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隔排列》教學設計(精選2篇)
《間隔排列》教學設計 篇1
教學內容:
教材第78-79頁。
課時目標:
1.學生經歷探索間隔排列的兩種物體個數之間關系的探索過程,初步體會其中蘊含的簡單數學規律。
2.使學生在探索活動中體會觀察、比較、歸納是尋找和發現規律的基本方法,初步培養分析、比較、綜合和歸納的能力。
3.使學生在發現規律的過程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用數學眼光觀察周圍事物,從數學角度分析生活現象的初步意識和能力,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獲得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
教學重點:
讓學生探索間隔排列的兩種物體個數之間的關系,找出間隔排列的規律,為進一步學習周期規律作好準備。
教學難點:
利用規律解釋生活中的現象。
教具和學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課前游戲,引出規律
游戲1:拍手游戲
× ×┃ ×┃× ×┃ ×┃× ×┃ ×┃
× ×┃ ×┃× ×┃ ×┃× ×┃ ×‖
師生一起拍手,發現規律。
游戲2:手指游戲
引導學生發現手指根數和吸管根數之間的聯系。
指出:當兩種物體交替出現,也就是一個隔一個出現,在數學上稱作一一間隔,這樣的排列叫做一一間隔排列。
二、創設情境,探索規律
1.圖中夾子與手帕,小兔與蘑菇,木樁與籬笆的排列有什么特點?
2.探究
師:這些一一間隔排列的物體之間有沒有像手指和吸管一樣的規律存在呢?
師:仔細觀察表格中每組兩種物體的個數和同學交流你的發現。
預設:①夾子和手帕
生:夾子個數比手帕塊數多 1。
師:反過來?
生:手帕塊數比夾子個數少 1。
師:為什么夾子個數會比手帕塊數多1,手帕塊數比夾子個數少 1?
②小兔和蘑菇
生:小兔個數比蘑菇塊數多 1,蘑菇塊數比小兔個數個數少 1。
師:8只小兔中間有幾個蘑菇?9只小兔呢?10只小兔呢?
師:為什么說得這么快?
生:根據規律說就快了。
③木樁和籬笆
生:樹樁個數比籬笆個數多 1,籬笆個數比樹樁個數少 1。
3.猜想
提問:從位置上看,夾子、小兔、木樁在每組的排列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師說明:我們把處于一一間隔排列成一行兩頭的物體叫兩端物體。(課件出示)
追問1:每組中的兩端物體相同嗎?
追問2:反過來,手帕、蘑菇、籬笆處于中間,就叫?
中間物體。
三、圈一圈,明確規律
1.為什么每排兩種物體的數量都相差1呢?我們來圈一圈,看誰說得最清楚。
指明:把間隔排列的兩種物體一組一組地圈一圈,最后多余的是那種物體,該物體的個數就比另一種物體多1。
2.回答問題:
。1)20只小兔站成一排,每兩只小兔中間有一個蘑菇,一共有多少個蘑菇?
。2)把20塊手帕像上面那樣夾在繩子上,一共需要多少個夾子?
四、動手操作,進一步體會規律。
1.如果把口與Ο一個隔一個地排成一行,口有10個,Ο最少有幾個?最多呢?
五、總結。
師:這節課很快就結束了,回憶一下,你在這節課學到了哪些知識?
這些規律都經過我們的觀察分析、實驗驗證過?梢哉f,有規律的現象無處不在,只要我們善于觀察,就一定能發現更多規律,解決更多問題。
板書設計:
間隔排列(探索規律)
當兩種物體交替出現,也就是一個隔一個出現,在數學上稱作一一間隔,這樣的排列叫做一一間隔排列。
《間隔排列》教學設計 篇2
《間隔排列》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蘇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教材第78~79頁“間隔排列”。
教學目標:
1、通過合作探究,找到“兩種物體一一間隔排列,當兩端的物體相同時,兩端的物體數量比中間的多1;當兩端的物體不同時,兩種物體的數量相等!边@一規律。
2、能夠利用這一規律解釋生活中的現象,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3、學生經歷探索規律的過程,在動手操作,自主探索與交流合作中,掌握觀察、分析、比較的方法。
4、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的思想。培養學生發現與應用規律的積極性和好奇心以及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經歷一一間隔現象中簡單規律的探索過程。
教學難點:
初步體會和認識間隔排列的物體個數關系間的規律
教學過程:
一、圖片引入,揭示課題。
師:出示喜洋洋和灰太狼排列在一起的圖片,問學生排列有什么特點?你能猜出灰太狼后面的是誰嗎?指名生回答。并揭示課題。像這樣一個隔著一個排列,就叫間隔排列。(板書:間隔排列)師: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找一找間隔排列中的規律。
二、主動探究,發現規律。
談話:小兔們聽說我們今天要來找規律,已經在它們的花園里等著我們了,你們看,小兔的花園美不美啊?
1、研究排列特點
仔細看看圖上都有什么呀?他們是怎么排的呢?
。1)同學們說得很對,我們先來看一看活潑可愛的小兔和蘑菇是怎樣排列的?
生1:一個小兔一個蘑菇…… 師: 還有不同說法嗎?
生2:它們是一個接一個排的。
師:具體說說它們是怎樣一個接一個排的呢?(一只小兔一個蘑菇一只小兔一個蘑菇)也就是小兔和蘑菇是一個隔一個排的。
(2)說木樁和籬笆
師:剛才我們討論了小兔和蘑菇排列的特點,那么木樁和籬笆是怎樣排列的呢?
同桌互相交流一下。誰來說說。
。3)說夾子和手帕
師:夾子和手帕是怎么排列的呢?請誰來說
。4)比較三排物體在排列上有什么共同的特點。
結論:每排的兩種物體都是一一間隔排列。
如果學生說不出,就問:用今天剛學到的知識,可以怎么說。
2、研究個數規律
下面我們就來重點研究一一間隔排列中 兩種物體數量之間 有什么關系?
。1)請小朋友們拿出作業紙,數一數每種物體的數量并把表格填寫完整。核對數量。
。2)比較每排兩種物體的數量,你發現了什么? 四人小組討論討論。巡視。
師:誰來說說你們小組的發現。
生:小兔比蘑菇多1,木樁比籬笆多1,夾子比手帕多1。
蘑菇比小兔少1,籬笆比木樁少1,手帕比夾子少1。
師:經過比較,我們發現每排兩種物體的數量都相差1。
。3)為什么每排兩種物體的數量都相差1呢?要解開這個疑問,我們需要繼續研究。
剛才同學們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都很棒,老師還要來考考你們的動手能力。我們來給小兔分蘑菇吧,看看老師是怎么分的,把一只小兔和一個蘑菇圈起來看成一組,你們會分嗎?那老師就把分蘑菇的任務交給你們了。
分好了嗎? 在分蘑菇的過程中,你發現了什么?
生:最后一只小兔沒有分到,多了一只小兔,少了一個蘑菇……
師:是嗎?(不相信的語氣)老師也來分一分,真的是這樣,這就說明小兔比蘑菇多1。
請你用一一對應的方法把木樁和籬笆,夾子和手帕也分別一組一組地圈一圈,最后會怎樣?
師:我們先來看木樁和籬笆,最后怎么樣? 學生回答。
師:這就說明木樁比籬笆(多1)。
夾子和手帕呢?我們也一起來圈一圈,最后怎么樣?
師:這說明夾子比手帕多1。
師:通過剛才的研究我們知道了每排兩種物體的數量確實相差1。
(4)師:指著表格中的數據,可是為什么都是這些物體多1呢?
生可能回答:最后一只小兔沒有蘑菇了
師:也就是說排在最后的是什么?(小兔)排在最前的呢?(小兔)一頭一尾,也就是兩端都是小兔,在這種情況下,小兔比蘑菇多1。
師:木樁和籬笆這排物體兩端都是什么?(木樁)所以木樁比籬笆多1。
師:夾子和手帕這排物體誰多,為什么?(夾子多1,因為兩端都是夾子,所以夾子比手帕多1)
師:當兩端物體相同的時候,排在兩端的物體和排在中間的物體數量上有什么關系?
小結:當兩端物體相同的時候,排在兩端的物體比排在中間的物體多1。
(板書:兩端物體相同)
3、練習(核心問題:明確誰多,求的是多的還是少的,多1或少1)
(1)出示小兔蘑菇圖,師:這里有8只小兔7個蘑菇,如果接著往下排,一共20只小兔,還是每兩只小兔中間有一個蘑菇,一共有多少個蘑菇?
學生回答,說想法。
。2)出示夾子和手帕圖
再看,夾子和手帕。如果把20塊手帕像下面那樣夾在繩子上,一共需要( )個夾子。
學生回答,為什么?
師:同學們一定要仔細審題,要我們求的是排在兩端的物體還是排在中間的物體。
三、應用思想,拓展規律。
如果把□和○一個隔一個地排成一行,□有10個,○需要幾個?
自己先擺一擺,畫一畫
學生匯報,展示學生作業紙。
。1)□○□○□○□○□○□○□○□○□○□
□有10個,○有9個。
。2)○□○□○□○□○□○□○□○□○□○□○
□有10個,○有11個。
為什么第一種擺法○有9個,而第二種擺法○有11個?
A、師:○還有可能是幾個?有沒有可能○也是10個呢?這時候怎么排列呢?
同桌討論討論,并把你的想法畫出來。
B、這里還有一種擺法跟前兩種都不一樣,我們來看看
□○□○□○□○□○□○□○□○□○□○
□有10個,○有10個。
師:為什么像這樣排成一行,○與□的個數相等呢?(板書:相等)
如果也像剛才那樣將一個□和一個○看成一組(暫時圈一個圈),大家想想最后余下的是什么?(沒有多余)全圈。這也就說明了○與□的個數是相等的。
師:老師這還有一種擺法,和第三種差不多,出示:
○□○□○□○□○□○□○□○□○□○□
□有10個,○有10個。
師:為什么這兩種擺法,○的個數和□的個數是相等的呢?
師:兩端物體不同,兩種物體的數量是相等的。(板書:兩端物體不同)
師:□有10個,○最少幾個?最多有幾個?還可能是幾個?
師:在什么情況下,○比□少1?在什么情況下,○比□多1?在什么情況下,○和□數量相等呢?
小結:兩種物體一一間隔排列成一行,當兩端物體相同時,兩種物體數量相差1,并且是兩端物體比中間物體多1;當兩端物體不同時,兩種物體數量相等。
剛才我們研究的是一個隔一個排成一行,如果一個隔一個圍成一圈,出示
這時,數一數□有幾個?○有幾個?
仔細看,剪刀一剪,拉成直線,圍成一圈其實也就是兩端不同的情況,兩種物體數量相等,數學可真神奇!
四、聯系生活、感悟規律。
老師出示校園外的圖片,要求學生說說看到的一一間隔排列的現象。
黑色方塊和黃色方塊,紅蠟燭和白蠟燭,跨欄的欄桿和跑道,柱子和欄桿,屋檐上圓木頭和扁木頭,石柱和石桌。
瞧,人們把一一間隔排列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從而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五、回顧反思、交流體會。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你有哪些收獲?
數學來源于生活,可以說,生活中有規律的現象無處不在,只要我們善于觀察,就一定能發現更多規律,解決更多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