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丐》教案2
教學目標: 1、了解作家和散文詩的特點。 2、理解文章的思想內涵,學習用詞準確的特點。 3、樹立人人平等的觀念,學會關愛他人。教學重點:理解文章的內容,樹立人人平等的觀念,學會從身邊的小事做起,關愛他人。教學難點:理解文章的思想內涵。教學時間:1課時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1、題目解說2、作者簡介3、背景資料屠格涅夫的作品大概是最早被譯成中文的外國作家作品之一。而他的散文詩又是他的作品中最早被譯成中文的,時為1915年,由劉半農用文言翻譯了四首散文詩《乞食之兄》(即后來譯為《乞丐》)、《地胡吞我之妻》(即后來譯為《瑪莎》)、《可畏哉愚夫》后來譯為《傻瓜》或《愚人》、《小丑》、《嫠婦與菜汁》(即后來譯為《菜湯》)。從此屠氏的作品大量傳入中國,伴隨著新思潮一起發展,成為對中國文學最有影響的外國作家之一。 在翻譯屠氏散文詩的隊伍中,有許多名家諸如沈穎、徐蔚南、王維克、鄭振鐸、韋素園、湯鶴逸、黃源、燕士、于道元、貝葉、巴金、羅森、李冰若、杜秉正、牛尖夫、李岳南……等等,這一長串的名字還不是完全的,但他們對屠氏散文詩之熱心介紹和欣賞,已足以使人驚嘆了。其中徐蔚南和王維克合譯的四十篇在1923年出版,是第一個以單行本形式問世的。后來又連續出現多個單行本,則以巴金譯的五十一篇最為流行。尤其是在四十年代間,竟一下子出現了四個譯本。不知為什么到了1949年后,這樣熱鬧的情景沉寂下來了,似乎散文詩也犯了什么忌似的。直到八十年代又悄悄地重新出現了一個小小的高潮,先后出版了黃偉經譯的《愛之路》(屠格涅夫散文詩集,收有82篇,1981年版)前三次印行達十四萬多冊。張守仁譯的《屠格涅夫散文選》(收散文詩31篇,1986年版)也印行了二萬五千多冊。王智量譯的《屠格涅夫散文詩》(收散文詩82篇,1987年版)與同年重新出版的巴金舊譯《屠格涅夫散文詩》竟都以第一版就印行了二三萬冊的成績而暢銷。現在劉季星的新譯(83篇,另加作者小序)在世紀末的1998年也加入了這個行列。 這幾位八九十年代的譯者都是我熟悉或比較熟悉的師長、好友。我為大家的興趣相投,都喜愛屠氏的作品而興奮。我也想起了不久前,看到一位當今走紅的作家的高論,說能稱為作家者就是指寫小說的,要評估作家的成就關鍵看他有沒有幾部長篇小說。幸虧屠氏是有幾部不朽的長篇小說流傳,但是他的散文詩在各國,也包括中國所受到的熱情不衰的歡迎和長期的流傳,說明一個真正可被稱為藝術上品的文學作品,是不以體裁大小論成敗高低的。屠氏散文詩的篇章很短小,一般漢譯都不到一千字,又不是小說,在那位作家眼里當然不在話下了。但是它在世界文學史上的地位,卻是不容忽視的。 屠氏的散文詩發表之初,不僅自己十分重視,也極受文壇注目。散文詩是屠格涅夫晚年表述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最重要作品,陸續在俄國、法國的刊物上發表。最初,他寄出稿子以后,有點惴惴不安,怕評論家不喜歡,讀者看不懂。后來,漸漸發現在讀者中,尤其在知識分子中得到了好評,甚至受到托爾斯泰的贊揚,使他十分高興。在他參加的晚會中,人們也朗讀他的某些散文詩來歡迎他。他的散文詩發表不久,就陸續被譯成法文、意大利文、捷克文、德文以及其他文字,廣為流傳。 對這些短小篇章的散文詩,長時間受到不同國家的讀者的熱情歡迎,這其中到底有什么秘密呢?為什么至今仍然還有如此的藝術生命力,在中國擁有如此眾多的讀者?也還有那么多的專家、教授孜孜不倦地研究,句斟字酌地精心翻譯,一而再地出版新譯,是什么在吸引著他們呢?