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上冊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反思(精選7篇)
三年級上冊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反思 篇1
教學本課時時,我以“為什么凍死了嘴角還帶著微笑?她看到過哪些美麗的東西?明明那么悲慘,為什么說她是幸福的?”為問題,引出本節課內容。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的部分是本課的教學重點。教學時,我沒有對這部分的指導均衡用力,而是以第一次擦燃火柴看到火爐為例指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第二、三次擦燃火柴部分,再重點和學生共同探討第四、五次擦燃火柴看到奶奶的部分。詳略得當,節奏起伏,課堂上也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
在讀悟的過程中,我抓住文章最后一句話:“誰也不知道她曾經看到過多么美麗的東西,她曾經多么幸福跟著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讓學生對句中的兩個“幸福”談談自己的理解,再從整篇文章想開去,小女孩一次次點燃火柴,其實是在點燃心中的希望,點燃她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賣火柴的小女孩和我們生活的年代不同,透過語言文字的描述,體會她面對寒冷、饑餓、痛苦時,還要讓學生想想小女孩心里是怎么想的?從而明白我們生活在幸福年代里,更應有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要有一顆愛心,關心和同情一些貧困者與弱勢群體。教會孩子對待困窘和艱難的一種人生態度。
不足之處是五次擦然火柴部分的教學中,略處理的第二、三次讓學生自主交流,匯報展示匆匆而過,太過淡化。課堂的情感味還不夠濃,要把這篇文章感人的力量透過文字,深深植入師生的心中,達到更強烈的共鳴。
三年級上冊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反思 篇2
《賣火柴的小女孩》這篇課文是“世界童話之王”安徒生的杰作之一。作者通過這個童話故事,表達了他對窮苦人民悲慘遭遇的深切同情。課文的重點是講這個小女孩在又冷又餓的情況下,為了暖和暖和快要凍僵的身體,擦燃了一根根火柴,并從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種種幻象。而這些幻象又恰恰與她饑寒交迫的現實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為了能夠讓這些在幸福中生長的孩子們領悟到作者這種基于現實合理想象的表達方法,我實施了這樣的教學方案:讓學生抓住重點,讀議結合,落實目標。我先是讓學生精讀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的這一自然段,了解作者在這一段中的寫法以及小女孩的心理變化,讀出感情來,并讓學生提出自己的疑問進行相互交流。如此實施,效果甚好。
孩子們在讀中議,議中讀,懂得抓住“這是一道奇異的火光!”這一重點句子來討論,先是提出了:“為什么說‘這是一道奇異的火光’?”然后又提出了:“作者為什么不寫小女孩就在暖烘烘的火爐邊度過那美好的夜晚,而要那么殘酷地寫出火柴滅了,火爐不見了?”孩子們通過交流,不僅理解了:是因為小女孩在火柴光里看到了美好的幻象,所以才說這火光是奇異的;還了解了作者這樣對比寫是為了突出小女孩的悲慘遭遇;同時懂得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接著我再讓學生以此方法學習小女孩其他四次擦燃火柴的段落,這樣做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教起來簡單,學生學起來輕松。
三年級上冊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反思 篇3
《賣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話,它講了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凍死在街頭的故事。作者通過這個故事,表達了對窮苦人民悲慘遭遇的深切同情。課文重點是寫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從火柴亮光中看到的種種幻想。而在現實生活中,小女孩又冷又餓,沒有歡樂。這些幻覺是她在現實生活中根本無法得到的,因而在她臨死前產生了這樣的幻覺。這些幻想與小女孩的現實處境形成強烈的對比,更襯托出小女孩的可憐和悲慘。
根據本課教材的特點,我從整體入手,引導學生初步感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并在此基礎上以小提綱的形式:賣火柴、擦火柴、凍死街頭理清了文章的脈絡,這對于三年級的學生理解長篇童話這種形式的文章是一個創新。老師的引導到位,學生的思路清晰,一下就把握了課文的整體。
在處理“賣火柴”的部分時,提出中心問題:小女孩在大年夜賣火柴的部分給你留下了怎么樣的印象?你是從哪里感受到的,聯系有關的語句說說自己的理由。焦老師引領學生從字詞句入手,在緊抓文本的同時,讓學生提升了自己的感悟。學生用自己的語言,發揮自己的想象,說出了自己對課文的深刻理解。并通過有感情的朗讀,表現出了小女孩的可憐,為以后故事的發展奠定了一個感情基礎。
三年級上冊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反思 篇4
在本課教學過程中,我感覺孩子們雖然同情、可憐賣火柴的小女孩,但是對造成小女孩悲慘結局的深層次原因還是不能理解的。比如在“誰是害死小女孩的罪魁禍首?”這個問題上,有的學生說是無情的風雪,有的學生說是她的爸爸,甚至有一個女同學說她恨那個撿小女孩拖鞋的小男孩。對于十來歲的生活在幸福中的這些獨生子們,對于貧富懸殊的不合理、專制社會的罪惡顯然是認識不到也理解不了的。于是我引導學生分析:是無情的風雪嗎?我們中國也有過雪災。虎毒尚不食子,為什么她的爸爸會變成那樣的爸爸?她們家什么會窮成這樣……
在學生多角度抒發自己內心的感受時自然的層層深入到對社會制度的認識: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像小女孩這樣的窮苦人完全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害死小女孩的罪魁禍首,歸根到底是丹麥當時那黑暗的社會制度。開始說“恨那個撿小女孩拖鞋的小男孩”的同學改變了看法,她說:“我仔細想了想,那個小男孩并不可恨,說不定他還是一個沒人管的調皮不懂事的流浪兒,要不然不會在圣誕夜還在大街上跑。其實他和小女孩一樣可憐。可恨的是當時的社會,那個缺少了愛的社會。”
反思本課教學,所定目標基本達成,但心里還是有說不出的遺憾,因為我總覺得這類課文如此上是膚淺的。安徒生寫這篇童話的目的僅僅是要控訴當時的社會嗎?有人說“他的童話中有對假、惡、丑的揭露、鞭撻,但更多的是對真、善、美的贊揚和向往,從而給人以朝陽般的溫暖和健康向上的力量。”這篇童話如何讓學生體會“對真、善、美的贊揚和向往,從而給人以朝陽般的溫暖和健康向上的力量”呢?我在學生心靈上點燃的除了對“丹麥當時那黑暗的社會制度”的仇恨,更重要的應該是什么?此類課文每次如此上完我都會隱隱的有些不安,可在我有限的教學水平上如何改進還在探索中。
三年級上冊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反思 篇5
今天的聽評課是孔xx老師的《賣火柴的小女孩》。這是安徒生的一篇不朽的傳世之作,從我上小學時就有這篇課文,幾十年來,不知道多少賽課活動中聽到這節課,但是,今天聽了孔老師的課,卻有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這節課的“新”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思路新。
孔老師這節課突出了單元主題——走進世界文學寶庫,激發學生閱讀文學名著的興趣。孔老師抓住“單元導讀”,從安徒生這位“世界童話之王”的成就、地位、影響等方面入手,引領學生走進他的童話世界。課文比較長,孔老師摒棄了 “從頭捋”、“牽著走”的傳統教學思路,把學法的指導放在前面,每個環節的學習都“有方法、有要求、有提示”,使亙長的課文變得清晰、短小、精煉,大大減輕了學生學習的難度,也體現了訓練的系統性。
2、情感深。
本單元的訓練目標是把握內容、體會情感、關注命運。孔老師用動情的語言引讀“課文講了一個小女孩在大年夜五次劃著火柴,產生了美好的幻象,凍最后卻凍死街頭的凄美故事”。“凄美”一詞把學生的心一下子帶入到了那個遙遠的童話世界。孔老師低沉的導讀,舒緩的語調,奠定了悲傷的情感基調,以此去引導學生細細品味文章。自學中抓住“可憐”引起學生的同情之心,通過情感朗讀使學生對小女孩由憐生愛、由愛生悲,使學生的情感體驗不斷提升。
三年級上冊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反思 篇6
閱讀教學不能停留在理解內容的層面上,而要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教學中,我們要緊扣“由憐生愛,由愛生憤“的情感脈絡,不斷提升學生的情感體驗,升華情感。從大年夜小女孩凍死街頭還會面帶微笑凄美的畫面,感悟小女孩生不如死的痛苦,體會沙皇統治下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和安徒生給予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聯系實際,體會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心存感恩,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把它們當作外在的附加任務。應該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于日常的教學活動之中。”
給學生時間與空間進行創作,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用寫散文、寫對話、創編歌曲,不僅可以加深學生的理解,同時還鍛煉了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本節課美中不足的是教學內容安排過多,使朗讀教學顯得有點蜻蜓點水,不夠深入,有些學生只能淺顯地感悟句子的意思,卻不能由內容想開去。什么是真正的語文課呢?我想,能夠讓學生體會到一種生活的樂趣,能夠豐富學生語言的積累,能夠讓學生的潛能得以發展,能夠讓學生獲得一定的學習方法,也算是一種真正的語文課吧。這也正是我所努力追求的。
三年級上冊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反思 篇7
《賣火柴的小女孩》記敘了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凍死街頭的悲慘遭遇,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表達了作者對窮苦兒童的深切同情。特別是小女孩五次擦亮火柴,從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燒得旺旺的大火爐、噴香的烤鵝、美麗的圣誕樹、慈愛的奶奶這一重要部分,學生很輕松就能從文中找到。
而教學的難點是理解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為了能讓學生理解這一點,在教學中我從幾句重點語句的理解入手,(如:“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這時候,火柴滅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墻”“她倆在光明和快樂中飛走了,越飛越高,飛到那沒有寒冷,沒有饑餓,也沒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誰也不知道她曾經看到過多么美麗的東西,她曾經多么幸福,跟著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通過分析體會賣火柴的小女孩的處境和心情,以此為切入點來體會理解作者所寄予的對窮苦兒童的深切同情。為了更好的理解小女孩的這一處境,我讓學生與自己在過春節、中秋節時喜慶熱鬧、家人團聚的情景做了個比較,通過對比學生更加深了對小女孩不幸遭遇的同情。最后,我讓學生對賣火柴的小女孩說幾句心里話,學生的踴躍發言和他們的種種設想超出了我的預想。
這節課結束后,我在總結得失時又發現,雖然在解決重難點時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但在朗讀方面卻做得不夠,應該在朗讀方面加強指導,讓學生在樸素自然的語言文字中感受小女孩的形象,體會作品所傳達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