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教學設計 > 詠懷古跡教學設計(精選5篇)

詠懷古跡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23-07-25

詠懷古跡教學設計(精選5篇)

詠懷古跡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的】

  1、感受詩歌的深沉感情,領會詩歌主旨。

  2、賞析名句,體會杜甫沉郁頓挫的詩風。

  3、通過討論喚起學生對歷史人物的關注及思考。

  【教學重點】賞析詩歌,體會感情。

  【教學難點】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學方法】點撥-研討式。盡可能找詩歌的精彩處與學生的興趣點相交匯的部位設疑提問,啟發引導學生對詩歌的整體性感受與領悟。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昭君出塞、身死異國的悲劇是歷代文人常常詠嘆的題材。從西晉的石崇開始,到南北朝的鮑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寫過詠昭君的詩,其中杜甫的《詠懷古跡(其三)》最為深刻感人,并被譽為詠昭君詩之絕唱。盡管柔柔弱弱的王昭君,沒有叱咤風云,沒有威風凜凜,然而詩歌那蒼涼悲壯的意境,仍能使我們強烈地感受到那段凄婉哀怨的歷史。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追溯歷史,走進杜甫的《詠懷古跡》,感受王昭君這一形象永恒的藝術魅力。

  二、《詠懷古跡》簡介

  1、詩體:一組七言律詩,共五首;

  2、內容:緬懷庾信、宋玉、王昭君、劉備、諸葛亮;

  3、主旨:借古跡古人抒發自己的心懷。

  三、整體感知

  結合注釋、感知詩歌。思考:這首詩寫的什么內容?請在原文中找出點明主旨的那個詞語。(怨恨)

  四、賞析詩歌

  【點撥之一】這首詩寫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開始就寫她的怨恨?(明顯不是)寫什么?(寫景)寫的是一幅什么樣的畫面?

  【明確】“群山萬壑赴荊門”,多么雄偉的圖景!山是群山起伏,連綿不絕;水是萬壑爭流,奔騰不息,直赴荊門山。“赴”本是一個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擬人的手法把迤邐不絕的千山萬壑陡然間寫活了,既有飛動之勢,又有變幻之姿。

  【點撥之二】開篇不寫昭君,卻描繪了這樣一幅圖畫,目的何在?

  【明確】引出歌詠對象昭君。

  【討論】明代評論家胡震亨認為,這么氣象雄偉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長英雄的地方才適當,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適合、不協調的。你同意這種看法嗎?

  【明確】不同意。常言道:地靈人杰,正是因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鐘靈毓秀,才孕育出昭君這樣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清人吳瞻泰認為:詩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偉氣象來烘托、抬高昭君這個“窈窕紅顏”,要把她寫得驚天動地。可見,作者在此是從詠江山之奇絕引出詠佳人之奇美。這是其一。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這么一個內涵厚重的句子做鋪墊,也說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長在這里的昭君決不只是一個明眸皓齒、秀發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堅強性格的奇偉女性。所以,畫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陰柔的秀麗而是陽剛的偉岸,是較為和諧的。(大巧若拙)

  【點撥之三】頷聯對仗很工整,怎樣對仗的?效果如何?

  【明確】“一去”對“獨留”,“一”與“獨”同義互文,將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寫得入骨三分。可見,昭君是多么孤獨!“紫臺”對“青冢”,一個富麗繁華,一個荒涼冷落,對比多么懸殊!“連”對“向”,“連”字寫出塞之景,“向”字寫思漢之心,筆下有神(出自清人朱瀚的《杜詩解意》)。 “朔漠”對“黃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黃昏”一般指時間,而在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間,即和無邊的大漠連在一起的,籠罩四野的黃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曠凄清!它是那樣的.大,仿佛能夠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獨有一個墓草長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為什么?青冢有恨啊!一年年、一天天,向人們展示著千古的悲哀!就這么兩句工整的對偶,內涵卻相當豐富:上句寫她生前的不幸與孤苦,下句寫她死后的孤寂與冷落,一句話寫盡了昭君一生的悲劇。

  【討論】昭君在漢宮尚未躋身宮妃之列,不過是后宮中一位待詔的宮女,而嫁到“朔漠”卻封為閼氏(相當于漢皇后),還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明確】不能用現代的眼光看歷史。囿于當時民族觀念的局限,當時人對周邊少數民族是恥于同類的,更何況遠嫁匈奴呢?據《后漢書》記載:昭君遠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鄉,然而多次上書希望回故鄉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還要按照當地的習俗再嫁給匈奴王的兒子,直至最后身死異國。我們姑且不論這種回鄉無望的絕望對她的打擊有多大,就是那種與華夏倫理綱常相悖的習俗使其無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

  【點撥之四】昭君的確很不幸,但她的不幸究竟是怎樣造成的?那么美的昭君,元帝怎舍得讓她遠嫁匈奴?

  【明確】頸聯上句“畫圖省識春風面”對此做了交待。這句詩用了一個典故。(因課文有注釋,可讓學生講,以訓練其表達能力。)

  【點撥之五】昭君的悲劇是由毛延壽造成的嗎?

  【明確】不是。有人曾為毛延壽鳴不平,寫過這樣兩句詩:“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金圣嘆也曾對此發表評價,大意是:毛延壽則班小人之所以得售其奸,昭君之所以抱恨終身,難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嗎?搜羅那么多良家婦女充斥后宮專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連親自挑選之勞都不肯費,也未免太過分了。可見,昭君的悲劇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

  【點撥之六】 “環珮空歸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明確】從字面上看,作者認為,既然大錯已經鑄成,你的魂靈歸來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雖骨留青冢,但魂靈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養她的父母之邦,可見其懷念故國之心是多么強烈啊!像這樣一個美女,竟然淪落到如此下場,怎不感動?怎不傷心?一個“空”字,將詩人的悲憤之情、傷悼之意傳達得淋漓盡致。

  【小結】顯而易見,這兩句與上兩句前后呼應,交叉銜接。正因為元帝“省識春風面”,才有昭君“一去紫臺連朔漠”的悲劇;正因為昭君“空歸月夜魂”,才有其“獨留青冢向黃昏”的凄涼。總之,對昭君悲劇的根源做了明確揭示。

  【點撥之七】既然昭君的悲劇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她對元帝持何態度?

  【明確】“怨恨”兩字點明全篇主旨。至此,作者好像恍然大悟:怪不得千百年來琵琶所演奏的總是從匈奴傳來的撩人愁思的胡音胡調,原來那正是昭君永遠在訴說著她不得生還故鄉的怨恨!讀到這里,我們的耳邊是否又會響起那深沉、幽怨的琵琶聲?

  【小結】詩歌的主旨雖寫昭君的“怨恨”,但一開始并未直接寫,而是從詠江山之奇絕引出詠佳人之奇美,入題。接著寫昭君的悲劇及其根源,為點明“怨恨”做鋪墊,最后才明確點出昭君之“怨”,將感情推向高潮。

  五、朗讀、背誦(體會昭君綿綿無絕期的怨恨之情)

  六、歸納寓意

  【點撥啟發】《詠懷古跡(其三)》題為詠懷,可里面只寫了昭君的怨恨,并無作者個人情懷的抒發,這是不是與標題“詠懷”二字不符?

  1、簡介寫作背景(為下文歸納寓意做準備。略)

  2、討論、歸納。

  聯系寫作背景就可知道,作者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觸怒唐肅宗而受排擠遭貶。自己一片赤誠,盡忠進諫,皇帝卻不分忠佞,無辜貶斥自己,當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說。所以詩題叫《詠懷古跡》,顯然作者在詠嘆昭君不幸的同時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達昭君千載之怨的同時也在暗中表達自己的深沉怨恨。

  昭君詩人

  絕代佳人,入宮見妒才華橫溢,入朝見妒

  畫圖省識,遠離漢宮不分忠佞,無辜遭貶

  身死異國,環珮空歸漂泊西南,有家難歸

  (千載之怨)(深沉怨恨)

  七、遷移擴展

  同樣是“昭君出塞”的事跡,杜甫筆下的昭君是一個把“出塞”引為一生憾事、滿腹“怨恨”的昭君,而在史學家翦伯贊和劇作家曹禺筆下,昭君卻成了一個為了祖國的統一和民族的團結而義無反顧、欣然前往的巾幗英雄。請思考:

  若以“由昭君出塞想到的……”為話題寫一篇作文,你打算選取什么角度來寫?

  1、學生思考討論。(前后四人一組,選代表發言)

  2、教師朗讀例文:《美女賭江山》(原載《語文學習》20xx年第2期)

  八、課外作業:將上面的話題作文擴展成文。

詠懷古跡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理解詩中塑造的昭君形象

  ②掌握詩中所用技藝和手法

  2、過程與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圍繞中心分析細節材料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

  如何正確對待挫折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王昭君的形象

  2、深入理解杜甫在詩中的情感

  教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賞析詩文:

  (出生地:昭君村)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1、釋“壑”“赴”“荊門”“尚”“明妃”。

  “壑”:山谷,山溝。

  “赴”:奔向,投向。

  “荊門”:山名,位于湖北枝城市西北,東眺武漢,西臨三峽,南望瀟湘,北通川陜,素有“荊楚門戶”之稱。

  “尚”:還有。

  “明妃”:王昭君,西晉時因避晉文帝司馬昭諱,改為明君、明妃。

  2、賞析“赴”字之妙。

  詩人由近及遠,構想出群山萬壑隨著險急的江流,奔赴荊門山的雄奇壯麗的圖景,這里則用一個“赴”字突出了三峽山勢的雄奇生動。

  3、明人胡震亨評注的《杜詩通》就說:“群山萬壑赴荊門,當似生長英雄起句,此未為合作。”大家認為如何?請依據下文并結合王昭君的生平,談談自己的看法。(放在賞析全詩后再解決)

  清人吳瞻泰的《杜詩提要》則又是另一種看法。他說:“發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謂山水逶迤,鐘靈毓秀,始產一明妃。說得窈窕紅顏,驚天動地。”意思是說,杜甫正是為了抬高昭君這個“窈窕紅顏”,要把她寫得“驚天動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偉氣象來烘托她。楊倫《杜詩鏡銓》說:“從地靈說入,多少鄭重。”亦與此意相接近。

  (昭君一生的悲劇)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1、釋“連”“向”“青冢”“紫臺”

  “連”:清人朱瀚《杜詩解意》說:“‘連’字寫出塞之景,‘向’字寫思漢之心,筆下有神。”

  2、比較杜詩對昭君一生悲劇的概括與南朝江淹《恨賦》里的話“明妃去時,仰天太息。紫臺稍遠,關山無極。望君王兮何期,終蕪絕兮異域”,有什么不同?

  《恨賦》中的描寫只側重于明妃去時悲傷與相會無期、流落絕域的感慨。而杜甫的這兩句詩,由“一去”(離別)到“獨留”(死去),用時間的跨度來展示昭君一生的悲劇命運;由“紫臺”(漢朝)到“朔漠”(胡地),用空間的跨度來表明昭君遠離祖國故鄉的痛苦。“連”和“向”將時間空間加以連接,強化了悲劇性。杜甫這兩句詩所概括的思想內容的豐富和深刻,大大超過了江淹。

  (再寫不幸,兼寫帝王昏庸)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珮空歸月夜魂。

  1、釋“省識”“春風面”“環珮”。

  “省識”:注釋紛紜,有讀作shěng,作“減”“少”解;也有讀者xǐng,作“辨識”解。作無論哪種讀法和解法,這句諷刺了漢元帝只看畫圖不看真人的昏庸。

  “春風面”通感手法,寫昭君顏容之美麗。

  “環珮”女子佩戴的飾物,用來借代昭君。

  2、這兩句聯寫,詩人表達了怎樣的情感和看法?

  正是因為元帝的昏庸,才造成了昭君魂魄空回的悲劇,表達了詩人對昭君悲劇命運的深深同情,也表達了對昏庸元帝的諷刺。

  3、詩人本人的命運與之有何相同之處?

  杜甫的詩題叫《詠懷古跡》,顯然他在寫昭君的.怨恨之情時,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國之情的。他當時正“飄泊西南天地間”,遠離故鄉,處境和昭君相似。雖然他在夔州,距故鄉洛陽偃師一帶不象昭君出塞那樣遠隔萬里,但是“書信中原闊,干戈北斗深”,洛陽對他來說,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鄉,正好借昭君當年相念故土、夜月魂歸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鄉的心情。

  清人李子德說:“只敘明妃,始終無一語涉議論,而意無不包。后來諸家,總不能及。”這個評語的確說出了這首詩最重要的藝術特色,它自始至終,全從形象落筆,不著半句抽象的議論,而“獨留青冢向黃昏”、“環珮空歸月夜魂”的昭君的悲劇形象,卻在讀者的心上留下了難以磨滅的深刻印象。

  (千載遺怨)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1、釋“作胡語”“論”

  “作胡語”:宋郭茂倩《樂府詩集》有《昭君怨》一首、《王明君》一首,鮑照作《王昭君》二十九首,梁簡文帝作《明君詞》十三首,梁范靜婦沈氏作《昭君嘆》二首,均是后人同情懷念昭君的作品。據漢劉熙的《釋名》說:“琵琶,本出于胡中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琵,引手卻曰琶。”晉石崇《明君詞序》說:“昔公主嫁烏孫,令琵琶馬上作樂,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爾也。”琵琶本是從胡人傳入中國的樂器,經常彈奏的是胡音胡調的塞外之曲,后來許多人同情昭君,又寫了《昭君怨》、《王明君》等琵琶樂曲,于是琵琶和昭君在詩歌里就密切難分了。

  “論”:訴說。

  二、總評詩文:

  1、破空而來,文勢如天驥下坂,明珠走盤。

  2、詠明妃詩多矣,沈歸愚獨推此詩為絕唱,一能包舉其生平,二以蒼涼激楚出之也。首句詠荊門之地勢,用一“赴”字,沉著有力

詠懷古跡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背誦《詠懷古跡(其三)》,賞析并積累一些名句;

  2、整體感知詩歌的感情基調,感受詩人的怨憤之情,品味詩歌沉郁頓挫的風格;

  3、了解《詠懷古跡》的寫作背景,理解作者借古抒懷的心情,學會鑒賞詠史詩的一般技巧及方法。

  教學重點:背誦詩歌,品味語言,領悟情境

  教學難點:鑒賞詠史詩的一般方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漢元帝年間,巴山楚水一個傾國傾城的女子,背負著民族的期望,義無反顧地踏上征途,走進了朔風勁草的茫茫大漠中,將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輩子的守望,種在了歷史的青冢里。

  唐大歷年間,漂泊半生,歷盡滄桑的杜甫,來到了昭君的家鄉——湖北秭歸。在勢若奔馳的山林間,遙想800年前的美人,杜甫會生發怎樣的感想呢?今天我們將通過《詠懷古跡(其三)》這首詩去尋找答案。(板書)

  二、題解及背景介紹

  看到標題我們應該猜得出來,《詠懷古跡》是一個系列,它一共五首,每首各抒一人一事,分別為庾信、宋玉、王昭君、劉備、諸葛亮,是一組七律詩組。與《秋興八首》同作于大歷元年的秋天。我們已經講到,這一年,安史之亂雖然已經結束,但國家仍然動蕩不安,詩人依舊客居他鄉。吟詠古跡,追思歷史人物的同時,詩人也抒發了自己一生漂泊,功業無成的感慨。

  三、美讀詩文(讀):

  1、欣賞課文錄音。

  2、自讀詩文。要求:讀準字音,注意停頓、語調與感情,讀出韻味。

  3、生利用文下注釋自由輕聲譯讀詩文,不懂得地方做標記。

  4、學生齊讀,(請學生結合注釋,根據自己的理解復述詩歌主要內容。)

  明確:群山萬壑隨著險急的江流,奔赴荊門山,這里有生長明妃(王昭君)的村子。一旦離開漢宮,(命運)便與北方少數民族相連,獨留下青冢向著黃昏。憑著畫工畫的畫像只能約略認識昭君美麗的面容,空有她那懷念故國的魂魄月夜歸來。即使千年過后,琵琶彈奏的胡地樂曲,還分明訴說著她內心的怨恨之情。

  四、問——細讀句子,體味情感。

  結合時代背景及作者身世,理解詩歌。(此處可由學生自由提問題,沒有問到的師補充預設的問題。)

  1、詩歌塑造了一個怎樣的形象,你讀出主人公了么?(王昭君)

  2、對于出塞的昭君,多數人看到的是她沉魚落雁的美麗,而這首詩當中,你讀出了昭君怎樣的心事?用一個詞。(怨恨)

  3、昭君在漢元帝的深宮時,不過是個失寵的宮女,她風光出塞,做了千里草原之上最尊貴的國母,對于我們今天一般人的理解而言,她應該是草原逐日的千里駒上最幸福的那個人,又何來怨恨之說呢?她怨什么?你是從那些詩句中讀到的?

  (試)明確: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環佩空歸月夜魂。

  (遠嫁異邦,遠葬他鄉,月魂空歸,思念故鄉的幽怨。)

  畫圖省識春風面

  (對畫師的無恥行為怨恨)

  4、香溪水畔聰穎異常的那個女子,自從踏入宮門的那刻起,就注定了她這一生的孤獨。毛延壽的一顆喪父落淚痣,讓昭君做了三年冷宮人。然后,一紙和親書,她的美便終老在了單于父子的懷抱——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怨恨”兩字點明全篇主旨。千百年來,琵琶所演奏的總是從匈奴傳來的撩人愁思的胡樂,正是昭君在訴說著她的怨恨!這兩句從側面烘托昭君的形象,既有對她的贊揚,又有對她的同情。讀到這里,我們的耳邊好像又響起了那深沉、幽怨的琵琶聲!

  5、這首詩寫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聯一開始并沒有寫她的怨恨,寫的是什么?這樣寫的目的`又是什么?

  明確:群山萬壑赴荊門

  山是群山起伏,連綿不絕;水是萬壑爭流,奔騰不息,直赴荊門山。其中的“赴”字用了擬人的手法,把迤邐不絕的千山萬壑陡然間寫活了,既有飛動之勢,又有變幻之姿。

  從側面烘托昭君的形象。兩千多年前,一個青年女子遠離父母之邦,嫁到異域,并在那里度過一生,確實需要巨大的勇氣和毅力,而這雄偉的山川簡直就是她那堅強的性格的象征。

  6、佳句鑒賞:學生自由鑒賞(這首詩歌當中,我認為有兩句詩寫得非常美,我自己很喜歡,不知道有沒有同道中人?)

  3、詠懷古跡其三課文

  1、詠懷古跡其三一般指《詠懷古跡·群山萬壑赴荊門》,原文:

  詠懷古跡

  (唐)杜甫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夜月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2、譯文:

  千山萬嶺好像波濤奔赴荊門,王昭君生長的鄉村至今留存。

  從紫臺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獨留的青墳對著黃昏。

  只依憑畫圖識別昭君的容顏,月夜里環佩叮當是昭君歸魂。

  千載琵琶一直彈奏胡地音調,曲中抒發的分明的昭君怨恨。

  3、注釋:

  ①荊門: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

  ②明妃:指王昭君。

  ③去:離開。

  ④紫臺:漢宮,紫宮,宮廷。

  ⑤朔漠:北方的沙漠。

  ⑥青冢:指王昭君的墳墓。

  ⑦省識:略識。

  ⑧春風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

  4、詠懷古跡其三感情

  詩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時表現了昭君對故國的思念與怨恨,并贊美了昭君雖死,魂魄還要歸來的精神,從中寄托了詩人自己身世及愛國之情。

  《詠懷古跡五首》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于唐代宗大歷元年(766年)在夔州(治今重慶奉節)寫成的組詩。全詩語言凝練,氣勢渾厚,意境深遠。

  賞析:這組詩是詠古跡懷古人進而感懷自己的作品。作者于唐代宗大歷元年(766年)從夔州出三峽,到江陵,先后游歷了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宮、先主廟、武侯祠等古跡,對于古代的才士、國色、英雄、名相,深表崇敬,寫下了《詠懷古跡五首》,以抒情懷。

  杜甫的詩題叫《詠懷古跡》,他在寫昭君的怨恨之情時,是寄托了他的身世家國之情的。杜甫當時正“飄泊西南天地間”,遠離故鄉,處境和昭君相似。雖然他在夔州,距故鄉洛陽偃師一帶不像昭君出塞那樣遠隔萬里,但是“書信中原闊,干戈北斗深”,洛陽對他來說,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

  他寓居在昭君的故鄉,正好借昭君當年想念故土、夜月魂歸的形象,寄托他自己想念故鄉的心情。

  5、詠懷古跡其三題材

  詠懷古跡其三以昭君出塞為題材。

  詩人借詠昭君村、懷念王昭君來抒寫自己的懷抱。詩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時表現了昭君對故國的思念與怨恨,并贊美了昭君雖死,魂魄還要歸來的精神,從中寄托了詩人自己身世及愛國之情。全詩敘事明確,形象突出,寓意深刻。

  詠懷古跡五首·其三

  杜甫〔唐代〕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珮空歸夜月魂。(夜月一作:月夜)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譯文:

  成千上萬的山巒山谷連綿不斷,如向荊門奔去一般,王昭君生長的山村還至今留存。

  從紫臺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最后只留荒郊上的一座孤墳對著黃昏。

  糊涂的君王只依憑畫圖識別昭君的容顏,月夜里環佩叮當是昭君歸魂。

  千載流傳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傾訴的分明是滿腔悲憤。

  6、詠懷古跡其三平仄

  杜甫《詠懷古跡其三》的平仄是: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詠懷古跡五首》是唐代大詩人杜甫于唐代宗大歷元年(766年)在夔州(治所在今重慶奉節)寫成的組詩。這五首詩分別吟詠了庾信、宋玉、王昭君、劉備、諸葛亮等人在長江三峽一帶留下的古跡,贊頌了五位歷史人物的文章學問、心性品德、偉績功勛,并對這些歷史人物凄涼的身世、壯志未酬的人生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并寄寓了自己仕途失意、顛沛流離的身世之感,抒發了自身的理想、感慨和悲哀。全詩語言凝練,氣勢渾厚,意境深遠。

  其三原文如下: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珮空歸夜月魂。(夜月一作:月夜)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7、詠懷古跡其三默寫

  《詠懷古跡(其三)》默寫:

  1、《詠懷古跡》運用悲戚的想象,表現昭君的怨恨之情、思鄉之情以及人生悲劇根源的句子是

  2、《詠懷古跡》中運用擬人,借山水形象蓄勢,用以烘托昭君形象的詩句是

  3、《詠懷古跡》借遠嫁塞外的女子的鄉土之思,吐露詩人自己飄零的故園之情的詩句是

  4、《詠懷古跡》中凝練地寫盡昭君一生悲劇的句子是

  5、全詩開篇由山清水秀的昭君故里寫起,與下文那句的死后情景形成鮮明的對比,表現了作者對昭君命運的同情。

  6、兩句點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7、兩句,借千載作胡音的琵琶曲調,點明全詩寫昭君“怨恨”的主題。

  8、這一句,寫昭君由漢宮到匈奴的行程,頗有“關山度若飛”的氣概,從正面表現了昭君的堅強性格。

  答案:

  1、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夜月魂。

  2、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3、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4、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5、獨留青冢向黃昏。

  6、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7、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8、一去紫臺連朔漠。

  8、詠懷古跡其三翻譯

  《詠懷古跡其三》翻譯是穿過千山萬壑一直奔向荊門,王昭君生長的鄉村至今留存莊。從紫臺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獨留的青墳對著黃昏。只依憑畫圖識別昭君的容顏,月夜里環佩叮當是昭君歸魂。千載琵琶一直彈奏胡地音調,曲中抒發的分明的昭君怨恨。

  原文: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夜月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詠懷古跡五首》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于唐代宗大歷元年(766年)在夔州(治今重慶奉節)寫成的組詩。這五首詩分別吟詠了庾信、宋玉、王昭君、劉備、諸葛亮等人在長江三峽一帶留下的古跡,贊頌了五位歷史人物的文章學問、心性品德、偉績功勛。并對這些歷史人物凄涼的身世、壯志未酬的人生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并寄寓了自己仕途失意、顛沛流離的身世之感,抒發了自身的理想、感慨和悲哀。全詩語言凝練,氣勢渾厚,意境深遠。

  9、詠懷古跡其三背景

  公元766年(唐代宗大歷元年)作者從夔州出三峽,到江陵,先后游歷了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宮、先主廟、武侯祠等古跡,對于古代的才士、國色、英雄、名相,深表崇敬,寫下了《詠懷古跡五首》,以抒情懷。本首詩是組詩中的第三首。

  詠懷古跡(其三)

  唐·杜甫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夜月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譯文

  千山萬嶺好像波濤奔赴荊門,王昭君生長的鄉村至今留存。從紫臺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獨留的青墳對著黃昏。只依憑畫圖識別昭君的容顏,月夜里環佩叮當是昭君歸魂。千載琵琶一直彈奏胡地音調,曲中抒發的分明的昭君怨恨。

  詩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時表現了昭君對故國的思念與怨恨,并贊美了昭君雖死,魂魄還要歸來的精神,從中寄托了詩人自己身世及愛國之情。全詩敘事明確,形象突出,寓意深刻。

  他在寫昭君的怨恨之情時,是寄托了他的身世家國之情的。杜甫當時正“飄泊西南天地間”,遠離故鄉,處境和昭君相似。雖然他在夔州,距故鄉洛陽偃師一帶不像昭君出塞那樣遠隔萬里,但是“書信中原闊,干戈北斗深”,洛陽對他來說,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鄉,正好借昭君當年想念故土、夜月魂歸的形象,寄托他自己想念故鄉的心情。

  10、詠懷古跡其三情感

  1.對這些歷史人物凄涼的身世、壯志未酬的人生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并寄寓了自己仕途失意、顛沛流離的身世之感,抒發了自身的理想、感慨和悲哀。

  2.《詠懷古跡五首·其三》一詩通過詠昭君村,表達了詩人對王昭君的遭遇的同情。同時,詩人通過表現王昭君對故國的思念與怨恨,贊美王昭君的愛國精神。

  這是組詩《詠懷古跡五首》其中的第三首,詩人借詠昭君村、懷念王昭君來抒寫自己的懷抱。詩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時表現了昭君對故國的思念與怨恨,并贊美了昭君雖死,魂魄還要歸來的精神,從中寄托了詩人自己身世及愛國之情。全詩敘事明確,形象突出,寓意深刻。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詩的發端兩句,首先點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據《一統志》說:“昭君村,在荊州府歸州東北四十里。”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歸縣的香溪。杜甫寫這首詩的時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這是三峽西頭,地勢較高。他站在白帝城高處,東望三峽東口外的荊門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遠隔數百里,本來是望不到的,但他發揮想象力,由近及遠,構想出群山萬壑隨著險急的江流,奔赴荊門山的雄奇壯麗的圖景。他就以這個圖景作為這首詩的首句,起勢很不平凡。杜甫寫三峽江流有“眾水會涪萬,瞿塘爭一門”(《長江二首》)的警句,用一個“爭”字,突出了三峽水勢之驚險。這里則用一個“赴”字突出了三峽山勢的雄奇生動。這是一個有趣的對照。但是,詩的下一句,卻落到一個小小的昭君村上,頗有點出人意外,因而引起評論家一些不同的議論。明人胡震亨評注的《杜詩通》就說:“群山萬壑赴荊門,當似生長英雄起句,此未為合作。”意思是這樣氣象雄偉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長英雄的地方才適當,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適合,不協調的。清人吳瞻泰的《杜詩提要》則又是另一種看法。他說:“發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謂山水逶迤,鐘靈毓秀,始產一明妃。說得窈窕紅顏,驚天動地。”意思是說,杜甫正是為了抬高昭君這個“窈窕紅顏”,要把她寫得“驚天動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偉氣象來烘托她。楊倫《杜詩鏡銓》說:“從地靈說入,多少鄭重。”也與這個意思相接近。

詠懷古跡教學設計 篇4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進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詩歌創作特色。

  2.能參照課下注釋,疏通文意。

  3.理解詠史詩歌中所言的“志”及寫作特色。

  4.在把握詩歌情感基調的基礎上有感情地誦讀。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誦讀法、問題探究法等完成教學目標。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理解詩人借詠王昭君的事跡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情懷。

  2.感悟杜甫詠史詩的審美情趣。

  二、教學重難點

  1.對杜甫詠史詩藝術特色的賞析。

  2.詩人借詠王昭君的事跡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情懷。

  三、課型

  新授課。

  四、課時

  1課時。

  五、課文概述

  《詠懷古跡(其三)》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第二單元第五課,第二單元是唐詩單元。第五課節選的是杜甫在同一時期所作的三首詩,此首詩處于尾篇,有關作者及創作背景信息前兩篇均有所涉及,但該篇是詠史詩,有必要補充相關的資料。在賞析中要兼顧教學目標和單元目標,深入文本,鑒賞詩歌藝術特色和詩歌主旨。

  六、教學過程

  (一)課程導入

  1.首先讓學生談談對王昭君的認識。

  2.引入詩人筆下的王昭君,結合王安石的《明妃曲》加以理解。

  明妃初出漢宮時,淚濕春風鬢腳垂。低徊顧影無顏色,尚得君王不自持。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幾曾有?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一去心知更不歸,可憐著盡漢宮衣。寄聲欲問塞南事,只有年年鴻雁飛。家人萬里傳消息,好在氈城莫相憶。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

  3.引出杜甫的詩篇。

  【設計思路】由學生對昭君的平面認知(比如四大美女之一,昭君出塞的故事等)到詩人筆下的昭君(借了王昭君的故事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即“托前代以自鳴所不平”)再到杜甫筆下的昭君及其承載的作者的情懷──基本思路是先分析昭君這一人物形象,繼而分析出這一人物形象又成為詩人筆下的載志意象。

  (二)寫作背景

  唐代宗永泰元年四月,劍南節度使嚴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結束了五年來漂泊流離的生活,也促使他決計買舟東下,“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把回家的夢想付諸現實。第二年春天,杜甫攜家來到夔州(今重慶奉節)暫居。在夔州居住的兩年時間,杜甫創造了詩歌創作的又一個高峰,寫下了四百多首詩,或追憶往昔似水年華,或感嘆時事如棋局反復,或借古遣懷,或悲傷衰老。本課所選的三首律詩,都是作于這個時期。

  《詠懷古跡五首》也是一組七律組詩,和《秋興八首》同作于大歷元年的秋天。夔州一帶有很多古跡,有些歷史人物的故事深入人心,千古流傳。《詠懷古跡五首》每首各詠一人一事,分別為庾信、宋玉、王昭君、劉備、諸葛亮。杜甫吟詠古跡,追思歷史人物,同時也抒發了自己一生漂泊、功業無成的感慨。

  【設計思路】寫作背景部分在教學實踐中可以快速過去,因為前兩篇均有相關介紹。

  (三)詠史詩

  詠史詩是指以歷史題材為詠寫對象的詩歌創作。以歷史為題材的詩歌,有很多種名稱,諸如述古、懷古、覽古、感古、古興、讀史、詠史等,有的還直接以被歌詠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為標題,這些都具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即都是以歷史作為詩人感情的載體,史情緊密結合的,因此都屬于廣義詠史詩的范疇。《詠懷古跡五首》是詠史詩的名篇。

  【設計意圖】《詠懷古跡五首》是詠史詩,詩歌按題材分類的一種,這是需要學生明白的知識點,若以后遇到類似特點的詩歌,可以進行知識遷移,降低詩歌鑒賞的難度。古詩詞教學中要盡量將知識點講得通透點,學生才能真正把握詩歌真諦。

  (四)文本朗讀節奏劃分

  1.學生齊讀文本,教師指出其中出現的問題。

  2.展示節奏劃分后的文本: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珮/空歸/夜月/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3.全班再次齊讀。

  【設計思路】《詠懷古跡五首》也是七言律詩,律詩講究節奏和韻律,這些形式美是通過誦讀體現出來的,這是讓學生齊讀的原因之一;另外學生在詩歌誦讀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應在詩歌學習中加強這方面的訓練。

  (五)立足文本,細讀文本

  1.找同學說說讀完這首詩的感受。

  【設計思路】給予學生自由發言的機會,也是了解學生對詩歌的理解程度,利于文本講解。

  2.小組合作進行問題探究。

  分別鑒賞(藝術手法和思想內涵)首聯、頷聯、頸聯、尾聯,小組內部討論,推選代表回答,其他小組作評價,教師評價。

  【設計思路】按聯來鑒賞,把任務落實到每個小組,通過小組內成員的交流,以及小組間的評價對詩歌的理解會容易些,主要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借用之前學過的詩歌鑒賞方法在課堂上實踐,老師要觀察各小組的表現,可適當參與。

  參考:

  第一聯,起句氣勢飛動,先聲奪人,不知何所指歸,好像在迎接一個英雄人物的出場。著一“赴”字(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把迤邐不絕的千山萬壑寫活了,既有飛動之勢,又有變幻之姿),便令“群山萬壑”集于荊門,大有驚天動地之勢。第二句揭開謎底:原來寫江山靈秀,是為了托出昭君。一句“生長明妃尚有村”,包含了萬千感慨,頗寓憐惜之意。

  第二聯,開始詠嘆王昭君其人其事。中間兩聯,用對比的手法,寫昭君遠嫁異域荒漠的悲涼。“一去”對“獨留”,“一”與“獨”同義互文,將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寫得入骨三分。可見,昭君是多么孤獨!“紫臺”對“青冢”,一個富麗繁華,一個荒涼冷落,對比多么懸殊!“連”對“向”,“連”字寫出塞萬里之景,“向”字寫思漢之心,筆下有神。“朔漠”對“黃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黃昏”一般指時間,而在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間──和無邊的大漠連在一起的,籠罩四野的黃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曠凄清!

  第三聯是委婉的諷語:僅憑畫圖哪里能識得佳人的美貌呢?縱然殺盡畫工,也是追悔莫及。也許在月夜里,依稀仿佛,或可聽到環佩作響,那是昭君的魂魄歸來了吧!詩人通過理性的'質問和悲凄的想象,表達了無限的傷感;“空”字從字面上看,作者認為,既然葬于塞外,不能歸漢,昭君的魂靈歸來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雖骨留青冢,但魂靈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養她的故鄉,可見其懷念故土之心是多么強烈啊!一個“空”字,將詩人的悲憤之情、傷悼之意傳達得淋漓盡致。

  最后一聯,宕開一筆,言千古琵琶之聲,皆為昭君怨恨所凝──怨埋沒漢宮,恨遠離家國。結尾兩句雖是附會之語,卻是至情之論;詩眼:“怨恨”;遠嫁異邦,遠葬他鄉,月魂空歸,思念故鄉的幽怨,對畫師的無恥行為及漢元帝的昏庸糊涂的怨恨。“怨恨”兩字點明全篇主旨。千百年來,琵琶所演奏的總是從匈奴傳來的撩人愁思的胡樂,正是昭君在訴說著她的怨恨!這兩句從側面烘托昭君的形象,既有對她的贊揚,又有對她的同情。

  3.《詠懷古跡》(其三)詠嘆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樣的情感?

  參考:

  王昭君的故事是非常感人的。她自恃美貌,高標自持,不肯賄賂畫工,最后遠嫁匈奴,身葬絕域,令人悲慨。對王昭君,歷代不乏歌詠,就連北宋王安石這樣的“硬漢”也寫了《明妃曲》,對昭君出塞之事大加議論,寄予了深切的同情。這是因為女人貌美入宮被冷落,和男人懷才入朝不得志一樣,都是讓人感嘆悲哀的事。杜甫詠王昭君,也不過是借昭君之事,澆自己胸中的塊壘。

  【設計意圖】主要落腳于詠懷詩的特點之一──借他人酒杯,澆自己胸中塊壘,再次證明詩言志的藝術特色,此題目的是讓學生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情感“悲昭君以自悲也”,問題并不是很難。

  七、課后作業

  1.朗讀并背誦這首詩。

  2.為第五課的三首杜甫詩做個小結(包括藝術特色和思想內容)。

  【設計思路】熟讀成誦是經典詩歌的基本要求,杜甫的三首詩學完后,理應總結一下,對杜詩的認知會進一步深入。

詠懷古跡教學設計 篇5

  杜甫《詠懷古跡五首(其三)》賞析

  詠懷古跡五首(其三)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題解

  《詠懷古跡五首》是一組七言律詩,作于大歷元年(766),是杜甫在夔州和自夔州赴江陵途中陸續寫成。此為第三首,是杜甫離開夔州東下、途經荊州府歸州(今湖北秭歸)東北四十里的昭君村時所作。

  有人認為,“詠懷”、“古跡”本是兩題,后人誤合為一,如果并讀,則不成話;有人則認為,借古跡以詠懷,詠古即詠懷,一題而兼有二義。從詩的內容主旨說,這兩種看法都有道理,但就語義而言,將“詠懷古跡”解釋為“歌詠懷抱、古跡”,“詠”字下有兩個賓語,一為“懷”,一為“古跡”,讀起來很別扭。而將“詠懷古跡”直接解釋為借古跡以詠懷”,用以解釋詩的內容主旨是確切的,但用以解釋題目含義,則不免牽強。實際上,“詠懷古跡”就是“懷古”,“詠懷”二字都是動詞,意為歌詠懷念,題目之義就是歌詠和懷念古跡。

  句解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三峽之中,成千上萬的山巒山谷,相依相連,一齊奔向荊門。就在那一帶,還保留著生長明妃的山村。首聯點出昭君村所在位置和環境。“荊門”,指荊門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長江南岸,荊門以西多山嶺。今湖北秭歸有昭君村,在與巫峽相連的荊門山里,傳說是昭君出生的地方。“明妃”,即王昭君,名嬙,字昭君,湖北秭歸人,漢元帝時宮女。竟寧元年(公元前33),昭君被遣,嫁給匈奴呼韓邪單于,后死于匈奴。晉時因避司馬昭諱,改稱明君,也稱明妃。交待地點,本來是很平常的起頭,卻寫得極有氣勢。一個“赴”字突現了三峽和荊門那種山連嶺接、雄奇生動的走向和動勢,所以《唐宋詩醇》評為“破空而來,勢如天驥下坂,明珠走盤”。讀者的視線一下子被吸引到荊門這個點上,進而定格在昭君村。昭君雖為女流,但她身行萬里,心與故國同在,芳名萬古長傳。其人其事,有一種悲壯的色彩,仿佛正如她生長的地方那樣,氣象不凡。所以在詩人筆下,這畫面的底色,不是陰柔的秀麗,而是陽剛的偉岸。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當年王昭君孤獨地離開漢宮,遠嫁到北方大漠之地,就再沒回來;最后身死異域,只留下青色的墳墓,籠罩在昏黃風沙中。頷聯營造出悲涼蕭瑟的氛圍,與前兩句形成生地和死地的鮮明對照,概括了昭君一生的遭遇。《后漢書·南匈奴傳》載,呼韓邪單于死,昭君曾上書求歸,成帝令從胡俗,不許,昭君終死于匈奴。“一去”是悲之始,“獨留”是悲之結。“一”,這里是獨自一人的意思。“連”,指連姻,即“嫁”。“紫臺”,即紫宮,帝王所居之處。“青冢”,指王昭君墓,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南二十里。傳說當地多生白草,獨王昭君墓地多生青草,故稱“青冢”。“向”,這里是“在”的意思。“黃昏”,當作“昏黃”,這里指昏黃的風沙。一是為了與上句的“朔漠”對仗,二是為了協韻,所以倒裝,就像宋代林逋《山園小梅》中的名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一樣。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單憑畫圖約略看識,怎能辨出青春美貌的容顏呢?昭君身死匈奴不得歸,能夠帶著環佩在月夜歸來的,恐怕只有她的幽魂。《西京雜記》載:漢元帝因宮女太多,不得常見,就讓畫工為宮女畫像,便于隨其臨幸。宮女們爭相賄賂畫工,而昭君自恃貌美,不肯行賄,畫工就故意把她畫得很丑。后元帝實行和親政策,匈奴入朝,求美人,元帝憑畫像派昭君去匈奴,等到臨行時,才發現她青春貌美,閑雅大方。元帝追悔莫及,命令將畫工處以死刑。這兩句從昭君命運的轉折點說起,寫她生前不遇的原因,并將生前的青春美貌和死后的月下幽魂相對照,文字對仗工巧,又蘊含著無窮感慨:生前已經錯過知遇的機會,死后魂魄歸來也是枉然!同時,詩人在對昭君埋沒宮中,葬身塞外,一生孤苦獨幽的際遇深表同情之時,也借以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慨。“省識”,猶略識,即未仔細辨認。“環佩”,古時女性的裝飾物,這里代指昭君。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千載以來,琵琶彈出的都是胡地之音;昭君雖死,其怨難平,琵琶曲中傾訴的分明是她的滿腔怨恨。“琵琶”,本西域胡人樂器,漢劉熙的《釋名》說:“琵琶,本出于胡中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琵,引手卻曰琶。”故詩人稱其樂曲為“胡語”。傳說漢武帝嫁公主(實為江都王女)于西域烏孫王,公主悲傷,胡人乃于馬上彈琵琶以娛之。后人把這些與昭君的'故事攙合起來,寫出《昭君怨》等琴曲,于是,就有王昭君慣彈琵琶的說法。尾聯正面寫昭君的怨恨。昭君之怨,主要是一個遠嫁女子永遠懷念故土的怨恨憂思。杜甫當時身處異地、遠離故鄉的處境和昭君相似,從詩題《詠懷古跡》可知,詩人在寫昭君的怨恨之情時,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國之情的。

  評解

  《唐宋詩醇》評價這首詩說:“詠明妃者,此為第一。”清代唐汝詢《匯編唐詩十集》中說:“此篇溫雅深邃,杜集中之最佳者”。清代沈德潛《唐詩別裁集》也說:“詠昭君詩,此為絕唱。”《網師園唐詩箋》幫腔說:“奔騰而來,悲壯渾成,安得不推絕唱?”確實如此。

  這首詩由寫昭君村開始,進而寫昭君的身世遭遇,最后突出昭君的怨恨。表面看來,好像是詠昭君而非詠懷,實際上還是詠古跡以感己懷。在抒寫昭君的怨情中,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慨。杜甫一生,濟世之志甚高,但終其身,也未得一展抱負。肅宗朝雖任職京師,也只不過是一左拾遺。就這,還因憂國惜才,疏救房琯,而觸怒肅宗,差點獲刑。雖然獲救,卻終被疏遠,終于郁郁辭官,漂泊西南。而昭君也是因漢元帝昏庸,不辨美丑而遠嫁異鄉,流離而不得歸,身死而遺長恨。二人的遭遇、經歷、處境,不無相似之處。杜甫《詠懷古跡五首》其二所謂“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唐宋詩舉要》所謂“此自喻其寂寥千載之感也”,正是詩中所要傳遞的。昭君未能見知于君王,詩中對她深寄同情,也有怨君之意。當然更主要的,還是一個遠嫁異域的女子,永遠懷念故土的怨思,這是千百年世代積累的更為普遍的更為深厚的情感。

詠懷古跡教學設計(精選5篇) 相關內容:
  • 詠懷古跡

    《詠懷古跡》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1、感受詩歌的深沉感情,領會詩歌主旨。2、賞析名句,體會杜甫沉郁頓挫的詩風。3、通過討論喚起學生對歷史人物的關注及思考。【教學重點】賞析詩歌,體會感情。【教學難點】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 詠懷古跡五首(其三)

    杜甫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理解詩中塑造的昭君形象 ②掌握詩中所用技藝和手法 2.過程與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圍繞中心分析細節材料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 如何正確對待挫折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王昭君的形象 2.深入理解杜甫在詩中的情感...

  • 詠 懷 古 跡

    ( 其三 )杜甫

  • 《詠懷古跡(其三)》教案設計(網友來稿)

    郭旺煥【教學目的】1、感受詩歌的深沉感情,領會詩歌主旨。2、賞析名句,體會杜甫沉郁頓挫的詩風。3、通過討論喚起學生對歷史人物的關注及思考。【教學重點】賞析詩歌,體會感情。【教學難點】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 小學語文《琥珀》教學設計(通用15篇)

    《琥珀》一課剛剛講過,現將教學中的不足及優點反思如下:一、教學設計的不同《琥珀》第二節(講讀課)采用了“篇末入手”、“邏輯提問”、“由果溯因”的變序教學法和電化教學手段,這種方法可以營造寬松的課堂氣氛,激勵學生學習興趣,...

  • 長春版語文教學設計(通用2篇)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認識14個要求會認的字。能力目標:能夠流利而準確地朗讀課文,積累文中優美的詞句。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初步具有關心他人的品質。教學重點:學習14個生字。教學難點:理解課文內容,培養學生關心他人的品質。...

  • 中國石拱橋教學設計(精選12篇)

    教學目標: 1. 理解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激發學生的民族自信心。 2. 體會課文選擇典型事例說明事物的特征. 3. 體會課文用詞的準確性. 設計理念: 1. 通過初讀、研讀、美讀、遷移運用等語文實踐活動由淺入深的感知課文,培養學生的朗讀...

  • 部編版語文一年級下冊《端午粽》教學設計(精選13篇)

    教學設計意圖:《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語文教學中,應加強對閱讀的指導,讓學生在朗讀過程中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態度,學會用恰當的語調朗讀,表現自己對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態度的理解。...

  • 《大象保姆》教學設計(精選5篇)

    教學內容:大象保姆教學重點:理解課文內容和寫作方法。教學難點:同上教 法:以讀代講法、引導點拔法、指導朗讀法學 法:朗讀理解法、合作探究法、自學法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通過查字典和聯系上下文理解課文中的...

  • 教學設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性色AV免费网站 | 中文字幕久久波多野结衣AV | 噼里啪啦免费看 | 日本美女视频一区二区 | 亚洲永久无码3D动漫一区 |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7 | 男生天堂精品2020在线 | caopor超碰 | 四虎最新在线 | a黄色片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无码不卡免费视频 | 在线观看日韩欧美 |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成人国产第区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av久久波多野结 |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人妻AⅤ网址一 | 久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乞丐 | 中国xxxx性xxxx产国 | 欧美成人午夜免费影院手机在线看 | 国产日产欧产精品精品推荐免费 | 性饥渴的老头小说 | 亚洲高清aⅴ日本欧美视频 国产av亚洲精品久久久久 | 国产黑丝美女av | 超碰国产在线观看 | 成人H动漫精品一区二区无码 | 无码高潮喷水在线观看 | 亚洲第一成人,一区二区 | 在线免费黄 | 美腿玉足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色偷偷2019免费视频观看 | 精品欧美色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 av制服丝袜白丝国产网站 | 老司机精品免费视频 | 国产精选午睡沙发系列999 | 天天做天天摸天天爽天天爱 | 91夜夜蜜桃臀一区二区三区 | 精品午夜福利无人区乱码一区 | 真人做爰片免费毛片中文 | 免费视频好湿好紧好大好爽 | 精品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G | 老版包青天83版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