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慣性、慣性現象》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慣性是運動和力的關系知識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又與實踐知識緊密相聯.明確慣性概念,理解慣性現象,既是學習運動和力的關系乃至整個力學的基礎,又是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重要途徑.慣性是一個抽象的科學概念,在教學中還應重視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開發學生的智力.
2.教學目的
1)知道慣性現象,知道任何物體在任何狀態下都有慣性.
2)會解釋簡單的慣性現象
3)知道慣性和牛頓第一定律的區別
3.重點、難點
慣性是物體固有屬性的理解,用慣性解釋生活和生產中的有關現象.
二、教學思路
本課題按照"展示現象→分析思考→整理擴展→鞏固應用"的模式展開教學.通過教學程序的設計,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利用慣性實驗的新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慣性概念的建立和應用,發展學生抽象思維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過程
1.觀察抽象 建立概念
概念是從具體事例、實驗事實中抽象出來的,只有首先為學生提供豐富典型的感性材料,才能從中抽象出本質特征,形成概念.
為此,在引出慣性概念之前,先演示慣性球、抽紙條等實驗,學生看到:當突然抽去底下物體的時候,上面的物體能保持原位不動,這個結果出乎學生的意料,激起學生的探究欲望.由此得出:靜止的物體有保持靜止的性質.既然靜止的物體有保持靜止的性質,那么運動的物體又有什么性質呢?
舉例:離開槍口的子彈失去了推力,還能繼續前進.演示:運動的小車突然停止,車上的木塊繼續前滑.兩個事例表明:運動的物體有保持原來運動速度和運動方向的性質.
小結:靜止的物體有保持靜止狀態的性質,運動的物體有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的性質.進一步歸納得出:任何物體都有保持原來運動狀態的性質,這種性質叫做慣性.接著讓學生舉出生活和生產中的慣性例子.初步建立起慣性的概念.
2.虛擬想象 強化概念
虛設一個與真實情況相反的物理條件,并以此推出一系列想象性的荒謬結果,用反面的荒謬啟迪人們對正面真實的認識,這就是虛擬情景.
對于慣性,學生常有疑問:物體真的有慣性嗎?對此,教師引導發問:"假如某一時間地球上的物體突然失去了慣性,這對我們生活的世界將有什么樣的影響呢?"引起學生的想象和討論.
正在進行比賽的運動場上,所有的球離開球拍后,因沒有慣性而無法前行,掉落地上.足球、籃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甚至跳遠、跳高等運動項目都將無法進行.
離開槍口的子彈,因沒有慣性無法向前射出,至多掉落在開槍者自己的眼前.美國霸權主義者最先進的核彈,如果正用來打擊別國,也只能落在自己的跟前爆炸而自取滅亡.
地球以360米/秒的速度不停地自西向東自轉,離開地面的人因沒有慣性而不會隨地球一起運動,當他重新落回地面時,將落在原位置的西邊.假如一個中國人離開地面數小時,當他降落到地面時,或許已經站在加拿大的國土上.
許多物理現象自然形成,永久存在,人們司空見慣,習以為常,對其中隱藏著的科學真理難有深刻的理解.虛擬情景以其"虛"、"謬"、"奇"的特點,與真實世界形成強烈的反差,使人虛中見實,無中見有,從反面看到真實的直觀,從而加深了對客觀世界真理性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