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收了三五斗》學習要點
一、導入
豐收了,我們會想到很多,有堆積如山的糧食,還會有農民臉上甜美的微笑,可是,文中卻反應了豐收反而使農民破產這樣一件怪事。
二、內容概述
1、 整體把握小說的情節。
清晨,豐收之后的一群舊氈帽朋友,來到萬盛米行的河埠頭糶米。占卜他們的命運。(序幕)
萬盛米行的柜臺前,舊氈帽朋友向米行的先生詢問米價、哀求提價、要求換現洋錢,沒有結果。
一番討價還價之后,舊氈帽朋友忍痛低價糶米。(開端)
中午,舊氈帽朋友來到街上購買日用品。在節約預算的躊躇之后,“鄉親”把剛到手的鈔票一張兩張地交到店伙計手里。(發展)
傍晚,辛苦了一年的舊氈帽朋友,三五成群地聚在自家的船頭上,酒后議論、發泄著心中的不滿和憤懣,流露出他們的反抗意識。(高潮)
散亂的談話沒有決議,舊氈帽朋友各自開船回家。(結局)
第二天,在各處鎮上,仍有同樣的故事發生著。(尾聲)
2、 運用對話描寫刻畫人物,表現小說的主題。
對話描寫是本文刻畫人物的主要手段。寫得生動傳神,性格鮮明。不僅表現了人物的思想性格,而且還直接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從而揭示了作品的主題。
(一)“舊氈帽朋友”與“米行先生”的對話。
(1)對話描寫展示了30年代中國農民生活的社會環境。“傷農”者并非完全是由于資本家傷農壓價造成的“谷*”,也是帝國主義的侵略,舊中國的反動統治和剝削制度等造成的。
(2)刻畫了“舊氈帽朋友”和“米行先生”兩種不同的人物形象。
“舊氈帽朋友”是中國農民的群像,在舊社會他們是受壓迫、受剝削者,生活在社會的底層。他們租種地主的土地,不斷地借債,維持著非常低下的簡單地再生產。他們也有希望,有時也有“憤激”,也有抗爭,但更多的是哀求、忍讓。
“米行先生”可能是資本家,也可能是資方代理人或雇員,是代表維護資方利益的。在與舊氈帽朋友打交道時頤指氣使,冷淡、厭煩、鄙視、威嚇,完全是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
(二)“舊氈帽朋友”之間的對話。
這段對話寫得極有層次。談話內容從“虧本”談起——到“不繳租”“寧可去吃官司”——到“退租”去“做工”——到“路路斷絕”“沉默”——又到有人提出“我們年年種田,到底為誰種的?”——直到最后又談到“搶米”。這段對話從不滿到反抗,反映了“舊氈帽朋友”逐漸覺醒的意識。
3、 環境描寫簡練傳神。
(1)自然環境描寫簡練,生活氣息濃厚,寥寥幾筆就勾畫出江南水鄉小鎮的風情及豐收后的景象。
(2)社會環境描寫融于對話之中,揭示了束縛農民的種種枷鎖。另外,街道購物時的場面描寫也十分精彩:種種“洋”物品,句句叫賣聲以及“舊氈帽朋友”,男男女女、大人小孩的各種神態,動作,都寫得極為生動,真實立體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背景。
三、學習內容
1、給紅色字注音
河埠 船舷 占卜 短髭 糶米 褡褳 斛子 呷 寫意
2、解釋詞語
(1) 占卜:原指算卦一類的迷信活動。這里是探問。
(2) 作梗:從中阻撓,使事情不能順利進行。
(3) 兆頭:預兆。
(4) 廒間:糧倉。
(5) 沽:原指買酒。這里是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