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習》教學設計3
教學設想:
1. 體會課文是如何運用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來刻畫瑪麗亞的形象的,品味課文中的環境描寫、人物語言描寫和動作、表情描寫。
2. 揣摩語言,發揮聯想和想象,感受課文的畫面感,以及其中人物唱詞所體現的 音樂故事片的特色
3. 可以觀看《音樂之聲》的音像資料,了解影片的故事內容,并體會影視劇本的特點。
教學構思:
1.歌曲激趣,導入 課文
以《音樂之聲》中膾炙人口的電影插曲把話題引向課文。
2.全文總覽,概括情節
瀏覽全課,用簡潔的話語概括全文大意,并簡要交代劇本在表達上的特色。
3.研讀劇本,把握人物
圍繞“瑪麗亞是一個什么樣的人”這個核心問題展開研讀,從“旁人眼中”的瑪麗亞和 “真實“的瑪麗亞兩個角度去把握人物特征。
4.聯想現實,引領生活
由劇中人聯想到現實生活,描述生活中的同類人物,發現生活之美。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第一課時
導入 新課:
方案:
1.可用大家熟悉的電影歌曲《哆來咪》、《孤獨的牧羊人》、《雪絨花》、《晚安,再見》、《16歲的來臨》等歌曲導入 。
2.可以觀看《音樂之聲》的音像資料。
自主感悟
一.由一位同學介紹,《音樂之聲》這部電影的有關情況:
——在奧地利的薩爾茨堡,喜愛歌唱的姑娘瑪麗亞,由修道院院長派去給海軍上校馮.特拉普的七個孩子當家庭教師。特拉普的七個孩子失去了妻子,她象統領軍隊一樣嚴格死板的管理孩子們使孩子們感受不到家庭溫暖。瑪麗亞來了以后,給孩子們帶來溫暖,帶來歡樂,帶來歌聲受到孩子們的愛戴,也改變了上校的沉悶心境。瑪麗亞與上校結婚,全家組成了家庭合唱團,在納粹德國吞并腦奧地利之后,德國軍方脅迫上校接受任務。上校一家在音樂會上演唱歌曲,表達他們對祖國的熱愛,并激起全場人們的愛國之情。自音樂會尚未散場之際全家擺脫了監視開車駛往國外,逃離了德國軍方的摩爪。
二.本文節選的部分寫了什么內容呢?請同學快速閱讀課文,概括出劇本內容。(學生閱讀,討論發言)
——課文節選的是劇本的開頭部分,寫少女瑪麗亞當了見習修女后仍不改她熱愛歌唱,無拘無束的快樂天性,在修道院做日常功課,例行莊重的宗教儀式時跑到野外,放聲歌唱,忘情游玩,后來猛然想起此時應做的日常功課,于是匆忙趕回修道院,而在同時,修道院里正亂作一團,嬤嬤們在到處尋找瑪麗亞,院長就瑪麗亞當修女的資格問題征詢意見,眾嬤嬤議論紛紛,她們都十分喜愛瑪麗亞,但認為她不適合當修女,當瑪麗亞回到修道院時,眾嬤嬤結束了對瑪麗亞的議論。
三.詞語講解:(多媒體展示生字詞語)
1. 讀準字音:山麓(lù) 遠眺(tiào) 佇(zhù)立 鈴鐺(líng·dang) 彌撒(mí·sa)
2. 解釋詞語:
崢嶸:高峻,突出。
嬤嬤:這里是對年長的修女的稱呼。
漣漪:細小的波紋。
鱗次櫛比:像魚鱗和梳子的齒一樣,一個挨一個地排列著,多用來形容房屋密集。
通宵達旦:從天黑到天亮,整夜。
頂禮膜拜:這里形容十分虔誠地行禮。
滿山遍野:遍布山野,形容很多。
蕩漾:(水波)一起一伏地動。
峰環水抱:山水包圍著。指環境幽雅。
遐思:悠遠地思索和想像。
按捺:抑制。
老成持重:經歷多,做事謹慎穩重。
固執己見:堅持己見,不肯改變。
忍俊不禁:忍不住笑。
暈頭轉向:形容頭腦昏亂。
窺視:暗中察看。
朗讀交流
分角色朗讀課文:(略)
研讀劇本、評述人物
一、思考:
1. 在眾修女的眼中,瑪麗亞是怎樣一個人呢?結合劇本說說。
——她缺席每日必做的功課;她喜歡牲口;她爬樹,擦破皮,衣服撕窟窿;她做彌撒,蹦蹦跳跳,嘴里還吹著口哨,頭罩底下留著一頭卷發,修道院里還把歌兒唱;她上教堂不準時,可懺悔起來倒真心誠意,她什么事都拖拖拉拉,就是吃飯挺準時,;她愛嘮叨,叫人難捉摸;她總是坐不住,聽不進別人的話。
2. 在眾修女們的眼中,什么樣的瑪麗亞才會符合她們的要求呢?
——只有循規蹈矩,保持嚴肅沉靜才能讓她們接受。
3. 瑪麗亞會順從大家要求,去求得大家的滿意嗎?為什么?
——不會,在劇本的最后,當她發覺大家嚴肅的注視著她的舉止時,連忙放慢了砰然作響的腳步,還小心翼翼的窺視身邊的人,看到大家都嚴厲的看著她,她就搖搖頭,無奈的走了。
4. 試用一個比喻句形容一下你心中的瑪麗亞(形象及鮮明的個性)(學生發言:略)
第二課時
品讀課文:
1. 課文開頭如何交待環境描寫?對烘托人物起了什么作用?
——環境描寫:巍峨崢嶸的阿爾卑斯山,挺拔的松樹漫山遍野,云雀聲聲啼唱。高高的山巔上尚未化盡的殘雪斑斑點點,山風陣陣呼嘯。
——作用:開頭的環境描寫,洋溢著清新自然、無拘無束的氣息,成為主人公出現和活動的背景,與瑪麗亞的縱情歌唱相映襯,情景交融,有力的烘托出人物的內心世界及性格:天性好動、無拘無束、自由自在、活潑樂觀。
2. 根據課文構思一個電影鏡頭:(學生閉目靜思,教師舒緩朗讀)
——電影以富有奧地利特色的地方風光的描寫起始,由遠而近,層次漸近,向人們展現了巍峨崢嶸的阿爾卑斯山,漫山遍野的挺拔的松樹,聲聲啼唱得云雀,高高山巔上尚未化盡的斑斑點點的殘雪,陣陣呼嘯的山風,風聲回響的曠野;山麓下風環水抱的薩爾茲堡,高高低低、鱗次櫛比的房屋,坐落在綠樹濃蔭中的莊嚴肅穆的修道院,以及山坡上的草地、小樹林和小溪。在富有詩情畫意的景致中,讓主人公漸次“亮相”:推出瑪麗亞活躍的身影,響起瑪麗亞動人的歌聲,呈現瑪麗亞細微的動作、表情。使人們在劇本中初識女主人公瑪麗亞,就感受到她生動鮮明的形象。
(學生發言:勾畫出感受最深的畫面,共同欣賞。)
3. 教師講解畫面感:畫面感是影視劇區別于其他文學體裁的基本特點。影視作為視覺藝術,是由畫面構成的。與之相應,影視劇本除了人物語言描寫之外,主要運用環境描寫和人物動作、表情描寫,來刻畫人物和表現事件,使之能轉化為視覺形象或讀者頭腦中相像的視覺形象,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影視劇本的畫面感。因此,影視劇本注重可以轉化為視覺形象的描繪性語言,而較少使用不能轉化為視覺形象的敘述性語言和心理描寫。課文中對瑪麗亞在野外放聲歌唱時的環境描寫,以及對瑪麗亞和中嬤嬤的動作、表情描寫,都具有生動的畫面感。同學們以后讀劇本時注意體會
4. 課文那些地方是對女主人公形象的正面描寫?哪些是側面描寫?有什么藝術效果?
(討論,各抒己見,言之有理者受鼓舞)
——第一個場景以及第二個場景結尾,瑪麗亞回到修道院的情形是對瑪麗亞形象的正面描寫。第二個場景中院長與眾嬤嬤的對話和對唱,則是側面描寫。
——第一個場景通過優美景色的陪襯和瑪麗亞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活動與歌唱,使觀眾在和諧優美的曲調中進入作品的意境之中,與作品主人公一起思想,一起歡樂。瑪麗亞的歌唱也具有很強的抒情性,歌詞內容不僅表現了她對音樂的熱愛和天賦,而且展露了她豐富的情感、美好的心靈,揭示了她活潑自由的天性
——第二個場景通過對話式的側面描寫,來塑造瑪麗亞的人物形象。對唱內容著重瑪麗亞的日常舉止、由嬤嬤的口中道出瑪麗亞的種種表現,以及她們對瑪麗亞的看法、態度,從她們眼中映現出瑪麗亞的形象,這樣更顯藝術功力,。側面描寫豐富了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將正面描寫難以表現或無法表現的內容,簡練而藝術的 加以表現,而且活潑風趣的議論增添了輕松歡快的喜劇氣氛。
知識遷移
5. 課堂練習:
你周圍有像瑪麗亞這種性格的人嗎?抓住細節,寫一段話描寫這個人。(課堂評議)
6.作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