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鏡》教案(精選5篇)
《放大鏡》教案 篇1
課 題
第一單元 微小世界
1、放大鏡
課 時1學 習目 標
科學概念
1、 放大鏡是凸透鏡,凸透鏡具有放大物體圖像的功能,用放大鏡觀察物體 能看到更多的細節。
2、 放大鏡廣泛應用在人們生活生產的許多方面。
3、 放大鏡鏡片的特點是透明和中間較厚(凸起)。
過程與方法
1、正確用放大鏡觀察物體。
2、比較用肉眼觀察和用放大鏡觀察的不同。
情感態度價值觀
1、理解使用放大鏡觀察的意義。
2、增強用放大鏡觀察身邊世界的興趣。
3、認識到從肉眼觀察到發明放大鏡是人類的一大進步。
學 習重 點
能正確使用放大鏡觀察物體的細微部分
放大鏡是“凸”“透”鏡
教 學準 備
分組實驗器材:放大鏡(最好每個學生都能有一個放大鏡,如果只能提供給學生一種放大鏡,盡量放大倍數大一點)科學書或報紙上的照片、計算機或電視機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鐵絲、普通玻璃片、平面鏡片、水。
教師演示:不同放大倍數的放大鏡、圖片或課件(如放大鏡鏡片的結構等)。
教 學 活 動 過 程 教 師 活 動
一、為什么要用放大鏡觀察
1、導入:師出示放大鏡:“看,這是什么?”
2、放大鏡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鏡來介紹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鏡》。可以從放大鏡的構造、作用、用途三個方面展開。
4、展示交流
(如果學生能說出凸透鏡也可以)
(可能學生會說“把物體提醒學生物體并未變大)
3、讓學生盡量充分地例舉使用領域,交流后填寫第2頁的網狀圖。
二、放大鏡下的新發現
1、 師:誰給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鏡的正確使用方法?
2、 師:選擇一小塊面積,運用放大鏡仔細觀察圖片、屏幕、織物等看誰會有新的發現!將新發現用文字或圖片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
4、交流新發現后,師歸納:放大鏡把物體的圖像放大,讓我們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細微之處。
三、放大鏡的特點
1、師:放大鏡顧名思義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鏡片具有“凸”、“透”的特點)老師給大家準備的物品中有沒有像放大鏡那樣能放大物體呢?請同學們找一找。
3、師:放大鏡的鏡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點?(中間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鏡也叫“凸透”鏡。放大鏡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數也越大,由此推斷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數最大。
四、小結
師:對于熟悉的放大鏡,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新的發現或收獲嗎?(放大鏡也叫凸透鏡,凸度越大放大倍數越大。運用放大鏡細心地觀察物體,還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細節)
板書設計:
放大鏡
構造:鏡架、鏡片(凸 透 ——“凸透”鏡)
作用:“放大”物體的圖像、放大細節
用途:……
教學后記:
學 生 活 動
一、為什么要用放大鏡觀察
(生:放大鏡)
3、小組討論交流放大鏡的構造、作用、用途。
4、 展示交流
放大鏡的構造——鏡架、鏡片(如果學生能說出凸透鏡也可以)
放大鏡的作用——放大物體的像
放大鏡的用途——我們用放大鏡觀察校園里的生物、實驗中在老師指導下觀察花、昆蟲等。它是視力不佳者的助視器,還適用于電子產品檢驗、線路板檢驗、集郵者欣賞鑒定郵票、珠寶商鑒定珠寶、公安人員用它觀察指紋毛發纖維等、農技人員用它觀察花蕊進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藝品的工匠工作時使用……
二、放大鏡下的新發現
請學生演示放大鏡的使用方法。根據學生的演示師講解正確使用放大鏡的兩種方法:目、鏡、物三者,目不動,鏡動或物動。
3、交流新發現
三、放大鏡的特點
(鏡片具有“凸”、“透”的特點)
2、學生嘗試利用平面鏡、玻璃、水、水槽、集氣瓶、燒瓶等物體來放大物體的像。(發現圓柱形及球形的裝滿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一、 課外你可以嘗試著用一些簡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鏡,或者用你的放大鏡去仔細觀察身邊的物品,看看還會有什么新的發現。四、作業
課外你可以嘗試著用一些簡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鏡,或者用你的放大鏡去仔細觀察身邊的物品,看看還會有什么新的發現。
《放大鏡》教案 篇2
(南京四十六中學周永昌)
(一)教材 人教社九年義務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冊
(二)教學目的
1.知道物體在凸透鏡二倍焦距和一倍焦距之間能成倒立、放大的實像.
2.知道物體在凸透鏡焦點以內能成正立、放大的虛像.
3.知道幻燈機、放大鏡的原理.
4.簡單了解顯微鏡的主要結構及放大原理.
(三)教具
學生實驗器材:凸透鏡、蠟燭、光屏、刻度尺、火柴、粉筆.
教師用:幻燈機、幻燈片、投影儀、屏幕、顯微鏡.
(四)教學過程
一、課題引入
同學們看過電影,也看到過老師在課堂上用投影儀配合上課.小小的膠片怎么會變成很大的畫面的呢?
上生物課時要觀察動植物的組織和細胞,它們很小,肉眼看不清.老師給你們用放大鏡和顯微鏡來觀察.它們為什么能使我們看到很小的物體呢?今天我們來研究這些問題.(板書課題)
二、進入新課
1.研究凸透鏡成倒立、放大實像的條件
①請同學們用上節課的器材做實驗.在桌上用粉筆畫出直線,把凸透鏡、蠟燭、光屏放置在直線上,調整它們的高度.
②把蠟燭放在離凸透鏡的距離稍小于二倍焦距的地方.沿直線調節光屏到凸透鏡的距離,直到光屏上出現明亮、清晰的像.觀察這個像是放大的還是縮小的,是正立的還是倒立的?像在凸透鏡哪側?
③把蠟燭向凸透鏡移近些,仍在焦點以外.移動光屏,使光屏得到清晰的像.請同學們觀察:移近后得到的像和原來的像比較是變大了還是變小呢?像離凸透鏡的距離怎樣變化?
實驗觀察結束,教師提問:光屏上得到的是實像還是虛像?
學生回答.然后教師引導學生得出結論:當物體離凸透鏡的距離在二倍焦距與一倍焦距之間時,在凸透鏡另一側得到一個倒立、放大的實像.物體向凸透鏡靠攏時,得到的像變大,像到凸透鏡的距離也是變大的.教師板書.
2.研究凸透鏡成正立、放大的虛像的條件
繼續用上面器材學生進行實驗.把蠟燭向凸透鏡移近,移到焦點以內.移動光屏、觀察光屏上還能得到像嗎?(學生觀察后回答得不到)在光屏這一側往凸透鏡里觀察,能看到像嗎?
請學生回答:往凸透鏡里面觀察,看到了一個什么樣的像?
讓學生把蠟燭移到靠近焦點,仍在焦點以內時,凸透鏡里看到的像是變大了還是變小了?這個像和前實驗中光屏上得到的像有什么不同?
學生回答后,教師小結:物體到凸透鏡的距離小于一倍焦距時,能得到一個正立、放大的像.這個像不是實際光線會聚成的.不能在光屏上得到它,因此是虛像.教師板書.
3.講述幻燈機的工作原理
教師出示幻燈機實物.在黑板上畫出課本圖6—22.介紹幻燈機的主要結構:鏡頭(凸透鏡)、幻燈片(物體)、畫片框、聚光鏡、反光鏡、光源等.講述工作原理:幻燈片離鏡頭的距離在二倍焦距和一倍焦距之間.用強光照射幻燈片時,就可以在屏幕上得到倒立、放大的實像.為了使得到的像成為“正立”的,要把幻燈片上下顛倒放置.實際演示打出一張幻燈片.
對照投影儀實物,教師簡單介紹投影儀的結構與使用.學生看課本圖6—23.與幻燈機比較,投影儀用兩塊大螺紋透鏡作聚光器(作用相當于凸透鏡).使用時凸透鏡所成的像被一平面鏡反射到屏幕上.其優點是能放映大畫面的幻燈片,也可以直接放映書寫在透明膠片上的文字、圖表.使用方便.
4.講解放大鏡原理
讓同學用凸透鏡觀察課本上的字.將凸透鏡盡量靠近課本,往凸透鏡里看,看到的字是正立的還是倒立的?是放大的還是縮小的?學生回答后,教師小結:凸透鏡能成正立、放大的虛像.我們就用作放大鏡.再讓學生將凸透鏡慢慢遠離課本.看到的像有什么變化?凸透鏡繼續遠離課本,還能始終看到正立、放大的虛像嗎?學生回答后,教師小結:凸透鏡作放大鏡用時,一定要靠近觀察的物體,使物體離凸透鏡的距離小于一倍焦距,這樣才能透過凸透鏡看到正立、放大的虛像.
5.簡單介紹顯微鏡的結構、放大原理
教師出示顯微鏡.講述:為了提高放大倍數常用顯微鏡.它的主要結構是有兩個凸透鏡.一個是目鏡,一個是物鏡.
講述顯微鏡的成像原理:是物體先通過物鏡成放大的實像,再通過目鏡第二次成像,成放大的虛像.經過兩次放大就提高了放大倍數.
三、小結本課內容
1.本課內容是凸透鏡在什么條件下成倒立、放大的實像和正立、放大的虛像.教師復述一遍.
2.課內完成節后的練習1、2、3.
3.教師總結凸透鏡成縮小的實像、放大的實像和放大的虛像的條件及應用.
四、作業
1.復習本節課文.
2.課本章后習題第7、8、9、10題.
(五)說明
1.關于學生實驗的說明見本章第三節中的說明1、2.
2.幻燈機演示打出幻燈片時,要再次強調凸透鏡成像的倒立、正立與生活中的概念不同.對這些問題,學生容易混淆.多年的測試檢查總有不少學生認為電影屏幕上的像是正立的.演示時,先把幻燈片正放,得到的畫面是倒立的.然后再將幻燈片倒放,畫面就“正立”.
對課本“為了使觀眾看到正立的像,……”中的“正立”要作說明,這是生活中的感覺,不是凸透鏡成正立的像.
3.在總結凸透鏡成縮小的實像、放大的實像及放大的虛像的條件及應用時,教師可以恰當地進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指出:物體通過透鏡能成什么樣的像決定于物體離開凸透鏡的距離.物體離凸透鏡由遠移近時,成的像逐漸變大,像離凸透鏡的距離也變大.物體在二倍焦距以外時,像總是比物體小.物體移到二倍焦距以內時(焦點以外),像就變大到比物體還大,也就是成了放大的實像了.再移近到凸透鏡一倍焦距以內時,像就由實像變成了虛像.發生了質的變化.這體現了“由量變到質變”的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
4.本節內容比較多,學生實驗也比較多.一節課完成可能會有一定困難.從效果考慮建議:“小結本課內容”里的第3點,即對三種成像進行總結,可放在下一節課內用一點時間來進行.
《放大鏡》教案 篇3
(南京四十六中學周永昌)
(一)教材 人教社九年義務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冊
(二)教學目的
1.知道物體在凸透鏡二倍焦距和一倍焦距之間能成倒立、放大的實像.
2.知道物體在凸透鏡焦點以內能成正立、放大的虛像.
3.知道幻燈機、放大鏡的原理.
4.簡單了解顯微鏡的主要結構及放大原理.
(三)教具
學生實驗器材:凸透鏡、蠟燭、光屏、刻度尺、火柴、粉筆.
教師用:幻燈機、幻燈片、投影儀、屏幕、顯微鏡.
(四)教學過程
一、課題引入
同學們看過電影,也看到過老師在課堂上用投影儀配合上課.小小的膠片怎么會變成很大的畫面的呢?
上生物課時要觀察動植物的組織和細胞,它們很小,肉眼看不清.老師給你們用放大鏡和顯微鏡來觀察.它們為什么能使我們看到很小的物體呢?今天我們來研究這些問題.(板書課題)
二、進入新課
1.研究凸透鏡成倒立、放大實像的條件
①請同學們用上節課的器材做實驗.在桌上用粉筆畫出直線,把凸透鏡、蠟燭、光屏放置在直線上,調整它們的高度.
②把蠟燭放在離凸透鏡的距離稍小于二倍焦距的地方.沿直線調節光屏到凸透鏡的距離,直到光屏上出現明亮、清晰的像.觀察這個像是放大的還是縮小的,是正立的還是倒立的?像在凸透鏡哪側?
③把蠟燭向凸透鏡移近些,仍在焦點以外.移動光屏,使光屏得到清晰的像.請同學們觀察:移近后得到的像和原來的像比較是變大了還是變小呢?像離凸透鏡的距離怎樣變化?
實驗觀察結束,教師提問:光屏上得到的是實像還是虛像?
學生回答.然后教師引導學生得出結論:當物體離凸透鏡的距離在二倍焦距與一倍焦距之間時,在凸透鏡另一側得到一個倒立、放大的實像.物體向凸透鏡靠攏時,得到的像變大,像到凸透鏡的距離也是變大的.教師板書.
2.研究凸透鏡成正立、放大的虛像的條件
繼續用上面器材學生進行實驗.把蠟燭向凸透鏡移近,移到焦點以內.移動光屏、觀察光屏上還能得到像嗎?(學生觀察后回答得不到)在光屏這一側往凸透鏡里觀察,能看到像嗎?
請學生回答:往凸透鏡里面觀察,看到了一個什么樣的像?
讓學生把蠟燭移到靠近焦點,仍在焦點以內時,凸透鏡里看到的像是變大了還是變小了?這個像和前實驗中光屏上得到的像有什么不同?
學生回答后,教師小結:物體到凸透鏡的距離小于一倍焦距時,能得到一個正立、放大的像.這個像不是實際光線會聚成的.不能在光屏上得到它,因此是虛像.教師板書.
3.講述幻燈機的工作原理
教師出示幻燈機實物.在黑板上畫出課本圖6—22.介紹幻燈機的主要結構:鏡頭(凸透鏡)、幻燈片(物體)、畫片框、聚光鏡、反光鏡、光源等.講述工作原理:幻燈片離鏡頭的距離在二倍焦距和一倍焦距之間.用強光照射幻燈片時,就可以在屏幕上得到倒立、放大的實像.為了使得到的像成為“正立”的,要把幻燈片上下顛倒放置.實際演示打出一張幻燈片.
對照投影儀實物,教師簡單介紹投影儀的結構與使用.學生看課本圖6—23.與幻燈機比較,投影儀用兩塊大螺紋透鏡作聚光器(作用相當于凸透鏡).使用時凸透鏡所成的像被一平面鏡反射到屏幕上.其優點是能放映大畫面的幻燈片,也可以直接放映書寫在透明膠片上的文字、圖表.使用方便.
4.講解放大鏡原理
讓同學用凸透鏡觀察課本上的字.將凸透鏡盡量靠近課本,往凸透鏡里看,看到的字是正立的還是倒立的?是放大的還是縮小的?學生回答后,教師小結:凸透鏡能成正立、放大的虛像.我們就用作放大鏡.再讓學生將凸透鏡慢慢遠離課本.看到的像有什么變化?凸透鏡繼續遠離課本,還能始終看到正立、放大的虛像嗎?學生回答后,教師小結:凸透鏡作放大鏡用時,一定要靠近觀察的物體,使物體離凸透鏡的距離小于一倍焦距,這樣才能透過凸透鏡看到正立、放大的虛像.
5.簡單介紹顯微鏡的結構、放大原理
教師出示顯微鏡.講述:為了提高放大倍數常用顯微鏡.它的主要結構是有兩個凸透鏡.一個是目鏡,一個是物鏡.
講述顯微鏡的成像原理:是物體先通過物鏡成放大的實像,再通過目鏡第二次成像,成放大的虛像.經過兩次放大就提高了放大倍數.
三、小結本課內容
1.本課內容是凸透鏡在什么條件下成倒立、放大的實像和正立、放大的虛像.教師復述一遍.
2.課內完成節后的練習1、2、3.
3.教師總結凸透鏡成縮小的實像、放大的實像和放大的虛像的條件及應用.
四、作業
1.復習本節課文.
2.課本章后習題第7、8、9、10題.
(五)說明
1.關于學生實驗的說明見本章第三節中的說明1、2.
2.幻燈機演示打出幻燈片時,要再次強調凸透鏡成像的倒立、正立與生活中的概念不同.對這些問題,學生容易混淆.多年的測試檢查總有不少學生認為電影屏幕上的像是正立的.演示時,先把幻燈片正放,得到的畫面是倒立的.然后再將幻燈片倒放,畫面就“正立”.
對課本“為了使觀眾看到正立的像,……”中的“正立”要作說明,這是生活中的感覺,不是凸透鏡成正立的像.
3.在總結凸透鏡成縮小的實像、放大的實像及放大的虛像的條件及應用時,教師可以恰當地進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指出:物體通過透鏡能成什么樣的像決定于物體離開凸透鏡的距離.物體離凸透鏡由遠移近時,成的像逐漸變大,像離凸透鏡的距離也變大.物體在二倍焦距以外時,像總是比物體小.物體移到二倍焦距以內時(焦點以外),像就變大到比物體還大,也就是成了放大的實像了.再移近到凸透鏡一倍焦距以內時,像就由實像變成了虛像.發生了質的變化.這體現了“由量變到質變”的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
4.本節內容比較多,學生實驗也比較多.一節課完成可能會有一定困難.從效果考慮建議:“小結本課內容”里的第3點,即對三種成像進行總結,可放在下一節課內用一點時間來進行.
《放大鏡》教案 篇4
一、研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教學說明
1.凸透鏡的成像規律是一個連續的變化過程,讓學生從這一物理現象變化全過程的高度來分析這一物理現象,有助于加深學生對這部分內容的理解認識.
2.由于本實驗要求學生同時觀察和考慮的內容比較多,如凸透鏡的焦距、凸透鏡焦點的位置、2倍焦距的位置、物體的位置、像的位置,同時還要觀察像的性質.對于一個初二的學生來講容易在觀察某一內容時忽略觀察其他內容,或者雖然觀察了但是頭腦中沒有反映出其它的內容,這樣就很難從整體上把握整個物理變化過程,為此在本節實驗設計中采取了兩個辦法.
(1)每進行完一個內容的實驗(如物體位于2倍焦距以外),要求同學畫圖從理論上進行分析,并逐步形成物體在這個范圍內成像的物理模型、然后由教師利用復合投影的燈片進行分析.從而使學生在實驗現象與物理模型之間建立起必然的聯系,從而加深對這一物理過程的認識和理解.
(2)三個內容的實驗全部完成以后.可用計算機模擬物體從2倍焦距以外移到焦點以里的過程.凸透鏡成像由小到大、由實到虛、從倒立變為正立、在透鏡另一側用屏幕接取到用眼直接觀看的整個動態變化,從而對凸透鏡成像形成一個宏觀的整體的認識(也可通過投影或畫圖進行).
3.為便于操作,也為使學生對實驗現象形成深刻的認識從而為探索規律打下基礎,實驗前應要求學生在光具座中透鏡兩側的標尺上明顯的標出與焦距和2倍焦距等長的位置以便在實驗中能迅速準確的找到應找的位置,并對物、像所處位置形成深刻的印象.
二、凸透鏡的成像規律教學說明
要教育、引導學生不要死記硬背凸透鏡的成像規律,要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它.掌握它的途徑有三個
1.認真完成研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通過實驗獲得深刻的感性認識.
2.采用作圖法,利用凸透鏡三條特殊光線中的任意兩條,作出凸透鏡在三種情況下的成像光路圖,從而在頭腦中形成凸透鏡成像的物理模型,并形成一個動態的變化過程.
3.將實驗現象、物理模型與平時應用幻燈機、放大鏡的實際有機聯系起來,以加深理解和記憶.
三、課時安排 1課時
四、學生活動設計
(一)完成“研究凸透鏡的成像規律”學生分組實驗.
1.完成分組實驗.(分兩個階段完成)
2.利用凸透鏡的特殊光線,運用作圖法來研究凸透鏡的成像規律.(分兩個階段完成)
3.每完成一個階段的實驗及相應的理論分析后,討論、研究在實踐中哪些光學儀器是運用這一原理制作的或工作的.
(二)結合上節照相機的知識分析、研究在三種情況下凸透鏡成像的變化過程及變化規律.
五、教學過程 設計方案
1. 引入課題
方案一:教師采用幻燈機和投影儀在屏幕上展示各種有關幻燈機和放大鏡的圖片,向學生介紹這些儀器的主要工作元件都是凸透鏡,從而引入新課.
方案二:結合上節課講到的照相機,指出照相機的工作原理,提出問題:如果物體放在1倍焦距與2倍焦距之間,物體成像特點是什么;若物體放在焦點以內,能成像嗎?像的特點是什么?從而引入新課.
2.新課教學
學生實驗:研究凸透鏡成像規律
研究物體位于1倍焦距與2倍焦距之間(畫出板圖)、位于焦點以里(畫出板圖),兩個位置凸透鏡的成像情況(包括像的位置,像的性質(指像與物比是放大還是縮小、像是倒立還是正立,是虛像還是實像)).我們用u來表示物體到透鏡的距離,用v表示像到透鏡的距離、f表示焦距.
教師介紹儀器及使用方法,并重點強調以下幾個問題
(1)告訴同學凸透鏡的焦距
(2)把透鏡放在標尺中央,從透鏡的位置開始在左右兩邊的標尺上用粉筆標出等于焦距和2倍焦距的位置.
物體分別設兩個位置,進行兩個實驗,分兩次完成.每完成一個實驗,做一次小結,再進行下一個實驗.對每個位置成像情況的研究都要通過三個途徑進行
(1)通過實驗研究物體在某一位置的成像情況.略調整物距和光屏位置,看像發生什么變化.
(2)利用凸透鏡的特殊光線(兩條就可以),用作圖法研究凸透鏡在同一位置的成像情況.
(3)研究、分析在照相機、幻燈機、放大鏡三種儀器中,哪種儀器利用了凸透鏡在這一位置的成像原理.
教師講完后,問同學們有無問題,然后宣布開始第一個實驗,將物體(蠟燭)放在1倍焦距與2倍焦距之間.
學生開始實驗,教師在同學中間巡視并進行指導.學生實驗結束,教師組織提問、進行總結.
教師利用作圖法分析物體從2倍焦距以外向透鏡移近的過程中,凸透鏡成像的變化情況(有條件可用計算機模擬).
物體從大于2倍焦距以外的位置向焦點處移近的過程中,像成在透鏡另一側,像離透鏡越來越遠,像越來越大.2倍焦距處是一個變化點,物體在2倍焦距以外成縮小實像,進入2倍焦距內(大于焦距)成放大實像.焦點處是又一個變化點,而且使像發生了質的變化,物距大于焦距成倒立實像,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虛像.應使學生們頭腦中對整個成像情況形成一個動態的模型.
教師結合實驗講述幻燈機、放大鏡的構造及應用.為了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在講了幻燈機后簡要介紹一些投影儀的構造和原理.講放大鏡之后可介紹一下顯微鏡的知識,有助于學科間的聯系.
3.總結
分析了幻燈機、放大鏡的工作原理,結合前面學過的照相機,總結凸透鏡成像規律和特點.到目前為止,學生已經學習過小孔成像、平面鏡成像,凸透鏡成像的三種情況.這里有三個成實像的情況,兩個成虛像的情況.實像是由實際光線會聚形成的,虛像是由反射光線(平面鏡成像)或者折射光線(物體位于焦點以里的凸透鏡成像)的反向延長線相交形成的.從岸邊觀察水中的魚、石子,看到的也是水中物體的虛像.它們的相同之處是:不論實像、虛像都是由光線形成的.從這點看影又與它們有本質的不同,影是光線照不到的黑暗區域.
《放大鏡》教案 篇5
一、研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教學說明
1.凸透鏡的成像規律是一個連續的變化過程,讓學生從這一物理現象變化全過程的高度來分析這一物理現象,有助于加深學生對這部分內容的理解認識.
2.由于本實驗要求學生同時觀察和考慮的內容比較多,如凸透鏡的焦距、凸透鏡焦點的位置、2倍焦距的位置、物體的位置、像的位置,同時還要觀察像的性質.對于一個初二的學生來講容易在觀察某一內容時忽略觀察其他內容,或者雖然觀察了但是頭腦中沒有反映出其它的內容,這樣就很難從整體上把握整個物理變化過程,為此在本節實驗設計中采取了兩個辦法.
(1)每進行完一個內容的實驗(如物體位于2倍焦距以外),要求同學畫圖從理論上進行分析,并逐步形成物體在這個范圍內成像的物理模型、然后由教師利用復合投影的燈片進行分析.從而使學生在實驗現象與物理模型之間建立起必然的聯系,從而加深對這一物理過程的認識和理解.
(2)三個內容的實驗全部完成以后.可用計算機模擬物體從2倍焦距以外移到焦點以里的過程.凸透鏡成像由小到大、由實到虛、從倒立變為正立、在透鏡另一側用屏幕接取到用眼直接觀看的整個動態變化,從而對凸透鏡成像形成一個宏觀的整體的認識(也可通過投影或畫圖進行).
3.為便于操作,也為使學生對實驗現象形成深刻的認識從而為探索規律打下基礎,實驗前應要求學生在光具座中透鏡兩側的標尺上明顯的標出與焦距和2倍焦距等長的位置以便在實驗中能迅速準確的找到應找的位置,并對物、像所處位置形成深刻的印象.
二、凸透鏡的成像規律教學說明
要教育、引導學生不要死記硬背凸透鏡的成像規律,要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它.掌握它的途徑有三個
1.認真完成研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通過實驗獲得深刻的感性認識.
2.采用作圖法,利用凸透鏡三條特殊光線中的任意兩條,作出凸透鏡在三種情況下的成像光路圖,從而在頭腦中形成凸透鏡成像的物理模型,并形成一個動態的變化過程.
3.將實驗現象、物理模型與平時應用幻燈機、放大鏡的實際有機聯系起來,以加深理解和記憶.
三、課時安排 1課時
四、學生活動設計
(一)完成“研究凸透鏡的成像規律”學生分組實驗.
1.完成分組實驗.(分兩個階段完成)
2.利用凸透鏡的特殊光線,運用作圖法來研究凸透鏡的成像規律.(分兩個階段完成)
3.每完成一個階段的實驗及相應的理論分析后,討論、研究在實踐中哪些光學儀器是運用這一原理制作的或工作的.
(二)結合上節照相機的知識分析、研究在三種情況下凸透鏡成像的變化過程及變化規律.
五、教學過程 設計方案
1. 引入課題
方案一:教師采用幻燈機和投影儀在屏幕上展示各種有關幻燈機和放大鏡的圖片,向學生介紹這些儀器的主要工作元件都是凸透鏡,從而引入新課.
方案二:結合上節課講到的照相機,指出照相機的工作原理,提出問題:如果物體放在1倍焦距與2倍焦距之間,物體成像特點是什么;若物體放在焦點以內,能成像嗎?像的特點是什么?從而引入新課.
2.新課教學
學生實驗:研究凸透鏡成像規律
研究物體位于1倍焦距與2倍焦距之間(畫出板圖)、位于焦點以里(畫出板圖),兩個位置凸透鏡的成像情況(包括像的位置,像的性質(指像與物比是放大還是縮小、像是倒立還是正立,是虛像還是實像)).我們用u來表示物體到透鏡的距離,用v表示像到透鏡的距離、f表示焦距.
教師介紹儀器及使用方法,并重點強調以下幾個問題
(1)告訴同學凸透鏡的焦距
(2)把透鏡放在標尺中央,從透鏡的位置開始在左右兩邊的標尺上用粉筆標出等于焦距和2倍焦距的位置.
物體分別設兩個位置,進行兩個實驗,分兩次完成.每完成一個實驗,做一次小結,再進行下一個實驗.對每個位置成像情況的研究都要通過三個途徑進行
(1)通過實驗研究物體在某一位置的成像情況.略調整物距和光屏位置,看像發生什么變化.
(2)利用凸透鏡的特殊光線(兩條就可以),用作圖法研究凸透鏡在同一位置的成像情況.
(3)研究、分析在照相機、幻燈機、放大鏡三種儀器中,哪種儀器利用了凸透鏡在這一位置的成像原理.
教師講完后,問同學們有無問題,然后宣布開始第一個實驗,將物體(蠟燭)放在1倍焦距與2倍焦距之間.
學生開始實驗,教師在同學中間巡視并進行指導.學生實驗結束,教師組織提問、進行總結.
教師利用作圖法分析物體從2倍焦距以外向透鏡移近的過程中,凸透鏡成像的變化情況(有條件可用計算機模擬).
物體從大于2倍焦距以外的位置向焦點處移近的過程中,像成在透鏡另一側,像離透鏡越來越遠,像越來越大.2倍焦距處是一個變化點,物體在2倍焦距以外成縮小實像,進入2倍焦距內(大于焦距)成放大實像.焦點處是又一個變化點,而且使像發生了質的變化,物距大于焦距成倒立實像,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虛像.應使學生們頭腦中對整個成像情況形成一個動態的模型.
教師結合實驗講述幻燈機、放大鏡的構造及應用.為了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在講了幻燈機后簡要介紹一些投影儀的構造和原理.講放大鏡之后可介紹一下顯微鏡的知識,有助于學科間的聯系.
3.總結
分析了幻燈機、放大鏡的工作原理,結合前面學過的照相機,總結凸透鏡成像規律和特點.到目前為止,學生已經學習過小孔成像、平面鏡成像,凸透鏡成像的三種情況.這里有三個成實像的情況,兩個成虛像的情況.實像是由實際光線會聚形成的,虛像是由反射光線(平面鏡成像)或者折射光線(物體位于焦點以里的凸透鏡成像)的反向延長線相交形成的.從岸邊觀察水中的魚、石子,看到的也是水中物體的虛像.它們的相同之處是:不論實像、虛像都是由光線形成的.從這點看影又與它們有本質的不同,影是光線照不到的黑暗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