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變色龍教學反思(通用4篇)
課文變色龍教學反思 篇1
在教學本課時,我知道這篇課文描寫的變色龍雖然學生平時不能見到,但作者的描寫動物的方法卻值得學生好好體會,于是在教學過程中,我緊緊抓住作者的寫作方法,指導學生學習寫作方法。
例如在學習變色龍的外形特點時,我首先讓學生反復朗讀課文的第9小節,隨即讓學生在頭腦中或在畫面上形成變色龍外形的畫面,接著再與書本對照,從中得出結論:課文之所以能將變色龍寫得這么生動,因為能抓住動物的主要特征。在學習變色龍的捕食特點時,也就是學習課文的第11節,這節以非洲工人的介紹為主,寫了變色龍的眼睛的獨特之處,為了幫助學生了解變色龍的這一生理特點,我采用了“強記”的方法來學習,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收到了比較好的學習效果。同時我邀請學生來扮演工人讀課文介紹這一節的內容,然后問學生知道了多少,在交流的過程中逐步了解變色龍的眼睛的特異功能。
文中描寫變色龍眼睛的詞句,很好地體現了語文課特點,體現濃濃的語文味!八拿恐谎劬Χ寄軉为氜D來轉去,分別觀望四面八方的東西。當他的兩只眼睛同時注視前方時,酒會產生一種立體感……”在教學這兩句時,我先讓學生讀文后說說變色龍眼睛的獨特之處,學生都能回答出來,但我沒有局限于此而是讓學生再次讀文,揣摩語句,你覺得哪些詞語能很準確地反映出它的這個特點呢?學生很快就有了答案:“單獨、分別”因為只有變色龍的眼睛每只眼睛是獨立活動,不同于我們人類以及其他動物的眼睛。而且兩只眼睛能分別觀望。隨后我總結到:當我們準確地使用詞語,就能準確反映事物,把自己的意思準確地表達出來,這是一種語文能力,我們要學習。這部分教學時我沒有局限在讓學生了解變色龍眼睛這一淺顯的層次,而是通過語言文字的揣摩,使學生體會文中用詞的準確,而且沒有游離課文內容,做到了內容與形式的統一。
課文變色龍教學反思 篇2
《變色龍》這篇課文通過記敘發現變色龍、端詳變色龍、放回變色龍的經過,展示了變色龍的外形、捕食和變色的特點。因為變色龍生活在熱帶叢林中,這兒的學生對之都不熟悉,所以教學時,我先從變色龍的外形特點入手,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和文中的插圖對變色龍有了個感性的認識。文中描寫變色龍外形的句子沒有多少,可是有順序,有特點。根據課文內容和學生的發現,我在黑板上依次板書:全身——頭(嘴、眼睛)——身軀(背、腹部、尾巴),再加上教師的講解,學生不僅對變色龍的外形有了清楚的了解,而且也知道了描寫外形要有一定的順序。接著,我讓學生試著看板書描述變色龍的外形,他們的回答非常流利。
根據學生對變色龍名字的好奇心,我又引導學生通讀文章的第14小節,讓學生了解變色龍能根據周圍的環境情況變色的特點。學生對這個內容的學習都頗感興趣,饒有興趣地進行了補充,如把變色龍放在楓葉上,變色龍會變成什么,把變色龍放在枯草叢中,變色龍會變成什么。
在學習變色龍的捕食特點時,文中描寫變色龍眼睛的詞句,很好地體現了語文課的特點,“它的每只眼睛都能單獨轉來轉去,分別觀望四面八方的東西。當它的兩只眼睛同時注視前方時,就會產生一種立體感……”在教學這兩句時,我先讓學生讀文后說說變色龍眼睛的獨特之處,學生都能回答出來,但我沒有局限于此,而是讓學生再次讀文,揣摩語句,你覺得哪些詞語能很準確地反映出它的這個特點呢?學生很快就有了答案:“單獨、分別”。因為在所有的脊椎動物中。只有變色龍的'眼睛獨一無二,而且兩只眼睛能分別觀望。我適時進行總結:當我們準確地使用詞語,就能準確反映事物,把自己的意思準確地表達出來。
課文變色龍教學反思 篇3
《變色龍》一文借“發現變色龍——端詳變色龍——放回變色龍”的線索,生動地向我們介紹了變色龍的外形、捕食、變色三個特點,結構非常清晰,是一篇引導學生學會觀察,訓練學生能按一定的順序描寫小動物的極好的范文。
因此,我在教學第一課時時,著重引導學生理清文章線索,把握“發現變色龍——端詳變色龍——放回變色龍”這一主線,以及工人們是如何發現變色龍的,變色龍給人的最初印象是什么?在教學第二課時時,著重引導學生探究工人們是從哪些方面“端詳”變色龍的,理出“外形——捕食——變色”的線索。
第二課時的教學重點我放在“變色龍的外形”上,一方面這一部分的描寫非常生動、細致,另一方面正好可以結合習作2,指導學生如何觀察小動物,如何把小動物的外形特點寫好的方法。教學時,我先出示一張變色龍的圖片,讓學生觀察,說出自己觀察到的變色龍的外形特點,這時學生說的比較零散,也沒有什么順序,都是看到什么就說什么。學生充分發言之后,我帶著學生走進文本,仔細閱讀課文第9自然段,說一說文中是按照什么順序來描寫變色龍的外形的。學生會理出“全身—頭—身軀—尾巴”的順序,這是從整體到局部。透過那些表現變色龍各部位特點的詞語,學生很快發現了,作者是抓住了變色龍身體各個部位的顏色、形狀等方面的特點來進行描寫的。從而,引導學生總結出觀察和描寫小動物的方法:仔細觀察、抓住特點、按一定順序來寫。
理出順序,找出方法還不夠,還沒有內化。于是我再次出現變色龍的圖片,讓學生看著圖片,根據黑板上的提綱,練習按順序介紹變色龍的外形。學生基本掌握了以后,我又出示一張小貓的圖片,讓學生嘗試用剛剛總結出來的方法,仔細觀察,抓住主要特點,按照一定的順序來描述小貓的外形。有了前面的總結和內化,學生已經基本掌握了這樣的方法。
要想讓學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鐘內學有所獲,就需要老師抓住文本特點,掌握學生特點和需要,以此確定教學重點,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將知識內化成學生的語文能力。
課文變色龍教學反思 篇4
《變色龍》這篇課文生動有趣,語言描述簡單易懂,學生對此充滿了興趣。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相當濃厚,連平時沉默的同學也把“只聽不說”拋之腦后。文章分成了涇渭分明的三段,學生在課后第三題的幫助下,很快就理清了文章的脈絡。
在精讀感悟中,我引領學生抓住關鍵的詞句來體會變色龍的各種特點。如:第一段中,學生找到了“大家在綠葉叢中找了一陣,沒見到‘怪蛇’,以為是小李在開玩笑”等語句,體會到了變色龍的隱蔽性,也為后面的學習“變色”做好了鋪墊······
在教學課文,理解文章內容的同時中,我引導學生通過朗讀課文中描寫變色龍外形特點的一段話,讓學生思考:作者是按照怎樣的順序來觀察變色龍的?通過對三句話的讀悟,學生很快理清了作者的觀察順序。接著,我又引導學生默讀這段話并思考:作者為什么能把變色龍擦寫得如此生動?透過那些表現變色龍特點的詞語,學生很快發現了,作者是抓住了變色龍身體各個部位的顏色、形狀等方面的特點來進行描寫的。從而讓學生在學習課文的同時,掌握了一定的習作技巧。
課中,我又指導學生合作探究:課文哪部分給您留下的印象最深刻?為什么?那些詞句反映了人物強烈的感情?怎樣進行“繪聲繪色”地介紹?讓學生揣摩并學著中非工人的口吻介紹介紹變色龍。學生通過合作探究,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同時又能使學生進一步感受人們對變色龍的珍愛,達到了預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