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街亭》教改案例
教學目標 :
1. 理解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和藝術境界。
2. 理解諸葛亮和馬謖這兩個人物形象。
教學重點:
分析歸納人物性格特點。
教學難點 :
通過“失街亭,誰之過”的討論,培養(yǎng)學生求異思維、全面把握問題的能力。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方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
第二課時
一. 教學導入 :(播放音樂背景)
師:同學們,"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zhuǎn)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歌聲高亢渾厚,意境深邃悠遠,在它那明白如話的歌詞里卻包含著筆墨難盡的歷史滄桑。每當這首歌回響在耳畔,我們的思緒都會情不自禁地被它引向電視劇《三國演義》中那動人的畫面,引向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那動人心弦的爭霸故事。街亭失守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故事早已膾炙人口。我們從中尋找的是故事對今天的借鑒意義。
二. 、復習回顧:
1、 街亭的重要意義。
2、 用《三國演義》的章回體形式,給課文的四部分命一個小標題。 生:孔明分兵拒司馬,馬謖奉命守街亭 司馬設伏取蜀兵,馬謖大意失街亭 亡羊補牢時已晚,發(fā)號施令別打算 趙云神勇保軍資,孔明揮淚斬馬謖
三、作者如何圍繞線索把錯綜復雜的矛盾組織起來推動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 (這一過程旨在培養(yǎng)學生捕捉信息和篩選信息的能力。)
師:錯綜復雜的矛盾有哪些?
生:有蜀魏之間的矛盾。 在蜀漢內(nèi)部,有諸葛亮和馬謖、馬謖與王平的矛盾; 在曹魏內(nèi)部,有司馬懿和朝廷、朝廷和孟達間的矛盾。
師:這些矛盾有的趨向激化,有的逐漸緩和.作者如何圍繞線索把錯綜復雜的矛盾組織起來推動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
師:作者以魏、蜀哪一方為主要方面、以誰為主要人物、以什么為線索使故事情節(jié)組織的井井有條?
生:作者以蜀漢為主要方面,以諸葛亮為主要人物,以街亭的攻守作為線索,來組織這些情節(jié),前后反復照應,因此故事情節(jié)組織得井井有條。
四、分析人物形象:
師:接下來我們分析一下人物形象,馬謖到底是怎樣一個人?請找出依據(jù)來。另外作者寫馬謖主要采用了那些手法?
生:自驕自傲、目中無人。主要是馬謖的三“笑”: “某自幼熟讀兵書,頗知兵法。豈一街亭不能守耶?” “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處,魏兵如何敢來!”——一“笑” “汝真女子之見!……若魏兵到來,吾教他片甲不回!”——二“笑” “汝莫亂道!……吾素讀兵書,丞相諸事尚問于我,汝奈何相阻耶?” “彼若有命,不來圍山!”——三“笑” ……此一些語言充分展現(xiàn)出一個自視甚高、輕敵麻痹、夸夸其談、目中無人的謀士形象。運用直接描寫主要是語言情態(tài)描寫。
師:不錯,還有嗎?
生:還有間接描寫。
師:找出依據(jù)來?
生:課本97—98頁通過寫王平的謹慎謙恭反襯馬謖的自驕蠻橫;
生:通過寫司馬氏父子的機謹善謀(徒有虛名,乃庸才耳!)反襯馬謖的無能。
生:課本99頁通過寫諸葛亮的自責(拍案大驚,跌足長嘆)沉著(吩咐后撤)側(cè)面襯托馬謖的無知幼稚;
師:如何看待理解馬謖自縛請罪這一情節(jié)?(討論)
生:馬謖后悔了,勇于承擔責任。
生:可以看作是對馬謖的嘲諷,不聽良言相勸導致如此。
生:或者還可以看作是馬謖還想以此博得諸葛亮的憐憫,借以逃脫罪責。
師:大家分析的很好,我們分析諸葛亮其人,看作者寫諸葛亮采用了哪些手段?
生:由馬謖的笑想到諸葛的三哭:“揮淚”顯示其對人才的愛惜;“流涕”是因為內(nèi)心矛盾,既愛惜馬謖,又不得不處治馬謖;“大哭不已”是為有負先帝重托,未聽先帝遺囑。直接描寫。
生:還有直接描寫:知人善任,小心謹慎:馬謖熟讀兵法,派他守街亭;王平做事謹慎,派王平協(xié)助馬謖 知彼知己,機智多謀:料到司馬懿必取街亭,早作防備;查看布兵圖樣,知馬謖無知;街亭失守,穩(wěn)妥撤兵漢中。 勇于自責:街亭失守后說:“大事去矣,此吾之過也!” 有情有義,賞罰分明,不徇私情:自己喜歡馬謖,盡管馬謖自縛來見,還是揮淚斬馬謖,但答應替他撫養(yǎng)子女。
生:襯托手法:以司馬懿的態(tài)度反襯:懿嘆曰:“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 以王平的正確建議來襯托:“吾累隨丞相經(jīng)陣,每到之處,丞相盡意指教。今觀此山,乃絕地也。若魏兵斷我汲水之道,軍士不戰(zhàn)自亂矣。”
四、討論:失街亭,誰之過?
生:本文是根據(jù)歷史事實寫的,不能改變歷史事實,是馬謖的過錯。
生:文章塑造人物都突出其性格悲劇,象關云長死于義氣,張飛死于急噪,那么馬謖死于驕傲。
生:諸葛亮想鍛煉馬謖,對他比較偏愛,諸葛亮想賭一把。
生:諸葛亮沒料到馬謖的心理變化,平常馬謖回答問題還可以,諸葛向他請教,培養(yǎng)了他的驕大思想。
生:馬謖沒打過仗,只是個謀士,諸葛忽視了這一點。
生:正如關羽大意失荊州一樣,難道說是諸葛亮是用人不當嗎?是馬謖本身使然。
生:我認為失街亭非個人之過,是形勢使然。
原因是:1、諸葛亮此舉并非全因不識人,更重要的是帳下無人。他要集中力量取郿城、奪長安,抽不得大將。而馬謖在歷次戰(zhàn)爭中表現(xiàn)尚可。2、西蜀和魏的力量相差懸殊。雖蜀方近乎天助般聚集了一大批頂尖的謀臣良將,可后備人才培養(yǎng)都近乎零。以至“蜀中無大將,廖化為先鋒”。反觀魏,后備人才培養(yǎng)層出不窮,直到后期還出現(xiàn)了鄧艾、鐘會等人物。而蜀一出祁山,無論人才、物力、兵力的補充皆無法與魏相比,單憑近乎妖人的諸葛亮,可創(chuàng)一時神話,卻無法定萬代之祚業(yè)!(鼓掌)
師:大家分析不錯,很精彩。從諸葛亮和馬謖身上,我們能找到一些借鑒的地方嗎?(討論)
生:凡事要從實際出發(fā),不可死搬教條。
生:處理事務要善于納言,不可狂妄自大。
生:在矛盾面前要知己知彼,深思熟慮。 生:出了問題要分析原因,勇于自責。
生:賞罰要嚴明,執(zhí)法要嚴肅。
生:認識事物、選用人才都應盡可能的全面而準確。 師:直面現(xiàn)實,反思歷史,我們能從中總結(jié)出經(jīng)驗教訓,古為今用就是我們的目的。
三、作業(yè) 布置:
1、 在失街亭事件中,諸葛亮是一位執(zhí)法者,也是當事人之一,他斬了馬謖,也處罰了自己——自貶三級。在現(xiàn)實社會中,你所了解的執(zhí)法者是怎樣的呢?聯(lián)系現(xiàn)實,寫一篇短文課外閱讀《三國演義》,針對三國歸晉的結(jié)局,說說三國滅亡的原因,然后寫成一篇短評。
四、創(chuàng)設音樂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