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教案(通用3篇)
《細菌》教案 篇1
第二節 細菌課題: 細菌(知識、能力、品德)教學目標知識目標能說出細菌的形態結構。通過與動植物細胞的比較,推測出細菌的營養方式。知道細菌的生殖方式。的能力目標通過觀察與思考,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思維能力。通過計算手上的細菌,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情感目標通過了解細菌發現過程和巴斯德的實驗,認同科學發展與技術進步密切關系。(重點、難點)教 材 分 析一、重點:細菌的形態結構細菌的營養方式,生殖方式二、難點:能通過與動植物細胞的比較,推測出細菌的營養方式板書設計示意框圖(第一課時)第二節:細菌細菌的發現:法國人巴斯德,巴氏消毒法細菌的形態和結構:
1、細菌的形態:桿狀、球狀、螺旋狀
2、細菌的結構: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無葉綠體)、未成形細胞核細菌的生殖:分裂生殖,芽孢時序教學操作過程設計(重點寫怎么教及學法指導,含課練、作業安排)一、情境導入:用生活實例引出細菌的發現:“夏天吃剩的肉湯過一段時間會變質,我們知道是因為里面有了細菌,那么,細菌是從哪里來的?”“手上如果不洗,就會有許多細菌。那么細菌又是從哪里來的?”二:課前預習:細菌個體是不是很微小,人的肉眼看得見嗎?用什么儀器可以看見細菌?細菌很小,為什么分布卻十分廣泛?三、合作探究:1、提問:“夏天吃剩的肉湯過一段時間會變質,我們知道是因為里面有了細菌,那么,細菌是從哪里來的?”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分組討論,了解細菌的發現過程和巴斯德實驗,思考:你對科學發現有什么新的認識?巴斯德要是沒有雄厚的知識基礎,能作出這個簡單而精彩的實驗嗎?并指導學生和自己的學習實際相聯系,使學生認同知識的學習,科學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密切相關的道理。2、細菌的形態如何:“細菌很小,究竟有多小?我們能不能看見它?”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利用課件指導學生觀察與思考。指出:“細菌的個體十分微小,十億個細菌堆積起來才有一顆小米粒那么大。”“人的肉眼看不見細菌,只有高倍顯微鏡或電鏡才能觀察到細菌的形態”。指導學生通過對比幾種不同形態的細菌,說出細菌的幾種形態:桿狀、球狀和螺旋狀等。3、細菌的結構怎樣?它和動植物細胞相比,有什么不同?提問引入:“細菌有不同的形態,那么這些不同的形態的細菌其內部結構是不是也不同?”指導學生觀察課件,觀察順序可由外到內,看各有什么結構?再將細菌的結構圖與動植物細胞的圖片放在一起,讓學生仔細觀察看有什么不同,觀察順序還是由外到內。并完成下列表格的填寫。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細菌植物細胞動物細胞4、推測細菌的營養方式先復習動物細胞是什么營養方式,細胞是什么營養方式?為什么不同?植物細胞內有葉綠體,能夠自己制造有機物,是自養方式;而動物細胞內無葉綠體,無法自己制造有機物,只能利用現成的有機物生活,是異養方式。再對照細菌的細胞結構,根據細胞內有無葉綠體,來推測細菌的營養方式。再提示學生思考,既然細菌是利用現成的有面物來生活,那么,在生態系統中,它處于什么地位?5、細菌的生殖方式提問:細菌非常小,生存也需要一定的條件,如適宜的水分、溫度、有機物豐富,有的還需要有氧。為什么細菌分布卻十分廣泛,可以說無處不在呢?引導學生閱讀教材,觀察圖片,并討論其原因。播放細菌生死的錄像。提問,讓學生總結出細菌的生殖特點。細菌是以什么方式進行生殖的?適宜的時候,多長時間分裂一次?當環境不良時,細菌會形成什么結構?細菌為什么會無處不在?6、技能訓練:計算細菌的數目,進行衛生習慣的培養。四、達標反饋1.細菌的發現者是( )。a.荷蘭人列文虎克 b.英國人羅伯特·虎克c.法國人路易斯·巴斯德 d.沃森2.下列各項中,不屬于細菌細胞特點的是( )。a.個體是單細胞的 b.細胞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c.細胞中有成形的細胞核 d.細胞中沒有成形的細胞核3.芽孢是細菌的( )。a.分泌物 b.休眠體 c.后代 d.生殖細胞4.用罐頭來保存食物是根據( )的實驗發明的。a.達爾文 b.列文虎克 c.巴斯德 d.弗萊明5.外科手術器械和罐頭食品的消毒,都要以能夠殺死( )為標準。a.球菌 b.桿菌 c.螺旋菌 d.芽孢6.下列關于細菌的說法正確的是( )。a.都有鞭毛,生活在水中 b.都有莢膜,都能形成芽孢c.肺炎雙球菌是多細胞的生物體 d.金黃色葡萄球菌菌落中的每個細菌都是獨立生活的7.細菌有三種基本形態,例如能引發咽喉炎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呈 ,大腸桿菌呈 ,小螺菌呈 。8.細菌的以下特點與它們的廣泛分布有關:(1)細菌的個體 ,極易為各種媒介攜帶;(2)進行 生殖,速度快,數量多;(3)能形成休眠體 ,對不良環境有較強的抵抗力,而且還能四處飄散,落在適宜的環境中,又能萌發成 。教學后記在觀察細菌的形態和結構時,教師可以有目的地介紹一些與學生身體健康有關的細菌,如肺炎球菌、大腸桿菌等。在進行觀察與思考活動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對比細菌與動植物細胞的區別,描述出細菌的基本結構特點。同時要讓學生在討論中交流對“細菌營養方式”的推測。在學生已經了解了細菌是通過分裂完成生殖后,教師可以利用技能訓練的內容,加深學生對“細菌個體小但數量很多”這個說法的認識。在學生了解了細菌是如何度過惡劣環境的內容后,可引導學生完成練習第一、二題的討論和交流。然后,讓學生回憶人的呼吸等內容,思考并回答練習第三題,發展學生利用已有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細菌》教案 篇2
第四章第二節 細菌
教學目標
(一)認知目標
1、描述出細菌的形態結構特點
2、能說出細菌的營養方式和生殖方式
(二)技能目標
1、提高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
2、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歸納、推理等思維能力和設計探究實驗的能力。
(三)情感目標
1.通過對細菌正反兩面方面作用(有害和有益)的學習, 正確認識細菌與人類的關系及在自然界的作用,培養學生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材分析
1.教材內容分析
細菌是生物界中一類重要的生物,了解細菌有利于更好地認識生物世界。教材通過細菌發現的過程,闡明了科學發展與技術的進步密切相關這一觀點。通過介紹巴斯德實驗,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科學的新發現是建立在縝密的思維和精細的實驗基礎上的。細菌的個體很小,觀察它的形態需要在高倍顯微鏡和電鏡下才能觀察到,教材通過《觀察與思考》讓學生了解了細菌結構。與動植物細胞相比較,細菌突出的特征是沒有成形的細胞核。此外,細菌沒有葉綠體,這就決定了細菌只能利用現成的有機物生活。細菌靠分裂生殖,細菌的快速繁殖和形成芽孢等特點,使其幾乎無處不在。通過生活實例,讓學生了解細菌在自然界中所起的作用及與人類的關系。
2.教學重點:細菌的結構特點和營養方式;細菌和人類的關系。
3.教學難點:細菌的營養方式,探究實驗方案的設計。
教法設想
1.直觀教學法:通過課件的直觀教學手段,創設生物微觀世界,激起學生的感性認識,獲得生動的表象,促進對知識比較全面、比較深刻地掌握和理解的教學方法。
2.目標導向法:圍繞教學目標,步步激疑啟思,引導學生按照一定的程序發現問題,使學生逐層探索獲取知識。
3.推理法:培養學生學會辨證推理得出結論的方法和能力。使學生學習透過事物表象,思考、分析、研究事物內涵的方法。
學法指導
1.討論法: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問題、解決疑難。通過討論,學生可以集思廣益、互相啟發,加深理解,提高認識,同時還可以激發學習熱情,培養對問題的鉆研精神和訓練語言表達的能力。
2.觀察法:指導學生觀察的方法和步驟;創設問題情景,使學生帶著問題認真觀察、發現問題、解決疑難,培養學生形成敏銳的觀察力和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有助于學生養成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
3.比較法:通過分析細菌與其他生物之間的異同和內在聯系,使學生對細菌生命現象的認識和理解比單純的觀察更進一步。
教學過程
導入
觀察:(展示腐爛水果的圖片)你熟悉這種情形嗎?你能解釋其原因嗎?
討論交流:細菌,一個同學們都很熟悉的字眼,但你對它了解嗎?根據你的生活經驗,談談對細菌的一些認識。
細菌是如何發現的呢?
閱讀課文:請你閱讀書本p58-p59的相關內容,從中你可以獲取哪些重要信息?
細菌的發現
1、細菌的發現:17世紀后葉列文虎克
2、微生物學之父——巴斯德(提出巴氏消毒法)
你知道常州的品牌牛奶嗎?紅梅牛奶,它是利用什么樣的消毒方法嗎?引出巴氏消毒法,并作簡單介紹。
通過閱讀,你對于科學的發現有什么新的認識?
1、科學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密切相關,科學的新發現是建立在縝密的思維和精細的實驗基礎上的。
2、巴斯德的故事告訴我們,平時只要細心觀察,認真思考,勇于實踐,就能發現自然界的奧秘。
從生物學的角度,細菌有什么樣的形態結構呢?
細菌的形態和結構
觀察:展示細菌的形態圖,了解細菌的三種形態。
細菌的形態不同,但基本結構相同,細菌的結構怎樣呢?
觀察:展示細菌結構圖片。學生分組進行討論,并與動植物細胞進行比較。總結細菌的結構的特點。
根據細菌的結構,推測細菌的營養方式是怎樣的?引出細菌的營養方式
細菌的營養方式 異養(腐生和寄生)
細菌的生殖
我們熟悉的植物是怎樣繁殖的?(種子和孢子),那細菌又是怎樣繁殖的呢?
觀察:課件展示①細菌的生殖過程,學生說出生殖的特點:二分裂
引導學生完成技能訓練,學生談啟示
討論: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還經常看到這樣一些現象,你能用所學的知識來解釋嗎?
1、炎熱的夏天,食物容易腐敗,但放在冰箱里的食物為什么就可以保持較長的時間呢?
2、為什么曬干的香菇、木耳比新鮮的更容易保存?
3、在我國秦朝修建長城時,建造者的食物之一是存放在罐子里用鹽腌制的蔬菜,你能說出腌制蔬菜,為什么能保存較長時間的道理嗎?
從生活實例出發,引導學生分析,在此基礎上得出細菌的生存和繁殖需要一定的條件。(水分、有機物和適宜的溫度)
這兩天,我們已感受到天氣的寒冷,那細菌是怎樣度過這寒冷的環境的呢?引出芽孢結構
觀察:展示芽孢的形成過程和遇到適宜條件萌發過程。強調芽孢是細菌的一種休眠體。從生殖特點和芽孢結構,引導學生思考細菌與它的分布廣泛相適應的特點。
細菌和人類的關系
通過你的細菌的了解,你認為細菌對人類有利還是有弊呢?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呢?
1、 學生交流
2、 視頻播放:視覺強化,讓學生對細菌有一個全面正確的認識,讓學生感受細菌對人類既有益又有害,且利大于弊。
《細菌》教案 篇3
興趣是學習知識的前提,對于微觀世界學生是具有濃厚的求知欲的。所以,在細菌的學習中,充分利用學生的興趣,指導他們自己進行實驗探究觀察微觀世界,可以實現主動獲取知識的目的。學以致用是學習的目的,把知識的學習貫穿于對生活現象的剖析中,可以有效地避免知識和生活的脫節,也有利于降低學習難度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對于微觀世界,學生是缺乏深入了解的,學生對所學知識的了解程度是影響知識掌握程度的關鍵。
生物學是一門實驗科學,一切結論的得出都源于實驗。為了強化這一理念,本節課的教學中,讓學生自主進行了探究實驗,還努力創設情境,讓學生主動參與探究活動,培養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創新意識,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能力。另外,還通過形象、直觀的多媒體教學手段,使知識更易于被學生接受,既培養了學生的興趣,又培養了學生觀察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不足之處是學生雖然對動手實驗感興趣,但缺乏良好的實驗預習習慣,許多學生有邊看課本邊做實驗的習慣,不利于教學時間的準確控制,影響實驗教學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