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書兩則》教學(xué)實錄
師:能說具體些嗎?哪兒流露出了這種希望?
生:第三段:“河,萊茵,江聲浩蕩……鐘聲復(fù)起,天已黎明……中國正到了‘復(fù)旦’的黎明時期,但愿你做中國的──新中國的──鐘聲,響遍世界,響遍每個人的心!滔滔不竭的流水,流到每個人的心坎里去,把大家都帶著,跟你一塊到無邊無岸的音響的海洋中去吧!名聞……世界的揚子江與黃河,比萊茵河的氣勢還要大呢!……”
師:還有哪位同學(xué)說說。
生:我認為“赤子之心”應(yīng)是文中所說的“純潔的心靈”。“不是純潔到像明鏡一般,怎能體會到前人的心靈?怎能打動聽眾的心靈?”
師:我覺得大家都說得有道理,文中有這樣一句話:“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獨的。赤子孤獨了,會創(chuàng)造一個世界,創(chuàng)造許多心靈的朋友!”那按剛才我們對“赤子之心”的分析,我想問一下你們,你們認為孤獨的赤子會創(chuàng)造出怎樣的一個世界呢?
生:既然赤子之心是純潔的,我想他創(chuàng)造出的也一定是個很純潔,沒有任何雜質(zhì)的美好世界。
師:能具體為我們描繪一下這個美好世界嗎?
生:可能是沒有勾心斗角的紛爭,沒有爾虞我詐的欺騙,人與人之間都是以誠相待,以禮相見吧!有點像陶淵明“世外桃源”的感覺。
生:“世外桃源”這種理想的社會在現(xiàn)實生活中是很難尋覓到其蹤跡的。我想此時赤子既然是“孤獨”的,而且又是“心靈的朋友”,那就說明在現(xiàn)實生活中他或許缺少共同語言者,只不過他的身邊雖然沒有知音,但天下之大,能了解他的人肯定還是有的,說不定此人現(xiàn)在也正在世界的另一個角落在尋找他呢。這樣一來,他們之間不就用心靈搭起了一座橋嗎?文中也說:“永保赤子之心的人,到老也不會落伍,永遠能夠與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
生:我也比較贊同這一觀點,有些情感是相通而永存的,不會因為人不在一起而消失,像我們學(xué)過的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詩中不就有“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名句嗎?朋友即使遠隔天涯海角,但心心相映,彼此都能心有靈犀一點通,空間又豈能阻隔這份情意!而傅聰是學(xué)藝術(shù)的,天下精通藝術(shù)的人也是大有人在的,我國古代不就有“高山流水”一說嗎?
四、品味語句,體會感情
師:大家的思維很活躍,很開闊,既想到了名句,又想到了歷史典故。我想對于傅聰而言,這種心靈的朋友中又豈會少了一個很重要的人呢?你們說,這個人是誰?
生:(齊答)他的父親──傅雷。
師:很正確。從這兩封家書中我們就可以感知到,傅雷總是用自己的愛心、關(guān)心傾聽著萬里之外兒子的每一次心跳,幫他排疑解難,助他順利成長,成為兒子人生之路的堅強后盾。從兩封家書中,你能看出父子倆之間的關(guān)系如何嗎?
生:關(guān)系親密,不但是父子,從交談的語句中,還能感受到一種朋友的親切。
師:哪些語句或詞語體現(xiàn)得較明顯呢?請大家以四人小組為單位,探討一下,勾劃出這些語句,并以旁批的形式略加一點分析。
(四人小組探究,全班交流)
生:第一封家書的開頭,“我們并沒為你前信感到什么煩惱或是不安……我是過來人,決不至于大驚小怪。你也不必為此擔(dān)心,更不必硬壓在肚里不告訴我們。心中的苦悶不在家信中發(fā)泄,又哪里去發(fā)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訴苦向誰訴呢?我們不來安慰你,又誰來安慰你呢?”幾個反問句式中,足見一個關(guān)心兒子、開明的父親形象,有如朋友般坦誠,令人信賴,絲毫沒有一種高高在上的蠻橫古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