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學設計(精選12篇)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學設計 篇1
學習目標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解文章的論證方法。
3.學習編寫閱讀提綱。
重點難點:
。╨)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學習編寫閱讀提綱。
。3)理解文章的論證方法。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導語。
有人說中國的孩子“高分低能”“會讀書不會研究”缺乏創新精神和實踐動手能力。問題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會給我們極大的啟發。
2、作者簡介。
丁肇中(1936-)美籍華裔物理學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國密執安州的安阿伯,當時他的父親在密執安大學念書,后來到中國臺灣大學任教。青少年時期,丁肇中是在祖國大陸和中國臺灣度過的,在國內念完小學和中學后,到美國密執安大學學習,1959年獲得工程學士學位,1960年獲得科學碩士學位,1962年獲得(物理學)哲學博士學位。1963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內瓦歐州核研究中心從事原子彈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國,擔任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講師,第二年提升為助理教授。1969年提升為物理學教授。1977年被委任為《核儀器與方法》編輯委員會委員,也是美國、意大利等地物理學會會員,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美國密執安等大學授予榮譽科學博士學位。1976年因在電磁力探索上發現j/4粒子獲諾貝爾物理學獎金。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任職。他曾多次回國探親,對祖國的科學事業極為關心。在他領導的實驗小組里,中國派去的同志約占半數,這些科學工作者在他精心指導下正從事基本粒子的研究工作。
二、正課
1.默讀課文,討論編寫閱讀提綱。
討論并歸納:可從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三個部分來列提綱。
第一部分(l~2段):提出問題。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要格物致知。)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問題。
第一層(3~5段):分析中國教育不重視格物致知的社會根源。(舉例王陽明的格物是格已,這種觀點不能適用于現在的世界。)
第二層(6~10段):分析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
第三層(11~12段):分析在這種文化背景下中國學生的現狀。(以“我”舉例。)
第三部分(13段):解決問題:強調我們需要培養實驗的精神的意義并提出希望。
2、問:“格物致知”出自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
明確:“格物致知”出自《四書大學》。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從探察物體而得到知識。也就是通過實驗得到知識。
3、問:傳統的中國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
明確:可能是因為傳統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
4、問:《大學》里講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明確: 目的是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5、問:這個目的與丁教授講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有沒有一樣?
明確: 不一樣。丁教授講的目的是通過實驗得到新知識。這才是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
6、問:丁教授舉了哪些事例、講了哪些道理來證明中心論點?
明確: 舉例論證:王陽明“格物”;研究竹子;個人經驗
道理論證:科學發展的歷史告訴我們,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而得到;實驗的過程不是毫無選擇的測量,而是需要細致具體的計劃,要有一個適當的目標
7、問:為什么說當今社會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明確: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學術中不可缺少,而且在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8、問:丁教授認為《四書》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義是什么?
明確 第一,尋求真理的堆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 二,探索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袖手旁觀,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計劃的探索。
四、小結:
本文就中國學生的現狀,指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義,希望我們這一代要培養實驗的精神。文章用舉事例講道理論證了中心論點。
三、課堂延伸
1、討論:課文說:“中國學生往往念功課成績很好,考試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臨著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時,就常常不知所措了!庇懻撘幌,這是不是符合實際?如果是,應該怎樣改進?
2、你認為自己是否具備這種“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請結合自己的實際經歷給大家談一談。
五、布置作業。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及其對于學習科學知識的重要性,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內容。
2、理解本文從正反兩方面運用擺事實和講道理相結合的論證方法。
3、結合自身學習實際,積極爭取做一名注重實踐、有開拓精神的人。
教學重點:
1、理解作者觀點,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2、學習“擺事實、講道理”的論證方法。
教學難點:
掌握本文的論證方法,正確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
一、導入課文
我曾在報紙上看到這樣一則消息: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今年以比較高的分數考入了中國科技大學物理專業。入學后,她的高超的計算能力受到了老師和同學們的交口稱贊?墒,她做實驗的能力非常差,一連三周下來,她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個實驗,這又使她的老師大為惱火。這是一個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造成這個女大學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們就來共同學習丁肇中先生《應有格物致知精神》這篇文章,或許,我們能從中找到答案。
二、預習展示
1、作者介紹
2、重點詞語
補充:1、作者簡介。
丁肇中(1936-)美籍華裔物理學家。1936年生于密執安州的安阿伯。1962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69年后任馬薩諸塞理工學院教授,主要從事高能物理學研究。1974年領導的研究小組在實驗中發現新粒子(j/ψ粒子),并導致了一系列與之相關的新粒子的發現,使粒子物理學進入了一個新的發現階段。因此于1976年與里克特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2、重點詞語
(1)生字:肇(zhào) 埋沒(mò) 彷徨(páng huǎng)
(2)理解詞義。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格,探究、窮盡。
致知:致,推及;知,認識。就是使心中已知之“理”,推開拓展,使認識達到無所不知的極限。
彷徨:走來走去,猶豫不決,不知該往何處去。
修身:舊時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
清談:本指魏晉間一些寸;大夫不務實際,空談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實際的談論。
誠意:使自己的意念真減,思想純正,不欺騙自己。
正心:即心要端正。
齊家: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頓好。
袖手旁觀: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協助別人。
一帆風順:比喻非常順利,毫無挫折。
三、整體感知
默讀全文,用圈點批注的方法,完成課后練習一。借此題理清本文的思路及作者提出的論點。
四、精讀課文,理解作者的觀點。
(1)《大學》里“格物致知”的含義是什么?作者所說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義是什么?
(2)傳統的中國教育為中國教育不重視真正的“格”?傳統的中國教育有什么弊端?
(3)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現實意義?
(4)判斷一個人是否具備“格物致知”精神的關鍵是什么?
學生前后座四人一組討論交流.然后各組選一名代表作總結發言。全班交流。
明確:(1)《大學》里“格物致知”的含義是:從探察物體而得到知識。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有兩個方面:第一,尋求真理的唯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應該有想象力、有計劃,不能消極地袖手旁觀。
(2)傳統的中國教育不重視真正的“格”,是因為傳統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
傳統的中國教育“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缺乏對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
(3)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原因有以下三點:第一,這是由中國傳統教育導致的中國學生的弱點決定的;第二,這是科學發展的歷史和實驗過程證明了的:第三,這是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必不可少的。
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養學生的實驗精神,保留一個懷疑求真的態度,靠實踐來發現事物的真相,這對于今天素質教育中要求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4)判斷一個人是否具備“格物致知”的精神,關鍵看他是否有對事物客觀的、有想象力的,有計劃、積極的、主動的探索,也就是我們平日所說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實踐”“大膽創新”的精神。不具備這些就不具備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五、研讀課文,學習論證方法
本文運用了哪幾種說理方法?請結合課文內容作簡單分析。
學生討論,師生共同明確。
六、延伸拓展
你在探索客觀事物的過程中,有什么有趣的經歷嗎?說出來與同學交流。
舉例:雪融化后是水、鐘表的工作原理……
七、課堂總結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貫穿在我們日常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關鍵是看我們每個人的頭腦中究竟真正有沒有探索、實踐、創新的精神。只有有了這些精神,我們的生活才是多彩的,我們的思維才是開闊的。
八、布置作業
自擬題目寫一篇500字左右的讀后感。
板書設計:
論點: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結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的】
1、分析本文從反面論證儒家格物的觀點不能濫用于當今的世界;從正面分析格物致知是科學的實驗的寫作方法。
2、聯系自己學習生活折實際,體會文章對自己的啟示。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自古以來,人們都在探求事物,科學的認識世界,獲得新知,追求新生活。無論是大大小小的事例,還是大大小小的人物,都在體現著“格物致知”的精神。美籍物理學家丁肇中先生,就是如此體現的典范。今天,我們學習的新課文,就是他對“格物致知精神”的闡述。
2、閱讀課文,掌握基礎知識
先讓學生各自在課上誦讀全文,標記出讀不準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詞義,書上注釋中沒有的,從工具書上查找,然后老師檢查。
3、研讀課文,理清思路,歸納段落層次。
先讓學生齊讀全文,對生疏的字音、詞義進行復習;然后分組討論回答問題;最后老師引導修正,投影顯示。
明確:論點:應該有格物致知的精神(課文題目)
第一部分:話題:怎樣了解自然科學(第1自然段)
第二部分:反面論證儒家格物的觀點不能適應當今世界(第2~5自然段)
第三部分:正面論證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學的實驗(第6~12自然段)
4、歸納小結,明確要點。
簡答“格物致知”。
明確:從探索事物而得到知識。
學生討論為什么要提倡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習題精選】
1、給下列畫線的字注音。
a、丁肇中 b、朱熹c、論語
d、儒家 e、測量f、向導
g、彷徨 h、適當
2、解釋下列詞語
a、格物:
b、致知:
c、袖手旁觀:
d、儒家:
3、給下面的一段文字加標點符號。
在中國的傳統教育里最重要的書是四書四書的大《大學》里這樣說一個人教育的出發點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說從探索物體而得到知識
【參考答案】
1、a、zhào;b、xī;c、lún;d、rú;e、liáng;f、xiàng;g、páng;h、dàng
2、a、推究事物;b、獲得事物的知識;c、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協助別人;d、先秦時期的一個思想流派,以孔子為代表,主張禮治,強調傳統的倫理關系。
3、在中國的傳統教育里,最重要的書是“四書”。“四書”的《大學》里這樣說:一個人教育的出發點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說,從探索物體而得到知識。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的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解文章的論證方法。
3.學習編寫閱讀提綱。
重點難點
1.重點:
。╨)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學習編寫閱讀提綱。
2.難點:理解文章的論證方法。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
1.查工具書,解釋下列詞語。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求知,得到知識。
誠意:真心。使自己的思想誠懇。
正心:端正心思。
修身:舊時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
齊家:整齊家政。
抽象:不能具體經驗到的,籠統的;空洞的。
袖手旁觀: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協助別人。
一帆風順:比喻非常順利,毫無挫折。
2閱讀課文,思考課后練習的問題。
二、導入
1.作者簡介。
丁肇中(1936-)美籍華裔物理學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國密執安州的安阿伯,當時他的父親在密執安大學念書,后來到中國臺灣大學任教。青少年時期,丁肇中是在祖國大陸和中國臺灣度過的,在國內念完小學和中學后,到美國密執安大學學習,1959年獲得工程學士學位,1960年獲得科學碩士學位,1962年獲得(物理學)哲學博士學位。1963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內瓦歐州核研究中心從事原子彈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國,擔任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講師,第二年提升為助理教授。1969年提升為物理學教授。1977年被委任為《核儀器與方法》編輯委員會委員,也是美國、意大利等地物理學會會員,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美國密執安等大學授予榮譽科學博士學位。1976年因在電磁力探索上發現J/4粒子獲諾貝爾物理學獎金。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任職。他曾多次回國探親,對祖國的科學事業極為關心。在他領導的實驗小組里,中國派去的同志約占半數,這些科學工作者在他精心指導下正從事基本粒子的研究工作。
2導語 。
有人說中國的孩子“高分低能”“會讀書不會研究”缺乏創新精神和實踐動手能力。問題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會給我們極大的啟發。
三、正課
1.默讀課文,討論編寫閱讀提綱。
討論并歸納:可從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三個部分來列提綱。
第一部分(l~2段):提出問題。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要格物致知。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問題。
第一層(3~5段):分析中國教育不重視格物致知的社會根源。舉例王陽明的格物是格已,這種觀點不能適用于現在的世界。
第二層(6~10段):分析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
第三層(11~12段):分析在這種文化背景下中國學生的現狀,以“我”舉例。
第三部分:解決問題。強調我們需要培養實驗的精神的意義并對我們這一代提出希望。
2提問: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
討論并歸納: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3.提問:“格物致知”出至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格物致知”出至《四書·大學》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薄拔锔穸笾,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齊家,齊家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倍〗淌谝谩案裎镏轮钡囊馑际菑奶讲煳矬w而得到知識。也就是通過實驗得到知識。
4.提問:傳統的中國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卻的原因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可能是因為傳統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
5.提問:〈大學〉里講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目的是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6提問:這個目的與丁教授講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樣不一樣?
討論并歸納:不一樣。丁教授講的目的是通過實驗得到新知識。這才是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
7.提問:第4段舉王陽明“格物”失敗的例子證明了什么?
討論并歸納:王陽明的“格物”實是“格已”,而不是研究萬物的道理,這是無用的,不能適用于現在的世界的。證明傳統的中國教育的目
的是不正確。
8.提問: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在哪里?
討論并歸納:只有通過實地實驗才能得到新的知識。
9.提問:實驗的過程應該是怎樣的?
討論并歸納:實驗的過程應該是積極的、有計劃的探測。
10.提問:第8段舉研究竹子的例子證明了什么?
討論并歸納:舉研究竹子證明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觀察而是積極的動手栽種、研究生長過程、科學的觀察。
11.提問:第9段講的是什么道理?
討論并歸納:實驗的過程不是毫無選擇的測量,而是需要小心具體的計劃,要有一個適當的目標。
12.提問: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中國學生的現狀是什么樣的?
討論并歸納。中國學生大都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功課成績很好不會做研究。
13.提問:第12段舉我個人的經驗證明了什么?這是什么論證?
討論并歸納:舉我個人的經驗證明光“用功”埋頭讀書,對于實際的需要毫無幫助。屬于舉例論證。
14.提問:為什么說當今社會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討論并歸納: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學術中不可缺少,而且在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15.提問:丁教授認為〈四書〉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義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第一,尋求真理的堆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袖手旁觀,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計劃的探索。
16提問:討論練習二。
四、小結
本文就中國學生的現狀,指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義,希望我們這一代要培養實驗的精神。文章用舉事例講道理論證了中心論點。
五、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一、二。
2選用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閱讀下面語段,回答問題。
我覺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學術中不可缺少,而且在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們需要培養實驗的精神。就是說,不管研究自然科學,研究人文科學,或者在個人行動上,我們都要保留一個懷疑求真的態度,要靠實踐來發現事物的真相,F在世界和社會的環境變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屯越來越密切。我們不能盲目地接受過去認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學術權威”的指示。我們要自己有判斷力。在環境激變的今天,我們應該重新體會到幾千年前經書里說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義。這意義有兩個方面:第一,尋求真理的惟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袖手旁觀,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計劃的探索。希望我們這一代對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認識和思考,使得實驗精神真正地變成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1什么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2.什么是實驗精神?
3.我們為什么需要培養實驗的精神?
4.經書里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我們應該怎么重新認識和思考?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學設計 篇5
1.了解丁肇中,理解“格物致知”的含義以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清行文思路,把握作者的思維流程,學習本文運用的論證方法。
3.引導學生切實感受富有實驗精神、創造精神的重要性,自覺培養“格物
致知“的精神,爭做一個注重實踐,有開拓精神的人。
教學重點:
(l)領悟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內涵極其重要性。
(2)理清作者的論證思路、理解文章的論證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探究“研究人文科學”和“在個人行動上”也要重視實驗精神的原因
教學方法:
分析歸納法,指導學生通讀課文,把握各段意思,理清行文思路,歸納本文的三要素。
教具準備:多媒體
教學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 同學們,前幾天,老師在報紙上看到這樣一則消息: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今年以比較高的分數考入了中國科技大學物理專業。入學后,她的高超的計算能力受到了老師和同學們的交口稱贊?墒牵鰧嶒灥哪芰Ψ浅2,一連三周下來,她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個實驗,這又使她的老師大為惱火。這是一個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造成這個女大學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們就來共同學習丁肇中先生《應有格物致知精神》這篇文章,或許,我們能從中找到答案。下面,我們首先對丁肇中先生做一個了解。同學們請看大屏幕。
2. 明確學習目標
3. 了解作者
4. 檢查預習:
(1)注音:丁肇( )中 不知所措( )
(2)釋詞: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求知,得到知識。
誠意:真心。使自己的思想誠懇。
正心:端正心思。
修身:舊時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
齊家:整齊家政。
抽象:不能具體經驗到的,籠統的;空洞的。
袖手旁觀: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協助別人。
一帆風順:比喻非常順利,毫無挫折。
(二)整體感知
1. 朗讀課文,回答導入問題
同學們找到造成這剛才那個女大學生高分低能的原因了嗎?
(明確)例:剛才那個女大學生因為沒有格物致知精神,沒有實踐能力,所以她的動手能力比較差.。
我覺得這是因為中國的傳統教育沒有正確地理解和運用格物致知精神,而中國的學生在這個文化背景之下,也是偏向于理論知識的學習,偏向與抽象思維,而不愿意動手,才造成了剛才那個女大學生高分低能。
2. 整體分析課文內容
(1)師:這兩個同學回答得非常好,實際上,造成了剛才那個女大學生高分低能的原因就是因為她缺少格物致知精神。格物致知精神既然這么重要,“格物致知”中國詞究竟是上面意思?
明確:格物致知就是“從探察事物而得到知識”的意思!案裎镏轮弊鳛橐环N精神,是指從推究事物的原理而得到知識的一種精神。
(2)師:傳統的中國教育為什么不重視真正的“格”?傳統的中國教育有什么弊端?
明確:傳統的中國教育不重視真正的“格”,是因為傳統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
傳統的中國教育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缺乏對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
(3)師:作者說我們每個人應該有格物致知精神,那么,我們為什么應該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是怎樣論述的?
(學生瀏覽課文,篩選信息,合作討論,形成一致觀點)
明確:前面兩位同學總結得很好,我認為作者講了三方面的道理來證明“我們每個人應該有格物致知精神”這個論點的:
道理(1)這是由傳統中國教育導致的中國學生的弱點決定了的。
道理(2)這是被科學進展的歷史和實驗的過程證明了的。
道理(3)這也是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所不可少的。
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養學生的實驗精神,保留一個懷疑求真的態度,靠實踐來發現事物的真相,這對于今天素質教育中要求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4)判斷一個人是否具有“格物致知”的精神關鍵是什么?
明確:判斷一個人是否具有“格物致知”的精神關鍵是他是否對事物客觀的、有想象力的,有計劃的,積極主動的探索,也就是我們平日所說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實踐”“大膽創新”的精神。不具備這些,就不具備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5)簡述本文的論述思路
明確;本文的題目就是中心論點。開頭緊扣題目,有“格物致知”的出處,引出對其含義的理解以及我國古代對“格物致知”并不重視的原因分析,澄清人們的錯誤認識,接著作者從實驗過程的兩個特點,中國學生存在的問題和作者自己的親身經驗三個方面著重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兩個意義,并發出號召。逐層深入說理,思路十分清晰。
(6)歸納本文結構
討論并歸納:可從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三個部分來列提綱。
第一部分(l~2段):提出問題。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要格物致知。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問題。
第一層(3~5段):分析中國教育不重視格物致知的社會根源。舉例王陽明的格物是格已,這種觀點不能適用于現在的世界。
第二層(6~10段):分析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
第三層(11~12段):分析在這種文化背景下中國學生的現狀以“我”舉例。
第三部分:解決問題。強調我們需要培養實驗的精神的意義并對我們這一代提出希望。
(三). 合作探究,明確本文論證方法
1聚焦論證方法
(學生討論、明確)A. 引用論證法:
開頭引用《大學》,指出“格物致知”的基本意思,第三段引用《大學》介紹“格物致知”的目的,解釋“格物致知”真意被埋沒的原因。
B. 舉例論證法:
借王陽明“格”竹苦思頭痛的失敗的事例,論述傳統儒家對實驗的態度是把探察外界誤認為探討自己;借通過實驗了解竹子性質的事例,論述實驗過程不是消極的觀察,而是積極的,有計劃的;借中國學生成績好而面臨研究工作卻束手無策的事例論述了中國學生偏向于理論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思維而不愿動手;借作者的親身經歷論述以埋頭苦讀應付一切對于實際需要毫無幫助。
C. 對比論證。
中國傳統教育埋沒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強調知識的獲得是通過內心體驗和自我檢討,與科學進展的歷史說明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得到形成鮮明的對比;
明朝大理論家王陽明“格”竹,把探究外界誤認為探討自己,終因頭痛失敗的事例,與通過科學實驗了解柱子的性質的事例進行對比,突出知識的獲得只能通過實驗。
(四)小結:
本文思路清晰,說理充分,極雄辯地闡明了“格物致知”的精神的重要性。學習它,不只增長了知識,而且大大開啟了我們的思想之門。我們要有意識地培養這種精神,使自己成為一個努力探索、勇于實踐、大膽創新的合格人才。最后我想用丁肇中的一句話結束我們今天的學習。
要實現你的目標,最重要的是好奇心,并且永遠對自己充滿信心,大膽嘗試,做你自己認為最正確的事。
——丁肇中
(五)作業:
你具備“格物致知”的精神嗎?請結合自己的經歷寫出一個例子。
(六)板書設計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具體剖析“格物致知”的含義
具體分析“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提出希望,發出號召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了解和掌握相關論文知識,把握論點、論據、論證及脈絡。(重點)
體會閱讀議論文的要點和技巧。(難點)
領會動手操作的實驗意識,樹立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難點)
教學課時:兩節課
教學備課:
1、丁肇中:美籍華裔物理學家,1976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可略)
2、基礎知識:
肇(zhào)埋沒(mò)彷徨(pánghuáng)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求知,獲得知識。
誠意:使自己的心意思想誠懇。
正心:端正心思,使自己的心不妄動,不生邪念。
修身:修治自己的品德,也就是改變自己的行為習慣。
齊家:使自己的家庭或成員能夠齊心協力,和睦相處。
治國:治理國家。
平天下:平定天下。
抽象:不能具體經驗到的,籠統的;空洞的。
袖手旁觀: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協助別人。
3、課文內容:
第一部分(1):交代話題。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
第二部分(2--12):分析論題。以中國學生生存的問題和作者經歷為例,
進一步揭露傳統教育弊端,再次點明重視實驗精神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13):得出結論。總結全文,論證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提出希望。
板書:提出論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1)(2)-(5)(13)
。6)-(12)
引論--------------本論--------------結論
中心論點: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是重視實驗)(不是儒家側重的像自己的內心去探索所謂的治國平天下之道的抽象道理,而是用科學實驗來揭示事物的本質。)
每段段意如下:
。1)(因此)提出論題,中國學生應當怎樣學習自然科學。
。2)(就是說就是就是)格物致知的出處和含義,它與現代實驗精神一致。
。3)(但是因為因為)傳統中國教育不重視格物致知,以至于它的真正意義被埋沒了。
。4)有一天(時間),明代大哲學家王陽明(人物)在院子里(地點)格竹子(事件),
硬想了七天而失。ńY果),是因為他把探察外界誤認為探討自己(結論)。
。5)(因為儒家根源)王陽明的觀點,在當時可以理解,不適用于現在。
(6)(所以)我重視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
(7)(告訴我們只能不能)重申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得到。
(8)(不是而是比如)實驗的過程是積極的探測。
(9)(不是它需要)實驗需要有細致具體的計劃,有一個適當的目標。
。10)(由此因為)用“基本知識的突破不常有,歷的學術的進展只靠少數人關鍵性的發現”的現象印證觀點。
。11)(因為)用“中國學生大都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的特點,證明王陽明的思想的存在。
。12)(在這方面有……的經驗為證)我(人物)到美國大學念書的時候(時間)在美國大學(地點)發現埋頭讀書對實際的需要毫無幫助(事件)。
。13)(不但……而且就是說無論……還是……都這意義希望應該)強調我們需要培養實驗的精神,揭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并對我們這一代提出希望。
4、論證方法:
。1)講道理(道理論證)(引用論證):
第2段:引用《四書》上的《大學》里的話,解釋“格物致知”的出處與含義。
第3段:引用《大學》里的話,論證傳統的中國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致知的原因,是由于格物致知不是為探求新知識,而是為了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
。2)舉例論證:
第4段:舉王陽明格竹的事例,證明了中國傳統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致知。
第5段:繼續舉王陽明觀點的事例論述中國傳統教育埋沒了“格物致知”真正義。
第8段:舉研究竹子事例,論證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觀察,而是積極的動手栽種、研究生長過程、科學的觀察。
第12段:舉個人經歷事例,具體說明埋頭讀書對于實際的需要毫無幫助。或論證了在王陽明的思想下,中國的學生普遍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
。3)正反對比論證:
第7段:只能……不是
第8段:不是……而是
第9段:不是……它需要……它是要有……
突出強調,論證有力,使觀點更加鮮明而更利于人們接受。
講道理可以正反對比,舉事例當然也可以正反對比。
5、問題探究:說說作者所講的“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
第2段:探察事物而得到新的知識,即實地的探察,即所謂的實驗。
第13段:第一,尋求真理的途徑是對客觀事物的探索;
第二,探索應有想象力,有計劃,不能消極地袖手旁觀。
在作者的認識中,格物致知可以用一個詞語來代替,那就是“實驗”。文章(6)—(12)自然段都圍繞著“實驗”展開,論述了“實驗”的重要意義,以及如何展開實驗等。我們將題目替換一下,就成為“應該有實驗精神”。作者在文章要講的是“中國學生應該怎樣學習自然科學?”現在的答案就很清楚了,中國學生應該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應該有實驗的精神。
中國學生到底有沒有這種精神?答案是NO。首先是因為格物并不是為了獲得新知識,而是為了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其次,儒家傳統的看法認為天下有不變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從內心領悟的。圣人知道真理后,就傳給一般人,所以經書上的道理是可“推之四海海,傳之于萬世”的。因此(2)-(5)自然段舉例論證中國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致知。這正是講格物致知的現實意義。
6、寫作特點:
(1)思路清晰,說理縝密。(引論-本論-結論)
。2)事實道理相結合,正反事理結合。(王陽明格竹反例與作者實驗正例對比)
7、學會啟示感悟?
高分低能—低分高能—高分高能。注重理論,更注重實踐,用現代人的思維思考,用現代人的眼光看世界,讓自己具有實踐意義的創新精神。
教學過程:
1、邊讀課文邊圈畫需要關注的詞語。尤其是音形義。
2、探究論點、論據、論證(見上面備課)
3、深化論文的相關知識。
提出論題(引論)——分析問題(本論)——解決問題(結論)
作業部署:體會“格物致知”精髓。
作文寫作:我和未來有個約會(我和未來的約會)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學設計 篇7
一、學習目標
1. 找到并理解作者觀點。
2.學習“擺事實、講道理”的論證方法。
3. 聯系學習實際,培養科學實驗精神。
二、學習方法
1.用“圈點批注”的方法自讀文章。
2.在自讀中質疑提問。
3.查詢作者及本文寫作背景相關資料,做適當摘錄或制成電子作品。
(本文著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自學能力和探究學習能力強調讓學生養成動筆墨讀書的習慣;著重培養學生懷疑精神與探究意識;強調學生在課外拓展學習中擴大知識視野。)
三、重點 難點
重點:1.找到并理解作者觀點。
2.學習“擺事實、講道理”的論證方法。
3.聯系學習實際,培養科學實驗精神。
難點:學習“擺事實、講道理”的論證方法。
四、學習過程
。ㄒ唬.基礎知識
1.了解作者。
2.借助工具書理解和掌握以下詞語。
格物致知 誠意 正心 彷徨 袖手旁觀 一帆風順
。ǘ.技能訓練
1.整體感知課文大意。
(1)朗讀課文,
(2)默讀全文,用圈點批注的方法,完成課后練習一。
(3)討論.自學批注的內容,談出自己的見解。
2..研讀課文,質疑問難。
(1)精讀課文,在文中畫出有疑問的語句、內容,并標注符號。
(2)小組討論解疑,匯總、概括得不到解決的疑問。
3.重點細讀,討論交流。利用課后練習二,讓學生聯系自己學習實際,展開大討論或辯論,思考:
(1)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什么?
(2)聯系實際反思自我。
(3)怎樣改進?提出建議和方法。
4.課外探究學習,拓展延伸課堂內容。
(1)歸納概括探究主題
教師將各小組解疑時留下的疑難問題匯總為1—5個探究主題,在班級公示。
探究學習參考主題:
、僦袊鴤鹘y教育與西方教育的差異比較。
、谌寮宜枷霚\探。
、凼吕C明實驗精神在科學發展史上的作用。
④東西方學生素質能力比較。
(2)傳授探究學習方法
教師教給學生探究學習的方法及步驟:a.確定主題;b.查詢資料;c.概括結論;d.交流評價。
(3)劃分小組,明確任務
教師可讓學生自由選擇探究主題,自愿結成探究學習小組,在課下利用圖書館、閱覽室、因特網等信息資源庫,作探究學習,并將各小組自主探究學習成果寫成小論文或制成電子作品。3—5天后,可利用語文活動時間讓學生交流探究學習成果。
(解說:學生作探究學習時,教師指導要注意以下幾點:1.協助學生完成小組內的分工與合作,不要單打獨做。2.幫助學生學會廣泛查詢、下載相關資料。3.指導寫作小論文或解決制作電子作品的技術問題。4.探究題目可能很大,但不要求學生作出全面深入的結論,只要談及一方面,掌握探究方法即可。)
。ㄈ┳晕覝y評
1.下面一段話中橫線上應填的詞語是
a.眼光 勇氣 毅力b.勇氣 毅力 眼光c.毅力 勇氣 眼光d.眼光 毅力 勇氣
實驗的過程不是毫無選擇的測量,它需要有小心具體的計劃。特別重要的,是要有一個適當的目標,以作為整個探索過程的向導。至于這個目標怎樣選定,就要*實驗者的判斷力和靈感。一個成功的實驗需要的是___和____。由此我們可以了解,為什么基本知識上的突破不是常有的事情。我們也可以了解,為什——。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學設計 篇8
第一課時
一、教材分析
1974年,丁肇中在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上,不顧阻撓,堅持用自己的母語——漢語發言。從中,我們能體會到他對祖國的拳拳之心。今天,我們通過學習他的另一篇演講——《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走近他。
二、整體感知
1.文體知識
講演詞又叫演說詞、講話稿,是一種供口頭向群眾宣傳的、帶有鼓動性的文章。
講演詞有以下特點:第一,考慮聽眾對象,要有針對性。第二,觀點集中、鮮明。第三,思路清晰,內容充實。第四,語言通俗生動,感情深厚充沛。
講演詞的結構靈活多樣,不管采用什么形式,但大體都有三部分內容:開頭提出問題,或亮出講話要點,以引起聽眾的興趣和關注;重點是中間部分對講演主旨的闡述;結尾回應開頭,總結全文,或提出希望和祝愿,使聽眾受到激勵和鼓舞。
2.作者簡介
丁肇中(1936-)美籍華裔物理學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國。三個月后隨父母回到中國。1956年到美國密歇根大學學習,1959年獲得數學和物理學學士學位,1962年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1974年領導的研究小組在實驗中發現新粒子(J/ψ粒子),并導致了一系列與之相關的新粒子的發現,使粒子物理學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因此于1976年與里克特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3.了解背景
1991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情系中華”大會上,這位實驗力,最善于觀察現象的實驗物理學家以樸實而誠摯的語言發表了精彩的演講,他以一個科學家的身份,對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進行了反思,誠懇地呼吁我們應該具有“格物致知精神”,要通過不斷實踐和體驗去探求知識與真理。
4.字詞積累
(1)給加點的字注音。
丁肇中(zhào)朱熹(xī)彷徨(pánghuáng)中庸(yōng)
論語(lún)袖手旁觀(xiù)
(2)解釋下面詞語。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格,推究。
致知:獲得知識。致,獲得。
彷徨:走來走去,猶豫不決,不知往哪個方向去。
袖手旁觀:比喻置身事外,不加過問的冷淡態度。本文指不作任何探究實驗的消極觀察。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辦才好。形容受窘或發急。
5.整體感知
速讀課文,重要語段可再次播放音頻,認真讀、聽,理清文章的結構層次。
參考
全文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問題。由獲獎感言,引出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
第二部分(2—12段),分析問題。分析中國傳統教育的弊病和實驗精神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13段),解決問題。強調培養實驗精神的重要意義并提出希望。
三、局部探究
(一)把握文章的內容
研讀課文,重點段落可播放【影視課文】。學生自主思考,探究回答下面問題。不能解決的問題再合作探究。
1.文章論述的話題是什么?
參考:談談中國學生應該怎樣學習自然科學。
2.作者的觀點是怎樣的?
參考: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3.實驗精神(“格物致知”精神)為什么很重要?應該怎樣進行實驗?
參考:(1)科學發展的歷史告訴我們,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檢討或哲理的清談就可求到的。
(2)實驗方法:①“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觀察,而是積極的探測”;②“實驗不是毫無選擇的測量,它需要有細致具體的計劃”。
4.既然實驗精神如此重要,當今的中國學生是否很重視它了呢?為什么?
參考:不夠重視。“中國學生大都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思維而不愿動手。”誤以為埋頭讀書可以應付一切,結果對實際毫無幫助。
5.格物致知精神僅僅應用于自然科學研究嗎?
參考:不論是研究自然科學,研究人文科學,還是在個人行動上,都不可缺少。
6.那么怎樣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參考:“第一,尋求真理的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應該有想象力、有計劃,不能消極地袖手旁觀。”
(二)質疑問難。
學生就本節課中產生的疑問及未能解答的問題,向全班提出,師生回答,或教師點撥、引導學生進行探究。
四、總結拓展
1.總結所學。
(1)復習字詞。
、僮⒁簦憾≌刂兄祆溽葆逯杏拐撜Z袖手旁觀
、诮忉專焊裎镏轮葆逍涫峙杂^不知所措
(2)總結全文。
參考:作者以學生學習自然科學為話題,從解釋《大學》“格物致知”入手,剖析中國傳統教育的弊端,在此基礎上,作者提出“我是研究科學的人,所以重視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大力提倡實驗精神。原因是:(1)科學發展的歷史和實驗過程證明了的;(2)中國學生學習上的弱點所決定的;應付今天世界環境的需要。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兩個意義并寄予了希望。
2.拓展交流。
文章說:“中國學生往往念功課成績很好,考試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著需要拿主意時,就常常不知所措了。”討論一下,這是不是符合實際?要舉例論證。如果是,應該怎樣改進(運用舉例論證或道理論證)?
學生各抒己見。
五、作業設計
1.搜集丁肇中的資料,做一期“向科學家丁肇中學習”的手抄報。
2.完成【試題中心】“基礎檢測”部分。
可參考【影音資源】【試題中心】
六、板書設計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提出問題:應該怎樣學習自然科學——指出傳統教育的弊端
分析問題——實驗精神的重要性
解決問題——必須重視格物致知精神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學生交流對丁肇中的了解和認識,導入新課。
二、局部探究
【精品課件
研讀課文,重點段落可播放【影視課文】,學習論證方法。
(一)學生自主思考,回答。
1.《大學》里講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這個目的與作者講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樣嗎?
2.第4段舉王陽明“格物”失敗的例子的意圖是什么?
3.第8段舉研究竹子的例子證明了什么?
4.第12段舉自己的經驗證明了什么?
答案預設
1.(1)目的是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2)不一樣。作者講的目的是通過實驗得到新知識。
2.王陽明的“格物”實是“格已”,而不是研究萬物的道理,這是無用的,不能適用于現在的世界的。以此證明傳統的中國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確。
3.舉研究竹子的例子是為了證明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觀察而是積極的動手栽種、研究生長過程、科學的觀察。
4.舉自己的經驗證明光“用功”埋頭讀書,對于實際的需要是毫無幫助的。
(二)小組合作探究,交流。
本文主要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結合具體例子進行分析。
參考
1.道理論證。如,開篇對“格物致知”的解釋說明,給讀者一個明確的概念,從理論上闡述了“格物致知”的含義。又如,對實驗精神的重要性的論述,從科學進展的歷史角度,闡述精辟見解,從正面論述實驗對于獲得科學知識的重要性,使論證更具有說服力。
2.舉例論證。
舉例子闡述道理作用論述角度
明朝大理論家王陽明“格”竹子,頭痛失敗論證傳統教育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使論證更具體、形象、生動,更具有說服力反面
通過實驗了解竹子性質實驗的過程……有機會的探測使論證更具體、形象、生動,更具有說服力正面
中國學生功課成績好,面臨研究工作,束手無策中國學生偏向……而不愿動手使論證更具體、形象、生動,更具有說服力反面
作者在美國的學習經歷以埋頭讀書應付……拉近與聽眾的距離反面
可參考【微課堂】《議論文的論證方法》
活動三質疑問難
學生就本節課中產生的疑問及未能解答的問題,向全班提出,師生回答,或教師點撥、引導學生進行探究。
三、總結拓展
1.深入思考內容,體會講演詞的特點。
2.學生復習總結本課知識點、文章內容、論證方法等。
3.討論:你具備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嗎?請結合自己的經歷給大家講一講。
參考
生1:下雪了,我伸出雙手,接過翩翩飛來的小雪花,在手指溫柔的一握中,小雪花不見了,只見手心里淚珠點點,于是我知道雪融化后是水。
生2:我懷著好奇心,想知道鐘表的工作原理,怎么辦呢?我大膽卸下了鐘表的零部件,按照圖紙提示小心翼翼地安裝好,結果表走得不準了,但我明白了鐘表的工作原理。
……
四、作業設計
以“如何才能避免高分低能”為題,寫一篇600字左右的講演稿。
可參考【寫作訓練】
五、板書設計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提出問題:應該怎樣學習自然科學
指出傳統教育的弊端
分析問題
實驗精神的重要性
解決問題:必須重視格物致知精神
論證方法:道理論證舉例論證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學設計 篇9
教學重點:
(l)領悟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內涵極其重要性。
(2)理清作者的論證思路、理解文章的論證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探究“研究人文科學”和“在個人行動上”也要重視實驗精神的原因
教學方法:
分析歸納法,指導學生通讀課文,把握各段意思,理清行文思路,歸納本文的三要素。
教具準備:多媒體
教學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 同學們,前幾天,老師在報紙上看到這樣一則消息: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今年以比較高的分數考入了中國科技大學物理專業。入學后,她的高超的計算能力受到了老師和同學們的交口稱贊。可是,她做實驗的能力非常差,一連三周下來,她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個實驗,這又使她的老師大為惱火。這是一個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造成這個女大學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們就來共同學習丁肇中先生《應有格物致知精神》這篇文章,或許,我們能從中找到答案。下面,我們首先對丁肇中先生做一個了解。同學們請看大屏幕。
2. 明確學習目標
3. 了解作者
4. 檢查預習:
(1)注音:丁肇( )中 不知所措( )
(2)釋詞: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求知,得到知識。
誠意:真心。使自己的思想誠懇。
正心:端正心思。
修身:舊時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
齊家:整齊家政。
抽象:不能具體經驗到的,籠統的;空洞的。
袖手旁觀: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協助別人。
一帆風順:比喻非常順利,毫無挫折。
(二)整體感知
1. 朗讀課文,回答導入問題
同學們找到造成這剛才那個女大學生高分低能的原因了嗎?
(明確)例:剛才那個女大學生因為沒有格物致知精神,沒有實踐能力,所以她的動手能力比較差.。
我覺得這是因為中國的傳統教育沒有正確地理解和運用格物致知精神,而中國的學生在這個文化背景之下,也是偏向于理論知識的學習,偏向與抽象思維,而不愿意動手,才造成了剛才那個女大學生高分低能。
2. 整體分析課文內容
(1)師:這兩個同學回答得非常好,實際上,造成了剛才那個女大學生高分低能的原因就是因為她缺少格物致知精神。格物致知精神既然這么重要,“格物致知”中國詞究竟是上面意思?
明確:格物致知就是“從探察事物而得到知識”的意思!案裎镏轮弊鳛橐环N精神,是指從推究事物的原理而得到知識的一種精神。
(2)師:傳統的中國教育為什么不重視真正的“格”?傳統的中國教育有什么弊端?
明確:傳統的中國教育不重視真正的“格”,是因為傳統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
傳統的中國教育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缺乏對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
(3)師:作者說我們每個人應該有格物致知精神,那么,我們為什么應該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是怎樣論述的?
(學生瀏覽課文,篩選信息,合作討論,形成一致觀點)
明確:前面兩位同學總結得很好,我認為作者講了三方面的道理來證明“我們每個人應該有格物致知精神”這個論點的:
道理(1)這是由傳統中國教育導致的中國學生的弱點決定了的。
道理(2)這是被科學進展的歷史和實驗的過程證明了的。
道理(3)這也是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所不可少的。
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養學生的實驗精神,保留一個懷疑求真的態度,靠實踐來發現事物的真相,這對于今天素質教育中要求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4)判斷一個人是否具有“格物致知”的精神關鍵是什么?
明確:判斷一個人是否具有“格物致知”的精神關鍵是他是否對事物客觀的、有想象力的,有計劃的,積極主動的探索,也就是我們平日所說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實踐”“大膽創新”的精神。不具備這些,就不具備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5)簡述本文的論述思路
明確;本文的題目就是中心論點。開頭緊扣題目,有“格物致知”的出處,引出對其含義的理解以及我國古代對“格物致知”并不重視的原因分析,澄清人們的錯誤認識,接著作者從實驗過程的兩個特點,中國學生存在的問題和作者自己的親身經驗三個方面著重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兩個意義,并發出號召。逐層深入說理,思路十分清晰。
(6)歸納本文結構
討論并歸納:可從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三個部分來列提綱。
第一部分(l~2段):提出問題。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要格物致知。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問題。
第一層(3~5段):分析中國教育不重視格物致知的社會根源。舉例王陽明的格物是格已,這種觀點不能適用于現在的世界。
第二層(6~10段):分析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
第三層(11~12段):分析在這種文化背景下中國學生的現狀以“我”舉例。
第三部分:解決問題。強調我們需要培養實驗的精神的意義并對我們這一代提出希望。
(三). 合作探究,明確本文論證方法
1聚焦論證方法
(學生討論、明確)A. 引用論證法:
開頭引用《大學》,指出“格物致知”的基本意思,第三段引用《大學》介紹“格物致知”的目的,解釋“格物致知”真意被埋沒的原因。
B. 舉例論證法:
借王陽明“格”竹苦思頭痛的失敗的事例,論述傳統儒家對實驗的態度是把探察外界誤認為探討自己;借通過實驗了解竹子性質的事例,論述實驗過程不是消極的觀察,而是積極的,有計劃的;借中國學生成績好而面臨研究工作卻束手無策的事例論述了中國學生偏向于理論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思維而不愿動手;借作者的親身經歷論述以埋頭苦讀應付一切對于實際需要毫無幫助。
C. 對比論證。
中國傳統教育埋沒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強調知識的獲得是通過內心體驗和自我檢討,與科學進展的歷史說明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得到形成鮮明的對比;
明朝大理論家王陽明“格”竹,把探究外界誤認為探討自己,終因頭痛失敗的事例,與通過科學實驗了解柱子的性質的事例進行對比,突出知識的獲得只能通過實驗。
(四)小結:
本文思路清晰,說理充分,極雄辯地闡明了“格物致知”的精神的重要性。學習它,不只增長了知識,而且大大開啟了我們的思想之門。我們要有意識地培養這種精神,使自己成為一個努力探索、勇于實踐、大膽創新的合格人才。最后我想用丁肇中的一句話結束我們今天的學習。
要實現你的目標,最重要的是好奇心,并且永遠對自己充滿信心,大膽嘗試,做你自己認為最正確的事。
——丁肇中
(五)作業:
你具備“格物致知”的精神嗎?請結合自己的經歷寫出一個例子。
(六)板書設計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具體剖析“格物致知”的含義
具體分析“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提出希望,發出號召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1、了解丁肇中,理解“格物致知”的含義以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清行文思路,把握作者的思維流程,學習本文運用的論證方法。
3、引導學生切實感受富有實驗精神、創造精神的重要性,自覺培養“格物致知”的精神,爭做一個注重實踐,有開拓精神的人。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領悟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內涵極其重要性。
理清作者的論證思路、理解文章的論證方法。
2、難點: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探究“研究人文科學”和“在個人行動上”也要重視實驗精神的原因
【教學方法】引導、分析、討論、歸納法
【教具準備】多媒體
【教學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事例1:美國《科學世界》雜志從眾多的發明中,選出了改變二十世紀的十大發明。
事例2: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今年以比較高的分數考入了中國科技大學物理專業。入學后,她的高超的計算能力受到了老師和同學們的交口稱贊。可是,她做實驗的能力非常差,一連三周下來,她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個實驗,這又使她的老師大為惱火。
這是一個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造成這個女大學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們就來共同學習丁肇中先生《應有格物致知精神》這篇文章,或許,我們能從中找到答案。下面,我們首先對丁肇中先生做一個了解。同學們請看大屏幕。
2、明確學習目標:
3、了解作者:
4、檢查預習:
二、整體感知
1、速讀課文,探討導入問題
同學們找到造成剛才那個女大學生高分低能的原因了嗎?
思考、交流
2、整體分析課文內容
(1)“格物致知”一詞究竟是什么意思?
思考、交流
強調:格物(途徑)致知(目的)現代學術:實驗
事例:嘗梨麥哲倫環球航行
(2)傳統的中國教育為什么不重視真正的“格”?以什么事例來論證的?
思考、交流
事例:王陽明格竹苦想頭疼之例(探討自己而非探察外物)
探討:《惠崇春江晚景》
(3)科學的格物致知應該是怎樣做的?
思考、交流
實驗過程和要求:①積極的而非消極的②有計劃有目標
通過這種科學的格物方式才能得到竹子的有關知識,從而強調了格物致知(實驗)在科學上的重要性。
(4)傳統的中國教育有什么弊端?
(5)正確的格物致知的意義和希望。
3、歸納本文的論述思路
討論并歸納:可從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三個部分來列提綱。
三、合作探究,明確本文論證方法
聚焦論證方法:
學生討論、交流、明確:
1、引用論證法:
2、舉例論證法:
3、對比論證:
四、延伸拓展
自然科學領域需要,其他領域是否也需要這種精神?在自己的學習生活中,怎樣培養這種精神?
思考、討論、交流
五、小結
本文思路清晰,說理充分,極雄辯地闡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學習它,不只增長了知識,而且大大開啟了我們的思想之門。其實不知大家注意沒有,近些年,我們國家的教育越來越重視實驗精神的培養,越來越重視學生實際動手操作的能力,比如說勞動技術課和電腦上機課的開設等。因此,我們要有意識地培養這種精神,使自己成為一個努力探索、勇于實踐、大膽創新的合格人才。
最后我想用丁肇中的一句話結束我們今天的學習:
要實現你的目標,最重要的是好奇心,并且永遠對自己充滿信心,大膽嘗試,做你自己認為最正確的事。
──丁肇中
五、作業布置
【板書設計】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具體剖析“格物致知”的含義(提出問題)
具體分析“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分析問題)
提出希望,發出號召(解決問題)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目標:
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及其對于學習科學知識的重要性,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內容。
2、理解本文從正反兩方面運用擺事實和講道理相結合的論證方法。
3、結合自身學習實際,積極爭取做一名注重實踐、有開拓精神的人。
教學重點:
1、理解作者觀點,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2、學習“擺事實、講道理”的論證方法。
教學難點:
掌握本文的論證方法,正確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
教學過程及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語課文
前幾天,我在報紙上看到這樣一則消息: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今年以比較高的分數考入了中國科技大學物理專業。入學后,她的高超的計算能力受到了老師和同學們的交口稱贊?墒,她做實驗的能力非常差,一連三周下來,她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個實驗,這又使她的老師大為惱火。這是一個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造成這個女大學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們就來共同學習丁肇中先生《應有格物致知精神》這篇文章,或許,我們能從中找到答案。
二、作者簡介
丁肇中(1936-)美籍華裔物理學家。1936年生于密執安州的安阿伯。1962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69年后任馬薩諸塞理工學院教授,主要從事高能物理學研究。1974年領導的研究小組在實驗中發現新粒子(J/ψ粒子),并導致了一系列與之相關的新粒子的發現,使粒子物理學進入了一個新的發現階段。因此于1976年與里克特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三、整體感知
1、朗讀課文,積累詞語。
(1)生字。
肇(zhào)埋沒(mò)彷徨(páng huǎng)
(2)理解詞義。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格,探究、窮盡。
致知:致,推及;知,認識。就是使心中已知之“理”,推開拓展,使認識達到無所不知的極限。
彷徨:走來走去,猶豫不決,不知該往何處去。
修身:舊時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
清談:本指魏晉間一些寸;大夫不務實際,空談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實際的談論。
誠意:使自己的意念真減,思想純正,不欺騙自己。
正心:即心要端正。
齊家: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頓好。
袖手旁觀: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協助別人。
一帆風順:比喻非常順利,毫無挫折。
2、速讀課文,對課文進行圈點批注,找出標示論題的語句、表達作者觀點的句子、承上啟下的段落、各段的關鍵句等,并給課文劃分段落層次。
本文論點: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課文標題)
全文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論題: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
第二部分(2—5段):舉例證明傳統的中國教育的弊端是
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致知。第三部分(6—12段):理例結合,證明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學的實驗精神。
第四部分(第13段):強調我們要培養實驗精神的重要意義。
第二課時
一、研讀課文,學習論證方法
1、精讀課文,理解作者的觀點。
(1)《大學》里“格物致知”的含義是什么?作者所說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義是什么?
(2)傳統的中國教育為中國教育不重視真正的“格”?傳統的中國教育有什么弊端?
(3)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現實意義?
(4)判斷一個人是否具備“格物致知”精神的關鍵是什么?
學生前后座四人一組討論交流.然后各組選一名代表作總結發言。全班交流。
明確:(1)《大學》里“格物致知”的含義是:從探察物體而得到知識。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有兩個方面:第一,尋求真理的唯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應該有想象力、有計劃,不能消極地袖手旁觀。
(2)傳統的中國教育不重視真正的“格”,是因為傳統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
傳統的中國教育“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缺乏對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
(3)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原因有以下三點:第一,這是由中國傳統教育導致的中國學生的弱點決定的;第二,這是科學發展的歷史和實驗過程證明了的:第三,這是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必不可少的。
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養學生的實驗精神,保留一個懷疑求真的態度,靠實踐來發現事物的真相,這對于今天素質教育中要求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4)判斷一個人是否具備“格物致知”的精神,關鍵看他是否有對事物客觀的、有想象力的,有計劃、積極的、主動的探索,也就是我們平日所說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實踐”“大膽創新”的精神。不具備這些就不具備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聚焦論證方法,重點學習“擺事實”“道理”相結合的說理方法。
提問:本文運用了哪幾種說理方法?請結合課文內容作簡單分析。
學生討論,明確:(學生參見導練探究賞析1)
二、延伸拓展,開闊視野;聯系實際,體驗反思
1、提問:“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而得到”,你能舉一些例子來證明嗎?
明確:(學生參見導練探究賞析3)
歷史與現實證明現代學術的基礎就是實驗,
2、討論:你具備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嗎?請結合自己的經歷給大家講一講。
例如:生1:下雪了,我伸出雙手,接過翩翩飛來的小雪花,在手指溫柔的一握中,小雪花不見了,只見手心里淚珠點點,于是我知道雪融化后是水。
生2:我懷著好奇心,想知道鐘表的工作原理,怎么辦呢?我大膽卸下了鐘表的零部件,按照圖紙提示小心翼翼地安裝好,結果表走得不準了,但我明白了鐘表的工作原理,張翁失表,焉知非福?
教師總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貫穿在我們日常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關鍵是看我們每個人頭腦中究竟有無這種意識、觀念。只有有了這種精神,我們的,生活才是多彩的,思維才是開闊的。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在于創新。我們只要立足于實際,努力探索,勇于實踐,大膽創新,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三、質疑問難,互動交流(結合導練綜合性學習)
1、每人提交一個問題,前后座四人一組共同討論解決,教師巡視各組,參與同學討論。
2、每組將未解決的疑難問題交付教師,教師匯總歸納為1~5個探究主題,組織全班同學討論解決,如有問題,可留待學生課余檢索資料完成。
示例:(1)中國傳統教育與西方教育的差異。
(2)“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就在儒家思想中被埋沒了。今天,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儒家思想?
(3)東西方學生素質能力比較。
(4)請用事例來證明研究人文科學也要重視實驗精神。
3、教師作方法點撥:選擇探究方向,確定主題,然后查詢資料,并綜合分析資料,初步得出結論,最后一起交流評價,并擬寫研究小論文。
4、由學生自由選擇探究主題,自愿組成探究學習小組,課余時間利用圖書館、閱覽室、因特網等信息資源庫作探究學習,并寫成研究小論文,一周后進行成果交流與評比。
注意:①小組成員要分工合作;②忌全面深入,談及一面即可。
四、課堂小結
本文思路清晰,說理充分,極雄辯地闡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學習它,不只增長了知識,而且大大開啟了我們的思想之門。我們要有意識地培養這種精神,使自己成為一個努力探索、勇于實踐、大膽創新的合格人才。
五、布置作業
以《怎樣才能避免高分低能》為題,寫一篇500字左右的讀后感。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學設計 篇12
教學目標
1、把握文章的內容和結構,理解“格物致知”精神。
2、學習舉例論證、道理論證等論證方法。
3、培養從實踐中探求真知的科學實驗精神。
重點:
1、理解格物致知精神。
2、學習舉例論證、道理論證等論證方法。
難點:學習舉例論證、道理論證等論證方法。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播放影音資源紀錄片《大家:丁肇中》片段,導入新課。
1974年,丁肇中在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上,不顧阻撓,堅持用自己的母語——漢語發言。從中,我們能體會到他對祖國的拳拳之心。今天,我們通過學習他的另一篇演講——《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走近他。
二、整體感知
1、文體知識
講演詞又叫演說詞、講話稿,是一種供口頭向群眾宣傳的、帶有鼓動性的文章。
講演詞有以下特點:第一,考慮聽眾對象,要有針對性。第二,觀點集中、鮮明。第三,思路清晰,內容充實。第四,語言通俗生動,感情深厚充沛。
講演詞的結構靈活多樣,不管采用什么形式,但大體都有三部分內容:開頭提出問題,或亮出講話要點,以引起聽眾的興趣和關注;重點是中間部分對講演主旨的闡述;結尾回應開頭,總結全文,或提出希望和祝愿,使聽眾受到激勵和鼓舞。
可參考微教案《講演詞的特點》《如何寫作講演稿》
2、作者簡介
丁肇中(1936-)美籍華裔物理學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國。三個月后隨父母回到中國。1956年到美國密歇根大學學習,1959年獲得數學和物理學學士學位,1962年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1974年領導的研究小組在實驗中發現新粒子(J/ψ粒子),并導致了一系列與之相關的新粒子的發現,使粒子物理學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因此于1976年與里克特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3、了解背景
1991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情系中華”大會上,這位最具實驗力,最善于觀察現象的實驗物理學家以樸實而誠摯的語言發表了精彩的演講,他以一個科學家的身份,對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進行了反思,誠懇地呼吁我們應該具有“格物致知精神”,要通過不斷實踐和體驗去探求知識與真理。
4、字詞積累
。1)給加點的字注音。
丁肇中(zhào)朱熹(xī)彷徨(pánghuáng)中庸(yōng)
論語(lún)袖手旁觀(xiù)
。2)解釋下面詞語。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格,推究。
致知:獲得知識。致,獲得。
彷徨:走來走去,猶豫不決,不知往哪個方向去。
袖手旁觀:比喻置身事外,不加過問的冷淡態度。本文指不作任何探究實驗的消極觀察。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辦才好。形容受窘或發急。
5、整體感知
速讀課文,重要語段可再次播放音頻,認真讀、聽,理清文章的結構層次。
參考
全文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問題。由獲獎感言,引出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
第二部分(2—12段),分析問題。分析中國傳統教育的弊病和實驗精神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13段),解決問題。強調培養實驗精神的重要意義并提出希望。
三、局部探究
(一)把握文章的內容
研讀課文,重點段落可播放影視課文。學生自主思考,探究回答下面問題。不能解決的問題再合作探究。
1、文章論述的話題是什么?
參考:談談中國學生應該怎樣學習自然科學。
2、作者的觀點是怎樣的?
參考: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3、實驗精神(“格物致知”精神)為什么很重要?應該怎樣進行實驗?
參考:(1)科學發展的歷史告訴我們,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檢討或哲理的清談就可求到的。
。2)實驗方法:①“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觀察,而是積極的探測”;②“實驗不是毫無選擇的測量,它需要有細致具體的計劃”。
4、既然實驗精神如此重要,當今的中國學生是否很重視它了呢?為什么?
參考:不夠重視!爸袊鴮W生大都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思維而不愿動手!闭`以為埋頭讀書可以應付一切,結果對實際毫無幫助。
5、格物致知精神僅僅應用于自然科學研究嗎?
參考:不論是研究自然科學,研究人文科學,還是在個人行動上,都不可缺少。
6、那么怎樣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參考:“第一,尋求真理的唯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應該有想象力、有計劃,不能消極地袖手旁觀。”
。ǘ┵|疑問難。
學生就本節課中產生的疑問及未能解答的問題,向全班提出,師生回答,或教師點撥、引導學生進行探究。
四、總結拓展
1、總結所學。
。1)復習字詞。
、僮⒁簦憾≌刂兄祆溽葆逯杏拐撜Z袖手旁觀
、诮忉專焊裎镏轮葆逍涫峙杂^不知所措
(2)總結全文。
參考:作者以學生學習自然科學為話題,從解釋《大學》“格物致知”入手,剖析中國傳統教育的弊端,在此基礎上,作者提出“我是研究科學的人,所以重視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大力提倡實驗精神。原因是:(1)科學發展的歷史和實驗過程證明了的;(2)中國學生學習上的弱點所決定的;應付今天世界環境的需要。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兩個意義并寄予了希望。
2、拓展交流。
文章說:“中國學生往往念功課成績很好,考試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著需要拿主意時,就常常不知所措了!庇懻撘幌,這是不是符合實際?要舉例論證。如果是,應該怎樣改進(運用舉例論證或道理論證)?
學生各抒己見。
五、作業設計
1、搜集丁肇中的資料,做一期“向科學家丁肇中學習”的手抄報。
2、完成試題中心“基礎檢測”部分。
可參考影音資源試題中心
六、板書設計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提出問題:應該怎樣學習自然科學——指出傳統教育的弊端
分析問題——實驗精神的重要性
解決問題——必須重視格物致知精神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學生交流對丁肇中的了解和認識,導入新課。
二、局部探究
精品課件
研讀課文,重點段落可播放影視課文,學習論證方法。
(一)學生自主思考,回答。
1、《大學》里講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這個目的與作者講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樣嗎?
2、第4段舉王陽明“格物”失敗的例子的意圖是什么?
3、第8段舉研究竹子的例子證明了什么?
4、第12段舉自己的經驗證明了什么?
答案預設
1、(1)目的是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2)不一樣。作者講的目的是通過實驗得到新知識。
2、王陽明的“格物”實是“格已”,而不是研究萬物的道理,這是無用的,不能適用于現在的世界的。以此證明傳統的中國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確。
3、舉研究竹子的例子是為了證明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觀察而是積極的動手栽種、研究生長過程、科學的觀察。
4、舉自己的經驗證明光“用功”埋頭讀書,對于實際的需要是毫無幫助的。
。ǘ┬〗M合作探究,交流。
本文主要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結合具體例子進行分析。
參考
1、道理論證。如,開篇對“格物致知”的解釋說明,給讀者一個明確的概念,從理論上闡述了“格物致知”的含義。又如,對實驗精神的重要性的論述,從科學進展的歷史角度,闡述精辟見解,從正面論述實驗對于獲得科學知識的重要性,使論證更具有說服力。
2、舉例論證。
舉例子闡述道理作用論述角度
明朝大理論家王陽明“格”竹子,頭痛失敗論證傳統教育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使論證更具體、形象、生動,更具有說服力反面
通過實驗了解竹子性質實驗的過程……有機會的探測使論證更具體、形象、生動,更具有說服力正面
中國學生功課成績好,面臨研究工作,束手無策中國學生偏向……而不愿動手使論證更具體、形象、生動,更具有說服力反面
作者在美國的學習經歷以埋頭讀書應付……拉近與聽眾的距離反面
可參考微課堂《議論文的論證方法》
活動三質疑問難
學生就本節課中產生的疑問及未能解答的問題,向全班提出,師生回答,或教師點撥、引導學生進行探究。
三、總結拓展
1、深入思考內容,體會講演詞的特點。
2、學生復習總結本課知識點、文章內容、論證方法等。
3、討論:你具備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嗎?請結合自己的經歷給大家講一講。
參考
生1:下雪了,我伸出雙手,接過翩翩飛來的小雪花,在手指溫柔的一握中,小雪花不見了,只見手心里淚珠點點,于是我知道雪融化后是水。
生2:我懷著好奇心,想知道鐘表的工作原理,怎么辦呢?我大膽卸下了鐘表的零部件,按照圖紙提示小心翼翼地安裝好,結果表走得不準了,但我明白了鐘表的工作原理。
……
四、作業設計
可參考寫作訓練
五、板書設計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提出問題:應該怎樣學習自然科學
指出傳統教育的弊端
分析問題
實驗精神的重要性
解決問題:必須重視格物致知精神
論證方法:道理論證舉例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