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新課程創新教育下的賞識教育
王晶
賞識,其本質是愛。學會賞識,就是學會愛。人性中最本質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賞。賞識教育的特點就是注重學生的優點和長處,逐步形成燎原之勢,讓學生在“我是好學生”的心態中覺醒;而抱怨教育的特點是注重學生的弱點和短處,小題大作,無限夸大,使學生自暴自棄,在“我是壞學生”的意念中消沉。賞識導致成功,抱怨導致失敗。不是好學生需要賞識,而是賞識使他們變得越來越好;不是壞學生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們變得越來越壞。賞識教育的奧秘在于讓學生覺醒,每一個生命覺醒的力量是排山倒海、勢不可擋的。目前“賞識教育”作為教育領域的一個新課題早已擺在了我們每個教育工 作者面前!百p識”即欣賞、認識,它提出的前提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潛力。作為教育者我們應注意挖掘, 積極引導,激勵學生發揮最大效力。這是一種積極的教育方式,它和我國幾千年來形成的教育 是不同的。中國傳統教育的目的是要把人培養成為“修身、養家、治國、平天下”的圣人, 即使一個人很不錯了,仍然看到的是他的不足。 傳統教育的影響,使中國的家長信奉“棍棒教育”超過信奉“賞識教育”,而教師們也覺 得“師道尊嚴”比較好。這種一葉障目,只見劣勢,不見優勢的做法,打掉了人們的自信心 和創造力。如果長期這樣下去,受教育者受到的壓抑是可想而知的。為此,我們應該積極推行賞識教育。
本學期,我接了兩個程度比較差的班級,和以前的重點班相比,這兩個班還是有一定的差距的。所以我積極的調整了自己的上課時的語言,多在鼓勵方面下功夫,短短的半年時間,我教的班級的語文成績已經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其實,這些學生在素質上并不比那些重點班的學生差,只是他們自己常常忽略自己,對自己不能嚴格的要求,時間長了就形成了這種松懈的狀態,而這種不良的狀態自然會影響到學生的成績,以及自信心。因此,適當的在這樣的班級中實施賞識教育是能夠受到一定的成效的。
在賞識教育的過程中,我認為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一、教師提高教育素質
學校是教育的主陣地,教師是教育的主要實施者。要實施賞識教育,必須首先提高 教師自身素質。學生素質不一,性格各異,需要教師去做細致的工作,了解每一個學生 ,及時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尤其是對后進生、差等生。不能認為后進生、差等生就一無是處 。有一件事給我觸動很大,有一次一位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寫了一個別字,當即一位平時學 習成績不太好的學生給他指出,這位教師覺得該生讓他當眾下不了臺,一怒之下把這位 學生轟出課堂。從此以后,這位同學一蹶不振,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尤其是在這位老師上課 時更是提不起精神,還經常逃課,老師對該生的表現極不滿意,經常批評他,他也覺得自己 無藥 可救,這樣形成了惡性循環,成績更是一落千丈。試想,如果當初這位教師能從學生指出 自己錯別字的時候感覺到該生求學的認真態度,采取恰當的處理方式,也許這位同學不會變 成這種狀態。這件事給我們一個啟示,教師的言行可以影響一個人,甚至是他的終身。所以 ,提高教師的素質是非常必要的。
二、進行賞識教育要有愛心、有耐心
要賞識一個人,必須接受一個人,對學生也是這樣,但教師往往比較容易喜歡那些 學習好、聽話、乖巧的學生,而對紀律松懈、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往往喜歡不起來,并常常橫 加指責。后進生失去了上進的動力,往往會破罐子破摔,成為學校、老師都頭疼的學生。 我班有這樣一些學生,入學時成績較差,考試經常不及絡,紀律也較差,常常遲到、早退 ,甚至曠課,老師曾多次對他們批評教育,但收效甚微,不只是我,所有的任課老師都對他們不滿意。而就是這些學生學生,在參加校運會時,為班級贏得是很多的榮譽,于是我抓住這件事,我在班里大力表揚了他們為班集體爭光的集體主義精神。從此以后我發現這些學生變了,遲到、早退少了,也沒有再曠課 。他們都說就語文老師看得起我們,我們不能再給老師添麻煩了。從這個例子,我體會到,每個人都不會自甘落后,我們對待每一個學生都要有耐 心、有愛心,善于挖掘他們的閃光點,激勵他們奮發向上的勇氣,變被動為主動,就會收到 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賞識不等于驕縱
有的教師對賞識教育的認識有一個誤區,認為賞識就是不能批評,尤其是對那些 好學 生,往往經常表揚,但很少批評,生怕批評會降低他們的威信或者打消他們的積極性,致使 這些學生驕傲自大,自覺高人一頭,人際關系很差。要知道賞識不等于驕縱,賞識也不是不能批評 ,只是應該講求批評的藝術,否則對有些學生來講,我們的賞識教育只會滿足他們的虛榮心 ,膨脹他們的私欲,結果適得其反。賞識教育的主旨是發現人的閃光點,發現人的潛在力, 從而樹立他們的信心,促進他們進取,而對人的弱點,我們當然不能賞識,否則賞識便失去了它的原則性。無原則的賞識就是驕縱,是教育中的大忌。
我曾讀過一份調查,說中國學生和一些發達國家的學生相比,智力和成績都不比外國學生差,而心理素質,特別是自信心卻差得多,從教一年了,我也深深地體會到這一點,比如,一些來自農村的孩子,在各種重大的活動中,總是怕這怕那,“我能行嗎?”“說錯了怎么辦?”“別人會笑話我嗎?”還有一些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重點中學的孩子,進了新的學校,卻好象一粒沙子落到了沙海里,過去的榮耀突然消失,而變得惶恐、自卑,迷失了自己;更有一些成績不太好的學生,因一兩次考試不理想,被譏為遲鈍、愚笨,而產生了破罐子破摔的想法……諸如此類,這些孩子都走進了自卑的陰影下,不但學習上不堪重負,心靈也飽受煎熬,久而久之,心靈之窗會緊緊閉上,甚至心靈的田地會變得冷漠、荒蕪……這時,老師如果能給他們投去關愛的目光,及時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給予肯定、鼓勵、賞識,學生的心靈會灑進一縷縷明媚的陽光,會獲得一點點甘露的滋潤,或許會使他們荒蕪的心田從此衍生出一片片蓬勃的綠意,會讓他們從此樂觀、自信,煥發出百倍的熱情,產生不竭的奮斗動力,滿懷信心地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