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三)
重慶市兼善中學 肖代榮
學習目標
1. 有感情地朗讀,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2. 了解朦朧詩的特點;
3. 初步感知詩歌中的意象特征。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詩歌中的意象。
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1. 預習課文,運用工具書讀準字音,熟讀全詩;2. 回顧所學現代詩歌,找出和本文類似的詩歌及特點。3. 查閱有關舒婷的資料及本詩的寫作背景。
教師準備:1. 有關舒婷的資料、本詩寫作背景及朦朧詩的相關資料;2. 《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的錄音材料或范讀準備。
課時預計
1課時。
課 型
自主學習課。
學習步驟及內容
一、導入
祖國,一個普通的詞語,卻能喚起人們心底真摯而深切的情感。20世紀70年代末,剛剛經過十年浩劫,面對傷痛滿身的祖國,一個普通的女工在唱詠《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她充滿激情的歌唱,表達了自己與祖國命運的息息相關,她為之悲,為之喜,為之蓬勃奮飛!讓我們一起來感受詩人那質樸厚重的情感吧!
播放錄音材料或教師配樂范讀,導入 學習情境。
二、初讀感知
1. 從剛才的朗讀中你能體會到詩人怎樣的情感?你有什么感受?
2. 本詩和我們以前學的哪一首詩類似,你還能讀出幾句來嗎?它們有什么共同特點?
(九年級上冊第3課《星星變奏曲》,“如果大地的每個角落都充滿了光明/誰還會需要星星/誰還會……”它們都是朦朧詩,構思強調內在思維,表現手法追求意象化,往往象征、暗示、通感等并用,主題具有多義性。)
3. 文學作品的理解,需要我們走近作者,走入作者的那個時代。請你展示搜集到的有關作者的資料及本詩寫作背景,并簡述你對那個時代的認識。同學間相互補充。
舒婷是我國當代著名的女詩人,她初中畢業以后曾去插隊,后回城當工人。《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發表于1979年,成詩卻早在1976年“四五”之后的動蕩時代,這首詩有著沉重的歷史感,表達了一種希冀光明的痛苦。
三、誦讀品味
(一)導讀品味:讓我們再次走進作者的那個年代,仔細品味詩歌的感情。
1. 教師播放音樂,營造氣氛,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自讀。
2. 學生選其中的一節朗誦,并說說這樣讀的理由。(表達了怎樣的情感,應用怎樣的語調誦讀?)其他學生點評,教師鼓勵。
3. 誦讀指導:
本詩先抑后揚,表達了詩人由低沉而至高亢的思想情緒,朗讀中要注意把握這種節奏的變化,讀出情感。
教師范讀第一節(或放錄音),問:你知道老師為什么這樣讀嗎?談談你的看法。
教師引導:
第一節,詩人使用了“破舊的老水車”“熏黑的礦燈”“干癟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灘上的駁船”等意象,這些意象,一方面要從其本身包含的內容來理解它的象征意義,另一方面要重視意象的修飾語。這樣,我們不難發現“礦燈”“路基”等,應該象征著祖國的工業,而“熏黑”“失修”等修飾語形容了祖國工業的衰敗。同樣,“水車”“稻穗”,應該象征祖國的農業,而“破舊的”“老”“干癟”等修飾語又現出了祖國農業的落后貧窮。這一組意象加在一起,既指工農大眾生活的艱難,又凸現了祖國經濟的貧弱面貌。“淤灘上的駁船”與“歷史的隧道里蝸行”相對,進一步象征了中華民族已經遠離歷史前進的軌道,裹足不前。此情此景,詩人感到猶如把纖繩勒進祖國母親肩膊那樣疼痛難忍,禁不住發出“──祖國啊!”的深沉呼喚。多么沉重,多么痛苦!語調應緩慢低沉。讀“──祖國啊!”時,要痛苦沉重而有壓抑感。
(二)自主研讀
1. 請模仿老師的分析方法分組研讀二、三、四節,小組成員間相互質疑、交流,做好記錄,然后選一名同學全班交流,各個小組互相補充。(交流時采取讀一節交流一節的方式,讓學生在反復的誦讀中仔細體會。)
教師引導:
第二節,詩人使用了“花朵”這一意象,它的出現帶來了輕松與美的感受,但我們注意到它的修飾語時,感覺就不一樣了,“飛天袖間”“千百年來未落到地面”,原來這“花朵”離我們很遙遠,無從觸摸。但“花朵”畢竟是“花朵”,它代表我們古老的祖國的希望。雖然有些微茫,但它存在著就會帶給我們努力奮爭的力量。因此這時詩人呼喊“──祖國啊!”,但那聲音就不再是單純的痛苦,而是在沉重中露出了點點的希望。讀時語調較第一節稍高。
第三節,詩人使用了“簇新的理想”“雪被下古蓮的胚芽”“掛著眼淚的笑渦”“雪白的起跑線”“緋紅的黎明”等一系列的意象。依然按照我們的理解方式看這些意象,我們看到了一個覺醒的祖國,一個嶄新的祖國,一個充滿希望和奮進精神的祖國。“──祖國啊!”欣喜、興奮、帶有力量的呼喊。讀時要充滿欣喜,加快語速。
第四節,詩人借“乳房”一個意象,把祖國比擬為母親,詩人自己則成了母親翼下的一個漸趨成長的孩子。詩人與祖國唇齒相依的關系被揭示出來(“我是你的十億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萬平方的總和”),“我”將把“我”的一切奉獻給祖國母親(“從我的血肉之軀上/去取得……”)。前文敘寫的痛苦將會在孩子的拼搏奮爭中消失,那“飛天袖間”的“花朵”定會飄落大地,希望定會成為現實。“──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竭盡全力地呼喊,震撼著每一個炎黃子孫的心。讀時要有情感地全力投入,要讀得有力量。
2. 再次播放錄音,學生跟著小聲朗讀。
3. 挑選學生配樂朗讀全篇,師生共同點評。
四、合作探討
1. 第一人稱“我”貫穿全詩,能改成其他人稱嗎?試著用其他人稱讀其中一節,體會詩人這樣寫的用意并簡要分析。(“我”究竟指誰?“我”和祖國是什么關系?)
期望效果:詩中的“我”不僅指詩人自己,也指整個中華民族。這樣寫表達了“我”與祖國唇齒相依、不可分割的關系。
2. 詩中“迷惘”“沉思”“沸騰”僅僅是詩人的情感歷程嗎?請結合中國的歷史談談你的看法。
期望效果:這不僅僅是走過“文革”的青年一代的情感歷程,而且也是中華民族心靈歷程的高度概括。綜觀歷史,多少炎黃子孫為貧窮落后的祖國“迷惘”“沉思”,為新生的、騰飛的祖國而“沸騰”、奉獻、犧牲。
3. 本詩寫于20世紀70年代末,到今天讀來依然令人振奮,你認為是什么原因呢?請結合現實談談你的想法。
4. 自主質疑,師生共同探討。
五、鞏固拓展
1. 全班有感情地誦讀全文。
2. 請根據自己的理解,以“祖國”為話題寫一首小詩或一篇短文,注意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