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教案模板 > 《論語》教案(精選20篇)

《論語》教案

發(fā)布時間:2023-07-21

《論語》教案(精選20篇)

《論語》教案 篇1

  論語十則(1) 新課

  知識與能力: 

  1.熟讀并背誦正確翻譯這篇課文。

  2.積累文言詞匯,積累成語、格言、警句。

  過程與方法: 

  1.采用多種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積極性、主動性。

  2.學生采用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學習方式進行學習。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借鑒孔子提出的學習方法。

  2.借鑒孔子提出的修身原則。

  重點  1.背誦、翻譯、理解課文內(nèi)容。

  2.積累文言詞匯、文言知識。

  難點  1.文言的理解。

  2.積累文言詞匯、文言知識。

  教學過程

  一、自主學習

  (一)、自學課文  

  1.熟讀課文。

  2.根據(jù)注釋理解課文內(nèi)容。

  (二)、導學練習

  作者簡介

  1.關(guān)于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是魯國陬邑(現(xiàn)山東曲阜)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說創(chuàng)始人,封建社會中被尊稱為“圣人”。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詩》、《書》,刪修《春秋》,注釋《周易》。創(chuàng)私人講學之風,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相傳有弟子3000人,著名者有72人。自漢以后,其學說成為兩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統(tǒng),影響極大。

  2.關(guān)于《論語》

  《論語》是儒家經(jīng)典著作,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論的語錄體的書。《論語》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稱為“四書”,是封建社會讀書人必讀之書。

  《論語》共20篇,492章,內(nèi)容涉及很廣:哲學、政治、教育、文學、藝術(shù)乃至立身處世之道等。它是我國現(xiàn)成最早的用語錄體記錄的古籍。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依據(jù),在我國思想史、文化史和教育史上有很深廣的影響,在文化史上也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3.常說"三教九流",其中的三教指什么?

  4.儒教的創(chuàng)始人是誰?儒家思想、儒家風范、儒商等等就是源于儒家文化。

  5.給加點字注音。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     )乎?

  (2)人不知而不慍(     ),不亦君子乎?

  (3)吾日三省(     )吾身。

  (4)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殆(     )。

  (5)由,誨女(         )知之乎!

  (三)自學疑難摘要:                                       

  二、合作探究

  1.翻譯下列句子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2)知之為知之。

  (3)吾日三省吾身。

  (4)學而不思則罔。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展示提升

  1.朗讀第二則

  (1). 學而時習之,而:表順接。

  (2).不亦說乎?“不亦......乎”:固定句式,表反問,釋為“不也......嗎?”亦:也。

  (3). 有朋自遠方來。朋:志同道合的人。

  (4). 人不知而不慍。知:了解。而:表“卻”。

  2.翻譯第一則

  3.第一則講了那方面的內(nèi)容?

  4.背誦第一則

  四、反饋與檢測

  1.朗讀第二則

  (1)吾日三省吾身。三省:多次的反省。

  (2)與朋友交而不信乎?信:真誠,誠實。

  (3)傳不習乎?傳:老師傳授的知識。

  2.翻譯第二則

  3.第二則講了那方面的內(nèi)容?

  4.背誦第二則。

  5.朗讀第3-5則。

  (1)溫故而知新。故:舊的。知:領(lǐng)會。

  (2)可以為師矣。是個省略句,應(yīng)為“可以(之)為師”,譯為“可以把(他)當作老師”。可,可以;以,把。

  (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而:轉(zhuǎn)折連詞,譯為“可是”。罔:迷惑而無所得。殆:疑惑,精神疲倦無所得。

  (4)由,誨女知之乎!誨:教導。知:知道,懂得。之:代詞,代正確認識事物的道理。

  6.翻譯3-5則。

  7.3-5則講了那些方面的內(nèi)容?

  8.背誦3-5則。

  課后反思

《論語》教案 篇2

  學習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熟讀并背誦正確翻譯這篇課文。

  2.積累文言詞匯,積累成語、格言、警句。

  過程與方法:     

  1.采用多種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積極性、主動性。                  .    2.學生采用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學習方式進行學習。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  1借鑒孔子提出的學習方法。

  2.借鑒孔子提出的修身原則。

  重點  1.背誦、翻譯、理解課文內(nèi)容。

  2.積累文言詞匯、文言知識。

  難點  1.文言的理解。

  2.積累文言詞匯、文言知識。

  一、自主學習

  (一)、自學課文

  1朗讀6—7則

  2試背6—7則

  (二)導學練習

  1解釋:

  (1)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賢:賢人。齊:相同。焉:語氣詞,置于句尾,無意義。內(nèi):內(nèi)心,自己。

  (2)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三:古代多用來表示多數(shù),虛指,可譯為“幾個”。行:在路上行走,同行,一起。焉:相當于“于之”;于,在;之,代詞,指代“三人”。擇:選取,選擇。其:代詞,代“師”。善者:好的方面,即優(yōu)點。從:跟從,學習。改:改正。

  2翻譯6—7則

  3這兩則講了哪方面的內(nèi)容?

  4背誦6—7則

  (三)自學疑難摘要:                                       

  二、合作探究

  1朗讀8—9則

  2解釋:

  (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任以為己任,不亦呼?士:指有抱負或有特殊社會地位的人。弘毅:弘,胸懷寬廣;毅,意志堅強。任重而道遠:使命重大而路途遙遠;而,并列連詞,而且,有。遠:遙遠。仁:仁愛,孔子思想的核心。

  (2)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凋:凋謝。

  3翻譯8-9則

  4這兩則文字講了那些方面的內(nèi)容?

  5背誦8-9則

  三、展示提升

  1朗讀第10則

  2解釋

  (1)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愛待人。欲:想。勿:不要。施:加,施加。

  3翻譯第10則

  4第10則講了那些方面的內(nèi)容?

  5背誦第10則

  四、反饋與檢測

  1概括文章內(nèi)容

  (1)學習方法:                                                       

  (2)學習態(tài)度:                                                       

  (3)思想修養(yǎng):                                                        

  2歸納成語

  3背誦全文

  課后反思 

《論語》教案 篇3

  本文是六則語錄性的文言文。由于初中學生剛剛接觸文言文•課堂教學讓學生在讀讀、背背、議議中理解常用的文言實詞,流暢地朗讀、背誦課文•并積累文中出現(xiàn)的成語、格言等。同時通過對內(nèi)容的探究,讓學生從我國古代文化瑰寶中獲得啟迪,受到教育。 

  [教法學法] 

  本文短小精悍,擬通過通讀感知、品讀賞析、創(chuàng)讀拓展三個教學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自讀、探究中獲得知識,得到啟示。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導人新課 

  在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有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為我們留下了極其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這些遺產(chǎn)需要我們?nèi)W習、繼承。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就是古人留下的文字,節(jié)選自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著作 

  (二)簡介孔子和《論語》 

  1•(學生之間交流)把你了解的孔子和《論語》的知識講出來,如果不完整可以互相補充。 

  2• (1)介紹孔子。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 

  (2) 介紹《論語八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9篇,內(nèi)容有孔子談話,弟子問及弟子間的互相討論,體例主要是語錄體、對話體、敘事體,內(nèi)容以教育為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jīng)濟、藝術(shù)、宗教等方面,它是儒家精典著作之一。 

  (三)通讀課文,整體感知 

  i•學生齊讀課文; 

  2•學生朗讀課文。 (1)齊讀,散讀;個人讀。 (2)點撥朗讀文言文的技巧。 

  (3)結(jié)合語言環(huán)境讀準字音; (4)注意朗讀節(jié)奏,語速語調(diào)。 

  3•討論、質(zhì)疑、析疑。 

  根據(jù)課文注釋,理解課文,互相提問,互相解答。把討論后仍不能解答的疑難問題,提交全班同學討論。 

  學生質(zhì)疑、析疑結(jié)束后,老師提出一些值得探究的詞、句,供學生探究。 

  如(1)指出下列句中加點字的含義 

  0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同\\\'悅。,愉快) 

  0人不知而不慍(惱恨,) 

  0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罔,迷惑不解;殆,這里是\\\'學業(yè)陷入困境\\\'的意思) 

  0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認為可恥) 

  0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厭,滿足;誨,教導) 

  0擇其善者而從之(好的) 

  又如分別說說下列句子的意思 

  0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不也很快樂嗎) 

  0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復習了舊知識,獲得了新的理解和體會,這樣的人就可以做老師) 

  0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幾個人一同走路,這里面一定有可以當我老師的人) 

  4•反復朗讀直至背誦。 

  5•檢查學生背誦情況。 

  (四)小結(jié) 

  \\\'溫故而知新\\\'。當我們回顧這節(jié)課學的知識時,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孔子的每一句話,對我們的學習都有很大的啟示啊! 

  (五)作業(yè) 

  完成課后思考與練習三 

  第二課時 

  (一)導入 

  上節(jié)課我們大致理解了課文的內(nèi)容,在《(論語)六則》中,每條語錄都滲透著孔子的教育思想,今天我們繼續(xù)學習課文。 

  (二)品讀賞析,探究內(nèi)涵 

  l•學生散讀、背誦、討論、賞菥。 

  2• (1)從文中找出關(guān)于學習方法和態(tài)度的句子。 

  (2)課文在學習方法方面強調(diào)什么?在學習態(tài)度方面又強調(diào)什么? 

  (要點提示:學習方法) 

  0 \\\'學而時習之\\\'(學習要經(jīng)常溫習) 

  0 \\\'溫故而知新\\\'(在溫習已經(jīng)學過的知識過程中,獲得新的理解和體會) 

  0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思要結(jié)合,要辯證地對待學思之間的關(guān)系) 

  學習態(tài)度 

  0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要謙虛好學) 

  0 \\\'學而不厭\\\'(學習要不滿足不斷進取) 

  0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蒤\\'\\\'擇其善者而從之\\\'(要隨時隨地向人學習,擇善而從) 

  歸納:學習態(tài)度強調(diào)要謙虛,學習方法強調(diào)獨立思考與復習) 

  (在學生闡述這些內(nèi)容的過程中,要求能結(jié)合自己的學習經(jīng)歷來說,只要說得合理,老師就應(yīng)給予肯定) 

  (三)創(chuàng)讀文句,拓展創(chuàng)新 

  1•學生朗讀(分齊讀、二讀、個人朗讀)。 

  2• (1)找出你最喜歡的句子,并說明理由。 

  (2)課文中有些話己凝固為成語,試著把它找出來。 

  (3)在我們平時的學習生活中,你在哪些方面做得還不夠,結(jié)合課文說說,并闡明今后的打算。 

  (四)小結(jié) 

  (論語》中關(guān)于學習的思想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讓我們\\\'默而識之•學而不厭\\\'。從我國五千年文明史中獲得更多的知識,為我們的成長,為建設(shè)祖國服務(wù)。 

  (五)作業(yè) 

  課外摘錄《論語》中的格言警句,在班上交流。

《論語》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理解、運用《論語》中關(guān)于學習、從政和為人處世的名言警句

  2.感受孔子光輝人格魅力,提高個人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

  3.聯(lián)系自身學習實際,端正學習態(tài)度,改進學習方法。

  教學重點:

  1. 結(jié)合孔子的經(jīng)歷,分析《論語》一書的主要思想內(nèi)涵。

  2.重點欣賞書中關(guān)于學習和為人處世等方面的片段并且盡可能背誦。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提及“朝圣”,我們自然會聯(lián)想到那跪拜、跋涉著的虔誠的伊斯蘭教徒向圣地麥加前行的浩蕩壯觀情景,還有電影《紅河谷》那一老一少一步一拜朝前走令人震撼的一幕。而在我國人們也把到山東曲阜去看孔廟叫做“朝圣”,同學們知道它的緣故嗎?  

  作為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論語》(板書文題),在我國歷史上影響很大,為儒家的重要經(jīng)典。相傳,宋朝名相趙普死后,人們在他的書籍里發(fā)現(xiàn)只有半部《論語》,所以世有“半部《論語》冶天下”之說。而在國外,據(jù)美國《世界日報》報道,全美第7所孔子學院、新英格蘭地區(qū)第一所孔子學院,于20日在美國麻州大學正式揭牌成立。

  今天,讓我們走近孔子,走進《論語》,去聆聽先哲的教誨。

  二、關(guān)于孔子和《論語》的簡介:

  1.孔子在中國是個聞名遐邇、婦孺皆知的人物。老百姓叫他做孔圣人,讀書人稱他為孔夫子,歷人皇帝給他加過許多封號,其中以“大成至圣文宣王”最顯赫,以“至圣先師”最為人們所熟悉。孔子是偉大的教育家。他首開私人講學之風,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教出了一大批有才干的學生。相傳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孔子更是偉大的思想家。他提出了一整套仁學理論,創(chuàng)立了中國思想史上第一個富有人文特色的哲學體系,從而在很大程度上確立了在中國哲學的總體面貌,影響了中國人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是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公認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國,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他主張仁義,主張以德服人,反對殘暴統(tǒng)治,反對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開明態(tài)度。孔子學說成為封建文化的正統(tǒng),影響極大,被尊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詩》《書》等古代文獻,把魯國史官所記《春秋》加以刪修,成為我國第一部編年體歷史著作。

  2.《論語》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guān)于孔子言行的記錄,共二十篇。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據(jù)。其體式歸納起來有:語錄體(也可稱格言體),僅指明是孔子的話,不寫出說話的環(huán)境(包括說話的對象),內(nèi)容大多是關(guān)于學習、道德修養(yǎng)、為人處事的一般原則;對話體,記錄孔子對弟子(或其他人)的問題所作的回答,它寫出了提問者的原話,但沒有寫談話的背景;敘事體,其中多少有一點情節(jié),但也往往是以記錄孔子的話為主。

  南宋時,朱熹把它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為“四書”。

  三、教師講述孔子二三逸事,鼓勵學生及時點評:

  (一)孔子帶著弟子去齊國。路上聽見有哭聲。孔子對弟子說,這人的哭聲不像是家里死人。上前問哭者。哭者說,我從小就好學,游遍列國后返回家鄉(xiāng),可雙親已經(jīng)過世。往而不來著,年也;不可再見者,親也。說罷哭者就跳河自殺了。孔子對弟子們說,小子們記住此事,要引以為戒。從那以后,孔子的弟子告辭歸家的達人數(shù)到30%。

  (二)孔子帶弟子去鄭國推銷自己的政治觀點,但是與弟子失散了。孔子獨自一人站在東門外。有人對子貢說,東門外有一人焉,其長九尺有六寸,河目隆顙,其頭似堯,其頸似皋陶,其肩似子產(chǎn)。可是腰以下,比禹短三寸。如喪家犬一樣失意不得志。子貢將這些話告訴孔子。孔子顯出高興的樣子,又嘆了口氣說,他表述的形狀未必準確,可我的神色確實是象喪家犬啊。然乎哉!然乎哉!

  (三)孔子東游路上,見兩個小孩兒在爭論。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在早晨離我們近,中午離我們遠。因為,太陽在早晨象車子的頂篷那樣大,而中午則象盤子那樣小。另一個小孩兒說,我認為太陽在早晨離我們遠,中午離我們近。因為,早晨涼快,而中午熱。孔子也不能判斷誰說得對。兩個小孩說:“誰說你知識淵博?”

  (四)孔子被圍困在陳國與蔡國之間,整整10天沒有飯吃。有時連野菜湯也吃不上,真是餓極了。學生子路偷來了一只煮熟的小豬,孔子不問肉的來路,拿起來就吃;子路又搶了別人的衣服來換了酒,孔子也不問酒的來路,端起來就喝。可是,等到魯哀公迎接他時,孔子卻顯出正人君子的風度,席子擺不正不坐,肉類割不正不吃。子路便問:“先生為啥現(xiàn)在與在陳、蔡受困時不一樣了呀?”孔子答道:“以前我那樣做是為了偷生,今天我這樣做是為了講義呀 ” 。

  (五)魯國以前有條政策,是說如果魯國人到其他國家去,發(fā)現(xiàn)有魯國的奴隸的話,那就幫他贖身,然后回魯國找國家報銷.

  一天,子路幫個魯國奴隸贖身后,就說不要國家報銷.然后人們都稱贊他品格高尚.但是孔子卻把子路找來罵了一頓,說他應(yīng)該找國家報銷.子路不解,說那樣就不是高尚品格的表現(xiàn)了.孔子說:你這樣做的確能顯示你的品德高尚.但是你有沒想到,如果以后再有人幫奴隸贖身,就會有顧忌:若不找國家報銷,就能顯示品格高尚,但是自己的錢沒了還是很心痛.如果找國家報銷,那就顯得自己品德不高尚了.那在進退兩難時候會則么做呢?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看到奴隸就不幫他贖身,當作沒看見,就不會有進退兩難的困難了.但是奴隸就不會被拯救,更多的奴隸會繼續(xù)處于苦難當中.所以你應(yīng)該去報銷.

  (六)孔子在十七歲上,死了母親。依照當時的習俗,母親是應(yīng)該和父親合葬的。可是孔子不知道父親葬在哪兒,他于是把母親的棺材暫且停在一條叫“五父之衢”的街上。五父是五個老人的意思,衢就是街,如果是現(xiàn)在的北京街名,大概就叫什么“五老胡同”了吧。孔子這時還是一個少不更事的青年,雖然小心謹慎,但人事經(jīng)驗是不多的。他單純地想到有機會就該出一出頭,同時他也覺得自己已經(jīng)有一些本領(lǐng)了。有一次,魯國的貴族季氏歡宴名流,這位十七歲的居喪的孔子便穿著孝服跑去了。季氏的家臣陽虎向他喝道:“我們請的是有地位的人,并不招待叫花子。你走吧!”孔子便只好退了下來。經(jīng)過這一番挫折,孔子更發(fā)憤了。過了三四年,他的道德修養(yǎng)和各種才能,一天比一天進步,雖然年輕,卻已出了名。。由于刻苦學習,孔子逐漸成了博學多能的人。在他住宅的附近有一條街叫達巷,達巷里的一個老百姓就這樣說過:“孔子這么淵博,他會的玩意兒我們簡直叫不上名堂來。”孔子聽見了,便謙虛地說:“我會什么呀?我會趕車罷了。”原來在這時有六種本領(lǐng)是一個全才的人必須具備的,這就是:禮節(jié),音樂,射箭,趕車,識字,計算。在這六種本領(lǐng)里頭,趕車是被認為最低下的,所以謙虛的孔子只承認了這一樁。

  四、 教師引導學生討論:  如何評價孔子的言行和觀點?從古至今人們對孔子有哪些評價?

  五、 布置作業(yè):

  1、 認真背誦《論語》中的精彩片段。

  2、 根據(jù)對孔子的了解,寫一篇和孔子有關(guān)的人物傳記以及一段頒給孔子的頒獎詞。

《論語》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理解、運用《論語》中關(guān)于學習、從政和為人處世的名言警句,進一步培養(yǎng)文言閱讀能力。

  2.感受孔子光輝人格魅力,提高個人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

  3.聯(lián)系自身學習實際,體會課文豐富的內(nèi)蘊,端正學習態(tài)度,改進學習方法。

  教學重點:

  1.結(jié)合孔子的經(jīng)歷,分析《論語》一書的主要思想內(nèi)涵。

  2.重點欣賞書中關(guān)于學習和為人處世等方面的片段,并且盡可能背誦。

  教學難點:

  深層理解《論語》內(nèi)蘊;引導學生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教學方法:

  1.誦讀法。本課主要是引導學生去欣賞儒家經(jīng)典著作之一《論語》,而該經(jīng)典主要是談學習態(tài)度、方法和思想修養(yǎng)的,語言簡練,用意深遠。教師指導學生反復誦讀,營造背誦課文的氣氛,在讀中理解、領(lǐng)會其內(nèi)涵,力爭當堂熟讀成誦。

  2.討論評點法。教讀本文采用評點式,就內(nèi)容、寫法及現(xiàn)實意義評點。在教學過程中,啟發(fā)學生探究、質(zhì)疑,調(diào)動學習積極性。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繼續(xù)生存下去,必須回頭兩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1998年1月全世界諾貝爾獎獲得者集會巴黎時的宣言

  作為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論語》,在我國歷史上影響很大,為儒家的重要經(jīng)典。相傳,宋朝名相趙普死后,人們在他的書籍里發(fā)現(xiàn)只有半部《論語》,所以世有“半部《論語》冶天下”之說。而在國外,據(jù)美國《世界日報》報道,全美第7所孔子學院、新英格蘭地區(qū)第一所孔子學院,已在美國麻州大學正式揭牌成立。

  今天,讓我們走近孔子,走進《論語》,去聆聽先哲的教誨。

  孔子及《論語》的 影 響 展示課件:

  1、中國古代:宋代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天不生仲尼,萬古長于夜”

  2、國外:“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繼續(xù)生存下去,必須回頭兩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1998年1月全世界諾貝爾獲得者集會巴黎時的宣言

  西方推選的“一百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中,孔子排名為第五位;美國人則尊奉孔子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日本:長崎市的孔子廟的西廊大理石上所刻全部《論語》,現(xiàn)在還保存完整,供人觀賞。

  新加坡:政府按照孔子的倫理思想,制定并實施了倫理教育計劃,規(guī)定以《論語》作為中小學倫理教育的教材;新加坡還經(jīng)常舉辦文明禮貌活動,《論語》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成為這項活動的指導思想。

  德國:把孔子和康德共同尊為教育學的奠基人,柏林得月園的入口處,更是矗立著兩米多高的大理石孔子塑像,塑像花崗石基座上刻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展示課題:   魅力《論語》

  ——名著《論語》導讀                                                       閱讀課件內(nèi)容,感受《論語》無論是在中國古代還是在國外都備受推崇,必有其神秘魅力存在。 1.了解《論語》的影響。

  2. 引發(fā)學生探究《論語》魅力的興趣。

  二、溫故知新:

  回顧初中課本中課文《論語十則》 教師引導回顧:

  1、試著背誦《論語十則》

  2、《論語十則》中哪句話你印象最深,為什么?

  3、請說說說說你所了解到的孔子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教師明確新知識:

  1、了解孔子的生平:好學不倦,知識淵博——游說列國、百無一售——整理古籍、致力教育。孔子早年生活貧苦,處于生活的最底層,但他好學不倦,努力完善自己,百折不撓、堅持追求理想人生,終究千古留芳。孔子的人生經(jīng)歷能帶給我們啟發(fā),孔子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2、明確《論語》的結(jié)構(gòu):《論語》全書共分20篇,篇名為后人所起,多用每篇首句中的兩個字做篇名,每一篇又分為若干章,每章長短不一。短的只有一句話,長的也不過數(shù)百字。前后章之間不一定有什么聯(lián)系,有些章還有重出現(xiàn)象,可見它是一個片段的集合體,并非出自一人之手。

  《論語》的形式:格言體、答問體、對話體、議事體。 1、學生背誦回顧所學《論語十則》及由此了解到的孔子。

  2、 了解孔子的人生經(jīng)歷,感受孔子的精神。

  3、 了解《論語》的結(jié)構(gòu)和形式。 切入對《論語》魅力的體會,消除學生對這本經(jīng)典文化名著的陌生感;

  補充引入新知識,使學生進一步地了解《論語》,為以后的閱讀打下基礎(chǔ)。

  三、感受領(lǐng)悟(一)

  教師出示課件:出自《論語》的格言警句

  1、克己復禮為仁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眾星共之

  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5、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6、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有便佞,損矣。《季氏》

  7、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為政》

  8、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里仁》

  9、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述而》

  10、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

  教師明確:1-3表達以《論語》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核心“仁”,《論語》中的闡述的“仁”是全方位的,既直指個人修養(yǎng),又關(guān)注人與人的相處之道,更體現(xiàn)了治國之道。

  4指為政者首先必須端正自己,做好臣民的表率。

  5強調(diào)要進行啟發(fā)式教育。6-10均談及為人處世。 學生分組討論,翻譯格言警句,并談?wù)勂渲心囊痪鋵ψ约簡l(fā)最大。

  引導學生體會《論語》的理趣,感受思想與內(nèi)涵帶來的魅力。激發(fā)學生閱讀《論語》的興趣。

《論語》教案 篇6

  一、導言

  初中階段,文言文教學到底應(yīng)該如何教?是不是都按《語文課程標準》要求的“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nèi)容。背誦優(yōu)秀詩文80篇。”來做,讀一讀、背一背、理解大意就行了?我個人認為,這得依據(jù)所選文言文文本的特點來定,標準里的要求是總體要求,是基本要求,是最低要求,這不應(yīng)成為語文教師從事單篇文言文文本教學的桎梏。語文教學是教師與學生在“思考”這面超驗的旗幟下借助語言文字進行“聚會”的活動,這思考拒絕以某個在先的目的的名義而結(jié)束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這種教學要讓學生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文言文教學如何讓學生進行大量實踐呢?最為有效的一條就是把教學的觸角伸到文本所提供的場景或文本作者所處的時代去,讓學生置身于特定的交際場中,進行場復原。這與《語文課程標準》所倡導的語文教學與生活相聯(lián)系是一致的。只不過,這種聯(lián)系,是一種特殊的方式,我把它稱之為場復原(回到原始狀態(tài))。

  場復原,說簡單一些,就是把教師與學生的“思考”通過時光隧道送到文本所提供的場景或文本作者所處的時代之中,讓這種“思考”接近更為原始的狀態(tài),實現(xiàn)教師、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完全融合,進而讓教師、學生在這種狀態(tài)下進行交際,實施教學行為,實現(xiàn)教學目標。對《<論語>十則》的教學,若能采用這種方式,其教學必將產(chǎn)生特效。

  《論語》是一部語錄體著作,所記多口語,文辭簡古。其篇章雖有記事,但卻簡略;記言雖多,但卻只是片言只語,且多為自言自語,有問語又有答語的少之又少。是不是孔門弟子的疏忽呢?在《論語》中將一句話的來龍去脈都記錄下來的也有。這說明,他們是有意給后人留下空缺的。這個空缺,就是后人理解《論語》要旨的所在,也是后人思考的所在!我們知道:一個詞語,如果離開了句子,就很難確定它的意義;一個句子,倘若離開了段落篇章,往往得不到正確的分析;一篇文章,要是不弄清其寫作背景等特定的環(huán)境,便談不上理解了其真正的文義。一句話,如果僅知道其字面意思,不弄清這句話是在什么情況下說的,為什么要這樣說,那對這句話的理解也僅僅是走馬觀花。在對《<論語>十則》的教學中,我們?nèi)绻苡谩皥鰪驮钡姆椒ǎ呀處煛W生置身于這句話產(chǎn)生的原生態(tài)中,進行聽說讀寫思的訓練,是不是更有利于學生對言語的理解呢?

  二、設(shè)計思路

  文本教學的基本策略是“個性解讀,對話生成”。文言文教學要把握好“度”:太淺,學生學得皮毛;太深,學生無法理解。對《<論語>十則》的教學,這個“度”以場復原為標。具體地說,就是要讓學生在理解文本字面意思的基礎(chǔ)上,穿越時光隧道,完成對原文本的修改或再創(chuàng)造;學生、教師這個復原的“場”中,對言語進行個性化的解讀,實現(xiàn)平等對話。

  三、精彩教學片段實錄

  師:《論語》寫作體例為語錄體,語錄體一般由問語和答語兩部分組成。下面,請大家快速瀏覽全文,你能找出既有問語又有答語的一則嗎?

  生:第十則。

  師:是誰問誰答?

  生:孔子的學生子貢問,孔子答。

  師:請問,子貢問了一個什么方面的問題?他怎么問,孔子如何答呢?(學生思考了一會兒,有學生站了起來。)

  生:我認為子貢問的這個問題是關(guān)于修身做人的。他這樣問,“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師:你能結(jié)合問語和答語的意思給大家以解釋嗎?

  生:可以。用現(xiàn)代文翻譯這一問一答,子貢問的就是“有一詞可以用來一生踐行嗎?”孔子說,“大概就是‘恕’了。自己所不喜歡的事情,不要強加給別人。”這告訴我們,做人要有“寬恕”之心。所以,子貢的問題是關(guān)于修身做人的。

  師:是呀!你的思考嚴密,也很正確。謝謝!請坐!

  師:同學們,孔子對弟子的教育正是通過他與弟子的問答式對話進行的,《論語》記錄了孔子和弟子的言語。課文《<論語>十則》中的其余九則僅有答語,沒有問語。假若你是孔子,你能回想起當時你給學生提的問題嗎?假若你是孔子的學生,你能回想出你當時向老師提的問題嗎?

  (教師依據(jù)全班同學自然分組情況,由第一大組完成第一、三則,由第二大組完成第二、八則,由第三大組完成第四、五、六則,第四大組完成第七、九則的問語設(shè)計。先獨立思考,再前后四個同學一組討論修正,形成統(tǒng)一意見。由中心發(fā)言人匯總討論結(jié)果,準備發(fā)言。)

  師:下面,我們來聽聽大家學習的成果。(第三大組多人舉手,我點了一人發(fā)言。)

  生:第四則,僅有孔子的答語,我們經(jīng)過討論認為,答語回答的是學習方法中學習與思考的關(guān)系這一問題。所以,問語應(yīng)這樣設(shè)計,“先生,學習與思考的關(guān)系是怎樣的呢?”

  師:那你能如同第十則那樣,把你加入到問語之前嗎?

  (生有點不理解。師提示:第十則中是誰提問的?學生答,子貢。師提示,這時是你提問,你應(yīng)將自己的名字加到問語之前。是不是?生笑了。)

  生:問曰:“先生,學習與思考的關(guān)系是怎樣的呢?”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師:大家同意他的意見嗎?

  生(齊):同意!

  師:下面,請讓我們回到春秋時期,我當孔子,你做學生,全班同學擔任旁白,我們來進行問答對話。

  (學生旁白:問曰。)

  生:先生,學習與思考的關(guān)系是怎樣的呢?

  (學生旁白:子曰。)

  師: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注:師生逐一完成其余八則的問語添加,學生、師生之間采用古人問答時的語氣語調(diào)進行問答訓練。在對話過程中,師生對第一則,做了較為全面的分析。即認為“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說的是學習方法中溫習的快樂,“有朋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說的是會學友,后一句則講人的修養(yǎng)問題。三句話三層意思,層層遞進。)

  四、教學反思

  筆者曾多次執(zhí)教《<論語>十則》,先前由于思想未認識到這個層面上來,也就是采用“讀一讀、背一背、理解大意”的思路,把這節(jié)課“忽游”過去了。在學習《語文課程標準》之后,我對我以前的做法進行了反思,認為聯(lián)系生活不夠。如何聯(lián)系生活呢?筆者結(jié)合自己提出的“語文交際場教學理論”進行了再思考。我發(fā)現(xiàn),我過去在處理文本的時候犯了兩個錯誤。一是對《論語》中話語產(chǎn)生的背景缺少關(guān)注。二是聯(lián)系生活的方式不對。如果運用語文交際場的觀點,我就應(yīng)該讓學生、教師穿越時光隧道,置身于文本所提供的場景或文本作者所處的時代之中,在這個特定的場中進行語用交際!如何做呢?選文的第十則剛好給我提供了這樣一個范例。于是,我大膽地實施了我的設(shè)想。沒想到,取得了空前的成功!這種教學,將傳統(tǒng)的逐句析文義、師生的機械分析變?yōu)榻處熍c學生的對文本之象的個性解讀。讓學生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之中完成對《<論語>十則》中每則的個性化修改和創(chuàng)造,使學生成為語文學習的真正主人,達到了傳統(tǒng)教學所不能達到的境界。

  這種設(shè)計是遵循了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語文學習規(guī)律的,從實施的過程來看,教學策略也是完全正確的。這節(jié)課結(jié)束后,我無比興奮。一是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由于角色的置換而產(chǎn)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行為的高度自主性,讓我體會到了新理念運用到教學實踐之中所產(chǎn)生的魅力。二是學生對文本內(nèi)容進行了富有創(chuàng)意的修改和再創(chuàng)造,這使得學生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學習的主人”。三是教師與學生組成了“學習共同體”,教師教的成份明顯比傳統(tǒng)式少多了,教師也輕松了許多。

  當然,這種策略并不是適用于對每篇文言文的教學,這又反映出“場復原”式聯(lián)系生活法的局限性。可針對《<論語>十則》而言,這種方法又是最恰當不過的。但這種教學是不是又超出了《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了呢?沒有超過吧,我想。

  這節(jié)課也有不足之處,那就是中心發(fā)言人發(fā)言時,常出現(xiàn)“我認為”而不是“我們小組經(jīng)過討論,認為”。要知道,小組討論的成果應(yīng)是小組所有成員一起探究的結(jié)晶,怎么能讓中心發(fā)言人一個人獨享呢!但對于這一點,只要我們做教師的,在課堂上多多提醒就行了。

  教學目標:1,學會朗讀背誦文言文

  2,理解文章大意

  3,學習古人端正學習態(tài)度,改進學習方法

  教學方法:朗讀法、講解法

  教學安排:2課時

  教學步驟:

  一、預(yù)習:

  1,正音、字、義

  罔 慍 殆

  謂 哉 焉

  誨 論語

  2,看課文注釋,試翻譯課文

  3,熟讀成誦

  二,導入

  1,作者作品介紹

  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名丘,字仲尼。魯國(今山東曲阜人)。先世為宋國貴族。少年時家境衰落,成年后做過小官。后罷官,周游列國,晚年致力于教育,相傳有弟子三千,賢者72人。整理《詩》、《書》等古代文獻,刪修《春秋》使之成為我國第一部編年體歷史著作。孔子曾大力宣傳“仁”的學說,政治上主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維護貴族統(tǒng)治,提倡德治和教化。自漢以后,孔子學說成為兩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統(tǒng),影響很大。

  《論語》,是儒家經(jīng)典著作,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論的語錄體的書。《論語》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稱為“四書”,是封建社會讀書人的必讀書。《論語》共20篇,492章,內(nèi)容涉及很廣:哲學、政治、教育、文學、藝術(shù)乃至立身處世之道等。文字簡短,精練質(zhì)樸,含義很深,不少句子被人們當作格言而奉行,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用語錄體記錄的古籍。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依據(jù),在我國思想史、文化史和教育史上有很深廣的影響,在文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導語:

  本課有的談求知態(tài)度,有的談學習方法、有的談修身做人,語言簡練,含義深刻。學習時要熟讀、深思、牢記。

  三、正課

  1,教師范讀課文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3,全班齊讀課文,教師糾正

  4,請學生翻譯課文

  ⑴,翻譯方法指導:要弄懂每個字的含義;把古代的單音節(jié)詞換成現(xiàn)代雙音節(jié)詞;弄清虛詞的用法;補充適當詞語;調(diào)整句子的語序;揣摩句子的語氣。

  ⑵,指名翻譯課文,教師糾正。

  四,探究質(zhì)疑:本文所選十則有的談到學習的態(tài)度和方法,有的談到思想品德的修養(yǎng),請具體分析。

  明確:1,談學習方法、態(tài)度和為人態(tài)度,啟發(fā)人們熱愛學習,加強自律。

  2,古代治學人非常重視品德的修養(yǎng)。

  3,談學習方法,強調(diào)獨立思考的必要性。

  4,談學習方法,強調(diào)學習和思考相結(jié)合的必要性。

  5,談學習態(tài)度,要有謙虛的學習態(tài)度。

  6與7則,談學習態(tài)度,要隨時隨地注意向他人學習。

  8,談思想品德修養(yǎng),鼓勵門人為實現(xiàn)“仁“而奮斗。

  9,談思想品德修養(yǎng),面對利害關(guān)系,遇到事變關(guān)頭,方能見君子的操守。

  10,談思想品德修養(yǎng),為人處世之道。

  五,聯(lián)系自己生活體驗談?wù)勀闶侨绾慰创凹核挥鹗┯谌恕啊?/p>

  六,小結(jié)課文

  七,作業(yè)布置:1,背誦并翻譯課文。

  2,選做“導學“部分練習。

  八,板書: 10,《論語》十則

  學習態(tài)度 學習方法

  思想品德修養(yǎng)

  教學目的 

  一、教育學生懂得溫故知新、學而不厭等道理。 

  二、初步學習“而”字的兩種基本用法:順接和轉(zhuǎn)接。 

  三、背誦課文。 

  教學設(shè)想 

  一、本文的教學特點和重點是:理解每一則的大體意思和內(nèi)中蘊涵的道理;掌握一些文言實詞的意思;弄清課文中哪些是講學習態(tài)度的,哪些是講學習方法的。 

  二、本文的教學難點是掌握“而”字的兩種基本用法,順接和轉(zhuǎn)接。 

  三、當堂完成課文背誦。 

  四、學生初讀文言文,注意避免在虛詞上糾纏,以免枯燥乏味,喪失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 

  五、安排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引人: 

  同學們已經(jīng)懂得了不少有關(guān)學習的道理。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也有不少言論是談學習的。今天,我們讀了《論語》十則,一定會有新的收獲。(板書課題)《論語》,讀作l*n y(,“十則”,十條。 

  二、布置自讀課文。 

  要求: 

  1.查字典,弄清下列各字的正確讀音:慍、罔、殆、謂、哉、焉。 

  2.思考:《論語》是怎樣的一部書?作者是怎樣的一個人? 

  3.查詞典,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下列加粗詞語的含義。 

  溫故而知新 人不知而不慍 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 擇其善者而從之 

  三、學生自讀課文,回答上述問題。 

  明確: 

  1.慍y)n 罔w3ng 殆d4i 謂w8i 哉z1i 焉y1n 

  2.據(jù)“閱讀提示”和課文注釋回答。(略) 

  3.“故”,舊知識。“慍”,怨恨。“厭”,滿足。“倦”,疲倦。“善”,優(yōu)點,好的方面。 

  四、討論重點內(nèi)容。 

  1.課文里哪些話是談學習態(tài)度的,哪些話是談學習方法的? 

  明確:談學習態(tài)度的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不厭、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傻取?nbsp;

  談學習方法的有: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默而識之等。 

  2.在新知與舊知、知識與實踐的關(guān)系上,在學與思、學與問的關(guān)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明確:在新知與舊知的關(guān)系上,孔子認為“溫故”可以“知新”。也只有“溫故”“知新”的人才能當老師。這里,孔子強調(diào)的是“新知”,是那種開拓、創(chuàng)新的精神。 

  在知識與實踐的關(guān)系上,孔子認為“學而時習之”。學,指禮、樂、射、御四門課;習,指實習。學了知識要按時去實習,把所學的東西運用到行動上,在實踐中提高對知識的掌握程度。 

  在學與思的關(guān)系上,孔子認為學習與思考必須結(jié)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讀書而不通過自己的頭腦加以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精神疲憊。 

  在學與問的關(guān)系上,孔子主張既學又問,不僅問知識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知識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們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長、一得之見,就應(yīng)該虛心向他們求教,不以為羞恥。 

  3.“而”字是個連詞,它的基本用法有兩種,順接和轉(zhuǎn)接。課文中哪些是表順接的,哪些是表轉(zhuǎn)接的? 

  提示:表順接的有: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敏而好學、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表轉(zhuǎn)接的有:人不知而不慍、學而不思、思而不學、學而不厭。 

  五、學生先背誦課文,然后完成課堂練習。 

  1.給下列加粗字注音。 

  不亦樂乎 不亦說乎 人不知而不慍 學而不思則罔 默而識之 思而不學則殆 

  2.解釋下列加粗詞的意思。 

  敏而好學 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 學而時習之 人不知而不慍 

  3.根據(jù)“而”字的兩種基本用法歸類。 

  (1)敏而好學 

  (2)擇其善者而從之 

  (3)人不知而不慍 

  (4)溫故而知新 

  (5)學而不思則罔 

  表順接的有: 

  表轉(zhuǎn)接的有: 

  4.用現(xiàn)代漢語準確的表述下列語句的意思。 

  (1)不恥下問 (2)默而識之 (3)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何有于我哉 

  5.簡答題 

  在從師這個問題上,孔子的意見怎樣? 

  參考答案 

  1.y@ yu8 y)n w3ng zh@ d4i 

  2.敏(資質(zhì)),聰慧靈敏;厭,滿足;誨,教誨,教導;習,實習;慍,怨恨,惱恨。 

  3.表順接(1)(2)(4)表轉(zhuǎn)接(3)(5) 

  4.(1)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2)把學過的東西默默地記在心里。(3)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4)哪一樣我能有呢! 

  5.孔子認為,幾個人同行,其中一定有可以做自己老師的人。這樣的人卻不必是十全十美的人。他的優(yōu)點,吸取過來;他的缺點,如果自己身上有,就加以克服。實際上,在孔子看來,任何有可取之處的人都是自己的老師,自己都應(yīng)當向他們學習。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背誦前六則或前四則,講大意,說體會。 

  二、研習新課 

  1.學生自習后四則。 

  2.查字典、詞典,弄清下列詞兒的讀音:誨、逝、好、夫。 

  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以上四個詞兒的讀音和意義。 

  誨hu@ 教導 教誨 

  逝sh@ 流過 過去 

  好h4o 愛好 

  夫f& 吧,語氣助詞。 

  三、自讀,翻譯 

  孔子說:“仲由,教誨你知道它么?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才是真正的知道啊。” 

  孔子說:“知道這個的不及愛好這個的,愛好這個的不及以這個為快樂的。” 

  孔子在河流上說:“流過去的東西也許像這個水吧,日夜不停止。” 

  孔子說:“我曾經(jīng)一天到晚不吃飯,通宵不睡覺,因為在思考。但沒有效果,不如學習呀。” 

  四、討論重點內(nèi)容 

  1.“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為什么是真知? 

  明確:強不知以為知,不是嚴肅的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是諱疾忌醫(yī),也是自我欺騙,很多人因此造成損失,乃至形成惡果。我們一定要有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2.“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樂之”,這是為什么?你有這種體會么? 

  明確:這是學習心理的三個階段:“知之”只是一般的“知”,并未養(yǎng)成強烈的欲望,未必能堅持學習,取得效果;“好之”便大有主動性,便有了感情和興趣,便不以為苦;“樂之”則以此為樂,刻意追求,亦即由愛好成為志趣,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非達到最終目的不可,這才是學習生活上非智力因素的最高境界。 

  (同學們可以談?wù)勛约涸趯W習上處于哪種境界,如何努力;也可以談?wù)剟e人。厭學是學習的大敵。) 

  3.看到流水就發(fā)出感嘆,為什么? 

  明確:一方面,宇宙萬物是時時刻刻毫無休止地運動發(fā)展,在催人奮發(fā);另一方面,流水一去不復返猶如人的年歲,應(yīng)當及時努力,創(chuàng)造業(yè)績。(這種警句格言應(yīng)當念念不忘。) 

  4.為什么“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明確:實踐才能出真知。書本知識有直接的,也有間接的,需要我們?nèi)W習,去研究。但是,單單學習書本知識還遠遠不夠。這里說的學習,既指社會實踐,也指書本知識,當然,對待書本知識也要具體分析,不能照單全收。 

  五、練習 

  1.學生背誦課文并抄寫。 

  2.積累以下詞語: 

  誨 逝 晝 寢 是 為 夫 嘗 

  3.就自己的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方法寫一篇短文(200字)。

  〖教學目標〗  

  1、了解孔子及《論語》  

  2、掌握重點詞句,理解十則語錄的意思并誦。  

  〖教學設(shè)想〗  

  這是學生第一次學文言文,興趣非常重要,要讓學生對文言文不產(chǎn)生畏懼感,這一節(jié)課很關(guān)鍵,所以,這節(jié)課盡量不在具體的字詞上糾纏,只讓學生在了解大意的基礎(chǔ)上背誦則可。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介紹孔子、《論語》及語錄體  

  二、朗讀  

  三、理解文意  

  采用讀讀講講的方式,即每一則語錄讓學生掌握重點詞語,然后理解大致意思,朗讀背誦。然后進行集中的字詞訓練和朗讀背誦。  

  1、 “時”“說”“樂”“慍”“君子”   

  2、 “溫故而知新”的含義。  

  3、 “罔”“殆”的意義;   

  4、 “誨”“女”“知”的意思  

  5、“謂”“恥”“是以”  

  6、“識”“厭”  

  7、“三”“從”“善者”  

  8、“好”“樂”  

  9、“川”“斯”  

  10、“嘗”“以”  

  三、課堂練習  

  要求學生關(guān)上課本,進行練習。  

  1、見課后練習一、三,使用課件。  

  2、補充:寫一段話,用上下面給出的短語中的三個以上  

  a、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b、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c、溫故而知新  

  d、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e、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f、敏而好學  

  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第一冊(修訂本)教學設(shè)計  

  g、不恥下問  

  h、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nbsp; 

  i、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  

  j、默而識之  

  k、學而不厭  

  l、誨人不倦  

  m、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n、逝者如斯夫。  

  四、背誦  

  五、板書設(shè)計  

  《論語》: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  

  一、要有好的學習態(tài)度  

  敏而好學——好學  

  不恥下問——肯問,善問  

  學而不厭——不滿足,不驕傲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nbsp;——謙虛誠實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以學習為樂  

  二、要有好的學習方法  

  學而時習之——按時復習  

  溫故而知新——總結(jié)復習,發(fā)現(xiàn)新知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思結(jié)合  

  默而識之——不斷積累  

  以思,無益,不如學——學習與實踐相結(jié)合  

  三、要珍惜時間——逝者如斯夫 

《論語》教案 篇7

  重點與難點:

  重點:1.認讀字詞;2.理解各則語錄;3.整理、積累語言材料。 

  難點:分類式學習筆記活動的實施

  教學過程

  第一個教學板塊:認讀課文。(15分鐘左右) 

  1.同學們自讀課文的“閱讀提示”。 

  2.各自大聲地朗讀課文。 

  3.聽讀課文,注意校正讀音,體會語調(diào)。 

  4.分“則”朗讀課文,每讀一則,都要求對應(yīng)著“點讀”課文注釋。 

  5.分學習小組,讀課文,說注釋,說譯文。 

  6.全班同學大聲、流利、快速地朗讀全文。 

  第二個教學板塊:析讀課文。(12分鐘左右) 

  1.同學們雙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詞句。 

  2.同學們試作批注,概括每一則的內(nèi)容大意。 

  3.教師指導同學們運用“ 與學習有關(guān)”這個句式說話。如“‘學而時習之’與學習方法有關(guān),與學習習慣有關(guān)”,又如“‘不恥下問’與學習態(tài)度有關(guān)”等。 

  4.教師指導同學們就課文中喜歡的成語或短語說話,要說說為什么喜歡它。 

  第三個教學板塊:理讀課文。(20分鐘左右) 

  老師下發(fā)印有“分類式學習筆記”的練習紙,請同學們根據(jù)紙上安排好了的類別整理課堂筆記(或者老師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學們在筆記本上進行整理)。 

  1.在“作家作品”類記下: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現(xiàn)山東省曲阜市東南)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書,是儒家經(jīng)典著作之一。 

  2.在“成語”類記下: 

  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 溫故知新 不恥下問 三人行必有我?guī)?nbsp;

  3.在“名言警句”類記下: 

  ①用于學習態(tài)度:不恥下問 三人行必有我?guī)煂W而不厭 敏而好學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②用于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 溫故而知新 默而識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③用于思想修養(yǎng):人不知而不慍 三人行必有我?guī)?nbsp;

  ④用于思想方法: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⑤用于人生感悟: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⑥用于日常生活: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4.“難句翻譯”類練習: 

  ①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②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③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nbsp;

  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⑤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下課之前,同座同學互相交換檢查“分類式學習筆記”。

  教案點評:

  板塊式教學思路,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

  教案示例二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了解文言文的常識和方法

  2.學習古人端正學習態(tài)度,改進學習方法(前部)。

  3.理解課文詞語和句子的含義(前一部分)。

  教學重點:目標3

  教學難點:目標3

  預(yù)習指導:

  1.讀準下列畫線字的讀音:

  慍     罔   殆    謂      哉     焉      誨      

  2.看課文注釋或查字典,試翻譯課文。

  3.熟讀。

  教學過程:

  1.三分鐘演講。

  2.創(chuàng)設(shè)情境,導入新課。

  請同學自由發(fā)言,說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關(guān)學習的格言或諺語來,以此調(diào)動學生的情緒。

  由此導入孔子關(guān)于學習的論述。

  3.文言文入門(教師講解):

  (1)文言文的翻譯方法:直譯和意譯

  (2)文言文的古今義和一詞多義

  (3)通假字

  (4)朗讀與背誦

  (5)四種特殊句式

  4.朗讀指導

  (1)教師范讀課文。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一次,教師糾正學生朗讀過程中語音和停頓方面的錯誤,學生齊讀課文。

  (3)抽二個學生朗讀,眾評。

  注意引導學生注意文言文朗讀的停頓和重音。

  5.指導文言句子翻譯。

  因為是第一次接觸文言文,要與學生講清以下幾點:(l)弄懂每個字的含義。(2)把古代的單音字換成現(xiàn)代雙音詞。(3)弄清虛詞的用法。(4)補充適當?shù)脑~語。(5)調(diào)整句子的語序。(6)揣摩句子的語氣。(7)注意古今義的不同。(8)注意一詞多義的現(xiàn)象。(9)四種文言文特殊句式。

  6.指導翻譯第1-5則:

  處理方法:

  (1)第一則由老師示范性翻譯:

  由個別的詞義,到句意的直譯和意譯。

  (2)每一則由教師講解幾個普遍性難字詞,然后學生自己試譯,不明白的舉手發(fā)問,由會的同學或老師答疑。

  (3)分別請四位同學展示翻譯的結(jié)果。

  (4)師生共同評價,糾正。

  7.指導背誦。

  8.小結(jié)。

  由學生談?wù)剬W習了這五冊明白了什么學習方面的道理.

  自由發(fā)言,不拘對錯. 

  9.布置作業(yè)。

  ( l)課后練習一、二題。

  (2)背誦全文。 

  ( 3)默寫全文。

  第二課時

  &nb

  [1] [2] 下一頁

  《論語》十則教案sp; 教學目的:

  1.學習古人端正學習態(tài)度,改進學習方法。

  2.理解課文詞語句子的含義(后半部分)。

  3.朗讀與背誦.

  教學重點:目標2

  教學難點:辨別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方法的句子。

  教學過程:

  1.檢查復習。

  2.導入

  上一節(jié)課,我們已經(jīng)學習理解、翻譯幾段文言句子。這一節(jié)課,請同學們自己來試翻譯余下的課文。

  3.翻譯課文6-10則

  (l)教師講解下列難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2)學生嘗試自己翻譯,遇到有不明白的提出來大家講座,由明白的學生或老師答.

  (3)抽查二個學生翻譯,其他同學進行評價糾正補充。

  4.獨立思考:本課所選各則都是談學習的,有的談學習態(tài)度,有的談學習方法,請各舉例說明。

  抽查發(fā)言,學生互相補充:

  (1)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默而識之。

  (2)學習態(tài)度: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不厭;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5.片斷寫作:

  當堂完成學習本文的體會,要求結(jié)合自己的學習應(yīng)該怎樣去做。100字左右

  寫完后班內(nèi)交流。(有關(guān)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方法的問題)

  6.小結(jié)

  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許多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積極意義。我們在學習中應(yīng)進行借鑒、參考。

  7.背誦指導:抓關(guān)鍵詞的背誦法。

  8.作業(yè)

  (1)課后練習三、四題。

  (2)默寫課文

  探究活動

  ——分類式學習筆記

  這是一種整理性的課堂學習活動,也稱作“理讀”。而同時這也是一種帶有理性色彩的課堂學習活動,它所養(yǎng)成的是一種分類整理的能力及習慣。這種能力及習慣訓練得越早,學生對語言材料歸類的意識就越強。而“歸類”是“研究性學習”的重要技能之一。具體做法是在閱讀理解的基礎(chǔ)上,老師下發(fā)印有“分類式學習筆記”的練習紙,請同學們根據(jù)紙上安排好了的類別(分為作家作品、成語、名言警句難句翻譯等)整理課堂筆記(或者老師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學們在筆記本上進行整理)。

  在課堂上指導學生學用“分類式學習筆記”,是在向傳統(tǒng)的做法挑戰(zhàn):平時課堂上,學生花大量時間記錄的、知識零散的課堂筆記,包括對教師苦心設(shè)計的大量板書的筆記,在知識積累、能力培養(yǎng)、習慣養(yǎng)成和提高教學效率上,作用到底有多大? 在課堂上指導學生學用“分類式學習筆記”,同時也是在依循新修訂的初中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設(shè)計立意高遠的課堂實踐活動

  上一頁  [1] [2] 

《論語》教案 篇8

  學習目標: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能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課文。 

  ②理解課文思想內(nèi)容,能流暢地朗讀、背誦課文。 

  ③積累成語、格言、警句。 

  學習重點:  

  理解課文思想內(nèi)容,能流暢地朗讀、 

  ○課前準備  

  ① 搜集資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學說的概況;了解《論語》的主要內(nèi)容;搜集最能表現(xiàn)松柏品性的詩句。 

  ② 查閱工具書,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同學們,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禮儀之邦,在它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曾出現(xiàn)過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為我們留下了極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論語》就是其中的一部輝煌的巨著,它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chǎn),對我國的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即使在今天,它依舊光芒四射,熠熠生輝。現(xiàn)在就讓我們懷著一種自豪的心情來研讀它的節(jié)選部分《〈論語〉十則》。 

  交流探究

  交流有關(guān)孔子、《論語》的知識  

  ①學生在四人小組內(nèi)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個知識點由一個同學介紹,其他同學作必要的修正、補充。 

  ③師生交流:教師用多媒體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資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被尊稱為“大成至圣”。他對我國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傳播,他的思想和學說,為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貢獻,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他列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論語》是“語言的論纂”,也就是語錄的意思,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是儒家經(jīng)典著作之一。體例主要是語錄體、對話體、敘事體。內(nèi)容上以教育為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jīng)濟、藝術(shù)、宗教等方面。從中可以看出許多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yǎng)、治學態(tài)度和處世方法。 

  整體感知  

  學生自讀課文,思考本文內(nèi)容主要包括哪三個方面。

  學生交流后,教師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學習態(tài)度、個人修養(yǎng)以及儒家核心思想三個方面的內(nèi)容,前五則著重談學習,后五則著重談修養(yǎng)做人。(有的地方內(nèi)容上有交*,教師應(yīng)該在分析中給學生講明。) 8、10兩則主要闡述了儒家思想體系的核心內(nèi)容。

  合作探究

  課文前五則  

  ①初讀課文,掃除語言障礙 

  a.多媒體展示下列詞句,先讓同學讀,其他同學評價,最后教師再打出正確讀音。 

  人不知而不慍(yùn)       學而不思則罔(wǎng) 

  思而不學則殆(dài)      不亦說(yuè邑)乎 

  三省(xǐng)吾身          傳(chuán)不習乎    

  誨女(rǔ)知之乎         不知為(wéi)不知  是知(zhì)也 

  b.學生朗讀課文,教師小結(jié)朗讀文言文要注意的問題,并用多媒體展示: 

  ◆結(jié)合具體語言環(huán)境,讀準字音。 

  ◆處理好停頓和語速、語調(diào)。 

  c.質(zhì)疑交流:根據(jù)對課文字詞句的理解,學習小組互相質(zhì)疑,提問組有權(quán)指定某組或某同學回答。 

  對個別詞句的理解,教師要加以點撥,并加以提煉、補充。 

  探究的詞句摘要: 

  朋、 三 、“ 溫故而知新, 可以為師矣。”   吾日三省吾身 ,為人謀而不忠乎。 

  ②精讀課文,探究課文思想內(nèi)涵。 

  a.學生自主閱讀。 

  教師要求學生思考:課文在學習態(tài)度上強調(diào)什么?學習方法上又強調(diào)什么? 

  學生交流后,教師概述:學習態(tài)度強調(diào)要謙虛,學習方法強調(diào)獨立思考與復習。 

  教師再要求學生思考:哪些語句強調(diào)謙虛,哪些語句是強調(diào)獨立思考與復習,并分別說明理由。

  謙虛: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獨立思考、復習:學而不思則罔;溫故而知新;傳不習乎? 

  b.班上討論、交流以下兩個問題: 

  ◆在本文論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認為最有價值的是哪一點?為什么? 

  ◆在學習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夠,今后有何打算? 

  作業(yè)  

  ①必作:“研討與練習”第一題。 

  ②選作:課外閱讀《論語》,了解孔子的其他教育思想。

  第二課時  

  學習內(nèi)容:  

  研讀有關(guān)修身做人的內(nèi)容,小結(jié)全文,背誦課文。 

  教學設(shè)計:  

  課文導入:  

  儒家學說是為己之學,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們來研讀文中修身做人的內(nèi)容。 

  探究學習后五則  

  ①全班朗讀課文,教師正音。 

  ②自主研讀,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內(nèi)容。 

  ③班上交流,重點研讀以下幾句: 

  a.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探究第一句] 

  請同學們從字面和深層含義兩個層面探究本句的含義。

  班內(nèi)學生交流寫松柏的詩句,學生小組內(nèi)交流后,教師用多媒體展示詩句。 

  教師要求學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樣的品性?要求學生討論交流這句話的現(xiàn)實意義。 學生觀點摘要:學習松柏高潔傲岸的品性,要經(jīng)得起時間和環(huán)境的考驗。 

  要求學生找一個與這句話意思相近的成語、俗語。 

  [探究第二、三句] 

  請同學翻譯這兩句話,其他同學評價、修正、補充。對重點詞句教師要講解。 

  請同學介紹儒家學說的思想核心及其代表人物;其他同學作必要的修正補充,要求點到為止。聯(lián)系生活實際,學習小組內(nèi)討論交流,怎樣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學習小組推舉同學到班上交流,觀點摘要: 

  a.這樣的處世之道可取,因為人本來就不應(yīng)該把自己都不喜歡的東西強加于人; 

  b.這樣的處世之道不可取,社會這個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員組成的,每個成員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東西也許我們都不喜歡,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監(jiān)獄、死刑等。如果什么東西都要去考慮個人的喜好,這個社會的秩序就沒法維持。 

  c.這樣的處世之道既有可取之處,又有不可取之處,看你用這種處世態(tài)度來對待什么人、什么事。    

  [教師小結(jié)] 

  現(xiàn)代社會一方面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另一方面?zhèn)鹘y(tǒng)美德亟待發(fā)揚。現(xiàn)代著名新儒學大師、美國哈佛大學杜維明教授在岳麓書院演講時曾預(yù)言,公元2050年左右,中華文化將全面復興,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傳統(tǒng)美德的蔚然成風吧! 

  《論語》的思想博大精深,我國古代就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我們今天初步了解到關(guān)于《論語》的思想內(nèi)涵,但這種學習是不夠的,一方面,我們要將它作為指導自己實際行動的一種航標,另一方面,我們要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多掌握一些文言文知識,來更好的了解我們民族的歷史,繼承祖國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朗讀全文,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拓展延伸:  

  學生自由朗讀,從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歡的成語、格言和警句,并說出理由。教師在學生交流后對本文出現(xiàn)的常用成語作歸結(jié)并板書:死而后已、溫故知新、任重道遠、擇善而從、三人行,必有我?guī)?nbsp;

  背誦課文  

  鞏固練習:  

  搜集整理《論語》其他篇章中出現(xiàn)的成語、格言、警句2—3個,要求注明出處、含義,并制作資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覽 

  課后記:學習本文必須要求嚴格,須能通背全書,原因有二:一是古代典籍里常引用這本書里的話;二是:通過誦讀熟悉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習慣用語,以養(yǎng)成語感。

  ○教學目標 

  ①熟練背誦并正確翻譯這篇課文。 

  ②理解課文思想內(nèi)容,對照反省自己 

  ③積累文言詞匯。 

  ○教學重點 

  背誦、翻譯、理解課文內(nèi)容。 

  ○課前準備 

  ①搜集孔子及其《論語》的有關(guān)資料。 

  ②預(yù)習課文。 

  第一課時 

  ○教學內(nèi)容 

  ①介紹孔子及其《論語》。 

  ②朗讀、背誦課文。 

  ③研讀前五段內(nèi)容。 

  ○教學設(shè)計 

  中華民族有著數(shù)千年的文明歷史,產(chǎn)生了輝煌燦爛的古代文化。它不僅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fā)展產(chǎn)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對今天在全民族弘揚愛國主義思想,建設(sh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現(xiàn)實意義。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已成為世界文化寶藏的重要部分,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全人類的驕傲。 

  《論語》是我國古代文獻中的一部巨著,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chǎn),對我國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即使在今天,其精華部分依然為人們所效法。現(xiàn)在我們就來學習它的節(jié)選部分《〈論語〉十則》。 

  板書課題。 

  介紹孔子及其《論語》 

  朗讀課文 

  ①范讀 

  教師朗讀示范。學生體會語氣、語調(diào)、停頓等。 

  ②全班齊讀 

  感知課文內(nèi)容。多讀幾遍,教師指導學生朗讀,根據(jù)朗讀的語氣、語調(diào)和停頓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 

  理解課文內(nèi)容 

  ①理解重點詞語 

  a.教師導學 

  學習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積累一定量的文言詞匯。文言文中的基本詞匯大多與現(xiàn)代漢語意義相同,這好理解。但有些詞,古今意義發(fā)生變化。如成語“走馬觀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為“行走”,這個成語就講不通了。再如“赴湯蹈火”中的“湯”是“熱水”的意思。這些都與現(xiàn)代漢語完全不同。學習文言文要特別注意這些變義詞。另外,一些文言虛詞,如“之”、“乎”、“者”、“也”之類,意思比較寬泛,在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這就需要聯(lián)系上下文,正確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細讀幾遍,理解各句中重點詞語的意思。如果開始不理解懂,試著再讀幾遍。實在理解不了的,將問題提出來。 

  教師指導學生根據(jù)句子理解詞義,根據(jù)詞義理解句子。 

  教師要求學生,自己理解了的,講給同學、老師聽聽。不理解的,四人小組討論討論。實在不懂,請教老師。 

  教師參與學生的討論。學生能講清的,教師再度明確。學生理解有困難的,教師要講明白,講透徹。 

  重點掌握句中加點詞語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點詞語):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見賢思齊焉。◆士不可以不弘毅。◆死而后已。◆知松柏之后凋也。◆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理解課文內(nèi)容 

  教師導學: 

  關(guān)于課文翻譯,教師可以根據(jù)情況,給學生講解有關(guān)信、達、雅及直譯、意譯等常識,但要講得淺顯易懂。指導學生逐句翻譯前五段。 

  學生較為難以理解,須重點講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b.吾日三省吾身c.傳不習乎?d.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巳誨女知之乎! 

  朗讀、背誦 

  反復朗讀,直到成誦。 

  作業(yè) 

  ① 背誦課文。②抄寫、識記字詞。③預(yù)習剩余部分內(nèi)容。 

  第二課時 

  ○教學內(nèi)容 

  ①研讀后五段內(nèi)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義 

  ③概括成語、格言,積累語言。 

  ○教學設(shè)計 

  檢查作業(yè) 

  ①背誦課文。 ②考查句子的翻譯及其重點詞語的解釋。 

  理解后五段內(nèi)容 

  按第一課時要求,逐句翻譯剩余各段。 

  教師須重點講解的:①見賢思齊焉。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③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④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概括思想內(nèi)容 

  指導學生將課文有關(guān)內(nèi)容歸納到如下幾點: 

  ①學習方法 ②學習態(tài)度 ③思想修養(yǎng) 

  歸納成語、格言 

  提示: 溫故知新 任重道遠 死而后已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guī)?nbsp;見賢思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學習體驗 

  ①學了這篇課文,你認為哪些內(nèi)容使你收獲最大?談?wù)劯邢搿?nbsp;

  ②與課文自相對照,談?wù)勛约涸谀男┓矫孀龅煤眯谀男┓矫孢有欠缺?應(yīng)怎樣改進? 

  ③“溫故而知新”對于指導我們的學習有什么重要意義?④透過表面文字,理解“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義。試著模仿這種寫法,也寫幾句。 

  教師小結(jié) 

  《論語》的思想內(nèi)容博大精深,我國古代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我們學的這一部分主要談的是求知和修養(yǎng)問題。大家不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聯(lián)系實際,指導自己的言行。今后我們要多接觸一點文言文,了解我們民族的歷史,繼承祖國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作業(yè) 

  ①完成“研討與練習”。 

  ② 搜集《論語》中有關(guān)做人道理的簡短的語錄四條,讀一讀,背一背,想一想

  教學目的

  1.了解文言文的常識和方法

  2.學習古人端正學習態(tài)度,改進學習方法(前部)。

  3.理解課文詞語和句子的含義(前一部分)。 

  教學重點:目標3

  教學難點:目標3

  預(yù)習指導:

  1.讀準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慍 罔 殆 謂 哉 焉 誨 

  2.看課文注釋或查字典,試翻譯課文。

  3.熟讀。

  教學過程:

  一、三分鐘演講

  二、創(chuàng)設(shè)情境,導入新課

  請同學自由發(fā)言,說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關(guān)學習的格言或諺語來,以此調(diào)動學生的情緒。

  由此導入孔子關(guān)于學習的論述。

  三、文言文入門:

  教師講解:

  1.文言文的翻譯方法:直譯和意譯

  2.文言文的古今義和一詞多義

  3.通假字

  4.朗讀與背誦

  5.四種特殊句式:

  四、朗讀指導

  1.教師范讀課文。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一次,教師糾正學生朗讀過程中語音和停頓方面的錯誤,學生齊讀課文。

  3.抽二個學生朗讀,眾評。

  注意:引導學生注意文言文朗讀的停頓和重音。

  五、指導文言句子翻譯。

  因為是第一次接觸文言文,要與學生講清以下幾點:

  (l)弄懂每個字的含義。(2)把古代的單音字換成現(xiàn)代雙音詞。(3)弄清虛詞的用法。(4)補充適當?shù)脑~語。(5)調(diào)整句子的語序。(6)揣摩句子的語氣。(7)注意古今義的不同。(8)注意一詞多義的現(xiàn)象。(9)四種文言文特殊句式。

  六、指導翻譯第1--5則:

  處理方法:

  1.第一則由老師示范性翻譯:

  由個別的詞義,到句意的直譯和意譯。

  2.每一則由教師講解幾個普遍性難字詞,然后學生自己試譯,不明白的舉手發(fā)問,由會的同學或老師答疑。

  3.分別請四位同學展示翻譯的結(jié)果

  4.師生共同評價,糾正。

  七、指導背誦

  八、小結(jié)

  由學生談?wù)剬W習了這五冊明白了什么學習方面的道理.

  自由發(fā)言,不拘對錯. 

  九、作業(yè)

  l.課后練習一、二題。a類

  2.背誦全文。 b類

  3.默寫全文。c類

  [說課精要]

  本節(jié)是入門課,準備活動一定要做好,所以不貪快,只求穩(wěn).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學習古人端正學習態(tài)度,改進學習方法。

  2.理解課文詞語句子的含義(后半部分)。

  4.朗讀與背誦.

  教學重點:目標2

  教學難點:辨別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方法的句子。

  教學過程

  一、三分鐘演講

  二、檢查復習

  朗讀全文。

  二、導入

  上一節(jié)課,我們已經(jīng)學習理解、翻譯幾段文言句子。這一節(jié)課,請同學們自己來試翻譯余下的課文。

  三、翻譯課文6-10則

  l.教師講解下列難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2.學生嘗試自己翻譯,遇到有不明白的提出來大家講座,由明白的學生或老師答.

  3.抽查二個學生翻譯,其他同學進行評價糾正補充。

  四、獨立思考:本課所選各則都是談學習的,有的談學習態(tài)度,有的談學習方法,請各舉例說明。

  獨立思考后抽查發(fā)言,學生互相補充:

  (1)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默而識之。

  (2)學習態(tài)度: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不厭;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恢疄橹恢獮椴恢恢卟蝗绾弥撸弥卟蝗鐦分撸皇耪呷缢狗颍簧釙円埂?nbsp;五、片斷寫作:

  當堂完成學習本文的體會,要求結(jié)合自己的學習應(yīng)該怎樣去做。100字左右

  寫完后班內(nèi)交流。(有關(guān)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方法的問題)

  六、小結(jié)

  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許多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積極意義。我們在學習中應(yīng)進行借鑒、參考。

  七、背誦指導:

  抓關(guān)鍵詞的背誦法

  八、作業(yè)

  a 1.課后練習三、四題。b 默寫課文

  [說課精要]

  學以致用,本課注意引導學生注意這一點

  [教學目標及重點]

  1.積累文言詞匯。 

  2.背誦、翻譯、理解課文內(nèi)容。 

  3.培養(yǎng)勤學好問、永不滿足的學習態(tài)度,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

  [教學課型及課時]

  1.教讀課

  2.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禮儀之邦,在它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曾出現(xiàn)過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為我們留下了極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如《論語》、《老子》、《孟子》、《莊子》、《荀子》等。這些著述對中華文化曾產(chǎn)生過深遠影響,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我們同學們進入中小學學習已經(jīng)七年了,關(guān)于建立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和運用正確的學習方法的重要性,一定有了不少體會。我國古代的孔子是偉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在《論語》這部儒家經(jīng)典中,他的弟子記錄的孔子言論,有不少是談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方法的,對同學們搞好學習,加強個人品德修養(yǎng)都有很大意義。現(xiàn)在我們就來共同探究學習《〈論語〉十則》這篇課文。

  二、交流有關(guān)孔子、《論語》的知識  

  (學生在班上交流: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資料。 其他同學作必要的修正、補充) 

  有關(guān)資料: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被尊稱為“大成至圣”。他對我國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傳播,他的思想和學說,為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貢獻,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他列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論語》是“語言的論纂”,也就是語錄的意思,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是儒家經(jīng)典著作之一。體例主要是語錄體、對話體、敘事體。內(nèi)容上以教育為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jīng)濟、藝術(shù)、宗教等方面。從中可以看出許多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yǎng)、治學態(tài)度和處世方法。 

  三、教學新課

  (一)明確教學目標及重點

  (二)整體感知

  1. 教師范讀課文

  2.布置學生劃出自己感到最精彩的語句。

  (三)重點學習與訓練

  1.教師導學 :學習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積累一定量的文言詞匯。文言文中的基本詞匯大多與現(xiàn)代漢語意義相同,這好理解。但有些詞,古今意義發(fā)生變化。如成語“走馬觀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為“行走”,這個成語就講不通了。再如“赴湯蹈火”中的“湯”是“熱水”的意思。這些都與現(xiàn)代漢語完全不同。學習文言文要特別注意這些變義詞。另外,一些文言虛詞,如“之”、“乎”、“者”、“也”之類,意思比較寬泛,在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這就需要聯(lián)系上下文,正確理解。 

  先仔細讀幾遍課文,理解各句中重點詞語的意思。如果開始不理解懂,試著再讀幾遍。實在理解不了的,將問題提出來。

  (學生朗讀課文并提出不理解的字詞。教師幫助學生解決)

  明確:學生重點掌握的文言字詞:

  ⑴通假字:①不亦說乎:通假字“說”,本字“悅”,愉快。

  ②由,誨女知之乎:通假字“女”,本字“汝”,你。

  ③是知也:通假字“知”,本字“智”,聰明,智慧。

  ⑵多義詞:

  ①而:表順接關(guān)系,相當于“并且”等,如:“學而時習之” 、 “默而識之”、“溫故而知新”。  

  表轉(zhuǎn)接關(guān)系,相當于“卻、但是”等,如“學而不思則罔”、“人不知而不慍”。

  ②以:憑借,如“何以謂之‘文’也”;用來,如“以思,無益”;因為,如“是以謂之‘文’也”

  ⑶多音多義字:

  論:論語         樂:不亦樂乎      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舍:不舍晝夜

  ⑷流傳至今的成語:溫故知新      不恥下問     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

  2.讀完課文后,你感到最精彩的語句有哪些?請給大家展示一下,并說明你喜歡的理由。(學生自由發(fā)言,教師幫助學生糾正學生理解不當?shù)牡胤讲⑦m當點評)

  明確:

  ⑴要有好的學習態(tài)度 

  敏而好學——好學        不恥下問——肯問,善問        學而不厭——不滿足,不驕傲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nbsp;——謙虛誠實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不要不懂裝懂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以學習為樂 

  ⑵要有好的學習方法 

  學而時習之——按時復習         溫故而知新——總結(jié)復習,發(fā)現(xiàn)新知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思結(jié)合      默而識之——不斷積累 

  以思,無益,不如學——學習與實踐相結(jié)合 

  ⑶要珍惜時間——逝者如斯夫

  3.學了這篇課文,你認為哪些內(nèi)容使你收獲最大?談?wù)劯邢搿?nbsp;(讓學生自由談)

  4.與課文自相對照,談?wù)勛约涸谀男┓矫孀龅煤眯谀男┓矫孢有欠缺?應(yīng)怎樣改進? 

  5.“溫故而知新”對于指導我們的學習有什么重要意義?

  [結(jié)束語] 《論語》的思想內(nèi)容博大精深,我國古代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我們學的這一部分主要談的是求知和修養(yǎng)問題。大家不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聯(lián)系實際,指導自己的言行。今后我們要多接觸一點文言文,了解我們民族的歷史,繼承祖國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現(xiàn)代社會一方面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另一方面?zhèn)鹘y(tǒng)美德亟待發(fā)揚。現(xiàn)代著名新儒學大師、美國哈佛大學杜維明教授在岳麓書院演講時曾預(yù)言,公元2050年左右,中華文化將全面復興,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傳統(tǒng)美德的蔚然成風吧! 

  (四)梳理、總結(jié)、擴展

  《〈論語〉十則》是關(guān)于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方法的論述,其中第四、六則是講學習態(tài)度,第二則、第三則講學習方法,第一則、第五則 既講學習態(tài)度又講學習方法。

  [布置作業(yè)]

  聯(lián)系自己的實際,結(jié)合學習《〈論語〉十則》,寫一篇短文,談?wù)勛约旱纳罡惺芎褪艿降膯l(fā)。

  [板書設(shè)計] 

《論語》教案 篇9

  《論語》十則 教案

  

  

  

  

  

  

《論語》教案 篇10

  《論語》十則

  學習目標: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能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課文。

  ②理解課文思想內(nèi)容,能流暢地朗讀、背誦課文。

  ③積累成語、格言、警句。

  學習重點: 

  理解課文思想內(nèi)容,能流暢地朗讀、

  ○課前準備 

  ① 搜集資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學說的概況;了解《論語》的主要內(nèi)容;搜集最能表現(xiàn)松柏品性的詩句。

  ② 查閱工具書,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 

  第一課時 

  導入  新課:

  同學們,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禮儀之邦,在它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曾出現(xiàn)過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為我們留下了極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論語》就是其中的一部輝煌的巨著,它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chǎn),對我國的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即使在今天,它依舊光芒四射,熠熠生輝。現(xiàn)在就讓我們懷著一種自豪的心情來研讀它的節(jié)選部分《〈論語〉十則》。

  交流探究

  交流有關(guān)孔子、《論語》的知識 

  ①學生在四人小組內(nèi)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個知識點由一個同學介紹,其他同學作必要的修正、補充。

  ③師生交流:教師用多媒體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資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被尊稱為“大成至圣”。他對我國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傳播,他的思想和學說,為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貢獻,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他列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論語》是“語言的論纂”,也就是語錄的意思,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是儒家經(jīng)典著作之一。體例主要是語錄體、對話體、敘事體。內(nèi)容上以教育為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jīng)濟、藝術(shù)、宗教等方面。從中可以看出許多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yǎng)、治學態(tài)度和處世方法。

  整體感知 

  學生自讀課文,思考本文內(nèi)容主要包括哪三個方面。

  學生交流后,教師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學習態(tài)度、個人修養(yǎng)以及儒家核心思想三個方面的內(nèi)容,前五則著重談學習,后五則著重談修養(yǎng)做人。(有的地方內(nèi)容上有交叉,教師應(yīng)該在分析中給學生講明。) 8、10兩則主要闡述了儒家思想體系的核心內(nèi)容。

  合作探究

  課文前五則 

  ①初讀課文,掃除語言障礙

  a.多媒體展示下列詞句,先讓同學讀,其他同學評價,最后教師再打出正確讀音。

  人不知而不慍(yùn)       學而不思則罔(wǎng)

  思而不學則殆(dài)      不亦說(yuè邑)乎

  三省(xǐng)吾身          傳(chuán)不習乎   

  誨女(rǔ)知之乎         不知為(wéi)不知  是知(zhì)也

  b.學生朗讀課文,教師小結(jié)朗讀文言文要注意的問題,并用多媒體展示:

  ◆結(jié)合具體語言環(huán)境,讀準字音。

  ◆處理好停頓和語速、語調(diào)。

  c.質(zhì)疑交流:根據(jù)對課文字詞句的理解,學習小組互相質(zhì)疑,提問組有權(quán)指定某組或某同學回答。

  對個別詞句的理解,教師要加以點撥,并加以提煉、補充。

  探究的詞句摘要:

  朋、 三 、“ 溫故而知新, 可以為師矣。”   吾日三省吾身 ,為人謀而不忠乎。

  ②精讀課文,探究課文思想內(nèi)涵。

  a.學生自主閱讀。

  教師要求學生思考:課文在學習態(tài)度上強調(diào)什么?學習方法上又強調(diào)什么?

  學生交流后,教師概述:學習態(tài)度強調(diào)要謙虛,學習方法強調(diào)獨立思考與復習。

  教師再要求學生思考:哪些語句強調(diào)謙虛,哪些語句是強調(diào)獨立思考與復習,并分別說明理由。

  謙虛: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獨立思考、復習:學而不思則罔;溫故而知新;傳不習乎?

  b.班上討論、交流以下兩個問題:

  ◆在本文論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認為最有價值的是哪一點?為什么?

  ◆在學習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夠,今后有何打算?

  作業(yè)  

  ①必作:“研討與練習”第一題。

  ②選作:課外閱讀《論語》,了解孔子的其他教育思想。

  第二課時 

  學習內(nèi)容: 

  研讀有關(guān)修身做人的內(nèi)容,小結(jié)全文,背誦課文。

  教學設(shè)計: 

  課文導入  : 

  儒家學說是為己之學,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們來研讀文中修身做人的內(nèi)容。

  探究學習后五則 

  ①全班朗讀課文,教師正音。

  ②自主研讀,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內(nèi)容。

  ③班上交流,重點研讀以下幾句:

  a.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探究第一句]

  請同學們從字面和深層含義兩個層面探究本句的含義。

  班內(nèi)學生交流寫松柏的詩句,學生小組內(nèi)交流后,教師用多媒體展示詩句。

  教師要求學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樣的品性?要求學生討論交流這句話的現(xiàn)實意義。 學生觀點摘要:學習松柏高潔傲岸的品性,要經(jīng)得起時間和環(huán)境的考驗。

  要求學生找一個與這句話意思相近的成語、俗語。

  [探究第二、三句]

  請同學翻譯這兩句話,其他同學評價、修正、補充。對重點詞句教師要講解。

  請同學介紹儒家學說的思想核心及其代表人物;其他同學作必要的修正補充,要求點到為止。聯(lián)系生活實際,學習小組內(nèi)討論交流,怎樣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學習小組推舉同學到班上交流,觀點摘要:

  a.這樣的處世之道可取,因為人本來就不應(yīng)該把自己都不喜歡的東西強加于人;

  b.這樣的處世之道不可取,社會這個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員組成的,每個成員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東西也許我們都不喜歡,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監(jiān)獄、死刑等。如果什么東西都要去考慮個人的喜好,這個社會的秩序就沒法維持。

  c.這樣的處世之道既有可取之處,又有不可取之處,看你用這種處世態(tài)度來對待什么人、什么事。   

  [教師小結(jié)]

  現(xiàn)代社會一方面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另一方面?zhèn)鹘y(tǒng)美德亟待發(fā)揚。現(xiàn)代著名新儒學大師、美國哈佛大學杜維明教授在岳麓書院演講時曾預(yù)言,公元2050年左右,中華文化將全面復興,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傳統(tǒng)美德的蔚然成風吧!

  《論語》的思想博大精深,我國古代就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我們今天初步了解到關(guān)于《論語》的思想內(nèi)涵,但這種學習是不夠的,一方面,我們要將它作為指導自己實際行動的一種航標,另一方面,我們要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多掌握一些文言文知識,來更好的了解我們民族的歷史,繼承祖國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朗讀全文,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拓展延伸: 

  學生自由朗讀,從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歡的成語、格言和警句,并說出理由。教師在學生交流后對本文出現(xiàn)的常用成語作歸結(jié)并板書:死而后已、溫故知新、任重道遠、擇善而從、三人行,必有我?guī)?/p>

  背誦課文 

  鞏固練習: 

  搜集整理《論語》其他篇章中出現(xiàn)的成語、格言、警句2—3個,要求注明出處、含義,并制作資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覽

  課后記:學習本文必須要求嚴格,須能通背全書,原因有二:一是古代典籍里常引用這本書里的話;二是:通過誦讀熟悉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習慣用語,以養(yǎng)成語感。

《論語》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

  1、了解孔子及《論語》

  2、掌握重點詞句,理解十則語錄的意思并誦。

  〖教學設(shè)想〗

  這是學生第一次學文言文,興趣非常重要,要讓學生對文言文不產(chǎn)生畏懼感,這一節(jié)課很關(guān)鍵,所以,這節(jié)課盡量不在具體的字詞上糾纏,只讓學生在了解大意的基礎(chǔ)上背誦則可。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介紹孔子、《論語》及語錄體

  二、朗讀

  三、理解文意

  采用讀讀講講的方式,即每一則語錄讓學生掌握重點詞語,然后理解大致意思,朗讀背誦。然后進行集中的字詞訓練和朗讀背誦。

  1、 “時”“說”“樂”“慍”“君子” 

  2、 “溫故而知新”的含義。

  3、 “罔”“殆”的意義; 

  4、 “誨”“女”“知”的意思

  5、“謂”“恥”“是以”

  6、“識”“厭”

  7、“三”“從”“善者”

  8、“好”“樂”

  9、“川”“斯”

  10、“嘗”“以”

  三、課堂練習

  要求學生關(guān)上課本,進行練習。

  1、見課后練習一、三,使用課件。

  2、補充:寫一段話,用上下面給出的短語中的三個以上

  A、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B、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C、溫故而知新

  D、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E、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F、敏而好學

  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第一冊(修訂本)教學設(shè)計

  G、不恥下問

  H、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p>

  I、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

  J、默而識之

  K、學而不厭

  L、誨人不倦

  M、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N、逝者如斯夫。

  四、背誦

  五、板書設(shè)計 

  《論語》: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

  一、要有好的學習態(tài)度

  敏而好學——好學

  不恥下問——肯問,善問

  學而不厭——不滿足,不驕傲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nbsp;——謙虛誠實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以學習為樂

  二、要有好的學習方法

  學而時習之——按時復習

  溫故而知新——總結(jié)復習,發(fā)現(xiàn)新知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思結(jié)合

  默而識之——不斷積累

  以思,無益,不如學——學習與實踐相結(jié)合

  三、要珍惜時間——逝者如斯夫

《論語》教案 篇12

  10《論語》十則

  四川郫縣周化琴

  教學目標 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能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課文。理解課文思想內(nèi)容,能流暢地朗讀、背誦課文。積累成語、格言、警句。00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思想內(nèi)容,能流暢地朗讀、

  背誦課文。課前準備

  。搜集資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學說的

  概況;了解《論語》的主要內(nèi)容;搜集最

  能表現(xiàn)松柏品性的詩句。

  借助工具書,通讀全文,把握內(nèi)容

  梗概。

  第一課時

  教學內(nèi)容

  介紹孔子和《論語》,研讀有關(guān)學習的內(nèi)容。

  教學設(shè)計

  導入  

  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禮儀之邦,在它源遠流長韻歷史長河中,曾出現(xiàn)過

  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為我們留下了極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如《論語》、《老子》、《孟子》、

  《莊子》、《荀子》等。這些著述對中華文化曾產(chǎn)生過深遠影響,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下面我們就來共同探究學習《<論語>十則》。

  交流有關(guān)孔子、《論語》的知識

  學生在四人小組內(nèi)交流。

  班上交流:每個知識點由一個同學介紹,其他同學作必要的修正、補充。

  師生交流:教師用多媒體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資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

  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被尊稱為“大成至圣”。他對我國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傳播,他的思想和學說,為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貢獻,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他列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論語》是“語言的論纂”,也就是語錄的意思,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是儒家經(jīng)典著作之一。體例主要是語錄體、對話體、敘事體。內(nèi)容上以教育為

  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jīng)濟、藝術(shù)、宗教等方面。從中可以看出許多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yǎng)、治學態(tài)度和處世方法。整體感知

  學生自讀課文,思考本文內(nèi)容主要包括哪兩個方面。

  學生交流后,教師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學習和個人修養(yǎng)兩方面的內(nèi)容,前五則著重談學習,后五則著重談修養(yǎng)做人。(有的地方內(nèi)容上有交叉,教師應(yīng)該在分析中給學生講明。)

  探究學習課文前五則初讀課文,掃除語言障礙    

  a.多媒體展示下列詞句,先讓同學讀,其他同學評價,最后教師再打出正確讀音。

  人不知而不慍(yon)學而不思則罔(w6ng)

  思而不學則殆(dai)不亦說(yu杏)乎

  三省(xvng)吾身傳(chu6n)不習乎

  誨女(r已)知之乎不知為(w6i)不知是知(zhi)也

  讓學生結(jié)合對課文的理解說出加點的詞這樣讀的理由。

  b.學生朗讀課文,教師小結(jié)朗讀文言文要注意的問題,并用多媒體展示:

  ◆結(jié)合具體語言環(huán)境,讀準字音。

  ◆處理好停頓和語速、語調(diào)。

  c.質(zhì)疑交流:就課文字詞句的理解,學習小組間互相質(zhì)疑,提問組有權(quán)指定某組或某同學回答。

  對個別詞句的理解,教師要加以點撥,并加以提煉、補充。

  探究的詞句摘要:

  朋三和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精讀課文,探究課文思想內(nèi)涵。 a.學生自主閱讀。

  教師要求學生思考:課文在學習態(tài)度上強調(diào)什么?學習方法上又強調(diào)什么?

  學生交流后,教師概述:學習態(tài)度強調(diào)要謙虛,學習方法強調(diào)獨立思考與復習。

  教師再要求學生思考:哪些語句強調(diào)謙虛?哪些語句是強調(diào)獨立思考與復習?并分

  別說明理由。

  謙虛: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獨立思考、復習:學而不思則罔;溫故而知新;傳不習乎?

  b.班上討論、交流以下兩個問題:

  ◆在本文論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認為最有價值的是哪一點?為什么?

  ◆在學習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夠,今后有何打算?

  作業(yè) 必作:“研討與練習”第一題。選作:課外閱讀《論語》,了解孔子的其他教育思想。

  第二課時

  ●教學內(nèi)容    .

  研讀有關(guān)修身做人的內(nèi)容,小結(jié)全文,背誦課文。

  教學設(shè)計

  導入  

  儒家學說是為己之學,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們來研讀文中修身做人的內(nèi)容。■探究學習后五則全班朗讀課文,教師正音。自主研讀,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內(nèi)容。班上交流,重點研讀以下幾句: a.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探究第一句]

  請同學們講這句話的字面意思。理解探究深層含義。交流寫松柏的詩句,學生小組內(nèi)交流后,教師用多媒體展示詩句。

  教師要求學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樣的品性?要求學生討論交流這句話的現(xiàn)實意義。

  學生觀點摘要:學習松柏高潔傲岸的品性,要經(jīng)得起時間和環(huán)境的考驗。  ,

  要求學生找一個與這句話意思相近的成語、俗語。

  [探究第二、三句]

  請同學翻譯這兩句話,其他同學評價、修正、補充。對重點詞句教師要講解。

  請同學介紹儒家學說的思想核心及其代表人物;其他同學作必要的修正補充,要求點到為止。

  聯(lián)系生活實際,學習小組內(nèi)討論交流,怎樣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學習小組推舉同學到班上交流,觀點摘要: a.這樣的處世之道可取,因為人本來就不應(yīng)該把自己都不喜歡的東西強加于人; b.這樣的處世之道不可取,社會這個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員組成的,每個成員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東西也許我們都不喜歡,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監(jiān)獄、死刑等。如果什么東西都要去考慮個人的喜好,這個社會的秩序就沒法維持。

  c.這樣的處世之道既有可取之處,又有不可取之處,看你用這種處世態(tài)度來對待什么人、什么事。

  [教師小結(jié)]

  現(xiàn)代社會一方面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另一方面?zhèn)鹘y(tǒng)美德亟待發(fā)揚。現(xiàn)代著名新儒學大師、美國哈佛大學杜維明教授在岳麓書院演講時曾預(yù)言,公元2050年左右,中華文化將全面復興,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傳統(tǒng)美德的蔚然成風吧!朗讀全文。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積累、拓展

  學生自由朗讀,從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歡的成語、格言和警句,并說出理由。

  教師在學生交流后對本文出現(xiàn)的常用成語作歸結(jié)并板書:

  死而后已溫故知新任重道遠擇善而從三人行,必有我?guī)煴痴b課文作業(yè) 

  搜集整理《論語》其他篇章中出現(xiàn)的成語、格言、警句2—3個,要求注明出處、含義,并制作資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覽。

《論語》教案 篇1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理解課文內(nèi)容,讀出文言文的韻味,做到節(jié)奏停頓得當。

  過程與方法 : 通過自學、交流、感悟、讀書,能理解兩則論語的意思,體會到學習與思考的關(guān)系,并得到啟迪。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初步培養(yǎng)學生總結(jié)歸納學習方法的能力,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感受中國古典文化的語言韻味和思想內(nèi)涵,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傳統(tǒng)文化的情感。

  教學重點:朗讀課文,讀出文言文的韻味,并感悟文中道理。

  教學難點:理解詞句的意思,明白學思結(jié)合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 、創(chuàng)設(shè)情境,激發(fā)興趣。

  1.背誦《三字經(jīng)

  2.“曰仁義,理智信”你知道這是誰說的話嗎——孔子。他是我國古代的大教育家,一生交了3000多個學生,其中有名的有72個呢。論語記錄了孔子的學生問老師的一些問題和孔子經(jīng)典的回答。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論語》中的兩句話。

  二、初讀課文 體會明確句意的重要性。

  1.請您自己先試著讀一讀這篇文言文,讀準字音? (指名一生)

  出示:罔和殆。復習讀音

  2.生字讀音有點難,,自己再讀一讀,看看這回能不能讀準、讀通順了。(學生自由讀)誰來試試?(指名兩生)

  3.指導字音:

  (1)第一則中有個多音字(課件強調(diào):為)既念wi又念 wi,猜猜在這句話里應(yīng)該讀哪個音?為什么?(學生爭論)

  (2)我們要按照正確得意思理解后才能確定讀音。課件出示:為兩個讀音的不同解釋

  想一想,根據(jù)哪個意思能確定這個字的讀音呢?(引導學生說把哪個意思放到句子里最恰當)這么解釋比較合理,你們同意嗎?這個字的意思是做、當。課件出示:為:做、當。這個字讀?課件出示:為:wi

  三 、了解句意 積累方法感悟道理。

  (一) 學習第一則,積累學法,創(chuàng)設(shè)情境,初步感悟“學思結(jié)合”。

  1.輕聲讀第一則,看看哪些字在下面有注釋,請你把它搬回老家—就是抄到原字的下面。

  2. 把原句中的字替換成它的解釋再讀一遍。看看你還有哪些字的意思不懂,圈出來。

  3. 質(zhì)疑不懂的字義。那些沒注釋的字,我們怎樣弄清它的意思呢?(查、猜、聯(lián)) 先和同桌互相交流看看能不能弄懂。全班交流。

  4. 弄懂了每個字的意思,你能連起來解釋這句話了嗎?不通順怎么辦?這時就可以做適當?shù)恼{(diào)整?同桌互相說,全班交流。

  小結(jié):調(diào)整時,有時需要添幾個字,有時需要減幾個字,有時換個意思相近的詞,以后,我們還可能遇到需要調(diào)整詞語順序的情況呢,但不管怎么調(diào),都不能改變句子本來的意思。用這樣的方法,自己再試試。

  老師也解釋了這句話,并且也進行了一定的調(diào)整,看看這樣解釋是不是更通順一些?你默讀一下,看看和你們要說的意思一樣嗎?(課件出示:第一則意思)

  課件出示。

  5.溫故知新已經(jīng)是個成語了, 你能舉個例子來說明這個道理嗎?

  6.聯(lián)想:孔子是在學生問他什么問題時這樣回答的?

  7. 表演,評價。

  8. 再讀,指導。誦讀古文應(yīng)該讀出韻味,慢慢品味才能知道含義,范讀,自由讀,大家讀。

  通過學習我們不僅明白這句話的意思,還應(yīng)該能做一個“溫故知新”的人。

  (二)學習第二則,運用方法,獨立研究,重點體會“學思結(jié)合”。

  1.同學們,你們想不想自己研究第二則論語的意思?就請你按照剛才我們學習的第一則的方法來自學第二則。出示自學提示:

  (1)把下邊的注釋搬回家,讀一遍。

  (2)圈出不懂的字,同桌互相質(zhì)疑,運用字典查一查,聯(lián)系前后詞語想一想。

  (3)自己解釋句意,同桌交流。

  3. 全班交流學習成果:

  (1)指名交流

  (2)看看你的理解和老師的理解一樣嗎?

  (3)說一說第一則和第二則有什么關(guān)系嗎?

  古人說的學習一般指讀書學習,只讀書學習不深入思考,危害多大。回顧剛剛我們學過的溫故知新這句話,其實學習過程中包括了溫習舊知識要重新思考,才能有新發(fā)現(xiàn)?

  (4)考考你的同桌,他是不是能完整地說出第二則論語的意思了?

  (5)按照讀第一則時那樣讀一讀第二則。

  4.小結(jié):學而不思,思而不學,都是孔子勸告我們學習中應(yīng)該避免的情況,這樣做不對,那我們該怎樣做?(板書:學思結(jié)合)把學習思考結(jié)合起來,才能獲得新知識,時間長了,我們的知識越來越豐富,就有辦法解決更多問題,獲得更多的新知識,這樣我們也可以為師矣。而且古人短短兩句話中蘊含了深刻的道理,這只能說明他們是經(jīng)過了深入的思考得出的結(jié)論,所以能千古傳送。

  (三)誦讀

  1.這兩則論語的意思你都記住了嗎?不光要記住意思,能讀出古文的意思也很重要,你理解了就一定能讀出來。讀古文要全身心投入,才能展示古文的魅力。你試一試。

  2.看到大家讀的很有進步,我專門找了音樂,現(xiàn)在我們誰能給我們以聽覺的享受?指名讀。

  四、總結(jié)學法。

  1.學習了孔子的這兩句話,你懂得了什么道理?還有什么其他收獲?你還知道孔子的故事嗎?

《論語》教案 篇14

  教學目的

  1.了解文言文的常識和方法

  2.學習古人端正學習態(tài)度,改進學習方法(前部)。

  3.理解課文詞語和句子的含義(前一部分)。

  教學重點:目標3

  教學難點 :目標3

  預(yù)習指導:

  1.讀準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慍     罔   殆    謂      哉     焉      誨      

  2.看課文注釋或查字典,試翻譯課文。

  3.熟讀。

  教學過程 :

  一、三分鐘演講

  二、創(chuàng)設(shè)情境,導入  新課

  請同學自由發(fā)言,說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關(guān)學習的格言或諺語來,以此調(diào)動學生的情緒。

  由此導入  孔子關(guān)于學習的論述。

  三、文言文入門:

  教師講解:

  1.文言文的翻譯方法:直譯和意譯

  2.文言文的古今義和一詞多義

  3.通假字

  4.朗讀與背誦

  5.四種特殊句式:

  四、朗讀指導

  1.教師范讀課文。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一次,教師糾正學生朗讀過程中語音和停頓方面的錯誤,學生齊讀課文。3.抽二個學生朗讀,眾評。

  注意:引導學生注意文言文朗讀的停頓和重音。

  五、指導文言句子翻譯。

  因為是第一次接觸文言文,要與學生講清以下幾點:

  (l)弄懂每個字的含義。(2)把古代的單音字換成現(xiàn)代雙音詞。(3)弄清虛詞的用法。(4)補充適當?shù)脑~語。(5)調(diào)整句子的語序。(6)揣摩句子的語氣。(7)注意古今義的不同。(8)注意一詞多義的現(xiàn)象。(9)四種文言文特殊句式。

  六、指導翻譯第1--5則:

  處理方法:

  1.第一則由老師示范性翻譯:

  由個別的詞義,到句意的直譯和意譯。

  2.每一則由教師講解幾個普遍性難字詞,然后學生自己試譯,不明白的舉手發(fā)問,由會的同學或老師答疑。

  3.分別請四位同學展示翻譯的結(jié)果

  4.師生共同評價,糾正。

  七、指導背誦

  八、小結(jié)

  由學生談?wù)剬W習了這五冊明白了什么學習方面的道理.

  自由發(fā)言,不拘對錯.

  九、作業(yè) 

  l.課后練習一、二題。A類

  2.背誦全文。 B類

  3.默寫全文。C類

  [說課精要]本節(jié)是入門課,準備活動一定要做好,所以不貪快,只求穩(wěn).

  《論語》十則(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學習古人端正學習態(tài)度,改進學習方法。

  2.理解課文詞語句子的含義(后半部分)。

  4.朗讀與背誦.

  教學重點:目標2

  教學難點 :辨別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方法的句子。

  教學過程 

  一、三分鐘演講

  二、檢查復習

  朗讀全文。

  二、導入  

  上一節(jié)課,我們已經(jīng)學習理解、翻譯幾段文言句子。這一節(jié)課,請同學們自己來試翻譯余下的課文。

  三、翻譯課文6-10則

  l.教師講解下列難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2.學生嘗試自己翻譯,遇到有不明白的提出來大家講座,由明白的學生或老師答.

  3.抽查二個學生翻譯,其他同學進行評價糾正補充。

  四、獨立思考:本課所選各則都是談學習的,有的談學習態(tài)度,有的談學習方法,請各舉例說明。

  獨立思考后抽查發(fā)言,學生互相補充:

  (1)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默而識之。

  (2)學習態(tài)度: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不厭;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恢疄橹恢獮椴恢恢卟蝗绾弥撸弥卟蝗鐦分撸皇耪呷缢狗颍簧釙円埂?/p>

  五、片斷寫作:

  當堂完成學習本文的體會,要求結(jié)合自己的學習應(yīng)該怎樣去做。100字左右

  寫完后班內(nèi)交流。(有關(guān)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方法的問題)

  六、小結(jié)

  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許多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積極意義。我們在學習中應(yīng)進行借鑒、參考。

  七、背誦指導:

  抓關(guān)鍵詞的背誦法

  八、作業(yè) 

  A    1.課后練習三、四題。B 默寫課文

  [說課精要]學以致用,本課注意引導學生注意這一點

  <-- #EndEditable -->

《論語》教案 篇15

  課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衿渖普叨鴱闹洳簧普叨闹!薄妒龆?/p>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

  譯文

  孔子說:“學了(知識)然后按一定的時間復習它,不也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是很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惱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yǎng)的人嗎?”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復習了呢?”

  孔子說:“我十五歲開始有志于做學問,三十歲能獨立做事情,四十歲(遇事)能不迷惑,五十歲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做事才能隨心所欲,不會超過規(guī)矩。”

  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從中獲得新的理解與體會,那么就可以憑借這一點去做老師了。”

  孔子說:“只是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望文生義,迷惑而無所得,只是思考卻不學習就會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孔子說:“顏回的品質(zhì)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籃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巷子里,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質(zhì)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說:“知道學習的人比不上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比不上以學習為樂趣的人。”

  孔子說:“我整天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做枕頭,也自得其樂。用不正當?shù)氖侄蔚脕淼母毁F,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孔子說:“多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好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

  孔子在河邊感嘆道:“時光像流水一樣消逝,日夜不停。”

  孔子說:“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普通人的志氣卻不可改變。”

  子夏說:“博覽群書廣泛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問,多考慮當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教案

  【教學目標】

  掌握重點文言詞語,理解各章語錄的含義,提高學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理解課文所蘊含的深刻哲理,聯(lián)系自身的學習經(jīng)歷,體會課文豐富精彩的內(nèi)涵。

  背誦課文,激發(fā)學生熱愛民族經(jīng)典文化的熱情。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明確目標

  1.同學們,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多年悠久歷史的泱泱大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就達三千多年,在這輝煌燦爛的歷史長河中,曾出現(xiàn)過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典籍,《論語》是就其中的一部。現(xiàn)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部文化經(jīng)典,一起研讀它的節(jié)選部分《十二章》。

  2.首先,請看我們這一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⑴誦讀,積累文言詞匯,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⑵理解各章語錄的含義,聯(lián)系自身的學習和生活,說說其中倡導的“為學之道”“修身之理”。⑶了解《論語》在歷的價值,熱愛我們的民族經(jīng)典文化。

  二、了解作家作品

  1.文體知識《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是儒家經(jīng)典著作,與《大學》《中庸》《孟子》合稱為“四書”。《論語》內(nèi)容以教育為主,包括哲學、政治、經(jīng)濟等方面,從中可以看出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以及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yǎng)、治學態(tài)度和處世方法等。

  《論語》多采用語錄體(也可稱格言體),只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話,不寫出說話的環(huán)境(包括說話的對象)。也有對話體,記錄孔子對弟子(或其他人)的問題所做的回答,寫法比較靈活。還有敘事體,其中多少有一點情節(jié),但也往往以記錄孔子的話為主。

  2.孔子簡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被譽為“萬世師表”,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后世尊為“圣人”,戰(zhàn)國時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與孔子并稱“孔孟”。

  相傳孔子有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人。他知識淵博,是私人講學之風的開創(chuàng)者,對我國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好,現(xiàn)在就讓我們一起來讀《論語》。注意,讀準字音。

  三、初讀課文

  1.讀準字音  論語(lún)  說(yuè)  慍(yùn)  三省(xǐng)  曾(zēng)子  傳(chuán)不習乎  逾(yú)  罔(wǎng)殆(dài)  一簞食(dān)  曲肱(gōng)  篤志(dǔ)

  2.讀出味道

  溫馨提示:(1)讀時要字正腔圓。“字正”就是字音準確,“腔圓”就是發(fā)音飽滿。(2)處理好停頓,控制節(jié)奏。(3)把握重讀和輕讀。(4)注意語速語調(diào),做到聲韻和諧,抑揚頓挫。

  3.指名讀,正音。

  4.配古典音樂讀。

  四、探究學習,疏通文意

  1.回顧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1)一字一詞,逐詞展開。

  (2)根據(jù)語境,組詞猜詞。

  (3)結(jié)合注釋,記詞說意。

  (4)知詞順義,不要反推。

  (5)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6)調(diào)整句序,添詞成句。

  2.用這些學習文言文的方法,結(jié)合注釋,把握重點字詞,理解前六章論語的意思。

  3.同桌合作翻譯。

  4.提出疑問,一起來探討交流。

  5.掌握和積累重點文言詞匯。

  五、結(jié)合自身經(jīng)歷說感受

  1.這里面有關(guān)于學習方法的,有關(guān)于學習態(tài)度的,還有修身養(yǎng)性的,請你說說哪些是學習方法和態(tài)度?哪些是修身養(yǎng)性?

  2.在《論語》中,孔子告訴他的弟子應(yīng)該如何學習,如何修身,這是“為學之道”“修身之法”。這種思想傳承下來,對歷許多文士詩人都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對于我們現(xiàn)代的中學生來說,同樣也有著現(xiàn)實的意義。請你聯(lián)系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的經(jīng)歷,說說哪一則論語對你有啟發(fā)?

  3.放到語言環(huán)境當中,靈活運用:

  ⑴張明的幾次考試成績都不理想,老師指出他基礎(chǔ)不牢固,教導他學習應(yīng)該“    。”

  ⑵“上合總理會”在鄭州召開。迎接各國領(lǐng)導人的到來時,我們想說:“  ,  ?”】

  六、小結(jié),背誦

  同學們,《論語》不僅作為一種行為導向,更作為一種精神,融入了世代中國人的血脈,隨著時代跳動的脈搏,不息地流淌。現(xiàn)在,讓我們懷著一種自豪的心情一起來誦讀經(jīng)典吧!

  板書設(shè)計:

  《論語》十二章

  為學之道

  修身之法

  第二課時

  一、溫故而知新

  1.背誦上一課時學習的《論語》前六章。

  2.指名翻譯《論語》前六章。

  二、學習《論語》后六章

  1.自由朗讀,注意停頓節(jié)奏,讀出文言文的古風古韻。

  2.用上一課學習文言文的方法,結(jié)合注釋,把握重點字詞,理解前六章論語的意思。

  3.同桌合作翻譯。

  4.提出疑問,一起來探討交流。

  第七章: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譯文∶孔子說:“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第八章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述而》)

  孔子說:“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shù)氖侄蔚脕淼母毁F,對于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樣。

  第九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譯文:孔子說:“三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善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

  這句話,表現(xiàn)出孔子自覺修養(yǎng),虛心好學的精神。

  第十章: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

  譯文:孔子在河邊感嘆道:“一去不復返的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樣,日夜不停。”

  第十一章: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

  譯文:孔子說:“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普通人的志氣卻不可改變。”

  第十二章: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

  譯文:子夏說:“博覽群書廣泛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的提問,多考慮當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5.掌握和積累重點文言詞匯。

  三、分類,歸納總結(jié)

  1.學習方法: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學習態(tài)度: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衿渖普叨鴱闹洳簧普叨闹?/p>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3.修身做人: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四、《論語》散文的寫作特點及對后世的影響。

  語錄體是《論語》文體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記錄孔子的只言片語,或是記錄孔子與弟子及時人的對話,都比較短小簡約,還沒有構(gòu)成單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論語》這種在對話中說理的形式,直接影響了先秦說理文的體制。

  《論語》的文學色彩在于表現(xiàn)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以及深刻平實、含蓄雋永的語言。言近旨遠、詞約義豐的說理,形象雋永的語言,使它成為先秦說理文主要的形態(tài)。

  五、課堂小結(jié)

  的內(nèi)容圍繞著孔子的言談舉止,向我們展示了其形象、性格、思想觀點和態(tài)度,通過學習我們能夠準確的背誦和翻譯,掌握了基本的文言文常識,理解了文章的深層含義和主旨。

  六、課下作業(yè)

  默寫全文、做相關(guān)的練習題。

《論語》教案 篇16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guān)于孔子言行的記錄,共二十篇。內(nèi)容有孔子談話,答弟子問及弟子間的相互討論。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據(jù)。東漢列為“七經(jīng)”之一,(七經(jīng):《詩》《書》《禮》《易》《春秋》《論語》《孝經(jīng)》)。南宋時,朱熹把它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為“四書”,成為儒家的重要經(jīng)典。注本有三國魏何晏《論語集解》,南北朝梁皇侃《論語義疏》,宋邢《論語正義》,朱熹《論語集注》,清劉寶楠《論語正義》等。

《論語》教案 篇17

  教學目的

  1.了解文言文的常識和方法

  2.學習古人端正學習態(tài)度,改進學習方法(前部)。

  3.理解課文詞語和句子的含義(前一部分)。

  教學重點:目標3

  教學難點 :目標3

  預(yù)習指導:

  1.讀準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慍     罔   殆    謂      哉     焉      誨      

  2.看課文注釋或查字典,試翻譯課文。

  3.熟讀。

  教學過程 :

  一、三分鐘演講

  二、創(chuàng)設(shè)情境,導入  新課

  請同學自由發(fā)言,說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關(guān)學習的格言或諺語來,以此調(diào)動學生的情緒。由此導入  孔子關(guān)于學習的論述。

  三、文言文入門:

  教師講解:

  1.文言文的翻譯方法:直譯和意譯

  2.文言文的古今義和一詞多義

  3.通假字

  4.朗讀與背誦

  5.四種特殊句式:

  四、朗讀指導

  1.教師范讀課文。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一次,教師糾正學生朗讀過程中語音和停頓方面的錯誤,學生齊讀課文。3.抽二個學生朗讀,眾評。

  注意:引導學生注意文言文朗讀的停頓和重音。

  五、指導文言句子翻譯。

  因為是第一次接觸文言文,要與學生講清以下幾點:

  (l)弄懂每個字的含義。(2)把古代的單音字換成現(xiàn)代雙音詞。(3)弄清虛詞的用法。(4)補充適當?shù)脑~語。(5)調(diào)整句子的語序。(6)揣摩句子的語氣。(7)注意古今義的不同。(8)注意一詞多義的現(xiàn)象。(9)四種文言文特殊句式。

  六、指導翻譯第1--5則:

  處理方法:

  1.第一則由老師示范性翻譯:

  由個別的詞義,到句意的直譯和意譯。

  2.每一則由教師講解幾個普遍性難字詞,然后學生自己試譯,不明白的舉手發(fā)問,由會的同學或老師答疑。

  3.分別請四位同學展示翻譯的結(jié)果。

  4.師生共同評價,糾正。

  七、指導背誦

  八、小結(jié)

  由學生談?wù)剬W習了這五則明白了什么是學習方面的道理。

  自由發(fā)言,不拘對錯。

  九、作業(yè) 。

  l.課后練習一、二題。A類 。

  2.背誦全文。 B類。

  3.默寫全文。C類 。

  [說課精要]本節(jié)是入門課,準備活動一定要做好,所以不貪快,只求穩(wěn).

  《論語》十則(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學習古人端正學習態(tài)度,改進學習方法。

  2.理解課文詞語句子的含義(后半部分)。

  4.朗讀與背誦.

  教學重點:目標2

  教學難點 :辨別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方法的句子。

  教學過程 

  一、三分鐘演講

  二、檢查復習

  朗讀全文。

  二、導入  

  上一節(jié)課,我們已經(jīng)學習理解、翻譯幾段文言句子。這一節(jié)課,請同學們自己來試翻譯余下的課文。

  三、翻譯課文6-10則

  l.教師講解下列難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2.學生嘗試自己翻譯,遇到有不明白的提出來大家講座,由明白的學生或老師答.

  3.抽查二個學生翻譯,其他同學進行評價糾正補充。

  四、獨立思考:本課所選各則都是談學習的,有的談學習態(tài)度,有的談學習方法,請各舉例說明。

  獨立思考后抽查發(fā)言,學生互相補充:

  (1)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默而識之。

  (2)學習態(tài)度: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不厭;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恢疄橹恢獮椴恢恢卟蝗绾弥撸弥卟蝗鐦分撸皇耪呷缢狗颍簧釙円埂?

  五、片斷寫作:

  當堂完成學習本文的體會,要求結(jié)合自己的學習應(yīng)該怎樣去做。100字左右。寫完后班內(nèi)交流。(有關(guān)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方法的問題)

  六、小結(jié)

  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許多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積極意義。我們在學習中應(yīng)進行借鑒、參考。

  七、背誦指導:抓關(guān)鍵詞的背誦法

  八、作業(yè) 

  A 1.課后練習三、四題。

  B 默寫課文

  [說課精要]學以致用,本課注意引導學生注意這一點

《論語》教案 篇18

  【知識儲備】

  1.字詞積累

  謀:為解決別人的難題出謀劃策。

  忠:誠心誠意。

  習:溫習。

  處:據(jù)有,取。

  所惡:厭惡,討厭。

  弘毅:抱負遠大,意志堅強。

  見賢思齊:見到賢人,就思考怎樣與賢人的德行一致。

  任重道遠:擔子很重,路程又長,比喻責任重大。

  成人之美:成全人家的美德。

  2.作家作品

  關(guān)于作者: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學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先世系宋國貴族。五世祖木金父避難奔魯,后定避魯國陬邑。父叔梁紇為魯國武士,以勇力聞于諸侯。

  孔子3歲喪父,隨母親顏征在移居闕里,并受其教。孔子幼年,“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shè)禮容”。少時家境貧寒,15歲立志于學。及長,做過管理倉庫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他虛心好學,學無常師,相傳曾問禮于老聃,學樂于萇弘,學琴于師襄。30歲時,已博學多才,成為當?shù)剌^有名氣的一位學者,并在闕里收徒授業(yè),開創(chuàng)私人辦學之先河。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愛人”。他把“仁”作為行仁的規(guī)范和目的,使“仁”和“禮”相互為用。主張統(tǒng)治者對人民“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從而再現(xiàn)“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進而實現(xiàn)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孔子35歲時,因魯國內(nèi)亂而奔齊。為了接近齊景公,做了齊國貴族高昭子的家臣。次年,齊景公向孔子詢問政事,孔子說:“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景公極為贊賞,欲起用孔子,因齊相晏嬰從中阻撓,于是作罷。欲起用不久返魯,繼續(xù)鉆研學問,培養(yǎng)弟子。51歲時,任魯國中都宰(一種地方官)。由于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則之”52歲時由中都宰提升為魯國司空、大司寇。公元前500年(魯定公十年),魯、齊夾谷之會,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齊景公欲威脅魯君就范,孔子以禮斥責景公,保全了國格,使齊侯不得不答應(yīng)定盟和好,并將鄆、龜陰三地歸還魯國。孔子54歲時,受季桓子委托,攝行相事。他為了提高國君的權(quán)威,提出“墮三都”、抑三桓(魯三家大夫)的主張,結(jié)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對,未能成功。55歲時,魯國君臣接受了齊國所贈的文馬美女,終日迷戀聲色。孔子則大失所望,遂棄官離魯,帶領(lǐng)弟子周游列國,另尋施展才能的機會,此間“干七十余君”,終無所遇。前484年(魯哀公十一年),魯國季康子聽了孔子弟子冉有的勸說,才派人把他從衛(wèi)國迎接回來。

  孔子回到魯國,雖被尊為“國老”,但仍不得重用。他也不再求仕,乃集中精力繼續(xù)從事教育及文獻整理工作。一生培養(yǎng)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藝(禮、樂、射、御、書、數(shù))者七十二人。在教學實踐中,總結(jié)出一整套教育理論,如因材施教、學思并重、舉一反三、啟發(fā)誘導等教學原則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教學精神,及“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和“不恥下問”的學習態(tài)度,為后人所稱道。他先后刪《詩》、《書》,訂《禮》、《樂》,修《春秋》,對中國古代文獻進行了全面整理。老而喜《易》,曾達到“韋編三絕”的程度。

  69歲時,獨子孔鯉去世。71歲時,得意門生顏回病卒。孔子悲痛至極,哀嘆道:“天喪予!天喪予!”這一年,有人在魯國西部捕獲了一只叫麟的怪獸,不久死去。他認為象征仁慈祥瑞的麒麟出現(xiàn)又死去,是天下大亂的不祥之兆,便停止了《春秋》一書的編撰。72歲時,突然得知子仲由在衛(wèi)死于國難,哀痛不已。次年(前479年)夏歷二月,孔子寢疾7日,赍志而歿。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經(jīng)其弟子和再傳弟子整理編成《論語》一書,成為后世儒家學派的經(jīng)典。

  關(guān)于《論語》:

  《漢書·藝文志》說:“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孔子既卒,門人相互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此書專門記述孔丘的言行,是研究他的生活、思想的重要資料。它是用語錄體寫成的,全書比較散亂,沒有系統(tǒng)的組織,先后次第亦無嚴格準則。

  《論語》是早期語錄體散文,語言基本上是口語,明白易懂。文字簡括,一般只敘說自己的觀點,而不加以充分的論證。由于孔丘對現(xiàn)實人生和社會生活往往有很深刻的認識,《論語》中頗多言簡意賅、富于哲理性和啟發(fā)性的語句。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流傳后世,成為人們常用的成語、格言。

  《論語》的記錄者,并沒有在文學上追求一定效果的意識,但有時通過簡短的對話,顯示出人物的性格,因而也具有一定的文學意義。如《述而》章:“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寫出孔丘安貧樂道的一面,較有感情色彩。在孔門弟子中,子路的為人最為魯莽直率,常與孔丘發(fā)生沖突,這種對話,性格就更鮮明了。有一次,子路問孔丘,如果衛(wèi)君要他執(zhí)政,他將先做些什么。孔丘說:“必也,正名乎!”子路嘲笑他:“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孔子教訓說:“野哉由也!君子于其不知,蓋闕如也。”而后說了一通為政先正名的大道理。還有一次,孔丘去見衛(wèi)靈公的夫人南子,子路很不高興,孔丘只好發(fā)誓詛咒:“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寫出當時的語氣,顯得孔丘對這位學生有些無可奈何。《先進》章中,有較長的一節(jié),寫孔丘與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在一起,令他們各言其志,從比較、對照中顯出各人性格的不同。子路冒冒失失,搶先作答,說了一通大話;冉有、公西華以謙虛的語言表述了自己的志向;而后是曾皙: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二三子之撰。”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這一段,不但語氣生動,而且有簡單的情節(jié),又有場景的描寫,曾皙的回答也特別具有美感,在《論語》中,是比較特出的了。

  《論語》雖然篇幅不大,但作為儒家經(jīng)典之一,長期以來,是文化人必讀的書籍。它所表現(xiàn)的人生態(tài)度、思想觀念,在我國文化史、思想史上,留下了極為廣泛深刻的影響。

  3.背景鏈接

  《論語》中的這十則是儒家的修身之言,講的是做人的道理。見于《為政》《里仁》《述而》《泰伯》《先進》《顏淵》等篇,《論語》是語錄體散文,是孔子與其弟子講學,從容答對的記錄,所答只表見解,不述論據(jù),又少闡釋。因而言簡意深,皆是充滿睿智的經(jīng)驗和真知灼見。

  【文本解讀】

  一、謀篇立意

  《論語》中的這十則是儒家的修身之言,講的是做人的道理,其中前三則講做人的道德修養(yǎng),要求人們多“自省”,講恕道。第四則講做人應(yīng)該抱負遠大,意志堅強,第五、八則,可以看出“仁道”是孑l子追求、宣傳的最高準則,六、七則主張人們勇于實踐,能成人之美。九、十則講人要有藝術(shù)修養(yǎng),要親近自然,鍛煉身體。學習本課,重在領(lǐng)悟,重在用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去驗證其正確性。

  二、文章脈絡(luò)

  第一部分(1~3):講做人的道德修養(yǎng),要多“自省”,講恕道。

  第1則剖析:此則是孔子的學生曾參的話,說他每天要從三個方面來反省檢查自己,這三個方面是:替別人出謀劃策是否誠心誠意,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復習了,應(yīng)該說,能夠經(jīng)常地反省檢查自己是人的一大美德,可惜的是有些人往往做不到這一點。人應(yīng)該反省的是多方面的,曾參的這三個方面是從他的個人經(jīng)歷和認識提出的,然而也的確是很重要的方面。

  第2則剖析:此則是孔子要求人們對先進和落后的態(tài)度。看見德行優(yōu)秀的就要想著向他看齊是一種受激勵求上進的心態(tài),這樣才會不斷進步;反之,看到“不賢”就反省自己,才會免于犯錯誤,改正缺點。

  第3則剖析;此則是回答子貢發(fā)問的,子貢問:有沒有一句話可以拿來作為終身遵守的準則,孔子回答他,這就是恕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孑l子回答子貢的話;就是儒家所提倡的恕道。孔子認為,對人要寬容,要推己及人,自己不喜歡的東西,不要施加于別人。

  第二部分(4~8):講人要有追求、有抱負,對財富要取之有道,要重實踐,能成人之美。

  第4則剖析:此則指出做人應(yīng)該抱負遠大,意志堅強,因為人擔負著重大責任,他要走的艱苦的路還很長,在今天,抱負遠大、意志堅強不也是我們對自己的要求嗎?

  第5則剖析:孔子是贊成人們追求“富與貴”的,但是要“從其道得之”這個“道”就是“仁道”,就是“愛人”,也就是說,人們追求富貴,不能妨害人民的利益,如果妨害了,,你就不能據(jù)有。孔子也不反對人們厭惡“貧*”,但是行了“仁道”卻得到的是貧*,君子也不能因此拋棄仁道。

  第6則剖析:此則表述了孔子心目中君子的標準是先行而后言。這可能是孔子有感而發(fā),是對那些言行不一或只言不行的人的反對,強調(diào)“先行”是沒有錯的,人應(yīng)該把行為端正與勇于實踐放在第一位。

  第7則剖析:孔子主張“成人之美”,幫助別人成就美好的德行,不促使別人形成不好的德行,這樣,才是一個品德高尚的君子,而小人正和君子相反。由此可知,孔子不僅要求人要正己,還要幫別人成就美德,反對那些袒護、放縱行為不端者的人,說他們是成人之惡,是小人。

  第8則剖析;孔子認為通過修養(yǎng)仁德來得到官職,即使是低微的小官,也應(yīng)當盡職盡責去做好;如果不能做官,就從事自己喜歡的事業(yè)。周代做官才有豐厚的俸祿,所以“富”就是做官,做官要“求”,要以自己的修養(yǎng)來“求”,“不可求”是指客觀條件不允許,即使有仁德也不能夠做官。

  第三部分(9、10):講人要有藝術(shù)修養(yǎng),要親近自然,鍛煉身體。

  第9則剖析:此則表述了孔子聽了美好音樂的感受。《韶》樂之美使孔子感覺移位,贊嘆音樂創(chuàng)作的高妙,同時可以看出孑l子對音樂有很高的鑒賞能力,也要求人應(yīng)該有多方面愛好和才能。

  第10則剖析:此則通過孔子對點的贊許,來提倡人的自然常態(tài),人要和大自然親近,鍛煉身體,享用自然之樂。

  三、寫作方法

  1.每則相對獨立,不能連貫成篇。

  《論語》記錄的都是一些精要的話,語言精煉,立意深刻,不少成了格言警句,流傳至今,有的閃現(xiàn)著思想的光輝,有很強的教育意義,在今天仍有很強的借鑒、啟發(fā)作用。格式上體現(xiàn)了語錄體的特點。

  2.深刻的主題,簡潔精煉的語言。

  解及剖析:這十則都是孔子與其弟子講學,從容答對的記錄,所答只表見解、不述論據(jù),又少闡釋,因而言簡意深,皆是充滿睿智的經(jīng)驗和真知灼見,是儒家的修身之言,闡明了做人的道理。

  四、參考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謀劃不誠心誠意嗎?與朋友交往不誠實嗎?傳授的知識不去復習嗎?”

  孔子說:“看見德行優(yōu)秀的人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優(yōu)秀的人也要(對照著)檢查自己。”

  子貢問:“有一句話可以作為終身遵守的準則嗎?”孔子說:“是寬容啊!自己不想隨的,不要施加在別人的身上。”

  曾子說:“讀書人不可以沒有遠大的抱負和堅強的意志,承擔的責任重大,艱難的道路還很長。”

  孔子說:“富裕和做官是人們追求的,不講仁義之道去得到它,就不應(yīng)該占有。貧窮和低*是人們厭惡的,講仁義之道反受窮而卑微,也不應(yīng)離開它。”

  子貢問怎樣才能做個君子。孔子說:“對于你要說的話,先行動,再說出來。”

  孔子說:“君子應(yīng)該成就別人的美德,不應(yīng)該促成別人的惡行。小人與此相反。”

  孔子說:“做官如果能夠通過修養(yǎng)仁德而獲得,即使是低微的官職,我也盡力而為。如果不能獲得,我就從事愛好的事業(yè)。”

  孔子在齊地聽了《韶》,三個月吃肉都吃不出肉味,感嘆道:“不料想音樂的創(chuàng)作竟然達到如此高的境界。”

  (曾點)說:“到了暮春三月,春天的衣服已經(jīng)做好(穿上),五六個成年人,六七個少年,在沂水游泳,在舞雩臺上吹風,(然后)唱著歌回家。”孔子嘆了口氣說:“我贊賞曾點說的啊!”

  【練習解答】

  一、課文主要涉及了三個方面的人生道理:一是講做人的道德修養(yǎng),要多“自省”,講恕道。二是講人要有追求、有抱負,對財富要取之有道,要重實踐,能成人之美,三是講人要有藝術(shù)修養(yǎng),要親近自然,鍛煉身體。

  二、1.忠:誠心誠意。信:誠實。2.省:反省檢查。3.惡:厭惡,討厭4、圖:料想。5、與:贊賞。

  三、成語有:見賢思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任重道遠;成人之美。造句略。

  四、略

  【類文品析】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子曰:“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也。”

  1、給下列字注音:

  簞(  ) 堪(  )

  2、解釋下列句子中的詞語。

  ⑴誨女知之乎(誨:  )

  ⑵是知也(是:  )

  ⑶人不堪其憂(堪:   )

  3、用現(xiàn)代漢語解釋下列句子。

  ⑴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⑵回也不改其樂。

  ⑶匹夫不可奪志也。

  4、孔子要學生實事求是地對待自己,對待學習,他說:     。

  5、從《論語》中,選取你最喜愛的一則,談?wù)勀愕睦斫饣蚋惺堋?/p>

  (參考答案:1、略 2、⑴教導⑵這樣⑶忍受 3、⑴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⑵顏回也不改變他的樂趣。⑶平民百姓的志向是不可以奪去的。 4、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5、略)

  【同步訓練】

  一、基礎(chǔ)訓練

  1、《論語》是先秦諸子散文之一,是一部散文著作,主要記錄   ,它是    家最重要的經(jīng)典著作之一,與     、     、     共稱“四書”。

  2、曾子認為,每天應(yīng)該從哪些方面反省自己?

  3、孔子認為對先進和落后的兩種態(tài)度是       。

  4、孔子贊嘆音樂創(chuàng)作的高妙的句子是     。

  5、解釋下列句子中的詞語。

  ⑴與朋友交而不信乎(信:  )

  ⑵已的不欲,勿施于人(施:  )

  ⑶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毅:   )

  ⑷君子成人之美(美:  )

  ⑸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斯:  )

  6、翻譯下列句子。

  ⑴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

  ⑵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⑶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⑷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

  7、找出文中的兩個成語,并解釋其中一個。

  二、同步解讀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日:“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乏。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點)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平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8.曾子認為每天應(yīng)從哪三個方面進行自省?

  9.孔子認為作為終身遵守的準則是什么?

  10.孔子對富與貴的態(tài)度是什么?

  11.孔子認為應(yīng)該如何得到官?你贊成孔子的觀點嗎?

  12、孔子為什么贊同曾子的觀點?

  13、你的理想是什么?學了《論語》十則后,對你世界觀的形成有什么幫助嗎?

  三、美文賞讀

  ⑴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

  ⑵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⑶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⑷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⑸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⑹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14、給下列字注音:

  省(  ) 更(  ) 徙(  ) 傳(  )

  15、為下列句子中的字詞選擇正確的義項:

  ⑴見賢思齊焉(  )a、賢明  b、賢明的人  c、舊時敬詞,用于平輩或晚輩

  ⑵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  )a、反省  b、節(jié)省  c、國家行政區(qū)域

  ⑶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  )a、拜訪  b、犯過錯  c、過錯

  ⑷更也,人皆仰之(  )a、更改  仰望  b、改錯  仰望  c、改錯  敬仰

  ⑸子在川上曰(  )a、河邊  b、船上  c、四川境內(nèi)

  ⑺德之不修(  )a、助詞,的  b、主謂之間,無實義  c、它,代詞

  ⑻是吾憂也(  )a、表判斷  b、這  c、真實

  ⑼知者不惑(  )a、知識  b、知識分子  c、聰明

  ⑽吾日三省吾身(  )a、太陽  b、日子  c、每天

  16、文中的第1則談的是什么意思?在課文的六則當中有一段和它類似,請你默寫出來。

  17、本文中與“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表明相似觀點的句子是    。

  18、文中有一句流傳至今的成語,它是   。

  19、給下面句子選擇正確的譯文。

  ⑴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  )

  a、看見賢明的地方便想著與之對齊,看見不賢明的地方就檢查自己。

  b、看見賢明的人便想要向他看齊,看見不賢明的人便要檢查自己。

  c、看見賢明的人思念齊國,看見不賢明的人就返回內(nèi)地或自己所在的省。

  d、發(fā)現(xiàn)賢明的人思念齊國,看見不賢明的人就要檢查自己。

  ⑵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

  a、經(jīng)過它的時候,人們都看見了它;夜晚的時候,人們都仰慕它。

  b、有了過錯時,人人都能看到它,改正過錯時,人人都仰望著他。

  c、拜訪的時候,人人都看見了它;換一種說法,人人都仰望著它。

  d、有了過錯時,人人都能看到;更不可能理解的是,人人都仰望著它。

  ⑶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

  a、有知識的人沒有疑惑,有仁德的人沒有憂慮,勇敢的人沒有畏懼。

  b、知識意味著沒有疑惑,仁義意味著沒有憂慮,勇敢意味著沒有畏懼。

  c、聰明的人沒有疑惑,有仁德的人沒有憂慮,勇敢的人沒有畏懼。

  d、聰明意味著沒有疑惑,仁義意味著沒有憂慮,勇敢意味著沒有畏懼。

《論語》教案 篇19

  (第一課時)

  廣東省中山市三角中學 趙懷兵  

  教學目的

  1.了解文言文的常識和方法

  2.學習古人端正學習態(tài)度,改進學習方法(前部)。

  3.理解課文詞語和句子的含義(前一部分)。

  教學重點:目標3

  教學難點 :目標3

  預(yù)習指導:

  1.讀準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慍     罔   殆    謂      哉     焉      誨      

  2.看課文注釋或查字典,試翻譯課文。

  3.熟讀。

  教學過程 :

  一、三分鐘演講

  二、創(chuàng)設(shè)情境,導入  新課

  請同學自由發(fā)言,說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關(guān)學習的格言或諺語來,以此調(diào)動學生的情緒。

  由此導入  孔子關(guān)于學習的論述。

  三、文言文入門:

  教師講解:

  1.文言文的翻譯方法:直譯和意譯

  2.文言文的古今義和一詞多義

  3.通假字

  4.朗讀與背誦

  5.四種特殊句式:

  四、朗讀指導

  1.教師范讀課文。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一次,教師糾正學生朗讀過程中語音和停頓方面的錯誤,學生齊讀課文。3.抽二個學生朗讀,眾評。

  注意:引導學生注意文言文朗讀的停頓和重音。

  五、指導文言句子翻譯。

  因為是第一次接觸文言文,要與學生講清以下幾點:

  (l)弄懂每個字的含義。(2)把古代的單音字換成現(xiàn)代雙音詞。(3)弄清虛詞的用法。(4)補充適當?shù)脑~語。(5)調(diào)整句子的語序。(6)揣摩句子的語氣。(7)注意古今義的不同。(8)注意一詞多義的現(xiàn)象。(9)四種文言文特殊句式。

  六、指導翻譯第1--5則:

  處理方法:

  1.第一則由老師示范性翻譯:

  由個別的詞義,到句意的直譯和意譯。

  2.每一則由教師講解幾個普遍性難字詞,然后學生自己試譯,不明白的舉手發(fā)問,由會的同學或老師答疑。

  3.分別請四位同學展示翻譯的結(jié)果

  4.師生共同評價,糾正。

  七、指導背誦

  八、小結(jié)

  由學生談?wù)剬W習了這五冊明白了什么學習方面的道理.

  自由發(fā)言,不拘對錯. 

  九、作業(yè) 

  l.課后練習一、二題。a類

  2.背誦全文。 b類

  3.默寫全文。c類

  [說課精要]本節(jié)是入門課,準備活動一定要做好,所以不貪快,只求穩(wěn).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學習古人端正學習態(tài)度,改進學習方法。

  2.理解課文詞語句子的含義(后半部分)。

  4.朗讀與背誦.

  教學重點:目標2

  教學難點 :辨別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方法的句子。

  教學過程 

  一、三分鐘演講

  二、檢查復習

  朗讀全文。

  二、導入  

  上一節(jié)課,我們已經(jīng)學習理解、翻譯幾段文言句子。這一節(jié)課,請同學們自己來試翻譯余下的課文。

  三、翻譯課文6-10則

  l.教師講解下列難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2.學生嘗試自己翻譯,遇到有不明白的提出來大家講座,由明白的學生或老師答.

  3.抽查二個學生翻譯,其他同學進行評價糾正補充。

  四、獨立思考:本課所選各則都是談學習的,有的談學習態(tài)度,有的談學習方法,請各舉例說明。

  獨立思考后抽查發(fā)言,學生互相補充:

  (1)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默而識之。

  (2)學習態(tài)度: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不厭;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恢疄橹恢獮椴恢恢卟蝗绾弥撸弥卟蝗鐦分撸皇耪呷缢狗颍簧釙円埂?/p>

  五、片斷寫作:

  當堂完成學習本文的體會,要求結(jié)合自己的學習應(yīng)該怎樣去做。100字左右

  寫完后班內(nèi)交流。(有關(guān)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方法的問題)

  六、小結(jié)

  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許多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積極意義。我們在學習中應(yīng)進行借鑒、參考。

  七、背誦指導:

  抓關(guān)鍵詞的背誦法

  八、作業(yè) 

  a    1.課后練習三、四題。b 默寫課文

  [說課精要]學以致用,本課注意引導學生注意這一點

《論語》教案 篇20

  21、《論語》六則 (語文版七年級上冊教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學習重點文言詞語,解讀各則語錄,培養(yǎng)學生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了解《論語》的有關(guān)知識,明確其在歷史上的價值。

  2、過程與方法:通過合作探究、體驗反思學習經(jīng)典的原創(chuàng)精神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能夠正確認識并及時調(diào)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tài)度;激發(fā)熱愛民族經(jīng)典文化的熱情。

  教學重點

  1、通過學習重點文言詞語,理解各則語錄,培養(yǎng)學生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結(jié)合本文的學習認識并調(diào)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tài)度;激發(fā)熱愛民族經(jīng)典文化的熱情。

  教學難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朗讀中體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2、當堂背誦,并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體驗,談?wù)勛约旱睦斫?/p>

  課前準備

  1、搜集資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學說的概況;了解《論語》的主要內(nèi)容。

  2、借助工具書,通讀全文,把握內(nèi)容梗概。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設(shè)疑導入

  今天,我們要攜手一起去拜訪一位大人物,這個人曾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在1988年,75位諾貝爾獎得主曾在巴黎宣稱: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就必須回到2500多年前去吸取他的智慧。你們知道這個人是誰嗎?你們了解他嗎?今天這堂課,就讓我們走近孔子,走進《論語》十則。 一、交流有關(guān)孔子、《論語》的知識

  1、學生在四人小組內(nèi)交流。

  2、班上交流:每個知識點由一個同學介紹,其他同學作必要的修正、補充。

  3、師生交流,教師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資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被尊稱為“大成至圣”。他對我國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傳播,他的思想和學說,為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貢獻,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他列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論語》是“語言的論纂”,也就是語錄的意思,是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關(guān)于孔子言行的記錄,共20篇,是儒家經(jīng)典著作之一。體例主要是語錄體、對話體、敘事體。內(nèi)容上以教育為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jīng)濟、藝術(shù)、宗教等方面。在我國思想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具有深遠的影響。南宋朱熹把《論語》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為《四書》。

  在認識論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學”與“思”的結(jié)合,提出了不少很有啟發(fā)意義的見解。他首創(chuàng)私人講學之風,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相傳弟子有三千,著名學者七十二人。但是他鄙視“學稼”、“學圃”,看不起勞動人民。

  在政治上,主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維護奴隸制秩序,在維護貴族統(tǒng)治的基礎(chǔ)上提倡教化。

  自漢以后,孔子學說成為兩千余年封建思想的正統(tǒng),影響極大。

  二、整體感知

  1、教師放朗讀全文的錄音,學生聽清朗讀節(jié)奏的劃分、停頓,讓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nèi)容。

  2、學生自讀課文,結(jié)合課文中的注釋理解課文內(nèi)容,疏通文義。

  3、學生自學生字、新詞,提出疑問,教師適當引導、點撥,師生共同探討。

  三、師生互動

  1、提出初學文言文的學習要求。

  明確:學習文言文一定要做到朗讀和背誦。

  2、結(jié)合注解,學生提出難解的字詞

  重點詞語:

  亦(yì):也。

  說(yuè):愉快、高興。

  樂(lè):喜形于色。

  知:了解。

  慍(yùn):怨恨,心里不滿。

  可:可以。

  以:憑借。

  注:文言文翻譯過程中的原則:人名、地名不譯;單音節(jié)詞語翻譯成雙音節(jié)詞語。

  3、抽查學生朗讀課文,結(jié)合注解翻譯課文。

  4、學生誦讀課文,背誦課文:教師抽背,學生互背。

  四、學習小結(jié)

  學習文言文一定要誦讀,反復進行,當堂完成。

  五、作業(yè)

  1、背誦、默寫、翻譯第一、二則。

  2、說說“不亦說乎”中的“說”、“可以為師矣”中的“可以”,與在現(xiàn)代漢語中用法、意義的不同。

  第二課時

  一、復習舊知識

  齊讀課文全文,檢查第一、二則的背誦和默寫。

  二、整體感知

  1、學生在自讀課文的基礎(chǔ)上,結(jié)合注釋,疏通文義。

  重點詞句:

  罔(wǎng):迷惑不解

  殆(dài):危險

  何以(hěyǐ):憑什么

  是以:因此。(是:這(代);以:因)

  識(zhì):記,記住。

  厭(yàn):滿足

  誨(huì):誘導,教導

  何有于我哉?(于我有何哉?):對于我有哪一樣呢?

  三:表示數(shù)量少,不是確數(shù)

  2、抽查學生朗讀課文,結(jié)合注解翻譯課文。

  3、在五分鐘內(nèi)完成本文后四則的背誦,以小組為單位。

  三、總結(jié)古文翻譯方法。

  翻譯原則: 

  1、“信”(忠實于原文,字字落實,句句落實,不隨意增減)

  2、“達”(表意明確,語言通暢,語氣不走樣。)

  3、“雅”(用簡明、優(yōu)美,富有文采的現(xiàn)代漢語把原文的內(nèi)容、形式和風格準確地表達出來。)

  翻譯方法:

  1、留(專有名詞,人名等照譯。)

  2、補(補出省略成分,如主語,賓語)

  3、刪(刪去不譯的詞語)

  4、換(把古詞換成現(xiàn)代詞)

  5、調(diào)(調(diào)整倒裝句句序)

  6、選(根據(jù)上下文,選用恰當?shù)脑~義)

  7、譯(譯出實詞、虛詞、活用的詞幫通假字)

  8、固(固定格式的固定譯法)

  9、意譯(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直譯不通,用意譯)

  四、學習小結(jié)

  1、請學生歸類,文中哪些話是談學習方法的?哪些話是談學習態(tài)度的?

  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默而識之;

  學習態(tài)度: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不厭;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p>

  2、文中其它話說的是什么內(nèi)容呢?

  明確:其它話說的是人的修養(yǎng)、精神境界。

  3、引導學生總結(jié)本課出現(xiàn)的“而”字的幾種用法?(具體見補充練習)

  (1)順接(表修飾、表并列、表順承);

  (2)轉(zhuǎn)接

  五、總結(jié)

  今天在這堂課上,我們是與經(jīng)典同行,與圣賢為友,與2500多年前的孔子作了一番面對面的交流,真是不亦樂乎。這堂課要結(jié)束了,老師送給同學們?nèi)湓捵鳛榕R別的禮物吧:“讀圣賢書,立君子品,做有德人。”

  六、補充練習

  1、用課文的原句回答問題。

  (1)作者闡述學和思辨正關(guān)系的句子的哪句?

  (2)作者說明孔文子稱“文”的原因是什么?

  (3)作者強調(diào)“三人行”必有我?guī)熓歉鶕?jù)是什么?

  2、《論語》中很多話后來成為,下面句中各含一個請找出來。

  (1)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不亦樂乎)

  (2)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溫故知新)

  (3)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不恥下問)

  (4)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ㄈ诵斜赜形規(guī)煟?/p>

  (5)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擇善而從)

  3、“而”字的兩種用法

  (1)學而時習之(順)

  (2)人不知而不慍(轉(zhuǎn))

  (3)溫故而知新(順)

  (4)學而不思則罔(轉(zhuǎn))

  (5)默而識之(順)

  (6)學而不厭(轉(zhuǎn))

  (7)擇其善者而從之(順)  

  4、背誦五則

  5、課外了解孔子其人、其事、其思想。

  【板書設(shè)計】              《論語》六則

  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默而識之;

  學習態(tài)度: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不厭;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p>

  個人修養(yǎng):人不知而不慍

  教學態(tài)度:誨人不倦

《論語》教案(精選20篇) 相關(guān)內(nèi)容:
  • 《論語》教案(通用17篇)

    教學目標(一)知識與能力目標1、初步理解淺易文言文2、能準確朗讀并熟練背誦默寫課文3、能夠讀、寫、理解“子曰、慍、罔、殆、矣、誨、弘毅、士、凋、恕、欲”等詞語。4、學習《論語》中名言警句的簡單應(yīng)用。...

  • 《論語》教案(通用14篇)

    一、教學目標:1、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能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課文。2、理解課文思想內(nèi)容,能流暢地朗讀、背誦課文。3、積累成語、格言、警句二、教學重點:1、通過學習重點文言詞語,理解各則語錄,培養(yǎng)學生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 《論語》教案(精選13篇)

    一、教學目標與核心素養(yǎng)1、了解作者孔子及《論語》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張。2、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能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課文,理解課文思想內(nèi)容并背誦課文。...

  • 《論語》教案(通用12篇)

    第一課時一、導入新課,激發(fā)文言興趣師:蘇東坡曾說“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朱熹說“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書,是你我的良師益友;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是全世界的營養(yǎng)品。我們不僅要好讀書,而且要會讀書。...

  • 《論語》十則教案(精選14篇)

    教學目標1.有韻味地誦讀文言經(jīng)典,積累名句,激發(fā)對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2.通過教師講解、學生自悟相結(jié)合的教學方式,使學生把握選言含義;通過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 論語教案(精選17篇)

    【教學內(nèi)容】《論語》十則選自義務(wù)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設(shè)計理念】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它要求教師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閃光點,激勵他們自主參與合作、主動發(fā)現(xiàn)探究...

  • 《論語》教案(精選20篇)

    教學目標: 1.理解、運用《論語》中關(guān)于學習、從政和為人處世的名言警句, 2.感受孔子光輝人格魅力,提高個人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 3.聯(lián)系自身學習實際,端正學習態(tài)度,改進學習方法。...

  • 《論語》教案(精選21篇)

    教學目標:1.理解、運用《論語》中關(guān)于學習、從政和為人處世的名言警句,進一步培養(yǎng)文言閱讀能力。2.感受孔子光輝人格魅力,提高個人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3.聯(lián)系自身學習實際,體會課文豐富的內(nèi)蘊,端正學習態(tài)度,改進學習方法。...

  • 《論語》教案(精選23篇)

    論語十則(1) 新課 知識與能力: 1.熟讀并背誦正確翻譯這篇課文。 2.積累文言詞匯,積累成語、格言、警句。 過程與方法: 1.采用多種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積極性、主動性。 2.學生采用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學習方式進行學習。...

  • 《論語》教案(精選22篇)

    重點與難點: 重點:1.認讀字詞;2.理解各則語錄;3.整理、積累語言材料。 難點:分類式學習筆記活動的實施 教學過程 第一個教學板塊:認讀課文。(15分鐘左右) 1.同學們自讀課文的“閱讀提示”。 2.各自大聲地朗讀課文。...

  • 《論語》教案(精選12篇)

    教學目標: 1.理解、運用《論語》中關(guān)于學習、從政和為人處世的名言警句, 2.感受孔子光輝人格魅力,提高個人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 3.聯(lián)系自身學習實際,端正學習態(tài)度,改進學習方法。...

  • 《論語》十則教案(精選13篇)

    一、導言初中階段,文言文教學到底應(yīng)該如何教?是不是都按《語文課程標準》要求的“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nèi)容。背誦優(yōu)秀詩文80篇。...

  • 論語教案(精選10篇)

    教學目標:1.理解、運用《論語》中關(guān)于學習、從政和為人處世的名言警句,進一步培養(yǎng)文言閱讀能力。2.感受孔子光輝人格魅力,提高個人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3.聯(lián)系自身學習實際,體會課文豐富的內(nèi)蘊,端正學習態(tài)度,改進學習方法。...

  • 教案模板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年人免费公开视频 | 国产毛片女人高潮叫声 | 亚洲国产美女 | 强行扒开女同学腿看屁股眼 | 99爱国产精品 | 999成人网 | 日本三级欧美三级人妇视频黑白 | aaaa视频| 火辣福利在线观看 | 无套内谢的新婚少妇国语播放 | 在线日韩| 日日婷婷夜日日天干A片 | 全部露出来毛走秀福利视频 | 国产做A爱片久久毛片A片秋霞 | 无遮挡免费看 | 夏目友人帐第7季高清免费观看 | 国产高潮成人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 五十路熟女丰满大屁股 | 中国少妇xxxⅹ性xxxx | 夜夜夜夜夜夜久久久久久久 | 欧美性色aⅴ视频一区日韩精品 | 国产欧美久久久精品二区仙踪林 | 日韩爱爱爱 | 韩国理伦片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少妇高潮太爽了在线视频 | 欧美一级二级三级视频 |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玩弄丰满熟妇XXXXX性视频 | 开心婷婷丁香五月综合中文日韩 | 国产毛片女人高潮叫声 | 练舞蹈被教练做高h | 美女裸体无遮挡免费视频网站 | 德国一级毛片 | 欧美国产乱视频 | 精品日韩在线播放 | 男人添女人下部全视频 | 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aab吃奶 | 亚洲中文字幕aⅴ无码天堂 亚洲美女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AV无码男人的天堂在线 | 亚洲六十熟女系列 | 色91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