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內部》教學設計(精選6篇)
《地球的內部》教學設計 篇1
一、教材分析:
地球的內部從來沒有人進去看過,科學家又是怎么知道地球內部的結構的呢?此部分從探索三個黑盒子開始,了解科學家是怎樣通過火山、地震、地熱等自然現象引發對地球內部的思考,最后通過制作一個地球結構模型,來構建對地球內部的認識。
二、教學目標:
1、科學探究
能夠根據一些自然現象推測地球內部的構造
能夠制作一個地球結構的模型。
2、科學知識:
知道地球內部的結構
3、科學態度:
樹立科學的自然觀
三、教學重點及難點
重點:知道地球內部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能夠選擇制作地球構造的模型表述對地球構造的探究結果;
難點:體會科學研究中建立地球模型的意義。
四、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準備各色橡皮泥,小老師報名收集資料分享成果教師準備:煮熟的雞蛋、三個黑盒子、水、沙子、小石子
五、課時安排:
一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猜一猜:桌上放了3個盒子,里面裝著不同的物品(水、細沙和小石頭)。
2、談話:你們不打開盒子,用什么方法能夠猜出盒子里有什么?
學生交流。
3、話:同學們知道了地球的形狀,那么地球里面是什么樣子的呢?剛才猜物體的方法對研究地球內部有什么啟發?
學生討論
4、同學們,你知道嗎?我們的地球家園上共有224個國家,一起生活在這個大家庭里。雖然每天生活在地球,但大家不一定真正了解它。今天就讓我們走進地球家園的內部,了解其中的奧秘吧!
(板書:《地球的內部》)
(二)目標擺出,學生嘗試
(1)帶著這三個學習目標,請同學們歡迎xx同學先給同學們講解,講解不到位的地方,老師來做以補充。臺下的同學注意聽臺上小老師講解過程中優點和缺點都有哪些?臺下學生可以對小老師進行點評,之后老師會出測試題來考一考大家。
(2)學生嘗試
學生根據課前收集《地球的內部》資料,講解知識。(輔助工具:學生制作的課件)
注意:學生知識點講解有無錯誤,課件是否準備充分,有無和同學互動,語言是否流利,知識點是否理解等等。
(3)師生共評
1、教師根據小老師和學生的表現,先請小老師談感受。
2、請臺下學生對小老師進行點評。
3、教師匯總評價。
4、根據學生點評,沒有講清部分,教師補充。(根據課堂小老師講解,靈活引導學生理解知識)
(三)、指導學生討論并制作地球內部構造模型
1、談話:雖然我們無法親眼看到地球的內部,但根據科學家對地球的了解,我們可以用橡皮泥制作一個能“打開的地球”。各小組討論一下,可以怎樣制作?
2、引導學生圍繞如何區分地球內部各層次及怎樣確定各層厚度等問題展開討論。
如:(1)打算用什么材料制作模型,怎么做?
(2)制作模型時用不同顏色的材料表示地球的內部構造;
(3)制作地殼、地幔、地核的'橡皮泥球的大小比例是多少?
3、交流匯報,確定方案。
4、分組制作。
5、各組展示后切開相互評價。
內容:
地球構造模型x月xx日
今天我得了x顆☆
評價項目 ☆☆☆ ☆☆ ☆ 下次努力
1、外形美觀
2、內部比例與色彩
3、組員的合作情況
(四)、知識檢測
1、地球內部構造按照不同的圈層可分為幾層?
2、舉例說明地殼占地球體積的多少?
3、地幔又可分為幾層?
4、地核的顯著特點是什么?
(五)、板書設計:
地球的內部
地殼
地幔
地核
《地球的內部》教學設計 篇2
教材分析:
對現代學生來說“地球是個球體”這一知識已經是一種常識了,所以他們對于古人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會有點不可思議,或者難以接受。在教學中可以適當點撥學生,比如古代中國的“蓋天說”雖不科學,但是在當時來講已經是人類認識史上的一個重要的內容。又因為學生平時生活經驗的積累不足,所以對于要找出一些自然現象來證明地球是球體,就比較難了。相對于這些,現代學生對于高科技的內容的熟悉和興趣程度要高于其他內容,可以在觀看中國航天的視頻的同時介紹宇宙中觀察的地球是怎么樣的,并且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意識。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知道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在不斷深化,知道一些證實地球是球體的現象和方法。
了解并能正確描述地球的形狀和大小,能描述地球內部結構的特點。
學會能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具體事例,初步知道如何團隊合作合成探究實驗。
2.過程與方法目標
學會觀察身邊事物的變化并對此進行科學的分析
掌握團隊合作進行探究實驗,并能分析實驗現象得出結論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體會隨著科技的發展,科學在不斷地完善著,對于地球形狀的認識也不斷進步。
通過討論活動加強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并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激發對探索地球與宇宙奧秘的興趣,為建立正確的物質觀打下基礎。
感悟不斷追求、嚴謹務實的科學態度,培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對于地球的形狀學生大都已經知道,關鍵是如何從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出發更科學更生動的了解地球的形狀。通過課件、視頻和小實驗讓學生更形象的接受。
教學重點:正確描述地球的形狀、大小和內部結構。
教學難點:如何從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出發更科學更生動的來了解地球的形狀。
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視頻
3.探究實驗用具:排球、紙條、鉛筆
教學形式
1.小組討論
2.實驗探究法
教學過程
【預習反饋】:
師:同學們,課前的預習單完成了嗎?
生:完成了。
師:有沒有同學想把自己的預習成果與大家分享一下。
找幾個學生匯報答案,讓其它學生進行評價。
【導入】
師:同學們完成的都非常好,那大家在完成預習題的時候也應該知道了我們今天要開始新的內容的學習《人類的家園—地球》。
【講授新課】
師:地球是生物賴以生存的家園,通過預習大家也知道地球是一個橢球體,(PPT展示標題和衛星拍攝地球照片)但是古時候的人們卻不是這樣認識的。例如古代中國人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那與古中國并稱為四大文明古國其他古國的人們是怎么樣認為的呢?
(PPT展示四大古國對于天地的認識)
古代中國人——渾天說,蓋天說,天圓地方
古代印度人——地球是個大圓盾,由大象(一個民族的象征)馱著在龜背上。
古代巴比倫人——……
古代埃及人——……
師:你們覺得四大古國的人對于地球形狀的認識正確嗎?
生:不正確
師:因為當時科技的限制,古人對于地球形狀的認識有很多局限性,但是他們能夠從生活中觀察總結的探究精神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師:那我們也從生活中可以觀察到的一些現象來證實一下地球是球體吧。
師:看到這個畫面有沒有想到一首詩呢?
生: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師:帆船遠去時的情境是如何的呢?我們一起來觀察下,看看能發現什么?
師:你們發現了什么?
生:帆船在遠去的時候,船身比桅桿先消失。
師:大家說他說得對不對啊?
生:對。
師:我還是覺得不放心,我們一起做個小實驗來看看,這里要用到排球,鉛筆。那排球相當于什么呢?
生:地球
師:那鉛筆頭和筆身分別代表什么呢?
生:鉛筆頭代表船身,筆身代表桅桿。
師:好,那我們就一起來看看。筆從排球的最頂端開始,鉛筆筆尖緊貼排球球面,讓鉛筆慢慢朝我這個方向移動,你們觀察到了什么呢?
生:鉛筆的筆尖先消失,筆身后消失。
師:好,那現在我將鉛筆慢慢的往前移動呢?你們又觀察到了什么呢?
生:筆身先出現,鉛筆的筆尖后出現。
師:那是不是和帆船遠去和駛來時的情景一樣呢?
生:是的。
師:科學實驗要求具有可重復性,可是排球只有一個,那大家想想有什么我們身上的器官可以代替他呢?
生:……
師:我們就用各自的拳頭代替排球來重復一下這個實驗,你們都各自做做看,看看結果和我們大家一起做的一樣不一樣。
(學生實驗,適當指導)
師:結果一樣嗎?
生:一樣。
師:那如果是在平面上移動會是這樣的結果嗎?大家在平面上重復這個實驗看看會是什么結果呢?
(學生實驗,適當指導)
師:大家做得都很認真,那我們請同學來給我們總結下這個小實驗。
生:……
師:大家同不同意這幾位同學的答案啊?
生:同意。
師:那我們接下去再看看還有哪些現象可以作為地球是球體的證據呢?
師:這幾幅圖片大家看完后,有沒有想到另外一句古詩呀?
生: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師:那這個可以告訴我們什么呢?
生:站得高可以看到的范圍更大。
師:根據這個我們又可以推測?
生:地球是個球體。
師:這2個都是白天可以觀察到的現象,那晚上是不是也有一些現象值得我們注意呢?大家看這幅圖片,是什么啊?
生:月亮。
師:看到月亮你們會想到李白的一首什么詩呢?
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師:好,很好。月亮還有一種非常奇特的現象,是什么呢?
生:月食。
師:對,月食。大學者亞里士多德邏他注意到月食時大地投射到月亮上的影子是圓的,由此推測大地是球體。那月食的成因大家小學里應該學習過了吧?
生:是的。
師:請一位同學來說說看。
生:地球把太陽的光線擋住了,導致了月球無法反射太陽光到地球上,我們就看不到月球了。
師:他說得對嗎?
生:對。
(PPT展示月食示意圖)
師:那我們一起來模擬下月食吧。以老師的頭代表月球,自己的頭則代表太陽,排球代表地球。排球從右向左劃過自己眼睛與老師頭部之間,同時用一只眼睛來觀察。在排球移動的過程中,注意排球遮擋住老師的部分與老師頭顯露部分的交界處是呈什么形狀啊?
(學生觀察思考討論)
生:呈圓弧形。
師:老師這里有一張月全食的圖片,你發現了什么?
生:地球的影子投射到月球表面的形狀也是呈圓弧形的。
師:那這和我們的實驗結果是不是一樣的啊?
生:是的。
師:那我們是不是可以推測,地球的形狀是個?
生:球體。
師:那到目前為止雖然我們有了3個證據可以推測地球是個球體,但并不是直接的`證據吧。這也是因為當時科學技術的限制,到了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用自己親身實踐,證實了地球是一個球體。我們一起來看下。
(視頻:麥哲倫環球航海)
師:麥哲倫他們這種為科學事業不懈努力的精神值得我們大家學習。那到了現在,科學技術已經可以讓人們飛出地球,從外太空觀察地球了。那從外太空看地球是怎么樣的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視頻展示:楊利偉拍攝的太空視頻)
師:楊利偉作為我國第一位宇航員給我們拍攝了一段珍貴的地球照片,從這些我們都可以看到地球是個大的球體。這就是最直接的證據。
師:那我們一起來總結下,有哪些方法可以證明地球是個球體啊?
生1:遠去的帆船船身先消失,桅桿后消失。
生2:登高望遠(站得高看得遠)。
生3:月食時地球投射到月球上的影子呈圓弧形。
生4:麥哲倫的環球航海。
生5:人造衛星拍攝的地球照片。
生6:……
師:同學總結得非常好,那既然已經知道地球是個球體了,人們的科技已經可以讓人們飛出地球去觀察地球了,于是人們想進一步知道地球到底是一個怎么樣的球體呢?
師:現代科技表明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球體,也就是說地球不是一個正球體,而是一個橢球體。那么在預習的時候,大家已經知道了地球的2個半徑,我們這里在鞏固下。
(再次鞏固地球大小的知識)
師:那對于地球的認識,是不是從古人的非球體,到之前的球體,又到了現在的橢球體,那今天隨著科學的發展是不是可能會出現更加精確的描述呢?
生:是的。
師:科學家對于僅僅知道地球的形狀還不夠滿足,他們還想知道地球內部的結構。這時候,如果有把巨大的刀把地球切開會是怎么樣的呢?
師:這當然是不可以的,但是呢我們可以切雞蛋,用雞蛋的結構類比地球的結構。觀察下雞蛋的剖面,我們可以看到雞蛋由外到內,可以分為?
生:蛋殼,蛋白,蛋黃。
師:同樣的,我們也將地球的結構也分為了3部分,分別是地殼,地幔和地核。地殼和地幔的頂部共同組成了巖石圈,在巖石圈下面呢就是軟流層。
師:我們把其中的一部分放大看看,可以看到地殼和蛋殼一樣非常薄,地幔又可以分為上下地幔,比地殼厚了好多。最里面的地核也可以分為外地核和內地核,是地球結構最厚的結構。
師:今天的主要內容就是這些,讓我們一起看看今天學了哪些內容。第一部分我們學習了一些證明地球是球體的方法,也知道了人們認識地球形狀的歷史。之后,我們又對地球的大小進行了鞏固,最后又將地球的結構給介紹了,下面我們通過幾個習題看看大家掌握的情況。
【習題鞏固】
(見附件)
【作業布置】
師:大家對于今天的內容掌握都很好,今天的課后鞏固,完成作業本《地球的形狀和內部結構》,有時間的話搜集一些資料了解麥哲倫環球航行發生的故事。
板書設計
3.1地球的形狀和內部結構
一、地球是個球體:
1.證據:
2.人們對地球的認識:
遠去的帆船船身先消失非球體→球體→橢球體→ ……
站的高,看的遠
3.地球的大小:
麥哲倫環球航行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球體
月食的輪廓呈圓弧形
衛星照片
二、地球的內部結構:
從外到內分三層:地殼地幔地核
三、知識拓展
各圈層的特點
1、地殼:指地表到莫霍界面,以硅、鋁成分為主,分上下兩層,上層為硅鋁層,下層為硅鎂層,鐵、鎂成分相對增多。
2、地幔:從莫霍界面到古登堡界面,隨深度的增加,鐵鎂成分增加。根據地震波的特性,以地下1000千米為界,分為上地幔和下地幔。在上地幔上部存在一個軟流層,巖石處于高溫熔融狀態,據推測它是巖漿可能的發源地之一。
3、地核:在古登堡界面以下,根據地震波傳播的特性,以地下5000千米為界,分為內核和外核,外核為液體,內核是固體,以鐵、鎳為主。
從軟流層以上,全部是由巖石組成,故稱巖石圈,即:地殼和軟流層以上的上地幔頂部合稱巖石圈。
《地球的內部》教學設計 篇3
一、教材分析
《地球內部運動引起的地形變化》是義務教育小學科學教科版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地球表面及其變化》的第二課。本節課主要通過火山和地震的事例來認識地球內部的力量是如何改變地形地貌的。火山和地震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話題,他們也通過各種途徑具備了一些相關的知識,特別是08年的汶川大地震讓學生對地震有了較為直觀的認識。然而對火山和地震怎樣改變著地形,學生可能不是很清楚,本課教學正是基于學生這樣的認識基礎進行的。
二、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內部的運動造成的。
過程與方法:做板塊運動的模擬實驗,想象和理解地球內部的運動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到地球內部是不斷運動的,地形地貌也是不斷變化的。
三、教學重點
地球內部的運動使地表形態發生不斷的變化,這種變化有時是迅猛激烈的,有時是緩慢不易覺察的。
四、教學難點
地球內部的運動會引起板塊運動,板塊運動影響和改變著地形地貌。
五、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有關火山和地震的資料、毛巾、橡皮泥、板塊平移學具等。
演示材料:多媒體課件
六、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同學們,前一節課我們已經學習了地球表面的地形,下面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些地形的圖片。(播放地形的圖片),那么,地球表面的地形是不是一成不變的呢?大海永遠是大海,陸地永遠是陸地呢?那到底是什么引起了地形的變化呢?(板書:引起地形的變化)
(意圖:通過復習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設計地形地貌會不會發生變化,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發生變化,為下面地球內部運動引起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做了一個鋪墊。)......
二、提出問題,自主探究
2、師談話:大家都認為地球內部的運動會對板塊造成一定的影響,那是不是這樣呢?我們現在一起來看一個演示實驗,用兩張紙表示兩大板塊,把兩張紙靠緊平放在水面上,再用一根吸管插入水底,向兩紙中間吹氣,使水運動起來,表示地球深部不斷得運動。觀看模擬實驗錄像
3、師提問:觀察兩個板塊由于內部運動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呢?
4、生回答(分離)
師提問:板塊分離會形成怎樣的地形呢?生答:(板塊分離會形成海洋)
5、師談話:前面的實驗說明板塊分離會形成海洋。那如果板塊碰撞呢?(出示實驗要求并講解),請學生根據實驗要求自己動手做做!并完成實驗報告《一》)。(講解實驗報告《一》)
6、學生交流實驗現象,并展示實驗報告。模擬大陸板塊的撞擊你觀察到了什么現象,說明了大陸板塊的撞擊會形成什么地形?(預設:互相靠近后:連接處會隆起來。高高的。大陸上特別高的地方我們會稱它為山或者山脈。這些山脈有什么特點?山脈是排列在兩個板塊邊緣。越用力擁擠,山越高。)
意圖:學生看完模擬實驗對板塊運動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礎上,讓學生自主探究地球內部運動引起板塊碰撞而引發地球表面的變化,讓學生自己來解決問題,增強自身的科學素養。
7、師提問:說說板塊碰撞會使地形有什么變化?拉伸呢?請學生根據實驗要求自己動手做做!并完成實驗報告《二》)。(講解實驗報告《二》)
8、學生交流實驗現象,并展示實驗報告。模擬大陸板塊的平移你觀察到了什么現象,說明了大陸板塊的平移會形成什么地形?(中間先慢慢變薄,拉開后原本陸地上相連的河流、山脈都塌了......河流消失,平原也變了。)
三、效果檢測,引領提升
課堂小測:
一、選擇題(把合適的序號填在括號里)
1、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
A、溫度越高,壓力越大B、溫度越高,壓力越小
C、溫度越低,壓力越大
2、絕大多數地震發生在內。
A、地核B、地幔C、地殼
3、雄偉的喜馬拉雅山是形成的。
A、一次的火山噴發B、一次大地震C、兩個大陸板塊碰撞擠壓
二、判斷:(對的打√,錯的打×)
1、地球的地殼部分主要由巖石組成。
2、火山和地震是地球釋放能量的一種形式。
3、地球表面的變化都是很猛烈的。
4、地震會產生湖泊。
5、火山噴發只會給人類帶來災害,不會帶來好處。
6、地球表面在流水、風、冰川、海浪的作用下也會產生變化。
三、填空題
1、地球內部可以分為
2、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溫度越,壓力越。
3、地球表面在等自然力的作用下,也會緩慢地發生變化。
(設計意圖:對所學知識加以運用和深化)
四、歸納總結,深化認知
同學們,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五、板書設計第二課地球內部運動引起的地形變化
火山和地震會改變地形地貌
火山和地震的成因
地球內部的運動
(設計意圖:這樣的板書設計簡單清晰,使學生一目了然。根據本節課的知識目標,學生應該掌握火山與地震會使地形發生改變,而火山與地震是地球內部運動引起的,這就總結了地球內部運動會使地形發生了變化,在板書中很好的體現了,并且突出了重點與難點。讓學生總結本課所學知識內容時更直觀形象。)
《地球的內部》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 能夠通過制作地球構造的模型表述對地球構造的探究結果。
2、 知道地球內部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 知道地球內部有炙熱的巖漿。
3、 知道可以用模型方法來研究科學問題。體會科學探究中建立模型的意義。 體驗探究的球的樂趣。
教學重點難點
學生通過玩模型和學具,知道地球的構造,地殼、地幔和地核。 知道地球內部有炙熱的巖漿并且知道模型方法是一種科學研究方法,
教學準備
老師準備教具
活動過程
一、 導入新課
1、師: 說起地球,我們心中就會涌起無限的感情。雖然在茫茫宇宙中,地球只能算得上滄海一粟,但她卻是我們人類可愛的故鄉,唯一的家園。人類對大自然的一切認識,都是從地球開始的。作為地球的兒女,我們對于這顆養育自己的行星又有多少了解呢?請問大家地球是什么形狀的?(配課件)
2、我們都知道地球是一個圓球,那么我們有沒有想過這個巨大的圓球里面是什么樣的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研究《地球內部有什么》(板書課題)
二、探究活動
活動一:猜測地球內部有什么
1、 我們都知道,由于大氣和水更多吸收太陽光譜中的紅色,這顆玲瓏剔透的行星便靜靜煥發出獨特的、夢幻般的蔚藍,這么美的地球,它里面是什么樣子的呢?讓我們來猜測一下好嗎?
2、 學生交流(生:我覺得有好多的石油。 生:我覺得有好多的煤炭。 生:我想還有許多礦物,如:鐵、鋁等。 生:我猜想還有許多水。 生:我想還有許多巖石。生:我覺得地球應該有一個很硬的殼。……)教師適當評價
活動二:人們是怎樣了解地球內部的?
1、 師:同學們都提出了自己的猜測,到底地球內部有什么?要回答這個問題,最好把地球挖開來看一看,對嗎?但直到目前,鉆得最深的井,也只有12千米,這個數目還不到地球半徑的1/500。那科學家們又是怎么去了解地球內部的呢?讓我們一起交流一下資料。
2、 學生分組交流收集的地球構造資料(課前布置學生收集有關地球內部構造的資料)。
3、 過渡:查找、搜集大量資料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方法,但很花時間和精力,如果沒有興趣、信心、恒心是不可能取得探究成果的。今天小組的成員就做得非常好!我們要向你們組學習。
4、 討論:通過同學們的資料,我了解了科學家已經想到了鉆孔、地震波等方法來研究地球。將來,假如讓你來研究,你會怎么做呢?
5、 師生交流
活動三:認識地球內部的結構特點
1、 說了這么多,那么到底地球內部的結構和同學們想得一樣嗎?讓我們一起來看一段錄像。(播放錄像)
2、 原來地球的內部分了三部分,分別是地殼、地幔、地殼。(板書)
3、 介紹各部分厚度及相關知識。
4、 師:通過科學家的研究我們發現,地球并不是一個圓形,而是一個橢圓形,就像這個雞蛋(出示雞蛋)雞蛋的內部結構與地球的內部會不會有什么關系?
5、 實驗驗證,弄清地核、地幔、地核與蛋殼、蛋白、蛋黃之間的相似之處。
7、師:假如你能留意發生在身邊的事,假如你在發現的基礎上能做個細心人,假如你能多問個為什么,那么,你會發現生活中處處有科學,科學也許就存在于你的'不經意之中!
自由活動:做地球結構模型
1、師:在科學研究中,對于無法直接觀測的內部的事物,科學家會按照對事物已有的認識建立一個模型,對于我們來說,雖然我們無法親眼看到地球的內部,但根據我們對他的了解,可以用橡皮泥來制作一個能“打開的地球”,好不好?
2、師:為了能具體、形象地看到這個構造,我們今天就要來把一些枯燥的地球數據變成一個地球模型。 下面小組在討論和交流時要圍繞、解決以下問題:(課件展示)
(1)打算用什么材料制作模型,怎么做?
(2)制作模型時用不同顏色的材料表示地球的內部構造;
(3)制作地殼、地幔、地核的橡皮泥球的大小比例是多少?……)
3、 交流匯報,確定方案(學生分組討論后匯報:用三種顏色的橡皮泥表示地球的地殼、地幔、地核……)
4 、分組制作。
6、 各組展示后切開相互評價。
總結:
今天我們的研究非產成功,不僅知道了地球內部的構造,還了解了建立模型便于研究的科學方法。人類探索地球的過程是漫長而曲折的,并且這種探究還將繼續下去,因為科學是永無止境的……課下,請同學們根據今天所學知識,考慮一下地球內部的運動會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什么影響?
《地球的內部》教學設計 篇5
一、授課教師:
林志(浙江省臺州市椒江區實驗小學)
二、指導教師:
王仙德(浙江省臺州市椒江區教研室)
三、教材:
教科版《科學》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二課“地球內部運動引起的地形變化”
四、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開始指導學生學習有關地球表面地形地貌形成和重塑的內容。地球上,地形地貌的形成和重塑有兩個原因,一是地球內部的力量,另一個是地球外部的力量。內力是指由地球的內能所引起的地殼運動、巖漿活動等作用,外力是指地表受太陽能和重力而產生的各種作用,如風化、流水、冰川、海流、波浪、潮汐以及風力等的侵蝕、搬運和沉積作用等。地球上巨大的地貌形態及變化都主要是內力作用的結果。內力創造了地表形態的基本輪廓,即海陸的分異和大的地形起伏;外力則進行雕塑加工。內力作用造成高山盆地,使地面崎嶇不平;外力作用則破壞高山、填平低地,使地面趨于平夷。二者在地形發展方向上是對立的,但又是相互聯系的統一過程。
本節課主要通過火山和地震的事例來認識地球內部的力量是如何改變地形地貌的。火山和地震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話題,他們也通過各種途徑具備了一些相關的知識。然而對火山和地震怎樣改變著地形,學生可能不很清楚。本課教學正是基于學生這樣的認識基礎進行的。
教科書內容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火山和地震”;第二部分是“地球內部的運動”本課的教學思路是通過現象尋找原因,從而認識地球內部運動改變地形地貌的事實。教學方式主要是閱讀、交流和講解、模擬實驗。學生所認識的地貌現象是本課教學的起點,僅僅依靠上一節課的教學,學生對地形地貌的種類、特征認識還是不夠的,課前的資料搜集活動對本課的教學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設定明確的要搜集的資料任務,使得學生有的放矢。建立在學生對地形地貌的認識基礎上,尋求現象形成的原因,利用火山和地震學生特別感興趣的主題,進行探究,進一步引出地球內部運動對地形變化的影響的探討。最后利用模擬實驗使學生認識到地殼板塊的各種形式的運動形成的地貌。
(二)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
火山和地震會改變地球表面的地形。
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內部的運動造成的。
地球內部的運動會引起地殼的運動,從而形成山脈、高原、裂谷和海溝等地形地貌。
地球表面的變化有時是迅猛激烈的,有時是緩慢不易覺察的。
2、過程與方法:
閱讀資料,了解火山和地震是怎樣改變地形地貌的。
做板塊運動的模擬實驗,想象和理解地球內部的運動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3、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到地球內部是不斷運動著的,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斷變化著的。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火山和地震會改變地球表面的地形,它們是由于地球內部的運動造成的。
教學難點:通過模擬實驗認識地球內部運動改變地形地貌的事實。
(四)教學準備
分組準備:有關火山和地震的圖片或資料、毛巾、報紙、泡沫塑料塊、彩色筆,等等。
教師演示:地震、火山對地形地貌影響的照片或多媒體課件、反映地殼板塊運動的圖片或課件。
(五)教學過程及設計意圖
1、課前資料收集
收集不同的地貌照片以及相關的資料。例如喜馬拉雅山的地貌以及是如何形成的;東非大裂谷是怎么的,它是怎樣形成的;火山爆發會形成怎樣的地貌;地震對地貌有怎樣的影響,為什么會發生地震;連綿起伏的山川是怎么來的等等。
(資料收集活動既是上一節課的課后延伸,更是本節學習活動開展的基礎,有目的地收集本課相關的資料是為了幫助學生在認識本課的難點活動中,能先接觸大量的事實,使得學生能將模擬實驗和地貌改變的事實有深刻的印象。)
2、了解火山和地震
1) 師生共同交流收集來的關于火山和地震的資料。
2) 借助多媒體資料引導學生閱讀分析書本上的三個相關實例。(借助多媒體或掛圖向學生展示)
(火山噴發的實例最好使用視頻資料,視頻資源與文本資源比較,視頻更能刺激學生的'感知,學生對火山噴發的過程認識得更深刻,對地貌變化的認識也更為直觀。海原地震可以借助地震后地貌變化的圖片。)
3) 說一說火山和地震會使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
4) 是什么原因引起了火山和地震呢?(學生嘗試解析)
5) 教師講解: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內部運動引起的。我們知道,地球內部可以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部分。地殼是有若干個板塊拼接成的。
2、探究地球內部的運動
1) 交流匯報收集的其他地貌資料,教師有意識地篩選出由地球內部運動而形成的地貌,如:褶皺山、斷層山、喜馬拉雅山的隆起、東非大裂谷等。
(模擬實驗的現象并不是真實的地貌,如何將實驗現象和實際地貌在學生的頭腦中“對號入座”是進行模擬實驗達到教學效果的關鍵。對學生收集的相關資料進行交流,使得學生頭腦中的地貌特征更為豐富明顯,為后面的模擬實驗打下基礎。)
2) 這些地貌也是火山和地震形成的嗎?它們又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呢?
3) 學生嘗試解析。
4) 學生閱讀資料
許多科學家認為,組成地球外殼的巖石圈原來是一個整體,后來地球內部運動的力量使它分裂成幾塊,形成了現在的大陸板塊。就像漂浮在煮沸的熱粥上的柚皮塊,這些大陸板塊相互碰撞、分離、平移,從而導致地表的巨大變化。如形成山脈、高原、裂谷和海溝等。還會引發火山爆發、地震、海嘯等。
5) 大陸板塊的相互碰撞、分離、平移會形成我們所熟悉的哪些地貌呢?
6) 指導學生做板塊運動的模擬實驗。
實驗一:幾塊不同顏色的毛巾折疊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層,用手從毛巾的兩端向中間擠壓。模擬板塊的擠壓會形成褶皺。
實驗二:幾塊不同顏色的橡皮泥疊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層,用手從兩端往外拉,橡皮泥斷裂。模擬巖層斷裂和錯位。
實驗三:一塊長方形泡沫塑料塊,側面染出不同的層次表示地層,在上面畫出一條河,然后從中間斜著切開。模擬兩塊巖層的上下錯動、水平錯動等不同的錯位方式。
7) 教師小結:兩個大陸板塊碰撞形成的雄偉的喜馬拉雅山;東非大裂谷是兩大板塊受拉張而形成的斷裂谷。它們也是由于地球內部運動而形成的。
8) 這些地貌的形成也和火山地震一樣迅猛運動后在短時間內形成的嗎?
9) 介紹喜馬拉雅山的資料:
有科學事實證明,喜馬拉雅山從一片海洋橫空出世以后,一直在不斷地上升,然而成為今天的世界屋脊卻是在最近一至二萬年地殼運動的結果。科學家認為這里的上升速度是一億年以來為0.04厘米/年,五十萬年以來為0.2厘米/年,十萬年以來為1-1、5厘米/年,7000年以來達到4-7厘米/年。有人根據印度板塊的漂移速度計算出喜馬拉雅山目前正在以每年1-2厘米的速度上升著。解放后,我國測量工作者在西藏高原東部進行過重復水準測量,測得那里的上升速度為每年0.5-1厘米。科學家們斷定,只要印度板的向北漂移俯沖運動不停止,喜馬拉雅山的這種上升運動亦不會止息。
《地球的內部》教學設計 篇6
下面是2篇關于初中地理《地球的內部》教學反思的范文,內容條理清晰,是篇不錯的范文,大家不妨多加參考。
初中地理《地球的內部》教學反思一
在認識了《地球的表面》之后,學生對我們生活的地球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很想探知地球的內部。在《地球的內部》一課中安排了兩個探究活動:
1.猜測暗盒里物體。
2.模仿雞蛋的結構,用橡皮泥制作一個地球內部構造模型。
出示三個密封的暗盒,分別裝了粉筆、鑰匙、沙。當提出在不打開盒子的前提下,學生們都提出了搖一搖、聽一聽、猜一猜的方法來探究暗盒里的物質。學生在探究、驗證,討論科學家收集有關地球內部信息的方法,推理出科學家也是借助這些方法來探究地球內部的構造。在引導學生閱讀書上介紹地球內部構造的知識,學生知道地球內部分為“地殼、地幔、地核”。為了進一步引導學生認識地球的內部構造,讓學生切開煮熟的雞蛋,蛋殼相當于地球內部的地殼;蛋白相當于地球的地幔;蛋黃相當于地球的地核。
在比擬認識了地球的內部構造后,又再次安排了利用不同顏色的橡皮泥做個地球內部構造的模型。采用在規定的5分鐘之內,比一比哪組做的模型最漂亮、形象。學生在制作時,我發現學生采用了揉、搓、捏等各種方法,選用各種顏色,制作出了多樣的地球內部構造模型。小小的橡皮泥就在學生的指尖飛舞。
有的組選用了三種顏色,通過一層一層的包裹來制作,切開后,簡潔明了地展示了地球內部的構造。有的組選用了三種以上的顏色,通過一層層的黏貼,展現了平面的地球構造模型,并將地殼、地幔的上下部分區分開。有的組把地殼部分用各種顏色來表現大陸、海洋、森林……地核與地幔又用其他顏色來表示,展現了一個立體而生動的地球內部構造模型。
看著各組的匯報和展示,真是很感嘆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學生在活動中,鍛煉了動手、合作能力,同時也進一步深刻地認識了地球內部構造。 教學中的不足是學生帶的熟雞蛋,有的學生并未完全煮熟、煮老。所以當當學生用小刀一切,還沒有切開,軟軟的蛋黃就流出來了,污染了實驗桌。我趕緊讓這個學生把這個雞蛋立即吃掉。這個學生還很不好意思,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吃,最后讓這個學生在教室外面吃完,進來上課。這是對學生準備材料的情況沒有充分的預想到。所以在另一半學生布置帶熟雞蛋時,一再強調一定要把雞蛋煮熟、煮透。
初中地理《地球的內部》教學反思二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科學課程標準》中的新思想、新理念在課堂教學中得到體現,新標準不但要求學生能提出問題,更要展開解決問題的過程。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要看學生是不是主動的,是不是親自探究得到的,是否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是否面向全體學生。
反思本課的教學,我認為自己最大的成功之處在于激發出了學生更大的探究熱情,在課堂上時我設計了一個“解暗箱”的活動,事先,我在一個盒子中放進了沙子、小石塊、圖釘、海綿等物品,并將盒子用紙包起來。問學生:“你們知道這些盒子里裝的是什么東西嗎?”學生都搖頭說不知道,這時,我抓住契機對學生說:“科學家從來沒有到過地球內部,他們卻了解到地球內部的情況,你們想不想當一回小科學家,采用各種方法推測一下這個暗箱里裝的是什么?但有一個要求不可拆開暗箱。”
此時,教室里沸騰了,同學們的好奇心和探究熱情已經被我鼓舞起來了,然后我又讓學生說說可以用哪些方法來推測盒子里的東西,同學們爭先恐后的發言,有的說掂輕重,有的說聽聲音、有的說聞味道,都非常有科學道理,望著學生們熱情的小臉,我一聲令下:“實驗開始!”孩子們有的摸、有的搖、有的聽、有的聞、還有的用水澆,甚至還有的用針在暗箱上扎小孔……。探究的熱情十分高漲,整個課堂個性飛揚。我覺得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培養學生[此文轉于斐斐課件園 ]的科學興趣是科學課的最大教育價值,作為教師必須呵護學生對科學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增強他們的自信心,使他們樂于參與,積極參與,親身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從中體會到什么是科學。
其次本課教學我將宏觀的地球濃縮進教室;把千萬年的漫長時間變化縮短至幾分、幾秒展現在學生眼前;把誰都沒法看清的地球內部構造剖開讓學生觀察、研究;把千萬年前的地形、地貌再現,把復雜的地殼運動,變得集中、具體和形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至于本課的不足之處,就是學生在解暗箱時所用的方法過于單一,這和老師的準備工作也有很大關系,如果我給每組學生都準備好水盆以及磁鐵等,也許他們的方法會更多樣一些;在學生進行小組活動時,我也需要明確每個人的分工,免得他們沒有主心骨,在課堂上顯得有些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