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精選4篇)
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 篇1
教學目的
一、要求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
東歐劇變的實質和方式;東歐劇變的主要原因;戈爾巴喬夫的經濟改革和政治改革;“八一九”事件;蘇聯的解體;蘇聯解體的原因。
二、要求學生認識:
1.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是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失敗,但不是社會主義的失敗。
2.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發展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是在曲折中前進的。然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潮流是任何力量都阻擋不了的。
3.通過對蘇聯解體原因的分析,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和認識中國共產黨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理論和實踐意義。今天,中國模式的社會主義還在實踐和發展。
三、要求培養學生的能力
1.通過引導學生比較波蘭、民主德國和羅馬尼亞劇變的經過,找出三國在劇變過程中所具有的共同特點,培養學生比較、歸納的能力,并以此深化學生對特定歷史進程的分析和認識能力。
2.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的原因,培養學生運用內因與外因、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與矛盾的次要方面的辯證關系等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
重點、難點
一、本課重點:蘇聯的解體。
二、本課難點: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的原因。
教學手段
利用投影儀顯示教學提綱及資料
教學過程
引言導讀:
本章引言共有三段。
第一段指出了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的內部原因和消極影響。請同學們具體說明。內因是蘇聯東歐改革進程中的重大挫折;消極影響是社會主義力量遭到重大挫折。
第二段說明了兩極格局瓦解后世界的政治形勢。請同學們說出其特點。1.世界格局的多極化的局面和走向緩和的世界形勢的總趨勢;2.美國的霸權主義,一些地區、一些國家固有矛盾的激化,導致地區性沖突和局部戰爭不斷;3.當今社會面臨的重大問題——爭取世界和平。)
第三段指出了兩極格局瓦解后世界經濟局勢的特點。(世界經濟發展中的區域集團化和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發展中國家為改變不公平、不公正的國際經濟舊秩序,爭取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以促進經濟的發展而斗爭。)
復習小結:導入 新課
二次大戰后至上世紀8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出現了怎樣的變化過程?1.戰后初期到50年代中期,雅爾塔體系確立,兩極格局形成,冷戰開始;2.從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世界政治在兩極格局的大框架下,出現動蕩、分化和改組。由于蘇聯推行霸權主義政策,社會主義陣營到60年代解體;帝國主義陣營也出現了分化。戰后兩大陣營的對峙為美蘇爭霸所代替;第三世界崛起并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國際政治舞臺。3.從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格局從兩極向多極發展,資本主義世界美、日、西歐三足鼎立的局面開始形成。
而到了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東歐劇變、蘇聯解體、“華約”解散,雅爾塔體系和兩極格局終結了。
第一節 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
一、東歐劇變
1989年至1990年,東歐局勢發生了激烈的動蕩,急轉直下的政局變化,令全世界為之瞠目。在短短兩年的時間里。波蘭、羅馬尼亞、民主德國、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等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政權紛紛易手。執政40多年的共產黨、工人黨紛紛下野。伴隨著共產黨喪失執政地位,東歐各國的社會制度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指出東歐制度的實質。)
課本的楷體字部分提供了波蘭、民主德國、羅馬尼亞和南斯拉夫四國的變革情況,請同學們閱讀后比較四國在劇變過程中所具有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相同點:①因經濟困難導致政治危機;②面對動蕩的政局,執政的共產黨、工人黨的妥協退讓,實行政治多元化、多黨制,使反對派得以擴大勢力;③反對派最終得逞,取得了政權。反對派奪權的方式有所不同。波蘭等大多數國家是通過和平方式,民主德國是通過并入聯邦德國的方式,而羅馬尼亞則是通過流血沖突的方式實現了政權交替。)東歐各國政權更迭之后,德國統一,而南斯拉夫則分裂為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馬其頓、波斯尼亞—黑塞奇維那、南斯拉夫聯盟五個共和國,捷克斯洛伐克一分為二,即捷克和斯洛伐克。
東歐國家的劇變并不是偶然的,它是各國長期積累起來的各種矛盾的總爆發,是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我們先來分析東歐劇變的內因。
1.歷史原因
東歐諸國建立人民民主政權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東歐國家無產階級政黨領導人民進行了革命斗爭;社會主義蘇聯強有力的援助。所以,二戰后,蘇聯對東歐各國的共產黨一直以老子黨自居。在蘇聯大國主義的控制下,東歐各國實際上沒有取得獨立自主的權利。為了對抗美國的冷戰攻勢,蘇聯著意鞏固在東歐的勢力范圍,強使東歐國家在內政外交上同它保持一致。在政治上,蘇聯要求東歐各國的執政黨按照它的旨意部署行動計劃、處理各自的內部事務和相互之間的關系;在經濟上,蘇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成為東歐各國惟一可奉行的社會主義模式。東歐各國完全背離了各自的具體國情,成了美蘇冷戰的犧牲品。
2.經濟原因
照搬蘇聯模式所帶來的消極后果,促使東歐各國不同程度上擺脫蘇聯模式束縛的要求,50~80年代,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出現了高潮。但這些改革除了南斯拉夫外,都未涉及到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主要弊端,因而沒有對舊體制進行根本改革。以致改革成效不大,經濟發展日趨緩慢,甚至出現滑坡。
3.政治原因
由于在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下官僚主義的滋生膨脹,進而導致民主和法制遭到嚴重破壞、特權和腐敗現象出現。經濟、政治上的失誤和偏差,使各國黨和政府的威信低落,其結果是使反對派能夠獲取相當數量的群眾的支持并最終以大選的形式獲取政權。
東歐劇變的外因:
1.蘇聯因素
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臺后,面對蘇聯的衰落進行戰略收縮。據估計,從1972年到1981年,蘇聯對東歐的貿易補貼總額為 1019億美元。為了甩掉東歐這個經濟包袱,蘇聯放松了對東歐的控制。同時,戈爾巴喬夫的東歐政策“新思維”,即建設“民主社會主義”的綱領,推動了東歐各國黨的改組、分裂和蛻變,催化了東歐的變化并促使東歐各國的反對派借勢突起。
2.西方因素。
“和平演變”戰略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帝國主義國家針對社會主義國家的一項長期基本戰略。其目標是使社會主義國家實行經濟私有化、政治多元化、思想文化和價值觀念西方化,最終使社會主義國家演變為資本主義國家,實現以美國為領導的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世界。東歐是西方實施這一戰略的突破口。80年代初,西方國家加緊了這一戰略的實施。在東歐劇變過程中,西方國家進一步協調行動,采用的手法有:利用各種傳媒,宣揚西方的價值觀念,進行意識形態的滲透;利用貸款、貿易和技術援助,誘壓東歐國家向西方靠攏;利用“人權”問題干涉內政,扶植支持東歐國家內部的反對勢力。
導致東歐劇變的多方面的原因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歷史和現實的因素相比,現實的因素是主要的;內因和外因相比,內因是主要的;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相比,主觀因素是主要的;政治因素和經濟因素相比,經濟因素是主要的。所以,東歐劇變諸原因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經濟原因。)
二、蘇聯解體
(一)戈爾巴喬夫的改革
蘇聯作為兩大超級大國之一,曾擁有著與美國相匹敵的龐大軍事力量,但它的經濟實力卻一直不如美國。80年代,里根上臺后,提出了“戰略防御計劃”,打算通過以高技術為核心的新一輪軍備競賽,拖垮經濟力量相對落后的蘇聯。蘇聯的經濟實力,再難以支撐龐大的軍費開支同美國繼續爭霸了。為了扭轉經濟發展的頹勢,為了維持蘇聯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改革已是勢在必行。
戈爾巴喬夫在1985年就任蘇共中央總書記后,就確立了把國內和對外工作的重點轉到發展經濟上來的方針。但由于對原有經濟體制觸動不大,改革困難重重,成效不大。
經濟改革推進不下去,戈爾巴喬夫認為主要是政治阻力太大,于是他轉向政治改革,以求掃清障礙。而他所推行的政治改革,則是以“民主社會主義”取代科學社會主義,提倡“民主化”和“公開性”。這種“新思維”的認識,反映到政治改革上,便是從揭露社會主義的“黑暗面”,發展到推行西方式的多黨制,致使全國政治上失去了領導核心,思想上失去了統一的基礎,各民族失去了聯系的紐帶。結果,導致了蘇聯社會思想混亂、民族矛盾加劇、經濟狀況惡化和社會秩序全面動蕩。蘇聯的政治局面已到了難以控制的地步。
。ǘ┨K聯解體
1.過程:“八一九”事件——明斯克協定——《阿拉木圖宣言》。
1991年8月14日,蘇聯公布了《蘇維埃主權共和國聯盟條約》,條約將“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改名為“蘇維埃主權共和國聯盟”。這一條約的簽訂,不僅意味著蘇聯國家體制將面臨重大變化,而且意味著對民族分離活動的讓步和認可、蘇聯瓦解的開始。在蘇聯行將毀滅的時候,一些試圖維護蘇聯本來的聯盟體制、避免蘇聯解體的蘇聯高級官員于8月19日發動事變。這是在懸崖邊上挽救蘇聯的最后一次嘗試,但僅為期3天就宣告失敗,“八一九”事件的悲劇性在于,它以維護蘇聯為初衷,但卻成了蘇聯加速瓦解的催化劑。“八一九”事件后,葉利欽及其支持者迅速掌握了國家大權。蘇共被排擠出政權機構,國家政權發生了根本的質變;各加盟共和國分離勢力急劇增長,紛紛宣布獨立。蘇聯解體的速度驟然加快。1991年12月8日,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等六國領導人簽署明斯克協定,宣布成立“獨立國家聯合體”,同時宣稱,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已“不復存在”。12月 22日,《阿拉木圖宣言》的簽署,標志著蘇聯的完全解體。12月25日圣誕節夜,戈爾巴喬夫發表電視演說,宣布辭職。19時32分,克里姆林宮屋頂旗桿上,那面為幾代蘇聯人熟睹的鐮刀錘子旗開始徐徐下落、下落……,一面三色旗(俄羅斯聯邦國旗)升上了克里姆林宮上空。蘇聯從地圖上消失了,永遠地消失了。
2.原因
歷史原因——蘇聯體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錯誤。
請同學們根據學過的有關知識來議一議蘇聯體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失誤。
。ù鸢敢c:不適應當代科技發展;全力發展軍事工業,而忽視輕工業和農業的發展;民族政策中的偏差;霸權主義的對外政策。)
內部原因——戈爾巴喬夫錯誤的路線和政策。
戈爾巴喬夫推行的路線和政策之所以造成混亂和蘇聯的解體,根本原因在于其政治改革的指導思想背離了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和社會主義的方向。
外部原因——西方國家的“和平演變”。
這里需強調的是,西方國家“和平演變”戰略的成功,所憑借的,歸根到底是其經濟上的實力。
蘇聯的解體對歐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首先,蘇聯的解體使歐洲的政治格局發生變化。如果說在蘇聯解體前歐洲處于兩極對峙狀態,而蘇聯持進攻態勢,西歐面臨蘇聯的強大壓力的話,那么在蘇聯解體后,情況就發生了逆轉,俄羅斯居防守態勢,北約東擴使俄羅斯面臨巨大壓力。
其次,蘇聯解體加速了歐洲以民族為特征的聯邦制國家的分裂過程,如南斯拉夫的分裂。
其三,蘇聯的解體加速了歐洲一體化的進程,為歐盟和北約擴大創造了條件,也為歐洲擺脫美國而成為獨立的力量提供了前提。
最后,蘇聯的解體對歐洲科學社會主義事業是嚴重打擊,使得歐洲的社會主義運動面臨更大的困難。但這并不意味著這一偉大運動的終結。蘇聯解體充其量只是一種社會主義模式的失敗。在當前世界社會主義發展處于低潮時,仍有一些社會主義國家保持著自己旺盛的生機和活力。人們正從蘇聯的興亡中研究它的經驗教訓,進而為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尋找更為正確的道路。
本課小結
1.總結蘇聯東歐劇變的經驗教訓。由學生討論進行。經驗教訓的要點:
。1)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從本國國情出發,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同本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探索出一條適合本國國情的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
(2)建設社會主義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努力把經濟建設搞上去,不斷提高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
。3)社會主義國家必須不斷深化改革,以解放生產力。同時,在改革中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方向,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不動搖。
。4)必須重視國內民族問題,正確處理民族關系。
(5)要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搞霸權主義,反對強權政治。
。6)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以保障經濟建設;要搞好執政黨的自身建設,堅持黨的群眾路線。
。7)必須不斷提高我們的綜合國力,以適應國際競爭的形勢。
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 篇2
教學目的
一、要求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
東歐劇變的實質和方式;東歐劇變的主要原因;戈爾巴喬夫的經濟改革和政治改革;“八一九”事件;蘇聯的解體;蘇聯解體的原因。
二、要求學生認識:
1.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是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失敗,但不是社會主義的失敗。
2.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發展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是在曲折中前進的。然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潮流是任何力量都阻擋不了的。
3.通過對蘇聯解體原因的分析,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和認識中國共產黨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理論和實踐意義。今天,中國模式的社會主義還在實踐和發展。
三、要求培養學生的能力
1.通過引導學生比較波蘭、民主德國和羅馬尼亞劇變的經過,找出三國在劇變過程中所具有的共同特點,培養學生比較、歸納的能力,并以此深化學生對特定歷史進程的分析和認識能力。
2.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的原因,培養學生運用內因與外因、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與矛盾的次要方面的辯證關系等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
重點、難點
一、本課重點:蘇聯的解體。
二、本課難點: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的原因。
教學手段
利用投影儀顯示教學提綱及資料
教學過程
引言導讀:
本章引言共有三段。
第一段指出了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的內部原因和消極影響。請同學們具體說明。內因是蘇聯東歐改革進程中的重大挫折;消極影響是社會主義力量遭到重大挫折。
第二段說明了兩極格局瓦解后世界的政治形勢。請同學們說出其特點。1.世界格局的多極化的局面和走向緩和的世界形勢的總趨勢;2.美國的霸權主義,一些地區、一些國家固有矛盾的激化,導致地區性沖突和局部戰爭不斷;3.當今社會面臨的重大問題——爭取世界和平。)
第三段指出了兩極格局瓦解后世界經濟局勢的特點。(世界經濟發展中的區域集團化和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發展中國家為改變不公平、不公正的國際經濟舊秩序,爭取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以促進經濟的發展而斗爭。)
復習小結:導入 新課
二次大戰后至上世紀8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出現了怎樣的變化過程?1.戰后初期到50年代中期,雅爾塔體系確立,兩極格局形成,冷戰開始;2.從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世界政治在兩極格局的大框架下,出現動蕩、分化和改組。由于蘇聯推行霸權主義政策,社會主義陣營到60年代解體;帝國主義陣營也出現了分化。戰后兩大陣營的對峙為美蘇爭霸所代替;第三世界崛起并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國際政治舞臺。3.從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格局從兩極向多極發展,資本主義世界美、日、西歐三足鼎立的局面開始形成。
而到了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東歐劇變、蘇聯解體、“華約”解散,雅爾塔體系和兩極格局終結了。
第一節 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
一、東歐劇變
1989年至1990年,東歐局勢發生了激烈的動蕩,急轉直下的政局變化,令全世界為之瞠目。在短短兩年的時間里。波蘭、羅馬尼亞、民主德國、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等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政權紛紛易手。執政40多年的共產黨、工人黨紛紛下野。伴隨著共產黨喪失執政地位,東歐各國的社會制度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指出東歐制度的實質。)
課本的楷體字部分提供了波蘭、民主德國、羅馬尼亞和南斯拉夫四國的變革情況,請同學們閱讀后比較四國在劇變過程中所具有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相同點:①因經濟困難導致政治危機;②面對動蕩的政局,執政的共產黨、工人黨的妥協退讓,實行政治多元化、多黨制,使反對派得以擴大勢力;③反對派最終得逞,取得了政權。反對派奪權的方式有所不同。波蘭等大多數國家是通過和平方式,民主德國是通過并入聯邦德國的方式,而羅馬尼亞則是通過流血沖突的方式實現了政權交替。)東歐各國政權更迭之后,德國統一,而南斯拉夫則分裂為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馬其頓、波斯尼亞—黑塞奇維那、南斯拉夫聯盟五個共和國,捷克斯洛伐克一分為二,即捷克和斯洛伐克。
東歐國家的劇變并不是偶然的,它是各國長期積累起來的各種矛盾的總爆發,是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我們先來分析東歐劇變的內因。
1.歷史原因
東歐諸國建立人民民主政權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東歐國家無產階級政黨領導人民進行了革命斗爭;社會主義蘇聯強有力的援助。所以,二戰后,蘇聯對東歐各國的共產黨一直以老子黨自居。在蘇聯大國主義的控制下,東歐各國實際上沒有取得獨立自主的權利。為了對抗美國的冷戰攻勢,蘇聯著意鞏固在東歐的勢力范圍,強使東歐國家在內政外交上同它保持一致。在政治上,蘇聯要求東歐各國的執政黨按照它的旨意部署行動計劃、處理各自的內部事務和相互之間的關系;在經濟上,蘇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成為東歐各國惟一可奉行的社會主義模式。東歐各國完全背離了各自的具體國情,成了美蘇冷戰的犧牲品。
2.經濟原因
照搬蘇聯模式所帶來的消極后果,促使東歐各國不同程度上擺脫蘇聯模式束縛的要求,50~80年代,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出現了高潮。但這些改革除了南斯拉夫外,都未涉及到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主要弊端,因而沒有對舊體制進行根本改革。以致改革成效不大,經濟發展日趨緩慢,甚至出現滑坡。
3.政治原因
由于在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下官僚主義的滋生膨脹,進而導致民主和法制遭到嚴重破壞、特權和腐敗現象出現。經濟、政治上的失誤和偏差,使各國黨和政府的威信低落,其結果是使反對派能夠獲取相當數量的群眾的支持并最終以大選的形式獲取政權。
東歐劇變的外因:
1.蘇聯因素
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臺后,面對蘇聯的衰落進行戰略收縮。據估計,從1972年到1981年,蘇聯對東歐的貿易補貼總額為 1019億美元。為了甩掉東歐這個經濟包袱,蘇聯放松了對東歐的控制。同時,戈爾巴喬夫的東歐政策“新思維”,即建設“民主社會主義”的綱領,推動了東歐各國黨的改組、分裂和蛻變,催化了東歐的變化并促使東歐各國的反對派借勢突起。
2.西方因素。
“和平演變”戰略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帝國主義國家針對社會主義國家的一項長期基本戰略。其目標是使社會主義國家實行經濟私有化、政治多元化、思想文化和價值觀念西方化,最終使社會主義國家演變為資本主義國家,實現以美國為領導的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世界。東歐是西方實施這一戰略的突破口。80年代初,西方國家加緊了這一戰略的實施。在東歐劇變過程中,西方國家進一步協調行動,采用的手法有:利用各種傳媒,宣揚西方的價值觀念,進行意識形態的滲透;利用貸款、貿易和技術援助,誘壓東歐國家向西方靠攏;利用“人權”問題干涉內政,扶植支持東歐國家內部的反對勢力。
導致東歐劇變的多方面的原因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歷史和現實的因素相比,現實的因素是主要的;內因和外因相比,內因是主要的;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相比,主觀因素是主要的;政治因素和經濟因素相比,經濟因素是主要的。所以,東歐劇變諸原因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經濟原因。)
二、蘇聯解體
。ㄒ唬└隊柊蛦谭虻母母
蘇聯作為兩大超級大國之一,曾擁有著與美國相匹敵的龐大軍事力量,但它的經濟實力卻一直不如美國。80年代,里根上臺后,提出了“戰略防御計劃”,打算通過以高技術為核心的新一輪軍備競賽,拖垮經濟力量相對落后的蘇聯。蘇聯的經濟實力,再難以支撐龐大的軍費開支同美國繼續爭霸了。為了扭轉經濟發展的頹勢,為了維持蘇聯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改革已是勢在必行。
戈爾巴喬夫在1985年就任蘇共中央總書記后,就確立了把國內和對外工作的重點轉到發展經濟上來的方針。但由于對原有經濟體制觸動不大,改革困難重重,成效不大。
經濟改革推進不下去,戈爾巴喬夫認為主要是政治阻力太大,于是他轉向政治改革,以求掃清障礙。而他所推行的政治改革,則是以“民主社會主義”取代科學社會主義,提倡“民主化”和“公開性”。這種“新思維”的認識,反映到政治改革上,便是從揭露社會主義的“黑暗面”,發展到推行西方式的多黨制,致使全國政治上失去了領導核心,思想上失去了統一的基礎,各民族失去了聯系的紐帶。結果,導致了蘇聯社會思想混亂、民族矛盾加劇、經濟狀況惡化和社會秩序全面動蕩。蘇聯的政治局面已到了難以控制的地步。
(二)蘇聯解體
1.過程:“八一九”事件——明斯克協定——《阿拉木圖宣言》。
1991年8月14日,蘇聯公布了《蘇維埃主權共和國聯盟條約》,條約將“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改名為“蘇維埃主權共和國聯盟”。這一條約的簽訂,不僅意味著蘇聯國家體制將面臨重大變化,而且意味著對民族分離活動的讓步和認可、蘇聯瓦解的開始。在蘇聯行將毀滅的時候,一些試圖維護蘇聯本來的聯盟體制、避免蘇聯解體的蘇聯高級官員于8月19日發動事變。這是在懸崖邊上挽救蘇聯的最后一次嘗試,但僅為期3天就宣告失敗,“八一九”事件的悲劇性在于,它以維護蘇聯為初衷,但卻成了蘇聯加速瓦解的催化劑。“八一九”事件后,葉利欽及其支持者迅速掌握了國家大權。蘇共被排擠出政權機構,國家政權發生了根本的質變;各加盟共和國分離勢力急劇增長,紛紛宣布獨立。蘇聯解體的速度驟然加快。1991年12月8日,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等六國領導人簽署明斯克協定,宣布成立“獨立國家聯合體”,同時宣稱,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已“不復存在”。12月 22日,《阿拉木圖宣言》的簽署,標志著蘇聯的完全解體。12月25日圣誕節夜,戈爾巴喬夫發表電視演說,宣布辭職。19時32分,克里姆林宮屋頂旗桿上,那面為幾代蘇聯人熟睹的鐮刀錘子旗開始徐徐下落、下落……,一面三色旗(俄羅斯聯邦國旗)升上了克里姆林宮上空。蘇聯從地圖上消失了,永遠地消失了。
2.原因
歷史原因——蘇聯體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錯誤。
請同學們根據學過的有關知識來議一議蘇聯體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失誤。
(答案要點:不適應當代科技發展;全力發展軍事工業,而忽視輕工業和農業的發展;民族政策中的偏差;霸權主義的對外政策。)
內部原因——戈爾巴喬夫錯誤的路線和政策。
戈爾巴喬夫推行的路線和政策之所以造成混亂和蘇聯的解體,根本原因在于其政治改革的指導思想背離了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和社會主義的方向。
外部原因——西方國家的“和平演變”。
這里需強調的是,西方國家“和平演變”戰略的成功,所憑借的,歸根到底是其經濟上的實力。
蘇聯的解體對歐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首先,蘇聯的解體使歐洲的政治格局發生變化。如果說在蘇聯解體前歐洲處于兩極對峙狀態,而蘇聯持進攻態勢,西歐面臨蘇聯的強大壓力的話,那么在蘇聯解體后,情況就發生了逆轉,俄羅斯居防守態勢,北約東擴使俄羅斯面臨巨大壓力。
其次,蘇聯解體加速了歐洲以民族為特征的聯邦制國家的分裂過程,如南斯拉夫的分裂。
其三,蘇聯的解體加速了歐洲一體化的進程,為歐盟和北約擴大創造了條件,也為歐洲擺脫美國而成為獨立的力量提供了前提。
最后,蘇聯的解體對歐洲科學社會主義事業是嚴重打擊,使得歐洲的社會主義運動面臨更大的困難。但這并不意味著這一偉大運動的終結。蘇聯解體充其量只是一種社會主義模式的失敗。在當前世界社會主義發展處于低潮時,仍有一些社會主義國家保持著自己旺盛的生機和活力。人們正從蘇聯的興亡中研究它的經驗教訓,進而為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尋找更為正確的道路。
本課小結
1.總結蘇聯東歐劇變的經驗教訓。由學生討論進行。經驗教訓的要點:
(1)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從本國國情出發,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同本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探索出一條適合本國國情的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
(2)建設社會主義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努力把經濟建設搞上去,不斷提高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
。3)社會主義國家必須不斷深化改革,以解放生產力。同時,在改革中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方向,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不動搖。
。4)必須重視國內民族問題,正確處理民族關系。
(5)要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搞霸權主義,反對強權政治。
(6)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以保障經濟建設;要搞好執政黨的自身建設,堅持黨的群眾路線。
(7)必須不斷提高我們的綜合國力,以適應國際競爭的形勢。
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 篇3
一.教學目標
1. 知識與能力:
。1)了解赫魯曉夫改革;
。2)知道戈爾巴喬夫改革和蘇聯解體;
。3)以匈牙利為例,了解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運動。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蘇聯和匈牙利的改革以及蘇聯解體等史實,讓學生了解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與演變。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生要了解社會主義的發展不是一帆風順的,各國必須根據自己的國情,實事求是,堅韌不拔地探索一條具有本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認識社會主義制度代替資本主義是一個長期、復雜、曲折的過程。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東歐劇變的實質、蘇聯解體和兩極格局的結束
三、教學過程:
導入
1.新課: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局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2.音像資料:有關蘇聯的解體的片斷。
。槭裁磿怏w?給我們留下哪些思考?)
(一)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
1.、赫魯曉夫改革
人物介紹:赫魯曉夫
小組活動:赫魯曉夫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ń洕⒄畏矫妫
線索梳理:赫魯曉夫為什么要進行改革?
為了推行改革,赫魯曉夫采取了什么做法?
暢所欲言:你如何看待赫魯曉夫的改革?
。◤娬{赫魯曉夫將蘇聯出現的問題僅僅歸結為斯大林的個人品質問題,沒有從經濟政治體制上去尋找原因。所以改革也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蘇聯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改革成效不大。)
2. 東歐改革——匈牙利的改革
聯系舊知:東歐各國是怎樣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
。鞔_東歐各國之所以走上社會主義道路與蘇聯有重大關系,所以最初各國大都按照斯大林模式進行經濟建設,隨著斯大林模式弊端的顯露,農、輕、重比例嚴重失調,導致市場供應緊張,人民生活水平并未得到提高,有的國家如:波蘭、匈牙利甚至還有所下降,各國先后進行了改革。)
線索梳理:匈牙利事件的大致經過。
歷史小沙龍:匈牙利改革的原因、措施、結果。
3. 中國改革(學生自學)
。ǘ〇|歐劇變
1.東歐劇變的歷史背景
首先肯定東歐國家40年社會主義建設的重大成就,接著指出它們在
社會主義建設中的種種問題。
2.東歐劇變概況和實質
從1989年到1992年東歐8個社會主義國家相繼發生急劇變化:短短
的兩三年間,執政多年的共產黨、工人黨喪失政權,各國社會制度也發生
了根本變化。其中德國統一、南斯拉夫和捷克斯洛伐克分裂。
思考與討論:東歐劇變的實質和原因?
東歐劇變的實質:社會主義事業的重大挫折。
小組活動:東歐劇變對我們有哪些啟示?
二、蘇聯的解體
1. 戈爾巴喬夫的改革
說一說:戈爾巴喬夫上臺后,首先把什么作為改革的重點?結果怎樣?為什么?
。ń處煆娬{首先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結果效果不佳,80年代后期蘇聯經濟增長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進一步下降。這是由于改革沒有對蘇聯長期形成的畸形經濟結構予以重點調整,改革倉促,阻力較大。)
課堂討論:戈爾巴喬夫對蘇聯的影響。
(80年代后期,改革轉向于政治體制方面。在黨的建設方面放棄民主集中制原則,要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的黨。在政治體制上推行多元化,實現多黨制和西方式三權分力。)
2. 蘇聯的解體
思維拓展:1991年8月戈爾巴喬夫提出把蘇聯的國名改為“蘇維埃主權共和國聯盟”,意味著什么?(蘇聯國家體制將面臨重大變化,而且意味著對民族分裂活動的讓步和認可。蘇聯瓦解開始。在關鍵時刻,蘇聯一些高級官員發動了“八一九事變”)
“加油站”:播放反映“八一九”事變的歷史記錄片
議一議:如果沒有八一九事件,蘇聯是否還會存在下去?
。ń處熤赋觥鞍艘痪攀录币跃S護蘇聯為初衷,卻成了蘇聯加速瓦解的催化劑,事變后葉利欽掌握控制了全局,但它不是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內部原因是戈爾巴喬夫上臺后推行的錯誤路線和政策;外部原因是西方國家對蘇聯實行的“和平演變”。)
說一說:蘇聯解體的標志是什么?
小組活動:
20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和蘇聯先后進行了改革。然而,中、蘇的改革卻導致了不同的結果。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請談談你的想法。
。ㄊ粚萌腥珪院笾袊_始改革,在改革中找到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蘇聯戈爾巴喬夫上臺后開始改革,改革激化了蘇聯社會的各種矛盾,引發了社會的動蕩和分裂,直接導致了蘇聯解體和蘇共的垮臺。出現不同的結果可從這幾個方面分析:
①改革中是否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不斷提高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
②是否堅持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方向,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不動搖;
、凼欠裰匾晣鴥让褡鍐栴},正確處理民族關系;
、軐ξ鞣焦拇档哪承┧枷牒蛢r值觀等是否采取了正確的對策。)
四.板書設計:
1、東歐的變革
背景:蘇聯體制的消極后果、東歐各國的改革要求、蘇共二十大的影響
2、東歐劇變
時間:80年代后期起
實質:社會制度發生根本性變化
3、原因
歷史原因:長期受制于蘇聯,照搬蘇聯模式,無獨立自主權
內部原因:經濟改革沒有突破舊的模式
經濟困難引起政治危機
執政黨和政府脫離群眾
外部原因:戈爾巴喬夫“新思維”的推動
西方國家的“和平演變”
4、蘇聯的改革和挫折
。1)蘇共二十大;赫魯曉夫;揭露批判斯大林
。2)赫魯曉夫改革:以農業為主;失敗原因:缺乏正確的指導思想
5、蘇聯解體
。1)經過:
“改革”:戈爾巴喬夫進行經濟改革和政治改革,無法打開局面
動蕩:多黨制,經濟滑坡,民族分離,黨內斗爭
劇變:《蘇維埃主權共和國聯盟條約》,“八一九事件”
《阿拉木圖宣言》和蘇聯解體
。2)原因
歷史原因:體制弊端和政策錯誤,社會問題和民族矛盾
直接原因:戈氏的錯誤路線和政策背離了科學社會主義
外部原因:西方國家的“和平演變”戰略造成嚴重后果
布置作業
教學后記:東歐劇變的實質(社會主義事業的重大挫折,社會制度發生根本性變化)、蘇聯解體(原因是體制弊端和政策錯誤,社會問題和民族矛盾;戈氏的錯誤路線和政策背離了科學社會主義;西方國家的“和平演變”戰略造成嚴重后果 )
和兩極格局的結束。
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 篇4
歷史:5.1《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復習教案(舊人教版高二下)
一、東歐劇變
(1)發生:
①20世紀80年代后期起,東歐各國陷入了嚴重的經濟困境和政治動蕩。
、诠伯a黨或工人黨的領導人放棄了社會主義道路,實行政治多元化,反對派通過大選取得政權。
(2)實質:社會制度發生了根本性變化,背離了科學社會主義的方向。
(3)方式:除羅馬尼亞通過突發事件和流血沖突發生劇變以外,都通過自由選擇的和平方式發生了劇變。
(4)原因:
①是各國長期積累的各種矛盾的總爆發。
、跉v史上長期受制于蘇聯,襲用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產生了許多問題和錯誤;經濟改革沒有突破舊模式的框架,釀成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使東歐各國的執政黨和政府脫離了群眾,這是劇變的內因。
、鄹隊柊蛦谭虻慕ㄔO“民主社會主義”綱領推動了東歐各黨的改組、分裂和蛻變;西方國家推行的“和平演變”戰略是劇變的外因。
二、蘇聯解體
(1)經過:
①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臺進行經濟改革,困難重重,無法打開局面。
、1988年,轉而進行政治改革,以“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取代科學社會主義,提倡所謂“民主化”和“公開性”。對斯大林的全盤否定和苛刻譴責造成了否定革命歷史、丑化共產黨和社會主義的嚴重后果,引起了人們的思想混亂。
、1990年,蘇共中央全會決定放棄黨的領導地位,實行多黨制;國民經濟大滑坡;民族矛盾爆發,民族分離活動加強,黨內斗爭日趨尖銳和公開化。
、1991年8月,公布了《蘇維埃主權共和國聯盟條約》,把蘇聯變成松散的聯邦。黨內外斗爭急劇尖銳化,釀成“八•一九”事件,葉利欽及其支持者迅速掌權,蘇共被排擠出政權,國家政權的性質發生了根本變化。
⑤12月8日,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三國領導人在明斯克簽署協定,成立“獨聯體”,此后。11國領導人簽署《阿拉木圖宣言》,獨聯體擴大到絕大部分加盟共和國,蘇聯完全解體。
(2)原因:
、贇v史原因:體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錯誤長期得不到糾正,積累起許多社會問題和民族矛盾。
②主要原因:戈爾巴喬夫背離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和方向的政治體制改革是直接和主要的原因。
、弁獠吭颍何鞣轿髻Y本主義國家的“和平演變”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