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的對話藝術》教案
教學目標:(1)了解海明威及其作品《永別了,武器》。(2)理解通過分析人物的潛臺詞鑒賞文章的方法。(3)學會應用本篇文章賞析的方法賞析其它文學作品。教學重點:(4)理解通過分析人物的潛臺詞鑒賞文章的方法。教學難點:(5)學會應用本篇文章賞析的方法賞析其它文學作品。教學課時:兩課時教學過程:一:題目解說:題目明確提出了賞析內容————從文章的對話藝術方面賞析作品。二:背景資料: 1961年7月2日,蜚聲世界文壇的海明威用自己的獵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整個世界都為此震驚,人們紛紛嘆息這位巨人的《悲劇。美國人民更是悲悼這位美國重要作家的隕落。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1899—1961),美國小說家。1899年7月21日,海明威出生在美國伊利諾伊州芝加哥郊外橡樹園鎮(zhèn)一個醫(yī)生的家庭。他的父親酷愛打獵、釣魚等戶外活動,他的母親喜愛文學,這一切都對海明威日后的生活和創(chuàng)作產生了不少的影響。中學畢業(yè)后,海明威在美國西南的堪薩斯《星報》當了6個月的實習記者。這家報館要求新聞報道簡捷明快。海明威在《星報》受到了良好的訓練。
在近10年的時間里他出版了許多作品,其中最有名的是《太陽照常升起》。《太陽照常升起》是海明威第一部重要的小說。 1929年,海明威的長篇小說《太陽照樣升起》和《永別了,武器》是“迷惘的一代”文學的最好作品。小說的主人公享利是個美國青年,他自愿來到意大利戰(zhàn)場參戰(zhàn)。在負傷期間,他愛上了英籍女護士凱瑟琳。享利努力工作,但在一次撤退時竟被誤認為是德國間諜而險些被槍斃。他只好跳河逃跑,并決定脫離戰(zhàn)爭。為擺脫憲兵的追捕,享利和凱瑟琳逃到了中立國瑞士。在那里,他們度過了一段幸福而寧靜的生活。但不久,凱瑟琳死于難產,嬰兒也窒息而亡。享利一個人被孤獨地留在世界上,他悲痛欲絕,欲哭無淚。小說在戰(zhàn)爭的背景下描寫了享利和凱瑟琳的愛情,深刻地指出了他們的幸福和愛情是被戰(zhàn)爭推向毀滅的深淵的。
1940年,海明威發(fā)表了以西班牙內戰(zhàn)為背景的反法西斯主義的長篇小說《喪鐘為誰而鳴》。作品描寫了主人公美國青年喬頓,他志愿參加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斗爭,奉命在一支山區(qū)游擊隊的配合下,在指定時間炸毀一座具有戰(zhàn)略意義的橋梁。喬頓炸毀了橋梁,在身負重傷的情況下獨自狙擊敵人,等待他的是死亡。喬頓有高度的正義感和責任心,他因自己能為反法西斯斗爭捐軀而感到光榮和自豪。這部作品是海明威中期創(chuàng)作中思想性最強的作品之一,在相當程度上克服和擺脫了孤獨、迷惘與悲泣的情緒,把個人融入到社會中,表現出為正義事業(yè)而獻身的崇高精神。
1952年,海明威發(fā)表了中篇小說《老人與海》:老漁夫桑提亞哥在海上連續(xù)84天沒有捕到魚。起初,有一個叫曼諾林的男孩跟他一道出海,可是過了40天還沒有釣到魚,孩子就被父母安排到另一條船上去了,因為他們認為孩子跟著老頭不會交好運。第85天,老頭兒一清早就把船劃出很遠,他出乎意料地釣到了一條比船還大的馬林魚。老頭兒和這條魚周旋了兩天,終于*中了它。但受傷的魚在海上留下了一道腥蹤,引來無數鯊魚的爭搶,老人奮力與鯊魚搏斗,但回到海港時,馬林魚只剩下一付巨大的骨架,老人也精疲力盡地一頭栽倒在陸地上。孩子來看老頭兒,他認為桑提亞哥沒有被打敗。那天下午,桑提亞哥在茅棚中睡著了,夢中他見到了獅子。“一個人并不是生來要被打敗的,你盡可以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這是桑提亞哥的生活信念,也是《老人與海》中作者要表明的思想。通過桑提亞哥的形象,作者熱情地贊頌了人類面對艱難困苦時所顯示的堅不可摧的精神力量。孩子準備和老人再度出海,他要學會老人的一切“本領”,這象征著人類這種“打不敗”的精神將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