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館》教案2
教學目的1.閱讀課文,細小體會戲劇語言的動作性這一特點。
2.了解《茶館》卷軸畫式的平面結構。
教學設想
1.課外閱讀課文。
2.引導學生把握閱讀要點;
(1)了解戲劇反映的時代背景。
(2)了解《茶館》結構的獨特性,與曹禺的《雷雨》作比較。
(3)認識《茶館》作者以特殊的戲劇沖突表現主題的方法。
3.做"思考和練習"。
教學時數 3教時(課前預習)
課外閱讀
設計思考練習題(可由學生設計):
1 從第二幕開頭的舞臺說明看所反映的時代特征。
明確:舞臺說明所反映的是1916年袁世凱死后,軍閥割據,連年內戰,民不聊生的社會面貌。"裕泰"茶館是北京城內碩果僅存的一家,可見軍閥混戰時期街市的冷落蕭條,茶館內設置的時裝美人廣告畫和"莫談國事"的大字,可以聯想到帝國主義的侵入和滲透,也看到了社會的動蕩不安。從茶館的修理門面,預備開張,足見主人王利發的審時度勢,隨俗為變,善于經營的特點。
2.與曹禹的《雷雨》作比較,看《茶館》結構的獨特性。
明確:《茶館》的戲劇結構是獨特的,稱為"圖卷戲"。作品沒有一個完整的情節線索,沒有貫穿始終的矛盾沖突,而是以眾多人物的活動帶動情節的發展。曹禹的《雷雨》與老舍的《茶館》反映的社會時代接近,都是話劇形式,但結構特點卻截然不同。《雷雨》采用的是緊湊集中的戲劇結構,作者巧妙運用了"回顧"和"穿插"的方法,把"現在的戲劇"和"過去的戲劇"交織在一起,充分表現周魯兩家的矛盾沖突尖銳集中,劇情發展緊張激烈。
《茶館》第二幕出場的人物有30多個,有臺詞的近20人,但這些人物沒有明顯的主次之分,每個人的臺詞都不多,在茶館中一閃而過,各自說著自己的事情。劇中人物的活動,都是截取他們在茶館中的一個橫斷面。這無數個畫面組織起來,便構成了一幅卷軸畫,隨著劇情逐步展開。曹禹的《雷雨》人物不多,卻關系復雜,有主有次,人物的語言動作都圍繞著同一個矛盾展開。30多年間周魯兩家的矛盾始終交織在一起,貫穿全劇。人物形象也在情節發展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再看情節。這一幕沒有統一的劇情,人物雖多,但關系并不復雜。每個人的故事都是單一的,人物之間的聯系也基本上是單線的、小范圍的。整個一幕劇就是由一個個發生在茶館中的小情節、小故事聯成的,是平面展開的。《雷雨》第二幕中(課文部分)有臺詞的僅有5人卻有夫妻、父子、母子、兄弟、主仆等多種復雜的血緣關系,具有這些關系的人物又都溶在一個大的矛盾漩渦之中,結構密如蛛網,戲劇性極強。
3.俗話說:沒有沖突就沒有戲劇。《茶館》第二幕中雖然集中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但他們之間并不存在直接的、具體的、針鋒相對的沖突,人物與茶館的興衰也沒有直接關系,那么,《茶館》的戲劇沖突是什么呢?主題又是怎樣體現的呢?
明確:《茶館》所采用的是特殊的戲劇沖突。劇中人物仿佛是在某種外力的作用下按照自己的軌跡必然地運行,正直、善良的人無法擺脫厄運的襲擊,那些異常活躍的社會渣滓,各自遵循著自己的道德準則行事。作者把矛盾的焦點直接指向那個舊時代,人物與人物之間每一個小的沖突都暗示了人民與舊時代的沖突。如李三的報怨,巡警的勒索,難民的哀告,逃兵的蠻橫,都表現了帝國主義指使的軍閥混戰給社會造成的黑暗,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