是不斷地解決問題;尋找真理的道路并不容易,需要鍥而不舍的精神做支撐。 4、至此,尋找真理的道路你找到了嗎?誰來概括地講一講? 5、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第二自然段,理解“?”和“!”各指什么,這樣表達的好處是什么? 6、在科學史上,從細小的生活現象找到真理的事例還有很多,引導學生舉例。思考這些事例對自己的啟示。 指點寫法:通過具體的事例讓別人理解并認同自己的觀點。 7、引導學生讀課文最后兩個自然段,找到發現真理的前提條件。指點寫法:課文最后又一次重申了自己的觀點,令我們印象更加深刻。 1、默讀課文,找到課文列舉的三個具體事例,回顧它們主要講什么。 2、再默讀課文,發現這三個事例在內容和寫法上的相同之處。 預設: *它們都是講科學家發現真理的。 *它們都證明了“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這個觀點。 *事例中的人物都是從生活中的小現象發現真理的。 3、根據閱讀提示潛心讀文,發現從“問題”到“真理”的道路: “一連串的問題”和“反復的實驗與研究” 4、從事例中概括尋找真理的過程:先關注生活中司空見慣的現象,從中發現問題;然后不斷地發問,不斷地解決疑問;最后,找到真理。 5、讀第二自然段,明白這一段是對觀點的解釋,思考“?”和“!”各指什么,這樣表達的好處是什么。 6、交流自己知道的有關事例。思考這些事例對自己的啟示。 7、讀課文,找到發現真理的前提條件。 三、總結全文(學習寫法) 總觀全文,我們發現作者的寫作方法是什么? 總結寫法:先提出觀點,再用具體的事例來解釋、證明觀點,最后重申觀點。 四、小練筆(學以致用) 1、引導學生寫小練筆: 仿照課文的寫法寫一段話,用具體事實說明一個觀點。比如:“功夫不負有心人”;“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失敗是成功之母”;“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 注意:描述的具體事例一定要能證明觀點;對具體事例的描述要能突出重點。 2、評讀一篇小練筆,指導學生如何修改 1、根據小練筆的提示進行練筆。 2、聽評小練筆,知道應該從“描述的具體事例一定要能證明觀點;對具體事例的描述要能突出重點。”兩方面來修改。 五、作業 出示作業: 1、跟伙伴交流自己的小練筆,進行修改。 2、摘抄文中對自己有啟發的語句。 3、再找一些類似的科普故事讀一讀。 讀作業
板書設計: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提出觀點? ????……關注現象, 不斷發問 找到真理 具體事例發現問題 不斷解疑 !!!!…… ! 重申觀點
《一百個問號之后》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運用朗讀、概括、圈劃、評點等方法,在品詞賞句中,明確議論性文字中事例的選擇與作者觀點的關系深刻認識“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道理
2、體會善于發問的重要性,激發學生發問的熱情,并逐步培養學生質疑能力
教學重點:明確議論性文字中事例的選擇與作者觀點的關系
教學難點:嘗試根據一個觀點來選擇恰當的事例
說明:
本文是“生活中的科學”這一單元中的第一篇文章,同時也是六年級學生首次接觸的比較典型的議論性的文章教師重在通過“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學此類文章的興趣,通過“品詞賞句”的教學環節,為有效突破教學重點“明確議論性文字中事例的選擇與作者觀點的關系”設置有效的教學鋪墊至于“論點、論據”此類的術語教師根據教學班的實際情況可暫不出現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預設
學生活動預設
設計意圖
創設情景
激趣引題
教師演示:摩擦起電和雞蛋在清水中和鹽水中沉浮的小實驗
1、學生仔細觀察
2、交流觀察現象、解釋實驗現象
創設情景,設置有效的教學鋪墊,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進入學習狀態
沉浸文本
讀一讀
1、要求學生散讀后,思考:文章寫到了哪幾個有趣的生活現象?從這些生活現象中科學家們發現了什么?
2、師生小結(穿插關于18自然段表述不當的質疑“洗澡水的漩渦、蚯蚓的分布、做夢”)
1、 學生散讀
2、 學生交流,明確:
洗澡水的漩渦——漩渦與地球自轉有關
蚯蚓的分布——地球上大陸和海洋的形成
睡者的眼球轉動—— 睡者的眼球轉動與做夢有關
整體感知,梳理文章的思路條理,明確文章的主要內容
引導質疑,提高學生的問題意識,適時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深入探究
議一議
1、朗讀第一、二自然段提出話題:“要發現真理說難也并不難,說容易也不容易的”你怎么看待這個問題?請結合文章說說你的看法
2、三個事例中哪些詞句能具體說明科學家有敏銳的目光, 善于思考?
3、再讀三則事例,在三則事例中隱含了要“發現真理”還需要具備那些素養?
4、齊讀最后一節,師生共同歸納小結
1、學生交流明確:
有一雙敏銳的眼睛
有一個善思的腦子
敢于堅持真理的勇氣
(打破砂鍋問到底)
2、學生圈劃、批注、分析
第4段:敏銳地注意到、
第五段:緊緊抓住…不放
第11段:引起…注意
第13段:看到…感到奇怪…連忙
第14段:每當…一旦…就
第16段:又細細地觀察…又觀察
學生交流:(參考:善于聯想;善于總結;具備扎實的科學知識等)
通過品詞賞句,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同時,讓學生在品詞賞句中領會論點與論據之間的關系
拓展延伸,培養學生多角度的思維品質
各抒己見
說一說
1、 在科學,這樣的事例豈止三個?同學們能否再介紹幾則類似的事例?
2、 讀完了課文,又了解了人類科學許多故事后,你從中獲得什么啟示呢?(就你感受最深的一點談)
1、同學們交流課前收集的信息
(牛頓發現萬有引力等)
2、學生交流感想,重在引導學生認識到:“提出一個問題有時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的問題意識
拓展延伸,注重課內課外相結合并且通過事例的補充進一步領會如何根據論點選用合適的論據
力求內化
背一背
教師引導學生就課文中的詞句選點積累
學生選點積累,當堂背誦
選點參考:
1、成語
司空見慣,無獨有偶、見微知著(成語用造句的形式積累)
2、格言警句
3、 富有表現力的句子
4、 典型事例(概括成一兩句話)
注重積累,增加學生的積淀
布置作業
1、 縮寫本文
2、 搜集幾則科學的事例,并得出你對這幾則事例的一個觀點(以上任選一題完成)
3、 觀察日常生活中的現象,記錄有價值的日常生活現象及你的問題或思考(完成時間兩周,兩周后交流)
通過縮寫的形式進異步鞏固
鼓勵學生利用各個渠道的教學資源
《一百個問號之后》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的科學,懂得善于用科學的眼光觀察、思考生活,解決生活中的疑問,就在生活中有所發現。初步了解用事實論證說理的好處。
積累目標:
司空見慣、無獨有偶、見微知著、漩渦
口語訓練:
調動自己的生活積累,嘗試著為文章更換事例或名言。
教學重點難點:
懂得觀察生活、思考生活的重要性,培養熱愛科學的情感。理解事實論證的好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前些天,我和大家共同學習了《統籌方法》這篇文章,我們由生活中一個常見的泡茶的例子中懂得了只要肯動腦筋,就可以提高生活和工作的效率這樣一個道理,今天我們再來共同品味幾個來自平常生活而又發人深思的故事,課文的名字叫《一百個問號之后》。
二、 初讀感知
1、同學們一定很奇怪,一百個“問號”是從哪里產生的?“一百個問號之后”又會產生什么?下面請同學帶著問題默讀課文,標出小節數,圈劃出表明作者觀點的語句。
明確:從平常的生活中,平常的自然現象中產生。會產生真理、科學。
2、從生活到發現真理、科學需要什么條件?
明確:要有敏銳的眼睛,有善于思考的腦子,要有堅持真理的勇氣。
三、分析理解
1、作者是用什么辦法來證明自己的觀點的?有什么好處?
明確:舉了三個人的事例:謝皮羅、魏格納、奧地利醫生 具體生動、典型而有說服力。
2、你覺得這三個人的成功有什么共同之處?
明確:有敏銳的眼睛、善于思考。(善于從普通、尋常、細小的自然現象中發現問題——思考為什么——發現規律——發現真理)
四、感悟提升
1、三個事例給我們的啟發又是什么?
明確:科學并不神秘,并不遙遠,只要你善于見微知著,那么,當你解答了一百個問號之后,必能發現真理。當我們用科學的眼光看待生活時,我們會發現生活很實在,很熟悉。
2、為支持作者的觀點請再另舉兩個事例,即:為人類的科學事業作出偉大貢獻的科學家們,在科學的道路上,無不都是勤學好問,勇于探索的開拓者。
3、分享善問與科學關系的格言。
五、鞏固提高
作業:
1、解釋成語:司空見慣、無獨有偶、見微知著的含義并造句。
2、請你也提幾個生活中的值得探討的問題與大家交流,并試著找出科學解釋。
《一百個問號之后》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1、運用朗讀、概括、圈劃、評點等方法,了解課文的內容,深刻認識“真理產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道理。
2、在品詞煉句中,體會科學家善于發問的重要性,激發學生發問的熱情,并逐步培養學生質疑、發問的良好習慣。
教學策略和手段:情景創設、小組討論、板書歸納法、
散讀、默讀、質疑等方法。
教學程序
時間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資源運用
一、創設情景,激趣引題。
二、感知文本。
老師吹肥皂泡、豎不到翁。
激趣導入:這些都是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現象。我們是否留意過?留意之后又做些什么呢?也許大家不知道這些看似平常、司空見慣的現象中都蘊藏著偉大、鮮為人知科學發現。有時老師在想:為什么這樣的現象對我們來說是熟視無睹?為什么我們與偉大的科學發現總是失之交?我們缺少什么呢?今天就讓我們跟著作家葉永烈先生去做一次科學探訪,或許我們會從中得到一些啟示,找到一些答案。
1、 朗讀錄音:
要求:文章寫到了哪幾個有趣的生活現象?從這些生活現象中科學家們又發現了什么?
2、 板書:
洗澡水的漩渦 漩旋渦與地球自轉有關
蚯蚓的分布 地球上大陸和海洋的形成
睡者的眼球轉動 睡者的眼球轉動與做夢有關
(穿插關于18小節表述不當的質疑)
學生交流。
1、 學生認真傾聽。
2、 交流明確。
三、研讀文本。
四、聯系生活,拓展遷移。
提出話題:三個生活中的偶然發現現象、三個生活中的問號讓三位科學家開啟了科學的大門,揭示了讓世人矚目的科學真理。可是文中有這么一句話:要發現真理說難也并不難,說容易也不容易的。你怎么看待這個問題?請結合文章說說你的看法。
1、老師提出小組討論要求
2、老師明確討論要求、巡視指導。
3、適時追問引導:
A三個事例中哪些詞句能具體說明科學家有敏銳的目光?
B 善于思考又具體體現在哪些地方?
C 齊讀15、16小節,你覺得又能給你什么啟示呢?
4、歸納小結:科學并不神秘,科學也并不遙遠,只要我們善于發現“?”(板書),不斷探究,不斷思考,有一種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精神。解答了“一百個”(板書)問號“之后”(板書),才能把“?”拉直變成“!”(板書)也就是找到真理。
1、 據我所知,在人類的發明,類似這樣的例子何止這三個?同學們能否再介紹幾個科學家發明創造的故事?
2、 讀完了課文,了解了人類科學許多感人故事,你從中獲得什么啟示呢?
3、:難道我們的收獲而已嗎?大家有沒有一種想親身一試,做一回勇敢的實踐者的愿望呢?
4、小結:羅丹曾說過:“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那么我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真理,而是缺少發現,缺少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勇氣”。愿今天的課能送給大家一雙慧眼、一顆慧心、一雙巧手,趕快抓住你身邊、腳邊、手邊的每一樣事物。“五千個哪里,七千個怎樣,十萬個為什么”之后,你也會從平凡走向偉大。
1、學生研讀文章(圈劃批注)。
2、小組討論。
3、集體交流。
4集體朗讀、個別朗讀。
1、同學們交流課前收集的信息。
2、學生交流。
3、交流:自己對生活的觀察以及曾經產生的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