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教育教學淺見
隨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逐步實現,以及人民群眾物質文化需要的不斷增長,人們對學校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將越來越迫切,上好學校、名學校已經越來越成為廣大家長、學生的強烈要求。那么,如何解決家長學生日益增長的接受優質教育的需求與優質教育資源嚴重不足的矛盾呢?我覺得在學校工作中我感覺到的有以下幾點:
一、名度。指學校被公眾認識和知曉的程度,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學校名氣。
二、美譽度。指學校獲得公眾贊許和支持的程度。美譽度反映了學校品牌對社會影響的好壞。名校一般都受到社會、同行及學生的贊揚和支持。
三、忠誠度。指家長和學生對學校的選擇程度,一般表現為信任和追隨。他們相信學校,進了該校即心里踏實;他們追隨學校,以能夠進入該校為榮。學校品牌的名氣、聲譽會對政府、社會、家長、學生及其他社會公眾產生一種親和力和認同感。家長、學生會慕名而來,政府、社會也關心、支持,會給學校的發展創造良好 的環境。
四、磁場作用:名校在社會、家長及學生中樹立起極高的威望,它就象磁石一樣吸引家長和學生,成為家長、學生最向往的地方。有了一個忠實的目標群,就會形成良性循環,學校因品牌而更有名,又因有名會變得更加優秀。
五、內斂效應:指對學校內部員工的凝聚作用。名校一般都是重點學校或示范學校,是社會上的成功者。學校的成功,品牌的形象會使員工產生自豪感和榮譽感,使員工的精神狀態得到提升,并逐漸升華成為一種學校文化,從而給每一位員工以新的士氣、志氣,使員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得到激發調動,使學校的各種資源實現優化組合,從而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學校的水平和形象。
在教學上,我感覺現代教學方法的目標取向由單一性轉向全面性。回顧教育史,我們不難發現,教學目標 的發展大致經歷了這樣一個歷史軌跡:掌握知識→發展智力→開發非智力因素→培養技能→認知、情感、技能的協同達成。現代教學方法的手段日趨現代化。特別是CAI課件設計的智能化、專門化、靈活化,以及教學視聽設備的自動化、綜合化,使現代化教學手段的應用范圍日趨廣泛。因此,教師應綜合化使用各種教學方法,充分發揮教學方法體系的整體功能。
我深有感觸的是孔子的啟發式教學。他只有八個字:“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論語· 述而》)。按宋代朱熹的解釋:“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啟,謂開其意;發,謂達其辭。”可見,“憤”就是學生對某一問題正在積極思考,急于解決而又尚未搞通時的矛盾心理狀態。這時教師應對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適時給以指導,以幫助學生開啟思路,這就是“啟”。“悱”是學生對某一問題已經有一段時間的思考,但尚未考慮成熟,處于想說又難以表達的另一種矛盾心理狀態。這時教師應幫助學生明確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質屬性,然后用比較準確的語言表達出來,這就是“發”。孔子的啟發式教學雖然只有八個字,但它不僅生動地表現出孔子進行啟發式教學的完整過程,而且還深刻地揭示出學習過程中遇到疑難問題時將會順序出現兩種矛盾的心理狀態,或者說兩種不同的思維矛盾,以及這兩種矛盾的正確處理方法。孔子是由教師或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由學生自己去思考,等到學生處于“憤”的心理狀態,即遇到思維過程中的第一種矛盾而又無法解決時,教師才去點撥一下。然后又讓學生自己繼續去認真思考,等到學生進入“悱”的心理狀態,即遇到思維過程中的第二種矛盾且無法解決時,教師又再點撥一下,從而使學生柳暗花明,豁然開朗。
怎樣的語文課堂才是理想中的課堂呢?這是我十幾年來始終苦苦思索的問題。我認為,語文課堂應該是訓練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場所,應該是用文化和文學陶冶學生情操,提高他們文化品位和文學鑒賞能力的地方。在語文課堂上,教師要在閱讀、寫作,寫作、閱讀,這樣循環往復的訓練過程中引導學生去關注自然、關注社會、關注人生。在語文課堂上,教師與學生雙方要以熱情的投入、和諧的交流、愉悅的心境完成“教”與“學”的任務。這樣的課堂情境也是我十幾年來苦苦追求的教學勝境。閱讀課能激發學生強烈的閱讀欲望。閱讀欲望的被激發,常常原于我們的語文課堂。前幾天我在課堂上講《楊修之死》幾天之后,班上一位男同學的家長給我打電話說,他的孩子這幾天什么作業 都沒做,愣是讀完了一部《三國演義》。時值初三,家長的心情我很理解,但還是勸他問問孩子在想什么。第二天,家長給我傳達了孩子的一句話,孩子說:“我真是太閉塞了。聽了老師講的《楊修之死》,我才知道,我們中國的古典小說有這樣的精彩。我如果再不去讀原著,實在是枉為中國人。”激發起學生的閱讀欲望,導引他們進入高雅文學的殿堂,這應該是語文教師的“激發職責”吧,這種職責履行的好,有“牽一發而動千鈞”之效。尤其是增加課外知識的閱讀,舉一反三,聯系實際激進學生的興趣,有助于他們人生觀的形成。
以上是我個人的淺見,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