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語文 第二單元復習教學設計示例
第二單元復習教學設計示例一、目標點擊
本單元所選課文,都是語言學方面的,涉及語言和文學,普通語言學理論,修辭學和語用學等內容。這些課文,理論性較強,可以通過學習,讓學生對語言理論和語言現象有一定的了解,可以引導學生在自己的語文實踐中有意識地運用這些知識。
二、要點回顧
《語言與文學》
語言和文學的關系非常復雜,本文講二者的關系,不是面面俱到,而是抓住重點,用淺顯的語言深入淺出地加以說明。文章分類論述,從語言的兩個要素——語音、詞匯和語法——分別闡述了語言和文學的關系。
詞匯與文學,主要講形象思維與具體形象的問題
語音與文學,主要講文學作品的抑揚美和回環美
語法與文學,主要講整齊的美和用語的簡潔
《語言的演變》
語言包括語音、語匯(世稱詞匯)和語法三個方面,語法的演變同樣也涉及這三個方面,其中語匯的變化最明顯、最迅速。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文章先《以鄒忌諷齊王納諫》為例,從總體上展示語言演變的概貌,說明語言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在不斷變化著的,接著從語匯變化為重點,闡述語匯變化的各種不同方式,說明語匯變化最快、最顯著的特點,最后用舉例的形式簡要說明語法和語音的變化。全文用簡潔、通俗的語言向我們展示了語言發展的全貌。
《修辭是一個選擇過程》
本文作者用通俗生動的語言闡述了他對修辭的理解,文章一共講了以下三方面內容:什么是修辭、修辭選擇的標準和修辭選擇的條件。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
文章從三個方面來闡述了語言的社會功能。
第一,語言和說話。語言是從話語中抽象出來的一套語音、詞匯和語法的規則,而說話或話語則是運用語言“生產”出來的“產品”,語言存在于說話或話語之中。
第二,語言是人類社會的交際工具,語言是社會現象,它與社會相互依存,是人們交流思想,進行交際的工具。沒有語言,就無法形成人類社會,社會也無法向前發展,同時,語言沒有階級性,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它,都有權使用它,它共同服務于整個社會。
第三,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這一部分闡明語言不僅是人類交際的工具,而且是人類交際中最重要的工具。
三、方法指津
1.學任何知識,都不能學死,而要學活。學死,就是學什么知道什么,不學就不知道,所有的知識都是孤立的、零散的,知識之間缺少聯系和溝通;學活,就是要把所學的知識融合起來,聯系起來,能夠聞一知十,觸類旁通,也就是學了知識要能夠融會貫通、遷移運用,把它們化成一個整體,變成已有知識的一部分。
2.語文學習中的遷移運用,主要包括兩層意思。一是運用學過的語文知識理解文章,把握作者的主要觀點,閱讀一篇文章,不僅要弄懂一個個詞、一個個句子、一個個段落的意思,而且要把這些詞、句、段融合起來理解,弄清它們整體的聯系和意義,進而把這些意義和自己學過的有關知識聯系起來,通過舊知識和新知識的融合,把握文章的主要意思和作者的主要觀點。比如,我們知道,語言是不斷發展的,其中語匯的變化最明顯,許多新詞在不斷產生,一些舊詞(特別是時代色彩比較強的詞語)在不斷消失。在這個基礎上學習《語言的演變》一文,就可以從新詞的產生講起,通過學生已有的知識和親身體會,讓他們了解語言是不斷發展的,進而理解語音和語法的發展變化。二是能夠用文章中的知識解釋相關的語文現象,并運用于自己的語文實踐。閱讀一篇文章,只限于理解文章本身還不夠,還要能把文章中包含的道理和知識應用于實際。比如這個單元學習語言學方面的文章,就不能僅僅滿足于懂得文章中講到的知識,還要能夠把這些知識轉化為相應的語文能力。比如學習《修辭是一個選擇過程》,在弄懂作者的主要觀點時,還要學著運用準確、富有表現力的語言,適合對象、適應場合,恰到好處地運用語言,使語言產生最佳的表達效果。
四、考點例析
[考點]
1.理解B
①理解文中重要詞匯的含義
②理解并解釋文中重要的句子
2.分析綜合C
①篩選并提取文中的信息
②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
③歸納,整合文章內容要點
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
[例析]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
沙塵暴
人類總是依據自身的利益評價外部事物,將之分成優劣好壞,而大自然則另有一套行為規范與準則。現在人們聞之色變的沙塵暴,即由于強烈的風將大量的沙塵卷起,造成空氣混濁,能見度小于千米的風沙天氣現象,其實古已有之。它本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自然的一項工程,并且在全球生態平衡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地質史上,風力對草原帶的風化物質進行篩選分類:凡搬不動的粗大礫石,留在原地形成礫石戈壁灘;顆粒適中的粗礫石和細砂被吹移到附近就地聚集成沙漠;顆粒微小的粉沙細土和微塵,則隨強上升氣流揚上天空,作中長距離的輸送。我國黃土高原的黃土層就是沙塵經過百年堆積而成的,華廈文明就是在這塊沙塵積累的黃土地上誕生和發展起來的。澳大利亞的沙塵乘著南半球的西風掠過塔斯曼海,使新西蘭火山島嶼上的土壤更為肥沃,因而被稱作“澳大利亞出口的珍貴產品”。從非洲內陸吹向地中海的強風幫助古羅馬人使用帆船從埃及運回小麥,但也將撒哈拉大沙漠的沙塵帶到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國。沙塵暴固然使空氣中的可吸入顆粒物增加,然而由于沙塵含有堿性,又可中和大氣中的酸性物質,減緩酸雨的發生。
風是地球上空的傳遞帶,它將大陸的沙塵吹向海洋,又將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陸。沙塵和水氣相遇,便能結合為云,最終化作降水。可見,沙塵不僅在土壤的分布和補充上扮演著重要角色,而且在全球的水循環上了扮演著重要角色。可以說,沙塵也是決定全球生態平衡的因子。
然而,近百年來,沙塵暴卻已成為影響人類生產生活的一大災害。構成我國沙塵暴的物質材料,多來自干旱、半干旱的草原區、在人為活動的干預下,特別是由于森林大量砍伐土地過度開墾,工廠盲目建設,排入不加控制,結果造成生態巨變;原來有沙漠的地方沙漠擴大了;沒有沙漠的地方沙漠產生了;內陸河流程縮短,水量減少,沼澤地消失;河水兩岸的綠色走廊枯萎死亡。這樣,來自大西北的沙塵暴,一路上還源源獲得裸地上新的沙塵暴的補充,而且混入了工礦企業排入的有害成分和來自草原上牲畜糞便中的病菌病毒。總之,在受到人為因素的干擾后,自然界的風蝕速度已遠遠大于土壤的生成速度,一連串的災害也就由此產生。
哥德說過:“自然是不會犯錯誤的,錯誤永遠是人犯下的。”這或許能給我們某種啟示。
1.下列對沙塵暴的解釋,最準確的一項是
A.沙塵暴是由于風將大量沙塵卷起,使空氣混濁,能見度小于千米的風沙天氣現象。
B.沙塵暴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自然保持全球生態平衡的一項工程。
C.從地質史上看,沙塵暴是風力對草原帶的風化物質進行篩選分類的結果。
D.沙塵暴使那顆粒適中的粗砂被和細砂大風吹移到附近就地聚集成沙漠地形。
[答案]A
奇思妙解
這道題的命題角度,表層看是要檢測考生對概念,即對文中重要詞語含義的理解能力;其實質,則是要檢測他們“篩選并提取文中信息”的能力。本題的信息源鎖定在原文的段①,它要求考生施展提取信息、概括信息的本領。基于這樣的認識,即可認定,唯有A項揭示了沙塵暴的特征,可見本題答案為A無疑。其他各項,則從側面介紹了沙塵暴的不同特征,但與A項相比,它們并非本質特征,因此,它們都不是“最精確”的。
2.下列對“沙塵也是決定全球生態平衡的因子”這句話的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A.沙塵這種天氣現象古已有之,它在地球生態平衡中起著一定的作用。
B.沙塵逐漸積累形成塵暴,在全球范圍內起了保持生態平衡的作用。
C.沙塵含有堿性,能使大氣吵的酸性物質得到平衡,從而減緩酸雨的發生。
D.沙塵不僅在土壤的分布和補充上,而且在全球上循環上也扮演著重要角色。
[答案]B
奇思妙解
本題的命題意圖,在于考查學生“理解并解釋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試題要求選擇理解錯誤的一項,這就需要啟動比較與逆向思維,對各選項進行辨析。大家知道,看待任何事物,都需要運用一分為二的辯證觀點,即如沙塵暴,既有令人生厭的一面,又有幫助維持地球生態平衡好處的一面,據此來透視A項,則會發現它是正確的,不符合考試要求。C項的表述,源自原文段②的結尾處,兩兩對照,沒有毛病,也不符合試題要求。D項源自段③,即“可見”之后的那個遞進復句,顯然D的表述也是正確的。只有B項的表述,即缺乏嚴密的科學性,又缺乏原文意思的準確性。你想,沙塵聚積,如果沒有風力的作用,怎會形成沙塵暴?可見B項前半句的表述極不嚴密,據此即可認定B項的錯誤。
3.下面對沙塵暴災害加劇的原因,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強上升氣流把顆粒微小的粉沙細土和微塵揚上天空,作中長距離的輸送。
B.森林大量砍伐,土地過度開墾,工廠盲目建設,排放不加控制,造成生態巨變。
C.沙塵暴中混入了工礦企業排放的有害成分和來自牲畜糞便中的病菌病毒。
D.在受到人為因素的干擾后,自然界的風蝕速度已遠遠大于土壤的生成速度。
[答案]A
奇思妙解
本題的命題意圖,旨在探索沙塵暴災害加劇的原因,且要求選出“表述不正確”的一項。這就是要求考生不僅要有“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而且要有較高的思辨正誤的能力。觀照原文審視A項,發覺它只表述了一種現象,并未揭示“災害加劇”的原因,因而可認定,A就是本題答案。
4.根據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斷正確的一項是
A.沙塵暴曾給新西蘭、意大利、法國等國家帶來好處,因而必將被人類所利用
B.風將大陸的沙塵吹向海洋,又將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陸,這將會使海平面逐漸升高。
C.既然是人為因素加劇了沙塵暴的危害,人類也就完全有能力減少這種災害的發生。
D.大自然是不會犯錯誤的,因此人類應當順應大自然,而不企圖去改變大自然。
[答案]C
五.遷移訓練
一片樹葉
無論何時,偶遇美景只會有一次。因為自然是活生生的,它在不斷地變化。而且,眼望著風景的我們,也在天天變化著。如果櫻花常開,我們的生命常在,那么兩相邂逅就不會動人情懷了。人和花的生存,在世界上是短暫的,可他們萍水相逢了,不知不覺中我們會感到無限的欣喜。還不只限于櫻花,即使路旁一棵無名小草,不是也同樣如此嗎?現代文明的急速發展,破壞了人類和自然之間的平衡。人類的妄自尊大給這個世界帶來了越來越大的危險性。世界有必要恢復和諧的感覺。自然和我們都連接在一條根上,應當珍視清澄的自然和素樸的人類,要制止人類著了魔一般的貿然的行動。人應當謙虛地看待自然和風景,體會自然給我們的啟示。就在我們住地周圍,哪怕是庭前的一棵樹,一片葉子,只要人們用心觀察,也會從中深刻地領悟出生命的涵義。
我注視著院子里的樹木,更準確地說,是在凝望枝頭上的一片樹葉。而今,它泛著美麗的綠色,在仲夏的陽光里閃耀著光輝。我想起當它還是幼芽的時候,我所看到的情景。那是去年初冬,就在這片新葉尚未吐露的地方,吊著一片干枯的黃葉,不久就脫離了枝條飄落到地上。就在原來的枝丫上,你那幼小的堅強的嫩芽,生機勃勃地誕生了。任憑寒風猛吹,任憑大雪紛紛,你默默等待著春天,慢慢地在體內積攢著力量。一日清晨,微雨晴,我看到樹枝上綴滿粒粒珍珠,這是一枚枚新生的幼芽聚著雨水閃閃發光。于是我感到百草都在催芽,春天已經臨近了。
春天終于來了,萬木高高興興地吐翠了。然而,散落在地面上的陳葉,早已腐爛化作泥土了。
你迅速長成一片嫩葉,在初廈的太陽下浮綠泛金。對于柔弱的綠葉來說,初廈,既是生機旺盛的季節,也是最易遭受害蟲侵蝕的季節。幸好,你平安地度守了暑天,而今正同伙伴們織成濃密的青蔭,遮蔽著枝頭,任鳴蟬在你的濃蔭下長鳴。我預測著你的未來。等一場臺風襲來,天氣也隨之涼爽起來。蟬聲一斷,代之而來的是樹根深處秋蟲的合唱,這唧唧蟲聲,確也能為靜寂的秋夜增添不少雅趣。你的綠意,不知不覺黯然失色了。終于變成了一片黃葉,在冷雨時垂掛著。夜來,秋風敲窗,第二天早晨起來,樹枝上已消失了你的蹤影。等到新的幼芽綻放綠意的時候,你早已零落地下,埋在泥土之中了。
這就是自然,不光是一片樹葉,生活在世界上的萬物,都有一個相同的歸宿,一葉墜地,決不是毫無意義的。正是這片片黃葉,換來了整個樹的盎然生機。這一片樹葉誕生和消亡,正標志著生命的四季里的不停轉化。
同樣,一個人的死關系著整個人類的生。死,固然是人人所不歡迎的,但是,只要你珍愛自己的生命,同時也珍視他人的生命,那么,當你生命漸盡,行將回歸大地的時候,你應當感到安寧。這就是我觀察庭院里的一片樹葉所得到的啟示。不,這是那片樹葉向我娓娓講述的關于生命的真諦。
1.下列對原文的理解,準確的兩項是()
A.“無論何時,偶遇美景只會有一次”是一種夸張的說法。
B.自然界中蘊含了豐富的啟示,即使一葉墜地也隱藏著深刻的哲理。
C.本文通過與樹葉對話的形式傳達了關于生命的真諦。
D.本文以小見大,以充滿感情的描寫詩化了人與自然的聯系。
2.第一段中所說的“人類著了魔一般的貿然的行為”指的是什么?最后一段中“你”的運用,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答:
3.本文結尾,在“這就是我觀察庭院里的一片樹葉所得的啟示”之后,作者又加上一句“不,這是那片樹葉向我娓娓講述的關于生命的真諦”樣結尾含有什么用意?請試作分析。
答:
4.通觀全文,回答以下問題。
①作者是按怎樣的季節順序描述樹葉的?
②從一片樹葉中作者獲得了哪些感情?請用自己的話概述。
答:
參考答案
1.B、D
2.指對人類和自然之間的平衡關系的破壞;最后一段中“你”的運用營造了一種與讀者進行交流的情境和氛圍。
3.(1)把樹葉擬人化,使樹葉獲得了主體的位置。(表述不求一律,意思對即可。)(2)照應了“人應當謙虛地看待自然和風景”的觀點。(如答“表達了人與樹葉具有平等地位的思想”也對。)
4.①從今年仲夏開始——去年初冬——今年春天——初夏——暑天——秋季——明年春天②(1)應對個體生命的自然消亡持安寧的態度(2)生命是一個生生不息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