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門太守行教學設計(通用2篇)
雁門太守行教學設計 篇1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鞏固欣賞古代詩詞的方法,提高欣賞力發展聯想、想象能力。
2、過程與方法:通過朗讀體會詩中情,討論理解詩中意,潛心品析發現詩中美,繼而發揮想象感受全詩意境。
3、情感態度價值觀:提高審美情趣,激發熱愛詩歌的情感。
二、重點難點
抓住關鍵字、詞、句賞析詩詞,體會煉詞煉字之妙境。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由李賀勤奮寫詩,帶詩拜謁韓愈的故事導入,引出《雁門太守行》
(二)、作者簡介
李賀,唐代著名詩人,漢族,河南福昌人。字長吉,世稱李長吉、鬼才、詩鬼等,與李白、李商隱三人并稱唐代“三李”。
(三)、朗讀詩歌
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jiǎo sài yān zhī
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juǎn zhòng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xié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四)、解題
《雁門太守行》是樂府舊題,詩人李賀用它創作了一首描寫戰爭場面的詩歌。它有較寬押韻,不受太多格律束縛,可以說是古人的一種半自由詩。
(五)、背景介紹
唐代中期,各地藩鎮擁兵自重,不服從朝廷。于是朝廷派兵討伐,亦不能制止。河北諸鎮為禍尤烈。河北易水的成德節度使王承宗祖孫三代擁兵割據39年之長。此詩寫的是朝廷和河北藩鎮之間的戰爭狀況。
(六)、檢驗預習,解讀詩歌大意(請個別同學分享)
1、敵軍似烏云壓進,危城似乎要被摧垮。陽光照射在魚鱗一般的鎧甲上,金光閃閃。
2、號角的聲音在這秋色里響徹天空;塞上泥土猶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濃艷得如紫色。
3、半卷著紅旗,部隊悄悄臨近易水;凝重的霜濕透了鼓皮,鼓聲低沉,揚不起來。
4、為了報答國君的賞賜和厚愛,手操寶劍甘愿為國血戰到死!
(七)、思考問題(請個別同學分享)
全詩作者構思唐軍的活動哪三幅畫面?
首聯:對峙頷聯:交戰頸聯:偷襲
(八)、賞析詩歌(學生討論回答)
李賀的詩在風格上想象奇譎,辭采詭麗,變換繽紛,刻意創新。請同學們運用學過的詩歌鑒賞技巧來品一品這首詩。
鑒賞詩歌的技法
修辭手法(比喻、擬人、夸張、對偶、用典等) ?煉字
表達方式(記敘、描寫、抒情、議論)
描寫手法(正面、側面、動靜、虛實、感官角度、視覺位置角度等)
表現手法(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
1、黑云壓城城欲摧
比喻把敵軍壓向邊城比喻成黑云壓城和夸張的手法。渲染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
一個“壓”字,把敵軍人馬眾多,來勢兇猛,以及交戰雙方力量懸殊、守軍將士處境艱難等等,淋漓盡致地揭示出來。
2、四句分別從視覺和聽覺兩方面渲染了蒼涼悲壯的戰地氣氛
3、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半卷紅旗”是側面描寫戰況,一方面是風勢很大,卷起紅旗便于急行軍,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備,不事張揚,把戰事的緊張狀態突現出來。
4、 “臨易水”引用荊軻刺秦王,易水訣別的典故。
表現將士們意氣風發,勇往直前,無所畏懼,視死如歸的豪情。
5、李賀寫詩,總是借助想象給事物涂上各種新奇濃重的色彩,試以這首詩為例作具體說明。
這首詩以色彩斑斕的詞語描繪悲壯的戰爭場景,構成了奇特的意境。如在“黑云”“夜紫”的背景下,點染以“金鱗”“燕脂”“紅旗”等,畫面色彩斑斕,顯得奇異詭譎。
(九)探究詩歌主旨
《雁門太守行》這首詩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這首詩描繪邊關戰爭,歌頌了守邊將士浴血奮戰、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也表達了詩人立志報國的決心。
(十)、總結并朗讀詩歌
此詩有聲有色地描寫了從急行軍到戰斗的全過程。色彩凝重,景物鮮明,渲染了悲壯慘烈的氣氛,突出將士浴血奮戰的勇武形象,歌頌將士們誓死報國的英雄氣概。也表達了詩人立志報國的決心。
(十一)、拓展延伸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唐·王昌齡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北宋·蘇軾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南宋·陸游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南宋·文天祥
(十二)、布置作業
一﹑有感情的背誦詩歌
二﹑收集課外三句愛國詩歌并加以賞析
板書設計
雁門太守行
首聯:對峙(夸張,比喻)
頷聯:交戰(聽覺,視覺)
頸聯:偷襲(用典,側面)
尾聯:抒懷(用典,主旨)
雁門太守行教學設計 篇2
1。簡介作者。
李賀(790—816):字長吉,福昌(今河南宜陽)人,唐代詩-人。早有詩名,但因父諱而無法應試進舉,—生抑郁,27歲病逝,他的作品繼承前代積極浪漫主義傳統,馳騁想像,運用傳說,熔鑄詞彩,創造出—種新奇瑰麗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2.解題。
《雁門太守行》是樂府舊題,唐人的這類擬古詩,是相對唐代“近體詩”而言的。它有較寬押韻,不受太多格律束縛,可以說是古人的一種半自由詩。
3.講解字詞。
、俸谠疲簽踉,這里兼指戰云,形容敵軍攻城人多勢眾。
、诔牵貉汩T郡城關,在今山西省西北部。
、垡姿汗艁肀环Q為易水的不止——處,詩人借用,不一定實指,使人聯想到荊軻的《易水歌》。
4.理解重點句子。
濤作開頭,“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就交織了古戰場特有的悲壯。以一個“壓”字,點明邊塞風云突變,惡戰甫臨或剛過。再用“甲光”去印證“城欲摧”,表現出邊塞將土守危城,蹈死地而愈壓愈堅的英雄氣概。
接下來兩句,“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薄鞍搿弊肿顬閭魃,直陳了戰爭的殘酷、持久!芭R易水”三字巧妙地升華了將士們慷慨抗敵的情感。人們由此可聯想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易水悲歌,這是何其悲壯、慘烈!
5.朗讀背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