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上冊生物教學反思(精選2篇)
初二上冊生物教學反思 篇1
本節內容主要涉及的是細菌和真菌對人類有益的方面,即人類利用細菌和真菌制作發酵食品以及如何控制細菌和真菌來保存食品等內容,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極為密切,它使學生知道了我們平時吃的很多東西以及它們的保存方法,都是由于細菌和真菌的作用。在本章第一節已經學習了細菌和真菌與人類生活的關系,但接觸的都是它們對人類有害的一面,因此,學生不僅對本節課內容感到新穎、好奇,而且對制作發酵食品還有一種躍躍欲試的沖動。
本節雖然知識結構并不復雜,但從科學技術與生活實際的角度看,內容和形式不容忽視,因為它為提高同學的實踐能力、體驗知識與技術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提供了非常好的素材和機會。
本課時主要學習兩方面的內容:其一為細菌、真菌與食品的制作,包括演示發酵實驗、制作甜酒、制作泡菜、制作酸奶。其二為細菌、真菌與食品的保存。
本節課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出色完成了查閱資料、共同探究、動手實踐、課件制作、表達交流等工作,由此不僅提高了同學的多方面能力,而且培養了學生的相互協作的精神,更重要的是使學生真正體驗到知識與技術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通過課下交流和同學課上談的感受可知,很多同學體會到:
(1)生物學科雖然在中考課目中分數占的比例少,但在實際生活中確有用武之地。
(2)本節課的教學方法使同學之間有了更多合作的機會,為促進同學間和諧的關系創造了條件。
(3)這種教學方式給同學提供了更為廣闊的求知和實踐的空間,有利于挖掘同學的潛能。
(4)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原本其他科成績較差的同學卻對生物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總之,我認為這種教學方法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我以后在教學中會多多采用該教學方法。
初二上冊生物教學反思 篇2
這堂課我采用“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論為指導,以多媒體為基礎進行教學,通過學生調查、資料收集、小組討論和自主學習,實現了對學生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的養成教育。在其中一個班上課時卻出現了意外,當時我正在講魚的呼吸器官是鰓,立刻有學生問我“那魚的鼻孔是用來干什么的啊?”一下把我問住了,這個問題在備課時并未涉及和考慮,于是我發動學生課下收集資料,到了第二節課,學生熱情高漲,紛紛主動將答案拿出來與大家分享,而我作為一個教師也在和學生的交流過程中獲得新知:魚嘴外面有兩個小孔,注入水水不能進去,這小孔是魚的鼻子,這說明魚的“鼻孔”和嘴、腮、肚子沒有明顯相通。多數魚有鼻孔,其內有嗅覺細胞,魚使用它來嗅附近水流的氣味。例如,鯊魚使用嗅覺來找尋它們的獵物的所在位置。魚的鼻孔和呼吸無關,只管嗅覺。
在學習體驗中生成新的問題,在爭論中解決問題,這讓他們感到了學習的快樂。這節課讓我在學生面前“出丑”了,但是我想自己的知識儲備不跟上的話,以后“出丑”的機會會更打大,這是新課程對教師提出的考驗,教師的知識水平和能力都需要提高。此外在今后的教學中應該繼續貫徹“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思想,不僅是教給學生知識,更應該傳授學生常用的生物學學習方法和手段,幫助學生樹立信心,力爭每位學生學有所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