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高中語文教案 > 高三語文教案 > 《論語》教案(通用13篇)

《論語》教案

發布時間:2023-09-04

《論語》教案(通用13篇)

《論語》教案 篇1

  學習目標: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能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

  ②理解課文思想內容,能流暢地朗讀、背誦課文。

  ③積累成語格言、警句。

  學習重點:

  理解課文思想內容,能流暢地朗讀

  課前準備:

  ①搜集資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學說的概況;了解《論語》的主要內容;搜集最能表現松柏品性的詩句。

  ②查閱工具書,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同學們,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禮儀之邦,在它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曾出現過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為我們留下了極寶貴的文化遺產,《論語》就是其中的一部輝煌的巨著,它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對我國的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即使在今天,它依舊光芒四射,熠熠生輝。現在就讓我們懷著一種自豪的心情來研讀它的節選部分《〈論語〉十則》。

  交流探究:

  交流有關孔子、《論語》的知識

  ①學生在四人小組內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個知識點由一個同學介紹,其他同學作必要的修正、補充。

  ③師生交流:教師用多媒體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資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尊稱為“大成至圣”。他對我國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傳播,他的思想和學說,為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貢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他列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論語》是“語言的論纂”,也就是語錄的意思,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體例主要是語錄體、對話體、敘事體。內容上以教育為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濟、藝術、宗教等方面。從中可以看出許多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治學態度和處世方法。

  整體感知:

  學生自讀課文,思考本文內容主要包括哪三個方面。

  學生交流后,教師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學習態度、個人修養以及儒家核心思想三個方面的內容,前五則著重談學習,后五則著重談修養做人。(有的地方內容上有交叉,教師應該在分析中給學生講明。)8、10兩則主要闡述了儒家思想體系的核心內容。

  合作探究:

  課文前五則

  ①初讀課文,掃除語言障礙

  a、多媒體展示下列詞句,先讓同學讀,其他同學評價,最后教師再打出正確讀音。

  人不知而不慍(yùn)學而不思則罔(wǎng)

  思而不學則殆(dài)不亦說(yuè邑)乎

  三省(xǐng)吾身傳(chuán)不習乎

  誨女(rǔ)知之乎不知為(wéi)不知是知(zhì)也

  b、學生朗讀課文,教師小結朗讀文言文要注意的問題,并用多媒體展示:

  結合具體語言環境,讀準字音。

  處理好停頓和語速、語調。

  c、質疑交流:根據對課文字詞句的理解,學習小組互相質疑,提問組有權指定某組或某同學回答。

  對個別詞句的理解,教師要加以點撥,并加以提煉、補充。

  探究的詞句摘要:

  朋、三、“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②精讀課文,探究課文思想內涵。

  a、學生自主閱讀。

  教師要求學生思考:課文在學習態度上強調什么?學習方法上又強調什么?

  學生交流后,教師概述:學習態度強調要謙虛,學習方法強調獨立思考與復習。

  教師再要求學生思考:哪些語句強調謙虛,哪些語句是強調獨立思考與復習,并分別說明理由。

  謙虛: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獨立思考、復習:學而不思則罔;溫故而知新;傳不習乎?

  b、班上討論、交流以下兩個問題:

  在本文論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認為最有價值的是哪一點?為什么?

  在學習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夠,今后有何打算?

  作業

  ①必作:“研討與練習”第一題。

  ②選作:課外閱讀《論語》,了解孔子的其他教育思想。

  第二課時

  學習內容:

  研讀有關修身做人的內容,小結全文,背誦課文。

  課文導入:

  儒家學說是為己之學,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們來研讀文中修身做人的內容。

  探究學習后五則:

  ①全班朗讀課文,教師正音。

  ②自主研讀,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內容。

  ③班上交流,重點研讀以下幾句:

  a、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探究第一句]

  請同學們從字面和深層含義兩個層面探究本句的含義。

  班內學生交流寫松柏的詩句,學生小組內交流后,教師用多媒體展示詩句。

  教師要求學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樣的品性?要求學生討論交流這句話的現實意義。學生觀點摘要:學習松柏高潔傲岸的品性,要經得起時間和環境的考驗。

  要求學生找一個與這句話意思相近的成語、俗語。

  [探究第二、三句]

  請同學翻譯這兩句話,其他同學評價、修正、補充。對重點詞句教師要講解。

  請同學介紹儒家學說的思想核心及其代表人物;其他同學作必要的修正補充,要求點到為止。聯系生活實際,學習小組內討論交流,怎樣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學習小組推舉同學到班上交流,觀點摘要:

  a、這樣的處世之道可取,因為人本來就不應該把自己都不喜歡的東西強加于人;

  b、這樣的處世之道不可取,社會這個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員組成的,每個成員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東西也許我們都不喜歡,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監獄、死刑等。如果什么東西都要去考慮個人的喜好,這個社會的秩序就沒法維持。

  c、這樣的處世之道既有可取之處,又有不可取之處,看你用這種處世態度來對待什么人、什么事。

  [教師小結]

  現代社會一方面經濟飛速發展,另一方面傳統美德亟待發揚。現代著名新儒學大師、美國哈佛大學杜維明教授在岳麓書院演講時曾預言,公元2050年左右,中華文化將全面復興,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傳統美德的蔚然成風吧!

  《論語》的思想博大精深,我國古代就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我們今天初步了解到關于《論語》的思想內涵,但這種學習是不夠的,一方面,我們要將它作為指導自己實際行動的一種航標,另一方面,我們要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多掌握一些文言文知識,來更好的了解我們民族的歷史,繼承祖國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朗讀全文,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拓展延伸:

  學生自由朗讀,從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歡的成語、格言和警句,并說出理由。教師在學生交流后對本文出現的常用成語作歸結并板書:死而后已、溫故知新、任重道遠、擇善而從、三人行,必有我師

  背誦課文

  鞏固練習:

  搜集整理《論語》其他篇章中出現的成語、格言、警句2—3個,要求注明出處、含義,并制作資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覽

  課后記:學習本文必須要求嚴格,須能通背全書,原因有二:一是古代典籍里常引用這本書里的話;二是:通過誦讀熟悉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習慣用語,以養成語感。

《論語》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有韻味地誦讀文言經典,積累名句,激發對民族傳統文化的熱愛。

  2.通過教師講解、學生自悟相結合的教學方式,使學生把握選言含義;通過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3.思考行孝與立德的相關問題,繼承孔子提倡的行孝立德、去偽存真、重義輕利、推己及人等君子之道。

  教學重點

  準確理解選言含義。

  教學難點

  既能整體感知又能細致思考言論中的思想。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一年前,我們曾有幸結識孔子,體驗了學而時習、學而思之的學習境界和謀事而忠、交友而信的人格品性。今天,我們將再次捧讀《論語》,繼續聆聽圣賢的教誨。

  二、充分誦讀。

  1教師范讀。教師有滋有味地朗讀課文,以陶醉之情和虔敬之意感染學生。

  2教師領讀。教師讀一句,學生復讀一句,強調字音,強調句讀,傳達文言語感。

  3學生放聲讀。教師要求學生爭取做到旁若無人,放聲讀書,讀出自己的風格。

  4學生個別朗讀。一名男同學和一名女同學分別朗讀課文,學生個人展示鍛煉,教師了解具體學情。

  5師生齊讀。讓教室傳出抑揚頓挫的瑯瑯書聲。

  三、默讀初解。

  1.給學生十分鐘時間,結合工具書和書下注釋默讀課文前四則。要求學生絕對安靜。

  2.提醒學生在筆記本上抄錄最感興趣的一則,記下閱讀過程中產生的疑問。

  四、講解交流。

  1.學生交流自己最感興趣的一則,并帶領全體同學背誦這一則。

  2.學生提出閱讀過程中產生的疑問,教師和其他同學解答。要求學生借助《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清除詞句理解障礙。

  3.教師提問,引導學生有針對性地思考。

  (1)前四則談論了一個共同的話題,是孝道。同樣問孝,孔子給孟武伯和子游的回答為何各有不同?

  孔子對弟子提問的回答都是有針對性的,針對學生不同的個性和狀態給予不同的引導和教誨,正所謂因材施教。孟武伯是魯國世家孟孫氏的子弟,其父孟懿子曾按照其祖父的臨終囑托向孔子學禮,但有始無終。所以其父孟懿子在向孔子問孝時,孔子回答的是“無違”,暗指他不應違背父親的囑托。孟武伯行事錯亂,所以孔子教導他不要讓父母因身體疾病之外的事情為他操心。子游為人公正方明,但有些不拘小節,所以孔子教導他要注意表達對父母的恭敬孝順之心。

  (2)“父母在,不遠游”,孔子提出這一觀點是希望子女如何行孝?這種觀點在交通便捷、開放動態的現代社會應如何理解?

  孔子提出這一觀點是希望子女能夠盡量膝下承歡、床前盡孝,把行孝落實在日常的聽命侍奉上,關心父母的衣食冷暖,關注父母的健康狀況,能及時行孝。

  這種觀點在交通便捷、開放動態的現代社會依然可行。時代發展、科技進步使遠游和遲歸的必然聯系淡化了,子女即使遠游也可日行千里地返回,重要的是游子心中要裝著對父母的牽掛和惦念,經常回家,并盡可能多陪伴父母。空巢老人的大量出現,正是因為太多的現代游子以“忙”為由,丟失了為人子女應有的孝心,使“意恐遲遲歸”的雙親飽嘗孤獨寂寞。所以,穿行于現代時空中的男女,仍然應該把“父母在,不遠游”記在心間。

  (3)守候的意義在于及時行孝,知年的意義則在于用心行孝。身為人子,會因何而喜?因何而懼?

  知道父母的年紀,壽高康寧,子女得以成歡膝下,是乃人生喜事,足以擺酒相賀,此為“喜”。但也要念及父母年紀增高,人生苦短,來日不多,時有不測之憂,因此而“懼”,所以身為人子更應珍惜光陰,盡心侍奉。

  (4)“百善孝為先”。《論語》中有很多談及“孝”的篇章,你能再舉幾例嗎?(借助幻燈,指導學生朗讀、理解、背誦。)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學而》)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學而》)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為政》)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為政》)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里仁》)

  五、背誦感悟。

  1.學生背誦自己最喜歡的一則。

  2.全體同學隨發言同學齊誦這一則。

  六、課后作業。

  1.背誦并默寫課文。

  2.按照課上摸索的解讀方式在課后獨立完成對后五則的解讀,選擇感受最深的一方面寫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讀書筆記,題目自擬。下節課交流。

  板書設計:

  行孝——唯疾之憂

  ——敬而養之

  ——游必有方

  ——知年喜懼

  第二課時

  不動筆墨不讀書。相信同學們都已經在讀書筆記中寫下了你的讀書思考,請你選擇自己讀書筆記中自認為最精彩的部分朗讀,可側重于詞句理解方面的收獲,也可側重于思想感悟方面的收獲。傾聽同學發言時,大家要注意隨時吸納,及時補充自己的不足。

  學生展示。

  1.學生分小組展示。

  2.教師及時點評,鼓勵學生形成個性理解,并提醒其他學生整理補充。

  教師補充。

  1.視學生展示情況而定。

  2.教師參照《教師教學用書》作如下準備:

  (1)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孔子說:“花言巧語,偽善的面貌,這種人,仁德是不會多的。”

  仁,是愛人。弟子問仁,孔子的回答各異。克己復禮為仁,仁者樂山,仁者不憂,仁者必有勇……都是針對弟子的不同個性和狀態加以引導和教誨,使之接近真君子的品性。對仁的解說可以各異,但有一點被孔子反復強調,那就是“巧言令色”之下很難有仁的存在。只敢順情說好話,不敢說逆耳之言;只敢顯和顏悅色,不敢顯真實怒容。花言巧語、面貌偽善,這是生命的病態和假象,嚴重影響人與人之間的相知相愛。首先看到仁的反面,堅決地與之劃清界限,才能順暢地走向仁的中心。

  (2)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孔子說:“有道德的人不會孤單,一定會有志同道合的人來和他做伙伴。”

  在追求仁德的道路上會很多困難,包括他人的誤解和自己的孤獨。當你遠離巧言令色的人時,容易產生“舉世皆濁我獨清”的無奈,此時要堅定地自我激勵:志同道合者并不

  遙遠。有德者立于世,同聲相應,同氣相求,自然會有朋自遠方來;更何況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樣,不論能否歡聚暢談,有德者都不愁沒有精神知己相伴。

  (3)孔子所說的“義”和我們現在所說的“義”有何異同?

  孔子所說的“義”和我們現在所說的“義”都是指公正合宜的道理和舉動,“見義勇為”“義不容辭”“義務勞動”中的“義”都是這個含義。但是,因為“舍生取義”“大義凜然”“大義滅親”“共產主義”等價值觀的滲透和影響,人們心中的“義”有約定俗成地縮小為“大義”的傾向,即重要的原則,如“民族大義”等。

  (4)如何理解孔子所說的“恕”的深刻含義?

  曾子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可見在孔子的思想中,恕很重要。什么是恕?孔子的定義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是講,我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別人,別人也不要把他的想法強加給我。恕很不容易做到。子貢說,“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孔子說,“賜也,非爾所及也”。恕是將心比心,古人拆字為解,“如心為恕”。我們要注意的是,孔子所謂恕,與現在的寬恕不同。今語寬恕,強調的是寬,從寬引申為原諒。孔子談的恕,含有對等原則。

  (5)君子原指有官位者或權貴子弟。《論語》中提到的君子是儒家的人格典型,指有理想、有原則、不斷進德修業、

  追求至圣境界的人。如果立志做一位21世紀的君子,應繼承什么?還應有哪些發展?

  如果立志做一位21世紀的君子,應繼承孔子提倡的行孝立德、去偽存真、重義輕利、推己及人等君子之道,踏踏實實做事,堂堂正正為人。除此而外,還應賦予君子以時代的新內涵,如應有強烈的家庭責任感、民族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積極面對人生的磨難和挑戰,善于接納新鮮事物和理念,在越來越激烈的社會競爭中把握機會、顯現才能,但也要懂得納悅自己。

  (6)《論語》中還有哪些關于“君子”的論述?(借助幻燈,指導學生朗讀、理解、背誦。)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學而》)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學而》)

  子曰:君子不器。(《為政》)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從之。”(《為政》)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為政》)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八佾》)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里仁》)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里仁》)

  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里仁》)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顏淵》)

  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顏淵》) 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子路》) 子曰:“君子上達,小人下達。”(《憲問》)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憲問》)

  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憲問》)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憲問》)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衛靈公》)

  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衛靈公》) 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衛靈公》)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衛靈公》) 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衛靈公》)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衛靈公》)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

  知也。”(《衛靈公》)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季氏》)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季氏》)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季氏》)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陽貨》)

  子貢曰:“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陽貨》)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陽貨》)

  誦讀感悟。

  1.學生放聲朗讀后五則。

  2.學生分別背誦后五則。

  3.全體背誦后五則。

  課后作業。

  1.默寫課文后五則。

  2.以小組為單位,堅持研讀《論語》,并搜集最新的有關《論語》的熱評。讀書課上交流。

《論語》教案 篇3

  《論語》十則 教案

  

  

  

  

  

  

《論語》教案 篇4

  論語十則(1) 新課

  知識與能力: 

  1.熟讀并背誦正確翻譯這篇課文。

  2.積累文言詞匯,積累成語、格言、警句。

  過程與方法: 

  1.采用多種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積極性、主動性。

  2.學生采用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學習方式進行學習。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借鑒孔子提出的學習方法。

  2.借鑒孔子提出的修身原則。

  重點  1.背誦、翻譯、理解課文內容。

  2.積累文言詞匯、文言知識。

  難點  1.文言的理解。

  2.積累文言詞匯、文言知識。

  教學過程

  一、自主學習

  (一)、自學課文  

  1.熟讀課文。

  2.根據注釋理解課文內容。

  (二)、導學練習

  作者簡介

  1.關于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是魯國陬邑(現山東曲阜)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說創始人,封建社會中被尊稱為“圣人”。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詩》、《書》,刪修《春秋》,注釋《周易》。創私人講學之風,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相傳有弟子3000人,著名者有72人。自漢以后,其學說成為兩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統,影響極大。

  2.關于《論語》

  《論語》是儒家經典著作,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論的語錄體的書。《論語》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稱為“四書”,是封建社會讀書人必讀之書。

  《論語》共20篇,492章,內容涉及很廣:哲學、政治、教育、文學、藝術乃至立身處世之道等。它是我國現成最早的用語錄體記錄的古籍。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依據,在我國思想史、文化史和教育史上有很深廣的影響,在文化史上也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3.常說"三教九流",其中的三教指什么?

  4.儒教的創始人是誰?儒家思想、儒家風范、儒商等等就是源于儒家文化。

  5.給加點字注音。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     )乎?

  (2)人不知而不慍(     ),不亦君子乎?

  (3)吾日三省(     )吾身。

  (4)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殆(     )。

  (5)由,誨女(         )知之乎!

  (三)自學疑難摘要:                                       

  二、合作探究

  1.翻譯下列句子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2)知之為知之。

  (3)吾日三省吾身。

  (4)學而不思則罔。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展示提升

  1.朗讀第二則

  (1). 學而時習之,而:表順接。

  (2).不亦說乎?“不亦......乎”:固定句式,表反問,釋為“不也......嗎?”亦:也。

  (3). 有朋自遠方來。朋:志同道合的人。

  (4). 人不知而不慍。知:了解。而:表“卻”。

  2.翻譯第一則

  3.第一則講了那方面的內容?

  4.背誦第一則

  四、反饋與檢測

  1.朗讀第二則

  (1)吾日三省吾身。三省:多次的反省。

  (2)與朋友交而不信乎?信:真誠,誠實。

  (3)傳不習乎?傳:老師傳授的知識。

  2.翻譯第二則

  3.第二則講了那方面的內容?

  4.背誦第二則。

  5.朗讀第3-5則。

  (1)溫故而知新。故:舊的。知:領會。

  (2)可以為師矣。是個省略句,應為“可以(之)為師”,譯為“可以把(他)當作老師”。可,可以;以,把。

  (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而:轉折連詞,譯為“可是”。罔:迷惑而無所得。殆:疑惑,精神疲倦無所得。

  (4)由,誨女知之乎!誨:教導。知:知道,懂得。之:代詞,代正確認識事物的道理。

  6.翻譯3-5則。

  7.3-5則講了那些方面的內容?

  8.背誦3-5則。

  課后反思

《論語》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文言文的常識和方法

  2、理解課文詞語和句子的含義(前一部分)。

  能力目標:

  能夠比較通順流暢的翻譯古文句子。

  情感目標:

  學習古人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前部)。

  教學重點、難點:

  辨別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的句子。

  落實句子翻譯。

  教法學法:

  講讀法、朗誦法、提問法。

  課時安排:

  1~2課時

  課前準備:

  1、熟讀背誦課文

  2、落實課前基礎字詞。

  教學設計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泰伯》)

  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衛靈公》)

  注意重點詞語:

  (1)不亦說乎(2)人不知而不慍(3)人不知而不慍(4)不亦君子乎(5)吾日三省吾身(6)與朋友交而不信乎(7)傳不習乎(8)溫故而知新(9)學而不思則罔(10)思而不學則殆(11)是知也(12)見賢思齊(13)弘毅(14)后凋(15)其恕乎(16)誨女知之乎(17)是知也(18)學而時習之(19)溫故知新(20)任重道遠(21)死而后已(22)見賢思齊(2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重點句:

  各句均要掌握。

  關于學習態度和方法:1、2、3、4、5章

  關于思想品德修養:1、4、5、6、7、8、9、10章

  關于孔子思想體系核心:“仁”的概念:8、10章

  前九章的形式都可以說是格言的體系,而第10章的形式為對話,其核心在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可以用來作為格言。

  (一)教學目標

  1、背誦、翻譯、默寫全文。

  2、指導學生領會文章中關于學習方法與學習態度的幾則名言。領會關于人生的幾則名句。

  3、指導學生領會關于語段中的文言虛詞。

  (二)教學重點:

  (1)指導學生能夠背誦、翻譯、默寫全文。

  (2)掌握基本的文學常識。

  (3)掌握語段再出現的一些參與的古今含義。

  (三)教學難點:

  (1)掌握“而”“之”兩個文言虛詞的用法。

  (2)領略每一則話的深刻含義。

  (四)教學課時:二課時

  (五)預習作業:

  (1)、背誦全文

  (2)、完成本周練習中的相關基礎練習。

  課時一

  (本課時重點:指導學生領會前五則)

  導入:(以講故事的方式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介紹孔子的生平: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開創者。

  其父叔梁紇,其母顏征在是叔梁紇的第三個夫人。孔子幼年喪父,其母被迫離家。少年孔子是在貧困的家境中度過的。但由于他的勤奮好學,虛心求教,終于成為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編訂整理了我國古代第一部的詩歌總集《詩經》,重要的文獻《尚書》,并把魯國史官記錄的《春秋》加以刪修,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史書。《論語》則是記錄他與及再傳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其中有許多的話今天仍然有廣泛的影響。所以宋代的趙普曾經說過半部《論語》得天下,半部《論語》治天下。到了漢代,漢武帝采納了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把儒家思想做為中國思想的正統,從此,儒家思想整整影響中國兩千多年,成為我們民族性格的一個重要思想來源。

  后世對孔子有非常崇高的贊譽,唐代的韓愈曾經有詩:“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后代的統治者為了鞏固政權的需要,也一再的追封孔子,封其為“至圣先師,大成文宣王”。“文宣帝君”等。中國各地都有孔廟對其祭祀。山東的曲阜的孔府是我過北方除北京外另一重要的宮殿建筑。也是著名的旅游名勝。

  (二)教學過程:

  1、檢查預習情況:

  2、請學生朗讀課文,糾正讀音。

  (三)分析課文:(串講時加點詞語尤其要作為重點。)

  第一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1、譯文:學習需要不斷復習才能掌握。學了知識,按時復習,這是愉快的事。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在一起探討問題,是一種樂趣。人家不了解,我卻不怨恨,是君子的風格。這里既有學習方法,也有學習態度也有講個人修養問題。

  (點評:本則論語第一句講述了學習的方法,也講述了學習的態度。第二句則講述了學須有友,朋友間虛心互相學習的態度。第三句重點闡明了做人的修養。)

  第二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2、曾子說:“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為別人辦事有竭盡全力嗎?和朋友交往有不誠實的表現嗎?老師較我的東西沒有去復習嗎?”

  (點評:本則論語主要講的是個人修養的問題)

  第三則: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3、譯文:復習舊的知識,能夠從中有新的體會或發現。這樣,就可以做老師了。

  (點評:本則論語講的是一種學習的方法:知新應該指的是新的體會,也就是加深了認識,另外也指領悟到新的內容。)

  第四則: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4、譯文:只讀書而不肯動腦筋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讀書,就會有疑惑。

  (點評:這里闡述了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系,也是講學習方法的。)

  第五則: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

  5、譯文:孔子說:“子路,教給你正確認識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這段說的是對待事物的正確態度。孔子說:“看見賢人便想要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便要檢查自己。

  (點評:本則論語主要是講述一種實事求是的學習態度。)

  第六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6、譯文: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應當選擇他們的優點去學習,對他們的缺點,要注意改正。”這里說的是只要虛心求教,到處都有老師。

  (點評:這則論語主要講述的學習上要有虛心好學的態度。就內容上與第五則相似,學習別人的優點,以別人的缺點作為請教。)這里可以穿插孔子虛心好學的幾個小故事。(向師襄子學習彈琴。《文王操》,向郯子、老聃禮與文化知識。)

  第七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泰伯》)

  7、曾子說:“讀書的人不可以不心胸寬廣大度,意志剛強堅韌,因為他重任在身而路途遙遠。把實現仁當作自己的責任,負擔不也是很沉重的嗎?死了以后才停止,路程不也是遙遠的嗎?”

  (點評:曾子名參,字子輿,孔子的弟子,孔子曾經專門向他傳授孝道,他據此整理了《孝經》,成為儒家“七經”之一。后世尊其為宗圣,本段主要是講述讀書人的責任的問題)

  第八則: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8、孔子說:“到了寒冷的天氣,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后凋落的。

  (點評:本段中歲寒的松柏比喻在逆境中能夠保持節操的人。)

  第九則: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衛靈公》)

  9、子貢問孔子說:“有沒有一句話可以終身奉行的呢。?”

  孔子說:“那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就不要強加給別人。”

  (點評:本段主要是講述做人的道理)

  (三)全班齊讀課文,當場背誦。

  (四)講評配套練習及配套古文語段。

《論語》教案 篇6

  一、教學目標與核心素養

  1、了解作者孔子及《論語》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張。

  2、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能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理解課文思想內容并背誦課文。

  3、提升思想品德修養水平,在傳統文化的熏陶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提高為人處世的思想修養。

  二、教學重難點

  領悟《論語》十二章的深刻含義,體會孔子所倡導的“為學之道”。

  三、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我們從小就接受著孔子學說和言論的教誨,從牙牙學語到經天緯地,我們以古典文化為土壤,不斷的成長前行。今天,讓我們繼續走近孔子,一起學習《論語十二章》。

  2、寫作背景

  《論語》基本上是一部語錄體的散文著作,主要記載孔子的言行,只有一小部分記載孔門弟子(譬如曾子、子夏、有子等人)的言行。《漢書藝文志》云:《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于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漢初所傳的《論語》,有古論、齊論、魯論之分,古論出自孔子壁中,用古文字寫成,孔安國曾為之作訓解,但已失傳。齊論為齊人所學,魯論為魯人所傳。東漢鄭玄就魯論篇章,參考齊論,為之作注,今亦殘佚。魏時的何晏集漢儒以來的各家之說,成《論語集解》,這就是今天我們所看到的最早的《論語》注本。

  3、作者介紹

  《論語》是孔門弟子集體智慧的結晶。其編纂者主要是仲弓、子游、子夏、子貢,他們憂慮師道失傳,首先商量起草以紀念老師。然后和少數留在魯國的弟子及再傳弟子完成。

  4、題目解說

  《論語》是儒家最重要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集錄整理,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的重要資料。本課節選的是《論語》中的經典篇目,一共十二章,稱之為“《論語》十二章”。

  5、層次結構

  全文可分為十二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章):孔子認為君子要善于抵制物欲,要盡可能地把精力放在對德行的追求上。

  第二部分(第2章):孔子把禮、樂與仁緊緊聯系起來,認為沒有仁愛之心的人,根本談不上禮、樂的問題。

  第三部分(第3章):孔子認為人可以為“道”而死,強調了“道”的重要性。

  第四部分(第4章):孔子提出君子和小人在義利上的不同態度。

  第五部分(第5章):孔子強調在修身養德的過程中見賢思齊的重要性。

  第六部分(第6章):孔子強調人的修養中質樸的本質和文化修養要配合適當

  第七部分(第7章):孔子表達了士人要有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的堅定信心和決絕勇氣。

  第八部分(第8章):孔子闡釋功虧一簣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

  第九部分(第9章):孔子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具備智、仁、勇這三種品質,成為真正的君子。

  第十部分(第10章):孔子強調“克己復禮”是達到仁的境界的方法。

  第十一部分(第11章):闡釋孔子對“恕”的理解。

  第十二部分(第12章):多角度具體闡釋《詩》在“興”“觀”“鮮”“怨”等多方面的作用。

  6、全文分析

  1.在《〈論語〉十二章》的《雍也》篇中,孔子論及了“文”與“質”的關系,我們應該如何理解“文”與“質”的關系?

  孔子這里說的“文”,指合乎禮的外在表現;“質”,指內在的仁德。只有具備“仁”的內在品質,同時又合乎“禮”并表現出來,方能成為“君子”。“文”與“質”的關系,亦即“禮”與“仁”的關系。這一方面體現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方面反映了孔子一以貫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張偏勝于文,亦不主張偏勝于質,而主張不偏不倚,執兩用中。從個人修養的角度來理解“質”是指質樸的品質,“文”則是指文化的修養。那么,“質勝文則野”就是指一個人沒有文化修養就會顯得很粗俗;“文勝質則史”就是指一個人過于文雅就會顯得像個“酸秀才”“書呆子”,注重繁文縟節而不切實際。所謂“百無一用是書生”,就是典型的“文勝質則史”。所以孔子提倡“文質彬彬”,既要有文化修養,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這樣,才能夠稱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2.難點如何理解孔子的理欲觀?

  在以往對孔子的研究中,人們往往忽略了對孔子理欲觀的研究,通常認為孔子主張只要仁、義,不要利、欲。然而事實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會甘愿過貧窮困頓、流離失所的生活,都希望能夠富貴安逸。因此,孔子并不反對人們去獲取財富,只是孔子認為獲取財富必須通過正當的方式。這就是孔子在《論語里仁》中傳達的正確思想,通過對比的手法,揭示了君子和小人對待“利”的不同態度,從而告訴人們無論致富達貴還是擺脫貧賤,雖然都是人的正常欲求,但是均不能采取不正當的手段,這是孔子對義利關系的基本看法。在義利關系面前,是見利思義、見義勇為還是見利忘義、唯利是圖,確實可以檢驗出一個人境界的高低,孔子以“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來表達這種判斷。

  3.通過學習《論語十二章》,我們可以發現孔子非常看重對《詩》的學習,那么《詩》真的是一個人提高修養所必須研讀的嗎?

  觀點一:是必須研讀的。孔子認為,不學習《詩》,就沒有辦法說話,學《詩》能知言善語,可以激發人的情感,可以觀察政治、風俗的盛衰得失,可以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可以在禮的準則下怨刺時政。

  觀點二:不是必須研讀的。孔子只是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提出要學習《詩》的建議,孔子看重《詩》,其本質是對教化和德行的重視。如果一個人通過其他途徑能夠獲得相關的教育,不一定必須研讀這部書。

  7、寫作特點

  1.簡潔明了的語錄體形式。

  本文采用簡潔明了的語錄體形式,通過師徒的對話來傳達人物的思想主張,表明人物的觀點,體現人物之間的情感活動。

  2.豐富多變的手法。

  文中多采用比喻、對偶等修辭手法,言簡義豐。文中還多次運用反問句,言語之間跳躍較大,含意豐富。

《論語》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要求能疏通文意,背誦、翻譯、理解課文內容。

  2、掌握關于學習方法與學習態度的名言警句

  3、了解《論語》的基本情況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學重點

  掌握古文中重點詞語及句式的用法,背誦、翻譯、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難點

  領悟《論語》十二章的深刻含義,背誦、翻譯、理解課文內容。

  課時安排:二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①介紹孔子及其《論語》。

  ②朗讀、背誦課文。

  ③研讀前六章內容。

  一、導入,出示學習目標

  1、中華民族有著數千年的文明歷史,產生了輝煌燦爛的古代文化。它不僅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對今天在全民族弘揚愛國主義思想,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現實意義。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已成為世界文化寶藏的重要部分,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全人類的驕傲。

  《論語》是我國古代文獻中的一部巨著,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對我國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即使在今天,其精華部分依然為人們所效法。現在我們就來學習它的節選部分《〈論語〉十二章》。

  出示學習目標并板書課題

  2、介紹孔子及其《論語》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他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開創者,被公認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于孔子言行的記錄,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據。

  南宋時,朱熹把它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為“四書”,成為儒家的重要經典。

  二、初讀感知

  朗讀課文

  ①范讀教師朗讀示范。學生體會語氣、語調、停頓等。

  ②全班齊讀

  感知課文內容。多讀幾遍,教師指導學生朗讀,根據朗讀的語氣、語調和停頓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

  人不知而不慍(yùn)學而不思則罔(wǎng)思而不學則殆(dài)不亦說(yuè)乎三省(xǐng)吾身傳(chuán)不習乎逾矩(yújǔ)簞(dān)

  好(hào)肱骨(gōng)篤(dǔ)

  三、賞讀課文

  1、朗讀課文,理解重點詞語。

  a.教師導學

  學習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積累一定量的文言詞匯。文言文中的基本詞匯大多與現代漢語意義相同,這好理解。但有些詞,古今意義發生變化。如成語“走馬觀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為“行走”,這個成語就講不通了。再如“赴湯蹈火”中的“湯”是“熱水”的意思。這些都與現代漢語完全不同。學習文言文要特別注意這些變義詞。另外,一些文言虛詞,如“之”、“乎”、“者”、“也”之類,意思比較寬泛,在不同的語言環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這就需要聯系上下文,正確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細讀幾遍,理解各句中重點詞語的意思。如果開始不理解懂,試著再讀幾遍。實在理解不了的,將問題提出來。

  教師指導學生根據句子理解詞義,根據詞義理解句子。

  教師要求學生,自己理解了的,講給同學、老師聽聽。不理解的,四人小組討論討論。實在不懂,請教老師。

  教師參與學生的討論。學生能講清的,教師再度明確。學生理解有困難的,教師要講明白,講透徹。

  重點掌握句中加點詞語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點詞語):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一簞食。人不堪其憂,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2、理解課文內容

  教師導學:關于課文翻譯,教師可以根據情況,給學生講解有關信、達、雅及直譯、意譯等常識,但要講得淺顯易懂。指導學生逐句翻譯前六章。

  學生較為難以理解,須重點講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b.吾日三省吾身

  c.傳不習乎?

  d.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e.人不堪其憂

  四、自主質疑:學生自主質疑,合作解決。

  五、練習:反復朗讀,直到成誦。

  六、作業

  ①背誦課文。

  ②抄寫、識記字詞。

  ③預習剩余部分內容二次備課

  二次備課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①研讀后五段內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義

  ③概括成語、格言,積累語言。

  教學步驟:

  一、檢查作業

  考查句子的翻譯及其重點詞語的解釋。

  二、朗讀背誦

  ①朗讀課文。

  ②背誦課文。

  三、賞析課文

  理解后六章內容

  1、按第一課時要求,逐句翻譯剩余各段。

  教師須重點講解的:

  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②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

  ③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④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

  2、概括思想內容,指導學生將課文有關內容歸納到如下幾點:

  ①學習方法

  ②學習態度

  ③思想修養

  歸納成語、格言

  提示:溫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師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三、學生質疑,小組合作解決。

  ①學了這篇課文,你認為哪些內容使你收獲?談談感想。

  ②與課文自相對照,談談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還有欠缺?應怎樣改進?

  ③“溫故而知新”對于指導我們的學習有什么重要意義?

  拓展延伸:

  學生自由朗讀,從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歡的成語、格言和警句,并說出理由。教師在學生交流后對本文出現的常用成語作歸結并板書:溫故知新、擇善而從、三人行,必有我師

  四、當堂練習:(具體內容見練習冊)

  五、教師小結

  《論語》的思想內容博大精深,我國古代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我們學的這一部分主要談的是求知和修養問題。大家不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聯系實際,指導自己的言行。今后我們要多接觸一點文言文,了解我們民族的歷史,繼承祖國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六、作業

  ①完成“研討與練習”。

  ②搜集《論語》中有關做人道理的簡短的語錄四條,讀一讀,背一背。二次備課

《論語》教案 篇8

  學習目標: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能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 

  ②理解課文思想內容,能流暢地朗讀、背誦課文。 

  ③積累成語、格言、警句。 

  學習重點:  

  理解課文思想內容,能流暢地朗讀、 

  ○課前準備  

  ① 搜集資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學說的概況;了解《論語》的主要內容;搜集最能表現松柏品性的詩句。 

  ② 查閱工具書,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同學們,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禮儀之邦,在它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曾出現過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為我們留下了極寶貴的文化遺產,《論語》就是其中的一部輝煌的巨著,它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對我國的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即使在今天,它依舊光芒四射,熠熠生輝。現在就讓我們懷著一種自豪的心情來研讀它的節選部分《〈論語〉十則》。 

  交流探究

  交流有關孔子、《論語》的知識  

  ①學生在四人小組內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個知識點由一個同學介紹,其他同學作必要的修正、補充。 

  ③師生交流:教師用多媒體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資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尊稱為“大成至圣”。他對我國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傳播,他的思想和學說,為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貢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他列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論語》是“語言的論纂”,也就是語錄的意思,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體例主要是語錄體、對話體、敘事體。內容上以教育為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濟、藝術、宗教等方面。從中可以看出許多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治學態度和處世方法。 

  整體感知  

  學生自讀課文,思考本文內容主要包括哪三個方面。

  學生交流后,教師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學習態度、個人修養以及儒家核心思想三個方面的內容,前五則著重談學習,后五則著重談修養做人。(有的地方內容上有交*,教師應該在分析中給學生講明。) 8、10兩則主要闡述了儒家思想體系的核心內容。

  合作探究

  課文前五則  

  ①初讀課文,掃除語言障礙 

  a.多媒體展示下列詞句,先讓同學讀,其他同學評價,最后教師再打出正確讀音。 

  人不知而不慍(yùn)       學而不思則罔(wǎng) 

  思而不學則殆(dài)      不亦說(yuè邑)乎 

  三省(xǐng)吾身          傳(chuán)不習乎    

  誨女(rǔ)知之乎         不知為(wéi)不知  是知(zhì)也 

  b.學生朗讀課文,教師小結朗讀文言文要注意的問題,并用多媒體展示: 

  ◆結合具體語言環境,讀準字音。 

  ◆處理好停頓和語速、語調。 

  c.質疑交流:根據對課文字詞句的理解,學習小組互相質疑,提問組有權指定某組或某同學回答。 

  對個別詞句的理解,教師要加以點撥,并加以提煉、補充。 

  探究的詞句摘要: 

  朋、 三 、“ 溫故而知新, 可以為師矣。”   吾日三省吾身 ,為人謀而不忠乎。 

  ②精讀課文,探究課文思想內涵。 

  a.學生自主閱讀。 

  教師要求學生思考:課文在學習態度上強調什么?學習方法上又強調什么? 

  學生交流后,教師概述:學習態度強調要謙虛,學習方法強調獨立思考與復習。 

  教師再要求學生思考:哪些語句強調謙虛,哪些語句是強調獨立思考與復習,并分別說明理由。

  謙虛: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獨立思考、復習:學而不思則罔;溫故而知新;傳不習乎? 

  b.班上討論、交流以下兩個問題: 

  ◆在本文論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認為最有價值的是哪一點?為什么? 

  ◆在學習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夠,今后有何打算? 

  作業  

  ①必作:“研討與練習”第一題。 

  ②選作:課外閱讀《論語》,了解孔子的其他教育思想。

  第二課時  

  學習內容:  

  研讀有關修身做人的內容,小結全文,背誦課文。 

  教學設計:  

  課文導入:  

  儒家學說是為己之學,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們來研讀文中修身做人的內容。 

  探究學習后五則  

  ①全班朗讀課文,教師正音。 

  ②自主研讀,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內容。 

  ③班上交流,重點研讀以下幾句: 

  a.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探究第一句] 

  請同學們從字面和深層含義兩個層面探究本句的含義。

  班內學生交流寫松柏的詩句,學生小組內交流后,教師用多媒體展示詩句。 

  教師要求學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樣的品性?要求學生討論交流這句話的現實意義。 學生觀點摘要:學習松柏高潔傲岸的品性,要經得起時間和環境的考驗。 

  要求學生找一個與這句話意思相近的成語、俗語。 

  [探究第二、三句] 

  請同學翻譯這兩句話,其他同學評價、修正、補充。對重點詞句教師要講解。 

  請同學介紹儒家學說的思想核心及其代表人物;其他同學作必要的修正補充,要求點到為止。聯系生活實際,學習小組內討論交流,怎樣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學習小組推舉同學到班上交流,觀點摘要: 

  a.這樣的處世之道可取,因為人本來就不應該把自己都不喜歡的東西強加于人; 

  b.這樣的處世之道不可取,社會這個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員組成的,每個成員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東西也許我們都不喜歡,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監獄、死刑等。如果什么東西都要去考慮個人的喜好,這個社會的秩序就沒法維持。 

  c.這樣的處世之道既有可取之處,又有不可取之處,看你用這種處世態度來對待什么人、什么事。    

  [教師小結] 

  現代社會一方面經濟飛速發展,另一方面傳統美德亟待發揚。現代著名新儒學大師、美國哈佛大學杜維明教授在岳麓書院演講時曾預言,公元2050年左右,中華文化將全面復興,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傳統美德的蔚然成風吧! 

  《論語》的思想博大精深,我國古代就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我們今天初步了解到關于《論語》的思想內涵,但這種學習是不夠的,一方面,我們要將它作為指導自己實際行動的一種航標,另一方面,我們要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多掌握一些文言文知識,來更好的了解我們民族的歷史,繼承祖國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朗讀全文,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拓展延伸:  

  學生自由朗讀,從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歡的成語、格言和警句,并說出理由。教師在學生交流后對本文出現的常用成語作歸結并板書:死而后已、溫故知新、任重道遠、擇善而從、三人行,必有我師 

  背誦課文  

  鞏固練習:  

  搜集整理《論語》其他篇章中出現的成語、格言、警句2—3個,要求注明出處、含義,并制作資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覽 

  課后記:學習本文必須要求嚴格,須能通背全書,原因有二:一是古代典籍里常引用這本書里的話;二是:通過誦讀熟悉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習慣用語,以養成語感。

  ○教學目標 

  ①熟練背誦并正確翻譯這篇課文。 

  ②理解課文思想內容,對照反省自己 

  ③積累文言詞匯。 

  ○教學重點 

  背誦、翻譯、理解課文內容。 

  ○課前準備 

  ①搜集孔子及其《論語》的有關資料。 

  ②預習課文。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①介紹孔子及其《論語》。 

  ②朗讀、背誦課文。 

  ③研讀前五段內容。 

  ○教學設計 

  中華民族有著數千年的文明歷史,產生了輝煌燦爛的古代文化。它不僅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對今天在全民族弘揚愛國主義思想,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現實意義。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已成為世界文化寶藏的重要部分,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全人類的驕傲。 

  《論語》是我國古代文獻中的一部巨著,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對我國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即使在今天,其精華部分依然為人們所效法。現在我們就來學習它的節選部分《〈論語〉十則》。 

  板書課題。 

  介紹孔子及其《論語》 

  朗讀課文 

  ①范讀 

  教師朗讀示范。學生體會語氣、語調、停頓等。 

  ②全班齊讀 

  感知課文內容。多讀幾遍,教師指導學生朗讀,根據朗讀的語氣、語調和停頓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 

  理解課文內容 

  ①理解重點詞語 

  a.教師導學 

  學習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積累一定量的文言詞匯。文言文中的基本詞匯大多與現代漢語意義相同,這好理解。但有些詞,古今意義發生變化。如成語“走馬觀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為“行走”,這個成語就講不通了。再如“赴湯蹈火”中的“湯”是“熱水”的意思。這些都與現代漢語完全不同。學習文言文要特別注意這些變義詞。另外,一些文言虛詞,如“之”、“乎”、“者”、“也”之類,意思比較寬泛,在不同的語言環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這就需要聯系上下文,正確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細讀幾遍,理解各句中重點詞語的意思。如果開始不理解懂,試著再讀幾遍。實在理解不了的,將問題提出來。 

  教師指導學生根據句子理解詞義,根據詞義理解句子。 

  教師要求學生,自己理解了的,講給同學、老師聽聽。不理解的,四人小組討論討論。實在不懂,請教老師。 

  教師參與學生的討論。學生能講清的,教師再度明確。學生理解有困難的,教師要講明白,講透徹。 

  重點掌握句中加點詞語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點詞語):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見賢思齊焉。◆士不可以不弘毅。◆死而后已。◆知松柏之后凋也。◆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理解課文內容 

  教師導學: 

  關于課文翻譯,教師可以根據情況,給學生講解有關信、達、雅及直譯、意譯等常識,但要講得淺顯易懂。指導學生逐句翻譯前五段。 

  學生較為難以理解,須重點講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b.吾日三省吾身c.傳不習乎?d.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巳誨女知之乎! 

  朗讀、背誦 

  反復朗讀,直到成誦。 

  作業 

  ① 背誦課文。②抄寫、識記字詞。③預習剩余部分內容。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①研讀后五段內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義 

  ③概括成語、格言,積累語言。 

  ○教學設計 

  檢查作業 

  ①背誦課文。 ②考查句子的翻譯及其重點詞語的解釋。 

  理解后五段內容 

  按第一課時要求,逐句翻譯剩余各段。 

  教師須重點講解的:①見賢思齊焉。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③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④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概括思想內容 

  指導學生將課文有關內容歸納到如下幾點: 

  ①學習方法 ②學習態度 ③思想修養 

  歸納成語、格言 

  提示: 溫故知新 任重道遠 死而后已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師 見賢思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學習體驗 

  ①學了這篇課文,你認為哪些內容使你收獲最大?談談感想。 

  ②與課文自相對照,談談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還有欠缺?應怎樣改進? 

  ③“溫故而知新”對于指導我們的學習有什么重要意義?④透過表面文字,理解“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義。試著模仿這種寫法,也寫幾句。 

  教師小結 

  《論語》的思想內容博大精深,我國古代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我們學的這一部分主要談的是求知和修養問題。大家不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聯系實際,指導自己的言行。今后我們要多接觸一點文言文,了解我們民族的歷史,繼承祖國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作業 

  ①完成“研討與練習”。 

  ② 搜集《論語》中有關做人道理的簡短的語錄四條,讀一讀,背一背,想一想

  教學目的

  1.了解文言文的常識和方法

  2.學習古人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前部)。

  3.理解課文詞語和句子的含義(前一部分)。 

  教學重點:目標3

  教學難點:目標3

  預習指導:

  1.讀準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慍 罔 殆 謂 哉 焉 誨 

  2.看課文注釋或查字典,試翻譯課文。

  3.熟讀。

  教學過程:

  一、三分鐘演講

  二、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請同學自由發言,說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關學習的格言或諺語來,以此調動學生的情緒。

  由此導入孔子關于學習的論述。

  三、文言文入門:

  教師講解:

  1.文言文的翻譯方法:直譯和意譯

  2.文言文的古今義和一詞多義

  3.通假字

  4.朗讀與背誦

  5.四種特殊句式:

  四、朗讀指導

  1.教師范讀課文。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一次,教師糾正學生朗讀過程中語音和停頓方面的錯誤,學生齊讀課文。

  3.抽二個學生朗讀,眾評。

  注意:引導學生注意文言文朗讀的停頓和重音。

  五、指導文言句子翻譯。

  因為是第一次接觸文言文,要與學生講清以下幾點:

  (l)弄懂每個字的含義。(2)把古代的單音字換成現代雙音詞。(3)弄清虛詞的用法。(4)補充適當的詞語。(5)調整句子的語序。(6)揣摩句子的語氣。(7)注意古今義的不同。(8)注意一詞多義的現象。(9)四種文言文特殊句式。

  六、指導翻譯第1--5則:

  處理方法:

  1.第一則由老師示范性翻譯:

  由個別的詞義,到句意的直譯和意譯。

  2.每一則由教師講解幾個普遍性難字詞,然后學生自己試譯,不明白的舉手發問,由會的同學或老師答疑。

  3.分別請四位同學展示翻譯的結果

  4.師生共同評價,糾正。

  七、指導背誦

  八、小結

  由學生談談學習了這五冊明白了什么學習方面的道理.

  自由發言,不拘對錯. 

  九、作業

  l.課后練習一、二題。a類

  2.背誦全文。 b類

  3.默寫全文。c類

  [說課精要]

  本節是入門課,準備活動一定要做好,所以不貪快,只求穩.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學習古人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

  2.理解課文詞語句子的含義(后半部分)。

  4.朗讀與背誦.

  教學重點:目標2

  教學難點:辨別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的句子。

  教學過程

  一、三分鐘演講

  二、檢查復習

  朗讀全文。

  二、導入

  上一節課,我們已經學習理解、翻譯幾段文言句子。這一節課,請同學們自己來試翻譯余下的課文。

  三、翻譯課文6-10則

  l.教師講解下列難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2.學生嘗試自己翻譯,遇到有不明白的提出來大家講座,由明白的學生或老師答.

  3.抽查二個學生翻譯,其他同學進行評價糾正補充。

  四、獨立思考:本課所選各則都是談學習的,有的談學習態度,有的談學習方法,請各舉例說明。

  獨立思考后抽查發言,學生互相補充:

  (1)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默而識之。

  (2)學習態度: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不厭;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五、片斷寫作:

  當堂完成學習本文的體會,要求結合自己的學習應該怎樣去做。100字左右

  寫完后班內交流。(有關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的問題)

  六、小結

  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許多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積極意義。我們在學習中應進行借鑒、參考。

  七、背誦指導:

  抓關鍵詞的背誦法

  八、作業

  a 1.課后練習三、四題。b 默寫課文

  [說課精要]

  學以致用,本課注意引導學生注意這一點

  [教學目標及重點]

  1.積累文言詞匯。 

  2.背誦、翻譯、理解課文內容。 

  3.培養勤學好問、永不滿足的學習態度,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

  [教學課型及課時]

  1.教讀課

  2.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禮儀之邦,在它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曾出現過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為我們留下了極寶貴的文化遺產,如《論語》、《老子》、《孟子》、《莊子》、《荀子》等。這些著述對中華文化曾產生過深遠影響,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我們同學們進入中小學學習已經七年了,關于建立正確的學習態度和運用正確的學習方法的重要性,一定有了不少體會。我國古代的孔子是偉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在《論語》這部儒家經典中,他的弟子記錄的孔子言論,有不少是談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的,對同學們搞好學習,加強個人品德修養都有很大意義。現在我們就來共同探究學習《〈論語〉十則》這篇課文。

  二、交流有關孔子、《論語》的知識  

  (學生在班上交流: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資料。 其他同學作必要的修正、補充) 

  有關資料: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尊稱為“大成至圣”。他對我國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傳播,他的思想和學說,為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貢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他列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論語》是“語言的論纂”,也就是語錄的意思,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體例主要是語錄體、對話體、敘事體。內容上以教育為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濟、藝術、宗教等方面。從中可以看出許多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治學態度和處世方法。 

  三、教學新課

  (一)明確教學目標及重點

  (二)整體感知

  1. 教師范讀課文

  2.布置學生劃出自己感到最精彩的語句。

  (三)重點學習與訓練

  1.教師導學 :學習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積累一定量的文言詞匯。文言文中的基本詞匯大多與現代漢語意義相同,這好理解。但有些詞,古今意義發生變化。如成語“走馬觀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為“行走”,這個成語就講不通了。再如“赴湯蹈火”中的“湯”是“熱水”的意思。這些都與現代漢語完全不同。學習文言文要特別注意這些變義詞。另外,一些文言虛詞,如“之”、“乎”、“者”、“也”之類,意思比較寬泛,在不同的語言環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這就需要聯系上下文,正確理解。 

  先仔細讀幾遍課文,理解各句中重點詞語的意思。如果開始不理解懂,試著再讀幾遍。實在理解不了的,將問題提出來。

  (學生朗讀課文并提出不理解的字詞。教師幫助學生解決)

  明確:學生重點掌握的文言字詞:

  ⑴通假字:①不亦說乎:通假字“說”,本字“悅”,愉快。

  ②由,誨女知之乎:通假字“女”,本字“汝”,你。

  ③是知也:通假字“知”,本字“智”,聰明,智慧。

  ⑵多義詞:

  ①而:表順接關系,相當于“并且”等,如:“學而時習之” 、 “默而識之”、“溫故而知新”。  

  表轉接關系,相當于“卻、但是”等,如“學而不思則罔”、“人不知而不慍”。

  ②以:憑借,如“何以謂之‘文’也”;用來,如“以思,無益”;因為,如“是以謂之‘文’也”

  ⑶多音多義字:

  論:論語         樂:不亦樂乎      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舍:不舍晝夜

  ⑷流傳至今的成語:溫故知新      不恥下問     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

  2.讀完課文后,你感到最精彩的語句有哪些?請給大家展示一下,并說明你喜歡的理由。(學生自由發言,教師幫助學生糾正學生理解不當的地方并適當點評)

  明確:

  ⑴要有好的學習態度 

  敏而好學——好學        不恥下問——肯問,善問        學而不厭——不滿足,不驕傲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謙虛誠實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不要不懂裝懂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以學習為樂 

  ⑵要有好的學習方法 

  學而時習之——按時復習         溫故而知新——總結復習,發現新知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思結合      默而識之——不斷積累 

  以思,無益,不如學——學習與實踐相結合 

  ⑶要珍惜時間——逝者如斯夫

  3.學了這篇課文,你認為哪些內容使你收獲最大?談談感想。 (讓學生自由談)

  4.與課文自相對照,談談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還有欠缺?應怎樣改進? 

  5.“溫故而知新”對于指導我們的學習有什么重要意義?

  [結束語] 《論語》的思想內容博大精深,我國古代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我們學的這一部分主要談的是求知和修養問題。大家不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聯系實際,指導自己的言行。今后我們要多接觸一點文言文,了解我們民族的歷史,繼承祖國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現代社會一方面經濟飛速發展,另一方面傳統美德亟待發揚。現代著名新儒學大師、美國哈佛大學杜維明教授在岳麓書院演講時曾預言,公元2050年左右,中華文化將全面復興,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傳統美德的蔚然成風吧! 

  (四)梳理、總結、擴展

  《〈論語〉十則》是關于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的論述,其中第四、六則是講學習態度,第二則、第三則講學習方法,第一則、第五則 既講學習態度又講學習方法。

  [布置作業]

  聯系自己的實際,結合學習《〈論語〉十則》,寫一篇短文,談談自己的生活感受和受到的啟發。

  [板書設計] 

《論語》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圍繞“樂”,解讀孔子的快樂之道,從中獲得些許人生的感悟、心靈的快樂體驗。

  【教學設計】

  一、導入

  1、“朋友”

  2、我們三類人都是“朋友”

  3、熱情洋溢地讀:“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4、這句出自《論語》(第一則)

  二、由“樂”引出的讀音解困

  1、“樂”字,讀音有疑問

  明確:多音字,解釋為“快樂”,讀“le”

  2、再次齊讀這一句

  3、自由朗讀《論語十則》再看看還有哪些字,在讀音上要引起注意的。

  明確:多音字、通假字、生字等。——順帶把一句的意思都理解了。

  (結合意思能更好地確定讀音,確定了讀音也能更好地理解意思)

  4、再次齊讀全文(注意:已經疏通的讀音)

  三、孔子的快樂之道一:向一切人學習

  1、“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 什么樣的 )朋友? 來( 干什么 )?

  明確:和他志同道合的朋友,來交流學習心得和經驗……

  2、背景:《史記》中說,孔子辭官以后,專力講學,“弟子彌多,至遠方來”。

  明確:既然來的都是跟他學習的人,可見學問都不如他,那有什么好快樂的?

  3、引導誦讀:第七則(第六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①釋義這句話(注意:三、必、擇其善者、從、改)意思

  ②應該讀出怎樣的語氣?(個別讀)

  明確:肯定的語氣(必、從、改)重音

  ③齊背這一則、個別背

  ④小結板書:孔子之所以“快樂”,因為可以“向一切人學習”。

  四、孔子的快樂之道二:坦然面對無知

  1、因此,孔子擁有了弟子3000,其中有72賢(賢能賢德)人。

  2、仲由便是其中一個,讓我們看看孔子是怎樣將“快樂”傳遞給他的學生的。

  3、齊讀第五則。

  4、這里你讀到“快樂”了嗎?這則說什么?

  明確:學生很可能是沒有讀到的,沒關系,先理解意思:“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是智慧的。”

  5、孔子是用什么樣的語氣?(讀一讀)

  明確:學生自由想讀。生氣、溫柔、嚴肅……

  6、為什么孔子這么強調分清“知與不知”?

  明確:不知道裝作知道會讓人很煩惱(庸人自擾)

  7、你有過這種“不懂裝懂”的經歷或者見過“不懂裝懂”的人嗎?當時有怎樣的感受?(聯系自己談談)

  明確:讓學生體驗到孔子看似責備的話語,事實上是將一種生活態度與“快樂”情感帶給子路。

  8、齊背這一則,個別背

  9、小結板書:孔子告訴弟子要正確對待知與不知,學會“坦然面對無知”(如果你坦誠面對自己的不足了,你也便可以活得更快樂)。

  五、孔子的快樂之道三:學會寬恕他人

  1、然而,我們知道人生難免會有不如意和令人氣憤的時候,比如:下面出現的幾個場景:

  ①場景一:語文課上,我和同桌輕聲討論書中一個生字的讀音,老師發現了,當眾點了我的名字,此時我心想: 。

  ②場景二:下課期間,我的同桌小明垂頭喪氣地從老師辦公室回來,一道仇恨的眼神,直射我的臉上,然后惡狠狠地丟下一句:“我今天偷帶漫畫書到學校的事,你告訴老師的吧!”“誰說是我干的!”我沖他大喊,他卻當做沒聽見,不予理睬,這時候我 。

  2、面對這些我們可能無力改變的事實,一味地生氣好嗎?我們來齊讀第十則,看看孔子是怎樣看待類似的問題的?

  ①先解釋意思:關注“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為什么要寬恕別人的錯誤?(結合第一則“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老和尚背女人的故事)

  ③學會“寬恕”,你能獲得什么?

  明確:快樂

  3、重新回歸場景聯想,這時你的言行會有變化嗎?

  4、齊背第十則,個別背

  5、小結板書:學會放下包袱,“學會寬恕別人”,該放下時且放下,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闊天空。

  六、總結送贈言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會遇到這樣那樣值得高興的事或者令人困惑的麻煩,也許很多時候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就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學會“快樂”的生活,就是孔子以及《論語》想要傳遞給我們的真諦!

  今天我們學習了僅僅才三句《論語》,卻已經有這么多的人生感悟了,可見《論語》是一部蘊含孔子大智慧的好書,我們一定還能在閱讀其他幾則中獲得更多的人生哲理。

  齊聲讀全文,然后給你的好朋友或者同學選取一句你覺得最適合或者最能表達你期望的《論語》篇目作為贈言送給他們。

  明確:學生背送的句子,談談理由。

《論語》教案 篇10

  一、教學目標

  (一)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能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

  (二)理解課文思想內容,能流暢地朗讀、背誦課文。

  (三)積累成語、格言、警句。

  二、課時安排

  2課時

  三、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課前準備

  ①搜集資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學說的概況;了解《論語》的主要內容;搜集最能表現松柏品性的詩句。

  ②借助工具書,通讀全文,把握內容梗概。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請同學自由發言,說出有關做人道德修養的格言諺語來,以此調動學生的情緒。

  (二)根據事前的充分準備,介紹孔子的相關知識

  1.學生在四人小組內交流。

  2.班上交流:每個知識點由一個同學介紹,其他同學作必要的修正、補充。

  3.師生交流:教師用多媒體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資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尊稱為“大成至圣”。他對我國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傳播,他的思想和學說,為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貢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他列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論語》是“語言的論纂”,也就是語錄的意思,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體例主要是語錄體、對話體、敘事體。內容上以教育為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濟、藝術、宗教等方面。從中可以看出許多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治學態度和處世方法。

  (三)朗讀課文,掃除語言障礙

  1.多媒體展示下列詞句,先讓同學讀,其他同學評價,最后教師再打出正確讀音。

  三省(xǐng)吾身傳(chu2n)不習乎

  終身行(xíng)之不成人之惡(è)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wù)浴乎沂(yí)

  風乎舞雩(yú)喟(kuì)然從吾所好(h4o)

  2.學生朗讀課文,教師小結朗讀文言文要注意的問題,并用多媒體展示:

  結合具體語言環境,讀準字音。

  處理好停頓和語速、語調。

  3.學生齊讀課文。

  (四)整體感知

  學生自讀課文,思考《論語》十則主要講的什么道理。(學生交流后,教師概述)

  明確:《論語》十則是儒家的修身之言,講的是做人的道理。

  (五)布置作業

  1.試背全文。

  2.完成文后“思考與練習”題。

《論語》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1. 讀準字音

  2. 了解孔子的“仁”的基本意義

  3. 掌握文中出現的常用虛詞和實詞

  4. 引導學生閱讀、背誦《論語》的有關章節

  5. 對判斷句有一定的認識與了解

  【教學重點】

  1.孔子的思想

  2.仁的意思的解讀

  【教學難點】

  孔子言論中提出的加強人格修養方面的重要觀點。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課文導入

  走進文言寫就的歷史,與古人晤對一堂,孔子呈現在我們的視野中,在你的想象中,或許他是一個可望而不可及的人物,對他敬而遠之,也可能覺得他是封建禮教的源頭,對他加以批判。在你們印象中,孔子是個什么樣的人呢?(請學生回答,作大致的講評)

  二、寫作背景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創始者。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先世為宋國貴族,后遷居魯國。少“貧且賤”,及長在魯曾任相禮(司儀)、委吏(管理糧倉)、乘田(管理畜養)一類的小官。魯定公時(孔子約年五十)任中都住⑺究埽蠆宦飴徹湊凈缸鈾肼扯苡撾饋⑺巍⒊隆⒉獺⒊泄疾晃本茫樗烙諑場Tて誥弁澆慚В餃私慚У姆縉滌械蘢尤耍磽照?SPAN lang=EN-US>72人,被稱為“賢人”,子路、子貢都在72賢人之列。孔子死后,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邊,弟子們以父親之禮儀對待孔子,為其服喪3年。子貢在孔子的墳前蓋了一間小屋,為孔子守墳6年。孔子是中國歷史上創辦私學的先行者、第一位職業教師,得到了弟子們的衷心尊敬。兩千多年來一直受到人們的尊敬。現在,人們都把到山東曲阜去看孔廟叫做“朝圣”。

  古文學家說他曾刪《詩》、《書》,定《禮》、《樂》,贊《周易》,修《春秋》。雖未必完全可靠,但孔子熟悉古代經典,可能曾作過某種整理工作。由于他弟子的活動,在他死后就形成儒家學派,對后世有重大影響。他的學說以“仁”為核心,以“禮”為手段,“祖述堯舜,一文武”,在政治態度上是保守的,有利于有權勢者維持舊秩序的要求。通過自漢代董仲舒以來儒家的補充修正改造,他的思想經過系統化,成為我國長期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孔子本人也被歷代統治者奉為至圣先師。在我國乃至世界都是一位深有影響的人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因其在人類文明史上的不朽貢獻,把他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思想介紹:孔子對于當時的“禮壞樂崩”的時代有深刻的感受,他自認為“斯文(即古代的禮樂典章制度)在我”,所以始終在為恢復理想中的社會秩序而奮斗,這就是孔子所行之“道”,孔子認為自己是“述而不作”——只是在紹述先代的禮樂典章制度,其實并非如此,在紹述的同時,他為舊的禮教制度找到了內在的情感依據,即“仁”,“仁”首先指示一種情感,即“愛人”,首先從父子、兄弟間的親情出發,由此推己及人,即所謂“忠恕之道”,由此達到人與人之間的普遍和諧。孔子對于仁,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認為實現了仁,也就完成了完滿的自我人生。

  三、《論語》簡介

  儒家六藝:詩、書、禮、易、樂、春秋

  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五經:詩、書、禮、易、春秋(樂后來失傳了)

  看課文注釋①,《論語》專門記錄孔子和一些孔子弟子言行的語錄體散文集,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纂集而成,是一部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論語》在我國歷史上影響很大,是封建時代人人必讀的書。相傳宋朝名相趙普死后,人們在他收藏的書里發現只有半部《論語》,故世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可見《論語》的魅力之大,大家空余時可以翻看一下。

  四.課文講解

  (一)先請一位學生朗讀引言

  (二)讓學生照書下注解,標好字音,默讀課文,提醒注意句讀

  (三)全班朗讀 ,糾正字音和句讀。

  (四)講解

  第一則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①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②也。君子去仁,惡乎③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④仁,造次⑤必于是,顛沛⑥必于是。”

  【注解】

  提問:每句話開頭的“子曰”中“子”指的是誰?

  回答:孔子

  ① 處:置身,居住,引申為享有

  ② 去:離開,這里指躲避

  ③ 惡乎:惡,疑問代詞,相當于“何”。乎,介詞,相當于“于”。“惡乎”相當于“于何”,憑什么,賓語前置。

  賓語前置舉例:

  (1) 惟利是圖、惟命是從:是,賓語前置的標志詞,語序應為“惟圖利”、“惟從命”

  (2)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師說》),“之”是賓語前置的標志詞。

  ④ 違:離開

  ⑤ 造次:倉猝、匆忙

  ⑥ 顛沛:困頓挫折

  【譯文】

  孔子說:“富貴和顯貴,這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如果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君子是不會享有的。貧窮與低賤,這是人人都厭惡的,如果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君子是不會躲避的。君子離開了仁德,憑什么成就他的名聲呢?君子沒有吃一頓飯的時間離開仁德的,即使在倉猝匆忙的時候也一定與仁德同在,即使在困頓挫折的時候也一定與仁德同在。

  分析:第一則首先提出“富與貴”和“貧與賤”兩個對立的命題加以討論,前為人之所欲,后為人之所惡,這是按常情推出的常理,但是得出的兩個結論卻出人意料之外:“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這個“道”就是儒家的思想核心——仁,下文就可作驗證,“君子去仁,惡乎其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孔子強調寧可不要富貴,寧可安處貧困,但內心要守住“仁”作為一個君子,要想成名,怎么能離開“仁”呢,連吃一頓飯的時間也不能違背“仁”,即使在倉猝匆忙之間、困頓挫折之時,也要與仁德同在。

  第二則

  子曰:“賢哉,回也①!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②,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③。賢哉,回也!”

  【注解】

  ①賢哉,回也:賢德啊,顏回!回,顏回,字子淵,孔子最器重的一個學生。顏回家境非常貧困,他的身體狀況也很糟糕,29歲時頭發就全白了,視力連孔子也不如,32歲時就去世了 。

  ②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一竹籃子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巷子里。簞,盛飯的器具。陋巷,指簡陋的小巷子。

  ③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別人都受不了那窮苦的憂愁,顏回卻不改變他的快樂。堪,忍受。

  【譯文】

  孔子說:“賢德啊,顏回!一竹籃子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居室里。別人都受不了那窮苦的憂愁,顏回卻不改變他的快樂。賢德啊,顏回!”

  分析:列舉了顏回安于貧困的事例,說明安貧樂道是賢士的標準。顏回的行為正應了安貧樂道這句話、時刻都處在與道合一的境界,時刻都很滿足快樂。

  舉例:

  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描繪了這么一個“五柳先生”(實際寫的是自己),他“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而不求甚解,在讀書中得到精神愉悅,而“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簟瓢屢空,晏如也!”( 簡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遮不住風和陽光。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許多補丁,飯籃子和瓢里經常是空的,可是他安之若素),經常寫文章來消遣時光,從不把得失放在心上,這樣過完自己的一生。

  第三則:

  子曰:飯①疏食②,飲水,曲肱而枕③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注解】

  ① 飯:動詞,吃

  ② 疏食:粗糧

  ③ 枕:動詞,當枕頭用

  【譯文】

  孔子說:“吃粗糧喝涼水,睡覺的時候彎曲這胳膊當枕頭用,在這里邊也是有樂趣的,用不正當的方法得到的富裕和顯貴,在我看來如浮云一般。”

  簡單的生活、日常的飲食、穿衣睡覺時刻都處在快樂之中,這正是得道君子的寫照。真正的君子不論生活的境遇有什么變化都能夠做到快樂自在。富貴的時候不會驕奢淫逸、忘記人生的志向,貧困的時候也不會有任何怨言,依然快樂自在。

  分析:前幾句也在談安貧樂道的事,重要的是后兩句,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這里的“不義”就是不符合“仁”的標準,用不正確的方法得到的富與貴,在孔子看來,猶如浮云一般不屑一顧。

  舉例:陶淵明在《詠貧士》中曾寫道:“安貧守賤者,自古有黔婁。”,戰國時有個齊人叫黔婁。魯恭公曾遣使者致禮,賜粟三千鐘,想聘他任宰相,他堅辭不受。齊王又派人送去黃金百斤,聘他為卿,他也不接受。死時衣不蔽體。其妻亦有賢德。黔婁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

  課堂討論:通過學習《〈激流〉總序》,我們知道要去征服生活,在生活的“激流”中搏擊、奮發,而孔子所崇尚的是“安貧樂道”的思想,兩者是否有矛盾的地方,該怎么理解呢?請談一下“安貧樂道”思想是否適應我們現今的社會。

  總結:前三則語錄所談的是怎樣對待富貴和貧賤的問題。你們讀過之后是怎么想的呢?

《論語》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

  1、能流暢、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朗讀中感知大意,體驗人物

  2、積累文言詞語,疏通課文

  3、當堂背誦,積累成語警句

  過程和方法:朗讀法、合作討論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通過朗讀揣摩,感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2、培養正確的學習方法和態度,學會修身做人

  【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朗讀中體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2、初步學會運用各種方法,疏通課文,理解大意

  【教學難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朗讀中體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2、當堂背誦,并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談談自己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設疑導入

  今天,我們要攜手一起去拜訪一位大人物,這個人曾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在1988年,75位諾貝爾獎得主曾在巴黎宣稱: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就必須回到2500多年前去吸取他的智慧。你們知道這個人是誰嗎?

  你們了解他嗎?

  今天這堂課,就讓我們走近孔子,走進《論語》十則。

  二、讀出氣韻

  這是同學們進入初中以來第幾次接觸文言文?你們知道要如何才能學好文言文嗎?

  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在朗讀中,我們可以讀出氣韻,讀懂人物,讀出智慧。下面就請同學們搖頭晃腦地,不受約束地放聲自由朗讀課文。派一個代表吧。(指名朗讀,正音)(要讀出韻味,除了讀準字音,還要咱們進一步了解課文蘊涵的深意。)

  全班齊讀。

  三、讀懂人物

  1.明確《論語》是一部怎樣的書

  大家讀后一定發現了,很多則都有一個“子曰”,誰知道“子曰”是什么意思?為什么有這么多的“子曰”?十則都是孔子說的話嗎?曾子和子貢是誰?由此可見,《論語》是一部怎樣的書?(記載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書)今天就讓我們學習有關孔子的五則吧。2.自主學習,疏通五則①全班齊讀五則②在《童趣》中,我們初步了解到,疏通文言文有幾種常用方法,如查看法、加字法,換字法等。今天這堂課,老師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你們,好嗎?請同學們接下來利用這些方法,自主學習,也可以和同伴討論互助,來疏通這5則。在疏通的過程中要注意加點的關鍵詞。3.指名翻譯,其余同學我們應該干嗎呢?(注意關鍵詞:君子、師、知等字詞的意思和深刻含義。)4.除此以外,還有什么不懂或疑難嗎?5.師出示投影:同學們有沒有注意到這五句結尾反復出現了這幾個語氣詞?它們相當于現代漢語的哪些語氣詞呢?我們知道孔子是古代偉大的教育家,但是由于遙遠的時空的阻隔,我們無從得知2500多年前的孔子是一位怎樣的老師,他會用怎樣的語氣和情感說這幾句話。但是我們可以通過這樣一種方式,去走近孔子,走進孔子的精神世界。設想一下,假如你是孔子,你會用怎樣的語氣和情感說這幾句?理由是什么?小組討論,同伴互助,然后請用這樣的句式回答:我覺得第則應該用的語氣(或情感)讀,因為

  小結;通過剛才的解讀,我們不僅讀懂了他老人家對待生活和學習的方法態度。我們的眼前也仿佛栩栩如生地站立一位慈眉善目的老者,他微笑著,睿智的眼中流露出的是對在座的贊嘆與欣賞。

  四、讀出智慧

  1.下面,請同學們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幾則,當堂背誦,看誰背得又快又多。2.指名背誦,追問:

  你為什么最喜歡這一則?精妙的語言,總能流傳千古,這七則中哪些作為成語被保留了下來?

  (教師在此基礎上,明確這七則分別是講述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和為人品行的)3.讀著你喜歡的語句,你是否讀出了一份智慧,讀出了一種個性呢?請任選一個角度,談談自己的感受,說說你的啟迪,也可以聯想曾有的經歷。

  五、總結

  今天在這堂課上,我們是與經典同行,與圣賢為友,與2500多年前的孔子作了一番面對面的交流,真是不亦樂乎。這堂課要結束了,老師送給同學們三句話作為臨別的禮物吧:“讀圣賢書,立君子品,做有德人。”

  六、作業:

  1、背誦五則

  2、課外了解孔子其人、其事、其思想。

《論語》教案 篇13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掌握“亦、殆、誨、厭、齋、輔”等6個字。

  (2)了解“說”“識”等字的特定讀音。

  (3)了解孔丘和《論語》有關知識。

  2、能力目標:熟讀、背誦課文,初步學會對照注釋學文言課文。

  3、情感目標:感受古人論學的道理,并借以指導自己的學習實踐。

  二、教學重點:

  正確朗讀課文并理解文意。

  三、教學難點:

  理解文意,并能聯系實際談自己的看法。

  四、教學課時:

  2課時

  五、教學步驟:

  一、介紹作者及作品: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創始人。

  《論語》是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關于孔子言行的記錄,是儒家的經典之一。 《論語》的體裁:語錄體

  二、朗讀課文

  三、分析課文內容:

  第一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子:古代特指有學問的男人,是男人的美稱,《論語》中是指孔子。曰:動詞,說。

  時:副詞,時常,常常。

  習:動詞,溫習,復習。

  說:通“悅”,形容詞,愉快,高興。

  乎:相當于“嗎”。

  朋:文章中指同一師門的師兄弟。

  慍:怨恨,心里不滿。

  君子:文章中指道德修養高的人。

  翻譯:

  孔子說:“學了并時常溫習它,不也高興嗎?有同門師兄弟從遠方來,不也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好好學習,享受學習。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學友互相激勵,探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有君子的風度。

  第二則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溫:動詞,溫習。

  故:舊,指學過的知識。

  知:這里有理解、領會的意思。

  為:動詞,做。

  矣:相當于“了”。

  翻譯:

  孔子說:“溫習舊的知識便能有新的理解和體會,可以憑(這個)做老師了。”

  第三則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罔:通“惘”,迷惑不解。

  殆:危險。

  翻譯:

  孔子說:“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但不學習就會陷入困境。”

  第四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好:動詞,喜愛。

  樂:愉快,快樂。這里的意思是“以??為樂”。意動用法。

  翻譯:

  孔子說:“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第五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表示數量少,不是確數。

  其:代詞,他的,他們的。

  從:采納,聽從。

  翻譯:

  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走,一定有我的老師在其中;選取他們好的東西加以學習、采納,他們(身上)不好的東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第六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有:通“又”,用在整數與零數之間。

  立:成就,意即有所成就。

  惑:疑惑。

  耳:聽覺。

  逾矩:超越法度。逾,超越,超過。矩,本指木工用的曲尺,引申為法度。

  翻譯:

  孔子說:“我十五歲的時候立志研究學問,三十歲有所成就,四十歲不為我所做的事情而迷惑,五十歲的時候我懂得自然的規律和法則,六十歲時無論聽到什么,都能領會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非。七十歲我的道德修養到了一定的程度便可以隨心所欲地做事,而不逾越法度規矩。”

《論語》教案(通用13篇) 相關內容:
  • 《論語》教案(通用14篇)

    一、教學目標:1、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能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2、理解課文思想內容,能流暢地朗讀、背誦課文。3、積累成語、格言、警句二、教學重點:1、通過學習重點文言詞語,理解各則語錄,培養學生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 《論語》教案(精選13篇)

    一、教學目標與核心素養1、了解作者孔子及《論語》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張。2、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能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理解課文思想內容并背誦課文。...

  • 《論語》教案(通用12篇)

    第一課時一、導入新課,激發文言興趣師:蘇東坡曾說“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朱熹說“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書,是你我的良師益友;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是全世界的營養品。我們不僅要好讀書,而且要會讀書。...

  • 《論語》十則教案(精選14篇)

    教學目標1.有韻味地誦讀文言經典,積累名句,激發對民族傳統文化的熱愛。2.通過教師講解、學生自悟相結合的教學方式,使學生把握選言含義;通過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 論語教案(精選17篇)

    【教學內容】《論語》十則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設計理念】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它要求教師善于發現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閃光點,激勵他們自主參與合作、主動發現探究...

  • 《論語》教案(精選20篇)

    教學目標: 1.理解、運用《論語》中關于學習、從政和為人處世的名言警句, 2.感受孔子光輝人格魅力,提高個人的思想道德修養。 3.聯系自身學習實際,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

  • 《論語》教案(精選20篇)

    論語十則(1) 新課 知識與能力: 1.熟讀并背誦正確翻譯這篇課文。 2.積累文言詞匯,積累成語、格言、警句。 過程與方法: 1.采用多種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積極性、主動性。 2.學生采用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學習方式進行學習。...

  • 《論語》教案(精選21篇)

    教學目標:1.理解、運用《論語》中關于學習、從政和為人處世的名言警句,進一步培養文言閱讀能力。2.感受孔子光輝人格魅力,提高個人的思想道德修養。3.聯系自身學習實際,體會課文豐富的內蘊,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

  • 《論語》教案(精選23篇)

    論語十則(1) 新課 知識與能力: 1.熟讀并背誦正確翻譯這篇課文。 2.積累文言詞匯,積累成語、格言、警句。 過程與方法: 1.采用多種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積極性、主動性。 2.學生采用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學習方式進行學習。...

  • 《論語》教案(精選22篇)

    重點與難點: 重點:1.認讀字詞;2.理解各則語錄;3.整理、積累語言材料。 難點:分類式學習筆記活動的實施 教學過程 第一個教學板塊:認讀課文。(15分鐘左右) 1.同學們自讀課文的“閱讀提示”。 2.各自大聲地朗讀課文。...

  • 《論語》教案(精選12篇)

    教學目標: 1.理解、運用《論語》中關于學習、從政和為人處世的名言警句, 2.感受孔子光輝人格魅力,提高個人的思想道德修養。 3.聯系自身學習實際,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

  • 《論語》十則教案(精選13篇)

    一、導言初中階段,文言文教學到底應該如何教?是不是都按《語文課程標準》要求的“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文80篇。...

  • 論語教案(精選10篇)

    教學目標:1.理解、運用《論語》中關于學習、從政和為人處世的名言警句,進一步培養文言閱讀能力。2.感受孔子光輝人格魅力,提高個人的思想道德修養。3.聯系自身學習實際,體會課文豐富的內蘊,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

  • 高三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91视频在线观看 | 产国精品偷在线 | 毛片一级视频 | 欧洲美女7788成人免费视频 | 2020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 | 美女wwwwwwwwww| 窝窝AV青青一区二区 | 蜜桃精品成人影片 | 亚洲天堂免费av | 欧美一级欧美一级 | 亚洲福利中文字幕在线网址 | 狠狠躁夜夜躁人人爽天天开心婷婷 |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一区丝袜 | 最近中文国语字幕在线播放视频 | 国产特色aaaaa级毛片 | 性8sex8春暖花开亚洲地址 | 正在播放东北夫妻内射 | 麻豆水蜜桃 | 日韩高清在线不卡 | 亚洲在线视频一区 | 日本无遮挡吸乳呻吟视频 | 日本高清免费在线观看 | 欧美日本一本 | 老熟女高潮喷了一地 | 少妇口述炮约真实经历 | 老版包青天83版在线观看 | 亚洲路线1路线2路线3地址 | 国产91手机超清在线 | 中国av一区二区三区 | 91激情视频在线观看 | 99高清免费国产自产拍 | 四虎精品一区 |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大胸 | 被黑人猛躁10次高潮视频☆ | 玩弄人妻少妇500系列网址 | 国产日韩欧美精品在线观看 | www·377黄·com| 欧美巨大另类极品videosbest | 中文字幕一区久久 | 一级黄色免费片 | 91高清免费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