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語文梅花魂教學反思范文(精選2篇)
五年級語文梅花魂教學反思范文 篇1
上完《梅花魂》這一課,我的心里涌動著一種激動,洋溢著一種感動,為自己,也為學生。
《梅花魂》是歸國華僑陳慧英所作,作者通過回憶自己和外祖父在國外一起生活直至分手的一段經歷,表達了對已故外祖父的深切懷念,熱情歌頌了老一代華僑眷戀祖國,熱愛祖國的深厚感情。與學生一起學習了這篇課文后,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給學生一個情感的課堂
如果說以往的教學注重的是語文知識,語文技能,那么新世紀的語文教學追求的是情感。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語文學習的過程就是生活的過程,生命成長的過程,一次情感經歷的過程,也就是說,要讓孩子在語文的情感世界里真正走一趟,用情感驅動語文知識。這是學好語文的前提。本文語言生動優美,情感真摯,字里行間無不傾注了作者的愛國之情。讓我們感受到一位漂泊在外仍對祖國家鄉無比眷念的老人那種樸實的摯愛。因此,教師要充滿激情,用飽滿的真摯的情感喚起學生的熱情,激情。從而產生對梅花魂的理解,體會華僑的愛國之情。
二、給學生一個對話的課堂
語文課標指出,我們要給學生一個對話的課堂,實現"文本對話","師生對話"和文本對話":比如在這堂課中,在最后學完課文,我讓學生練筆:
A假如你是外祖父,此時站在海邊眺望著祖國的方向,心里在想些什么呢?
B假如你是鶯兒,想像孤獨的外祖父會怎樣寄托思鄉之情?在祖國日益繁榮富強的今天你最想告訴外祖父和眾多海外華僑什么呢?
引導學生去想像,和課文中的人物對話,"以文會友",充當其中的角色,去體驗,去感受。"師生對話":在課堂上,我們教師應該做孩子的朋友,在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熱情的手,不再那樣高高在上,不容侵犯。實現與學生的溝通,展現給學生一個真實的"我"!"生生對話":課堂上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我們應當積極地給學生創造交流與合作的機會,使孩子們學會人與人的交往,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
三、引領孩子去讀書。
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材無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之后,接下來的應該是大量的實踐,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鞏固,提高。基于這個思想,我經常搜集課外閱讀材料,推薦給學生閱讀。在《梅花魂》的教學后,我讓學生欣賞《我的中國心》,一方面升華了學生的情感,另一方面又使學生們了解到了更多有關于思鄉之情,離別之情的詩歌,使他們對這種感情有一個更全面的了解。
四、給學生一個感悟的課堂
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老師說:學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桿上的支點,對人的發展來說,學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正決定今后能否撬起這個"地球"。感悟既是一種心理活動,又是一種感情經歷,還是一種審美的體驗。把人家的情感變成自己的情感。《梅花魂》一文講述的是華僑老人的思鄉之情,愛國之情。如何讓我們的學生去體驗作者的情感呢首先我通過課件展示寫梅花的詩,展示梅花圖片,而后,我便引導學生體會梅花所代表的精神,把梅花所象征的含義,通過外祖父對梅花的贊美,對中華民族的贊美層層引出。并從外祖父一系列的舉動中讓學生感悟出,梅花寄托著外祖父的情感,同時也將自己深深地感動。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以人為本,弘揚人文精神,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還學生自由的空間。營造民主、平等、寬松、自由的課堂氛圍和學習環境,讓學生不斷提高自己學習語文的能力,還得到情感的熏陶。
五年級語文梅花魂教學反思范文 篇2
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以讀為本”已成為當今語文課堂的主旋律,因為朗讀是訓練、培養學生語感的有效方法,然而課堂上學生讀書次數是多了,但總感覺讀書的味兒不濃。走進課堂去聽學生讀書,發現添字,掉字,顛倒順序,讀破句等現象依然很多。暫且不說那些正在學習的課文有些孩子讀不好,就是拿來已經學過的課文讓有的學生去讀,結果仍不能令人滿意,那么教師究竟該如何指導,才能有效提高學生朗讀水平呢?最近有幸讀了特級教師周一貫的文章《讀通課文──閱讀教學的底線》,使我豁然開朗,使我對“讀通課文”有了更深入地了解。“讀通課文”即學生對課文在初讀階段是多種形式的反復朗讀之后,達到不錯不漏不添不倒(詞序不倒)和破句(讀破句),能比較順暢地讀完課文。在我的眼前展現了一條通往閱讀教學理想境界之路──從指導學生讀通課文做起,正所謂即積跬步方能致千里。于是我不斷地在一節節語文課堂上實踐著。課堂上采用靈活多樣的方法檢查學生的讀書情況,在學生讀不好的地方及時引導點撥,正因“濃縮”出來了文中的“精華”進行朗讀指導,提高了朗讀效率,學生也真正能夠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了,在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時,學生發言明顯積極了,有了自己個性化地理解。
課堂上我就是這樣指導學生讀課文,通過檢查學生的讀書情況,及時在學生“讀錯、讀倒、讀多、讀漏、讀破”處引導點撥。從而使課堂上經常會出現一些“精彩的生成”。因為在學生讀出問題之處常常暴露出學生某一方面知識的缺陷,這正是最需要教師的精心指導之處。按學設教,點在學生的需要處,才能讓學生得到實實在在的發展。呂淑湘先生說過“成功的教師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把課教‘活’了,‘活’從何處來,從一個方面說,來自于教師按學生的‘學情’施教,有的方矢,解決問題”。
周一貫老師在文中談到:含在語言里的思想感情,需要有一定的語言感受力,才能體味出來,這種語言感受力是通過作者精心遣詞組句來體現的。小學生讀書信口而出,讀出問題處往是言語蕪雜的流露。教師指導學生讀通課文,正是發揮文本言語的示范作用,提升學生言語質量的好時機。就是在這樣的點化中,誘發了學生的語感,引導學生加深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現在我班學生的咬文嚼字能力明顯提高,自主探究意識也明顯增強了。就拿教學本課來說吧,文本內涵對于學生來說理解起來去一定難度,尤其是文中外祖父贊美梅花和中華民族那些有氣節人物的一段話,學生更難以理解,但是因為有了第一課時扎扎實實地讀文做鋪墊,而不是一遍遍去機械重復地讀,所以第二課時學生能抓住文中重點詞句談體會,學生的情感在領悟中得到了熏陶。
“積跬步方能致千里”,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課堂上指導學生讀通課文是關鍵,以學生為本,學生的讀情會因人而異,教師要有效地指導,讀通、讀透教材才是根本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