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課堂實錄(精選13篇)
《狼》課堂實錄 篇1
執教襄陽區張家集鎮中心學校卞先紅
評析襄陽區張家集鎮中心學校林豪
教學要點:
因勢利導,引入故事的情景之中,深切感受故事情節,揣摩語言,領會文章主旨。熟讀成誦。
教學過程 :
師:同學們,誰能說一個有關“狼”的成語?
生①:狼心狗肺、狼狽為奸
生②:狼吞虎咽
生③:狼煙四起
生④:狼子野心
師:狼在我們心中是一個什么樣的形象?
生(齊答):狡猾、貪婪、陰險……
師:的確,狼歷來就是狡詐、殘忍、貪婪的代名詞,以談狐說鬼著稱的《聊齋志異》中就記錄了有關屠戶與狼斗智的三則故事。今天,我們就一同走進短小生動而又意味深長的寓言故事,去感受一屠殺兩狼的智勇。(板書課題)
〔點評:由學生熟悉的成語導入 ,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生(齊讀)“蒲松齡簡介”)
師:請同學們聽老師范讀課文,注意聽清字音和朗讀停頓。
(師范讀完畢后投影展示生字)
師:誰能把這些生字準確地讀一遍?
綴(zhuì) 窘(jiǒng) 苫(shān)蔽(bì) 弛(chí) 眈(dān) 暝(míng) 隧(suì) 黠(xiá)
(請一名學生朗讀課文)
師:誰能指出這位同學讀得不理想的地方。
生①:“其一/犬坐/于前”他讀成了“其一犬/坐于前”,停頓有誤。
生②:“禽獸之/變詐/幾何哉”他的停頓也錯了,讀成了“禽獸之變/詐幾何哉”。
生③:“仍(réng)”他讀成了“rén”。
師:以上這幾位同學聽得都很認真,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一遍,邊讀邊觀察多媒體展示的五幅圖,準備根據畫面復述課文。
(生自由讀課文)
師:誰愿意把課文復述一遍?
(生①復述故事。)
師:你復述得真好!
生②:老師,我能比她復述得更好。
師:你這么自信,請你復述一遍吧!
生②聲情并茂地復述。(全班熱烈鼓掌)
〔點評:生動的復述有利于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整體把握。這一做法,改變了過去學習文言文注重字詞解釋的傳統做法。把學習的權利和時間還給了學生。〕
師:確實很好!通過他們的復述,我們已經基本了解了課文內容。下面請大家分組學習。
要求:1、第一大組學習一二自然段,第二大組學習三自然段,第三大組學習四自然段。
2、從字、詞、句入手,疏通文意。
3、注意把握故事情節及狼和屠戶的心理。
(討論學習十分鐘后,交流學習情況)
第一組匯報
生①:我們小組解決了以下問題(投影展示)
1、“綴行甚遠”表現了狼的什么特點?(貪婪)
2、“一屠晚歸”中的“屠”是理解為“屠戶”好,還是“屠夫”好?(用“屠戶”更確切。通過查字典我們知道了:二者都有“以屠宰牲畜為業的人”但“屠夫”更注重的是引申義,而“屠戶”則更注重本義。)
生②:我們小組補充一個問題(投影展示)
為什么屠戶一開始不把骨頭全部扔給狼?(我們認為屠戶這樣做是對狼抱有幻想)
生③:我認為屠戶這樣做,是因為想拖延時間,想出對付狼的辦法。(鼓掌)
生④:我有一個問題想請同學們幫我解決(投影展示)
狼遇到屠戶,為什么不一下子就把他吃掉?
生⑤:我認為狼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狼一開始抱著試探心理,也表現了狼的狡詐。
第二組匯報
生①:通過討論我們知道了:(投影展示)
1、“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敵”是描寫屠戶心理的句子。
2、“窘”與前文的“懼”都是在寫屠戶的心理,而且“窘”比“懼”的意思更進一層。
生②:我有一個問題不明白(投影展示):為什么屠戶這時候才采取行動?
生③:因為屠戶現在才明白,狼的主要目的是吃自己。
生④:因為屠戶比較善良,不到迫不得已的時候,他不想殺害生命。(鼓掌)
生⑤:通過討論我們小組明白了:(投影展示)狼的表現是“眈眈相向”。這也表現了狼的狡猾、陰險。
第三組匯報
生①:通過討論我們知道了:(投影展示)
1、“屠暴起”中的“暴”應該重讀,因為從這個字最能看出屠戶的果斷。
2、狼沒有一起進攻,而準備前后夾擊,也表現了狼的狡猾。
生②:我有一個問題不明白:(投影展示)屠戶為什么這時候才殺狼?
生③:屠戶開始以為可以擺脫狼。也說明屠戶是迫不得已才殺狼。
師:大家學習的非常認真。通過學習,我們對課文已經很熟悉了,現在請大家再來看黑板上的五幅畫面,誰能概括本文寫了屠戶與狼之間的幾件事?
生①:我認為有四件事:遇狼——懼狼——御狼——殺狼
生②:我認為有三件事:遇狼——避狼——殺狼
生③:他們都是從屠戶的角度來看作者的思路,我從狼的角度把這個故事分成了四個層次:遇屠——追屠——誘屠——被殺(熱烈鼓掌)
師:你很善于思考問題,能從新的角度看問題!為了便于大家理解課文內容,我們就選擇一種最易于接受的觀點。(板書歸納)
遇
懼
屠 狼
御
殺
〔點評:現代心理學的研究指出,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僅是一個接受知識的過程,而且也是一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這一研討環節,學生們的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得到了鍛煉。〕
師:以上我們學習了一至四自然段,現在,請同學們齊讀第五自然段。
(學生齊讀第五自然段)
師:誰能翻譯本段?
(生①通譯全段)
(生②再次翻譯本段)
師:本段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生①:寓言告訴我們,遇到像狼一樣的惡人、惡勢力,不要害怕,要敢于和他們作斗爭。
生②:舉個例子吧,如果在街上有個壞人向你要錢,你若給了他,下次他還會向你要。因此,我們要堅決拒絕,并及時報警。(全班鼓掌)
生③:遇到惡勢力,要當機立斷,決不手軟。
(師再次強調寓意,板書:對惡勢力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
(多媒體展示寓意)
師:請大家齊讀寓意。.
(多媒體展示板書,教師小結全文)
師:請同學們對照本文,再來閱讀一篇有關狼的文章《感恩狼》,看看兩文中的狼有何區別和聯系?
(生快速閱讀《感恩狼》后,交流閱讀情況)
生①:《感恩狼》中的狼知恩圖報;《狼》中的狼恩將仇報。
生②:狼有好的方面,也有壞的方面。所以,看問題應從正反兩方面來看,才會客觀、正確。
生③:大家都聽說過印度狼孩的故事,狼和人一樣有善的一面,也有惡的一面。(鼓掌)
生④:狼對保持生態平衡具有重要作用。澳大利亞就有因為捕殺狼而導致野兔破壞草原的例子。所以,我們不能濫捕濫殺狼。
師:同學們的學習效率真高,能積極闡述自己的觀點。以后繼續努力。下課。
評析:這節課是成功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1.自主性。《課程標準》強調,語文學習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應主動建構知識,而不是被動接受外界的刺激。它使我們的學生觀有了徹底的改變。過去我們講究集體,忽略個性,壓抑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基本上是老師領著學生走進教材,走進教參,走進標準答案。現在《課程標準》把學生作為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學生學習是個體行為。這就要求我們帶著新教材走向不同的學生,教會學生學習語文的方法,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也只有這樣,才能激發起作為主體的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他們才會真正愛學語文。例如,這節課教師沒有給學生提問題,而是讓學生自己給自己提問題,互相之間提問題。還有,我們以前在學生回答問題方面,要么是一個學生說了算,要么是教師說了算,而這節課教師一直在傾聽每個學生的感受,允許理解的多向,答案的多元,不斷給學生鼓勵和掌聲。因為閱讀是一種和作者、和文本對話的過程,每個人都會產生自己的認識和體驗。在教學中,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自我,教師只是幫助學生閱讀。學生在學習中會發現新的意義,會產生許多新的問題。學習過程是可設計的,又是不可設計的,教學中常常會有不可預料的情況,甚至會出現“無心插柳柳成陰”的現象,所以不能拿一個標準答案來束縛學生,語文教學只有在這種“模糊”與“精確”中同時展開,才有可能真正培養起學生的自主精神。
2.合作性。本節課,學生們的回答多次贏得了聽課教師和學生們的掌聲。究其原因,是學生們的合作學習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整個教學的最精彩部分就是集體交流。這是學生在經歷了獨立探究、小組合作學習之后,探究成果的初步展示。在交流中,學生個性思維的火花會產生碰撞;在交流中,學生探究學習的能力會得到培養;在交流中,還會進一步激發學生探究的愿望。學習方式的變革,能夠很好地幫助學生釋放出學習的潛力,讓課堂洋溢著生命的活力。
3.探究性。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指出“學生學習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他們對學習的對象采取研究的態度。”學生學習語文的探究性就要體現在能把課文以及自然、社會、自我都作為學習的資源。本節課,教師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思考習慣,在激發學生提出問題的同時,讓他們自己尋找答案。向更高的層面拓展,力求摸索出幾種解決問題的方式。還充分利用教材本身的空白,讓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的訓練。如:讓學生看圖復述故事,就充分體現了這一點。
《狼》課堂實錄 篇2
《狼》
胡明道執教初一語文
教師:同學們,老師先給你們講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個人,他是我的同行,教書之余,他在路邊擺一個茶攤,無償為路人提供茶水,你要喝他的茶水,就為他講一個故事。有一個故事,里頭有個人流汗,有個人流血,還有一個在笑。我這個故事講得好不好?學生齊答“不好”。
教師:聽完這個故事,你想知道什么?
生1:擺茶攤的人是誰?
生2:故事中的人是誰?
生3:為什么會流汗?為什么會流血?
生4:老師怎么會有時間擺茶攤?
師:這么多問題,一定想知道結果,對吧?今天我們來學習擺茶攤的主人寫的一篇文章《狼》。
請同學們拿起書和筆,自己默默地讀,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記號。快快快。
接下來,同學們互相討論疑難,老師分小組布置任務,每6人負責一個自然段。要完成兩項任務,一是解決疑難的句子,二是說出本小組解決疑難的絕招。
學生分小組討論。約五分種后,老師讓第一組的一名學生翻譯,另一名學生指出:“我們的絕招就是加一個字把古文變成現代文。
第二組:甲翻譯。乙:有兩個絕招,一是聯系上下文理解,二是參考注釋。
第三組:甲翻譯,教師插問:回答我幾個問題,哪是“放下”、“拿”、“互相看著”?學生一一回答。教師:我們試試“眈眈相向”。師生表演。
乙:絕招就是根據注釋和所在語境加以推斷。
第四組:甲翻譯,師問:什么叫“暴起”?你們的辦法是不是就在這里呀?
乙:我們的方法就是古今不同意義的詞要注意辨別。
第五組:甲翻譯。師問:“斷其股”是什么意思?“股”到底是大腿還屁股?生答“是大腿”。乙:我們的經驗就是把以前學過的古文用上。
第六組:一學生翻譯。師問:“罷了”在哪里?生答:是“耳”。
乙:我們根據“亦……而…… ”確定它是“雖然……但是……”的轉折關系。
教師:好,現在我們把大家的成果一起匯報出來,匯報的方式就是齊讀。
學生齊讀課文。
教師:現在你們說說這是什么故事?
生(許多人):一個屠戶和兩只狼的故事。
師:大家已經知道通過自己的勞動和創造理解了故事。
教師串講故事。
教師總結學生學習的辦法:查、加、改、聯。
那么,故事里流汗、流血、笑的人是誰?
師:你們看過朱軍的《藝術人生》沒有?看過王志主持的《面對面》沒有?他們倆就有本領把別人心里的故事挖出來。
我們現在就把流汗的人心里的故事挖出來。請后兩閏的同學組成記者團,一起設計問題采訪屠戶和蒲松齡。前排的同學研究文本,猜猜他們會問什么問題,從文中找出答案的依據。現在分頭準備。
教師:(三分鐘后)“面對面”言談開始。看看發問的能否問到對方心里去,回答的能否把問題準確地回答出來。
生1:屠戶,你第一次流汗是什么時候,為什么流汗?
生2答:
生3問:第二次流汗是什么時候?
答4:前后都有狼,而骨頭都扔完了,我怕前后夾擊,狼會吃掉我的。
生5問:當你發現麥場上的草堆時,你怎么想的?
生6答:我想這下好了,我有救了。
生7問:當你看到一只狼裝睡時,你為什么要殺他?
生8答:我想這是最好的機會,莫失良機,先下手為強。
生9問:你怎么會到草堆后面殺另一只狼的?
生10答:并非故意。當我來到草堆旁隨便轉轉時發現的。
生11答:我想另一只狼一定就在附近,就四處找找,果然找到了。
師(問生9):你覺得兩個人的猜測誰更有道理?
生12:請問經歷了這些,你自認是個勇敢的人嗎?
生13答:應該是,基本上是。
師:基本上是,你們同意嗎?
生答:同意。
教師小結這部分的答記者問:屠戶基本上是勇敢的,也還算機智的,對不對?(大家造成贊同)
另一組針對“蒲松齡”的訪問開始了。
問:請問蒲先生,你為什么把故事安排在晚上?
生1答:因為晚上更能突出恐怖的氣氛。
問:你為什么要笑?
生2:因為狼想欺騙屠戶,但手段并不高明,所以想笑。
師補充問:寫的是狼的故事,為什么故事的結尾卻說“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而不是說“狼之變詐”?
生3:由狼推廣到別的禽獸。
師(恍然大悟狀):我懂了,不僅是狼,一切想害人的,只要想坑人,最后的下場一定是可悲的。
生問:蒲先生,你為什么要寫這個寓言?
生4答:這個故事可以使后人得到啟發。
師問:蒲先生,你覺得自己寫得最妙的地方在哪里?
生5答:第4段第2句。(教師提醒他念出來)“久之,目似瞑,意暇甚”。教師示意他表演一下這幾句所寫,生微瞇眼睛,慢悠悠地搖頭晃腦。
師:大家覺得這個“笑”字笑出了人的自豪。那么,在中國古典作品中狼是一個什么樣的形象?
生紛紛答:兇猛、貪婪。
師:我剛才聽到有同學喜歡看科普文章,動物大世界,說說那里面的狼是怎樣的?
生1:狼是群居動物,他們非常團結合作。
師:現在有環保主義者提出要“拯救狼”。
教師結合演示文稿告訴學生三個有關拯救狼的事實。然后問:“你覺得這是什么回事呢?是蒲松齡錯了嗎?還是環保主義都忘了要保護人類呢?
現在就讓大家帶著問題走出課堂——“文學狼”與“自然狼”的問題研究。
我們帶著問題走進課堂,又帶著問題走出課堂。這才是新時代同學的風貌,讓問題伴隨始終。
《狼》課堂實錄 篇3
執教襄陽區張家集鎮中心學校卞先紅
評析襄陽區張家集鎮中心學校林豪
教學要點:
因勢利導,引入故事的情景之中,深切感受故事情節,揣摩語言,領會文章主旨。熟讀成誦。
教學過程 :
師:同學們,誰能說一個有關“狼”的成語?
生①:狼心狗肺、狼狽為奸
生②:狼吞虎咽
生③:狼煙四起
生④:狼子野心
師:狼在我們心中是一個什么樣的形象?
生(齊答):狡猾、貪婪、陰險……
師:的確,狼歷來就是狡詐、殘忍、貪婪的代名詞,以談狐說鬼著稱的《聊齋志異》中就記錄了有關屠戶與狼斗智的三則故事。今天,我們就一同走進短小生動而又意味深長的寓言故事,去感受一屠殺兩狼的智勇。(板書課題)
〔點評:由學生熟悉的成語導入 ,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生(齊讀)“蒲松齡簡介”)
師:請同學們聽老師范讀課文,注意聽清字音和朗讀停頓。
(師范讀完畢后投影展示生字)
師:誰能把這些生字準確地讀一遍?
綴(zhuì) 窘(jiǒng) 苫(shān)蔽(bì) 弛(chí) 眈(dān) 暝(míng) 隧(suì) 黠(xiá)
(請一名學生朗讀課文)
師:誰能指出這位同學讀得不理想的地方。
生①:“其一/犬坐/于前”他讀成了“其一犬/坐于前”,停頓有誤。
生②:“禽獸之/變詐/幾何哉”他的停頓也錯了,讀成了“禽獸之變/詐幾何哉”。
生③:“仍(réng)”他讀成了“rén”。
師:以上這幾位同學聽得都很認真,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一遍,邊讀邊觀察多媒體展示的五幅圖,準備根據畫面復述課文。
(生自由讀課文)
師:誰愿意把課文復述一遍?
(生①復述故事。)
師:你復述得真好!
生②:老師,我能比她復述得更好。
師:你這么自信,請你復述一遍吧!
生②聲情并茂地復述。(全班熱烈鼓掌)
〔點評:生動的復述有利于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整體把握。這一做法,改變了過去學習文言文注重字詞解釋的傳統做法。把學習的權利和時間還給了學生。〕
師:確實很好!通過他們的復述,我們已經基本了解了課文內容。下面請大家分組學習。
要求:1、第一大組學習一二自然段,第二大組學習三自然段,第三大組學習四自然段。
2、從字、詞、句入手,疏通文意。
3、注意把握故事情節及狼和屠戶的心理。
(討論學習十分鐘后,交流學習情況)
第一組匯報
生①:我們小組解決了以下問題(投影展示)
1、“綴行甚遠”表現了狼的什么特點?(貪婪)
2、“一屠晚歸”中的“屠”是理解為“屠戶”好,還是“屠夫”好?(用“屠戶”更確切。通過查字典我們知道了:二者都有“以屠宰牲畜為業的人”但“屠夫”更注重的是引申義,而“屠戶”則更注重本義。)
生②:我們小組補充一個問題(投影展示)
為什么屠戶一開始不把骨頭全部扔給狼?(我們認為屠戶這樣做是對狼抱有幻想)
生③:我認為屠戶這樣做,是因為想拖延時間,想出對付狼的辦法。(鼓掌)
生④:我有一個問題想請同學們幫我解決(投影展示)
狼遇到屠戶,為什么不一下子就把他吃掉?
生⑤:我認為狼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狼一開始抱著試探心理,也表現了狼的狡詐。
第二組匯報
生①:通過討論我們知道了:(投影展示)
1、“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敵”是描寫屠戶心理的句子。
2、“窘”與前文的“懼”都是在寫屠戶的心理,而且“窘”比“懼”的意思更進一層。
生②:我有一個問題不明白(投影展示):為什么屠戶這時候才采取行動?
生③:因為屠戶現在才明白,狼的主要目的是吃自己。
生④:因為屠戶比較善良,不到迫不得已的時候,他不想殺害生命。(鼓掌)
生⑤:通過討論我們小組明白了:(投影展示)狼的表現是“眈眈相向”。這也表現了狼的狡猾、陰險。
第三組匯報
生①:通過討論我們知道了:(投影展示)
1、“屠暴起”中的“暴”應該重讀,因為從這個字最能看出屠戶的果斷。
2、狼沒有一起進攻,而準備前后夾擊,也表現了狼的狡猾。
生②:我有一個問題不明白:(投影展示)屠戶為什么這時候才殺狼?
生③:屠戶開始以為可以擺脫狼。也說明屠戶是迫不得已才殺狼。
師:大家學習的非常認真。通過學習,我們對課文已經很熟悉了,現在請大家再來看黑板上的五幅畫面,誰能概括本文寫了屠戶與狼之間的幾件事?
生①:我認為有四件事:遇狼——懼狼——御狼——殺狼
生②:我認為有三件事:遇狼——避狼——殺狼
生③:他們都是從屠戶的角度來看作者的思路,我從狼的角度把這個故事分成了四個層次:遇屠——追屠——誘屠——被殺(熱烈鼓掌)
師:你很善于思考問題,能從新的角度看問題!為了便于大家理解課文內容,我們就選擇一種最易于接受的觀點。(板書歸納)
遇
懼
屠 狼
御
殺
〔點評:現代心理學的研究指出,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僅是一個接受知識的過程,而且也是一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這一研討環節,學生們的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得到了鍛煉。〕
師:以上我們學習了一至四自然段,現在,請同學們齊讀第五自然段。
(學生齊讀第五自然段)
師:誰能翻譯本段?
(生①通譯全段)
(生②再次翻譯本段)
師:本段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生①:寓言告訴我們,遇到像狼一樣的惡人、惡勢力,不要害怕,要敢于和他們作斗爭。
生②:舉個例子吧,如果在街上有個壞人向你要錢,你若給了他,下次他還會向你要。因此,我們要堅決拒絕,并及時報警。(全班鼓掌)
生③:遇到惡勢力,要當機立斷,決不手軟。
(師再次強調寓意,板書:對惡勢力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
(多媒體展示寓意)
師:請大家齊讀寓意。.
(多媒體展示板書,教師小結全文)
師:請同學們對照本文,再來閱讀一篇有關狼的文章《感恩狼》,看看兩文中的狼有何區別和聯系?
(生快速閱讀《感恩狼》后,交流閱讀情況)
生①:《感恩狼》中的狼知恩圖報;《狼》中的狼恩將仇報。
生②:狼有好的方面,也有壞的方面。所以,看問題應從正反兩方面來看,才會客觀、正確。
生③:大家都聽說過印度狼孩的故事,狼和人一樣有善的一面,也有惡的一面。(鼓掌)
生④:狼對保持生態平衡具有重要作用。澳大利亞就有因為捕殺狼而導致野兔破壞草原的例子。所以,我們不能濫捕濫殺狼。
師:同學們的學習效率真高,能積極闡述自己的觀點。以后繼續努力。下課。
評析:這節課是成功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1.自主性。《課程標準》強調,語文學習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應主動建構知識,而不是被動接受外界的刺激。它使我們的學生觀有了徹底的改變。過去我們講究集體,忽略個性,壓抑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基本上是老師領著學生走進教材,走進教參,走進標準答案。現在《課程標準》把學生作為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學生學習是個體行為。這就要求我們帶著新教材走向不同的學生,教會學生學習語文的方法,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也只有這樣,才能激發起作為主體的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他們才會真正愛學語文。例如,這節課教師沒有給學生提問題,而是讓學生自己給自己提問題,互相之間提問題。還有,我們以前在學生回答問題方面,要么是一個學生說了算,要么是教師說了算,而這節課教師一直在傾聽每個學生的感受,允許理解的多向,答案的多元,不斷給學生鼓勵和掌聲。因為閱讀是一種和作者、和文本對話的過程,每個人都會產生自己的認識和體驗。在教學中,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自我,教師只是幫助學生閱讀。學生在學習中會發現新的意義,會產生許多新的問題。學習過程是可設計的,又是不可設計的,教學中常常會有不可預料的情況,甚至會出現“無心插柳柳成陰”的現象,所以不能拿一個標準答案來束縛學生,語文教學只有在這種“模糊”與“精確”中同時展開,才有可能真正培養起學生的自主精神。
2.合作性。本節課,學生們的回答多次贏得了聽課教師和學生們的掌聲。究其原因,是學生們的合作學習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整個教學的最精彩部分就是集體交流。這是學生在經歷了獨立探究、小組合作學習之后,探究成果的初步展示。在交流中,學生個性思維的火花會產生碰撞;在交流中,學生探究學習的能力會得到培養;在交流中,還會進一步激發學生探究的愿望。學習方式的變革,能夠很好地幫助學生釋放出學習的潛力,讓課堂洋溢著生命的活力。
3.探究性。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指出“學生學習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他們對學習的對象采取研究的態度。”學生學習語文的探究性就要體現在能把課文以及自然、社會、自我都作為學習的資源。本節課,教師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思考習慣,在激發學生提出問題的同時,讓他們自己尋找答案。向更高的層面拓展,力求摸索出幾種解決問題的方式。還充分利用教材本身的空白,讓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的訓練。如:讓學生看圖復述故事,就充分體現了這一點。
《狼》課堂實錄 篇4
執教襄陽區張家集鎮中心學校卞先紅
評析襄陽區張家集鎮中心學校林豪
教學要點:
因勢利導,引入故事的情景之中,深切感受故事情節,揣摩語言,領會文章主旨。熟讀成誦。
教學過程 :
師:同學們,誰能說一個有關“狼”的成語?
生①:狼心狗肺、狼狽為奸
生②:狼吞虎咽
生③:狼煙四起
生④:狼子野心
師:狼在我們心中是一個什么樣的形象?
生(齊答):狡猾、貪婪、陰險……
師:的確,狼歷來就是狡詐、殘忍、貪婪的代名詞,以談狐說鬼著稱的《聊齋志異》中就記錄了有關屠戶與狼斗智的三則故事。今天,我們就一同走進短小生動而又意味深長的寓言故事,去感受一屠殺兩狼的智勇。(板書課題)
〔點評:由學生熟悉的成語導入 ,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生(齊讀)“蒲松齡簡介”)
師:請同學們聽老師范讀課文,注意聽清字音和朗讀停頓。
(師范讀完畢后投影展示生字)
師:誰能把這些生字準確地讀一遍?
綴(zhuì) 窘(jiǒng) 苫(shān)蔽(bì) 弛(chí) 眈(dān) 暝(míng) 隧(suì) 黠(xiá)
(請一名學生朗讀課文)
師:誰能指出這位同學讀得不理想的地方。
生①:“其一/犬坐/于前”他讀成了“其一犬/坐于前”,停頓有誤。
生②:“禽獸之/變詐/幾何哉”他的停頓也錯了,讀成了“禽獸之變/詐幾何哉”。
生③:“仍(réng)”他讀成了“rén”。
師:以上這幾位同學聽得都很認真,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一遍,邊讀邊觀察多媒體展示的五幅圖,準備根據畫面復述課文。
(生自由讀課文)
師:誰愿意把課文復述一遍?
(生①復述故事。)
師:你復述得真好!
生②:老師,我能比她復述得更好。
師:你這么自信,請你復述一遍吧!
生②聲情并茂地復述。(全班熱烈鼓掌)
〔點評:生動的復述有利于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整體把握。這一做法,改變了過去學習文言文注重字詞解釋的傳統做法。把學習的權利和時間還給了學生。〕
師:確實很好!通過他們的復述,我們已經基本了解了課文內容。下面請大家分組學習。
要求:1、第一大組學習一二自然段,第二大組學習三自然段,第三大組學習四自然段。
2、從字、詞、句入手,疏通文意。
3、注意把握故事情節及狼和屠戶的心理。
(討論學習十分鐘后,交流學習情況)
第一組匯報
生①:我們小組解決了以下問題(投影展示)
1、“綴行甚遠”表現了狼的什么特點?(貪婪)
2、“一屠晚歸”中的“屠”是理解為“屠戶”好,還是“屠夫”好?(用“屠戶”更確切。通過查字典我們知道了:二者都有“以屠宰牲畜為業的人”但“屠夫”更注重的是引申義,而“屠戶”則更注重本義。)
生②:我們小組補充一個問題(投影展示)
為什么屠戶一開始不把骨頭全部扔給狼?(我們認為屠戶這樣做是對狼抱有幻想)
生③:我認為屠戶這樣做,是因為想拖延時間,想出對付狼的辦法。(鼓掌)
生④:我有一個問題想請同學們幫我解決(投影展示)
狼遇到屠戶,為什么不一下子就把他吃掉?
生⑤:我認為狼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狼一開始抱著試探心理,也表現了狼的狡詐。
第二組匯報
生①:通過討論我們知道了:(投影展示)
1、“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敵”是描寫屠戶心理的句子。
2、“窘”與前文的“懼”都是在寫屠戶的心理,而且“窘”比“懼”的意思更進一層。
生②:我有一個問題不明白(投影展示):為什么屠戶這時候才采取行動?
生③:因為屠戶現在才明白,狼的主要目的是吃自己。
生④:因為屠戶比較善良,不到迫不得已的時候,他不想殺害生命。(鼓掌)
生⑤:通過討論我們小組明白了:(投影展示)狼的表現是“眈眈相向”。這也表現了狼的狡猾、陰險。
第三組匯報
生①:通過討論我們知道了:(投影展示)
1、“屠暴起”中的“暴”應該重讀,因為從這個字最能看出屠戶的果斷。
2、狼沒有一起進攻,而準備前后夾擊,也表現了狼的狡猾。
生②:我有一個問題不明白:(投影展示)屠戶為什么這時候才殺狼?
生③:屠戶開始以為可以擺脫狼。也說明屠戶是迫不得已才殺狼。
師:大家學習的非常認真。通過學習,我們對課文已經很熟悉了,現在請大家再來看黑板上的五幅畫面,誰能概括本文寫了屠戶與狼之間的幾件事?
生①:我認為有四件事:遇狼——懼狼——御狼——殺狼
生②:我認為有三件事:遇狼——避狼——殺狼
生③:他們都是從屠戶的角度來看作者的思路,我從狼的角度把這個故事分成了四個層次:遇屠——追屠——誘屠——被殺(熱烈鼓掌)
師:你很善于思考問題,能從新的角度看問題!為了便于大家理解課文內容,我們就選擇一種最易于接受的觀點。(板書歸納)
遇
懼
屠 狼
御
殺
〔點評:現代心理學的研究指出,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僅是一個接受知識的過程,而且也是一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這一研討環節,學生們的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得到了鍛煉。〕
師:以上我們學習了一至四自然段,現在,請同學們齊讀第五自然段。
(學生齊讀第五自然段)
師:誰能翻譯本段?
(生①通譯全段)
(生②再次翻譯本段)
師:本段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生①:寓言告訴我們,遇到像狼一樣的惡人、惡勢力,不要害怕,要敢于和他們作斗爭。
生②:舉個例子吧,如果在街上有個壞人向你要錢,你若給了他,下次他還會向你要。因此,我們要堅決拒絕,并及時報警。(全班鼓掌)
生③:遇到惡勢力,要當機立斷,決不手軟。
(師再次強調寓意,板書:對惡勢力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
(多媒體展示寓意)
師:請大家齊讀寓意。.
(多媒體展示板書,教師小結全文)
師:請同學們對照本文,再來閱讀一篇有關狼的文章《感恩狼》,看看兩文中的狼有何區別和聯系?
(生快速閱讀《感恩狼》后,交流閱讀情況)
生①:《感恩狼》中的狼知恩圖報;《狼》中的狼恩將仇報。
生②:狼有好的方面,也有壞的方面。所以,看問題應從正反兩方面來看,才會客觀、正確。
生③:大家都聽說過印度狼孩的故事,狼和人一樣有善的一面,也有惡的一面。(鼓掌)
生④:狼對保持生態平衡具有重要作用。澳大利亞就有因為捕殺狼而導致野兔破壞草原的例子。所以,我們不能濫捕濫殺狼。
師:同學們的學習效率真高,能積極闡述自己的觀點。以后繼續努力。下課。
評析:這節課是成功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1.自主性。《課程標準》強調,語文學習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應主動建構知識,而不是被動接受外界的刺激。它使我們的學生觀有了徹底的改變。過去我們講究集體,忽略個性,壓抑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基本上是老師領著學生走進教材,走進教參,走進標準答案。現在《課程標準》把學生作為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學生學習是個體行為。這就要求我們帶著新教材走向不同的學生,教會學生學習語文的方法,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也只有這樣,才能激發起作為主體的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他們才會真正愛學語文。例如,這節課教師沒有給學生提問題,而是讓學生自己給自己提問題,互相之間提問題。還有,我們以前在學生回答問題方面,要么是一個學生說了算,要么是教師說了算,而這節課教師一直在傾聽每個學生的感受,允許理解的多向,答案的多元,不斷給學生鼓勵和掌聲。因為閱讀是一種和作者、和文本對話的過程,每個人都會產生自己的認識和體驗。在教學中,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自我,教師只是幫助學生閱讀。學生在學習中會發現新的意義,會產生許多新的問題。學習過程是可設計的,又是不可設計的,教學中常常會有不可預料的情況,甚至會出現“無心插柳柳成陰”的現象,所以不能拿一個標準答案來束縛學生,語文教學只有在這種“模糊”與“精確”中同時展開,才有可能真正培養起學生的自主精神。
2.合作性。本節課,學生們的回答多次贏得了聽課教師和學生們的掌聲。究其原因,是學生們的合作學習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整個教學的最精彩部分就是集體交流。這是學生在經歷了獨立探究、小組合作學習之后,探究成果的初步展示。在交流中,學生個性思維的火花會產生碰撞;在交流中,學生探究學習的能力會得到培養;在交流中,還會進一步激發學生探究的愿望。學習方式的變革,能夠很好地幫助學生釋放出學習的潛力,讓課堂洋溢著生命的活力。
3.探究性。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指出“學生學習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他們對學習的對象采取研究的態度。”學生學習語文的探究性就要體現在能把課文以及自然、社會、自我都作為學習的資源。本節課,教師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思考習慣,在激發學生提出問題的同時,讓他們自己尋找答案。向更高的層面拓展,力求摸索出幾種解決問題的方式。還充分利用教材本身的空白,讓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的訓練。如:讓學生看圖復述故事,就充分體現了這一點。
《狼》課堂實錄 篇5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朗誦文言課文。
2.了解狼貪婪、兇殘和狡詐的本性,懂得對待像狼一樣的惡勢力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才能取得勝利。
3.積累文言詞匯。
4.理解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性活用等古漢語現象。
5.理解句意、文意。
教學重點:目標 3 5
教學難點:目標4
預習指導:
1.熟讀課文,盡量背誦
2.看注釋,查字典試翻譯課文
教學過程:
一、三分鐘演講,創設情境
要求學生講一則狼的故事
教師講解,狼可怕嗎,表面上看,狼兇惡、狡詐,貪婪,但狼卻沒有人所具有的智慧勇氣和力量,人只要動腦筋就一定會戰勝像狼一樣的惡人,下面就看《狼》這篇課文是怎么描述的。
二、作家作品簡介
蒲松齡,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居士,清朝山東淄川人,著有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據說,蒲松齡在創作《聊齋志異》時,文思枯竭,難以下筆。他知道自己缺乏寫作素材,便變賣家產,在路口擺下席子,煮綠豆湯、茶水供路人歇息、解渴。他不收分文,只求路人講一則故事。之后,他把這些路人口述的故事,整理成篇,寫成小說。
三、朗讀課文
1.檢查學生預習朗讀情況:
抽查三個朗讀,后學生評價
2.教師作較高水平的示范朗讀。
3.學生們自由高聲誦讀一次
4.抽查三個朗讀,與剛才對比。
四、疏通字詞句篇的意思
1.教師投影下列問題學生合作解決:
一詞多義:
止 同“只” 止有剩骨 停止一狼得骨止
意 神情 意暇甚 想 意將隧人以攻其后也
敵 攻擊 恐前后受其敵 敵方 蓋以誘敵
前 前面 恐前后受其敵 向前 狼不敢前
2.講解詞性活用
洞:名詞用為動詞,打洞。一狼洞其中。
隧:名詞用作狀語,從隧道。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
犬:名詞用作狀語,像狗一樣。其一犬坐于前。
3.講解通假字
止同“只”,只有。止有剩骨。
4.學生自己試疏通課文,有不明白的提出來,由明白的學生或老師解決
5.抽查四人分段譯課文。學生評價后教師糾正。
五、大意理解:
請學生談談初學課文對狼的本性的認識和屠戶的勝利說明了什么問題。
六、練習背誦
分段,抓住屠戶與狼斗爭的過程由事情發展的先后結合關鍵詞的方法練習背誦,自己先背,教師再組織男女生分別背最后齊背。
七、教師小結:
1.虛詞的用法:
(1)之
代詞,它,指狼又數刀斃之 助詞,的, 禽獸之變詐幾何哉
助詞,調整音節,不譯,久之助詞,位于主謂之間,不譯而兩狼之并驅如故
(2)以
介詞,把投以骨 介詞,用以刀劈狼首
連詞,來意將遂人以攻其后也 連詞,用來蓋以誘敵
(3)“其”的含義
①恐前后受其敵。(指狼) ②場主積薪其中。(指打麥場)
③屠乃奔倚其下。(指柴草堆) ④一狼洞其中。(拾柴草堆)
⑤意將隧人以攻其后也。(指屠戶) ③屠自后斷其股。(指狼)
八、作業
[說課精要]本節的內容主要是疏通文意,進一步的理解留到下一課時.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認識狼貪婪、兇殘和狡詐的本性,懂得對待像狼一樣的惡勢力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才能取得勝利。
2.理解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學重點:目標2
教學難點:目標1
教學過程
一、三分鐘演講
二、導入
老師講述另一則狼的故事,(見課后)讓學生對比,創設情境。
教師過度:這則故事與我們上節課學習的狼具有相似處,狼到底具有什么樣的本性,這一節課我們將進行詳細分析
三、分析課文
1.獨立思考:按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的故事情節,歸納第一至四段的意思。
提問后交流評價歸納:
(l)開端:遇狼。 (2)發展:俱狼、御狼。 (3)高潮和結局:殺狼。
2.獨立思考:課文中哪些語句寫出狼的什么本性?
提問后歸納:
(1)貪婪兇惡:綴行甚遠;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后狠止而前狼又
至;而兩狼之并驅如故。
(2)狡詐陰險: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意將遂入
以攻其后也。
3.討論:文章如何刻畫屠戶的形象?(要求從人物描寫方法并找出課文中的例句并就例句進行分析
交流后歸納:
(l)心理描寫
懼——投骨避狼。/大窘——骨盡狼仍從。/恐——前后受其敵。/悟——刀劈兩狼。
一開始,屠戶采用“投骨”之法,試圖擺脫狼的跟從,說明他對狼的貪婪兇惡的本性缺乏認識并抱有幻想,一再妥協退讓,結果失敗。他有刀不敢斗,因狼有兩只,而自己孤身一人,“恐前后受其敵”。發現麥場積薪后,急忙“奔倚其下”、“弛擔持刀”,搶占有利地形保護自己。后來“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他抓住時機,當機立斷,奮起殺狼。由被動轉為主動。他警惕性高,又轉視積薪后,殺死了另一只正在柴草堆里打洞的狼,這才悟出狼的狡詐陰險。
(2)動作描寫
“投以骨”“復投之”寫屠戶試圖投骨避狼,結果無效。“顧”“奔”“倚”“弛”“持”五個動詞,寫屠戶迅速搶占有利的地形,保衛自己,準備反擊。“暴起”“劈”“斃”寫屠戶趁一狼徑去,一狼假寐的有利時機,當機立斷,奮起殺狼,取得勝利。“轉視”“斷”“斃”等動詞寫屠戶高度警惕,果斷出擊,再獲全勝。
這些動詞寫出了屠戶有勇有謀,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精神。
4.自由發言:文章結尾一段的議論有什么作用?
歸納:文章結尾的議論,是作者對所寫的故事的看法,既是對狼的可悲下場的嘲諷,也是對屠戶勇敢、機智的斗爭精神的贊揚。狼雖然貪婪兇惡,狡詐陰險,但又十分愚蠢,在有高度智慧的勇敢精神的人面前,終究難逃滅亡的命運。結尾的議論畫龍點睛,揭示了文章的主題。
5.片斷寫作練習:《狼》一文給我們什么啟示?(100字左右,抽查三人)
要點:對待像狼一樣的惡勢力,不能存在幻想,妥協退讓,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這樣才能取得勝利。
四、作業
[說課精要]
本節課主要是讓學生認識到狼貪婪兇殘和狡詐的本性,懂得對待狼一樣的惡人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才能取得勝利.在實現這一目標的過程中結合說寫講的方法.
《狼》課堂實錄 篇6
教師:同學們,老師先給你們講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個人,他是我的同行,教書之余,他在路邊擺一個茶攤,無償為路人提供茶水,你要喝他的茶水,就為他講一個故事。有一個故事,里頭有個人流汗,有個人流血,還有一個在笑。我這個故事講得好不好?學生齊答“不好”。
教師:聽完這個故事,你想知道什么?
生1:擺茶攤的人是誰?
生2:故事中的人是誰?
生3:為什么會流汗?為什么會流血?
生4:老師怎么會有時間擺茶攤?
師:這么多問題,一定想知道結果,對吧?今天我們來學習擺茶攤的主人寫的一篇文章《狼》。
請同學們拿起書和筆,自己默默地讀,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記號。快快快。
接下來,同學們互相討論疑難,老師分小組布置任務,每6人負責一個自然段。要完成兩項任務,一是解決疑難的句子,二是說出本小組解決疑難的絕招。
學生分小組討論。約五分種后,老師讓第一組的一名學生翻譯,另一名學生指出:“我們的絕招就是加一個字把古文變成現代文。
第二組:甲翻譯。乙:有兩個絕招,一是聯系上下文理解,二是參考注釋。
第三組:甲翻譯,教師插問:回答我幾個問題,哪是“放下”、“拿”、“互相看著”?學生一一回答。教師:我們試試“眈眈相向”。師生表演。
乙:絕招就是根據注釋和所在語境加以推斷。
第四組:甲翻譯,師問:什么叫“暴起”?你們的辦法是不是就在這里呀?
乙:我們的方法就是古今不同意義的詞要注意辨別。
第五組:甲翻譯。師問:“斷其股”是什么意思?“股”到底是大腿還屁股?生答“是大腿”。乙:我們的經驗就是把以前學過的古文用上。
第六組:一學生翻譯。師問:“罷了”在哪里?生答:是“耳”。
乙:我們根據“亦……而……”確定它是“雖然……但是……”的轉折關系。
教師:好,現在我們把大家的成果一起匯報出來,匯報的方式就是齊讀。
學生齊讀課文。
教師:現在你們說說這是什么故事?
生(許多人):一個屠戶和兩只狼的故事。
師:大家已經知道通過自己的勞動和創造理解了故事。
教師串講故事。
教師總結學生學習的辦法:查、加、改、聯。
那么,故事里流汗、流血、笑的人是誰?
師:你們看過朱軍的《藝術人生》沒有?看過王志主持的《面對面》沒有?他們倆就有本領把別人心里的故事挖出來。
我們現在就把流汗的人心里的故事挖出來。請后兩閏的同學組成記者團,一起設計問題采訪屠戶和蒲松齡。前排的同學研究文本,猜猜他們會問什么問題,從文中找出答案的依據。現在分頭準備。
教師:(三分鐘后)“面對面”言談開始。看看發問的能否問到對方心里去,回答的能否把問題準確地回答出來。
生1:屠戶,你第一次流汗是什么時候,為什么流汗?
生2答:
生3問:第二次流汗是什么時候?
答4:前后都有狼,而骨頭都扔完了,我怕前后夾擊,狼會吃掉我的。
生5問:當你發現麥場上的草堆時,你怎么想的?
生6答:我想這下好了,我有救了。
生7問:當你看到一只狼裝睡時,你為什么要殺他?
生8答:我想這是的機會,莫失良機,先下手為強。
生9問:你怎么會到草堆后面殺另一只狼的?
生10答:并非故意。當我來到草堆旁隨便轉轉時發現的。
生11答:我想另一只狼一定就在附近,就四處找找,果然找到了。
師(問生9):你覺得兩個人的猜測誰更有道理?
生12:請問經歷了這些,你自認是個勇敢的人嗎?
生13答:應該是,基本上是。
師:基本上是,你們同意嗎?
生答:同意。
教師小結這部分的答記者問:屠戶基本上是勇敢的,也還算機智的,對不對?(大家造成贊同)
另一組針對“蒲松齡”的訪問開始了。
問:請問蒲先生,你為什么把故事安排在晚上?
生1答:因為晚上更能突出恐怖的氣氛。
問:你為什么要笑?
生2:因為狼想欺騙屠戶,但手段并不高明,所以想笑。
師補充問:寫的是狼的故事,為什么故事的結尾卻說“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而不是說“狼之變詐”?
生3:由狼推廣到別的禽獸。
師(恍然大悟狀):我懂了,不僅是狼,一切想害人的,只要想坑人,最后的下場一定是可悲的。
生問:蒲先生,你為什么要寫這個寓言?
生4答:這個故事可以使后人得到啟發。
師問:蒲先生,你覺得自己寫得最妙的地方在哪里?
生5答:第4段第2句。(教師提醒他念出來)“久之,目似瞑,意暇甚”。教師示意他表演一下這幾句所寫,生微瞇眼睛,慢悠悠地搖頭晃腦。
師:大家覺得這個“笑”字笑出了人的自豪。那么,在中國古典作品中狼是一個什么樣的形象?
生紛紛答:兇猛、貪婪。
師:我剛才聽到有同學喜歡看科普文章,動物大世界,說說那里面的狼是怎樣的?
生1:狼是群居動物,他們非常團結合作。
師:現在有環保主義者提出要“拯救狼”。
教師結合演示文稿告訴學生三個有關拯救狼的事實。然后問:“你覺得這是什么回事呢?是蒲松齡錯了嗎?還是環保主義都忘了要保護人類呢?
現在就讓大家帶著問題走出課堂--“文學狼”與“自然狼”的問題研究。
我們帶著問題走進課堂,又帶著問題走出課堂。這才是新時代同學的風貌,讓問題伴隨始終。
《狼》課堂實錄 篇7
教學目標
1. 學會本文典型的文言實詞。
2. 鍛煉學習搜集資料及總結能力。
3. 樹立人的智慧戰勝一切的思想。
教學重點:
樹立人的智慧戰勝一切的思想是本課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學會本文典型文言實詞是本課教學難點。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預習檢查
1. 七嘴八舌話作者。
2. 指名學生進行介紹。
3. 教師明確蒲松齡及其作品。
二、 趣味導入
播放有關狼的視頻片段導入。
三、 兩三名學生復述課文故事情節,其他人對他們復述進行評價。
四、 指名學生讀課文,學生糾正錯音、停頓。
五、 投影出示,強化記憶下列文言實詞。
窘 (jiǒng) 苫(shàn) 奔(bēn) 眈(dān) 暝(míng) 遂(suì) 尻(kāo) 寐(mâi) 黠(xiá)
六、 研讀探究
1. 文中有哪些語句能夠表現狼的狡猾?
2. 文中有哪些語句能夠表現屠戶的智慧? 3. 你怎樣認識這件事? 教師明確:
1. “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暝,意暇甚”“意將遂入以
攻其后也”。
2. “投以骨”、“復投之”、“奔倚其下”、“持刀”、“劈狼首”、
“斷其骨”。
3. 學生在小組內交流,代表發言。
比比看誰說的好。(人的智慧戰勝一切引導)
七、 學生重讀課文感受人的智慧戰勝一切。 八、 拓深學習
1. 學生自讀課文,試著背誦。
2.
投影出示,說出下列文言詞語的含義。 止 綴 故 窘 苫 暝 遂 尻 寐 黠
3.投影出示,說出下列文言詞語的特殊用法。
其一犬 一狼洞.坐于前 .其中
4.再讀課文,達到背誦。
八、 作業設計
展開想象和聯想,將這篇文章改寫成白話文。
《狼》課堂實錄 篇8
教學目的:
1.掌握生字生詞。
2.學習記敘的順序和結構。
3.理解文章的內容和中心意思。
教學設想:
本文篇幅較短,內容并不難懂,但字詞、句式難點很多,語言障礙較大,故教學時重點應放在字詞句的串講上。但字詞句的解決一點也不能離開語言環境,要從上下文意中去掌握字詞的含義。
本文可用兩課時進行教學。第一課時初步解決生字生詞,以熟悉課文為主;第二課時掌握文章的結構形式和思想內容。教學方法仍以學生的活動為本,教師只能處在引導、點撥的地位。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朗讀課文熟悉課文。
2.參看注解,理解生字生詞。
3.復述故事大意。
教學過程:
1.知識導入。
(1)學習文言文和學習現代文不同的地方有兩點:一點是由于社會生活的變遷,造成內容的差距、認識的困難;一點是由于語言的演變,造成文字的差異、理解的障礙。這兩點又以語言障礙為主。
(2)文言文的語言障礙主要在詞和句上,有很多詞和句在意義和用法上都和現代文不同,學習時要特別注意這些不同的詞句。
(3)文言文閱讀的方法最重要的是熟讀。開始時參看注解,會認會讀;然后就要朗讀,讀得瑯瑯上口、滾瓜爛熟才便于理解。
(4)今天學習課文《狼》,就要按照上述的認識和方法來安排教學活動。
2.關于課文。
這篇課文的有關知識要記住這樣幾點:
①出處。本文節選自《聊齋志異》。
②作者。蒲松齡,字留仙,號柳泉居士,清朝山東人,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他自幼勤學、聰敏,但一生考場不利,自學成才,在家鄉設館教書,創作了許多鬼怪故事,后來匯編成書,就是《聊齋志異》。
③《聊齋志異》是我國著名的文學作品,是短篇小說集。作者通過談狐說鬼,諷刺當時社會的黑暗、官場的腐敗、科舉制度的腐朽。作品的藝術成就很高,具有現實意義,故事曲折離奇,人物形象鮮明生動。很多篇目已改編成電影電視,為大家所熟悉。
這一部分主要由教師講授。
3.認讀課文。
(1)教師布置學生自讀課文。要求參看注解,劃出生字生詞;試通文句,弄清內容大意;
小聲默讀一遍。
(2)學生發問。
除注解以外,文中還有不懂的字詞,要求學生當場發問,教師當堂解決。
4.朗讀課文。
第一遍:要求讀音準確。
第二遍:要求大體順暢。
第三遍:要求讀出語氣。
每一遍,教師均有講評。
5.默讀課文,準備復述。
教師給三五分鐘讓學生再默讀識記,要求能大體復述故事情節。
6.復述課文。
找三個學生復述,每一次復述都有不同的要求,教師要作出講評。
第一次,找中間程度的學生,讓他看著課文復述,實際上是對著課文口頭翻譯,大體譯對即可。
第二次,找中間偏上學生,要求對著課文較為準確地翻譯。
第三次,找上等程度學生,背著課文復述,要求不遺漏主要情節。
7.掌握生字詞。
在這三次復述過程中,其他學生主要熟悉古今不同意義的字詞。教師隨訂正隨理出掌握的主要詞語。
擬挑出常用的、比較容易掌握的單音詞,隨講隨寫黑板,讓學生筆記,以便復習掌握。
常用字詞:
懼:恐懼。 從:跟隨。 故:原來(一樣)。 驅;追趕。 窘:困窘。 恐:恐怕。 顧:看到。 瞑:閉眼。 暴:突然。 斃:殺死。股:大腿。 寐:睡覺。 黠:狡猾。
止:有兩講——
上述的生字生詞要入文作出準確解釋,可讓學生當堂翻譯原句,不要只是單個記詞義。
另有兩個詞用的是引申義,書上有注釋,教師可略加提示,學生懂得文中意思即可,不必深究。這兩個詞是:
綴:原意是連結,文中意是緊跟。
弛:原意是放松,文中意是卸下。
其它不論實詞還是虛詞,可不單獨講解,以能理解文意為準。
布置作業:
1.按照記敘的順序,看看本文敘述的故事可分成幾個部分,用一個詞(或詞組)給每個部分作出概括。
2.用現代漢語翻譯最后一個自然段。
3.思考練習一。
4.做練習二、三,答案做在書上。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串講課文。
2.理清順序、掌握結構。
3.正確理解文章中心意思。
教學步驟:
本課時不單獨檢查作業,將此過程溶入教學的相應環節中。
1.串講課文并理清敘事順序與結構。
(1)本文敘述一個什么樣的故事?
(2)敘述了屠夫和狼搏斗的故事。屠夫和狼的搏斗有一個過程,按照自然段的順序來串課文,看看作者是怎樣完整地敘述這個故事的。
教師串講,遇到上節課列出的重點詞語可提問學生,歸納時也先提問,后訂正。
先看第1段,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開端。我們不妨用兩個字來概括,大家想,哪兩個字合適?——可用屠夫“遇狼”來概括。
再看第2段,寫屠夫投骨拒狼,而狼仍不罷休,照樣追趕。說明狼很貪,而屠夫呢?如果仍用兩個字概括,可借用文中一個字來組詞,這個字是什么?——可用屠夫“懼狼”來概括。
再看第3段,寫屠夫被迫倚在草堆前,持刀而立,準備搏斗,這寫了屠夫對狼的什么行為?文中似無可用之字,只能另行考慮。——可用屠夫“御狼”來概括。
再看第4段,寫屠夫奮起劈狼,隨后又劈一狼。這一段很清楚——可用屠夫“殺狼”來概括。
(3)據此,我們可以看出,屠夫遇狼、懼狼、御狼、殺狼是一個完整的過程,這個過程恰好是事物發生、發展和結局的全過程。
那么,這四個自然段,哪是開端,哪是發展,哪是高潮,哪是結局呢?
關鍵在于高潮和結局都集中在第4段,第3段不是高潮,第2、3段是故事的發展。這點學生是能理解的。可見怎樣劃分高潮的結局,應該以文章本身的情況為準。
(4)文章還有第5段。
先檢查上節課留的作業2,讓學生念自己的譯文,教師訂正并講評。
這最后一段如果也用兩個字概括,與上面組詞形式相同,應是“?狼”呢?
可用“評狼”二字概括。
(5)本文前四段與第5段在表達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前四段是記敘,第5段是議論;前四段是講故事,第5段是評故事。
(6)本文的整體結構應該怎樣認識?
本文整體上可分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敘事,又分四個層次;第二部分議論。
這一教學環節是本課時的主體部分,包括串講、理順序、明結構。每一個進程均有板書,隨講隨寫。
(1)本文從整體傾向看,主要寫的是人呢,還是狼?即本文的主體是人,還是狼?
讓學生自由討論,要求自己的觀點必須在文中找到根據。
此處勢必出現分歧意見,可讓雙方爭論,教師不必過早表明傾向。
統一認識如有困難,教師可進一步提問,給予某種暗示。
(2)從全文的表現傾向看,本文究竟是寫“人有狼所沒有的智慧、勇氣和力量。必能戰勝惡狼”呢,還是寫“狼無論怎樣狡詐、欺騙,在勇敢機智的人的面前終究是要失敗的”?
結論:應是后者。
本文的中心線索是屠夫,但表現的主體卻是狼。
根據:
①標題。以“狼”為題,體現出作者的著眼點。
②行文。通過屠夫的種種情態變化來反映狼的貪婪、狡詐。每段描寫均落在狼上。
③結尾。作者直接評論“狼性”及其結局,表明落腳點是在“狼”。
由此可知,屠夫在文中的出現,是作為表現“狼”的對立面,其用意并不僅僅在贊揚屠夫的機智勇敢。
(3)當然,應該認識到,人和狼的搏斗,矛盾的雙方是不能缺少的。狼畢竟是被人戰勝的;狼的“變詐幾何”,是以人的機智勇敢為條件的。歸納時應將人和狼結合起來認識。
中心意思:本文表明狼無論怎樣貪婪、狡詐,在勇敢機智的人的面前終究是要失敗的。
這一歸納不應是唯一的,允許學生用不同的語言形式概括。
(4)本文中“狼”顯然是個比喻,究竟比喻的是什么呢?
從《聊齋志異》寫狐仙鬼怪從來都是諷喻社會的黑暗、腐朽勢力的,作者寫這部書主要是“批判現實、表達思想”這一主旨來看,狼顯然諷喻的是當時社會像狼一樣的惡人、惡勢力。這點,學生可以自己去體會,不必深究。
3.詞語與練習。
訂正練習二、三。
練習二:
1、2、3句各是前三個段的尾句,寫的是狼的貪婪兇殘;
4、5、6句集中在第4段,寫的是狼的陰險狡詐。
練習三:
此題放在第二冊較難,不必要求具體確切掌握。可大體講明:
這六個“其”都是代詞。
現代漢語代詞有指示代詞和人稱代詞;代什么要看上下文。這里主要看上文,即從上文中去尋找相應的人或事物。1句中,代狼;2句中,代麥場;3句中,代柴草堆;4句中,代柴草堆;5句中,代屠戶;6句中,代狼。
布置作業
1. 熟讀背誦課文。
《狼》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及重點]
1. 能比較流利地熟練地朗讀課文
2. 能對照注釋掌握一些實詞,讀懂文章的意思
3. 能創造性地復述故事
4. 能從文中認識狼貪婪、兇殘和狡詐的本性,懂得對待象狼一樣的惡人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
[教學課型及課時]
1.教讀課
2.一課時
[媒體設計]
多媒體投影儀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都知道,昔日東郭先生遇見了危難中的中山狼,由于他過分\"仁慈\",險些喪命,幸虧農夫的幫助,才轉危為安。今日屠夫又遇見了中山狼的\"后代\",(學生大笑),那么屠夫是否從東郭先生身上汲取了教訓,或又重蹈舊轍?狼也許變善良了?那么究竟如何,現在我們就來共同學習《狼》這篇課文。
二、簡介作者及作品(出示投影)
作者蒲松齡,字留仙,號柳泉居士,清朝山東人,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他自幼勤學、聰敏,但一生考場不利,自學成才,在家鄉設館教書,創作了許多鬼怪故事,后來匯編成書,就是《聊齋志異》。《聊齋志異》是我國著名的文學作品,是短篇小說集。作者通過談狐說鬼,諷刺當時社會的黑暗、官場的腐敗、科舉制度的腐朽。作品的藝術成就很高,具有現實意義,故事曲折離奇,人物形象鮮明生動。很多篇目已改編成電影電視,為大家所熟悉。
三、教學新課
(一)、明確教學目標及重點(略)
(二)、整體感知
1. 教師范讀一遍課文,讀出緊張感,力求生動。
2.提出聽讀要求 :聽準字音,注意停頓,詞義句義不懂處做記號。
3.讓學生輕聲讀課文,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用橫線畫出不認識的或讀不準的字詞,查字典注音,能把課文順暢的讀下來之后,放聲朗讀。除注解以外,文中還有不懂的字詞,要求學生當場發問,教師當堂解決。
重點解決的字詞:懼:恐懼。 從:跟隨。 故:原來(一樣)。 驅;追趕。 窘:困窘。 恐:恐怕。 顧:看到。 瞑:閉眼。 暴:突然。 斃:殺死。股:大腿。 寐:睡覺。 黠:狡猾。 綴:原意是連結,文中意是緊跟。 弛:原意是放松,文中意是卸下。
其它不論實詞還是虛詞,可不單獨講解,以能理解文意為準。
4.學生齊讀課文,做到不掉字、不倒字、不多字,有節奏。
5.請幾位同學分別朗讀課文,學生對朗讀情況作評價。
(三)師生共同研習課文
(以學生自主探究討論為主,教師只點撥要點即可 )
1這篇文章給我們講述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請根據自己的理解創造性地復述故事。
(請兩位學生毛遂自薦講述故事大意,其他同學共同品評其得失。)
2.故事中的兩只狼是是怎樣的一個形象?
3. 故事中的主體是人還是狼?為什么?
4.故事中的屠夫是怎樣一個形象?請試加以說明。
5.讀了這個故事你有哪些啟發?
(揣摩廣思,自由討論,讓學生各抒己見,有道理的均需肯定。教師最后只能提自己的想法,不強加于學生。)
明確:狼的本性是貪婪、兇殘和狡詐,絕對不能對狼有半點憐憫之心。同樣,我們對待象狼一樣的惡人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要善于做一個機智勇敢的人。
『布置作業』
請大家展開聯想和想象,把本文改寫成一篇白話故事。課下在日記本上寫一下,下節課集中展示。
《狼》課堂實錄 篇9
初一語文《狼》
胡明道執教
教師:同學們,老師先給你們講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個人,他是我的同行,教書之余,他在路邊擺一個茶攤,無償為路人提供茶水,你要喝他的茶水,就為他講一個故事。有一個故事,里頭有個人流汗,有個人流血,還有一個在笑。我這個故事講得好不好?學生齊答“不好”。
教師:聽完這個故事,你想知道什么?
生1:擺茶攤的人是誰?
生2:故事中的人是誰?
生3:為什么會流汗?為什么會流血?
生4:老師怎么會有時間擺茶攤?
師:這么多問題,一定想知道結果,對吧?今天我們來學習擺茶攤的主人寫的一篇文章《狼》。
請同學們拿起書和筆,自己默默地讀,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記號。快快快。
接下來,同學們互相討論疑難,老師分小組布置任務,每6人負責一個自然段。要完成兩項任務,一是解決疑難的句子,二是說出本小組解決疑難的絕招。
學生分小組討論。約五分種后,老師讓第一組的一名學生翻譯,另一名學生指出:“我們的絕招就是加一個字把古文變成現代文。
第二組:甲翻譯。乙:有兩個絕招,一是聯系上下文理解,二是參考注釋。
第三組:甲翻譯,教師插問:回答我幾個問題,哪是“放下”、“拿”、“互相看著”?學生一一回答。教師:我們試試“眈眈相向”。師生表演。
乙:絕招就是根據注釋和所在語境加以推斷。
第四組:甲翻譯,師問:什么叫“暴起”?你們的辦法是不是就在這里呀?
乙:我們的方法就是古今不同意義的詞要注意辨別。
第五組:甲翻譯。師問:“斷其股”是什么意思?“股”到底是大腿還屁股?生答“是大腿”。乙:我們的經驗就是把以前學過的古文用上。
第六組:一學生翻譯。師問:“罷了”在哪里?生答:是“耳”。
乙:我們根據“亦……而…… ”確定它是“雖然……但是……”的轉折關系。
教師:好,現在我們把大家的成果一起匯報出來,匯報的方式就是齊讀。
學生齊讀課文。
教師:現在你們說說這是什么故事?
生(許多人):一個屠戶和兩只狼的故事。
師:大家已經知道通過自己的勞動和創造理解了故事。
教師串講故事。
教師總結學生學習的辦法:查、加、改、聯。
那么,故事里流汗、流血、笑的人是誰?
師:你們看過朱軍的《藝術人生》沒有?看過王志主持的《面對面》沒有?他們倆就有本領把別人心里的故事挖出來。
我們現在就把流汗的人心里的故事挖出來。請后兩閏的同學組成記者團,一起設計問題采訪屠戶和蒲松齡。前排的同學研究文本,猜猜他們會問什么問題,從文中找出答案的依據。現在分頭準備。
教師:(三分鐘后)“面對面”言談開始。看看發問的能否問到對方心里去,回答的能否把問題準確地回答出來。
生1:屠戶,你第一次流汗是什么時候,為什么流汗?
生2答:
生3問:第二次流汗是什么時候?
答4:前后都有狼,而骨頭都扔完了,我怕前后夾擊,狼會吃掉我的。
生5問:當你發現麥場上的草堆時,你怎么想的?
生6答:我想這下好了,我有救了。
生7問:當你看到一只狼裝睡時,你為什么要殺他?
生8答:我想這是最好的機會,莫失良機,先下手為強。
生9問:你怎么會到草堆后面殺另一只狼的?
生10答:并非故意。當我來到草堆旁隨便轉轉時發現的。
生11答:我想另一只狼一定就在附近,就四處找找,果然找到了。
師(問生9):你覺得兩個人的猜測誰更有道理?
生12:請問經歷了這些,你自認是個勇敢的人嗎?
生13答:應該是,基本上是。
師:基本上是,你們同意嗎?
生答:同意。
教師小結這部分的答記者問:屠戶基本上是勇敢的,也還算機智的,對不對?(大家造成贊同)
另一組針對“蒲松齡”的訪問開始了。
問:請問蒲先生,你為什么把故事安排在晚上?
生1答:因為晚上更能突出恐怖的氣氛。
問:你為什么要笑?
生2:因為狼想欺騙屠戶,但手段并不高明,所以想笑。
師補充問:寫的是狼的故事,為什么故事的結尾卻說“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而不是說“狼之變詐”?
生3:由狼推廣到別的禽獸。
師(恍然大悟狀):我懂了,不僅是狼,一切想害人的,只要想坑人,最后的下場一定是可悲的。
生問:蒲先生,你為什么要寫這個寓言?
生4答:這個故事可以使后人得到啟發。
師問:蒲先生,你覺得自己寫得最妙的地方在哪里?
生5答:第4段第2句。(教師提醒他念出來)“久之,目似瞑,意暇甚”。教師示意他表演一下這幾句所寫,生微瞇眼睛,慢悠悠地搖頭晃腦。
師:大家覺得這個“笑”字笑出了人的自豪。那么,在中國古典作品中狼是一個什么樣的形象?
生紛紛答:兇猛、貪婪。
師:我剛才聽到有同學喜歡看科普文章,動物大世界,說說那里面的狼是怎樣的?
生1:狼是群居動物,他們非常團結合作。
師:現在有環保主義者提出要“拯救狼”。
教師結合演示文稿告訴學生三個有關拯救狼的事實。然后問:“你覺得這是什么回事呢?是蒲松齡錯了嗎?還是環保主義都忘了要保護人類呢?
現在就讓大家帶著問題走出課堂——“文學狼”與“自然狼”的問題研究。
我們帶著問題走進課堂,又帶著問題走出課堂。這才是新時代同學的風貌,讓問題伴隨始終。 …
《狼》課堂實錄 篇10
課題:狼
課型:講讀課
主講人:張秉義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①在學習過程中,掌握重點文言實詞的含義;
②理解文中所闡述的道理。
2、能力目標:訓練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3、 德育滲透:對本文主旨進行多角度的理解,讓學生認識到對于狼一樣的惡人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
教學重難點:重點:①對重點實詞進行重錘敲擊;
②學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揣摩狼與屠戶的心理。
難點:從不同的角度理解文章的主旨。
學生活動設計:①在梳理文章情節的基礎上,講故事有聲有色的講出來;
②進行創造性表演;
③理清文章結構,明確主旨。
教學步驟 :
一、 導入 新課
同學們,我們來完成一個成語活動:積累“狼”的成語
附:狼心狗肺 狼子野心 狼蟲虎豹 狼狽為奸 引狼入室
狼吞虎咽 鬼哭狼嚎
從古到今,關于狼的成語、小說、故事、傳說很多,這節課我們來學習一篇狼的故事。
二、 作家作品簡介
蒲松齡是清代著名的文學家,字留仙,山東省淄博市淄川蒲家莊人。著有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聊齋”是他的書房,“志”是記的意思,“異”是指奇異的事。全書共491篇,多以鬼狐故事,反映當時社會生活,表露作者的思想。
三、 古詩文教學,讀字當頭
(一)、初讀文章、跨越障礙
①注音
綴行甚遠 馳擔持刀 少時
②詞句理解
其一犬坐于前 一狼洞其中 禽獸之變詐幾何哉?
③重錘敲擊詞語
有很多的古漢語詞,在今天現代漢語中仍有它的生命力,請找出下列實詞仍在現代漢語中運用的成語。
示例:眈眈相向——(注視的樣子) 虎視眈眈
訓練:1、顧野有麥場
2、前狼假寐
3、一狼徑去
(二)、齊讀課文,看圖梳理情節,講故事
1、梳理情節
A、本故事的主角是誰?b、講了一個什麼故事?用一句話概括出來。
C、故事是怎樣具體展開的?
附:
狼 屠戶
2、講故事、做點評
3、揣摩心理活動
文中最精彩的是哪一部分?(御狼、殺狼)
一排站在屠戶的角度揣測其心理變化; 一排站在狼的角度揣測其心理變化;并做一下點評。
4、表演點評
請幾位同學講故事表演一下。
5、分析人物特征
屠戶和狼各有什麼特點?
附:
狡猾 機智
狼 屠戶
貪婪 果敢
四、討論主旨
(1)、點明文章主旨的是哪一部分?(齊讀)
(2)、“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為什麼?
(3)、蒲松齡老先生寫這一個故事,僅僅為了博得我們一笑嗎?你有何啟示?
五、推薦《聊齋志異》
“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這是對其藝術成就最好地概括,深入閱讀并用心體會其內容。
板書設計
敘事:
狡猾機智
狼屠戶
貪婪 果敢
議論: 敢于斗爭, 善于斗爭
《狼》課堂實錄 篇11
此課的教學創意是:評價性閱讀。
評價,包括鑒賞和評論。評價能力是一種較高層次的閱讀能力,評價能力本身有不同層次 ,文章高遠的立意,別具匠心的構思,有所領悟,是一種評價;對一個有特色的詞或句子的 體會,也是一種評價;就課文的片斷、詞句談談感受,也是一種評價方式。初一的學生文學 水平有限,評價能力不強,只要好好引導,教學任務是可以完成的。
評價性閱讀訓練,主要是為突出學生的學習實踐活動,實現學生的探究性學習活動。這一 點,初中語文教學大綱在“教學中要重視的問題”中的第四點有明確要求:
教學過程 中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技能,全面提 高語文能力。要提倡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尤其是啟發式和討論式,鼓勵運用探究性的學習 方式,要避免繁瑣的分析和瑣碎的機械訓練。
評價性閱讀訓練的課堂教學必須以學生的實踐性學習活動為主,教師適當引導,教師著力 進行的是要考慮怎樣引導學生評價,從而有步驟有層次地完成教學任務,進而提高學生能力 。
評價性閱讀的教學方式,適用于精美短文,如:詩、詞、散文、小說等一類課文的教學。
[平臺展示]
主要教學過程 :
(一)預習識記,指導學生完成11個字的音形義的識記任務。
音:綴 窘 苫 蔽 弛 眈 瞑 隧 黠 尻 寐
要求會寫,結合注釋掌握字義。
(二)初讀課文,完成兩項自學內容:1作者、作品及課文出處的識記。2借助課文注釋 ,梳理文句,讀懂課文,把握課文大意。
(三)組織學生對課文進行評價式閱讀。
1.指導學生從屠戶的角度對課文進行評價性閱讀,讀一段,評價一段。
教師示范:第一段,寫屠戶遇狼,點明時間、地點,矛盾的雙方,這是故事的開端。
學生討論,對二、三、四段進行評價,發言內容大致如下:
第二段,寫屠戶懼狼,表現屠戶的遷就、退讓和狼的兇惡貪婪,是故事的發展。
第三段,寫屠戶御狼,表現屠戶的果斷抉擇和狼的不甘罷休,這是故事的進一步發展。
第四段,寫屠戶殺狼,表現屠戶的勇敢警覺和狼的狡詐陰險。這是故事的高潮與結局。
2.指導學生從狼的角度評價課文。教師示范:第一段寫的是兩狼跟蹤。
學生互讀互評,發言如下:
第二段寫兩狼窮追。
第三段寫兩狼逼人。
第四段寫兩狼被殺。
3.我們還可以從另外的角度對課文評價。如故事波瀾,表現手法,情節結構,形象塑造等等。
學生分組評價,教師組織交流。
第一段:文章開門見山,寫一人遇兩狼,這是一個險惡的環境,夜行路上,行人罕見,屠 夫身單力薄,一開始就造成了強烈的懸念,扣人心弦。
第二段:投骨而不止狼,使人感到屠戶面臨著巨大的危機,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表明屠戶 隨時有受到攻擊的可能。
第三段:屠戶在情急中,迅速占領有利地勢,準備與狼搏斗,與狼形成緊張的對峙局面。
第四段:真是一波未平,又起一波,直到禽獸頃刻兩斃,讀者懸著的心才放了下來。
第五段:這是一個議論段,既是對狼的嘲笑,又是對屠戶機智勇敢殺狼的贊揚,點化中心 。說明人具有狼所不可能有的智慧、勇氣和力量。對待像狼一樣的陰險狡詐的惡勢力,要敢 于斗爭,善于斗爭,才能取得勝利。
4引導學生從用詞造句的角度對課文評價,可以用這樣的句式“……寫得好,寫出了… …表現了……”如“晚歸”的“晚”字寫得好,寫出了時間,表現屠戶在晚上無人時走路 ,環境十分險惡。
學生發言,教師點撥:
“擔中肉盡,止有剩骨”——為情節的展開埋下伏筆。
“綴行甚遠”——表現狼貪婪的企圖,險惡用心。
“兩狼之并驅如故”——表現狼的配合作戰和虛張聲勢。
又至——復投之,不能使它止,多么貪婪啊。
一狼徑去——看似無意攻擊,實則聲東擊西,企圖前后夾擊置屠戶于死地。多么狡詐陰險 。
“目似瞑,意暇甚”——看似安閑無事,偽裝輕松善良,實則暗施毒計,企圖麻痹屠戶表 現其狡詐的本性。
眈眈——寫出了狼的兇殘目光。
洞其中——表現狼在迂回包抄,準備前后夾擊。
轉視——寫屠戶的警覺,引出了更加驚心動魄的一幕。
屠暴起——寫出了屠戶的勇敢與機智。
數刀——表現屠戶毫不手軟。
“顧”“奔倚”“弛擔”“持刀”——表現屠戶在險惡處境中,能保持清醒的頭腦, 急中生智,想方設法和惡狼斗。
……
《狼》課堂實錄 篇12
初一語文《狼》
胡明道執教
教師:同學們,老師先給你們講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個人,他是我的同行,教書之余,他在路邊擺一個茶攤,無償為路人提供茶水,你要喝他的茶水,就為他講一個故事。有一個故事,里頭有個人流汗,有個人流血,還有一個在笑。我這個故事講得好不好?學生齊答“不好”。
教師:聽完這個故事,你想知道什么?
生1:擺茶攤的人是誰?
生2:故事中的人是誰?
生3:為什么會流汗?為什么會流血?
生4:老師怎么會有時間擺茶攤?
師:這么多問題,一定想知道結果,對吧?今天我們來學習擺茶攤的主人寫的一篇文章《狼》。
請同學們拿起書和筆,自己默默地讀,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記號。快快快。
接下來,同學們互相討論疑難,老師分小組布置任務,每6人負責一個自然段。要完成兩項任務,一是解決疑難的句子,二是說出本小組解決疑難的絕招。
學生分小組討論。約五分種后,老師讓第一組的一名學生翻譯,另一名學生指出:“我們的絕招就是加一個字把古文變成現代文。
第二組:甲翻譯。乙:有兩個絕招,一是聯系上下文理解,二是參考注釋。
第三組:甲翻譯,教師插問:回答我幾個問題,哪是“放下”、“拿”、“互相看著”?學生一一回答。教師:我們試試“眈眈相向”。師生表演。
乙:絕招就是根據注釋和所在語境加以推斷。
第四組:甲翻譯,師問:什么叫“暴起”?你們的辦法是不是就在這里呀?
乙:我們的方法就是古今不同意義的詞要注意辨別。
第五組:甲翻譯。師問:“斷其股”是什么意思?“股”到底是大腿還屁股?生答“是大腿”。乙:我們的經驗就是把以前學過的古文用上。
第六組:一學生翻譯。師問:“罷了”在哪里?生答:是“耳”。
乙:我們根據“亦……而…… ”確定它是“雖然……但是……”的轉折關系。
教師:好,現在我們把大家的成果一起匯報出來,匯報的方式就是齊讀。
學生齊讀課文。
教師:現在你們說說這是什么故事?
生(許多人):一個屠戶和兩只狼的故事。
師:大家已經知道通過自己的勞動和創造理解了故事。
教師串講故事。
教師總結學生學習的辦法:查、加、改、聯。
那么,故事里流汗、流血、笑的人是誰?
師:你們看過朱軍的《藝術人生》沒有?看過王志主持的《面對面》沒有?他們倆就有本領把別人心里的故事挖出來。
我們現在就把流汗的人心里的故事挖出來。請后兩閏的同學組成記者團,一起設計問題采訪屠戶和蒲松齡。前排的同學研究文本,猜猜他們會問什么問題,從文中找出答案的依據。現在分頭準備。
教師:(三分鐘后)“面對面”言談開始。看看發問的能否問到對方心里去,回答的能否把問題準確地回答出來。
生1:屠戶,你第一次流汗是什么時候,為什么流汗?
生2答:
生3問:第二次流汗是什么時候?
答4:前后都有狼,而骨頭都扔完了,我怕前后夾擊,狼會吃掉我的。
生5問:當你發現麥場上的草堆時,你怎么想的?
生6答:我想這下好了,我有救了。
生7問:當你看到一只狼裝睡時,你為什么要殺他?
生8答:我想這是最好的機會,莫失良機,先下手為強。
生9問:你怎么會到草堆后面殺另一只狼的?
生10答:并非故意。當我來到草堆旁隨便轉轉時發現的。
生11答:我想另一只狼一定就在附近,就四處找找,果然找到了。
師(問生9):你覺得兩個人的猜測誰更有道理?
生12:請問經歷了這些,你自認是個勇敢的人嗎?
生13答:應該是,基本上是。
師:基本上是,你們同意嗎?
生答:同意。
教師小結這部分的答記者問:屠戶基本上是勇敢的,也還算機智的,對不對?(大家造成贊同)
另一組針對“蒲松齡”的訪問開始了。
問:請問蒲先生,你為什么把故事安排在晚上?
生1答:因為晚上更能突出恐怖的氣氛。
問:你為什么要笑?
生2:因為狼想欺騙屠戶,但手段并不高明,所以想笑。
師補充問:寫的是狼的故事,為什么故事的結尾卻說“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而不是說“狼之變詐”?
生3:由狼推廣到別的禽獸。
師(恍然大悟狀):我懂了,不僅是狼,一切想害人的,只要想坑人,最后的下場一定是可悲的。
生問:蒲先生,你為什么要寫這個寓言?
生4答:這個故事可以使后人得到啟發。
師問:蒲先生,你覺得自己寫得最妙的地方在哪里?
生5答:第4段第2句。(教師提醒他念出來)“久之,目似瞑,意暇甚”。教師示意他表演一下這幾句所寫,生微瞇眼睛,慢悠悠地搖頭晃腦。
師:大家覺得這個“笑”字笑出了人的自豪。那么,在中國古典作品中狼是一個什么樣的形象?
生紛紛答:兇猛、貪婪。
師:我剛才聽到有同學喜歡看科普文章,動物大世界,說說那里面的狼是怎樣的?
生1:狼是群居動物,他們非常團結合作。
師:現在有環保主義者提出要“拯救狼”。
教師結合演示文稿告訴學生三個有關拯救狼的事實。然后問:“你覺得這是什么回事呢?是蒲松齡錯了嗎?還是環保主義都忘了要保護人類呢?
現在就讓大家帶著問題走出課堂——“文學狼”與“自然狼”的問題研究。
我們帶著問題走進課堂,又帶著問題走出課堂。這才是新時代同學的風貌,讓問題伴隨始終。 …
《狼》課堂實錄 篇13
《狼》選自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在《聊齋志異》里有《狼三則》,都表現了狼的奸詐狡猾這一主題,本文是其中一篇,蒲松齡用簡潔凝練的語言敘述了一個機智的屠夫戰勝兩只狡猾奸詐的狼的故事,表明了面對以狼為代表的惡勢力時,我們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這樣才能取得最終勝利的主題。
二教學目標
1.通過使用工具書和課文注釋能理解文章基本內容。
2.理解并掌握“苫蔽,顧,假寐,眈眈,洞,遂,黠,犬坐”等文言實詞的含義,并了解古今異義以及詞類活用的文言現象。
3.能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多角度的闡釋自己對文本寓意的理解與感受。
教學重點:2
教學難點:3
課時:一課時
三教法,學法
情景導入法,誦讀教學法(學生自讀,教師范讀,聽課文錄音),小組探究法(我主要用在探究并闡明文本寓意)
學法:小組合作法朗讀法提問法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課堂開始時在PPT上播放狼的圖片,邊看邊請學生回答對狼的印象如何?(奸詐,狡猾,團隊合作,聰明,若有學生回答出聰明等詞,教師可以引導說,那我們今天就來學習一下狼這篇文章,看看到底是狼聰明還是人聰明)
(二)檢查學生預習情況
1.給下列漢字注音
綴,窘,苫蔽,眈眈,瞑,尻尾,假寐,黠
2,解釋下列文言詞的含義
綴,并驅如故,顧野有麥場,苫蔽,弛擔持刀,眈眈,犬坐,意暇甚,暴起,洞其中,隧入,尻,蓋,黠,禽獸之變詐幾何哉(重點在于解釋詞類活用的文言現象)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要求:語音正確,節奏合理,有感情朗讀
學生自讀(每組派一個代表朗讀)教師課文評價并指導,然后老師范讀,最后聽錄音。
(四)文本研習
1.熟讀課文,梳理故事情節
在前面多次朗讀課文的基礎上請學生概括一下這個故事(要求語言簡練,概括全面)
遇狼---懼狼---御狼---殺狼
在此基礎上,請學生提問不懂的字詞,讓其他學生進行解答,發揮大家的積極性,遇到學生回答不出來的,教師再進行講解。
2.深入思考,進行探究
問題一:默讀課文,并劃出文中寫狼的句子,說說這些句子表現了這兩只狼的哪些特點。
貪婪:“綴行甚遠”、“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復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盡矣,而兩狼之并如故。”
狡猾: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一狼洞其中,意將遂入以攻其后也。
問題二:文中除了寫狼,還寫了屠夫,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3,4自然段,思考文章是通過什么來刻畫屠夫的?請在課本中圈出屠夫與狼搏斗的動作,并分析,你看到了一個的屠夫。
通過動作描寫,第3段的“顧”,“弛”,“持”和第4段的“暴”,“劈”“斃”“轉視”“斷”等動詞,“顧”,“弛”,“持”和第4段的“暴”“劈”“斃”表明屠夫的勇敢和善于抓住時機,轉視表明屠夫的謹慎、小心。
問題三:(1)兩只狡猾貪婪的狼被屠夫“斃之”,作者對這件事有什么議論?
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只增笑耳。
(2)這句話表現出作者什么樣的態度?
盡管狼很狡猾兇殘,玩弄陰謀,但在與人的斗爭中,只會自食其果,因為人有著狼沒有的智慧和力量。
(3)作者在這里只是嘲諷的狼嗎?
作者嘲諷的不僅僅是狼,而是狼所代表的黑暗的惡勢力。面對這樣的惡勢力,我們必須敢于斗爭,善于斗爭,才能取得勝利。
問題四:作為一個故事,文章在第四段就已經結束了,為什么還要增加第五段,是否畫蛇添足?以前學過的哪篇文章在文章結構上(先敘述后議論)和本文相似?
這可以說是一種體式,在《聊齋志異》里基本上每篇文章,在敘述后蒲松齡都會發表一下自己的評論了,上學期學過的《傷仲永》,和這這篇文章在結構上類似,都是先敘事后議論,不僅這些,在司馬遷的《史記》中,文章后面就有“太史公曰”,這可以說是一種傳統的格式,只不過蒲松齡做了一些調整。
3.課外拓展閱讀
(1)閱讀《聊齋志異》《狼三則》其中的其他兩則
(2)參看電影《狼圖騰》,深入思考從生態平衡的角度我們今天應該怎樣對待狼,并寫成一片不少于300字的短文。
(3)展開想象力,把本文改編成白話文;同時將兩者進行對比,初步領會本文語言的簡潔凝練之美。
五板書設計
遇狼---懼狼---御狼---殺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