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兩篇》教案(精選15篇)
《短文兩篇》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以自主探究的學習方法為主,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探究精神;
2、認識讀書的益處;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3、學習比較閱讀的方法,了解議論文的常識;
4、培養學生搜集資料、處理信息的能力。
教學過程:
1、導人新課
2、讓一個學生朗讀全文,其余的同學一邊聽一邊思考:
、俦疚牡闹饕獌热菔鞘裁?
②這位同學讀得好在哪里?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
3、學生自讀《談讀書》主要內容。
。1)整體感知——本文的中心話題“讀書”,圍繞這一話題,談了些什么內容?
讀書益處:
①讀書要與經驗互補;
、谝v究讀書的方法;
、垡鶕煌男愿窈托枰霾煌倪x擇。
。ㄔ谛〗M討論之后,讓一部分學生在全班陳述討論結果,老師作點撥補充)
(2)自主、合作、探究
、倬x課文,在文中畫出有疑問的`語句、內容。
、诜中〗M討論解疑,匯總、對得不到解決的疑問,師生共同討論解決。
。3)進一步研討——找出文中你認為富有哲理的話,談談你對這句話的認識。(老師可引導學生談對“讀史使人明智……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這句話的理解,并模仿這一句式續寫幾句話。)
過渡:前文重點談讀書的益處,該怎樣讀書呢?有人說,讀書要“咬文嚼字”也有人說應“不求甚解”,你知道“不求甚解”該怎么理解嗎?看看馬南邨是怎樣理解的。
4、快速閱讀《不求甚解》,邊讀邊思考:
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義
5、學生自主提出有關的問題,分小組研討。
、佟昂米x書”和“不求甚解”有什么關系?
②肯定“不求甚解”的方法為什么要反對馬馬虎虎的態度?
、郾疚闹饕懻摿耸裁磫栴},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7、拓展訓練
學習《不求甚解》的寫法,對下列成語進行辯證分析,運用求異思維,口述新的立意。
①“見風使舵”新解
②“班門弄斧”辯
③“濫竿充數”辯
。鞔_:成語新解,重在從不同的角度去詮釋,劃清必要的界限,從正名人手,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緊密聯系實際,借題發揮,做到有感而發,有的放矢!耙婏L使舵”一詞,多用于那些不講原則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們賦予“風”以新的含義,喻指實際情況的變化或者規律,我們可以翻出新意;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掌握方向,采取相應的措施,推動社會主義的航船向前發展。這樣聯系現實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嗎?“班門弄斧”這個成語,可以從故事人手,翻出“不迷信權威,敢于向權威挑戰”的新意!盀E竿充數”這個成語,也可以從故事人手,翻出“濫竿之所以能充數,在于欣賞者的水平低下”的新意。)
8、討論比較。
兩篇文章在語言上的不同特點:
。1)《談讀書》語言風格平易流暢,靈活地穿插比喻、排比、類比的修辭手法,充分隨意的特點。
(2)《不求甚解》語言平易親切,娓娓而談,用語簡約,生動形象。
談談自己在學習兩篇短文前后的不同感受。
《短文兩篇》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把握文章內容。
2、學習舉例子、列數字等說明方法。
3、體會作者尊重事實和證據,嚴謹說明的科學精神。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把握文章內容。
2、學習舉例子、列數字等說明方法。
難點
學習比較閱讀。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播放電影《侏羅紀公園》片段,導入新課。
剛才,大家被奇特的想象和栩栩如生的畫面深深震撼了。恐龍,這個世界上最龐大的動物,為什么卻在6500萬年前滅絕了呢?恐龍化石又會告訴我們一些什么秘密呢?請看美國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學幻想小說家阿西莫夫是怎樣為我們揭開謎底的。(板書課題和作者)
二、整體感知
1、了解作者
阿西莫夫(1920—1992),美國科普作家、科幻小說家、文學評論家,美國科幻小說黃金時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著述頗豐,著述近500本,其中有100多部科幻小說。是本世紀最頂尖的科幻小說家之一。代表作有《基地》《銀河帝國三部曲》《新疆域》《我,機器人》《鋼窟》等。
2、文體知識
復習說明文知識。說明文是一種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客觀地說明事物或闡明事理的一種文體。說明的目的在于給人以知識。依據說明對象和說明目的的不同,說明文可分為事物說明文和事理說明文。
事理說明文的說明對象是某個抽象事理。將抽象事理的成因、關系、原理等說清楚,使讀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明白這個事理“為什么是這樣”是其主要目的。
3、積累字詞
。1)給加點的字注音。
骨骼(gé)鳥臀目(tún)漂移(piāo)地殼(qiào)
深淵(yuān)馱著(tuó)島嶼鏈(yǔliàn)兩棲(qī)
褶皺(zhězhòu)攜帶(xié)
。2)解釋下面詞語。
遺骸:遺留下來的骨骸。
褶皺:由于地殼運動,巖層受到擠壓而形成彎曲。
天衣無縫:神話傳說,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針線制作,沒有縫兒,比喻事物沒有一點破綻。
4、初步感知
快速閱讀課文,劃分層次并概括大意。
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引出說明內容——用一個科學觀點“在一個科學領域的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
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闡述說明內容——由恐龍化石在南極的發現說明“恐龍無處不有”,再由“恐龍無處不有”這一發現推究原因。
第三部分(15自然段):總結說明內容——以“南極恐龍化石的發現,為支持地殼在進行緩慢但又不可抗拒的運動這一理論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證據”結束全文。
三、局部探究
初步感知了課文內容,下面我們一起探究文章的說明順序、方法和語言。自主思考,小組合作,交流探究下面問題。
(一)理清說明順序。
1、作者是怎樣提出問題、尋找答案的?
提出問題:南極發現恐龍化石——恐龍并不適應南極的氣候——它們是如何越過大洋到另一個大陸去的。
尋找答案:是大陸在漂移而不是恐龍自己在遷移——提出大陸板塊構造理論——泛大陸形成時所有陸地似乎都處在熱帶和溫帶環境內,所以恐龍可以在泛大陸不同地區舒適的生活——后來泛大陸分裂成四部分——每一塊大陸都攜帶著自己的恐龍而去。
2、根據以上的分析,作者得出什么結論?
結論:“恐龍無處不有”是支持“板塊構造理論”的新的強有力的證據。
3、作者是按什么順序說明的?
提出問題——作出假設——推理論證——得出結論。作者在這里采用的是一種追本求源、由因到果的邏輯說明順序,重在說明事理,將抽象的科學知識,層層解剖,既嚴謹,又深入淺出,通俗易懂。
。ǘ┓治稣f明方法。
作者主要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進行說明的?用這種說明方法的作用是什么?
。1)舉例子。如,為了證明不僅南極大陸有恐龍化石這一說法,作者列舉“在地球的其他大陸上也都發現有恐龍化石”,“說明恐龍確實遍布于世界各地”;又如舉“南極也有自己的恐龍、兩棲動物和其他在恐龍時代繁盛的植物和動物”的事實,說明南極不止有恐龍化石,還有別的,說法嚴謹。
。2)列數字。如“在四十多億年的地球發展史中,泛大陸形成和分裂過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陸大約是在2、25億年前形成的。這個泛大陸存在了數百萬年后,又開始顯示出破裂的跡象”。
“大約在兩億年前,泛大陸分裂成四部分!
“印度向北移動,并且大約在5000萬年前與亞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馬拉雅山脈。”“到6500萬年以前,由于這樣或那樣的原因,所有的恐龍都滅絕了!
“大約經歷了一億年,氣候逐漸變冷,植物慢慢越來越稀少,動物種類和數量也大量減少!
“位于南極中心部位的南極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在南極。那里的冰有數英里厚,覆蓋著豐富的化石!
——運用大量的數據進行說明,給人以科學依據充分、準確可信的印象,有很強的說服力。
。ㄈ┢肺墩f明語言。
你能從文章中舉出體現說明語言周密、準確、簡明的例子嗎?
。1)語言周密。
“在一個科學領域的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
。2)語言準確。
①“一些板塊被拉開,而另一些則擠壓在一起,一個板塊也許會緩慢地向另一板塊下面俯沖。”
、凇八嘘懙厮坪醵继幵跓釒Ш蜏貛Лh境內,所以恐龍可以在泛大陸的不同地區舒適地生活!
③“大約經歷了一億年,氣候逐漸變冷,植物慢慢越來越稀少,動物的種類和數量也大量減少。氣候變得越來越寒冷,夏天短而且冷,最后成為冰天雪地!
。3)語言簡明。
“到6500萬年以前,由于這樣或那樣的原因,所有的恐龍都滅絕了,大陸也已完全分開!
。ㄋ模┵|疑問難。
學生就本節課中產生的疑問及未能解答的問題,向全班提出,師生回答,或教師點撥、引導學生進行探究。
四、總結拓展
1、總結回顧。
。1)回顧復習本課的基礎知識。
(2)總結:本文的說明對象是什么?按照什么順序進行說明的?主要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學生交流,師生點撥。
2、拓展思考。
恐龍化石的發現是屬于生物學,而板塊構造屬于地理學,科學家能從一個科學領域的發現中有新的發現,由科學家這種研究問題的方式,我們能得到哪些啟示?
師生交流。
五、作業設計
完成閱讀訓練中“課內閱讀”一。
六、板書設計
恐龍無處不有
阿西莫夫
南極發現恐龍化石“板塊構造理論”
說明順序:邏輯順序
說明方法:舉例子、打比方、作比較
說明語言:準確、周密、簡明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展示恐龍及恐龍滅絕的一些圖片。
恐龍原是地球上的龐然大物,曾“統治”地球達一億七千萬年之久,但這種生物消失了。它究竟是怎么滅絕的?
。▽W生交流,激起情趣)
恐龍滅絕的原因,可謂是眾說紛紜,至今仍然是科學的一個謎。今天我們來學習《被壓扁的沙子》,本文是破解此謎的一個觀點,看看能否讓人信服。
二、整體感知
閱讀課文,思考回答問題。
1、對于6500萬年前恐龍的滅絕,科學界存在著哪兩種對立的說法?各自的依據是什么?
2、作者在本文中說明恐龍是怎樣滅絕的?
答:
1、科學界對于恐龍在6500萬年遭遇滅頂之災,存在著的兩種對立的理論是:“撞擊說”和“火山說”。
“撞擊說”的依據:在一個6500萬年前形成的沉積物薄層中,發現了稀有金屬銥,它的含量異常豐富。一些人認為,這可能是一個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對地球撞擊的結果。這種撞擊也許深入到了地殼內部,引起火山噴發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許多塵埃進入了平流層中,結果造成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陽光無法抵達地球表面。這也許是導致包括所有恐龍在內的許多地球生物滅絕的原因。
“火山說”的依據:如果地球突然經歷了一個火山爆發期,許多火山大致同時噴發,那么也能造成一個足以使生物大量滅絕的巨大災難。
2、作者意在說明造成恐龍滅絕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動,而應該是撞擊。
三、局部探究
。ㄒ唬┎シ牛J真聆聽,然后小組合作探究問題。
1、在造成恐龍滅絕的原因中,作者為什么肯定“撞擊說”而否定“火山說”?
2、你能把作者的思路理清楚嗎?
思考,交流。
1、在作者看來,有論據驗證的理論才能成立。
作者對前蘇聯科學家的實驗研究成果進行了介紹:
。1)一立方英寸被壓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這種被壓扁的沙子因此被稱為“斯石英”。
(2)斯石英的原子之間結合得極為致密,在通常條件下,斯石英可以保持數百萬年。
(3)在一些地方已經發現了斯石英,而且有證據顯示,這些地區曾經受到過巨大隕石的撞擊。
。4)在進行過原子彈爆炸實驗的場地也發現了斯石英,它是由膨脹火球的巨大壓力形成的。
由(3)(4)兩例,作者認為斯石英也應該出現在壓力極高的地殼深處。
(5)火山活動地區至今沒有發現過斯石英。作者認為,地殼深處的斯石英可以通過火山噴發被攜帶到地表。然而,噴發溫度極高,巖石會被熔化,所以任何由火山攜帶而來的斯石英都被轉化為普通的二氧化硅。
由此作者斷定:斯石英出現的地方肯定發過撞擊。
。6)加上科學家又有新的發現:在巖層年齡為6500萬年的新墨西哥州拉頓地區的巖層中,檢驗到了斯石英存在的一種原子排列。
就這樣,作者最后確認,造成恐龍滅絕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動,而應該是撞擊。
2、作者以科學發現和科學實驗的成果為依據,層次清楚地說明了恐龍滅絕的原因是一個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對地球撞擊的結果。
行文思路:先提出問題,然后作出假設,經過推理論證之后,作出結論。第二篇短文是提出兩個假設,通過論證否定了其中的一個。而前篇短文由一個問題提出另一個問題。
3、作者在說明事理的過程中,其科學精神體現在哪里?
作者始終以科學發現和科學研究的成果為依據,進行科學的推理,層次清楚地說明,充分體現了其以事實為依據,尊重科學的精神。
(二)《恐龍無處不有》和《被壓扁的`沙子》比較閱讀。
本文與前一篇文章有什么異同之處?(可從說明內容、說明順序、說明方法、說明語言等方面選擇一兩個角度進行比較)
思考,交流。
1、說明內容:《恐龍無處不有》是從恐龍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來談大陸板塊的移動;《被壓扁的沙子》是從探尋恐龍滅絕的原因推斷是因為地球受到撞擊。
2、說明順序:兩篇文章采用的都是邏輯順序,重在說明事理,科學發現→觀點產生→科學研究→印證觀點。這是一種追本求源,由因到果的邏輯說明順序。
3、說明方法:都采用了多種說明方法。
首先都采用了舉例子:《恐龍無處不有》列舉“在地球的其他大陸上也都發現有恐龍化石”,說明“恐龍確實遍布于世界各地”;舉“南極也有自己的恐龍、兩棲動物和其他在恐龍時代繁盛的植物和動物”說明南極不止有恐龍化石,還有別的!侗粔罕獾纳匙印分信e“斯石英與金剛石”,“新墨西哥州拉頓地區的巖石”證明斯石英是由撞擊產生的巨大壓力形成的,從而得出“恐龍的滅絕是撞擊造成的”。
其次都采用了作比較:《恐龍無處不有》中將南極的恐龍的命運與其他大陸的恐龍進行比較。而《被壓扁的沙子》則是運用了“一立方英寸被壓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的比較方法來說明斯石英與普通沙子的區別。
除此以外,還有“打比方”“列數字”“作詮釋”等說明方法的運用。
4、說明語言:準確簡練,淺顯易懂,幽默風趣。
。ㄈ┵|疑問難。
學生就本節課中產生的疑問及未能解答的問題,向全班提出,師生回答,或教師點撥、引導學生進行探究。
四、總結拓展
1、播放,認真觀看,總結回顧本課所學。
本文通過探究斯石英的形成原因及其性質,探究了6500萬年前恐龍滅絕的原因,證明了“撞擊說”的正確性。文章邏輯嚴謹,說理充分,是運用科學發現相互佐證來進行科學探究的又一杰作,表現了作者豐富的科學知識、敏銳的科學眼力以及深入探索的精神。
2、拓展:你認同作者的觀點嗎?如果不認同,請說說你的觀點,并說明理由。
學生交流。
五、作業設計
1、搜集有關恐龍的資料,豐富知識。
2、這幾年來,你覺得周圍的環境有了哪些變化?原因是什么?以“我周圍的環境”為話題,寫一篇事理說明文,題目自擬。不少于600字。
六、板書設計
被壓扁的沙子
阿西莫夫
撞擊說
恐龍滅絕的原因
火山說
斯石英分布情況支持了“撞擊說”
說明順序:邏輯順序
說明方法:舉例子、作比較
說明語言:準確簡練、淺顯易懂、幽默風趣
《短文兩篇》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
1.短文兩篇所說明的研究成果。
2.理清說明的順序。體會簡練、縝密、生動的語言。
3.不同領域的科學發現可以互相啟發,從而發現新的論據或得出新的結論。
過程與方法
1.廣泛閱讀科普文章,開闊視野,增長知識。
2.學會從不同角度對所觀察到的自然現象進行思考。
情感態度價值觀
增強學生的科學意識,培養學生多角度看問題的能力
重點難點
1.了解兩篇短文所說明的事理,說明的順序、方法。
2.科學需要大膽的推測,合理的想像,合乎邏輯的分析、求證。
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導語
2.檢查預習
遺骸(hái):遺留下來的骨骸。
蟾蜍(chánchá):一種兩棲動物,體表有許多疙瘩,內有毒腺,俗稱癩蛤蟆。
褶皺(zhězhòu):由于地殼運動,巖層受到擠壓而形成的彎曲。
追溯(sù):逆流而上,向江河發源地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來。
天衣無縫:神話傳說中,仙女穿的仙衣,不用針線制作,沒有縫兒。比喻事物沒有一點漏洞。
二、學習《恐龍無處不在》
1.在南極及其他大陸上都發現了恐龍化石,作者首先想到了什么?
明確:這說明恐龍確實遍布于世界各地。
2.恐龍能在今天的南極地區生存嗎?為什么?作者經過分析思考得出了什么答案?
交流后明確:不能。因為南極地區非常寒冷,而恐龍不適應寒冷的氣候。作者得出的答案是:是大陸在漂移而不是恐龍自己在遷移。
3.大陸在漂移是“板塊構造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鞍鍓K構造理論”能解開恐龍無處不有之謎嗎?為什么?
交流后明確:能解開。板塊構造理論認為:在四十多億年的地球發展史中,泛大陸形成和分裂過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陸大約是在2.25億年前形成,早期恐龍在那時已經開始出現,并且有機會分散到泛大陸的各個地方。所有陸地似乎都處在熱帶和溫帶環境內,所以恐龍可以在泛大陸的不同地區生活。后來泛大陸分裂成四部分,這些大陸經過不斷地漂移,逐漸形成了今天大陸的樣子。這些大陸在分離時都攜帶著自己的恐龍而去,所以今天在地球的各個大陸都有恐龍化石。
4.經過以上層層分析,作者得出了什么結論?
結論:南極洲恐龍化石的發現,為支持地殼在進行緩慢但有不可抗拒運動這一理論提供了另一個強有力的證據。
5.課文標題是《恐龍無處不在》,那么它的說明對象是否就是恐龍呢?
明確:作者談恐龍的滅絕,談到恐龍化石無處不在,是為了證明另一項科學理論——板塊構造理論的正確
教師補充:1912年的一天,德國氣象學家魏格納因病躺在床上。當他把目光移到墻上那張已看過千百遍的世界地圖上時,突然產生了一個新奇的想法:為什么地圖上南美洲巴西亞馬孫河口突出的一塊大陸,同非洲喀麥隆海岸凹陷進去的部分,形狀竟會如此相似?為什么沿北美洲的東海岸到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的凹形地帶,與歐洲西海岸到非洲西海岸的`凸形大陸,竟會如此吻合呢?難道這幾塊大陸原來曾連在一起,后來才分離開來的嗎?
魏格納被這個奇妙的想法激動得幾天沒有睡好覺。他把地圖上所有的陸塊都進行了比較研究,結果發現它們的海岸線都能較好地吻合在一起。后來,他經過多方面的研究、求證,大膽地提出了轟動世界科學的著名學說——大陸漂移假說。
6.理清文章結構
一、(1-1):用一個科學觀點——“一個科學領域的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引出說明內容。
二、(2-14):闡述說明內容——由恐龍化石在南極的發現說明“恐龍無處不在”,再由“恐龍無處不在”這一發現推究原因。
三、(15-15):以“南極恐龍化石的發現,為支持地殼在進行緩慢但又不可抗拒的運動這一理論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證據”總結說明內容,結束全文。
本文在說明“大陸漂移”:是恐龍無處不在的原因這一主體內容時,詮釋了“板塊構造”理論,還用一個生動的比喻,“板塊背上馱著許多大陸,當板塊向一個或另一個方向運動時,大陸也隨之一起運動”,將“板塊構造”形象化地說明出來,板塊聚散的科學原理也就通俗易懂了。
7.作者在這里采用的是邏輯順序,重在說明事理,將抽象的科學知識,層層解剖,既嚴謹,又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恐龍的滅絕)生物學——(板塊構造理論)地質學,道理正如課文第一段所說:“在一個科學領域的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
8.說明方法:列數字、舉例子
9.語言特點
、僮髡咴谛形闹蟹旁诶ㄌ柪锏难a充說明文字:見研討與練習二。
②課文中多處使用了設問句。這樣既將中心內容一步步推出,又使讀者感到非常親切。
“恐龍如何能在南極地區生存呢?”引出恐龍如何到另一個大陸的問題。
“恐龍不可能在每一塊大陸上生存,那么它們是如何越過大洋到另一個大陸上去的呢?”引出板塊構造理論。
③采用了打比方的方法,使得語言既生動形象又明白如話。
如“位于南極中心部位的南極洲是全球的大冰箱”一句,形象地說明了南極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極洲在地球中的位置。又如:“板塊背上馱著許多大陸,當板塊向一個或另一個方向運動時,大陸也隨之一起運動!狈浅P蜗罂筛小
8.總結擴展
科學家能從一個科學領域的發現中產生聯想,經過懷疑、推測、研究、論證之后有新的發現。對我們的啟示:一個科學領域的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善于多角度思考問題,以培養自己的創新能力。
9.布置作業
借閱有關資料,或看有關科幻影片,了解一下恐龍的世界。
《短文兩篇》教案 篇4
一.教學目標
。ㄒ唬┲R教學點
1.注意下列加粗字的讀音和意思
辯斗 盤盂 滄滄涼涼 探湯 嗟來之食 機杼 稽廢時日 懿德
2.了解文學常識知識。
(二)能力訓練點
1.培養學生流利地朗讀古文的能力,并達到熟讀成誦。
2.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分析理解每篇故事所深含的道理。
。ㄈ┑掠凉B透點
1.學習古人探求自然,大膽質疑和務實的精神。
2.啟發學生注重品德的修養,要潔身自愛。
(四)美育滲透點
1.引導學生體會《兩小兒辯日》中所體現的古代勞動人民認識自然,探求真理、敢于思考,大膽質疑的求真美。
2.《樂羊子妻》中所體現的樂羊子妻的廉潔正其與才識過人的質樸美、人格美。
二.學法引導
1.這兩則故事生動活潑,又蘊含著深刻的道理。教學中,可以先利用注釋和工具書掃清字詞障礙,然后在加強誦讀訓練的同時,可以指導學生復述故事,并結合練習一、二引導學生進行討論,以加深對內容的理解。討論時,學生可能會從不同角度有不同的理解,只要言之有據,言之成理,就給予肯定,這樣可以開闊學生的思路,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2.對文中涉及的有關科學常識、歷史典故等,學生可以自己搜集資料,課堂交流;教師也可將教參提供的有關材料印發給學生。
3.掌握“東游、故、去、車蓋、盤孟、嗟來之食、跪、感其言”等詞語的意思。
三.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是朗讀短文,并理解每篇故事所深含的道理?梢灾笇W生在熟讀基礎上復述故事情節,同時指出自己對此事的看法。
2.難點是《兩小兒辯日》的思想內涵。
可將短文中三者的言行與復雜的科學知識作比較,體會古人對知識的執著探索精神。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1.課文朗讀錄音朗讀磁帶及錄音機。
2.投影儀及作者作品介紹膠片。
3.文中涉及的科學常識、歷史典故打印材料。
4.學生制作生字新詞和重點句子卡片,課堂交流。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指導學生反復朗讀文章。
2.引導學生自行疏通文章,達到能夠復述的程度。
3.在對故事內容加深理解的同時,引導學生闡述故事所說明的道理。
七.教學步驟
導語
同學們都知道,我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祖先留給我們許多文化遺產,為了繼承、發揚這些古代的文化遺產中的精華,就要求同學們學好文言知識。今天我們所讀的文言短文即是融知識性、趣味性與哲理性于一體的典范之作。好,下面我就先來考考大家:每天東升西落的太陽是早晨離我們近呢?還是中午離我們近呢?要想弄清楚這個問題需要復雜的科學知識,那么兩千多年前的古人是怎樣看待這個問題的呢?讓我們一起來閱讀文章。
。ㄒ唬┟鞔_目標
1.文學常識及字詞讀音。
2.熟讀理解文章。
3.分析每篇故事所深含的道理。
。ǘ┱w感知
1.分別范讀,或放課文錄音,給學生掃清生率障礙
盂(yú)、稽(jī)、懿(yì))、杼(zhù)
2.文學常識
。1)《列子》
相傳為列御寇的論集。列御寇,戰國時鄭國人,《列子》共8篇,其中保存了許多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說,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把人憂天等,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2)《后漢書》
東漢紀傳體歷史著作,南朝范曄撰,本書是他根據前人撰述的幾十種有關東漢的歷史著作,歸納總結而成,自成一家,人們將它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合稱為:“前四史”,是研究東漢歷史的重要資料。
。ㄈ┲攸c、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學習《兩小兒辯日》
。1)請同學們自讀文章,對照課后注釋流通文章意思。(注意幾個詞 辯、斗、滄、湯、為)
。2)請一位同學來串講文章,其他人給文章分段
第一部分(1段)孔子路遇兩小兒辯日。(起因)。
第二部分(2—5段)雙方各持己見展開爭論。(經過)
第三部分(6—7段)孔子不能決斷誰是誰非。(結果)
(3)兩小兒觀點相反,各自依據是什么?
明確并繼續提問(一兒認為日出時離人近,日中離人遠,根據形狀大小來判斷的;一兒認為日出時離人遠,日中離人近,根據溫度來判斷的),二人的爭執雖都不正確(早晨太陽大是人眼的一種錯覺,中午溫度高是由于太陽直射),但是這一行為表現了兩千多年前的古人怎樣的精神?
人的感覺與太陽離地球的遠近是兩小兒爭論的話題,這是個比較復雜的問題,涉及知識面很廣,古人不可能完全給予解釋。但他們發現了這種自然現象,并努力尋求正確答案,這種獨立思考,探求真理的精神確是難能可貴的。
學習《樂羊子妻》
。1)學生自讀文章,疏通文意(注意遺、捐、趨、引、累、稽、亡(同無)、懿(yì)
。2)這是一篇人物傳記,為了表現人物的優秀品質作者共選取了幾件事?
兩件,樂羊子的妻子用“不飲盜泉之水”,“不食嗟來之食”的典故勸諫丈夫改正行路拾遺的污行;樂羊子妻以織為喻,規勸丈夫積學求知。
(3)通過這兩件事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樂羊子妻規勸丈夫拾金不昧和積學求知,贊揚了樂羊子妻的高尚品德,啟示讀者注重品德的修養,要潔身自愛。
。ㄋ模┛偨Y、擴展
通過本課學習,希望同學們能夠掌握一些自學文言文的知識,這樣不僅能過游于古典文學的海洋,而且能汲取營養,學習古人的優秀品質。
。ㄎ澹┎贾米鳂I
熟讀背誦課文,復習重點文言實詞的讀音和意思。
《短文兩篇》教案 篇5
[教學設想]
針對本次論壇主題“外國文學作品教學”,本文教學意在探討如何閱讀西方隨筆,如何從這類文章中汲取精華,學會理性的思考問題,理性的表達見解。
相對中國傳統的散文而言,西方的隨筆更富于理性,《短文三篇》所選的三篇:蒙田的《熱愛生命》、帕斯卡爾的《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富爾格姆的《信條》,都能體現這一特點。由于文章表達的都是作者對生命、生活等問題的思考和看法,內容學生并不難理解,而且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此時也已達到一定的水平,對此類文章也是有興趣的,但他們閱讀的思維習慣還不適應這種內在邏輯性很強的作品。因此本文教學主要抓住理解西方隨筆的內在邏輯性這一方面,并試著運用這種邏輯思維方式來思考和表達問題。
[教學目標]
1.了解西方隨筆的文體特點,以及文章豐富的文化內涵。
2.學會分析西方隨筆的說理思路,理解其內在邏輯性。
3.嘗試用西方的邏輯思維方式來思考和表達問題。
[教學重難點]
理解西方隨筆富于理性的特點,嘗試用西方的邏輯思維方式來思考和表達問題。
[教學工具]多媒體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回味中國傳統隨筆
1、教師導入:生活中經常會遇到些讓我們或悲或喜、或怨或樂的事,尤其到了同學們愛思考,愛思想的年齡,這些事難免會引發我們對生活乃至生命的或淺或深的思考,但不知大家會不會樂于“意之所之,隨即記錄”呢?(出示投影:“意之所之,隨即記錄”隨筆簡介:在我國,最早給隨筆下定義的是南宋人洪邁。他所謂的“意之所之,隨即記錄”,“縱意而談,涉筆成趣”準確地概括出了隨筆的主要特點。洪邁在《容齋隨筆》的卷首中說:“予老去習懶,讀書不多,意之所之,隨即記錄,囚其后先,無復詮次,故目之曰“隨筆”。)隨筆這一充滿智性、自由、質樸的文體承載與傳遞著一個時代的思想,當我們捧讀這些優秀的作品時,會給我們以人生的感悟與啟迪。
2、回味中國傳統隨筆:
。1)教師出示《湖心亭看雪》,學生自由品讀。
(2)教師提出問題:張岱“隨即記錄”這篇短文“意”在哪里呢?他是如何表“意”的?
這篇隨筆(小品)融敘事、寫景、抒情于一爐,淡淡寫來,情致深長,而全文連標點在內還不到二百字。白描手法,簡練筆墨,勾勒了大雪后西湖美景。其意不在雪景,卻在情致,排遣孤悶,一洗俗氣。張岱不矯情,不做作,不勉強,率性而為,縱情山水,以此表達自己對生命、生活的思考,表現出超凡脫俗的精神品質,遺世獨立的個性趨向。
同樣是對生命、生活的體驗感悟,蒙田、帕斯卡爾、富爾格姆這三位西方作家又是如何來詮釋的呢?讓我們一起走進《短文三篇》,讀一讀,談一談。(出示《短文三篇》)
二、品讀課文感悟西方隨筆特點
1、學生選出最有感悟的語句,讀一讀,談一談。
2、學生找出每篇最能體現作者思想的語句,談談理解。
教師明確:
《熱愛生命》
“生之本質在于死。”“樂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惱!
作為個體生命的存在,都是短暫的、有限的,總是要死亡的,是人人所不能避免的`。這句話從生命的終極歸宿上來看待生命,由此引出珍惜生命的話題。
珍惜生命,熱愛生命,認真而充實地生活,善于享受生活中各種快樂的人就感到死而無憾,就不感到死的苦惱了。如果一輩子懶散拖沓,萎靡不振,不能積極樂觀地對待生活,留有好多遺憾,臨死時必然感到苦惱。從哲學上說,人在追求自己的生命價值時可以超越死亡。在人類的歷史上,飲鴆的蘇格拉底,自沉汨羅的屈原,斷頭臺上的譚嗣同,這些著名人物都把個體的“小我”融會于人類的“大我”之中,實現了人的生命的自我超越。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
“人只不過是一根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
作者將“人”比作“葦草”,形象地指出人是脆弱而不堪一擊的(這是就肉體、物質一面而言的)。接著作者轉折一筆在“葦草”這個喻體前加了“能思想”的修飾語,強調由于有思想,人就比宇宙還高貴,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對他所具有的優勢”,從而指出人要“努力地好好思想”。
《信條》
“智慧并不在高等學府的大山頂上,倒是出自主日學校里孩子們玩的沙灘中。”
“當你們出門,到世界上去走走,要注意來往車輛,手拉手,緊挨一起。”“當你們出門,到世界上去走走,最好還是手拉手,緊挨一起!
“怎樣生活、怎樣做事和怎樣為人”是個容量很大的題目,作者卻把復雜問題簡單化,他舉重若輕地以開列“信條”的方式來大題小做,見微知著。這些“信條”不僅適用于幼兒園,而且適用于家庭、社會;不僅適用于孩提時代,也適用于成年時期;人們在生活中,實際上只需要遵守那些在幼兒園里就學過的最基本的規則。作者誠懇地呼吁人們都來積極主動地實踐這些充滿人性光芒的忠告。
3、學生討論分析這些語句如何集中體現作者的思想。
。ǔ鍪局匾Z句)板書:
板書:辨證
“度日”:死對比生:熱愛
“葦草”:弱對比強:思想
比喻
“信條”:小引用大:踐行
理性
教師總結:這些閃爍著理性的光芒的語句給了我們深刻的啟迪:當我們懂得了死與生的關系時,我們會更加熱愛生命;當我們知曉了人如葦草一般脆弱,但有了思想我們變得高貴而強大時,我們看到了思想對于生命的意義;當我們明白度過一生靠的居然是在幼兒園里學到的那些信條時,我們不禁感慨看似簡單的信條中包含了多少永恒!這些都是由作者運用辨證統一的思想找到矛盾的對立統一點,從而在我們尋常所見中敏銳地捕捉到并加以挖掘出的!
4、師生共同朗讀重要語句,再次感受西方隨筆的理性。
三、拓展延伸理性演繹“湖心亭看雪”
1、對比中西方隨筆特點,借鑒西方隨筆的理性思維。
學生對比《短文三篇》與《湖心亭看雪》,比較中西方隨筆的不同。
學生發言、討論,教師明確:(出示投影)
中國傳統隨筆大多篇幅短小,抒寫自由,一般借景、借事抒情議論,含蓄雋永,質樸自然。西方作家的個性張揚外露,因而隨筆更敢于坦露作者的內心,更注重表達作者的個性,相比較中國傳統隨筆,他們較少描寫、敘述,而注重說理、議論、思辨、哲理,主要功能是啟人心智,引人深思,給人啟迪。
2、運用理性的思維方式,以《湖心亭看雪》為題材,寫一篇小短文。
教師引導: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更感性,如果我們能學習并試著運用西方理性的思維方式,是否可以更豐富我們的閱讀和表達呢?(出示投影:理性演繹“湖心亭看雪”)
例:“粟米”:渺小對比偉大
比喻
《人是一粒癡情的粟米》
“癡”:寂寥對比美麗
《美麗常在寂寥中》
四、課堂總結閱讀更多經典隨筆
1、學生小結課堂學習的收獲。
蒙田《隨筆集》和《培根人生論》《帕斯卡爾思想錄》一同被譽為歐洲近代哲理散文的三大經典,在世界文學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2、教師總結:思想是人類意識的沉潛與澄濾,她以穿越時空的魅力,承傳、延續、醞釀著人類的文明進程。今天的文明與進步,是人類歷史無數思想者智慧與成果的結晶。
《短文兩篇》教案 篇6
教學設計:
創意說明:誦讀較之一般朗讀,更有助于積累素材培養語感,在誦讀中體現聲律氣韻,體味文意文采,進而領悟情感旨趣,它是學習文言文的好方法。教師如能多角度多形式靈活的引導學生誦讀,文言文的教與學勢必呈現新氣象。
教學步驟:
一導入,簡介作品。
二對照注釋讀,讀準讀順。
三設疑式讀,初知解疑。
默讀,隨時提出詞句理解中的疑問,同學間互相解答。教師點撥重要詞句。
四翻譯式讀,理解內容。
同桌合作,讀原文,將譯文,或說譯文,對應讀原文,要求逐字逐句的讀講。
五講故事式讀,體味情趣。
兩篇短文,故事性強,適于以講故事的口氣讀?芍该吓_,以讀代講,語氣語調語速要似講故事。
六想象式讀,認識人物。
可拓展的想象點:1夸父的外形夸父口渴之態,夸父飲河渭的模樣,手杖化為鄧林之景———————2兩小兒對話的'表情孔子被笑后的神態辯斗的氣氛——————
七刪減式讀,思考道理。
教師刪棄其杖,化為鄧林和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兩句范讀,引導對比原文,思考夸父的精神及兩小兒孔子的故事給我們的啟示。
八對比式讀,深化理解。
比較兩文:1各用一句話概括內容。
2各用一句話評價人物。
3各用一句話闡明主題。
4各用一句話表述人物刻畫的方式。
5用一句話述說讀后的共同感受。
九自由誦讀,竟背《夸父逐日》。
《短文兩篇》教案 篇7
《敬畏生命》一文通過寫作者看到樹本飄送種子的現象,受到震撼、折服,贊揚了那種頑強不屈的生命力,同時也告訴人們面對生活要勇于奮斗,重要的是奮斗的歷程,而非最后的結果。
《熱愛生命》一文通過寫作者對生命的感悟,告訴我們應當熱愛生活,努力使自己的生命活得更有意義,更有價值。
兩篇短文一重抒情,一重說理,然而主旨是相通的,都是談的有關生命的問題,語言內涵豐富。
盡量使內容具體化
以前所學的課文內容比較實際,這兩篇課文談的都是比較抽象的東西,在教學過程中要盡可能地使之具體化,不要泛泛空談。
可以從這樣幾個角度切入課文
一是反復朗讀,通過朗讀,熟悉課文,熟悉語句,并在朗讀中體味文章中蘊含著的作者感情和說理力量。
二是從文章標題入手,理解從“敬畏生命”到“熱愛生命”的含義。“敬畏”的本義是又敬重又害怕,本文“敬畏”所表達的是一種敬重、折服、贊嘆的感情,“敬畏生命”是為生命的力量和精神所折服,并發出由衷的感慨和贊美!盁釔邸钡囊馑际菬崃业貝郏驗樽髡呱羁痰卣J識到生的本質,所以他才會熱烈地愛著生命,全身心地投入生命,創造生命。
三是抓住重要語句,結合上下文的意思,通過思考、討論,理解這些語句的含義。或者在老師的點撥下,用自己的話說出句子的含義。
四是將兩文進行比較閱讀,總括兩文的異同。首先看思想內容,比較兩篇文章中心內容的側重點有什么不同,“敬畏生命”敬畏的是什么?“熱愛生命”熱愛的是什么?“敬畏”與“熱愛”的相同與區別在哪里?其次看文章形式,比較兩文的表達方式有何不同!毒次飞分卦谑闱椋窃鯓邮闱榈模俊稛釔凵分卦谡f理,是怎樣說理的?
可以圍繞爭論進行教學
這兩篇課文有些內容可能引起爭論,如生命“不計成本的投資”“生的本質在于死”“生活樂趣的`大小是隨著我們對生活的關心程度而定的”,可以圍繞這些爭論進行教學,不必面面俱到。
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生命意識的教育,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要通過教學培養學生的生命意識,引導他們建立正確的生命觀、價值觀。
教學設計示例
一、教學目標
。ㄒ唬┲R教學點
1.積累掌握下列詞語,并給加粗的字注音。
纖維 折服 奢侈 蔚然 哲人 豐盈 驚心動魄 躁動不安 稍縱即逝
2.能體會《敬畏生命》中充滿感情的敘述和作者對于生命的深層感悟。
3.了解《熱愛生命》的作者蒙田,理解體會他對生命的本質和生命的意義的闡釋。
4.對兩篇文章進行比較學習。
(二)能力訓練點
1.通過多讀、多思考,訓練學生閱讀散文的能力。
2.找出一些關鍵句子,讓同學們理解討論,各抒己見。
3.熟讀兩篇短文并按要求背誦《熱愛生命》的第二段。
(三)德育滲透點
通過學習這兩篇散文,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熱愛生命、珍視生命,認真把握好每一天。
(四)美育滲透點
感受樹木繁殖生命的偉大,接受自然美的熏陶;領悟作者珍惜生命的情操美以及表現出來的智慧美。
二、學法引導
運用朗讀感悟的方法理解兩篇文章的內容,再通過比較法將文章共同學習,加深理解。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ㄒ唬┲攸c、難點
準確理解把握兩位作者在文章中表達出來的對生命的認識和理解。
(二)疑點
“糊涂人的一生枯燥無味,躁動不安,卻將全部希望寄托于來世”這句引用引自哪里?
。ㄈ┙鉀Q辦法
讓學生多聯系自己生活中所能感知的生命現象來理解把握課文。
《短文兩篇》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了解科技說明文的特點及本文,層次分明地說明事物的邏輯順序。
2、比較兩文,明確不同領域的科學發現互相啟發,發現新的論據或結論
3、把握的說明對象,培養愛好科學、主動探尋自然奧秘的精神。
【教學重點】
了解兩篇短文所說明的事理,說明的順序、方法。
【教學難點】
不同領域的科學發現可以互相啟發,從而發現新的論據或得出新的結論。
【導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放映《侏羅紀公園》的片斷,請學生思索:
恐龍是這個世界上最龐大的動物,曾是地球上的霸主,但在6500萬年前它們卻突然滅絕了,為什么?流傳至今的恐龍石又告訴我們什么?
二、感知課文
1.朗讀題目,談談你讀過題目會有什么樣的結論?
設計此環節,在于引導學生思索本文寫作特色,由于說明問題不同,說明的角度也會不同,提醒學生在朗讀時關注這個問題,帶著問題進行閱讀。
2.快速朗讀課文,歸納主要內容。
明確:《恐龍無處不在》的內容:依據在南極發現恐龍化石的事實,佐證了大地漂移假說。
《被壓扁的沙子》的內容:通過對“被壓扁的沙子”的反思,證明外星撞擊導致恐龍滅絕的原因。
3.這兩篇短文各是怎樣介紹相關內容?
明確:《恐龍無處不在》,提出說明主旨、不同領域的科學發現可以互相啟發,總領全文。然后用恐龍化石在各地發現的事實,闡釋對大地漂移假說的證明,用具體事例證明主旨。最后總結恐龍化石的發現對大陸漂移假說提供了證據。
《被壓扁的沙子》先提出問題,提出了“撞擊說”和“火山說”兩種觀點;然后具體分析論證,用事實從正反兩方面分析;最后得出結論,撞擊造成恐龍滅絕。
。ㄔO計此環節的目的在于訓練學生把握結構的能力,能夠有目的地篩選信息,并加以概括的閱讀能力,為后文比較兩篇作了鋪墊。)
三、深入探究
這兩篇都談到了恐龍的滅絕,但在中所“扮的角色”不同。
明確:第一篇中,談到恐龍滅絕的歷史,談到它的化石無處不在,是為了證明另一個科學理論(“板塊構造”理論)的正確,第二篇,恐龍的滅絕成為了探討的主題,“被壓扁的沙子”則成了證據。
四、品味精彩
這兩篇短文以“恐龍”為話題,卻談論了兩個頗有深意的科普知識,讀后卻認為這些蘊藏其中的深奧抽象的理論說得淺顯易懂,著實讓人興致盎然,你說說這兩篇有何出彩點,作家用了什么妙招?依據文本說明(可以說明順序、語言、方法、角度等方面入手)。
明確:
1.專業術語用平實語言具體詮釋,說理深入淺出,深奧難懂的專業術語出現頻率低。
2.借助邏輯順序,重在說理,把抽象的科學知識層層剖析,語言嚴謹,道理易懂。
3.說明方法多樣,使說明對象闡釋的更明白。
4.阿西莫夫素以駕馭語言和概念的能力著稱。本文說明語言簡練,淺顯易懂。
5.試結合上下文,說說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號里的下列補充說明文字有何作用。
五、悟出真味
“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在一個科學領域的新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這一句話對你有什么啟迪嗎?
明確:具有豐富的想象力,腳踏實地的研究態度,學科之間交織、融合,要有所收獲必須有廣博的知識。
。ㄟ@一環節以小組討論形式進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科學態度,體會科研思想,加強體驗并獲得思想上的啟迪。)
六、探究拓展
走進圖書室,網上沖浪,搜尋更多的有關“恐龍”的新的科研成果,辦一期“恐龍情報站”的手抄報。
。ㄔO計這一環節,讓學生學會從不同渠道搜集信息,培養他們觀察、探究的科學精神,將學生熱情延伸到課外,鼓勵他們運用一切資源學習語文。)
《短文兩篇》教案 篇9
一、字詞天地:
不休:不停止。
銥( ):一種稀有金屬,銀白色,質硬而脆,化學性質穩定。
潮汐( ):通常指由于月球和太陽的引力而產生的水位定期漲落的自然現象。這里特指海潮。
塵埃( ):塵土。
抵( )達:到達。
劫( )難:災難,災禍。
致密:細致精密。
排斥( ):不相容、使離開或不使進入。
趨( )勢:事物發展的動向。
隕( )石:含石質較多或全部是石質的隕星。
膨( )脹( ):由于溫度升高或其他因素,物體的長度增加或體積增大。
追溯( ):比喻探索事物的由來。
二、主題歸納:
這篇事理說明文,通過對“被壓扁的沙子”的產生、分布和特定等的介紹,證明了外星撞擊地球導致恐龍滅絕的觀點,表明不同領域的科學發現可以互相啟發,從而發現新的論據或得出新的結論。
三、課內達標練習:
1下列加點字的注音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B)
A、潮汐(xī) 劫難(jué) 遺骸(hái)
B、褶皺(zhě) 深淵(yuān) 衍射(yǎn)
C、隕落(yǔn) 地殼(ké) 追溯(sù)
D彗星(huì) 兩棲(xī) 排斥(chì)
2、下列句中加點詞語不能用括號內詞語替換的一組是(C)
A大約經歷(經過)了一億年。
B隨著時間的流逝(消失),北美又與亞洲和歐洲分開。
C這些生物的命運比其他同類要悲慘(悲壯)得多。(悲慘:處境或遭遇極其痛苦,令人傷心。悲壯:悲哀而壯烈。)
D以色列對加沙地區發動的防御盾牌行動對平民來說是一場無法躲過的劫難(災難)。
3、填空。
《阿西莫夫短文兩篇》是選自美國作家阿西莫夫的作品,兩篇文章同為科普作品。一篇依據在南極發現恐龍化石的事實,佐證了大陸漂移假說;一篇通過對“被壓扁的沙子”的研究,證明了外星體撞擊地球導致恐龍滅絕。這表明,思考問題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結論也不同。
4、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說明方法。
。1)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極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羅斯島發現了一些骨骼化石。(舉例子)
(2)位于南極中心部位的南極洲是全球的大冰箱。(打比方)
。3)如果在850℃的溫度下把斯石英加熱30分鐘,它將變為普通沙子。(列數字)
5、分析下列句中加點詞是如何體現說明文語言特點的。
(1)“板塊構造”理論很快為地質界幾乎所有的問題提供了答案。
“幾乎”是“十分接近差不多”的意思,說明“板塊構造”理論解決了地質界的大部分問題,仍然有業疑難問題無從解決。由此可以體會到說明文語言的嚴謹與準確,符合事實。
。2) 所有陸地似乎都處在熱帶和溫帶環境內。
“似乎”是“仿佛、好像”的意思,在這里表推測,因為此處所涉及的問題本身就是一種假想。如果沒有“似乎”一詞,就表示十分了解當時恐龍所生活的環境,與事實不符,違背了說明文語言準確性的特點。
解析:先解釋詞語,然后分析其在句中對說明事物所起的作用。
6、品讀課內語段,回答問題。
幾十年前,人們發現地殼是由一些緊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緩慢運動的大板塊構成的'。一些板塊被拉開,而另一些則擠壓在一起,一個板塊也許會緩慢地向另一板塊下面俯沖……
可以這樣比喻,板塊背上馱著許多大陸,當板塊向一個或另一個方向運動時,大陸也隨之一起運動!鞍鍓K背上馱著許多大陸”中加點的“馱”字換成“背”或“扛”可以嗎?為什么?
不可以。因為“馱”是指“負載”著許多大陸。“背”“扛”指承擔著東西,不能準確地說明大陸漂移的情況。
解析:結合句意分析“馱”“背”“扛”的表達效果,進而確定是否可換。
7、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C )
A、駐足 制裁 因地制宜 張惶失措(皇)
B、肅穆 瑣屑 天衣無縫 物竟天擇(競)
C、追測 帷幕 大庭廣眾 無動于衷
D、推崇 顛沛 日薄西山 世外桃園(源)
8、下列句子中加點的成語使用不當的一項是(C)
A、警察的計劃是天衣無縫的,不管小偷怎么狡猾,都逃不出警察的手掌心。
B、憲法賦予了公民權利,并非讓我們為所欲為,而是提供一個最高的行為準則。
C、隨著校運會的臨近,我們班籃球隊正緊鑼密鼓地訓練,準備死灰復燃,為班爭光。(死灰復燃:比喻已經停息的事物又重新活動起來(多指壞事)。此處可改為“東山再起”。)
D、那些門和窗盡量工細而絕不庸俗,即使簡樸但也別具匠心。
9、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表意明確的一項是( D )
A、南極的恐龍和兩棲動物的命運比其他同類要悲慘得多,其原因是板塊把它們向南攜帶到了極地而造成的。(句式雜糅,可刪去“其原因”)
B、在身體虛弱和嚴重缺氧的情況下,登山隊員摸黑進行高山行軍,這不僅相當危險,而且很困難。(語序不當,“很困難”和“相當危險”應互換位置。)
C、乾清宮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批閱各種奏章,后來還在這里接見外國使節。(成分殘缺,應在“奏章”的后面添加“的地方”。)
D、黃梅戲發源于湖北黃梅縣,曲調悠揚委婉,優美動人,具有芬芳的泥土氣息,深受大眾喜愛。
《短文兩篇》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教學《第一次真好》
1、認識人生第一次經歷的重大意義,珍視第一次經驗。
2、學習以小見大和詳略得當的寫法。
3、了解選材的典型性。
教學重點:
1、感悟并珍視人生“第一次’’的經驗。
2、揣摩形象化的語言。
3、了解以小見大和夾敘夾議的寫法。
教學難點:
了解以小見大和夾敘夾議的寫法。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第一次”是多么另人難忘的經歷。∧阒赖谝淮纬晕骷t柿的那個人嗎?你知道“第一個吃螃蟹”的重大意義嗎?第一次遠行、第一次脫險、第一次施舍、第一次求助……自從我們有意識以來,數不清的第一次,無一例外地給我們帶來莫大的新奇和刺激。但又有誰真正懂得“第一次”的奧妙呢?周素姍的《第一次真好》可以給我們一個很好的啟示。
二、整體感知
1、集體朗讀:感悟課文內容。要求學生注意朗讀時的情感和速度。
2、默讀課文,獨立思考。出示思考題:
。1)“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
。2)課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3)作者為什么選取這兩個“第一次”詳寫?
。4)課文在安排材料上有什么特點?好處是什么?
(5)有的“第一次”是有益的,有的是無益的。本文所說的“第一次”屬于哪一種?為什么?
3、課堂集中討論、解答:引導學生采用互動方式,合作交流,使問題逐漸明朗,最終明確。
。1)“第一次真好”指感覺真好:新鮮而刺激,使人回味無窮。
。2)“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3)作者從不同角度寫了兩件事:前者寫的是植物;后者寫的是動物。前者寫的是靜態;后者寫的是動態。前者的感覺沒有變化:只是喜悅和新奇;后者的感覺隨著事物的變化而變化:先是驚喜,再是惡心,而后喜愛。這樣寫使人感到厚重,既表現作者的個性體驗,也能與讀者產生共鳴,有典型意義。
(學生談不透,教師要予以引導、點撥。)
(4)詳略得當:詳寫的是看柚子樹和看孵小鳥兩件事。略寫的有六件事,均一筆帶過。詳寫是為了更好地突出中心;略寫部分是對詳寫部分的補充,旨在以小見大地表現“第一次真好”的普遍意義,同時,使文章內容更加充實。
(5)本文寫的是有益的“第一次”。因為所舉的每一個事例,都有益于人生的健康發展,而且“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三、研讀與賞析
出示思考題:
1、為什么說是“一幅秋日的風情畫”,而不說是“風景畫”、“風光畫”?
2、“雛形”與“具體而微”有什么區別?
3、“我喜愛他們又甚于那些老鳥”一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表現作者對生命的珍惜和對生命力的贊嘆。)
4、找出課文中帶有議論性的句子,試分析它的作用。
。ㄖ荚谧寣W生逐漸了解記敘文中議論的作用。)
四、體驗與反思
結合自己的經驗,解釋課文有關內容,并從多角度提出問題,深化理解。
1、為什么第一次的經驗不一定都愉快?感覺不愉快的第一次就不能嘗試嗎?
。ǜ杏X不愉快的第一次可能是更有益的,也應當積極嘗試。如舍己為人等。)
2、為什么說“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3、回憶你難忘的第一次經歷,談談它對你后來的發展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4、什么樣的第一次不能嘗試?為什么?
五、小結:同學們,現在我要告訴你們,據說西紅柿最早只是一種觀賞植物,沒人知道它可以吃,且營養豐富。我們應當感謝那個第一次吃西紅柿的人,他當時的勇氣決不亞于視死如歸。我猜想,他嘗試以后的感覺一定是新鮮而刺激的,是令人回味的。而他的那個第一次,竟使西紅柿成了我們餐桌上的佳品。
同學們,我們要多多地嘗試有益的第一次,讓萬紫千紅的第一次,織成我們五彩斑斕的人生,給社會帶來進步。
六、作業:
1、完成“研討與練習”剩余部分。
2、習作:寫一篇題為《第一次,我忘不了你》的作文,談談學習本文的感受。
《短文兩篇》教案 篇11
【教學思路】
閱讀文學作品,關鍵是要培養學生對作品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創設一種良好寬松的學習環境和討論環境,誘發學生對課文的不同理解,并鼓勵他們表達出來,老師在這中間應起一種引導和點撥作用,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對作品直觀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目標:
、 理解“飛蛾撲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義;
、 培養學生積極的文學思考和欣賞能力,能大膽發表對作品的獨到見解;
、 能夠進行積累的遷移,培養想象創新的能力。
2、過程和方法目標:
、 有感情地朗讀散文詩,理解作品內涵。
、 了解現實主義文學作品的時代性和目的性,理解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運用。
、 運用聯想與想像,擴寫、續寫、創寫句子,來欣賞、感悟《日》。
、 通過自主合作、對比閱讀,來欣賞、感悟《月》。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 體會《日》《月》所表達的作者熱情洋溢和細膩幽靜的思想感情。
⑵ 結合歷史背景,理解作者的理想及價值的取向。
【教學重、難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品味文章詩化的語言。
2、結合歷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飛蛾撲火”“夸父逐日”“姮蛾奔月”在文中的含義。
4、通過創寫句子的模式來教讀課文。
【教法】
1、創設情境法;
2、疑讀法;
3、議讀法。
【學法】
1、小組競賽法;
2、想象法;
3、討論法。
【教學手段】
多媒體教學。
【教學課時】
2課時。
【課前準備】
學生──利用工具書掃除字詞障礙,讀準字音,熟讀全文;了解巴金的創作經歷;搜集有關日月的故事,各準備一篇自己最喜歡的作品,并作好簡要分析。
教師──準備相關資料,如寫作背景,“夸父逐日”、“姮娥奔月”的故事以及“飛蛾撲火”的種種理解等,以便生動形象地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故事導趣
1、三分鐘講故事比賽:
“嫦娥奔月”、“夸父追日”等。
2、學生簡單講述自己對故事的理解。(目的:設置情境,引發聯想)
3、是否有所啟發?有何感悟?(目的:學會自主思考,找尋答案)
二、欣賞朗讀
1、自由朗讀(音準、節奏);
2、同桌朗讀(初步評價感情把握);
3、教師范讀。
三、深入感知
1、感知作者,了解文章背景:
(學生介紹、教師補充。)
2、學生默讀全文,根據歷史背景初步了解文章主旨,形成自己的見解;找出文中的優美句段并加以簡要說明;找出自己難以理解的地方,作上標記。
3、分組討論,互相解答問題:
(教師巡堂,適時引導,并搜集有價值問題或觀點。)
問題如:
⑴ 人們常說“飛蛾撲火──自尋死路”,飛蛾長得既丑又渺小,又不自量力,為何作者卻對它大加贊美?“夸父逐日,渴死旸谷”,作者為什么卻異常的“懷戀”?
把握:從飛蛾到夸父,從渺小到偉大,他們都是為了追求光明,為了一種熱量,而寧愿放棄自己的生命。贊美飛蛾,懷戀夸父,實則贊美為追求理想而不惜犧牲一切的大無畏精神。
、 在《日》中,作者并沒有具體描繪太陽,卻去寫“飛蛾撲火”、“夸父逐日”,且對飛蛾、夸父進行了高度評價,這與太陽有關嗎?談談你的看法。
重點把握:太陽是光和熱的象征,飛蛾、夸父的行為是為了追求光明、不惜犧牲自我的一種偉大行為,寫飛蛾和夸父是為后文“為著追求光和熱,人寧愿舍棄自己的生命”作鋪墊。
、 如何理解“日”、“飛蛾”、“夸父”、“姮娥”等的象征意義?
把握:這些人和物都寄托了作者的理想,表達了作者追求光明、拒絕寒冷的思想感情。
、 在《月》中,月亮給作者最突出的感覺是什么?你通過文章中的那些描寫體會出來?
、 “月的光是死的光”,既如此,作者在末尾處為什么引用“姮娥奔月”的傳說?
把握:“冷光”“死的'光”應是對當時現實的影射,“姮娥奔月”應是作者所不屑的──孤寂凄冷的生不如轟轟烈烈的死(對照兩文可看出);但結尾處作者用“難道……嗎?或許……”表達了作者對生者的期望──使這個已死的星球再生!皧鸨荚隆钡膫髡f作者用疑問的語氣寄托了自己的理想。
⑹ 文中三次出現“某某人”“某某人”“什么人”,請結合兩文和歷史背景分析,“某某人”究竟指什么人呢?
把握:指為了中華民族的獨立和生存不惜犧牲生命的人。
(可能有多種理解,不要求形成一致答案,但依據要充分。教師引導時要著重分析當時的背景,以便學生形成清晰的思路。)
第二課時
四、朗讀
1、各小組派代表感情朗讀;
2、全班感情朗讀;
3、分組朗讀,設置評分等級。(師生共評)
組 別 第一組 第二組 第三組 第四組
等 級
A、聲音洪亮整齊,咬字準確朗讀流利,無錯讀,有充分感情。
B、聲音洪亮整齊,咬字基本準確,個別誤讀,有感情。
C、聲音較洪亮,不夠整齊,誤讀,感情平淡。
D、聲音較小,不夠整齊,誤讀,錯讀,沒有感情。
五、播放《日》朗讀flash
1、小組討論:
巴金在作品中是否就是想表達對光明的熱愛和追求呢?(用原文回答)
──為著追求光和熱,寧愿舍棄自己的生命。愿做人間的飛蛾,飛向火熱的日球。并且,對飛蛾、夸父這兩位光明的使者持敬佩,懷念的態度。看來,日球確實讓我們感受那噴薄而出的熱情和希望。
2、請你將巴金對“日”的情感進行延續,自由選擇《日》中任意一段(句),進行擴寫或續寫,也可仿照其進行創寫。(學生完成后將所寫語段讀出,師生共評)
六、播放《月》朗讀flash
1、月亮在這里帶給作者最突出的感覺是什么?你是通過文章中的哪些描寫體會出來的?
月亮帶給作者最突出的感覺是寒冷、冰冷。文中多處提到,如“寒夜對鏡,只覺冷光撲面”,“面對涼月”、“我望著明月,總覺寒光冷氣浸入我的身體”,“月光冷得很”,“月的光是死的光”等等。
2、這里所表現的意境,能使你聯想起古詩中的哪些詩句?
(學生討論、交流)
學生交流寫月的古詩文,進行整理歸類。
、 月,呈現不同的形態: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李煜《相見歡》)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李白《渡荊門送別》)
“浮光躍金,靜影沉璧!(范仲淹《岳陽樓記》)
⑵ 月,撩撥滿腹的愁緒: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靜夜思》)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張繼《楓橋夜泊》)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水調歌頭》)
“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李商隱《無題》)
、 月,包含著瑰麗的想像。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陶淵明《歸園田居》)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辛棄疾《西江月》)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獨酌》)
3、在《日》中,作者主要寫光和熱,同時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寫冷,卻同樣提到了光和熱。把兩文貫通起來,你對作品的主題有什么深一層的理解?
冷和熱是一種及強烈的對比,而事物在對比之下,特征才會更加突出明顯,這就是為什么作者會在不同的兩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樣的東西。正因為對光和熱的向往和追求,對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更要遠離寒冷和冰冷,遠離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別有深意地這樣寫。將兩篇文章貫通起來,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這樣一個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熱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七、小結
《短文兩篇》是巴金寫于抗日戰爭時期的散文詩。它散發著作者憂郁而熾熱的青春氣息!度铡繁憩F了巴金激情澎湃的一面,在那個“沒有了光和熱”,只有“黑暗的寒冷世界”,“我愿做人間的飛蛾”,“飛向火熱日球”,寧愿舍棄自己的生命,表現了作者對真理的追求;而《月》集中體現了巴金細膩幽靜的另一面,作者贊頌妲娥為了一個不知名的理想而放棄原有的一切,“妄想”改變“月”這個冰冷的星球。妲娥是作者理想精神的化身。。雖然風格不同,但作者的感情卻是一以貫之的。無論是撲向燈火的飛蛾,還是渴死在旸谷的夸父,還是希望可以用自己的一己之力改變現狀的姮娥,他們都代表著一種力,一種向上的、不屈不撓的力,是作者對人生、對生活的一種希望和信念。
八、作業
1、選擇你最鐘愛或最有感觸的物品,仿照《日》,寫一篇托物言志的短文。
2、搜集帶“日”或“月”的古詩詞,整理歸類,工整地抄寫在《素材本》中。
【板書】
日 月
發光、發熱 冰冷、死光
飛蛾撲火、夸父逐日 姮娥奔月
死 ──── 不如 ──── 生
轟轟烈烈 寒冷、寂寞
(對光明的強烈追求) (對生者的期望)
《短文兩篇》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1、掌握“故”“去”“湯”“遺”“若”“趨”等實詞的詞義及“引刀趨機”“嗟來之食”“盜泉之水”等典故
2、理解故事的所包含的思想意義
3、訓練學生的復述能力
教學重點
目標1
教學難點
對文中涉及的有關科學知識、歷史典故的理解
教學設想
一課時,在誦讀的基礎上,點撥關鍵詞語,讓學生復述,在此基礎理解故事中所包含的思想意義,至于表達技巧等相機略提即可。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孔子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也就是說要謙虛實在,不能強不知為知,不懂裝懂?鬃佑终f過看一個人要“聽其言、觀其行”,也就是說,從這個人所作作言去判斷一個人,是否言行一致,那么孔子是不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呢?剛好,《列子》中有一個故事告訴了我們。
二、學習《兩小兒辯日》
。ㄒ唬┰囎x
將讀不準的字劃出來。
(二)教師范讀,學生聽讀,并參照注解,初步理解文意。
。ㄈ⿲W生齊讀
。ㄋ模⿲W生復述故事
通過學生的復述了解學生對詞語的掌握情況,及時作出校正。
。┯懻
1、為什么這兩個小兒會有相反的看法呢?
2、對兩小兒的爭論,孔子的態度怎樣,可以看也孔子的什么品質?
3、這個故事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
三、學習《樂羊子妻》
(一)試讀
(二)教師正音后范讀
。ㄈ⿲W生朗讀
(四)點撥重點詞語
(五)學生復述
。┯懻
1、這個故事寫了樂羊子的妻子幾件事,分別是什么事?
2、第一件事她用什么辦法說服丈夫的?表現了樂羊子妻的什么品格?你同意樂羊子妻的做法嗎?有沒有“捐金于野”必要?
3、第二件事,她又是用什么方法說服丈夫的?表現了她什么品格?
4、我們從樂羊子妻的身上學到什么?
四、現場表演
《兩小兒辨日》
五、作業
見練習冊
《短文兩篇》教案 篇13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不同領域的科學發現可以互相啟發,從而發現新的論據或得出新的結論。
2、短文兩篇所說明的研究成果。
3、短文的行文順序及說明方法、語言特色。
。ǘ┠芰δ繕
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
(三)情感目標
1、科學需要大膽的推測,合理的想像,合乎邏輯的分析、求證。
2、學會從不同角度對所觀察到的自然現象進行思考。
3、廣泛閱讀科普文章,開闊視野,增長知識。
二、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了解兩篇短文所說明的事理,說明的順序、方法。
難點:不同領域的科學發現可以互相啟發,從而發現新的論據或得出新的結論。
三、課時安排
2課時
四、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介紹“大陸漂移假說”產生的故事:1912年的一天,德國氣象學家魏格納因病躺在床上。當他把目光移到墻上那張已看過千百遍的世界地圖上時,突然產生了一個新奇的想法:為什么地圖上南美洲巴西亞馬孫河口突出的一塊大陸,同非洲喀麥隆海岸凹陷進去的部分,形狀竟會如此相似?為什么沿北美洲的東海岸到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的凹形地帶,與歐洲西海岸到非洲西海岸的凸形大陸,竟會如此吻合呢?難道這幾塊大陸原來曾連在一起,后來才分離開來的嗎?
魏格納被這個奇妙的想法激動得幾天沒有睡好覺。他把地圖上所有的陸塊都進行了比較研究,結果發現它們的海岸線都能較好地吻合在一起。后來,他經過多方面的研究、求證,大膽地提出了轟動世界科學的著名學說——大陸漂移假說。那么“恐龍無處不有”與大陸漂移假說有什么關系呢?
。ㄒ唬┟鞔_目標
。ǘ┱w感知
學生自讀課文,研討以下問題:
1、“恐龍確實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2、“大陸漂移”使恐龍遍布世界的說法由何而來?
3、你怎么看待科學家們的推斷?
討論明確:
1、1986年在南極發現鳥臀目恐龍。地球的其他大陸上也都發現有恐龍化石。因而“恐龍確實遍布于世界各地”之說成立。
2、科學家并不滿足于南極發現恐龍化石最直接的結論,即“恐龍無處不在”。他們就此產生了更多的疑問,如“恐龍何以在南極生存?”“恐龍是如何越過大洋進到另一個陸地上去的呢?”深入研究得出的結論是“是大陸漂移把恐龍帶到了南極”。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及目標完成過程
1、學生再讀課文,理清文章說明的層次順序及說明方法。
討論明確:此文轉自淘。教。案網
全文共15個自然段,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用一個科學觀點——“一個科學領域的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引出說明內容。
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闡述說明內容——由恐龍化石在南極的發現說明“恐龍無處不在”,再由“恐龍無處不在”這一發現推究原因。
第三部分(15自然段):以“南極恐龍化石的發現,為支持地殼在進行緩慢但又不可抗拒的運動這一理論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證據”總結說明內容,結束全文。
在說明“大陸漂移”:是恐龍無處不在的原因這一主體內容時,詮釋了“板塊構造”理論,還用一個生動的比喻,“板塊
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阿西莫夫短文兩篇》教案二》。
背上馱著許多大陸,當板塊向一個或另一個方向運動時,大陸也隨之一起運動”,將“板塊構造”形象化地說明出來,板塊聚散的科學原理也就通俗易懂了。
主體說明部分。列數字是一個重要說明方法,如“在四十多億年的地球發展史中,泛大陸形成和分裂過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陸大約是在2、25億年前形成的。這個泛大陸存在了數百萬年后,又開始顯示出破裂的跡象”。
“大約在2億年前,泛大陸分裂成四部分!
“印度向北移動,并且大約在5000萬年前與亞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馬拉雅山脈!
“到6500萬年以前,由于這樣或那樣的原因,所有的恐龍都滅絕了!
“大約經歷了1億年,(南極)氣候逐漸變冷,植物慢慢越來越稀少,動物種類和數量也大量減少!
“位于南極中心部位的南極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十分之九的冰在南極。那里的冰有數英里厚,覆蓋著豐富的化石!
——運用大量的數據進行說明,給人以科學依據充分的印象,有很大的說服力。
此外,文章的第二、三部分相對于第一部分,又是在舉例說明,說明“在一個科學領域的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這一科學論斷。
(四)總結、擴展
科學家能從一個科學領域的發現中產生聯想,經過懷疑、推測、研究、論證之后有新的發現。同學們要從中受到啟發,善于多角度思考問題,以培養自己的創新能力。
為學生提供一篇短文《世界各大洲都有恐龍的足跡嗎》,進行比較閱讀,使大家加深對《恐龍無處不有》所說明內容的理解,進而從兩篇寫法各異說明內容卻一樣的文章中,去找尋自己的發現。
。ㄎ澹┎贾米鳂I
借閱有關資料,或參觀自然博物館,或看有關科幻影片,了解一下恐龍的世界。
第二課時
導入新課
恐龍原是地球上的龐然大物,曾以900~1200屬之眾“統治”地球達一億七千萬年之久,后來一齊消失了。它究竟是怎么滅絕的,至今仍然是科學的一個謎。
。ㄒ唬┟鞔_目標
1、有關恐龍滅絕的觀點要把握。
2、說明其觀點的依據、順序及方法。
。ǘ┱w感知
學生自讀課文,思考問題:
1、對于6500萬年前恐龍的滅絕,科學界存在著哪兩種對立的理論?各自的依據是什么?
2、作者在中意在說明恐龍是怎樣滅絕的?
討論明確:
1、科學界對于恐龍在6500萬年遭遇滅頂之災,存在著的兩種對立的理論是:“撞擊說”和“火山說”。
“撞擊說”的依據:在一個6500萬年前形成的沉積物薄層中,發現了稀有金屬銥,它的含量異常豐富。一些人認為,這可能是由于一個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對地球撞擊的結果。這種撞擊也許深入到了地殼內部,引起火山噴發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許多塵埃進入了平流層中,結果造成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陽光無法抵達地球表面。這也許是導致包括所有恐龍在內的許多地球生物滅絕的原因。
“火山說”的依據:如果地球突然經歷了一個火山爆發期,許多火山大致同時噴發,那么也能造成一個足以使生物大量滅絕的巨大災難。
2、作者意在說明造成恐龍滅絕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動,而應該是撞擊。
。ㄈ┲攸c、難點的學習及目標完成過程
學生再讀課文,思考問題:
1、在造成恐龍滅絕的原因中,作者為什么選擇“撞擊說”而否認“火山說”?
討論明確:
在作者看來,有論據驗證的理論才能成立。
作者對前蘇聯科學家的實驗研究成果進行了介紹:
一立方英寸被壓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這種被壓扁的沙子因此被稱為斯石英。
斯石英的原子之間結合的極為致密,在通常條件下,斯石英可以保持數百萬年。(列數字說明)
在一些地方已經發現了斯石英。
《阿西莫夫短文兩篇》教學建議、練習說明、教學重點
《阿西莫夫短文兩篇》教學建議
一、總體建議
1、教學時間:2課時。
2、這兩篇短文是本單元內容較深的課文,其突出特點是以論證為主,綜合運用不同領域的科學知識,見解新穎。教師在設計教學前,首先要吃透課文,把握相關知識(可參考“整體把握”和“資料鏈接”),理解文章逐步推進的邏輯鏈條;教學中,也要注意適時解答學生的疑問,糾正他們理解上的偏差,引導他們切實理解文章闡釋的事理。
3、對于事理說明文這一文體,學生在前一課的學習中已有所體認。本課應導向深入,引導學生理解事理說明文所講的“理”,是對于現象背后本質的認識,體會到邏輯性是事理說明文的一個重要特點。
4、兩篇短文的語言很有特點:一方面邏輯性強,簡明精練,運用概念適切;一方面又幽默風趣,引人入勝?梢龑W生體會,可以讓學生自主圈點勾畫相關的`句子或語段。
5、要善于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開展教學。對于文中涉及的一些內容,如地質變遷、動物化石、南極氣候、小行星等,可以適當補充一些相關知識,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但不必講解過多,以免偏離中心。
二、教學設計
兩篇短文可以一篇教讀,一篇自讀。
恐龍無處不有
1、導入后初讀課文,梳理主要內容和行文展開的順序。明確:
第1段:提出“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這一科學觀點,引出說明內容。
第2、3段:指出恐龍化石遍布于世界各地這一科學事實。
第4、5段:指出南極的恐龍化石不可能是遷徙的結果。
第6、7段:通過邏輯推理,指出恐龍化石的出現說明了大陸在漂移。
第8—12段:進一步介紹板塊理論,說明這一理論解釋了每個大陸都有恐龍化石的原因。
第13—15段:再次聚焦遠古時期南極的恐龍等生物,確證前文推論的正確性,并說明其普遍意義。通過梳理主要內容,學生能夠意識到文章是以邏輯順序展開的。
2、再讀課文,聚焦“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這一觀點。提問:這篇短文在哪兩個科學領域之間建立起了聯系?是如何聯系的?
古生物學——恐龍化石的分布——板塊構造理論
提示學生注意兩個時間點:①2、25億年前,當時全球的陸地形成“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陸”,同時,恐龍已經出現并且“分散到泛大陸的各個地方”。②2億年前,泛大陸又開始分裂。這兩個時間點表明恐龍的出現和全球分布早于泛大陸的分裂,從而使得文章在兩個領域之間建立的聯系在邏輯上得以成立,體現了作者科學推論的嚴密性。
3、延伸拓展。
搜集“大陸漂移”的其他例證,寫成小短文,相互交流。
被壓扁的沙子
讓學生運用學習前一篇短文的閱讀方法自主閱讀,總結:文章主要內容;其中的邏輯鏈條;文章涉及了哪些領域,是如何關聯的。教師提問或班級討論交流。
《阿西莫夫短文兩篇》練習說明
思考探究
一這兩篇短文都談到了恐龍滅絕,但選用的材料不同,所說明的主要問題也不同。試結合課文做具體分析。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思考兩篇短文共同涉及的問題,比較分析它們各自的說明對象和說明角度,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參考答案:這兩篇短文都談到了恐龍的滅絕,第一篇短文談到恐龍的化石無處不有,是為了證明另一科學理論(“板塊構造”理論)的正確而在第二篇中,恐龍的滅絕成為探討的主題,“被壓扁的沙子”則成了證據。由此可見作者具有多角度、多側面看問題的科學思維方法。
二這兩篇短文都是從某一現象出發,通過分析事物間的內在聯系,得出規律性的認識。試任選其中一篇,分析其思路。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分析文章內在的推理論證思路,把握文章的邏輯鏈條,從而理解文章內容,并體會事理說明文層層推論、邏輯嚴密的特點。
參考答案:參見“整體把握”和“素養提升”。
三下列語句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號里的補充說明文字。試結合上下文,說說它們各自的作用。
1、如果看一張地圖,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會看到它們拼合得多么天衣無縫。
2、萬一哪天某個星體要撞擊地球,我們也許會知道如何來避免這種撞擊。
3、即非常純的沙子。
4、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對金剛石加熱,從而把它恢復到原始碳的狀態,但誰愿意這樣做呢?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體會文中補充說明語句的含義和不同作用,理解說明語言的特點。
參考答案:
1、這一句補充說明了大陸漂移學說的一個最顯而易見的證據,即南美洲與非洲海岸線驚人的吻合,這不是能用巧合來解釋的,只能說明它們原來在一起。
2、這是俏皮話,但也并非無稽之談。星體撞擊地球雖然極為罕見,但在地球的歷史上確實發生過。作者做這樣的假設,意在強調天文學研究的現實意義。
3、這是對“二氧化硅”的解釋,一方面指出“二氧化硅”即沙子的學名,另一方面也強調只有非常純的沙子才能稱得上是“二氧化硅”,一般的沙子都含有雜質。
4、這句話是以金剛石經過高溫加熱可以變為普通的碳,類比斯石英經過高溫加熱可以變為普通的沙子。也許沒有人會在意斯石英的還原問題,但沒有人會愿意把金剛石變為碳,因為金剛石太珍貴了。作者隨筆幽默了一下,也表現了作者思維的活躍。
積累拓展
四閱讀下面的材料,說說材料中描述的現象與課文中的哪個理論是相聯系的。
。ú牧下裕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閱讀材料,嘗試用課文中的理論加以闡明。
參考答案:這是“板塊構造”理論的一個例證!犊铸垷o處不有》一文中自第6段起闡述了這一理論的主要內容。本題的材料,說明了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會在分界處相互作用,從而形成海溝。
五恐龍滅絕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課文為我們提供了兩種假說,其實還有多種相關的假說。課外搜集整理資料,寫一篇小短文闡述你的認識,并相互交流。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從課內向課外拓展,閱讀探究,并書面表達,交流探討。這樣可以讓學生學有所得,學而有悟,同時培養學生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想問題的思維方法。
參考答案:略。
《阿西莫夫短文兩篇》教學重點
1、把握文章闡述的事理,激發愛好科學、主動探索的精神。
本課的兩篇短文,都貫徹了“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這一認識原則,用一個領域的探究成果,去推進對于另一個領域問題的認識,展現出科學思考方法的強大力量,富有“理趣”和思想之美。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感受這種“趣”和“美”,幫助他們體認科學的思考方法,激發他們自主探索的興趣。
2、梳理文章內在的邏輯關系,在此基礎上體會事理說明文的特點。
兩篇短文層層推進,邏輯鏈條嚴密,可以引導學生自主梳理。對于事理說明文以講“理”為主,注重邏輯性的特點,學生在前一課已有所認識,本課可繼續深化。
《短文兩篇》教案 篇14
從容說課
《談讀書》是培根的一篇著名的隨筆,圍繞讀書,論述了知識的價值、求知的目的、讀書的態度、方法等內容,論述的范圍相當廣泛!恫磺笊踅狻肥青囃叵壬囊黄s文,文章采用駁論,對否定“不求甚解”的觀點作了否定,闡述了讀書的要訣全在于會意,讀書要虛心,重要的書要反復閱讀的正面主張。教學兩篇短文,要從內容、寫法兩方面進行突破。
內容上,要引導學生理解兩文的讀書觀,進一步增強對讀書的目的、方法和作用的認識,背誦兩文中的名言警句,加強語言積累。激發學生熱愛讀書,充分享受和汲取人類文化成果,做一個精神富有的人。
寫法上,應引導學生理清兩文的論證思路,分析理解兩文的論證方式及方法,體會其表達效果,并對作者的觀點進行自我評價和主觀闡發。
教學本文,宜采用“批注式閱讀法”和“比較閱讀法”。批注式閱讀法注重學思結合,注重自我評價;比較閱讀法注重求同存異,注重比較辨析。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指導點撥,答疑解惑,組織學生互動合作,討論探究,在思維的碰撞交流中,自主評價、獨立判斷,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詞語,掌握“藻飾、狡黠、詰難、倫理、滯礙、尋章摘句、味同嚼蠟、吹毛求疵、豁然貫通、不求甚解”等詞的讀音和詞義,并學會運用。
2.理解兩文的讀書觀,進一步增強對讀書的目的、方法和作用的認識。
3.背誦兩文中的名言警句,加強語言積累。
能力目標
1.理清兩文的論證思路,把握其思想內容。
2.分析理解兩文的論證方式及方法,揣摩精練有力的語言,體會其表達效果。
3.引導學生對作者的觀點進行自我評價和主觀闡發。
德育目標
激發學生讀書熱情,培養正確的讀書觀,充分享受和汲取人類文化成果,做一個精神富有的人。
教學重點
1.理解兩篇短文的所有觀點,掌握其論證方法。
2.學習運用比較閱讀法。
教學難點
1.理清培根《談讀書》的論證思路。
2.如何理解“不求甚解”?為什么不少人批評“不求甚解”的讀書方法?
教學方法
1.批注式閱讀法 讓學生自讀課文,直接在課文上標注讀書心得、體會,勾畫出閱讀的思維流程。這種方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促使學生讀思結合,讀有所獲。
2.朗讀法 培根的《談讀書》文辭精美,字字如珠璣,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明其意,曉其理。
3.討論探究法
4.卡片法 通過摘抄名言警句,養成制作卡片的好習慣。
5.比較閱讀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 錄音機 示范朗讀磁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重點研讀《談讀書》,指導學生自讀《不求甚解》。
朗讀課文,整體感知;精讀課文,理清文章論證思路,理解作者的讀書觀;探究論證過程,學習論證方法;聯系實際,回顧與反思;比較閱讀,內化知識,形成能力。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設計(一)
開卷有益,讀書好處多,自古以來,幾乎每一位功業卓著、胸有韜略或文采斐然、彪炳千古的大英雄、大文豪都是從書中走出來的?辜岱蚓陀小霸谥R的山峰上登得越高,眼前展現的景色就越壯闊,知識是人類通向進一步發展的嶄新道路”的論述,那英國的大哲學家、作家培根對讀書又有何高論呢?我們不妨讀一讀《談讀書》。
設計(二)
培根是“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他認為科學的真正目標是給人類生活提供新的發現和力量,他提出了“知識就是力量”這一口號!墩勛x書》融注了培根許多精辟的見解,至今給人寶貴的啟示。今天我們一起學習這篇文章。
二、師生共同研讀《談讀書》
1.整體感知
(1)教師播放示范朗讀磁帶,學生聽讀,初步感知課文,并畫出自己喜歡的語句。
、龠x3位同學交流各自積累的生字生詞,投影顯示:
藻飾(zǎo):修飾文辭。
狡黠(xiá):狡詐。
詰難(jié nàn):詰問、為難。
滯礙(zhì):不通暢。
味同嚼蠟:形容寫文章或說話枯燥無味。
吹毛求疵(cī):細致到煩瑣挑剔的地步。
尋章摘句:搜尋、摘取文章的片斷、詞句,指讀書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趯W生交流初讀課文的感受。
生1:文章內容駁雜,談了讀書諸多方面的內容,但一時又難以理清頭緒。
生2:“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談的是讀書的好處;“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凡有所學,皆成性格”談的是讀書可以塑造人的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滯礙,無不可讀適當之書使之順暢,一如身體百病,皆可借相宜之運動除之”談的是讀書可以彌補精神上的各種缺陷?偠灾,文章的核心內容是讀書的功用。
生3:文章還談到了讀書的態度,如“讀書時不可存心詰難作者,不可盡信書上所言,亦不可尋章摘句,而應推敲細思”。另外也針對讀書的方法發表見解,如“書有可淺嘗者,有可吞食者,少數則需咀嚼消化”。
……
教師總結:這篇隨筆論述的內容相當廣泛,三位同學針對課文內容發表自己的見解,交流初讀課文的感受與收獲,談得都很好。下一步,通過精讀課文,理清行文思路,我們可以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文意。
2.理清文章論證思路,理解作者的讀書觀。
學生大聲讀課文,結合注釋,理解文句,圈點批注課文論述的不同內容,并嘗試劃分段落層次,理清文章論證思路。
學生四人一組討論交流,教師巡視,隨時答疑解惑。
各組選代表發言。
第一小組:全文分三個層次。第一層從開頭到“全憑觀察得之”,主要論述讀書的正確目的;第二層從“讀書時不可存心詰難作者”到“始能無知而顯有知”,主要論述讀書的態度、方法,指出對不同的書應采取不同的讀法,提供多讀、討論、做筆記等方法;第三層從“讀史使人明智”到結尾,主要論述讀書能塑造人的性格,彌補精神上的各種缺陷,鼓舞人們去求知。
第二小組:基本同意第一小組的看法,另外我們想對局部思路談一點想法。第一層闡述讀書的正確目的。先從正面說,讀書有三種不同的目的:怡情、傅彩和長才。重點闡述讀書的好處。然后從反面指出讀書中的三種偏向,并論述讀書和經驗的關系:相互補充、相輔相成。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夠讀書用書,而用書的智慧是在觀察生活中得來的。
再比如第三層,先從正面說明讀書可以塑造人的性格,再從反面說讀書可以彌補精神上的缺陷。
教師總結:兩位代表的回答都很精彩:第一小組著眼于宏觀,理清全文思路;第二小組著眼于微觀,理清局部思路。理清論證思路是閱讀議論文的第一步,通過這一步,方可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觀點。
3.聚焦論證方法,掌握本文靈活多變的論證方法,體味其表達效果。
小組討論交流,明確:本文運用了比喻論證法!白x書補天然之不足,經驗又補讀書之不足,蓋天生才干猶如自然花草,讀書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自然花草”喻“人的天性”,“修剪移接”是指人的有目的的行為,用來比喻讀書學習,作者用這一比喻來論證讀書對人的天賦的功用,讀書與經驗的關系。“書亦可請人代讀……否則書經提煉猶如水經蒸餾,味同嚼蠟矣”用比喻的方法從反面強調好書一定要細細揣摩、深入鉆研才能讀出味道。“人之才智但有滯礙,無不可讀適當之書使之順暢,一如身體百病,皆可借相宜之運動除之。滾球……射箭……漫步……騎術……,”用比喻的方法論證讀書可以彌補精神上的各種缺陷。比喻論證能夠使論說的道理通俗易懂,并使語言表達生動形象,具體可感。
本文運用了對比論證方法,如文章第一層和第三層。另外,“狡黠者鄙讀書,無知者羨讀書,惟明智之士用讀書”對比鮮明,使讀者感覺到“清者更清,濁者更濁”;“讀書使人充實,討論使人機智,作文使人準確。因此不常作文者須記憶特強,不常討論者須天資聰穎,不常讀書者須欺世有術”正反結合,強調讀書應與討論、做筆記結合起來。正反對比論證,可以使說理更加全面、有力,使人信服。
除了以上兩種論證方法,還有一種歸納論證法,如“讀史……讀詩……數學……科學……
倫理學……邏輯修辭之學……凡有所學,皆成性格”。在分述的基礎上歸納得出結論,這種論證方法叫歸納論證法。由于前面列舉的內容豐富詳實,最后得出的論斷就會使人信服。
4.學生交流自己喜歡的語句,并說明理由。
5.聯系實際,體驗反思。
教師提問:本文富含哲理,論斷頗為精辟,警句紛呈迭出。對作者的讀書觀,你如何評價?請淡談你的認識與感受。
學生自由發言。
生1:《談讀書》是培根哲學智慧和治學經驗的結晶。文中的觀點很精辟,見解很深刻,特別是“讀書可以塑造人的性格,彌補人精神上的缺陷”這一觀點,實乃真知灼見。因為讀書,我們從狹隘走向寬容,從無知走向通達,從單調走向豐富,從自我走向宇宙,我發自內心地道一聲:我愛讀書!
生2:前幾天,看到一則網絡消息:“讀書無用論抬頭,福建農村中學生三成輟學”,青少年厭學現象嚴重,新讀書無用論抬頭。青少年往往被眼前的腦體倒掛、知識貶值等現象迷惑,感到讀書無用、吃虧,再加上大學收費頗高,家庭不堪重負。輟學現象的產生有社會根源,也有輟學學生自身的因素。讀了《談讀書》,我對此現象深感憂慮,缺少知識的滋養,這些輟學的孩子前景堪憂。
生3:“讀書的態度——推敲細思”,這一點我做得很不夠。書是讀了不少,可都是囫圇吞棗,結果弄得自己精疲力竭,而又兩手空空,豈不痛哉?
教師啟發誘導學生聯系自己讀書的體驗來談,力求使他們在讀書和做人方面獲得更多的啟示。
三、指導學生自讀《不求甚解》
1.教師設計相關問題指導學生自讀,掌握本文的論證思路、方法,正確理解作者的觀點。
多媒體顯示:
(1)“不求甚解”是何意?作者是如何解釋“不求甚解”的含義的?
(2)請談談本文的論證思路。
(3)本文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4)為什么不少人批評“不求甚解”的讀書方法?
學生討論,明確:
(1)“不求甚解”多指讀書只求懂得大意,不求深入理解。
作者認為“不求甚解”有兩層意思:一是表示虛心;二是說明讀書的方法,不要固執一點,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貫通,了解大意。
(2)本文是一篇駁論,在批駁別人觀點的過程中,又闡述了自己的主張。首先,作者擺出了要批駁的靶子:“對任何問題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逼浯谓榻B“不求甚解”的出處并分析其真正含義,然后從正反兩方面舉例(諸葛亮、普列漢諾夫)論證讀書的要訣在于虛心、會意;接著全面解釋“不求甚解”,先從反面否定,又從正面引用陸象山的語錄佐證;最后總結全文,強調重要的書要反復閱讀。
(3)引證法。引用陶淵明“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引出論題,并加以分析,提出論點;引用陸象山的語錄強調不因小失大,再次論證“不求甚解”。
例證法。以普列漢普諾夫為例,從反面證明讀書一定要虛心,不要死摳字句,而須理解精神實質。
以諸葛亮為例,證明古代就有以“不求甚解”的態度讀書的人。
對比論證法。詳見前面有關論證思路的分析介紹部分。
(4)葉圣陶先生在《讀》中說:“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豈難致?潛心會本文。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彼麖娬{閱讀就是順著作者思路,進入作者胸境,這樣甚解可致,原意也不難重逢了。他批評陶淵明“疏狂不可循”。
葉圣陶先生批評陶淵明,實際上是儒道兩種閱讀方法之爭。儒家對待讀書,講究嚴謹、精細,“字求其訓,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則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則不敢志乎彼,如是循序而漸進焉”。道家對待讀書,講究意會。
2.學生自由質疑,互動探究。
四、比較閱讀,內化知識,形成能力
學生自由選點,比較兩文的異同。
示例:這兩篇短文在思想內容上有相似之處,都圍繞讀書來談,都談到了讀書的態度、方法,論證思路清晰,結構嚴謹。
兩文論證的方式不同!墩勛x書》是立論,正面提出觀點,逐層論證;《不求甚解》是駁論,先立批駁的靶子,在批駁別人觀點的過程中闡述自己的主張。
論證的方法略有不同!墩勛x書》運用比喻論證、對比論證、歸納論證等論證方法;《不求甚解》運用引用論證、事例論證、對比論證等方法。
兩文語言風格不同:一精練華美,一嚴謹質樸:一如夏日牡丹,一如秋菊傲放。異彩紛呈,各具特色。
五、說話訓練
請同學們用“別人都說……而我覺得……因為……”的句式說一段話,學習運用駁論。
學生交流。
六、課堂小結
《短文兩篇》都是作者心智的結晶,讀《談讀書》如同沐浴在智慧的陽光下;讀《不求甚解》如同聆聽長者的諄諄教誨。是他們,引領我們在智慧的天地中穿行;是他們,滋潤我們求知的心田。
兩文思路清晰,論證方法靈活多變,有理有據,是議論文中不可多得的精晶。
明曉讀書的要義,掌握立論駁論兩種論證方式,是學習本文不菲的收獲。同學們,你們做到了嗎?
七、布置作業
1.課外閱讀培根《談讀書》的其他譯文,與本文進行比較,體會語言運用的奧妙。
2.課外閱讀鄧拓的《燕山夜話》中的其他雜文,體會其創作風格。
3.模仿《談讀書》,寫一篇談交友的文章。
4.自創一則關于讀書的格言。
備課資料
課文補遺
1.培根其人
弗蘭西斯·培根(1561~1626),英國十七世紀杰出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哲學史和科學史上劃時代的人物,在人類思想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馬克思曾譽之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63頁)。
培根十二歲入劍橋大學讀書,畢業后就一直為英國王室服務,曾當過律師和國會會員,擔任過掌璽大臣和英國大法官。晚年受宮廷陰謀的連累被逐出朝廷,此后即脫離政治生涯,專心從事學術研究的著述活動,寫成了一批在近代文化思想上具有重大影響的著作,其中最重要的一部是《偉大的復興——新工具論》(1620年)。另外,他以哲學家的眼光,思考了廣泛的人生問題,寫出了許多形式短小、風格活潑的隨筆小品,后集成《論說隨筆文集》(有的譯本標題為《培根論人生》或《人生論》)。
2.對于培根《人生論》隨筆的評論
雪萊曾這樣贊揚培根的這部隨筆集:“他的文字有一種優美而莊嚴的韻律,給感情以動人的美感,他的論述中有超人的智慧和哲學,給理智以深刻的啟迪!币灿性u論者把蒙泰涅的《隨筆》、培根的《人生論》和巴斯卡的《沉思錄》,稱作歐洲近代哲理散文的三大代表作。
(何新譯《人生論》的前言)
黑格爾曾指出:“他的著作雖然充滿著最美妙、最聰明的言論,但是要理解其中的智慧,通常只需要付出很少的理性努力。因此他的話常常被人拿著當作格言!
(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4卷,“關于培根”)
3.培根隨筆:透徹的說理,雋永的警句
培根最重要的成就是他在思想和哲學領域內的建樹。他在一系列著述中批判了歐洲中古經院哲學和唯心主義,認為經院哲學與生活實踐隔絕,被教條和權威束縛。他還倡導通過實驗揭示自然的奧秘并身體力行從事科學實驗。培根的散文隨筆共有五十八篇。他心目中的理想讀者是世家貴族子弟,文章內容涉及哲學、倫理、處世之道等,其中多數與個人生活密切相關,比較集中地表達了作者的“人生哲學”。這些散文關注現實,其中議論官場生涯的篇章和探討修身持家的文字都得力于他深入的觀察和親身的體驗。他力圖以不帶先人之見的“客觀”態度來審視和考察各種現象和行為(包括“背叛”),很少從傳統的宗教道德觀念出發簡單化地評判是非。英國文學專家王佐良先生說培根“對每個題目都有獨到之見,誅心之論,而文筆緊湊、老練、銳利,說理透徹,警句迭出”,這是中肯的評論。
從培根的散文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者——培根是其中之——如何在舊的社會結構和思想體系日趨瓦解之際,致力于探討并樹立新的信念、規范和道德,那個時代所生成的新思潮,如人本主義、經驗主義以及對科技和“進步”的肯定乃至崇尚等等,正是隨后的“現代”社會的主流思想。這恐怕就是我們讀他的隨筆并不覺得生疏隔膜的緣故。
不過,培根的局限性也是很明顯的。讀他的散文,我們幾乎一眼就可以看出他的毫不隱瞞的貴族立場、男權視角和某些近乎市儈哲學的功利主義思想。而且,如果我們不把“知識”和“力量”都想成超越歷史、文化、階級的神圣的東西,甚至連“知識就是力量”(在英語里“力量”也即“權力”)這類至理名言也是可以討論的。讀經典作家的作品,最正確的態度也許還得用那句老話概括,叫做“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短文兩篇》教案 篇15
教學目標:
1、 品讀、欣賞課文,感受課文委婉輕柔、自然流暢的風格。
2、 了解先抑后揚及由事物引發哲理的寫作方法。
3、 體悟生命的意義,引導積極、認真對待生命的態度。
教學重點:
1、 引導學生自讀《蟬》與《貝殼》,將兩篇文章放在一起來對比欣賞。
2、引導學生注意兩篇文章都是由一個具體細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點。
3、兩篇文章都擅于細致入微地描寫事物,對于蟬和貝殼這樣小的東西都有仔細的觀察和細致的描寫。引導學生仔細品讀課文,揣摩句子,體會作者描寫的特點及其中表達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夏天的時候,當同學們午睡時候,如果有幾個蟬在窗外聒噪的時候,是不是覺得非常討厭,好像很少人喜歡蟬,但是蟬是很值得人尊敬的,老師為什么這么說呢?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看看蟬這篇文章。
二、檢查預習
三、問題探討
1、作者開始對蟬是怎樣一種態度?由文中哪些詞句可以看出來?
2、作者后來對蟬又是怎樣一種態度?這從文中哪處可以看出?
3、是課文哪里一句話轉變了作者的態度?可以找出來并說說對它的理解。
“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過要好好的活過”是全文的文眼。它是由抑到揚的關鍵之處,也是由蟬引發的對于生命的深刻感悟。它也提醒我們,不管生命有多短暫,都要好好地活,給人振奮精神的感覺。
4、作者寫蟬,先抑后揚。通過一抑一揚表達怎樣的思想感情?
首先寫蟬的聒噪聲使人們心煩,這是一抑。其次寫看到一只病蟬,寫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從朋友說蟬埋在泥下17年,出來只活一個夏天時開始轉折,小小的蟬開始令人驚訝。當最后朋友說到蟬為了延續生命,必須好好活著,對于蟬的印象已經從煩人、病弱高揚到顯示生命意義的高度。 由抑到揚,涵蘊深厚,傳達了本文的'主題:不管生命如何短暫,必須要好好地活著。
5、“斜陽里,想起秋風顏色,就寬恕了那煩人的聒聒”,“秋風顏色”給你怎樣的感受?
我們一般說聽見秋風的聲音,但作者用了“秋風顏色”,巧妙地在聽覺感受之外,增加了獨特的視覺感受,很有新意。它賦予秋風一種“顏色”,把屬于秋天的一些視覺形象加了進來,比如金黃的落葉、火紅的楓葉、暗綠的松柏、晴朗的天空,都融進了秋風中,言少而意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