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洛斯的維納斯》教學案例.
牡丹江二中 史世峰
題記:語文教育不是照本宣科式的說教,而應是一種雙向關注教者和學生且具有人文色彩的教育。既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又要充分發揮教者引導作用。兩者之中,不應有誰更為重要的觀念,這一點就好像水中的魚一樣,魚在證明水的存在,而水又為魚提供了環境。應形成這樣一種課堂:老師巧妙地引導示范,學生大膽參與、開動思維,從而達到師生雙向互動,形成一種共同合作探究氛圍,師生共同完成對教材的解讀分析。
對于《米洛斯的維納斯》這篇自讀文章,應先立足傳統意義上的解讀。通讀全文也好,解析要點也好,無不旨在強調作者的思想意境,力圖返回到作者世界,揭示作者愿意。但不能到此為止。作為讀者的老師和學生,應當結合自己的觀念和水準,發表自己的見解,然本文的意義在最終的解讀重達以拓展,化為自己的東西、撥動個人的心弦。
首先,我讓學生們在通讀全文后找出作者清岡卓行的觀點及理由。一位學生回答的好:“作者認為維納斯‘為了如此秀麗迷人,必須失去雙臂’”其理由是:這是一次借舍棄部分來獲取完整的偶然追求,米洛斯的維納斯失去了兩條大理石雕刻成的美麗臂膊,卻出乎意料地獲得了一種不可思議的抽象的藝術效果,也就是說,雙臂殘缺的維納斯可以喚起人們無窮的想象。“我馬上對他的觀點回答的正確以及引用原文與自己的語言相結合加以肯定,然后繼續追問:\\\"那么作者為何偏偏認為\\\'喪失的部分必須是兩條胳膊\\\'呢?”這位學生立刻回答:“作者清岡卓行認為是手在人的存在中所具有的象征意義,它有著實體和象征之間的一定程度的調和,但它是人同世界、同他人或者自己進行千變萬化交涉的手段。”
“很好,回答完全正確。”接著,我啟發性地說,“藝術的美往往在于存在想象空間,作者清岡卓行認為是這樣,有沒有其他同學不這樣認為?難道中只有是失去雙臂,身體其他部位行嗎?有異議的同學不妨說說看。”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眾說紛紜:
“有的說,為了如此秀麗迷人,必須失去鼻子……”
“有的說,為了如此秀麗迷人,必須失去一頭秀發……”
“有的說,為了如此秀麗迷人,必須失去雙腿……”……
每一種說法,學生無不捧腹:每一種說法,理由都很好。其中一位學生的觀點與理由引起同學們雷鳴般的經久不息的掌聲。他說:“我認為,為了如此秀麗迷人,維納斯必須失去雙眼。因為眼睛是人類心靈的窗戶,更何況是這樣一位傾城傾國的絕代女郎,更需要兩扇與外界溝通的窗戶。她若失去雙眼,同樣能引發人們的想象。比如,這是怎樣一雙明亮而又碩大的眼睛,抑或是一雙睡意朦朧的眼睛,抑或是一雙望穿秋水的眼睛,抑或是為紛飛戰火所彌漫的眼睛等等,它也孕育著多種多樣可能性的生命之夢。”
掌聲停歇,我欣慰地說“這位同學說得好,很有見地,此所謂百家爭鳴,只要能自圓其說,是允許不同觀點存在……”還沒說完,另一位學生站起來抗議道:
“老師,同學們,維納斯為什么一定要失去身體某一部分呢?難道必須某一部位失去才能引發人們的想象嗎?我認為,維納斯如果是一完整的一尊雕像,也能引發人們的想象。比如說,給維納斯完好的雙手,她的左手掌上托著一個蘋果,那么蘋果是托給誰呢?這個美女是把蘋果托給荷鋤回歸的丈夫,還是托給放學回家的孩子?是托給可憐兮兮的乞丐,還是托給唇焦舌燥的戰士?再說,請大家,假如大家去買維納斯石膏像,商店有兩種,一種是雙臂殘缺的。一種是雙臂復原的,你要選擇哪一種呢?藝術雖然高于生活,但必須源于生活,假如生活中的維納斯有雙臂與沒有雙臂的,哪一個將得到更多的想象與贊美?所以,我看不一定非要失去什么,才如此秀麗迷人!”
教室先是鴉雀無聲,緊接著掌聲迭起,學生們紛紛豎起大拇指稱贊道:“說得好!說得好!”這位學生的發言把戲爭議推向高潮。我見時機成熟,最后欣喜地加以總結道:“這位同學運用的是逆反思維,不局限于作品及老師既定范圍,而且反駁有效!同學們,現在我們需要的是這種能力與膽魄。“在藝術作品中,殘缺是不是一種美?”為了更好的激發學生的思維,我提出了著個問題。此時學會的思維也被調動激發起來了,有的人為“殘缺是一種美”,當然也有一部分同學認為“殘缺不是一種美”,兩方觀點各執一詞,互不相讓,見此時機成熟,于是我說到為了更好鍛煉大家的思維,并且更為深入地討論“缺殘是不是一種美”我們采取辯論的形式好不好?同學們一致同意。
此時我們的課堂好像變成了一個辯論的賽場,我的角色也完全轉變成為本次辯論會的主席,同學們也思維分組的成為了本次辯論會的參賽隊員,而在場的聽課專家老師無疑是本次辯論會的評委。一場辯論即將展開: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大家好,我是本次辯論會的主席,藝術品中殘缺是不是一種美,下面我們一起來傾聽以下兩方同學的觀點:
正方:我們的觀點是:“殘缺是一種美。”維納斯以其卓越的雕刻技巧、完美的藝術形象和其無窮的藝術魅力,征服了全世界人民的心。法國雕塑大師羅丹曾贊道“她是奇跡中的奇跡。因為它的殘缺給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間,令人領略到了殘缺的美,如果將這種美加以延伸的話,殘缺的美是一種種朦朧的美,是一種神秘的美,同時也是一種虛無的美。這是我想到老子的話“微妙玄道,深不可測”還有“有生于無,無生于有”這便是神秘與虛無,每一種生命都是從無到有的,下面我方的同學將從繪畫、書法、雕刻等方面,來透視其美。這好似“一朵花的美麗在于它的綻放,而它的綻放正是他的破碎呀”所以我方的觀點是殘缺是一種美。
反方:首先,我要陳述我們的觀點“殘缺不是一種美”。米洛斯的維納斯作為愛與美的象征,我們并不否認她是一件崇高的藝術品。大師我不明白為什么有些人,如正方同學卻把它的美歸結為他的殘缺與斷臂。難道你能說完整的大衛塑像不美么?難道你能說高大的自由女神不美么?難道你能說凱旋門不美么?難道你能否認一百二十回的《紅樓夢》比八十回的
《紅樓夢》更受歡迎么?如果殘缺真是一種美的話,為何不把大衛的頭砍掉,把凱旋門上的
浮雕曲調,那豈不是留有更大的想象空間?所以我方認為殘缺不是一種美。
正方:請問對方辯友你覺得維納斯美么?
反方:維納斯不美,因為它殘缺。
正方:既然你認為它殘缺,那么你會把它補全么?
反方:當然會的。
正方:那么你是補一條胳膊還是補兩條胳膊呢?
反方:當然是兩條呀,如步一條的話還是殘缺的。
正方:我想請問對方辯友是否看過李安導演拍的《臥虎藏龍》呢?
反方:看過。
正方:好,劇中小龍和小虎是一對完美的情人,如果說把小龍比作維納斯的右臂,那么,小虎就是維納斯的左臂,而在故事的結尾,李安導演為什么讓小龍獨自跳下懸崖,而沒有讓兩個人都跳下去,就是為了給觀眾留下無盡的想象的空間,從這一點是來看,殘缺就是一種美。
反方:我想提醒對方辯友的是你們說的這些只是《臥虎藏龍》中的一個片斷,這部電影之所以取得成功,并不是因為這個。而且據我所知《臥虎藏龍》所獲得只是服裝、武打等幾個獎項,之所以沒有獲最佳劇情獎,就是因為其結局的安排不合理,所以我方認為“殘缺不是一種美”。
正方:維納斯因其雙臂殘缺,達到一種“無”,給人們提供無盡的想象空間,從而形成一千個欣賞者的眼中會有一千個維納斯手臂形狀,如果是一個完整的維納斯還會給人提供這種想象的美么。
反方:我們并不否認維納斯的美,但是如果一尊潘多拉的雕像,去掉他的雙臂,你還會認為他是美的么?
正方:對方辯友承認其是完整的形象,人為的去掉其一部分,這是破壞藝術,如果去掉大衛的頭,削掉凱旋門上的浮雕,這種破壞當然不會成就其完整的美。
反方:依據對方同學的理論,說的根本就不是完整美,而是說的印象美,你第一次見到完整的大衛,你覺得他是美的?第一次見到斷臂的維納斯覺得她是美的?那你第一次見到我我也是美的呀?
……
就這樣,一場激烈的、緊張的論辯之中 ,同學們對殘缺美也有各自的認識,至于論辯之中的觀點正確與否,我覺得這并不是重要,重要的是每名學生敢于發表自己的觀點,又發表個人觀點的欲望,尤其是面對二百多聽課的專家老師,敢于從容的表述自己的觀點。從而在思維的較量和語言的對抗之中,達到一種鍛煉提高。現場熱烈的場面,聽課老師熱情的掌聲,專家頻頻點頭,已經是對我和學生們最大的鼓勵和認可。
最后讓學生動筆以虛實相生的觀點來解讀藝術作品中的美寫一篇鑒賞性的文章,立論也好,駁論也好,學生從容動筆,而且有些同學的文章得倒了在場專家的好評。
一堂課就在這樣輕松而又愉快中結束了。我認為,對于這節課努力實踐了教材新大綱的要求和特點:發揮學生主動性,主動學習,主動探求,教者給學生營造民主的氛圍,給他們搭建施展才華的舞臺,從而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創新精神。
自評分析:
本篇課文作為一個自讀篇目,就其本身的解讀分析并不難,但是對于教者和學生的理解分析卻不能停留于此,教者應貴在能帶動學生“入乎其內,出乎其外”。最終達到激發學生思維,引導學生在思維的較量和碰撞中,從而達以對本篇課文的深入理解,基于此,我引導學生找除本課文的基本觀點,并以此切入引導學生解析全文。啟發學生對 “在藝術作品中,殘缺是不是一種美?”而展開了見仁見智的辯論,辯論中學生們反應敏銳,觀點鮮明,讓人們領略了辯論的魅力——思維的對抗,語言的較量。并能通過對這個問題的辯論使得大家對藝術的鑒賞和審美有了更為深層的理解。而后,又以遷移訓練的方式引導學生以虛實相生的觀點來解讀藝術作品中的美。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學生們旁征博引,觸摸到許多歷史、美術、古代書法、哲學知識等。整堂課圍繞著激發學生的思維和鍛煉學生思維而展開,而教者做的恰是給學生提供這樣的環境,營造一個師生民主對話的環境。正所謂年輕無畏,對于一剛參加工作一年多的年輕教師,本節課處理可能過于大膽,但我想在對自讀課的學習上,激發學生思維,鍛煉學生的思維是顯得更為重要的。
作者郵箱: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