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以內的進位加法》教學設計(精選3篇)
《20以內的進位加法》教學設計 篇1
每當被問起最喜歡上什么課時,很多孩子都會回答我:“體育課!”所以我常常羨慕起體育老師:讓孩子喜歡自己所教的學科,想必是每個教師的心愿吧!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1、體育課場地大,有相對自由的活動空間。2、每個孩子都能參與到課堂中去,而不只是作為一個旁觀者。3、有例如:毽子、短繩、跑步、做操等多種項目供孩子自由選擇。4、通過競賽等形式體現團隊合作精神,及時讓孩子感受到成功的喜悅。細看來,除了第一條無法毗及外,其余3條均是數學課能夠達到的。所以,在設計這節課時我就參與性,選擇性,合作性這幾方面花了心思進行設計,同時以學生感興趣的卡通人物kitty貓為情境主線,在民主,愉快的氣氛中進行師生互動交流,孩子因此感受到了成為課堂的小主人的樂趣。
參與性:上課的開始我首先提出質疑:8+5應該怎樣算,你有什么好辦法?用學具分別表示8和5,然后動手擺一擺。在這里,每個學生都得到了動手操作學具和發表自己想法的機會。在匯報時我盡量讓學生敘述、補充,使他們體驗了自己獲得成功的快樂。
選擇性:學生在進行“湊十法”的演算時,同時找到了拆大數和拆小數兩種方法,基于這種情況,為鼓勵學生的積極思維,我忽略了課本上“看大數,拆小數”的計算方法,而是對兩種拆數方法都給予了肯定。并請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計算,從而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而對于這樣選擇式的教學,我在練習設計時也多次采用,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獲得了不錯的效果。
合作性:合作如何有價值有成效?合作了是否還需要獨立思考?我個人認為:合作是在對老師布置的學習任務獨立完成有困難或依*個人力量能夠完成但效率遠低于集體完成的情況下所進行的課堂活動。這節課,探究進位加法的算理是一個難點,我覺得學生有必要通過討論來互相交流想法,獲得新知。為了避免一些學生只當聽眾,我要求每個人先自己動手,在思考出一種方法后,再與小組的其他成員進行交流,這樣既給了他們獨立思考的時間又分享了其他同學的經驗,獲益斐淺。在游戲進行中,有的小組分工明確,有的小組合作意識不強,所以兩極分化明顯,這樣的差距也使學生懂得了合作的重要性。
這節課總體來說達到了既定的教學目標,形式多樣的練習題以及雙語課的語言氛圍使得課堂氣氛較好。但同時也有很多遺憾之處。如在探究過程中教師的參與性沒有充分發揮,對學生的巡視走馬觀花,而未深入地與學生進行交流共同參與到他們的探究中。對于進位加法的算理,未給與充足的時間給學生落實,講透,使得在時間控制上有些偏差。在游戲時我原本設計先給學生時間進行小組分工,但教學時有所遺漏,使得學生在游戲過程中,自己職責不明,未達到預期的競爭場面。
比賽已經落下了帷幕,但是作為教師如何將先進的教學理念帶進課堂,讓學生真正意義上的得到發展,是我們需要不斷探究和努力的方向。“以學生發展為本”,“從學生實際出發”,作為新世紀的教師,我將不斷努力和探索,以取得更大的進步。
《20以內的進位加法》教學設計 篇2
范文一:
20以內的進位加法是20以內的退位減法和多位數計算的基礎,這一部分學習的好壞,將對今后計算的正確和迅速程度產生直接的影響,計算時又慢又容易出錯,以后繼續學習口算和多位數的筆算是就會遇到很大的困難,與其他同學的差距就會越來越大。因此,20以內的進位加法是進一步學習數學必須練好的基本功之一。
本單元分三小節完成,第一節,學習9加幾,這一小節以實際情景提供計算題,讓學生在操作中理解并接受湊十法,第二節,學習8、7、6加幾,讓學生進一步鞏固湊十法,同時要求學生在“拆小數,湊大數”、“拆大數,湊小數”和“交換加數的位置”等幾種方法中,會根據具體的情況選擇合適的算法。第三小節,學習5、4、3、2加幾,這一小節是完全脫離實物,讓學生獨立思考算法,進一步鞏固“交換加數的位置,和不變”這種算法,也為今后學習加法的交換律打下基礎。
在教學中,學生對湊十法掌握較好,能根據具體的題選擇合適的湊十法,在口算小數加大數的試題中,我發現大部分學生能用交換加數的位置想另外一個算式來口算的方法。本單元的解決問題與以往的解決問題相比,有兩個新的要求,一是要求在得數后面寫出單位名稱,二是要求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同一個問題,體現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
總的來說,大部分學生掌握較好,極個別學生對于給小數湊十的方法似乎有點兒排斥.
范文二:
在學習“20以內的進位加法”時,學生由生活情境中找到數學問題后,課堂上絕大部分學生都知道9+6=15,但當你問他們“你是怎么想的”時,他們就說不出來了,
就在學生腦子一片空白時,我并不急于教給學生算法,而是將這一學習任務完全交給學生,我給他們提供了一個主動學習的工具——小棒,對學生說“把你的想法用小棒擺一擺,好嗎?擺完了和你的同學說一說。讓他們自由、獨立地去探索,找到解題的方法,允許不同程度的學生有不同算法,,此時此刻我要讓學生充分地感受數學、體驗數學的過程。我在學生匯報方法時我也沒有在黑板上板書抽象的算理并且接著給出9+8=?繼續追問學生是怎么想的?然后在小組里說一說。當學生再次匯報時,這時我才水到渠成板書算理。通過兩次擺小棒,對于已經知道得數的學生,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對于不知道得數的學生,他們也學會了如何計算進位加法。突出了“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一基本理念。對于學生不同的算法,我都應該加以鼓勵,并為學生提供交流的機會,使學生之間能互相啟發,互相借鑒,取長補短,從而不斷完善自己的方法。也就是在教學的全過程中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這就要求教師精心設計教學結構,有意識地創設情境,展示知識的全過程,使呈現給學生的算理“活動”起來,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20以內的進位加法》教學設計 篇3
本單元計算部分分為三節,即9加幾,8、7、6加幾,5、4、3、2加幾。這樣編排,體現了學習知識和形成技能的反復認識過程。
一、教材中的“用數學”編排在計算當中,要求學生經歷觀察發現數學問題,收集解決問題需要的信息、數據,探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求得解決問題的全過程。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比較熟練地口算20以內的進位加法。
2、使學生初步學會用加法和減法解決簡單的問題。
3、通過數學學習,使學生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三、教學重難點:
1、動手操作,讓學生理解和掌握“湊十法”,發現20以內進位加法的規律。
2、逐步抽象,促使學生通過思考口算出得數。
3、解答有圖有文字的應用題的方法。
四、教學手段的應用:
1、充分利用主題圖。
2、讓學生動手擺小棒、。
3、運用口算卡片,使學生熟練地進行計算。
五、教學方法:
1、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法。
2、觀察法、實物操作法。
六、教學思路:
9加幾
本節教材開始教學20以內的進位加法的口算加法。教材分為兩段進行編排,第一段是9加幾的口算加法,第二段是“用數學”。
這部分內容可以用3課時進行教學?梢园才2課時教學9加幾的內容,并在課堂上進行鞏固練習的混合練習。完成練習十七中的習題,可以安排1課時教學“用數學”的內容,并在課堂上進行9加幾和10以內加減法的練習完成練習十八中的習題。
教學例子時,要出現運動會全景掛圖,幻燈投影(課件),并用語言描述生龍活虎的比賽場面,吸引學生“入場”。
教學例題時,要讓學生自己擺一擺,使學生在操作中體驗湊十法的過程,從而理解進位加法的算理,掌握計算方法。如計算9加速度時,先讓學生在左邊擺出九根紅色小棒,在右邊擺3根綠色小棒,然后可以啟發學生想:怎樣把湊成10?可以多擺幾次,邊擺邊就,使學生頭腦中形成湊十的表象,可以加深學生對湊十法的理解,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湊十法。
8、7、6加幾
這部分內容可以用4課時進行教學。可以安排2課時教學8、7、6加幾的內容,并在課堂上進行鞏固和混合練習,完成練習十九中的習題?梢园才2課時教學“用數學”的內容,閾在課堂上練習所學20以內的進位加法和10以內的加、減法式題,完成練習二十中的習題。
教學例1時,利用學習9加幾的基礎,要讓學生獨立用小棒擺出把8湊成10的過程,以加深對湊十法的感性認識。在操作的基礎上,讓學生說出用湊十法計算8 5的口算過程,強化了”把湊成10,就把另一個加數分成2和幾的認識,為學生掌握8加幾的計算方法打好基礎。
教學例3時,放手讓學生獨立計算8 9,教師引導學生說出計算的方法。
5、4、3、2加幾
這些內容要求學生用學過的知識完成這些計算。教科書第110頁“復習”,復習前面學過的進位加法式題。為用交換加數的方法計算5、4、3、2加幾做好準備。
這部分內容可以用3課時進教學,教學5、4、3、2加幾的內容,并在課堂上進行鞏固練習和綜合練習,完成練習二十一中的習題。
例1(110頁),在5 7=5 8=的下面配有教師提出問題的圖,意在引導學生用7 5,8 5想出得數,使學生初步學會交換加數的方法計算。
例題(第110頁)只給出算式。要求學生用學過的8 49 3算出4 83 9的得數,以鞏固用交換加數的方法計算小數加大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